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合集下载

关于闽南礼仪(2)

关于闽南礼仪(2)

关于闽南礼仪(2)
闽南饮食礼仪
一、七分茶,八分酒
七分茶:斟茶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有可能烫伤茶客的手。

八分酒:常言道:“酒满欺客”。

其实这里还有提倡喝酒不可贪杯过量的意思。

别看闽南人平时为人海派,其实还是很注意小节的,而且注重待客的礼节。

既有北方人豪放的特点,又有南方人细腻的一面。

二、餐桌上的礼仪
上菜不能只上六碗(道),避讳“活祭”之嫌。

上菜也不能上九碗(道),因为闽南语“9”与“狗”同音,上九碗可能有自嘲或待客无礼的嫌疑。

避免用三个手指头端碗,此所谓“乞丐相”。

如果在沿海一带,还有忌讳碗、瓢不能覆盖,吃鱼不得直接反翻过来,可以先把鱼的一面吃完,然后将鱼骨挑出,继续吃鱼的另一面,这些是忌讳“翻船”之意。

三、做客就餐的饭桌礼仪
千万不要把筷子竖立插在饭碗中,风俗中的“辞生”之礼就是把筷子竖立插在饭碗中的,这个动作将直接导致主人的不快和厌恶。

进食时,
忌将食物挟住又放下,俗称“半路筷”;
忌挑精拣肥乱翻菜肴,谓之“乱筷”;
忌手持筷子目光久盯菜肴,称之“窥筷”;
忌用嘴咬住筷子,戏称“咬筷”;
忌夹菜时动作太大,导致汤汁滴落桌面过多,此为“泪筷”。

遇到筷子掉在地上,不要捡起来继续用,可以向主人重要一双。

如果是碗、汤匙或酒杯落地,最好说些“岁岁(碎碎)平安”等讨口彩的吉利语。

闽南民俗礼仪

闽南民俗礼仪
• (1)春节 •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因为是一年的
第一天,故古代人们称为“元旦”,又称 元辰、元日、元朔等。古代的春节,是指 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
• 守岁
• 除夕之夜,亲人围聚一起,通宵不睡,以 待天明,这就是“守岁”。我国守岁迎春 的习俗在晋代的作品中就已有记载,唐宋 最盛,一直延续到现在。
• 笄礼---古代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 即成年。
关于“闽南”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1、福建简称“闽”和图腾崇拜有关。
2、“闽南”这个词汇,最早发现时,是刻在石 头上。 3、闽南人的构成中最多的不是闽南土著人(原 住民)。
闽南
• 厦门、漳州、 泉州、台湾、 以及龙岩、莆 田、三明浙江 南部和江西的 部分地区。
闽南历史文化的创造者:闽南人
1、闽南人的形成 闽南人的形成与历史上北方汉人向闽南的移民密
切相关。
1、闽南人的形成
(1)秦代: 设置闽中郡
1、闽南人的形成
(2)三国孙吴: 在泉州晋江下游南畔(今南安市丰州镇)设置东安 县,可视为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开发和汉族人
口初步汇集的第一个标志。
(3)唐末五代: 该时期是北方汉民迁入闽南的关键时期。这是闽南 人口出现了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增长,闽南民系格 局基本成型,闽南文化略具雏形。
春秋时期的镶嵌狩猎纹豆, 铜豆一般为盛肉浆一类食物 用具。
西周 利簋 (guǐ)
商 四足鬲 [ lì]
商 四羊方尊
觥(gōng)
觚(gū)

2、凶礼
• 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之二。 •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玉蝉
“凶事”及相应的“凶礼”
3、宾礼
• 为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互相朝觐之 礼。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这里,招待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礼貌。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闽南招待礼仪。

一、开场白在闽南地区,开场白是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主人热情的重要环节。

主人要用亲切、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客人表示欢迎。

开场白通常包括问候、介绍自己、询问客人近况等内容。

在闽南的传统文化中,主人要尽可能地让客人感到舒适和放松,因此开场白的语气要温和、和善。

二、茶道在闽南地区,茶道是招待客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茶道中,主人要准备好茶具、茶叶和热水,并且要掌握好泡茶的技巧。

在泡茶的过程中,主人要细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展现出自己的礼仪和修养。

在闽南地区,茶道是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文化,也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

三、用餐礼仪在闽南地区,用餐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就餐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一切必要的餐具,并且要确保餐具的干净和卫生。

在用餐的过程中,主人要注意客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

同时,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和菜品,让客人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四、送行礼仪在客人离开时,主人还要进行送行礼仪。

送行礼仪通常包括送别、道别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

在送行礼仪的过程中,主人还要为客人准备好礼物,以表达自己的谢意和诚意。

礼物的种类和价值要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选择,不能过于张扬和夸张。

五、总结闽南招待礼仪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它代表了闽南人民的热情和礼貌。

在闽南地区,主人要用亲切、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客人表示欢迎。

茶道、用餐礼仪和送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介绍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传统,让客人对这个地方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其过年习俗与其他地区相似,也有一些独特的
传统。

以下是一些闽南过年的习俗:
1. 除夕年夜饭:闽南人重视家庭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享受团聚的时刻。

这顿饭
一般会有很多丰盛的菜肴,如鱼、烧肉、虾、粽子等。

人们相信吃鱼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因此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鱼。

2. 贴年画、贴对联: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年画和春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画一般会
有各种祥瑞的图案,如蝴蝶、鱼、花等,春联则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如“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等。

3. 敬神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
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拜神的活动,如拜岳父、祭拜地主、祭拜门神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4. 赏花灯: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地区也会举办赏花灯的活动。

各种各
样的灯笼会在街道上挂起,形成美丽的夜景。

此外,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打炮放鞭炮:过年期间,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鞭炮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是一种释放和庆祝的方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意义。

这些是闽南地区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闽南礼俗

闽南礼俗

闽南礼俗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婚后产前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生女为“弄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

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

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

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

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闽南节日习俗礼仪

闽南节日习俗礼仪

闽南节日习俗礼仪年俗活动筅尘日即年终大扫除。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

蒸碗糕“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贴春联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

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

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敬天公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开正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

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闽南过年风俗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闽南的文化礼仪特点

闽南的文化礼仪特点

闽南的文化礼仪特点习俗一:年兜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二: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三: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四:女儿女婿日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

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五:挑水盖井文化特点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

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

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

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

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

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

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

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域,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篇文章将介绍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重要节日。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俗,可以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闽南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祭拜祖先,摆放祭品和燃放烟花爆竹。

除夕夜的晚餐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团圆饭,同时也吃一些象征吉祥的食物,如年糕、鱼和饺子。

除夕夜过后,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狮和舞龙表演。

清明节是闽南地区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坟上香、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祭祖习俗叫做“逐山”。

逐山是指以担架抬着祖先牌位走进大山中,以向祖先表示敬意和缅怀。

逐山活动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区民众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承载。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赏月,并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闽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叫做“乞巧”。

乞巧是指小女孩在中秋节这天向嫦娥仙子乞求智慧和技艺的仪式。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千层渔火”的习俗,是指人们点燃一排油灯,象征着对海神的祈福和感恩。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共庆佳节。

在元宵节这天,民众会点亮彩灯、放放烟花、赏花灯,并品尝元宵汤圆等传统美食。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做“抬花灯”。

抬花灯是指一群人将一座高大的花灯举行,游行于闽南地区的市镇中,展示各种各样的灯饰和艺术表演。

除了以上的节日风俗,闽南地区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如端午节、七夕节和农历年的“打渔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都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现,代代相传,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之,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丰富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闽南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加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

闽南的术数信崇习俗(一)符咒符咒是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指用朱笔或墨笔在纸上画成似字非字的图形,道书上称之为符箓、丹书、墨箓、云箓、符字等。

“咒”是口中诵念的可解或不可解的语句。

施术者自称符咒可以驱鬼镇妖和为人治病,等等。

符箓的种类很多,在福建民间流行的有五敕符(用于驱逐恶鬼、疫疠、盗贼、负伤等,又称五公符)、五鬼符(纸上画五个鬼像者,在寿辰或其它祭日焚化)、镇宅符(贴在梁栋或大门口上方)、平安符(贴在门壁上)、镇诸怪符、镇恶梦符、安胎符、催生符、断疟符、月令符(按不同日期,有30种)、和合符、离散符等等。

符箓多不可辨认,故有“鬼画符”之俚语。

可辨认的符箓内容多带敕令口气,常见有“太上老君如律令”、“急急如律令”之类。

符箓可贴、可挂、可随身带、也可化灰水服;化灰水服多用于治病压惊,其它的多用于驱邪镇魔。

符箓多由巫师书写,需要符箓时,须到庙宇中烧香礼拜而后求取,要交若干香火钱。

近年来,农村中符箓泛滥,受巫师欺骗。

有些村子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符箓,有的甚至还施行用以害人的“凶符”,使人惶恐。

咒语最初由巫祝等特定的神职人员掌握,有“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之说。

后来,许多咒语流传民间,神秘色彩渐淡,咒文也比较通俗易懂。

咒语须诵念出声,有的比较灵活,可以即兴创作,张口就来。

有的格式固定,内容与特定的信仰有关。

不同咒语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福州王天君信仰中有大量咒语,诸如《灵官启请咒》、《急启请咒》、《开经玄蕴咒》等等;莆仙三一教信仰中有《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等等。

其它宗教信仰中也都有自己的一套咒语。

普遍流行的有《大悲咒》(信仰观音者诵念)和“唵,金齿临、玉齿临、吽”的佛教咒语。

一般在咒语的结尾有“急急如律令”、“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或“急急如某某神律令”之类。

与咒语有关的还有诅咒和赌咒。

诅咒是通过念咒语欲使仇人寝食不安、生病甚至死亡。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漳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

其内涵广义中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今天媒儿就向大家介绍几个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吧。

风俗闽南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建筑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是“古厝”(闽南方言里,“厝”是房子的意思)。

其特点是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方言闽南语,发源于福建泉州。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主要分布地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

大多数人提起闽南语,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可能就是《爱拼才会赢》这首经典歌曲吧?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外太空知音。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泽尊王、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在闽南,比结婚更重要的是订婚,不管你有没有办结婚证,只要你订了婚这婚事便算是成了一大半。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礼节一、闽南结婚习俗之初识阶段——相亲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

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

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

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闽南结婚习俗之发展阶段——探家风(坊)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坊)”了。

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

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闽南结婚习俗之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如果“探家风(坊)”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

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

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

)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当然,随着物价的上涨,出来聘金不变外,其他礼金都有一定上涨,但涨幅不大。

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衣带”。

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关于闽南礼仪

关于闽南礼仪

关于闽南礼仪闽南方言来自古汉语,闽南文化传自中原古文化,因此非常重视礼仪教育。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闽南人把礼仪称为“礼素”。

“礼素”是古词语,元·睢景臣《搬涉调·哨遍》就有:“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素。

”闽南话有一整套礼貌用语和行为准则。

如早上起床就要跟家长请安,出门与人相遇,要热情地跟人家相借问打招呼,做人要做古意人古道热肠的人,待人接特得好所行hoosoognia朴实、热情,待人、处事、言行要“照纪纲”,遇事要吞忍忍耐,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求同存异,做一个“有量、好量”的人有忍让、宽在、包容的胸怀,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跟人家交往要“有来去”有来往,拜访老师、亲戚、朋友,有时还要准备“带手礼”伴手礼,正如《礼记》曰:“有来无往,非礼也”,有来有去才有礼素。

闽南人很重视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

闽南话保留古汉语“教示”即教育,教诲之意,唐·元稹《笑子》就有:“教示读册望早成。

”《估客行中》就有"父兄相教字,求利不求名。

“闽南人从小教示孩子尊敬师长,称呼老师为"先生”,遇到先生要“行礼”,“先生教示较好,爸母教示”,“听先生的话,做先生的好学生。

”这正如《尚书》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上天保佑和帮助人民,立君来管理,派老师来教导.儒家把天、地、君、亲、师排列在一起,可见老师地位崇高.两千多年来,人们把孔子当为万世师表顶礼膜拜。

当然学生尊敬老师,视同父母,终生不忘教育之恩,老师也要爱护学生,以礼相待,除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教给学生礼仪,视学生如己子,爱护学生身心健康。

闽南人教示孩子交友“得跟人家和,不要看人无”要跟人家和气相处,不要瞧不起别人,“加一个朋友加一条路,加一个冤家加一堵墙”,因为“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同学间、朋友间友好相处,互助互教,助人为乐的精神。

正如《礼记·学记》云:“独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单独学习,而没有和同学一起切磋,就会知识浅陋,见闻不广,耐心教育孩子处处“克己复礼”,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知识
目录
闽南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戏曲文化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
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

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

”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

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

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

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

“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

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闽南乩童
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类似西方宗教所称的“灵媒”。

正规的道教与佛教都不承认属于本教内仪式,道教和佛教虽承认有乩童这回事,但不允许弟子们搞这些东西。

乩童们却常向道教和佛教靠拢,自称自己为某天神或某佛祖的同乩,甚至自称能请到“耶稣基督”。

虽然被称为乩童,但实际上也有年纪很大的。

神明上身则称为“起乩”,而整个过程则被称为“扶乩”。

乩童现今主要活动于广东、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华侨聚集国家,在乩童仪式上台湾与泰国一带最为盛行。

成为一位乩童
一般童乩的来源有三: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选,并施予个人各种症状,使其担任乩童;二是老童乩的传承,年老的童乩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适人选继承衣钵;三是后天的个人自行起童,受现场情境影响而起
童,成为童乩。

然而,要成为一位称职的乩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庙中主神挑中成为乩童之后,必须身心纯净,会在适当时辰起乩,即神灵靠身设案办事,除了指示处理庙内事物外,也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问事;一般案台边都会有一位或多位协助的人手,多为庙里的理事或乩童的亲人.
不同的神灵借乩童肉身办事,诸神的方式各异,比如大二爷伯总会在案台上敲打算盤来觧事,观音娘娘偶尔会唱些衷怨的经歌,天师爷也会有不同的经文;下来办事的神明,大多都会开一些咒纸,或教善男信女们怎样的安排一些事务以化灾解难.这一些都是通过乩童来转达的,此时乩童本身似乎是魂不附体的,自己是不知道本身在做什么,一直到退乩神明离身就位回座金身,乩童才似初醒且会感身心疲惫.
闽南结婚风俗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

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

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

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

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
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

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

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

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

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

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

“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闽南过年习俗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

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

芋头也要上供桌。

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

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
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

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

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