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特点研究
浅谈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浅谈鄂伦春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作者:王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我国北方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宗教信仰“萨满教”,以黑熊作为民族崇拜的图腾,性格爽朗、豁达,喜爱歌舞的民族。
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而舞蹈内容和动态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
舞蹈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和原生态性。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鄂伦春族是居住在黑龙江省人口较为稀少的民族,他们和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同属于通古斯语系,解放前在大小兴安岭山林中过着逐兽游猎的原始生活,信仰“萨满教”。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鄂伦春人不仅喜爱“赞达仁”那样的歌唱艺术,也喜爱“吕日格仁”那样的舞蹈艺术,同时在长期原始狩猎生产过程中,创造了“摩苏昆”“萨满舞”那样的民间口头文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保持了原生态狩猎和采集的生产生活情景,作为没有文字记载的鄂伦春族,具有较高的文化记载价值。
一、鄂伦春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鄂伦春族喜欢在劳动之余和节日之时,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常见的民族舞蹈“熊斗舞”,充满了原始祭祀的色彩。
表演“熊斗舞”时,可根据不同场合,进行二人表演和三人表演。
黑熊是鄂伦春族的原始“图腾”崇拜,鄂伦春人信奉与熊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连称呼也不能直呼其名,更不准许捕猎黑熊,如果为了自卫被迫打死黑熊,所在部落要举行风葬仪式进行隆重的祭祀。
“熊斗舞”是二人表演时舞蹈者模拟黑熊形象做动作,边唱歌谣边舞蹈,而且没有伴奏,歌谣呼叫衬词,主要是“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语调,有时也采用“加黑加”“哲黑哲”“达乎达乎”之类衬词呼号,舞步主要有拖步、搏斗士步等基本步伐。
三人表演时,也都扮作熊态表演,先由两人面对面站立,第三个人进入舞蹈,模仿劝解正在用下巴袭击对方肩部的舞者。
“熊斗舞”表现了人熊之间的融通与亲和,从表演上能看出对黑熊的膜拜和崇敬。
论蒙古族与鄂伦春族舞蹈的异同
的情景 。 这个舞蹈可 由双人或 多人 进行 , 动作的前半段 , 由参 与者模拟狩猎过程 中的 牵马 、 扬鞭 策 马奔驰 、 嘹望 、 马、 下 射 击、 拣拾猎物 、 回住地等 系列动作 ;然后 , 返 所有在场 的人 们 伴着优 美的歌 声 ,围成 圆圈做 沿逆 时针 方 向的侧 步行进 舞
则 自称 为 博 。 所 进 行 的 宗教 祭 祀 活动 称 为行 博 。 尔沁地 区 博 科
博舞动作基本相 同, 但风格各异 , 的古朴雄壮 , 有 有的典雅健 美, 的刚柔相济 , 有 有的潇洒明快 博舞也有其共 同的特征 , 那 就是博们在行博 时都须头载沉重的铜制五佛冠 ,腰扎九个 圆
中 。“ 和 纳仁 ” 是 鄂伦 春 族 祭 祀 的 一 种 仪 式性 的舞 蹈 , 依 舞 这 种 舞 蹈 是 只 在 三 年 举 行 一 次 的 氏 族 大 会 的 隆 重 时刻 举 族 齐
跳 的 舞 蹈 , 一 种祭 祀 性 的 氏族 舞 蹈 。 蹈 开 始 后 , 家先 开 是 舞 大
鄂伦春人的 生活 内容 , 如模拟 狗 熊姿 态的《 熊斗舞 》 具有 游 ,
戏性质 的 《 鸡》 树 ,也 都 是 鄂伦 春 族 人 们 喜 爱 的 文体 活动 形 式 :《 普嫩 》 映 的 是 妇 女 的 采 集 活 动 。《 哈 嫩 》 娱 乐性 红 反 依 是 的 集体 舞 。 萨 满祭 祀 活 动 中的 萨满 舞 是 宗教 性 质 的 舞 蹈 。 二 、 蹈在 两个 民族 中 的异 同 舞 蒙 古 族 与 鄂伦 春 族 都 是 游 牧 民族 , 生活 习惯 和 服 饰 上 都
浅析鄂伦春族舞蹈风格特征
浅析鄂伦春族舞蹈风格特征作者:王宝玲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鄂伦春族舞蹈进行调查并整理概括出外化的、形态上的特征。
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揭示鄂伦春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探索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特征以及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因素。
并对其传承与发展作出初步的探索。
全文主要通过对各类书籍的查阅和对鄂伦春族进行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整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鄂伦春族舞蹈,并在此基础上对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及主体动作的形态进行分析,得出了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及动作特征,包括鄂伦春族舞蹈包括稍前倾的体态、模拟性的手臂动作、刚健有力的脚下动作,以及鄂伦春族舞蹈古朴粗犷的风格气势恢宏的呼号。
【关键词】鄂伦春族;舞蹈特征;舞蹈文化鄂伦春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民问故事等文化艺术。
这些珍贵的艺术大多反映了鄂伦春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鄂伦春族舞蹈,现今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地区和其他鄂伦春族聚居区。
鄂伦春族舞蹈原始古拙、节奏明快,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个性特征。
鄂伦春族舞蹈中整体展现了动作刚健、跺地为节,风格古朴、气势辉宏的特点。
一、动作刚健跺地为节鄂伦春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生产1949年以前仍然过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
狩猎不仪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鄂伦春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狩猎文化同样也渗透在民族的舞蹈艺术之中。
鄂伦春族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动作刚健有力。
从一些舞蹈资料巾发现,鄂伦春族舞蹈巾主要动作特点为:稍前倾的体态、模拟性的手臂动作、刚健有力的脚下动作。
(一)稍前倾的体态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之巾,兴安岭茂密的深林里栖息着数不清的各种珍禽异兽。
鄂伦春人游走在山林之中,从事狩猎生产活动。
兴安岭山势险峻鄂伦春人终年爬山身体必然形成稍前倾的体态。
鄂伦春族以狩猎生活为主,寻觅猎物时身体略微前倾观察动物的踪迹。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1. 引言1.1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背景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鄂伦春舞蹈文化逐渐受到关注,但也面临着传承保护的挑战。
鄂伦春舞蹈源远流长,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和生活体验,是鄂伦春人民的精神文化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许多传统舞蹈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兴趣逐渐减弱。
对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深入挖掘鄂伦春舞蹈的起源与历史、特点与风格,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现代社会对鄂伦春舞蹈文化的影响,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的重要途径。
1.2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重要性鄂伦春舞蹈文化作为鄂伦春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历史和精神。
它不仅是鄂伦春人民的心灵寄托和情感表达,更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
通过舞蹈,鄂伦春人民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信仰,传达着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与体验。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鄂伦春人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鄂伦春人民历史与现实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和对未来世代的传承责任。
2. 正文2.1 鄂伦春舞蹈的起源与历史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鄂伦春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料记载,鄂伦春族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跳舞,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古代,鄂伦春族的舞蹈多以祭祀活动为主,包括祭祀神灵、祖先等。
这些舞蹈充满了神秘色彩,舞姿优美、舞曲悠扬。
随着历史的演变,鄂伦春舞蹈逐渐融合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
在清朝时期,鄂伦春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舞蹈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鄂伦春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
鄂伦春族历史演进与独特习俗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他们独特的历史演进和习俗,构成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本文将依次介绍鄂伦春族的历史演进以及他们的独特习俗。
一、鄂伦春族的历史演进鄂伦春族起源于东北亚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鄂伦春族经历了许多变迁和磨难,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1.1 远古部落时期在远古时期,鄂伦春族的祖先是一些游牧部落,他们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他们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2 农耕文化融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鄂伦春族逐渐过渡到农耕文化,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
这种转变为他们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1.3 渔猎文化的保留尽管农耕文化融入了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仍然保留了渔猎文化的传统。
捕鱼和狩猎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象征。
1.4 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这对鄂伦春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逐渐接触到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但他们仍然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鄂伦春族的独特习俗鄂伦春族以其独特的习俗而闻名,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狩猎习俗作为渔猎民族,狩猎一直是鄂伦春族的重要活动。
他们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狩猎的丰收和安全。
他们还会使用特殊的工具和陷阱来捕捉猎物,这些工具和陷阱代表着他们的智慧和技巧。
2.2 祭祀习俗鄂伦春族有丰富的祭祀习俗。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并且尊重祖先的传统是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每年的祭祀仪式上,他们会进行舞蹈、歌唱和捐赠的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3 婚俗习惯鄂伦春族的婚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婚姻通常是通过家族之间的协商来决定,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婚礼仪式上,他们会举行独特的传统舞蹈和歌唱表演, 这些表演寓意着他们的幸福和繁荣。
2.4 服饰和装饰品鄂伦春族的服饰和装饰品也是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舞蹈特色及其发展脉络研究
鄂伦春舞蹈特色及其发展脉络研究作者:张蕊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2期【摘要】鄂伦春民族的舞蹈继承了千年来此民族的生产、生活、野兽动作、萨满跳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曲调,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传承,鄂伦春舞蹈逐渐演变为具有独特民族性的舞蹈,具有鄂伦春人传统的萨满跳神在祭祀中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原始性;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51-02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自治旗。
直到20世纪50年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阶段,过着以狩猎为主,辅以采集和捕鱼的生活。
鄂伦春称谓有两种含义:一为“山岭中的人们”,一为“有驯鹿的人们”。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
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指导下,信仰自然、图腾、祖先等原始宗教。
一、鄂伦春族舞蹈的原始的艺术形态被称为游猎文化之一的鄂伦春歌舞,是紧密结合着游猎而产生的,因而明显地保留着原始的艺术特征。
鄂伦春族舞蹈一般都是边唱边跳,舞蹈动作多数都来源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表现的内容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
他们由于生活的环境所致,舞蹈大多数都是模拟动物的姿态和自娱性歌舞形式为主,比如一家人打猎归来,守着篝火食用猎物后就会兴奋地载歌载舞起来,其中广泛流行的《鄂呼兰,德呼兰》,就是既能歌又能舞的一种乐曲;《吕日格仁》也是伴随领唱与合唱的一种自娱性歌舞。
表演时,节奏由慢到快,众人牵手顿足,并时有呼号“神话起源于祭礼仪式。
”在神话研究中许多人认为:“所有带有神话思想烙印的人类行为在基本方面都与祭礼有关。
”鄂伦春族的许多舞蹈都模仿动物动作及其吼叫,现场情绪会随着节奏的呼应变得欢快起来。
歌词虽少,但非常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类舞蹈深受鄂伦春族群众喜爱。
斗熊舞为我们提供和印证了弥足珍贵的鄂伦春原始狩猎时代的基本生产生活形态特征,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历史学、民族宗教学、人文艺术等社会学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民俗行为艺术的宝贵资料。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摘要:本文对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舞蹈的风格、类别、着名的舞蹈形式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将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民族舞蹈艺术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萨满;民族在东北白山黑水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叫做鄂伦春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
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地区。
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
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直到解放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
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
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
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鄂伦春民族在长期游牧渔猎的生活中产生了独特的舞蹈,舞蹈是鄂伦春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舞蹈主要起源于宗教,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这种活动每年都按照氏族公社部落形式进行。
鄂伦春人从四面八方都来到这里,骑着猎马,挎着枪,带着兽肉进行活动、跳神。
萨满跳神的时候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拿着鼓,右手拿鼓锤,唱神歌,一边击鼓一边唱,坐在树墩上,当神下界的时候,会附在他身上,从树墩上蹦起来大跳,进行萨满舞蹈的跳神比赛,对新萨满进行训练。
一、鄂伦春族主要的舞蹈风格鄂伦春语“舞蹈”称为“吕日格仁”。
鄂伦春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性、劳动生活性、仪式性和宗教性四大类。
无论哪一类,其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
舞蹈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而伴之于词曲,即边歌边舞。
基本步法有拖步、搏斗土步法等。
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额呼德呼”等衬词,还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节奏呼号。
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呜叫声的大型舞蹈。
此外还有“布谷鸟舞”、“熊斗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对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鄂伦春民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如漠河、呼玛、塔河等地,其人口数量约为6000人左右,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民族
的歌舞文化,一直是他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鄂伦春民族歌舞起源于古老的牧民文化和狩猎文化,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其歌舞的演唱和表演,以各种舞蹈、歌曲为主,其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形式,早已成为鄂伦春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中,鄂伦春民族的民族舞蹈作为歌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
如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爱情舞等,都是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这些舞蹈形式对鄂伦春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尊重神灵、崇尚勇敢、怀念历史、赞美自然等思想,都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作用。
此外,鄂伦春民族的歌曲也独具特色,以男女合唱、独唱等形式表现出他们的独特情感和民族精神。
除了在宗教事务和传统节日中表演外,鄂伦春民族的歌舞也广泛应用于婚礼、家族喜庆等场合,成为传统礼节的文化载体。
例如,在鄂伦春民族的婚礼中,新娘和新郎都会表演特定的舞蹈来庆祝婚礼的到来,同时也是在向祖先祈福、祈求幸福生活。
正是这些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表现,让鄂伦春民族这个少数民族更为神秘、独特。
总之,鄂伦春民族的歌舞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歌舞、音乐和情感表现形式,不仅彰显了鄂伦春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示了鄂伦春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扎实的民族传统。
在今天,我们不仅应该保护、弘扬鄂伦春民族的歌舞文化,也要借此了解和认知这个神秘而富有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
论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宗学良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8期【摘要】作为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其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本民族舞蹈——鄂伦春族原始舞蹈。
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原生态舞蹈的初探,粗略地向大家介绍鄂伦春族舞蹈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
文章前部分介绍了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文化艺术形态,具体描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古老性以及鄂伦春族人对歌舞的重视,后半部分讲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就现在情形来看如何发展和传承鄂伦春族舞蹈。
【关键词】鄂伦春族;发展;舞蹈;传承;原生态【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现在许多人知道鄂伦春族这个少数民族,但不知道鄂伦春族舞蹈是什么形式,更鲜少有人知道其是怎样的原始化。
此舞蹈具有淳朴的民族风味,并散发着古老的气息,由于它只保留在它所在的城市,并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所以,把鄂伦春族舞蹈带到世人的眼前,让更多的舞蹈艺术家去认识了解鄂伦春族舞蹈,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现代化的编导技术对鄂伦春族舞蹈进行全面的舞蹈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鄂伦春族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起源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带,以游牧狩猎为主,在狩猎的生活中,鄂伦春族人慢慢地把族人生活的形态方式,以及对自己所见的事物以动作的形式向世人们呈现出来,这便慢慢形成了鄂伦春族舞蹈。
(一)舞蹈的形成鄂伦春族舞蹈一般分为宗教舞、仪式舞、娱乐舞等,其舞蹈历史源远流长,在北魏时期鄂伦春族原叫鲜卑族,在鲜卑族时期就开始信奉萨满教,鄂伦春族的萨满教信奉熊图腾,他们认为熊是鄂伦春族的祖先,不会直呼其名“熊”而叫它叔叔或者爷爷,因此在祖先崇拜祭礼中有了专职的人来扮演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巫师,而巫师所跳的舞蹈即为萨满舞。
它在鄂伦春族民族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鄂伦春族人在召开氏族大会或者在奔丧、周年祭祀、传授族谱等重要的仪式上所表演的舞蹈就是仪式舞。
在仪式舞中,“依和纳仁舞”最为突出,它是鄂伦春族人们在每三年举行的一次传授族谱和排辈分的氏族仪式上所跳的舞蹈。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鄂伦春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鄂伦春族的舞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演变过程及其现状。
鄂伦春舞蹈起源于部落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
鄂伦春族的舞蹈以自然景观、动物形象和民族传说为主题,融入了当地的传统乐器和服饰。
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富有民族特色,能够传达出鄂伦春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鄂伦春舞蹈采用了多种形式,如独舞、对舞、集体舞等。
独舞是最为常见的形式,每个舞蹈者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表演风格来展示个人的特点和气质。
对舞则是两人或多人配合完成的舞蹈,通过互动和合作展示出舞者之间的默契和协调能力。
集体舞则是多人共同演出,通过整齐划一的队形和协调一致的动作展示出鄂伦春族人民的团结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鄂伦春舞蹈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由于鄂伦春族人口的减少和分散,继任者的培养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年轻人由于现代社会的诱惑而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导致舞蹈传承的中断。
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也对传统舞蹈文化造成了冲击,使得鄂伦春舞蹈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鄂伦春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应该加强对舞蹈传统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和培训,培养更多的鄂伦春舞蹈艺术人才。
可以通过举办舞蹈比赛、培训班和夏令营等活动,提高年轻人对传统舞蹈的认知和兴趣。
应该注重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和变革,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相结合。
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流行音乐,使舞蹈更具有吸引力和时尚感。
应该加强对鄂伦春舞蹈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该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可以通过举办舞蹈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鄂伦春舞蹈的魅力和价值。
鄂伦春舞蹈文化作为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施
分类国家级省级特点民间舞蹈萨满舞,吕日格仁舞,包括仪式舞和娱乐舞两大类,舞蹈动作多为狩猎动作和生活斗熊舞,篝火舞生产行为习惯,古朴活力、自由自在,伴奏大多以歌唱和模仿野生动物和鸟类为主传统音乐赞达仁口弦琴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歌词多为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乐器种类较少以口弦琴为主,音量微弱,但曲调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狍皮手工技艺,斜仁柱,桦树皮镶嵌画,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兽皮和桦树皮为最佳载体,工序多为刺绣和镶嵌,图案根据大自然的形象桦树皮制作技艺剪纸,刺绣和鄂伦春族人的想象力创作而成,朴实粗犷、单纯明朗,具有浓烈的游猎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古伦木沓节狩猎文化,萨满祭祀,狩猎文化浓厚,拥有最诚挚的礼仪和敬老爱老的习俗,传统萨满服饰,传统服饰节日种类不多,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年轻人围绕篝火载歌载舞,敬重火神引言黑龙江流域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作为繁衍生息黑龙江省的“四小”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意为“使用驯鹿的人们”,体现出其生活与游猎文化息息相关。
鄂伦春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民族文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口相传持续传承的。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艺术资源、经济资源,记载着本族历史变迁,折射出不同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价值,在白山黑水环境下和人民劳动实践中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文化价值,结合东北原始森林独特的龙江地域文化、游猎民族特色、传统民俗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价值。
鄂伦春民族聚居地建设各具特色的风情园和展览馆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在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之下,许多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衰退甚至消亡的境遇。
因此,将民族文化元素与鄂伦春族非遗文创产品有机融合,与时俱进地优化鄂伦春族非遗保护形式,对于加强鄂伦春族非遗保护和发展,激发少数民族非遗产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
鄂伦春民族歌舞简述摘要:本文对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舞蹈的风格、类别、著名的舞蹈形式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将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民族舞蹈艺术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萨满;民族在东北白山黑水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叫做鄂伦春的少数民族,“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
他们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地区。
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
早年,他们居无定所,过着游猎生活,直到解放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
鄂伦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统人民的共同体。
[1](P.230)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
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鄂伦春民族在长期游牧渔猎的生活中产生了独特的舞蹈,舞蹈是鄂伦春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们舞蹈主要起源于宗教,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这种活动每年都按照氏族公社部落形式进行。
鄂伦春人从四面八方都来到这里,骑着猎马,挎着枪,带着兽肉进行活动、跳神。
萨满跳神的时候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拿著鼓,右手拿鼓锤,唱神歌,一边击鼓一边唱,坐在树墩上,当神下界的时候,会附在他身上,从树墩上蹦起来大跳,进行萨满舞蹈的跳神比赛,对新萨满进行训练。
一、鄂伦春族主要的舞蹈风格鄂伦春语“舞蹈”称为“吕日格仁”。
鄂伦春人的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性、劳动生活性、仪式性和宗教性四大类。
无论哪一类,其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
舞蹈表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而伴之于词曲,即边歌边舞。
基本步法有拖步、搏斗土步法等。
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额呼德呼”等衬词,还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节奏呼号。
[2](P.316)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或吼叫的舞蹈,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鸣叫声的大型舞蹈。
鄂伦春舞蹈特色及其发展脉络
仪式舞多用于祭祀、婚丧嫁娶等场合,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娱乐舞是在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的舞 蹈,气氛热烈,情绪欢快。
舞蹈音乐与服饰
鄂伦春舞蹈通常配有民族乐器伴 奏,如口弦琴、月琴等。
舞蹈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多采用鄂伦春族传统的毛皮、绸
鼓励新一代的舞者学习和传承鄂伦春舞蹈,通过参与舞蹈比赛、演 出等活动,将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04
鄂伦春舞蹈的未来展望
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缺乏传承人
随着时代变迁和年轻人对 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鄂 伦春舞蹈面临着缺乏年轻 传承人的困境。
文化冲击
随着现代文化的传播和影 响,鄂伦春舞蹈受到外来 文化的冲击,传统舞蹈的 特色逐渐淡化。
“内蒙古国际艺术节”
该艺术节每年都会邀请鄂伦春舞蹈表演团队参加,为国际观众提供了了解和欣赏 鄂伦春舞蹈的机会。
舞蹈教育与实践
专业院校教育
在专业艺术院校中设立鄂伦春舞蹈专业,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传承 人。
社会普及教育
通过社区活动、舞蹈工作坊等形式,将鄂伦春舞蹈的艺术形式普及 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舞蹈实践与传承
推广与传播
加强鄂伦春舞蹈的宣传推广和传播力度,通过演出、比赛、展览等方 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鄂伦春舞蹈的魅力。
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意义
保持民族特色
其他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鄂伦春舞蹈在保持民 族特色方面的经验,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本民族的传统 文化特色。
多元化发展
其他民族舞蹈可以借鉴鄂伦春舞蹈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 进行多元化发展的模式,结合现代技术和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念,推动本 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
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鄂伦春舞蹈的风格特点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3期 总第548期
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鄂伦春舞蹈的风格特点
敖 登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鄂伦春舞蹈是内蒙古三少民族的主要舞种,通过对鄂伦春舞蹈风格的研究,可以从中了解鄂伦春族人们的性 格特点。鄂伦春舞蹈具有鲜明的动作特点和表现力,本文主要对鄂伦春舞蹈动作中的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 本文的分析能让大家对鄂伦春舞蹈进行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三少民族;鄂伦春舞蹈;风格
124
鄂伦春舞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风格, 每个舞蹈动作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舞蹈动作所表达的舞蹈内容也是 丰富多彩的。本文首先对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进行分析,然后在分 析人体布不同部位,例如手部、腿部在跳鄂伦春舞蹈时都有哪些舞 蹈动作和风格,最后再对鄂伦春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分析 内蒙古的三少民族主要指的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以及鄂伦春 族,这三个民族在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都是位于呼伦 贝尔草原内部,因此在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相 似点。这三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创建了多种多样的舞蹈 形式,由于这三个民族无论是在地域特点而是人文特点方面都存在 很大的相似点,因此其舞蹈风格除了本民族的特有风格外,也具有 很多的共性,因此我们就将其舞蹈称之为三少民族鄂伦春舞蹈。 二、鄂伦春舞蹈不用动作的特点分析 人们在跳鄂伦春舞蹈时,不同的身体部位有不同的舞蹈动作特 点。我们分别动上身动作、手部动作以及腿部动作来分析鄂伦春舞 蹈的动作特点。 首先是上身动作,鄂伦春舞蹈中舞蹈人员的上半身一般都是 呈现身体前倾的动作,这是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鄂 伦春人民从古到今都生后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这里丛林茂 密、山岭众多,地形复杂,生后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鄂伦春人民在 实际的生活中也是需要狩猎来维持生活。由于环境的特殊性,鄂伦 春人民在进行狩猎时,不仅需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需要与丛 林动物进行搏斗,这就导致鄂伦春人民的体格大多都身材魁梧,并 且无论男女都会骑马射箭,而舞蹈动作又是从人们的生活中提炼出 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鄂伦春人民跳舞时上半身一直前倾的原因, 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是分不开的。 其次是手部动作,鄂伦春人民在狩猎的过程中,需要拼尽全 力、耗用大量的体力来完成狩猎任务,这就要求鄂伦春舞蹈动作需 要体现出一种力量感,而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日常的舞蹈动作训 练中加强对腿部、臀部以及膝关节等方面进行力量训练。鄂伦春 舞蹈动作中,手部动作是非常多的,因为鄂伦春人民大多以狩猎为 生,所以手部动作有很多都融合了狩猎动作,除此之外,里面还融 合了男子驯马动作、女子梳妆动作以及日长的劳动动作等,因此鄂 伦春舞蹈动作中生活气息是十分浓郁的。例如在鄂伦春舞蹈中我们 可以发现有男子瞭望的动作、发现动物的动作,以及学布谷鸟叫的 动作。也可以发现有女子采集果实上下摆动的动作,这些动作都生 动形象的描绘出了鄂伦春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他们对生活 的热爱。 最后是腿部动作,我们在观赏鄂伦春舞蹈时可以发现腿部动作
[鄂伦春族,舞蹈,形式]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
鄂伦春族舞蹈的表演形式鄂伦春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小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内蒙古与黑龙江接壤的大小兴安岭密林中。
兴安岭茂密的深林、纵横的河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的鄂伦春人一直从事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
性情纯朴勇敢的鄂伦春人,被誉为兴安岭之王。
鄂伦春族现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两个省区。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聚居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省主要聚居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逊克县,爱辉区,呼玛县和伊春市嘉荫县等地区。
其余散居于全国各地。
鄂伦春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文化艺术。
这些珍贵的艺术大多反映了鄂伦春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鄂伦春族舞蹈,现今主要流传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地区和其他鄂伦春族聚居区。
鄂伦春族舞蹈原始古拙、节奏明快,以脚下的跺步等动作为最为突出,具有广泛的即兴性、自娱性和群众性。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别具特色,大多用歌声和模拟飞禽走兽的呼叫声为舞蹈伴奏。
模仿的呼叫声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无一定内容,只是起节奏和助兴作用的衬词渲染气氛,如《哲回哲》舞。
第二种是模仿飞禽走兽的呼叫声,如《黑熊搏斗》舞中模仿熊的呼叫声。
这两种呼叫声使情、舞、声融为一体,给舞蹈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这种呼叫声的方式又有齐呼和二部轮呼两种。
二部轮呼非常动听,高低起伏,而且很规范化。
1.《黑熊搏斗舞》通过模拟黑熊搏斗,赞扬了鄂伦春人民勇敢、强悍的民族个性。
舞蹈大多在鄂伦春人狩猎归来、农闲时,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后来,舞蹈具有了庆祝狩猎丰收、喜庆节日等功能。
《黑熊搏斗舞》集体舞形式,以呼号为伴奏,大多三人一组,男女均可。
舞者俩俩相对,表情严肃凝视对方的双目。
双腿半蹲双手按膝,双脚一致有力的跺跳,双肩随着节奏前后拱动,酷视黑熊蹦跳。
当两个熊搏斗至难解难分时,第三人上场进行劝解,劝解无效,也一起加入搏斗。
于是,你追我躲,他进我退,咚咚的跺地声随着哈姆哈姆模仿熊的呼号声和围观群众的笑声,将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鄂伦春舞蹈呼号赏析
鄂伦春舞蹈呼号赏析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漠河县等地。
鄂伦春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舞蹈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鄂伦春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闻名于世,其中的呼号舞更是其代表性舞蹈之一。
呼号舞是鄂伦春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它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庆典或者婚礼等场合中表演。
呼号舞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富有民族特色,舞者们身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鹿角和马尾等道具,舞姿婉转、舒展大方,给人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感受。
在呼号舞表演中,舞者们通常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出“呼号”声,这也是呼号舞得名的原因。
这种呼号声犹如大自然中的鸟鸣兽吼,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韵味,给人以一种神秘、深沉的感觉。
舞者们在呼号声的伴奏下,舞姿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鄂伦春族的生活、传统和文化。
呼号舞的舞蹈动作多样丰富,有旋转、跳跃、扭动等多种动作,舞者们的身姿和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舞者们的表演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舞蹈技巧,更传递了鄂伦春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除了舞蹈动作和呼号声的表演,呼号舞的音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呼号舞的音乐通常由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演奏而成,如马头琴、哈达琴、锡伯琴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清亮悦耳,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与舞者们的舞姿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从呼号舞的表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鄂伦春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呼号舞作为鄂伦春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更展现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鄂伦春族的呼号舞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今,不仅在传统的节日庆典中可以看到呼号舞的表演,就连在一些现代的文化活动中,呼号舞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嘉荫县鄂伦春族斗熊舞音乐的现状分析
嘉荫县鄂伦春族斗熊舞音乐的现状分析嘉荫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境内唯一的鄂伦春族聚居地。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习俗十分丰富多彩。
斗熊舞是鄂伦春族重要的民间舞蹈之一,而斗熊舞音乐则是斗熊舞的灵魂所在。
本文将从鄂伦春族斗熊舞音乐的历史渊源、现状和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音乐文化。
一、历史渊源斗熊舞是鄂伦春族传统的狩猎舞蹈,舞者手持熊头杖,舞步矫健有力,舞蹈动作豪放自如。
而斗熊舞音乐则是为了配合斗熊舞动作节奏而产生的独特音乐。
斗熊舞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与鄂伦春族狩猎生活和部落习俗密切相关。
在古老的传统中,斗熊舞音乐承载了鄂伦春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久而久之成为了鄂伦春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二、现状分析1. 传统文化面临挑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斗熊舞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些年轻人由于外出务工、接受现代教育等原因,对斗熊舞音乐这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并不够深入,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
2. 缺乏专业人才斗熊舞音乐需要具有丰富音乐功底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专业人才进行创作和演奏。
由于长期以来对斗熊舞音乐的研究和传承不足,鄂伦春族地区缺乏专业的斗熊舞音乐人才。
这导致了斗熊舞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斗熊舞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3. 缺乏传统乐器斗熊舞音乐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传统乐器,如马鞭琴、哈达琴、哈达鼓等。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乐器制作技艺的失传,一些传统乐器的制作已经严重减少,甚至失传。
缺乏传统乐器也严重影响了斗熊舞音乐的演奏和表演质量。
三、问题分析针对斗熊舞音乐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斗熊舞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1. 强化文化传承教育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未来,应该加强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对斗熊舞音乐的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并传承斗熊舞音乐这一传统文化。
鄂伦春萨满歌舞发展及神歌特征
鄂伦春萨满歌舞发展及神歌特征作者:吕净植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6期摘要鄂伦春族是我国阿尔泰语系中信奉萨满教的众多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鄂伦春族逐渐形成了以萨满歌舞为主的音乐文化内容。
本文通过对鄂伦春萨满歌舞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萨满神歌特征的概括,对于了解鄂伦春族古代萨满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增强对鄂伦春萨满音乐文化的再认识。
关键词鄂伦春萨满歌舞神歌特征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The Development of Oroqen Shaman Dance and God Song FeaturesLV Jingzhi(Ar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AbstractOroqen is one of the many nationalities whose belief is Shamanism in Altaic. In the long history, Oroqen gradually formed a shaman dance-oriented music culture conten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ance Oroqen shaman and shaman God sor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ngs summary,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Oroqen ancient shaman, while enhancing the re-understanding of musical culture of Oroqen Shaman.Key wordsOroqen; Shaman dance; God song features鄂伦春族先民长期以狞猎和采集为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在生产与社会的实践中,他们往往把自然现象神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特点研究
鄂伦春舞蹈是我国传统舞蹈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鄂伦春舞蹈表现出很多传统舞蹈动作和元素,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其更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中国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特点,来剖析我国民族舞蹈素材与原始文化的联系。
标签:鄂伦春;舞蹈;原始性文化;特点
一、鄂伦春族简介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民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接壤的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其中兴安岭茂密深林、纵横的河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的丰富,过去的鄂伦春人主要从事狩猎、采集等生产方式。
鄂伦春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民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可以反映出鄂伦春人民高尚的品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的鄂伦春舞蹈主要流传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宜春市嘉荫县地区和其他鄂伦春族聚居区,鄂伦春族舞蹈具有原始文化性、节奏明快,以脚下的跺步等动作十分突出,具有广泛的兴致、自娱性和群众性。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具有一定的特色,主要是用歌声和模拟飞禽走兽的呼声为舞蹈伴奏,其中模仿的呼声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一定的内容,只是起到了节奏和助兴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模仿飞禽走兽的呼声,使得情、舞、声融合为一体,使得舞蹈增添热烈的气氛,这种呼叫的方式十分动听。
二、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文化性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舞蹈在我国是比较有名的舞蹈之一,鄂伦春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鄂伦春舞蹈来自于生活,主要体现鄂伦春人的生活内容,由于生活地域的偏僻与生产方式的单一性,民族舞蹈以模拟动物姿态的自娱性歌舞为主,其中有以下几个特性。
1.民间性
对于民间性也是鄂伦春舞蹈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鄂伦春舞蹈与自然自乐的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歡跳,所以舞蹈主要存在民间,在各种场合都可以舞动起来,已经成为鄂伦春族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舞蹈语汇与舞蹈律动,以及舞蹈表情、构图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有的伴奏乐曲,也来自鄂伦春族民间歌舞和民间乐曲。
2.原生态性
鄂伦春舞蹈是鄂伦春族先民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现在还保留着其原生态
性,在舞蹈中会表现出情感与宣泄,所以可以看出舞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高方式与最后的手段,鄂伦春的舞蹈产生是鄂伦春先民在狩猎以后表达出胜利的喜悦,现在我们看到的鄂伦春舞蹈,显现出原始性与原生态性。
3.鄂伦春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熊斗舞
鄂伦春族在劳动时和节日之时,常常喜欢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中常见的舞蹈就是熊斗舞,这种舞蹈充满原始祭祀的色彩,黑熊是鄂伦春族的图腾,鄂伦春人信奉与熊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更不允许捕猎黑熊,但是如果是由于自卫打死黑熊,需要部落举行风葬仪式进行隆重的祭祀。
熊斗舞是二人表演时舞蹈者模拟熊的样子做出的动作,边唱歌边舞蹈,没有伴舞,其中舞步主要是拖步、搏斗士步基本步伐,当三个人表演的时候,也是扮作熊的姿态进行表演,开始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第三个人再进入舞蹈,模仿劝解正在用下巴袭击对方肩部的舞者,表现出人们对黑熊的膜拜和崇敬。
(2)乌乐阿道
对于鄂伦春族传统舞蹈乌乐阿道,是描写猎手上山狩猎的过程,所模仿的路线不可以重复,只能单线绕道行进,在舞蹈的时候一个人在原地进行舞动,这象征着大山,其余的人绕着山舞动,几个舞者边做蹲跳动作边呼喊,把舞蹈推向高潮。
(3)哲回哲舞
这种哲回哲舞多是山中的妇女进行表演,载歌载舞,表现出鄂伦春族妇女采集的生活,舞蹈一把都在采集劳作之余进行表演,随着时间的发展祭祀和社会活动及喜庆日子都会进行表演,这种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形式活泼,由于在林中的场地不是很大,动作幅度也很小,但是收而不紧,方而不散,舞者感情深沉,步伐十分稳健,动作浮游弹性。
在鄂伦春族如果年轻的姑娘不会唱歌跳舞,会被人们所耻笑,所以姑娘们从小就主动向着老人学习歌舞技艺。
(4)额乎兰,德乎兰
额乎兰,德乎兰汉语的意思是篝火,是一种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形式,过去的舞蹈只有在狩猎之后庆祝丰收的、祭祀祖先、结婚喜庆时才跳的,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般的盛大节日都会燃起篝火,跳起额乎兰,德乎兰。
这种舞蹈动作十分的简单淳朴、奔放有力、形式热烈、节奏由慢而快,感染力很强,其动作主要为拉手走便步和拉手小跳步。
在跳舞开始的时候,人们围着篝火拉手成圈,然后是舞者携手挽臂,順时针转圈,再进行逆时针转圈,圈不断的缩小和变大,舞蹈主要以民歌为伴奏,旋律悠扬深邃,充分的展示出鄂伦春人民的豪爽的性格和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
三、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性文化艺术属性
在劳动中舞蹈的素材基本上都是结合劳动的动作、内容等,这种舞蹈与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由于鄂伦春族人世代生活在森林之中,无论是打猎还是劳动,都需要在山林中进行,对于生活区域的复杂地区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可以发现规律。
由于鄂伦春人都生活在山林中,所以人们的身体向前倾的生理习惯,这样才能适应地势的要求,所以舞蹈素材主要都是从劳动中吸取的。
艺术来源于模仿,鄂伦春舞蹈中有大量的包含模仿元素,生活中如狩猎的场景模仿也有多样化,还有的是模仿女性的劳作、采集树叶、梳发洗脸等平淡的场景,在这其中用手臂复制劳动狩猎的动作有很多,例如将自己的手臂向着外舞动、向里弯曲、向上抬举、向前向后甩、向左向右抡起等,通过这些情况就可以发现舞蹈中含有丰富的日常元素,展示出人民生活的一面。
鄂伦春舞蹈队气场气概的表现,符合民族的特性,人们对内心的描述,表现的十分自然,体现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联。
四、鄂伦春舞蹈的原始情感抒发
对于鄂伦春族来说舞蹈就是记录人们的生活原始形态方式手段,还能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所以鄂伦春舞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延续和抒发,舞蹈的动作一般以头部、腰部、手部、腿部等为主,对于抒发原始情感具有直接的效果,而且不加以理性的修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以研究舞蹈对于人们的最初想法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结语:
我国鄂伦春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积淀,这种舞蹈充分的展示出中国悠久的原始人文性的舞蹈素材,而且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内容核心,所以分析鄂伦春族舞蹈的原始性文化素材特征对我国人文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鄂伦春的舞蹈关系到平时的劳动、朴素的生活、狩猎、节日,没有太大的仪式感,表现出来的内容给人一种真挚朴实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文化艺术融汇民族情——与“文化艺术行”同行有感[J]. 覃庆贵. 民族论坛. 2012(19)
[2]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独立学院“区域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探究[J]. 刘维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12)
[4]舞蹈艺术与“望海求仙”民俗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以秦皇岛打造城市文化艺术名片为例[J]. 李咏梅,丛玉婷. 大舞台. 2012(11)
[5]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 邹莹.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6]谈因材施教法在古典舞教学中的运用[J]. 刘锡斌. 戏剧之家.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