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技术的调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致病菌及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调查报告

目录

前言 (2)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2)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2)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3)

1.3.1 国际情况 (3)

1.3.2 国内情况 (3)

1.3.3 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的原因 (5)

2 国内外的食品微生物标准检验体系 (5)

2.1 国外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2 国内主要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 (6)

2.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执行标准 (6)

2.4 国标中致病菌常规检测方法流程 (7)

3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8)

3.1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传统计数改良法 (8)

3.2 常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快速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0)

3.2.1 ATP生物荧光法 (10)

3.2.2 检测微生物产生的CO2量的方法 (10)

3.2.3 电化学方法(电导率法或电阻抗法) (10)

3.2.4 颜色变化 (11)

3.2.5 流式细胞技术 (11)

3.2.6 热量法 (12)

3.2.7 放射测量法 (12)

3.3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12)

3.3.1 显色培养基法 (12)

3.3.2 免疫学方法 (13)

3.3.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4 小结 (16)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不谈的话题。

同时食品引发的中毒事故频发,媒体曝光度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和监管力度。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19日发布的通知,国务院已将《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是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污染,而由病原微生物引

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化学污染监管,将进入长期化和制

度化;食源性疾病,这一食品安全隐患因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屡次发生,它也不会再继

续“潜伏”。在由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制订的《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监控计划。食源性疾病逐渐也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刘秀梅教授等在多个场合多

次倡议重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链条

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快速而准确检测出被称为“头号杀手”的食品致病菌,是确保食

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定义及种类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项目包括一般性检验项目和致病菌两大类。一般检验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指标。

食源性致病菌,指在食品的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在食品中存活、生长代谢引起食物的变质和破坏,同时有些病原菌分泌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患病。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致病性弧菌(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近年来发现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越来越多,包括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空肠弯曲菌等。

我国对菌落总数(包括霉菌酵母菌)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只规定最大限量,致病菌规定“不得检出”。

1.2 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1 引起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况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如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发烧等,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健康;但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症状,抢救及时可转危为安;如贻误时机还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虽经千方百计治疗,但仍给中毒者留下后遗症。

2.2 慢性中毒或潜在性危害。

有些变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点,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现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食用腐败变质、霉变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还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3.1 国际情况

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历时3 个月,波及40多个都府县,涉及上万人的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2000年日本雪印牛奶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事件,中毒者逾万人。2005年遍及整个东南亚的禽流感更为各国的食品安全部门敲响警钟。2011美国23个州爆发了活禽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造成将近100人感染。法国的多起因食用李斯特菌感染的熟肉制品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WHO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约15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为生物源性污染食品所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由食源性致病菌造成大约7600万例疾病,3215万例住院治疗,5200例死亡;其中由已知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约1400万例,6万例住院治疗和1800例死亡。澳大利亚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 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

1.3.2 国内情况

1.3.

2.1 2010年-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

2010年食物中毒原因分类数据汇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