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时器发展史
中国计时工具发展史

中国计时工具发展史.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计时工具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早的日晷到现代的石英钟,中国的计时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介绍中国计时工具的发展史,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日晷日晷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工具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
在古代,人们利用太阳光线的变化来指示时间,将太阳投影在特制的日晷盘上,根据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
日晷不仅可以用于计时,还可以用于确定方向和年历。
2.水钟.水钟是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之一,其设计原理基于滴水计时。
最常用的水钟是“香炉钟”,其特点是利用烧香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达到计时的作用。
此外,水钟还可以用于建筑装饰和园林景观。
3.火钟.火钟是-种基于燃烧时间的计时工具,其设计原理与水钟相似。
火钟的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寺庙、皇宫、书院等。
人们通过燃烧特定的物质,根据燃烧的时间来判断时间。
4.铜壶滴漏铜壶滴漏是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之一,起源于古代宫廷。
铜壶滴漏的设计原理是利用滴水来控制时间,从而达到计时的作用。
此外,铜壶滴漏还可以用于医疗、哲学和艺术等领域。
5.香炉钟香炉钟是--种基于香燃烧时间的计时工具,其设计原理与铜壶滴漏相似。
香炉钟的使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寺庙、皇宫、书院等。
人们通过燃烧特定的香料,根据香燃烧的时间来判断时间。
6.机械钟机械钟是中国传统计时工具之一,起源于明朝中期。
机械钟的设计原理是利用机械振动来计时,从而达到计时的作用。
此外,机械钟还可以用于天文台、医院、学校等场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钟的精度和稳定性逐渐提高,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工具之一。
7.石英钟石英钟是一种基于石英晶体振荡的计时工具,其设计原理是利用石英晶体振荡的原理.来计时,从而达到更加准确和可靠计时的目的。
此外,石英钟还可以用于更加准确和可靠计时、天文台、医院、学校等场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石英钟的技术和精度不断提高,成为现代社会最常用的计时工具之一。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

从计时器到自动钟,中国时间的记录进化史张玥在原始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概念比较淡薄。
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间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生活中的各项事务都脱离不开时间的约束,有上下班时间,开会时间,汽车飞机出发时间,竞技体育的比赛时间等等。
时间对现代人很重要,对于已经习惯时刻掌握时间的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秒的时间是这样一个长短呢?古人又是怎样来计时的呢?最古老的计时器古时计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起源于“土圭”。
三干多年前,我们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
土圭,也称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
表是直立的标竿,圭是在表下端南北方向放置的水平尺,多为铜或石制造。
土圭作为一种古老的天文仪器,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
当太阳在最北面而且位置最高的时候,表的影子最短,这时就是夏至;当太阳在最南面而且位置最低的时候,表的影子最长,这时就是冬至。
因此,测量相邻两次日影最长或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即可推算一年的日数,以确定回归年的长度,并用它来推定24节气。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懂得使用铅垂来校正表的垂直,使它的观测结果更准确。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的移动所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然而日晷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漏刻一般由四只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盛水的铜壶组合而成。
上三只铜壶底下有小孔,最下面一只竖放着一个箭形浮标。
随着不断的滴水,铜壶的水面逐渐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此为标记的时间。
为了提高精准性,漏刻中间还可以多加几级水壶。
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一刻钟等于15分钟吗?就是源于漏刻。
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

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计时工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从最早的日晷、水钟到现代的电子表、计时器,人类对于时间的测量和记录方式不断进步和改变。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古代计时工具古代人类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
日晷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进行时间测量,通过悬挂在一根柱子上的横杆,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得出时间。
在古代文明中,日晷被广泛使用,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
古代还出现了水钟,利用水流的速度来测量时间。
水钟通过固定的装置使水从一处流向另一处,然后通过刻度来测量水的消耗量从而确定时间。
水钟在古代文明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计时工具如沙漏、机械钟、怀表等相继出现。
沙漏利用流动的沙粒来进行时间测量,机械钟利用机械装置来显示时间,怀表则是一种携带方便的手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气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时工具的进步。
原子钟的发明使时间测量更加精确,计时器的出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测量工具。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计时工具变得更加精密和多样化。
电子表、手机计时功能、计算机软件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获取准确的时间,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时间测量。
计时工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安排生活。
总结: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简单日晷到现代的智能电子表,人类对时间的测量和记录方式不断创新和改进。
通过对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计时工具,合理安排时间,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示例: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计时工具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们在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时工具也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
计时工具发展史

精度。
此计时工具从春秋战国时期
一直沿用到宋朝。
5
公元1090年,中国宋朝的机
械师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 台”(水钟)被认为是世界
上第一架真正的机械钟,它是 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 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 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 合性观测仪器,它实际上就是 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 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 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人们平时所用的钟表,精 度高的大约每年会有1分钟的误 差,这对日常生活是没有影响的, 但在要求很高的生产、科研中就 需要更准确的计时工具。
13
腕表(手表)
一战开始,袋表已经
不能满足军人的需要了,
他们需要方便快速看时,
腕表的出现是大势所趋。
这样,戴在手腕上的表成
了时尚,一直流行到今。
腕表直观,方便,很快成
20
表盘,十二小时分割点,使 得辨认时间清晰,直接,方便。
侧面的旋钮,方便对时,调 时。
整点钟响报时,从听觉方面 增强了与人之间的互动。滴滴答答, 光阴流逝,珍惜珍惜。
10
可携带的钟
从15世纪起,就有愈来 愈多家庭开始使用时钟,而这 些有能在家 摆座钟的有钱人 家,很快就发现,如果钟可以搬 来挪去,将更加方便。为达成 这种携带的要求,1886年, 在改进了齿轮装置和擒纵器 之后,用线圈弹簧取代砝码, 瑞士人设计出了便宜的怀表 (袋表)。
计时工具的发展
工设11101石天柱
1
•1 早期的计时工具 • 日月星 • 日晷 • 刻漏(水钟) • 沙漏 •2 近现代计时工具
• 机械钟 • 摆钟 • 袋表 • 石英钟 • 原子钟 • 腕表
2
早期的计时工具——日月星
中国古代计时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 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 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漏刻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 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 《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 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 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浑天仪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 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
《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 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 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 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 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 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计时仪器的发明和发展

计时仪器的发明和发展钟表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进行科学生产、管理、研究必备的计时仪器,其历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而发展。
从远古时代的日晷、滴漏进展到现代化的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表、原子钟表的历程,记录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工业文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仪器的国家。
远古时代的日晷和漏壶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最简单的计时器,利用太阳的影子和滴水或流沙的恒定交流量计算时刻。
有史料记载,汉武帝太初年间(纪元前104-101年)由落下闳创造了我国最早的表示天体运行的仪器——浑天仪。
东汉时期(公元130年)张衡创造了水运浑天仪,为世界上最早的以水为动力的观测天象的机械计时器,是世界机械天文钟的先驱。
盛唐时代,公元725年张遂(又称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创制了水运浑天铜仪,它不但能演示天球和日、月的运动,而且立了两个木人,按时击鼓,按时打钟。
第一个机械钟的灵魂一擒纵器用于计时器,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计时科学的伟大贡献。
它比十四世纪欧州出现的机械钟先行了六个世纪。
宋朝(公元1092年)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了著名的水运仪象台,它把浑仪、浑象和机械性计时器都组合在一起,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动力,装有擒纵装置的自呜机械天文钟,但最有价值的还是苏颂为《水运仪象台》撰写了详细设计说明编成《新仪象法要》一书,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全部结构,并绘制了60多辐150多种零部件的附图,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天文计时器专著。
现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水运仪象台就是根据《新仪象法要》复原制造的。
元代初年,大科学家郭守敬(公元1276年)创造了著名的大明殿灯漏,是初步脱离了天文仪器范围,成为独立的机械性计时器。
这是计时器发展史上,又一个伟大成就。
明代初年,约公元1360年詹希元又创造了以流沙代水做动力,防止天寒地冻,仪器不能运行。
采用了完整的齿轮系和凸轮机构,发明了“五轮沙漏”,并以指针时盘指示时间,采用敲鸣报时,是完全脱离天文仪器的独立时钟机构。
简述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发展历程I. 概述1. 定义时间计量2. 时间在古代的重要性3.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II. 夏商周三代1. 日晷和水钟2. 春秋战国的发展3. 钟和漏的应用III. 秦汉时期1. 日晷和水钟的进一步发展2. 日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 水钟的失传及重新发现IV. 魏晋南北朝1. 揭示魏晋南北朝在时间计量领域的贡献2. 钟表的兴起3. 钟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V. 唐宋元明清1. 时间计量工具的进步2. 灯和沙漏的使用3. 唐宋元明清各自的特色VI. 结语1. 总结我国古代时间计量的发展历程2. 对我国古代时间计量的意义进行阐述3.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人文科技的不断发展,时间计量工具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间计量工具在政治、经济、农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本文将从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对我国古代时间计量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
在夏商周三代,古代我国的时间计量工具主要为日晷和水钟。
这些工具的运用使得古代人们能够较好地感知时间的流逝,从而影响农田的播种和收割,同时也为政治和宗教活动提供了时间标准。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日晷和水钟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秦汉时期,日晷和水钟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时间的计量标准也更加精准。
特别是水钟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时间来确定农作物的灌溉和收获时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钟的使用逐渐失传,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重新被发现和应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我国的时间计量工具迎来了新的发展。
钟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表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统筹日常生活,同时也对社会的精确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到来,古代我国的时间计量工具不断发展壮大。
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

计时工具的发展简史
计时工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从古代的日晷和水钟,到现代的机械钟表、电子钟表和计算机时钟,每一次发展都标志着人类对时间测量精度和便利性的不断追求和提升。
1.古代计时工具:在古代,人们使用日晷、水钟等简单的计时工具来测量时间。
日晷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显示时间,而水钟则是利用水流的变化来计时。
2.机械钟表的出现:从14世纪开始,机械钟表逐渐出现,使用机械装置来精确测量时间。
最早的机械钟表通常是大型的钟塔钟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家用的手表和挂钟。
3.电子钟表的发展: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子钟表的出现。
电子钟表使用电子元件来测量和显示时间,比机械钟表更加精准和稳定。
4.石英钟表的革命:20世纪中叶,石英钟表的发明引领了计时工具的革命。
石英钟表利用石英晶体的振荡来实现精确计时,精度远高于传统的机械钟表和电子钟表。
5.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钟和计时工具成为主流。
数字时钟、计算机时钟和智能手机等设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精准的时间测量方式。
6.网络时钟和全球定位系统:当前,网络时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计时工具的精度和全球化。
人们
1 / 2
可以通过互联网和GPS信号随时获取到全球统一的标准时间,实现了时间测量的全球化和即时化。
总的来说,计时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电子、从局部到全球的演变过程,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对时间测量精度和便利性的追求和提升。
2 / 2。
中国的计时方法的演变

远古之时,人们计时是毛估估的,昼看日头,夜观星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现在钟表已普及千家万户,连挂红领巾的小学童的手腕上也戴起了亮晶晶的电子手表。
在手表已变成了装饰品和奢侈品的同时,我也在想:人类究竟从何时开始,有了“时间”的概念?人类的远祖最早从天明天暗知道时间的流逝。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大约六千年前,“时钟”第一次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日晷在巴比伦王国诞生了。
日晷是利用太阳影子的移动规律来测定时间的装置。
古代日晷的晷面是石制的,有刻度,倾斜地固定在石柱上。
晷针的铁的,安在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显然这种计时方法比较粗略。
距今四千年前,漏刻问世,使人们不分昼夜均可知道时间。
而钟表的出现,则是十三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我国古代的计时手段我国计时方法的历史是从三干多年前,我国祖先最早发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成的“土圭”与“日规”两种计时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器的国家之一。
到了铜器时代,计时器又有了新的发展,用青铜制的“漏壶”取代了“土圭”与“日规”。
东汉元初四年张衡发明了世界第一架“水运浑象”,此后在此基础上,公元1088年,中国宋朝的机械师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被认为是第一架真正的机械钟,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它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至元明之时,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
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创制了“大明灯漏”与“五轮沙漏”。
“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
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
计时器的发展过程

已解决计时器发展过程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8-2-26 22:11RT提问者:adsl3292180 - 三级最佳答案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那就是:一、从大型钟向小型钟演变。
二、从小型钟向袋表过渡。
三、从袋表向腕表发展。
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
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我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
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
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
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
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
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擒纵机构,为袋表的进一步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它和之前发明的垂直放置的机轴擒纵机构不同,所以使得袋表机芯相对变薄。
另外,1757年左右英国人Thomas Mudge发明了叉式擒纵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袋表计时的精确度。
这期间一直到19世纪产生了一大批钟表生产厂家,为袋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的计时器历史(一)

我国的计时器历史(一)我国的计时器历史(二)太阳钟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
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
1.1土圭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史学界认为“尧典”不是尧时写的,是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写,后经春秋战国(公元前7~2世纪)时儒家陆续补订而成。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吏已使用土圭分出二分二至,确定一年为366天。
到殷商时代(公元前1520~1030年)测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其干支记日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1.2圭表由于土圭的构造简单,不易掌握,所以逐渐发展为圭表。
“隋书天文志”将圭表的创造追溯到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3~519年)祖(祖冲之之子)造八尺高的铜圭表,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测订时间。
但1965年江苏仪征东汉墓(公元25~220年)出土了一件青铜铸的圭表,这说明圭表的创制和使用要早于记载几百年。
待到“元史·天文志”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都有详尽的记述。
元初郭守敬按照圭表的原理在河南登封建立了高耸的观星台,在大都(今北京)设置了圭表。
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1437~1442年)在北京古观象台建造圭表,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并加以改进。
古代圭表是用来判断方向,测定季节,四季划分和推算历法,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3日晷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计时工具发展的历史

计时工具发展的历史计时工具发展的历史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历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 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历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轮。
与此同时,玛雅人创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
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

一、中国历史公元前2357~2258年尧圭表、日晷测时已达相当高的精度公元前722~221年春秋战国中国的漏壶记时已达很高的水平公元前201~公元9年西汉日晷和漏刻计时同时使用公元85年东汉浮子和漏箭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制漏水浑天仪公元450公元450李兰制“停表刻漏”梁殷夔制恒定水位漏殷夔“漏刻法”公元660年隋耿询、宇文恺制大称式刻漏,献于隋炀帝公元665年唐吕才制“多壶式受水壶刻漏”公元618~906年唐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并于十七世纪前传入欧洲公元1030年北宋燕肃制“莲花漏”公元1135年金出现复式多壶漫流刻漏公元1050年北宋舒易简、于渊、周宗制皇佑刻漏公元1074年北宋沈括革新皇佑漏刻公元1090年北宋苏颂、辅公濂制水运仪像台公元1250年南宋“香篆”钟和灯钟记时在中国广为流行公元1260年元地平式日晷由西方传入携带式日晷二、世界历史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计时工具的名称圭表、日晷、漏壶、浮子、漏箭、漏水浑天仪、停表刻漏、恒定水位漏、大称式刻漏、多壶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纵机构、莲花漏、多壶漫流刻漏、皇佑刻漏、水运仪像台、地平式日晷、机械闹钟、秒表、沙漏、怀表、自摆钟、石英钟、原子钟、超冷铯原子钟-------------------------------------------------------------------------------------------------------公元前1500年,出现的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埃及人首先开始使用这项技术,然后在整个地中海地区普及开来.日晷是以太阳投向刻度盘的阴影为基础的.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可以来显示时刻.在公元前1400年,出现的漏壶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个摆脱天文现象的计时仪器.它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滴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古代人设计的“五轮沙漏”通过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以此来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的依次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结构完全相同.很长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对时间的把握,用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工具.除了上面的这些方法以外,有人还利用流速均匀的滴水,发明水钟;利用点燃的香,人们分出了“一炷香”、“两炷香”等时间间距.但这些时间概念都不是精确的.公元1088年,中国宋朝的机械师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台”水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机械钟,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它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1400年,第一批机械钟开始在欧洲流行,其始祖由意大利人乔瓦尼唐迪于1364年制成,他首次在机械钟里引入了轮式钟摆.{法国铜鎏金嵌理石座自鸣钟}1511年,荷兰人彼得亨莱茵制成了第一块怀表,但它只有时针而没有分针和秒针.怀表和钟的结构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它利用螺旋弹簧制成的发条驱动,从而摆脱了传统的钟摆,它靠小巧的“体形”,轻松进入人们的口袋.{机械摆钟}1656年,有摆的挂钟或座钟产生于荷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实验室内.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则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自此以后人类掌握了比较精确的测量时间的方法.在发条技术发明后,时钟的体积大为缩小;一五一O年,德国的锁匠首次制出了怀表;当年,钟表的制作似乎仅限于锁匠的副业,直到后来,对钟表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钟表技艺也日益复杂,才出现了专业的钟表匠;一八O六年,拿破仑之妻、皇后J.约琵芬为王妃特制的一块手表,是目前知道的关于手表的最早记录;这是一块注重装饰、被制成手镯状的手表;当时,男人世界里凤行的是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怀表,手表则被视作是女性的饰物;石英钟1928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沃伦·马里森利用石英晶体在电路中能够产生频率稳定震动的特性,制造出了第一座石英钟;翌年,第一批石英钟就作为商品面世了;它的每日误差只有万分之一秒,比1920年制造的世界上最精确的机械钟的误差小10倍;自此,石英钟取代机械钟,成为天文台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标准时间的天文钟;原子钟石英钟的风光历史没有持续多久,1949年在美国制造成功的原子钟就以其几千几万年才相差1秒的超卓准确性,将石英钟变成了天文学领域的明日黄花;NIST-7的下一代NIST-F1,其精确程度更可达10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
我国的计时器历史

明末清初的计时器
1335年意大利的米兰造出了第一架钟, 明末自鸣钟传入中国 1675年荷兰的惠更斯制造出便于携带 的表
明末的自鸣钟
现代钟
怀表—最早的表
现代电子表
请用短线将右栏需要测量的事物和左栏的测量工具连接起来
• 电子停表
• 体温计 • 刻度尺 • 温度计
课桌的长度
人的体温
100m赛跑中运动员所需 的时间 水沸腾的计时器
•
公元前2357-2258年
东汉时期铜圭表
日
晷
太 阳 钟
原理
通过太 阳光的 投影和 方位计 时
汉、隋唐、宋、元时期的计时器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
滴 水 计 时 器 的 原 理
原理
是在某一条件下, 每个滴落水珠的 大小及其形成的 时间相等。
唐狄人杰断案传奇中的香篆钟
沙 漏
计时器历史发展

计时器历史发展【中国古代计时器】【综述】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中国古代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日晷】相持既久,日晷渐移。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
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
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
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从古到今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

从古到今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计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计时工具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最古老的太阳钟到现代的电子钟,计时工具逐渐趋于精准和方便,也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
太阳钟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将太阳的投影用于计时。
在这种钟中,用一个固定的指针指向把太阳的影子时间分成了若干个部分。
但是,由于天气变化和地球轨道的影响,太阳钟的精度很有限,在阴天或夜间也无法使用。
在中国,古代计时工具也非常发达。
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水钟,使用精心制作的漏壶来计算时间。
在公元725年,唐朝的工匠钟颢发明了最早的机械钟“流马钟”。
这个机械钟有12个铜马,每到一个时辰,便会有对应时辰的马奔跑一圈,发出清脆的鸣声。
此后,中国人还发明了漏刻钟、零点钟、双重漏刻钟等多种计时工具。
欧洲的计时工具也日趋完善。
从公元14世纪开始,欧洲的大教堂里出现了钟楼,钟楼上安置的巨大机械钟不断完善。
1656年,荷兰人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了摆钟,这种钟使用细长的摆杆来稳定摆动,精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到了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计时工具的演变。
1927年,石英钟面世,使用石英晶体的振动来计算时间。
1950年代,原子钟问世,这种钟使用放射性原子的振动来计算时间,精度可以达到每天1秒以内。
此后,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时钟、计算机钟等新型计时工具也应运而生,使得计时工具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精确。
总之,从太阳钟到现代化的计算机钟,计时工具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也代表着人类社会对于时间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人类计时工具发展

从15世纪起,就有愈来愈多家庭 开始使用时钟,而这些有能 在家 摆 座钟的有钱人家,很快就发现,如果 钟可以搬来挪去,将更加方便。发 明家为达成这种携带的要求,就用 线圈弹簧取代砝码.这样就出现了 怀表(袋表)。
体积大为减小,携带方便。
10
什么是电子表 WHAT
➢ 电子表是内部装配有电子元件的表,一 般分液晶显示数字式和石英指针式。
械师苏颂发明的“水运仪象 台”(水钟)被认为是世界
上第一架真正的机械钟,它是 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 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 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 合性观测仪器,它实际上就是 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 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 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和富于创造的精神.14ຫໍສະໝຸດ 世界知名计时建筑 WHERE
怎样计算时间 HOW
计时工具现代的发展 Ⅲ
➢ 介绍21世纪计时工具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也称石英振荡器。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石英钟
什么是日晷 WHAT
➢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 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 利用太阳阴影的长度和角度来测量 白天时间的变化。
➢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 盘组成。
什么是水钟 WHAT
➢ 到了晚上,用水钟取代日晷,量测晚上的 真时,在中国又叫“刻漏”,“漏壶”。
➢ 第一个水钟是底部有小洞的水盆,水由小 洞慢慢流出,流出的水量代表消逝的时间。
➢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 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
➢ 英国伦敦伊丽莎白塔,又称大本 钟,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 的一座钟楼,是伦敦的标志性建 筑之一。
中国古代计时器

中国古代计时器Zhongguo gudai jishiqi中国古代计时器time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apparatus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不晚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2)。
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
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
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
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
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图1 [《六经图》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
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
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
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 3件,均为泄水型。
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图2[内蒙古伊克昭盟出土的西汉铜漏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时器发展史
一、古代计时器的出现
在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
商代的计时器主要是用玉石制成的圭表,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
圭表是一种直角三角形的仪器,通过观察阴影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这种计时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
二、水钟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计时器逐渐进入了水钟时代。
水钟是一种利用水流的力量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最早的水钟出现在战国时期,那时已经有了用来计时的水钟塔。
汉代的时候,水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了更加精确的设计和制造工艺。
水钟的出现,使得计时更加精确和方便。
三、蜡烛的使用
除了水钟,古代中国人还使用蜡烛来计时。
蜡烛的燃烧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计时工具。
宋代的时候,蜡烛计时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宋代的蜡烛计时法是通过燃烧一定长度的蜡烛来测量时间的长短。
蜡烛的燃烧时间是固定的,可以根据蜡烛燃烧的长度来确定时间的长短。
四、机械钟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在明清时期引进了欧洲的机械钟。
机械
钟是一种利用机械装置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最早的机械钟是由钟表师傅根据外国技术制造的。
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的王钟表工坊开始制造机械钟,成为中国最早的钟表制造厂之一。
机械钟的出现,使得计时更加精确和方便。
五、电子钟的普及
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子钟的出现。
电子钟是一种利用电子元器件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最早的电子钟是由外国技术引进的,中国开始制造电子钟大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
电子钟的出现,使得计时更加精确和方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六、石英钟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随着石英技术的发展,石英钟开始应用于计时器中。
石英钟是一种利用石英晶体的振动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石英钟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的特点,成为当时计时器领域的主流产品。
中国在70年代开始制造石英钟,应用领域逐渐扩大。
七、原子钟的发展
原子钟是一种利用原子的振动频率来测量时间的仪器,具有极高的精确度。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原子钟,1985年成功研制出国产原子钟。
原子钟的出现,使得计时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航天领域。
八、网络时钟的兴起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时钟逐渐兴起。
网络时钟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接收标准时间信号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网络时钟具有高精度、全球同步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中国也开始制造和使用网络时钟,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和便利性。
总结:
中国的计时器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圭表、水钟,到蜡烛和机械钟的使用,再到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和网络时钟的应用。
每一次的进步都使得计时更加精确和方便,为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的计时器将会迎来更加精密和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