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那可是相当有韵味!“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先来说说这开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这一上来就给咱们营造了一种苍凉、悠远的氛围。
想象一下啊,曾经凤凰在这台上翩翩起舞,那得多热闹,多神奇。
可如今呢,凤凰飞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台和默默流淌的江水。
就好像小时候咱们特别喜欢去的那个游乐场,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后来长大了再去,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那种失落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曾经繁华的吴宫,如今花草都把小径给掩埋了;那些晋代的达官贵人,也都成了一抔黄土。
我上次去参观一个古老的宫殿遗址,看着那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心里就想到了这两句诗。
当时阳光斜照下来,光影交错,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那种历史的沧桑感真的是无法言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画面感简直绝了!三座山若隐若现地矗立在青天之外,长江被白鹭洲分成了两条水道。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是多么壮阔的景象啊!我有一次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就有点像诗中描绘的这种感觉,让人心胸一下子开阔起来。
最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把自己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些浮云就像是挡住了他的视线,让他看不到长安,心中充满了忧愁。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困难就像浮云一样,挡住了我们前进的路,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助。
整首诗,李白既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用生动的笔触,把历史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读来感慨万分。
这就是李白的魅力,他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导语】《登⾦陵凤凰台》是诗⼈李⽩登⾦陵凤凰台⽽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李⽩的七⾔律诗《登⾦陵凤凰台》,欢迎阅读! 《登⾦陵凤凰台》 唐•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赏析】 诗的⾸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流”,诗⼈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颔联诗⼈由眼前之景进⼀步⽣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去不复返了,吴国昔⽇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代风流⼈物也早已进⼊坟墓。
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把⽬光投射到了眼前的⼭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长江,被⽩鹭洲横截,江⽔⼀分为⼆,形成两条河流。
这两句境界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对现实的关⼼,对政治的担忧。
“浮云”在这⾥只*邪之⼈,⽽“⽇”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暗⽰着皇帝被*邪之⾂蒙蔽,远离贤⾂,使⾃⼰报国⽆门。
结合李⽩的⾝世可知,诗⼈追求⼊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邪的排挤⽽离开长安,他的才能⽆从施展,⼼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登⾼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的原因。
⼀则感叹报国⽆门,⼀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扩展阅读:李⽩的诗词思想 盛唐国⼒强盛,多数⼠⼈渴望建功⽴业。
李⽩以不世之才⾃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定,海县清⼀”的功业⾃许,⼀⽣⽮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鹏、天马、雄剑⾃⽐:“⼤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作者:李白3、诗歌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不停地流淌,暗示了繁华不再的沧桑变迁。
2、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颔联通过描绘吴宫的荒芜和晋代名门的衰落,抒发了历史的无常和兴衰的感慨。
3、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颈联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鹭洲把江水分为两道,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美妙。
4、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尾联借景抒情,以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
三、诗歌赏析1、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为契机,通过对历史兴衰和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诗人感慨历史的无常和王朝的兴衰,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和忧虑,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艺术特色意境宏大:诗人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
用典巧妙:诗中运用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体现了律诗的格律之美。
抒情含蓄:诗人的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律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2、文化意义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鉴赏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文解释】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
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
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
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
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
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望,想起凤凰台的传说,曾经有凤凰在此栖息,如今凤凰已去,只剩下空旷的台榭和依旧流淌的江水。
这两句以传说开篇,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繁华易逝、世事无常的哲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的目光从凤凰台转向周边的历史遗迹。
昔日吴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花草丛生,掩盖了幽静的小路;晋代的达官显贵们也都化作了一抔黄土,只留下一座座古墓。
这里通过对吴宫和晋代的回忆,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描绘了金陵城的壮丽景色。
三山在青天之外若隐若现,白鹭洲把长江水一分为二。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金陵的山水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然而,在这美景之中,诗人的内心却并不平静。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蒙蔽君主。
诗人身处金陵,却心系长安,他渴望能够回到政治中心,一展抱负,但现实却是奸臣当道,自己壮志难酬。
长安的不见,让他满怀忧愁。
这里既有对政治黑暗的批判,也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自然。
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仅在句式上对仗,而且在内容上相互映衬,将历史的兴衰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融合在一起,情感复杂而深沉。
他既为历史的无常而叹息,又为自己的遭遇而悲愤,同时还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担忧。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意境美。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诗的首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颔联诗人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把目光投射到了眼前的山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
这两句境界阔大,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心,对政治的担忧。
“浮云”在这里只奸邪之人,而“日”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着皇帝被奸邪之臣蒙蔽,远离贤臣,使自己报国无门。
结合李白的身世可知,诗人追求入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奸邪的排挤而离开长安,他的才能无从施展,心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人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人登高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生的原因。
一则感叹报国无门,一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思想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登金陵凤凰台》是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4]整体《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登金陵凤凰台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评析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评析原文:《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评析:李白集中绝少七律之作,有人认为这是因其律式限定太严,不符合太白本性的缘故。
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却流畅潇洒,在唐人七律中,属上乘之作,且其气韵充分显示李白的个性,直可说是非其所不能为也。
凤台山在今南京城外,相传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因筑台山上,名之为凤凰台。
凤凰向来象征吉祥升平,而金陵乃形胜之地,经历众多历史事变,包含着无数人类文化的积淀,李白登台远望,自不免产生吊古之意,并对悠悠人世生发出深沉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由传说而起兴。
此诗破题即不同凡响,两句之中连用三个“凤”字,却毫无重叠累赘之感,倒反而显出一种气势通贯流荡直下的味道。
这正是李白风格的体现。
这两句,不但叙说了故事,而且交待了历史,信笔一挥便完成了从古到今的过渡。
“江自流”三字,以天然纯真的白话显示“自然无穷已,人世有代谢”的客观现实,作无尽之感叹。
从此句,可知诗人观望历史人生视点之高。
后面二句承上,说古金陵曾是东吴及东晋南朝繁胜之所,大江悠悠,曾经流淌过多少风流英物,有过多少浪漫壮丽的幻想,而今这一切都已无迹可寻,只有江山依旧。
诗人在感慨中,重新审视江山的宏伟奇丽和永恒无限:“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南京西南“其山孤绝而东西截大江”,“有三峰,南北接,故曰三山。
”(《舆地志》)白鹭洲,亦在城西,横卧江中,这二句极写江景之寥廓壮观,把江、天、山组合在一起,正表明诗人的视野深渺无极。
诗人的视野中,一切细微的景象与纤弱的变化都不再引起他的注意,在他眼前呈现的只有悠悠长天,浩浩江水,山峰耸立,孤江横卧。
这样写既突出了江山胜景的壮阔无比,又进一步强调了人世变迁与宇宙亘古依然的反差。
作者登台,逸思飘飞。
但诗人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中的,所以诗末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1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总是因为浮云挡住了太阳。
不去长安真让人担心。
[意思]总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望不见京都长安多么使人忧愁。
[摘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在凤凰台上,凤凰游泳,凤凰到太公河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座半山落在蓝天下,两条河分为白鹭岛。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金朝:指东晋。
穿越南方后,它也在金陵建立。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程谷秋:意思是这些人物留下了一堆古墓。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片蓝天:描述它离我们很远,看不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岛:位于南京水西门外的古长江中沙洲,因白鹭聚集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雄伟的吴王宫殿和宫殿里的花草现在都埋在这条荒凉幽静的小路上。
金朝的权贵和权贵,即使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在却睡在古墓中,成为一个?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欣赏:《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登金陵凤凰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前言】《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另在南京城东南建有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0、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b/1763htm,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
【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经典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意思及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总是因为浮云盖住了太阳,盼不见踪影京都长安多么并使人忧伤。
[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尼里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掩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够尘土飞扬,长安不见踪影并使人恨。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城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同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斜其间,实乃分成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言者之障蔽儒林。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存有凤凰鸟去这里休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遗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黄土。
我东站在台上,看著远处的三山,依然矗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辟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盖住,并使我看不到长安城,而不禁深感非常忧伤。
赏析:《尼里金陵凤凰台》就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结尾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文字描述落墨,用来抒发对时空变化莫测的感叹。
“凤凰台上凤凰游等,凤回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简练顺畅;虽然十四个字中属格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并使人疑其重复,更没常用咏史诗的那种刻板、死板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有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有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存有陂陀,尚可登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唐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
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
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
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
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
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搥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
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搥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搥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
」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
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
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