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学期第二章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 第一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1.比较大小的基本事实: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

2.恒成立的不等式:一般地,∀R b a ∈,,有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说明:(1)指出定理适用范围:R b a ∈,;(2)强调取“=”的条件b a =。

3.等式的性质:性质1:若a =b ,则b =a ;性质2:若a=b,b=c,则a=c;性质3:若a=b ,则a±c=b±c;性质4:若a=b ,则ac=bc;性质5:若a=b ,c≠0,则cb c a = 4.不等式的性质:性质1:若a b >,则b a <;若b a <,则a b >.即a b >⇔b a <。

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称为不等式的对称性。

性质2:若a b >,b c >,则a c >。

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3:若a b >,则a c b c +>+。

性质4:如果b a >且0>c ,那么bc ac >;如果b a >且0<c ,那么bc ac <。

性质5:若,,a b c d a c b d >>+>+且则。

性质6:如果0>>b a 且0>>d c ,那么bd ac >。

性质7:如果0>>b a , 那么n n b a > )1(>∈n N n 且。

2.2 基本不等式1. 如果b a ,是正数,那么ab b a ≥+2(当且仅当b a =时取“=”) 说明:(1)这个定理适用的范围:,a b R +∈;(2)我们称b a b a ,2为+的算术平均数,称b a ab ,为的几何平均数。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总结

在 R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的 变化情况
a 变化对
图象的影 响
y>1(x > 0), y=1(x=0), 0 < y<1(x < 0)
y> 1(x < 0), y=1(x=0), 0 < y< 1(x > 0)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高,越靠近 y 轴;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小图象越高,越靠近 y 轴; 在第二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低,越靠近 x 轴. 在第二象限内, a 越小图象越低,越靠近 x 轴.
y
f ( x) 中反解出 x
1
f ( y) ;
③将 x f 1( y ) 改写成 y f 1 ( 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 8)反函数的性质
①原函数 y
f (x) 与反函数 y
1
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
②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 y f 1 (x ) 的值域、定义域. ③若 P(a,b) 在原函数 y f (x ) 的图象上,则 P' (b, a) 在反函数 y f 1(x ) 的图象上.
③根式的性质: (n a )n a ;当 n 为奇数时, n an
a ;当 n 为偶数时, n an | a |
a (a 0)

a (a 0)
(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m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a n n a m (a 0, m, n N , 且 n 1) . 0 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0.②正数的负分数
设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0( a 0) 的两实根为 x1, x2 ,且 x1 x2 .令 f ( x) ax 2 bx c ,从以下四个方
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 a ②对称轴位置: x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是数学必修一中的基本几何知识章节,主要包括了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概念和性质。

下面是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点、线、面的定义:- 点: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没有实际长度、宽度和高度,仅有位置。

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

- 线: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连接,是没有实际宽度的。

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c。

- 面:由多条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具有宽度和高度。

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ABCD。

2. 直线的表示方法:- 两点式:通过两个点来确定一条直线,可以使用直线上的两个点的坐标(x1, y1)、(x2, y2)来表示。

- 斜截式:使用直线的斜率k和截距b来表示,形如y=kx+b。

- 截距式:使用直线在y轴和x轴上的截距a、b来表示,形如y=ax+b。

- 一般式:使用直线一般方程Ax+By+C=0来表示。

3. 直线的性质:- 平行: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且不相交。

- 垂直: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

- 相交:两条直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

- 重合:两条直线完全一致,有无穷多个交点。

4. 角的概念与分类:- 角: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成的图形。

- 顶点:两条射线共享的端点。

- 两条射线的初始边:分别是与顶点相交的两条射线。

- 内角:在两条射线之间的角,其度数小于180°。

- 外角:在两条射线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其度数大于180°。

- 全周角:两条相互垂直的圆弧与其相应的圆心连线构成的角,度数为360°。

- 直角:角的度数为90°。

- 锐角:角的度数小于90°。

- 钝角:角的度数大于90°。

5. 角的性质:- 互补角: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90°。

- 余补角: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

- 同位角: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交叉形成的对应角。

- 内错角: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交叉形成的对应角。

- 垂直交角:两条直线垂直交叉形成的对应角。

必修一高一数学一二章知识点

必修一高一数学一二章知识点

必修一高一数学一二章知识点一、有理数的表示形式及其大小关系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有理数可以用分数、小数和带小数的形式表示。

在数轴上,有理数可以表示为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二、有理数的运算1. 加法与减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可以利用数轴上的正负相消法则进行计算。

同号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异号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其相反数。

2. 乘法与除法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也可以利用数轴上的正负相消法则进行计算。

同号数相乘,结果为正;异号数相乘,结果为负。

有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其倒数。

三、整数的表示及其运算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整数可以用带有符号的数轴表示,数轴上等距离的两个点表示两个整数的差为1。

1. 整数的加法与减法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可以利用数轴上的正负相消法则进行计算。

同号整数相加,结果同号,取绝对值相加;异号整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然后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减。

2.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整数的乘法符合交换律和结合律。

同号整数相乘,结果为正;异号整数相乘,结果为负。

整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其倒数。

四、平方根与立方根平方根是指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

立方根是指一个数的立方等于给定的数。

平方根和立方根在数轴上都可以以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或无理数的形式存在。

五、指数与幂指数是表示乘方运算中指数的数,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指数为正数时,幂为正数;指数为0时,幂为1;指数为负数时,幂为正数的倒数。

指数与幂之间满足乘法法则,即a^m * a^n =a^(m+n)。

六、整式整式是由整数和字母的乘积(包括幂)所组成的代数表达式,整式的加减运算可利用合并同类项进行。

整式可进行乘法运算,按照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七、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新的开始,它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是一个很重要的章节。

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函数,它的一般形式是y=ax²+bx+c。

其中,a、b、c是常数,a不等于0。

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1. 解析式: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就是上述的一般形式,它可以描述函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坐标系与图像: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我们可以绘制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根据a的正负和b的正负,可以得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平移、伸缩等方式来改变函数的图像。

3. 零点:一元二次函数的零点即方程y=0的解。

它们对应了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

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求得函数的零点。

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 零点和顶点:二次函数的零点和顶点是图象的重要特征。

零点对应函数与x轴的交点,顶点是图像的最低(或最高)点。

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求得函数的零点,而顶点则通过平移、伸缩等变换得到。

2. 对称轴:对称轴是二次函数图像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是图像的中线,可以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

对称轴将图像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3. 判别式和函数的性质:通过判别式来分析二次函数的零点情况和图像形状。

当判别式大于0时,函数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当判别式等于0时,函数有一个重根,图像为与x轴相切的抛物线;当判别式小于0时,函数没有实数根,图像位于x轴上方或下方。

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后,我们掌握了以下几种解法:1. 因式分解法:当二次方程可以被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利用分解得到的二次因式为0的性质,求得方程的解。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本文将总结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们对这一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述。

2.1 向量的概念与表示- 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用于表示平面或空间中的位移、速度等概念。

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 向量的表示方式有两种:用坐标表示和用定点与方向向量表示。

坐标表示方式将向量表示为一组有序数的组合,定点与方向向量表示方式则将向量表示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位移。

- 向量的相等与数量乘法:两个向量相等表示大小和方向相同,向量的数量乘法是将向量的大小与一个实数相乘。

2.2 向量的加减- 向量的加法:两个向量相加得到一个新的向量,新向量的大小是两个向量大小的和,方向由两个向量的夹角决定。

- 向量的减法:两个向量相减得到一个新的向量,新向量的大小是两个向量大小的差,方向由两个向量的夹角决定。

2.3 平行向量和共线向量- 平行向量:如果两个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那么这两个向量是平行的。

- 共线向量:如果两个向量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向量是共线的。

2.4 向量与数的乘法- 向量与数的乘法:用一个实数乘以一个向量,得到的新向量大小等于原向量大小的绝对值与这个实数的乘积,方向与原向量相同或相反,取决于实数的正负。

- 数的乘法具有分配律、结合律等性质,方便在向量的计算中进行运算。

2.5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指将两个向量进行加法和数量乘法得到一个新的向量。

- 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数量乘法满足分配律。

以上就是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总结能够帮助同学们快速回顾并掌握这一章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考点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考点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考点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定语从句法- 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2. 集合的运算- 交集、并集和差集的含义与计算-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关系- 集合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3. 常用逻辑符号与命题- 命题的概念与性质- 非、与、或、异或等逻辑运算符号的意义与运算规则 - 命题的合取范式与析取范式第二章: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定义域、值域和象集的概念- 函数的分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2. 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图像特征-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等性质- 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函数方程、隐函数、显函数等3. 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与等式的概念及其解的求解方法和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第三章:平面几何1. 平面内的基本图形与性质- 点、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直线的分类:平行线、垂直线、相交线等- 三角形的分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2. 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 三角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与三角形相关的重要定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3. 圆的性质与圆的应用- 圆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弧的概念与弧长、弦长的计算方法- 圆的切线与切点的概念及其性质第四章: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 简单体与复合体的概念与区别- 空间直线、平面、立体角等的定义和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分类与性质:球体、柱体、锥体等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和斜率关系的概念-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垂直等- 平面与直线的交点的分类:内交点、外交点等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立体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立体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相似立体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较第五章:数据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概念与数据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频数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等- 分类数据与数值数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2. 数据的图表表示与分析- 数据的图表表示方法及其选择技巧- 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常用图表的绘制和分析- 统计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等)的计算和比较3. 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的概念- 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统计概型的应用以上是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的考点概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哎,说起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那可是个重头戏哦,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说说那些柱啊、锥啊、台啊、球啊的结构特征。

啥子三棱柱、四棱柱哦,还有三棱锥、四棱锥,这些都得搞清楚它们的底面和侧面是个啥子形状,还有棱是咋个平行的。

还有那个圆台、圆柱、圆锥、球体,它们的底面、侧面、母线都是啥子样子,都得牢记在心。

再来说说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这些都要会画,晓得它们各自反映了物体的啥子特征。

然后是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y=a^x,底数a不能是负数、零和1,它的图像有啥子特征,单调性咋样,这些都得搞明白。

还有对数函数y=log_a(x),底数a也是有限制的,它的图像和性质也得好好琢磨琢磨。

对数运算的性质也得牢记,啥子
log_a(mn)=log_a(m)+log_a(n),log_a(m^n)=n*log_a(m)这些,都是做题的关键。

最后,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莫把题看错了。

先把课本的知识点和例题看懂了,再做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做完题后,还要好好反思一下,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看看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哎,数学这门学科,就是要多练,多做题,才能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信心。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掌握这些知识,以后的学习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函数与方程在高一数学必修一中,第二章是关于函数与方程的内容。

函数与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将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常见类型,以及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1. 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自变量的值映射到一个因变量的值。

在函数中,自变量通常用x表示,因变量通常用y表示。

函数可以用图象、公式或表达式来表示。

函数具有单值性,即对于一个特定的自变量,对应的因变量只有一个值。

2.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和图象。

定义域是指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指函数中因变量的取值范围。

图象是函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它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可视化。

3. 常见函数类型常见的函数类型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

线性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个抛物线,指数函数的图象是一个递增或递减的曲线,对数函数的图象是一个反比例曲线,三角函数的图象是正弦曲线、余弦曲线或正切曲线等。

4. 方程的解法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等式,通常包含未知数和已知数。

解方程就是找到满足等式的未知数的值。

常见的方程类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解方程的方法包括合并同类项、移项、因式分解、开方等。

5. 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

解不等式就是找到满足不等式关系的变量的取值范围。

常见的不等式类型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等。

解不等式的方法包括合并同类项、移项、因式分解、试验法等。

总结:通过学习函数与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函数与方程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它们在代数、几何、概率等数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掌握函数与方程的概念、性质和解法,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彻底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高一上册一二章数学知识点

高一上册一二章数学知识点

高一上册一二章数学知识点第一节:实数及其性质实数的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实数的性质:1. 实数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2. 实数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规律。

3. 实数可以通过绝对值的概念表示,并且绝对值恒大于等于零。

4. 实数可以比较大小,满足大小比较规则。

第二节: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的形式,其中a为非负实数。

二次根式的性质:1. 二次根式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2. 二次根式遵循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

3. 二次根式可以化简为最简形式。

4. 二次根式满足开方运算的性质。

第三节:整式与多项式整式的概念:由常数、变量及其乘积及代数和构成的表达式。

多项式的概念:一种特殊的整式,由若干项的代数和构成,其中每一项由常数与变量及其乘积构成。

整式与多项式的性质:1. 整式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运算。

2. 多项式遵循加法法则、减法法则和乘法法则。

3. 多项式可以进行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和分解因式等运算。

4. 多项式的次数等于其中最高次项的次数。

第四节:整式的运算与因式分解整式的运算:1. 合并同类项:将具有相同变量部分的项合并。

2. 提取公因式:将多项式中可提取出的公因式分离出来。

3. 分配律:将一个因式与两个或多个其他因式相乘时,可以分别与每一个因式相乘再相加。

4. 因式分解:将多项式表示为两个或多个因式的乘积形式。

第五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次方程是一元变量的多项式等于常数的代数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1. 方程的解是使得方程成立的变量的值。

2. 方程的解可以通过将变量代入方程中验证得到。

3. 方程可能有一个解、无解或无穷多个解。

第六节:不等式与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不等式的概念:是包含关系的代数等式,表达了两个实数或变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1. 使用集合的形式表示解集,例如{x | x > 3}表示大于3的实数集合。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子集B A ⊆(或)A 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1)A ⊆A(2)A ∅⊆(3)若B A ⊆且B C ⊆,则A C ⊆ (4)若B A ⊆且B A ⊆,则A B =A(B)或B A真子集A ≠⊂B(或B ≠⊃A )B A ⊆,且B 中至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1)A ≠∅⊂(A 为非空子集)(2)若A B ≠⊂且B C ≠⊂,则A C ≠⊂B A集合 相等A B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1)A ⊆B (2)B ⊆AA(B)(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交集A B{|,x x A ∈且}x B ∈ (1)AA A = (2)A ∅=∅ (3)AB A ⊆ A B B ⊆ BA并集A B{|,x x A ∈或}x B ∈(1)A A A = (2)A A ∅= (3)A B A ⊇ AB B ⊇BA补集U A{|,}x x U x A ∈∉且1()U A A =∅ 2()U AA U =逻辑语言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3、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4、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5、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例如: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6、逻辑联结词:⑴且(and ) :命题形式p q ∧;⑵或(or ):命题形式p q ∨; ⑶非(not ):命题形式p ⌝.pqp q ∧p q ∨p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假假假真7、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高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一、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基本性质。

- 对称性:a > bLeftrightarrow b < a。

- 传递性:a > b,b > cRightarrow a > c。

- 可加性:a > bRightarrow a + c>b + c;a > b,c > dRightarrow a + c>b + d。

- 可乘性:a > b,c > 0Rightarrow ac > bc;a > b,c < 0Rightarrow ac < bc;a > b > 0,c > d>0Rightarrow ac > bd。

- 乘方性:a > b>0Rightarrow a^n>b^n(n∈ N,n≥slant1)。

- 开方性:a > b>0Rightarrowsqrt[n]{a}>sqrt[n]{b}(n∈ N,n≥slant2)。

- 比较大小的方法。

- 作差法:a - b>0Leftrightarrow a > b;a - b = 0Leftrightarrow a=b;a - b <0Leftrightarrow a < b。

- 作商法:当a>0,b>0时,(a)/(b)>1Leftrightarrow a > b;(a)/(b)=1Leftrightarrow a = b;(a)/(b)<1Leftrightarrow a < b。

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ax^2+bx + c>0或ax^2+bx + c < 0(a≠0)。

- 求解步骤。

- 当a>0时,对于方程ax^2+bx + c = 0,先求根x_1,2=frac{-b±√(b^2)-4ac}{2a}。

人教高中 数学必修一必修二的总复习(共32张PPT)

人教高中  数学必修一必修二的总复习(共32张PPT)

4、若
1 a log 1 3 b 3 2
0.2
c2
1 3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c>b>a
5、不等式 log2 ( x 7) 4 的解集为———————— 6、若函数 y f ( x) 在(-1,1)上是减函数,且 f (1 a) f (2a 1) , 则a的取值范围为 0 a 2
3、 判断f(-x)与f(x)之间的关系。 类型题:必修一课本:P35例5 ;P75第4题 综合题: 必修一课本: P82 第10题;P83第3题
例:已知函数
f ( x) loga
x 1 (a 0且a 1) 【必修一优化方案P52例3】 x 1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高中数学必修一 【复习重点】
(1)基本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 (2)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a A, a B (3)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A B
(子集)
A
B(真子集)
A B
(4)交集、并集、补集: A B A B CU A B {x 2k 1 x 2k 1} 例:1、设集合 A {x 3 x 2}
x2 2 x 则 x 0 时, f ( x) ———————
(3)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证明步骤:1、取点; 2、列差式; 3、化简后与0比较大小; 4、下结论。
类型题:必修一课本:P29例2 P31例4 P78例1
(4)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判断步骤:1、求定义域; 2、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平行x轴的线段平行于x’ 轴; (3)确定线段长度
平行x轴的线段长度保持不变; (4)成图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3、函数零点的求法:求函数的零点: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2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公式:1、圆柱体: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2、圆锥体:表面积:πR2+πR[(h2+R2)的]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 为其高,3、a-边长,S=6a2,V=a34、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5、棱柱S-h-高V=Sh6、棱锥S-h-高V=Sh/37、S1和S2-上、下h-高V=h[S1+S2+(S1S2)^1/2]/38、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9、圆柱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S底—底面积,S侧—,S表—表面积C=2πr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10、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11、r-底半径h-高V=πr^2h/312、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13、球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14、球缺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15、球台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16、圆环体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V=2π2Rr2=π2Dd2/417、桶状体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3(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修一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第二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下是对该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1.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由形如y=ax^2+bx+c的函数所组成。

其中,a、b、c分别代表二次函数的系数,a决定了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b决定了抛物线的位置,c决定了二次函数的纵坐标截距。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其形状和位置与二次函数的系数有关。

可以通过求解二次函数的顶点、轴对称线、零点等内容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最高点),轴对称线是通过顶点的一条垂直线,零点是函数与x轴的交点。

利用顶点坐标可以得到二次函数的最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

3. 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二次函数的系数,可以观察到其图像的变化规律。

例如,改变a的值可以改变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改变b的值可以改变抛物线的位置;改变c的值可以改变抛物线的纵坐标截距。

此外,二次函数还可以通过平移、伸缩等变换来改变其图像。

4. 二次函数的解及其应用解二次函数的方法包括配方法和求根公式。

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转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然后求解方程。

求根公式是通过根据二次函数的系数来计算零点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二次函数经常用于解决最值、距离、速度等问题。

5.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一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内容,而二次函数可以看作是一次函数的补充和扩展。

可以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二次函数则是一个抛物线。

此外,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关系。

以上是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和应用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内容,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是《函数与导数》,是高中数学必修一中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主要讲述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导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下面是本章的知识点总结。

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个从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映射关系。

通常用f(x)表示函数,其中f是函数名,x是自变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中自变量的值经映射得到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集合表示法、解析表示法、图像表示法。

2.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因变量的值的集合。

-奇偶性:函数f在对称中心O处满足f(-x)=f(x)或f(-x)=-f(x)时,称函数f是偶函数或奇函数。

-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可以是递增的、递减的或者常数函数。

-周期性:周期函数的值在一定区间内具有循环性,满足f(x+T)=f(x),其中T是函数的周期长度。

3.导数的概念和性质:-导数的定义:函数在其中一点的导数表示函数在该点的变化率。

导数可以用极限来定义,也可以用差商表示。

-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表示函数在特定点处的切线斜率。

-导数的计算方法:常数的导数为0,幂函数的导数为指数乘以底数的幂次减1-导数的基本性质:导数与函数的线性运算、导数与函数的乘积法则、导数与函数复合的链式法则。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和极值。

4.导数的应用:-切线和法线:切线的斜率等于函数导数的值,法线的斜率为导数的倒数的负值。

-凸函数与凹函数:函数的导数是单调递增或递减的,可以判断函数的凸凹性。

-极值点和极值:极值点是函数在其中一区间内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点。

-函数图像的绘制:通过求解函数在定义域各点处的导数和极值来绘制函数的图像。

以上是第二章《函数与导数》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导数的计算方法非常重要,也是以后学习高级数学的基础。

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高一必修一的第二章主要涵盖了数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函数与数学模型、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函数与数学模型在数学中,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规定了每一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我们可以用函数来描述各种实际问题或数学模型,并通过函数的图像来分析问题的解。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的方式。

通过建立合适的函数模型,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利用函数模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人口的增长等等。

二、二次函数二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类型,它的一般形式为f(x)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且a不等于零。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可以分为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

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包括顶点、对称轴、零点和值域。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二次函数的图像分析和解题。

在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可以用来描述抛物线运动、物体落地等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解析二次函数的性质来求解这类实际问题。

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是以一个固定的底数为底的幂函数,其中底数为正数且不等于1。

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f(x) = a^x,其中a为底数,x为指数,a不等于1。

对数函数是指以一个固定的底数为底,使得这个底数的指数等于给定值的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f(x) = loga(x),其中a为底数,x为真数,a不等于1且x大于0。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它们在数学和实际问题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指数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衰变、人口的增长等现象,而对数函数可以用来求解指数方程、解决复利计算等问题。

总结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涵盖了函数与数学模型、二次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且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求解中。

通过深入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提升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学期第二章复习要点
系统的复习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了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要点,希望可以对你有用。

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
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
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
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
集合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 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

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记作“f:A→ 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
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
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

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

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 (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

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
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 y=f[g(x)]=F(x),(x∈A) 称为f、g 的复合函数。

例如: y=2sinx y=2cos(2x+1)
7.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a,b,当a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a,b,当af(b),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a,b;当a
(2) 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
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任取a,b∈D,且a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
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
8.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
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
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
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确定
f(-x)与f(x)的关系;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
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
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
f(b);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要点就为大家提供这些,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