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基础9-特殊情况:神经损伤
机械通气并发症PPT
人机对抗
如患者的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相协调或 发生对抗,则可使呼吸功消耗增加、通气量减 少、心脏循环负担加重,严重者甚至可发生休 克与窒息,
及时找出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相协调的 原因,采取相应对策,使二者协调,是保证机械通 气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常见原因及处理
机械通气治疗早期
常见原因:
1.神智清楚、呼吸促迫的患者,应用控制呼 吸方式时,患者不适应,很难得到充分合作 而易发生呼吸对抗, 2.气管插管过深,进入右侧支气管,也是机 械通气治疗早期发生呼吸对抗的原因,
处理:
1.紧急处理:锁骨直线第二肋间穿刺 2.胸腔闭式引流
肺不
气胸致患侧压缩性肺不
通气量严重不足
气管插管过深
常见原因
肺部感染
吸入纯氧时间过长 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分泌物潴留
处理:
1.监测、调整通气量 2.吸痰后用手动气囊以较大的潮气量鼓肺3-5次 3.应用PEEP或叹息通气防止肺萎陷 4.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 5.避免长时间吸入FiO2过高气体 6.加强呼吸道吸痰、湿化管理 7.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机械通气
主要内容
一、人工气道的相关并发症 二、正压通气相关的并发症 三、对肺外功能的影响 四、镇静与肌松的相关并发症 五、人机对抗 六、呼吸机依赖 七、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
人工气道的相关并发症
一、导管易位 二、气道损伤 三、人工气道梗阻 四、气道出血 五、气管切开的常见并发症
导管易位
常见原因:插管过深或固定不佳,均可使导 管进入支气管,因右主支气管与气管所成角 度较小,插管过深进入右主支气管,可造成左 侧肺不及同侧气胸,
处理:
1.适当增加通气量或吸氧浓度,仔细调节潮气量,吸气流速,吸、 呼气时间比等, 2.因烦躁、疼痛、精神紧等引起的呼吸对抗,可使用适量的镇 静止痛剂 3.对于气胸、肺不等机械通气合并症所致呼吸对抗,应积极治 疗合并症, 4.在辅助呼吸过程中发生的呼吸对抗,如经适当处理仍不奏效, 患者呼吸频率快、幅度大时,也可考虑用药物抑制自主呼吸,改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机械通气是指借助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将空气、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气压入肺内,产生或辅助患者的呼吸机动作使肺间歇性膨胀,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是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能使过去认为无法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起死回生,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但不正确的机械通气不但不能起到抢救患者的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
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无创通气是指应用鼻或面罩以及鼻囊管或口接器连接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方法。
有创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与呼吸机相连的通气方法。
机械通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不张、肺气压伤、氧中毒、上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机依赖、腹胀、胃肠胀气、低血压等。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一)临床表现1、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患者出现:2、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改变。
3、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做功增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4、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常见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真菌。
(二)预防措施1、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做好病房和人工呼吸机相关物件的消毒管理,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重视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
具体措施如下:2、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细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口咽部。
因此积水瓶要始终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位,并及时倒去瓶内的冷凝水。
3、所有接触呼吸道的操作要严格无菌,吸痰管一人一吸一更换,气管切开内套管、接头、过滤器、雾化器要每天消毒。
呼吸机管道及时更换消毒。
4、加强病房内空气、地面消毒管理。
空气消毒每班一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湿抹室内地面、病床、床头柜等设施,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出入病区更换衣服、鞋,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
急诊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
急诊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今天我给大家讲急诊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之所以讲机械通气这么个枯燥难懂的课题,是因为之前在急诊,我发现几乎每个病人插管上机后几乎都是同一个通气模式,IPPV,也就是控制通气。
这当然和急诊的特殊性有关,因为到急诊插管上机的病人几乎都是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病人完全没有自主呼吸及心跳,当然只能选用IPPV,但是急诊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有自主呼吸但是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如果这类病人也是一直用IPPV的话,病人会有呼吸机抵抗,这对病人来说是很不舒服的,因为在省医我也看过一些呼吸机抵抗的病人,那种感觉我估计和溺水差不多,所以我也开玩笑和我老师说,如果有一天我老了进了ICU,请一定找个会用呼吸机的学生来管我。
就像网上说的,等你老了,决定继续抢救还是放弃的大权就在你老婆手里,所以要对老婆好点。
同样的,等我们老了躺在ICU里,决定你舒不舒服的大权就掌握在呼吸机手里,从这个角度来讲,懂一点呼吸机实在太重要了。
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看过的资料,做一些总结,因为参考一些资料,所以有些东西是直接从网上COPY过来的。
我也是初学的菜鸟,所以今天就讲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希望各位主任老师们不要见笑。
同时,有错误的地方希望你们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呼吸机是一种支持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机是为了脱机。
•支持对象:通气和/或氧合功能障碍的患者通气障碍患者常见的就是COPD、神经损伤累及呼吸肌、重症肌无力患者,而氧合障碍患者常见的就是ARDS患者。
•支持器械:呼吸机(ventilator)•支持目标: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支持目的: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机械通气的原理,我们前面讲过,呼吸机支持目标就是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
那么机械通气的原理就是围绕通气和氧合来展开。
• 1.改善通气方面•呼吸机-空气压缩泵-气道压力差•气体流量顺着压力差流动• 2.改善氧合方面•1)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在同样的血流速度下增加氧浓度,增加通气量,就能增加V/Q比值。
机械通气在神经重症损伤中的应用
脑 外伤 ; 癫痫 持续 状 态 ; 代 谢 和 感 染 中毒 性 脑 病 ; 严
性暴 发性 肺水 肿 。 ( 3 ) 气道损伤, 严 重 神 经损 伤后 , 常有 意识 水 平 下 降 , 口咽肌 肌 张 力 减 低 , 引 起 舌后 坠, 阻塞 气道 。如 果合 并吞 咽功 能损 伤 , 咳嗽 和吞 咽 反射 消失 , 则 气 道 损 伤 风 险更 大 , 同 时误 吸 风 险更 高 。( 4 ) 其他 , 目前 , 临床 最 常见 的是 重症 损伤 后 , 立 即 出现严 重 的低蛋 白血 症 , 导 致 血 浆 胶 体 渗 透 压 急 剧下降, 出现全 身性 水肿 , 包 括严 重 的肺水 肿 。 1 . 2 呼 吸损伤 模式 神 经 系统不 同部 位损 伤 , 可 出
泵衰 竭或 混合 性 损 伤 。 因此 , 神 经 重 症 损 伤 患 者 应 用 MV, 面 临更 多的难 题 和挑 战 , 需 潜 心探 索 。
1 神 经 重症 损伤 后所 致 呼吸损 害 1 . 1 神经 重 症损伤 所 致 呼 吸损 害 机 制 神 经 重症
呼 吸或 女性 腹式 呼 吸 。其 中 , 中枢 神 经 源性 过 度 呼
合存 在 。一旦 出现 呼 吸 功能 损 伤 , 应 尽 早 建 立人 工
气道 , 甚至 辅助 通气 [ 2 ] 。神经 重 症 患者 使 用 MV 的 目的是 , 维 持正 常通 气 、 优化氧合 、 保 护 气 道 以 及预 防继发 性 神经功 能损 伤 。常见 神经 系统损 伤需 要气 管 插管 和辅 助通气 的疾 病 : ( 1 ) 原 发性 神经 损伤 进程 中, 需要 气 管插 管 和人 工 辅 助 通 气 。包括 不 同类 型
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泡通气量:即每分钟肺泡通气量(MAV) 为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体的总量,由于只有进 入肺泡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故又称有效通气量。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量)×RR
呼吸力学
肺顺应性(C):指单位压力作用下肺容量的改变。
• •
顺应性= 潮气量(ml/kg)/ 压力(cmH2O)。 新生儿肺的动态顺应性约为1~2ml/ cmH2O.kg; 俯卧可达到3.4 ml/ cmH2O.kg。
二、机械通气的作用
• 改善通气功能,维持适当的通气量,使肺 泡通气量满足机体要求。 • 改善肺部换气功能, 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 减少呼吸肌的做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 纠正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三 机械通气模式
1.控制通气
(Control
ventilation)
通气容量、压力、流量、频率、吸/呼比 按设定值全部由呼吸机控制。用于自主呼 吸消失或微弱者。
呼吸功: 吸气时用于克服肺弹性阻力(回缩力和表面张力) 和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和黏性)所做的功。
呼吸功=0.6×气管压×每分钟通气量。
正常情况下呼吸功消耗于弹性阻力者约占65%,消耗于 非弹性阻力约占35%。 安静呼吸时仅吸气做功,呼气是被动的,呼吸肌耗氧量仅 占全身总耗氧的5%以下,若用力呼气亦消耗能量。
• 按驱动方式分类(三类): • 气动气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只以氧气 为动力来源 。多为便携式急救呼吸机。 • 电动电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以电源为 动力,内部有汽缸、活塞泵等 ,功能较简单的呼 吸机。 • 气动电控呼吸机:通气源以氧气为动力,控制系 统以电源为动力。多功 能呼吸机的主流设计。使 用风箱上升,当呼气结束,放气活门又复关闭, 驱动器进入风箱外箱中,如此周 而复始。
机械通气
(十四)其他少用通气模式:如(1)吸气末正压通气(2) 呼气末负压通气(3)呼气延迟(4)反比通气(5)间歇正负压 通气(6)气管内吹气(7)液体通气(8)分侧通气(9)叹息 通气等。
机械通气方式已由70~80年代有创通气逐步进入到无创伤 机械通气。经鼻或口鼻面罩无创伤性机械通气已广泛用于临床及 家庭机械通气。近几年来由于改进面罩材料及采用充气低压面罩 能最大限度适合于患者鼻面部结构,密封较好,大大减少漏气, 使无创机械通气效果好。呼吸机模式选择已由定容性强制性机械 通气,逐步向更符合人体呼吸生理允许自主呼吸及机械通气混存, 以压力调节模式为主呼吸模式。既达到通气效果又大大减少机械 通气并发症。
机械通气
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 李敏
概述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 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 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 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 方法。是借助通气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形成肺泡通气的动力,并提供不同氧浓度,以增加通气 量,改善换气,降低呼吸功能,改善或纠正缺氧、CO2 潴留和酸碱失衡,防治多脏器功能损害。机械通气给呼 吸衰竭患者予以呼吸支持,维持生命,为基础疾病治疗、 呼吸功能改善和康复提供条件,是危重患者及重伤员重 要的生命支持设备。集有创和无创的通气模式于一身, 给临床带来了很大方便。
(七)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 分别调节两 个压力水平和时间,两个压力均为正压,气流速度可变, 有一个较高吸气压(IPAP)作为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时 又能立即自动调低的呼气压EPAP将气体呼出,故有呼气 末正压作用(PEEP)。 BIPAP通气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辅助通气方式,是近几 年发展起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呼吸功能不全及早应用 BIPAP通气,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避免气管插 管或切开。另外BIPAP通气的出现使撤机较安全,成功率 高,为无创伤性抢救呼吸衰竭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ppt课件
使用呼吸机 之 机械通气的监护
报警项目 气道压下限
气道压上限
呼吸机报警原因及解除
常见原因 ①通气回路脱接②气管导管套囊
破裂或充气不足
处理方法 迅速接好脱接管道、套囊 适量充气或更换导管
①呼吸道分泌物增加②通气回路、 气管导管曲折③胸肺顺应性降低
④人机对抗⑤叹息通气
无菌吸痰、调整导管位置 调整报警上限、药物对症处 理
气源故障(压缩泵或氧气)调节 氧浓度不当
呼吸暂停
自主呼吸停止或触发灵敏度调节 不当
气源报警 电源报警
压缩空气和氧气压力不对称(压 缩泵不工作或氧气压力下降) 外加电源故障或蓄电池电力不足
处理方法 加适当蒸馏水、 对症对因治疗 对因处理
对因处理
对因处理 对因处理
使用呼吸机 之 机械通气的监护
预防VAP
适应症:
• 术后肺不张 • COPD • 睡眠窒息(成人) • 脱机 • 吸痰
临床优势:
• 改善氧合 • 增加FRC
使用呼吸机 之 通气模式
CPAP (持续正压通气) 设置参数:
呼吸机提供恒定压力,患 者在这一恒定压力下进行 自主呼吸; 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由患者 本身决定; 通常是拔管前最后的通气 模式;
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特点:
•时间、流速触发 •容量保证 •时间切换
优点:
•减少人机对抗 •患者舒适 •维持呼吸肌肉的力量 •减少血流通气比例失调 •减少平均气道压力
缺点: •解决不了人机对抗
使用呼吸机 之 通气模式
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设置参数:
• Vt • Ti •f • FiO2 • PEEP • ASB
使用呼吸机 之 参数设置指引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最新版本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一、引言二、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三、人工气道的管理四、机械通气的目的和应用指征五、无创正压通气(NPPV)六、机械通气的基本模式七、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结合血流动力学与通气、氧合监护)八、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九、呼吸机撤离一、引言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
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推荐级别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研究课题分级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IV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二、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机械通气的使用指征
机械通气的使用指征摘要:1.机械通气的定义和作用2.机械通气的使用指征a.呼吸衰竭b.呼吸机疲劳c.神经肌肉疾病d.胸廓畸形或肺切除术后e.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3.机械通气的禁忌症4.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5.结论正文: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辅助呼吸的方法,旨在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手术后患者。
本文将重点介绍机械通气的使用指征。
1.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指肺功能受损,导致氧合和/或通气功能严重障碍。
在严重感染、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急性加重等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
2.呼吸机疲劳呼吸机疲劳是指患者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呼吸肌力量和功能逐渐减弱的现象。
在神经肌肉疾病、胸廓畸形或肺切除术后等患者中,可能出现呼吸机疲劳,需要机械通气。
3.神经肌肉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可导致呼吸肌功能丧失,影响患者呼吸。
对于这类患者,机械通气是维持呼吸的重要手段。
4.胸廓畸形或肺切除术后胸廓畸形或肺切除术后,如胸部外伤、肺叶切除等,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呼吸。
在这些情况下,机械通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5.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可导致肺泡塌陷、氧合功能受损。
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重要手段,可改善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机械通气虽然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但也可能引发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肺炎、气道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机械通气时,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机械通气其他并发症
整理版ppt
32
循环系统并发症
• 低血压
– 胸内压↑→回心血量↓
对策:补充血容量,适当调节压力水平
• 心律失常
– 通气不良→心肌缺氧
对策:改善通气,减少心肌缺氧,营养心肌
•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与长期卧床、体位固定、血液高凝有关
– 对策:适当活动,必要时使用肝素
整理版ppt
33
机械通气常见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整理版ppt
1
气压伤
• 原因
–病人因素
–呼吸机因素
–操作者因素
• 类型
–气胸
–皮下气肿
–纵膈气肿
整理版ppt
2
气胸
• 类型
– 张力性气胸
– 等张性气胸
– 低压性气胸
• 病因或诱发因素
– 呼吸机模式或压力的高或低
– 病人是否接受过能诱发气胸的除呼吸机以外的其 他治疗和抢救
• 胸部X线:为诊断气胸最可靠依据
整理版ppt
7
气胸-紧急处理
• 暂停使用呼吸机 • 排气减压
– 穿刺排气 – 胸腔闭式引流-实施后再用呼吸机
整理版ppt
8
气胸-预防
• 限制通气压力 • 慎用PEEP和PSV • 必要时镇咳 • 慎重胸部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整理版ppt
9
皮下或纵膈气肿
• 指气体进入皮下或纵膈 • 气体来源
• 处理
– 尽快纠正缺氧或人机对抗 – 合理调节呼吸模式和参数 – 注意有无呼吸机故障
整理版ppt
54
呼吸频率和呼吸时间报警
• 呼吸频率
– 上限=20-25次/min
– 下限根据模式不同选择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9
病情观察
七,出入量
随着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纠正,肾功能改善,尿量增多;
尿少或无尿要考虑体液不足,低血压和肾功能障碍等原因; 尿量过多应注意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10
病情观察
插管完毕后,应立即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 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判断导管是否在气管内; 一般鼻腔插管留在鼻腔外的导管长度为3-4cm,口腔 插管则有5-6cm长的导管留在口腔外; 在气管导管上做好深度标志,常检查气管导管的深度;
35
气管插管的护理
二, 固定导管,减少周围皮肤,粘膜的损伤
气管导管的固定方法有两种; 口腔插管者应选择适当的牙垫; 每日将气管导管移向口角的另一侧,减轻导管对牙 齿,口腔粘膜和舌的压迫;
21
机械通气患者的一般护理
四,口腔护理
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每日进行2-3次的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时气管内导管的气囊要充气,避免口腔清洁液 直接进入气管引起呛咳; 口腔护理时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22
机械通气患者的一般护理
五, 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
患者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保证在1500-2500Kcal; 气管切开者,进食前应将气囊持充气状态,抬高床头45℃; 面罩机械通气患者,若病情允许,进食后应停止机械通气 20-30min,防止因进食后立即进行面罩呼吸引起呕吐; 气管插管患者不能经口进食者,应留置胃管鼻饲流质;
伤口出血; 气胸,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 气囊密闭不严,气管切开导管脱出; 伤口和下呼吸道感染; 气管壁损伤;
48
气管切开的护理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引言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
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
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
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 提出的Delphi 分级标准(表1)。
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 分级分为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 分级标准一、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推荐级别A至少有2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B仅有1项I 级研究结果支持 C仅有II 级研究结果支持 D至少有1项III 级研究结果支持 E仅有IV 级或V 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 III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
床上被动或主动坐位适应性训练;床边坐位、床椅转移等;每次自 觉疲劳程度BORG11-13可安排:ADL相关练习,运动控制及平衡能 力训练,生活活动能力前期训练等。
• 1.3 肌肉骨关节康复管理。
二、循环管理
• 康复过程中的循环管理是在对神经重症患者意识、配合度及肢体运
康复介入时机
• 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 2 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
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 (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 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 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u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0.1ug/kg/min[2],即可实施康复介入。特殊体质患者,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 施。
技术的管理。在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前需进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 (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5]或标准化5问题问卷 (Standardized Five Questions,S5Q)[6]测评,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和 配合程度,并按康复介入及暂时中止时机的标准判断是否允许运动 康复的介入。
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 识
共识专家组成员
概念
• 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
系。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 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 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 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机械通气部分)
机械通气模式分类
• 根据开始吸气的机制分为控制通气和 辅助通气
• 1、控制通气(Controlled Ventilation,CV):呼吸机完全代替病人的
自主呼吸,呼吸频率、潮气量、吸呼比、吸气 流速完全由呼吸机控制,呼吸机提供全部的呼 吸功。
• CV适用于严重呼吸抑制或伴呼吸暂停的病人,如麻醉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药物过量 等情况。
6.稳定胸壁 :某些特殊情况(肺叶切除、连枷胸等
),由于胸壁完整性受到破坏,通气功能严重受损,
二、机械通气应用指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1.神经肌肉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肌肉和骨 骼 肌肉疾病
2.肺胸疾病:肺炎、ARDS、哮喘、肺栓塞、肺纤维化 、连枷胸、 限制性肺疾病
3.心脏疾病:心源性肺水肿、心跳呼吸骤停
总结:一般设置3~5cmH O,根据疾病情况调节,一
六、人工气道的护理及管理
有创通气:有人工气道的机械通气就是 有创通气
10~20次/min
吸气时间
0.8~1.2s
四、MV基本模式
机械通气模式分类
• 根据吸气向呼气的切换方式不同可分 为“定容”型通气和“定压”型通气
:
• 1、定容型通气:呼吸机以预设通气容量来管
理通气,即呼吸机送气达预设容量后停止送气 ,依靠肺、胸廓的弹性回缩力被动呼气。 • 优点:能够保证潮气量的恒定,从而保障分钟 通气量 。 • 缺点:①人-机的不协调增加镇静剂和肌松剂
参数设置
• 触发灵敏度调节: • 压力触发:-0.5~-1.5cmH2O; • 流速触发常为2-5L/min
• 合适的触发灵敏度设置将明显使患者更舒适,促 进人机协调;一些研究表明流速触发较压力触发 能明显减低患者呼吸功;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护理
量, 包括情感指数 、 活满 意度及 健康 指 数 , 比较两 组 患者 生 并 并发症 的发生情况 , 要 的并 发症 有 出血 、 主 感染 、 血流 量不 足
和 血栓形 成等。
的过程 中产生 的出血 、 感染 、 流量 不足和血栓 形成等并 发症 血 会降低到治疗效果 , 旦发 生 , 给患 者带 来生 理、 一 将 心理 和经 济负担 , 响患者 的生活 质量 。随着 医学 护理模 式 的转变 和 影 人们对精神需求 的提高 , 护理 已经不仅仅是 一项技术 操作 , 它 更高的追求应该是提高患者 的生 活质量和治疗 的舒适 度。因 此, 为减少血液 透析 患者造瘘 术的并发症 , 我们在 常规护理 的 基础上 , 针对术后可 能出现的并 发症进行预 防性护理 , 结果 表
3 0.
3 讨 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较 为安全 易行 且应 用广泛 的血液净 化技
术, 随着透析技 术的普及与推广 , 然 已经成 为大 多数 肾病患 俨
者 治疗 的基本手段 。血液通路 的建 立是患者 进行血 液透 析的 先 决条件 , 被视 为患者的“ 生命线 ” 动静脉 内瘘 是血液透 析患 , 者永久 性通路 , 也是最 理想 的血 管通 路 。但 在动 静脉 瘘使 用
因经济或居住地原 因 自动 出院 , 因颅脑外伤 过重并发 多器 官功能 障碍 综合 征而 死亡。结论 : 2例 密切观 察颅脑损伤 行机械 通 气
患者的生命 体征和病情 变化 , 积极 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 , 可促进 患者康复 。
【 关键词 】 颅脑损 伤患者 ; 机械通 气; 护理
中图分类号 : 4 3 5 1 7 . 1 文献标识码 : B DOI1 .9 9 ji n 10 :0 3 6 /.s .0 6—75 .0 2 0 .3 s 2 6 2 1 .4 0 8 文章 编号 :0 6— 2 6 2 1 )4— 0 3— 3 10 7 5 (0 2 0 0 6 0
呼吸衰竭的原因分析和机械通气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呼吸功能,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考虑呼吸机类型
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呼吸机类型,例如,有创通气或无创通气。
确定通气目标
明确通气的目标,例如,改善通气、维持氧合或减少呼吸功。
选择通气模式
常见通气模式包括容积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双水平通气等。
呼吸机参数的设置
呼吸机参数的设置是机械通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通气效果。
临床病例分享1
患者,男性,65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入院,诊断为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因长期吸烟,肺功能严重下降,呼吸困难,无法自主呼吸。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了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并进行密切监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渐恢复,成功脱机出院。
临床病例分享2
一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因急性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经检查发现呼吸衰竭。患者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并进行了呼吸支持和药物治疗。经过治疗,患者呼吸困难症状逐渐缓解,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最终成功脱机。
促进痰液排出
加湿可以使痰液变得稀薄,更容易咳出,减少呼吸道阻塞。
改善患者舒适度
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患者呼吸更顺畅,减少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呼吸机供氧的原则
氧气浓度
呼吸机供氧时,需要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态调整氧气浓度。
氧气流量
氧气流量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血氧饱和度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氧合效果。
感染
肺炎、肺结核等感染会导致肺部炎症和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呼吸衰竭。
胸腔疾病
气胸、胸腔积液等胸腔疾病会导致肺部压缩,影响呼吸功能,引发呼吸衰竭。
心脏疾病
小儿推拿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护理中的实施效果
•儿科护理•小儿推拿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李秋燕 张红 涂惠琼【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推拿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在医院住院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6 h采用小儿推拿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膈肌移动度、撤机成功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膈肌移动度优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小儿推拿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器能够减少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肺部并发症,提高撤机成功率,改善膈肌功能恢复,缩短ICU滞留时间。
【关键词】 小儿推拿;体外膈肌起搏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肺部感染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3.22.024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ediatric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ternal diaphragm pacemaker in thecare of children after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LI Qiuyan, ZHANG Hong, TUHuiqiong (Ruikang Hospital Affi 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1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diatric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tracorporealdiaphragm pacemaker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MethodsTo select 86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ho underwen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in hospitals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2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and comparable baseline data between groups, with 43 cases in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ediatricmassage combined with an external diaphragm pacemaker treatment 6 hours after surgery on the basis of routinetreatment and care.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ventilator support time, ICU retention time, diaphragmmobility, success rate of weaning, and incidence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ventilator support time and ICU reten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group, and the diff 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P<0.05);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 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P<0.05);the diaphragm mobi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ccess rate ofwean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massage combined with an extracorporeal diaphragm pacemaker canreduce the duration of ventilator support, reduc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weaning,improve diaphragm function recovery, and shorten ICU stay time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ft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编号:GZSY21-27);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Z20211273);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编号:GZZC2019100)作者单位:5300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第一作者:李秋燕,女,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涂惠琼,女,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护理部副主任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1-3]是临床上常见的因胎儿时期大血管及心脏发育畸形,常表现为心悸、发绀和呼吸道感染等,流行病学显示,发病率约为0.4%~1.2%,是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械通气治疗的适应征及禁忌症
3 不同基础疾病情况下机械通气治疗适应症的选择 1) COPD患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恶化合理氧疗后,PH COPD患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恶化合理氧疗后,PH 值7.2PaO2仍<45mmHg,PaCO2>75mmHg;潮气量<200ml, 7.2PaO2仍<45mmHg,PaCO2>75mmHg;潮气量<200ml, 呼吸频率35次 呼吸频率35次/分;有早期肺脑改变 2)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常规治疗后,出现下述情况之 一:呼吸抑制,神志不清;呼吸肌疲劳现象出现; PaO2 逐渐下降低于50 mmHg,PaCO2逐渐升高大于50 mmHg; 逐渐下降低于50 mmHg,PaCO2逐渐升高大于50 mmHg; 一般状态逐渐恶化 3)ARDS 经数小时高浓度(60%)氧疗后PaO2仍低于 经数小时高浓度(60%)氧疗后PaO2仍低于 60 mmHg或PaO2在60 mmHg以上,但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mmHg或PaO2在 mmHg以上,但合并呼吸性酸中毒 存在 4)头部创伤、神经肌肉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 5)因镇静剂过量等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引起的呼吸衰竭。 吸氧后改善不理想,或呼吸频率30-40次 吸氧后改善不理想,或呼吸频率30-40次/分咳嗽反射减弱、 咳痰无力时。 6)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吸氧浓度已 达60%以上,PaO2仍低于60 mmHg可谨慎进行机械通气 60%以上,PaO2仍低于60 mmHg可谨慎进行机械通气 (宜采用压力支持等模式)。 7)用于预防目的的机械通气治疗:开胸手术、败血症、 休克或严重外伤
通气模式
机械控制通气(CMV) 最基本的通气方式,潮气量和频率完全由呼吸机产生, 机械控制通气(CMV):最基本的通气方式,潮气量和频率完全由呼吸机产生, 与病人的呼吸周期完全无关。应用于病人没有自主呼吸时。 与病人的呼吸周期完全无关。应用于病人没有自主呼吸时。 机械辅助通气(AMV):当病人存在微弱呼吸时, ):当病人存在微弱呼吸时 机械辅助通气(AMV):当病人存在微弱呼吸时,吸气时气道压力降至零或 负压,触发呼吸作功,而引发呼吸机同步送气进行辅助呼吸。呼气时, 负压,触发呼吸作功,而引发呼吸机同步送气进行辅助呼吸。呼气时,呼吸 机停止工作,肺内气体靠胸肺的弹性回缩排出体外。 机停止工作,肺内气体靠胸肺的弹性回缩排出体外。 辅助/控制通气(A/C)最常用的通气模式:此模式是将AMV和CMV的特点结 辅助/控制通气(A/C)最常用的通气模式:此模式是将AMV和CMV的特点结 合应用,当患者存在自主呼吸并能触发呼吸机送气时为AMV, 合应用,当患者存在自主呼吸并能触发呼吸机送气时为AMV,通气频率由病 人自主呼吸决定,当病人无自主呼吸或吸气负压达不到预设触发敏感度时, 人自主呼吸决定,当病人无自主呼吸或吸气负压达不到预设触发敏感度时, 机械自动转为CMV并按照预设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送气 并按照预设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送气。 机械自动转为CMV并按照预设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送气。是目前最常用的通 气模式。 气模式。 间歇指令通气(IMV和 IMV是自发呼吸与控制呼吸的结合 是自发呼吸与控制呼吸的结合。 间歇指令通气(IMV和SIMV) :IMV是自发呼吸与控制呼吸的结合。在自主呼 吸基础上,给病人有规律的间歇的指令通气,将气体强制送入肺内, 吸基础上,给病人有规律的间歇的指令通气,将气体强制送入肺内,提供病 人所需要的部分通气量。其潮气量和通气频率通过呼吸机预设产生, 人所需要的部分通气量。其潮气量和通气频率通过呼吸机预设产生,从0100%的任何通气支持水平均可由指令送气来传送 增加IMV的频率和潮气量 100%的任何通气支持水平均可由指令送气来传送。增加IMV的频率和潮气量 的任何通气支持水平均可由指令送气来传送。 即增加了通气支持的比例,直至达到完全控制通气。如自主呼吸较强, 即增加了通气支持的比例,直至达到完全控制通气。如自主呼吸较强,可渐 降低通气支持水平面,病人容易过渡至完全的自主呼吸,最后撤离呼吸机。 降低通气支持水平面,病人容易过渡至完全的自主呼吸,最后撤离呼吸机。 此模式常用来撤离呼吸机。 此模式常用来撤离呼吸机。 压力支持通气(PSV): ):患者吸气时呼吸机提供预定的正压以帮助患者克服 压力支持通气(PSV):患者吸气时呼吸机提供预定的正压以帮助患者克服 气道阻力和扩张肺脏,减少吸气肌用力,并增加潮气量。 气道阻力和扩张肺脏,减少吸气肌用力,并增加潮气量。吸气末气道正压消 允许患者无妨碍地呼气。 失,允许患者无妨碍地呼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通气基础9-特殊情况:神经损伤
在急诊室,神经损伤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是一类病情特别危重的人群。
由于神经损伤在病人到达急诊室前业已发生,急诊室医生不可能预防这些原发性损伤的发生,因此,预防继发性损伤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神经损伤的病人对氧合、机械通气以及血压的管理具有特殊的需求,实质上,最重要的概念是要保持各个监测参数在正常范围内----既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
这类病人需要给予精心监护,因为此时病人的大脑不仅仅是没有生理储备,而且还处在不稳定的风险之中。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的氧合及通气管理方面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
大量研究显示,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早期正确的管理能够改善结局,或至少能够降低继发性损伤之风险。
许多研究告诉我们,接受院前气管插管和通气的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结局更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在没有监护指导的情况下过度通气所致。
创伤性脑损伤病人处在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中,过度通气导致低碳酸血症,随着CO2分压的降低,颅内血管收缩,继而导致脑血流减少。
如图 10.1 所示。
大脑低灌注、缺血、血管收缩使病人处于继发性脑损伤的风险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有高颅压风险的病人尽管临床医生习惯推荐应用过度通气,但这一通气方式已不再推荐应用,原因就在于大脑低灌注会使病人结局更加恶化。
因此,指南推荐正常PaCO2目标值为 35~40mmHg。
对创伤性脑损伤气管插管病人,在人工气囊通气时应尽量减少通气量,以降低非主观性过度通气的风险。
在进行人工气囊通气时,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即一旦看到病人胸廓有起伏动作后就立即停止挤压气囊,呼吸频率依抢救者自己的呼吸频率而定。
继而应尽可能快地以机械通气来替代人工通气,合理的初始分钟通气量目标值为 7~8 升/分钟。
创伤病人可能处于高代谢状态,因此给以稍高于正常的初始分钟通气量是合适的。
所有神经损伤病人都存在发生ARDS 的风险。
而神经损伤以外的
其他病人,可施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策略,保持小潮气量,并允许病人有充足的呼气时间。
然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不适用于神经损伤的病人,因此呼吸机参数应做相应调整。
二氧化碳监测对神经损伤病人非常实用。
启动二氧化碳监测后,反复检测动脉血气会有助于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呼吸末二氧化碳(ETCO2)保持良好的相关性。
有些病人,尤其是胸部创伤或有潜在发生肺部疾病的病人,死腔量可能会明显增大,造成实际死腔量大于预期值,故二者差值较大,正常情况下,二者差值大约为5 左右。
一旦 PCO2和 ETCO2二者良好的相关性得到建立,如若肺部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就应追踪 ETCO2趋势变化。
人们直觉认为,创伤性脑损伤发生的低氧血症与不良结局以及继发性损伤相关。
大量的研究表明,病人在急诊室常常出现高氧状态,特别是在气管插管过后,但是许多临床医生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高氧血症同样是有害的,造成损害的可能机制为恶化反应损伤和氧自由基的生成。
因此,临床追求的目标是正常氧合,这正是气管插管后每隔 15~20 分钟为病人检测一次血气分析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管理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时,吸氧浓度一定要低,目标PaO2保持在 75~100mmHg,对应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5~99%,要依个体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而定。
创伤性脑损伤病人也非常容易受到低血压和高血压影响,可造成进一步损害。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开始后,临床医生应该积极地加强血流动力学管理。
容量丢失的病人应该输液输血行容量复苏,如有指征,任何低血压或有低血压风险的病人应给予血管加压药物以维持脑灌注压。
高血压也同样需要重视,喉刺激有时可导致高血压,应避免收缩压超过140mmHg,否则,至少应给予镇静镇痛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需要可给予降压药物。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保护气道、误吸后呼吸衰竭、或者有创性操作的需要。
缺血性卒中病
人一旦需要气管插管则提示预后不良,此刻,对急诊室医生来讲,当务之急并应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事情是防止大脑易损区域、如半暗区发生继发性损伤。
就像创伤性脑损伤一样,缺血性卒中病人也处于低碳酸血症诱发的血管收缩风险之中,其结果是继发性脑缺血。
脑血管收缩、半暗区血液灌注进一步减少,结局更差。
同样,高碳酸血症也应加以避免,以降低血管扩张程度,因为血管扩张的结果是颅内压增高。
因此,临床医生的目标是将PaCO2保持在35~45mmHg 这一正常范围内。
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低于创伤性脑损伤,所以允许PaCO2 目标值的浮动范围更宽一些。
开始时应小潮气量通气,潮气量目标值为6-8ml/kg(预测体重),分钟通气量目标值为5-6L/min,原因就在于和创伤性脑损伤病人相比,缺血性卒中病人几乎不可能出现高代谢状态。
缺氧和高氧对缺血性卒中病人都会造成损害,目前的指南推荐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94%以上,但指南没有提供血氧饱和度确切的上限数值。
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由于高氧与病死率增加相关,故应以最低的吸入氧浓度以能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或以上便可。
对神经损伤病人而言,检测ABGs 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评估低氧血症而且还在于评估高氧状态,这些变化是脉搏血氧不易检测到的。
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低血压也必须避免发生。
这些病人具有脱水的风险,如有可能,建议在气管插管前给予补液扩容,在血管再通之前,收缩压至少应维持在 140mmHg 以上(如果有此计划)。
然而,高血压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那些行血管内溶栓的病人风险更大,因此目标血压不要高于
180/105mmHg。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病人的管理原则与创伤性脑损害和缺血性卒中的管理原则相似,这类病人也同样易受过度通气低碳酸血症所致的缺血影响,由于颅内出血发生颅内压增高的风险高于缺血性卒中,故此PaCO2 目标值保持在35~40mmHg这一范围内是合理的。
此外,高氧状态也同
样会导致颅内出血病人死亡率增高。
颅内出血病人具有发生ARDS 的风险,有鉴于此,也应行小潮气量通气,潮气量按预测体重计算,6-8ML/kg,通气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ABGs和二氧化碳的动态变化。
与其它神经损伤病人一样,颅内出血病人血压可能波动很大,因此保持正常的脑灌注是关键。
在给颅内出血病人行气管插管过程中和初始通气时,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病人有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之风险,对此要做好准备,以便快速处理可能发生的高血压和低血压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需要气管插管的病人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如果可能的话,应仅在气管插管时使用短效肌松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给查体带来干扰。
可想而知,这类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同时伴有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分钟通气量应该随之增加,初始分钟通气量可能至少需要8~10L/min,随后应密切监测酸碱变化,以减低因额外代谢性损伤导致的继发性损害之风险。
核心概念见表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