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硝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探究方法,我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
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在事故现场能闻到刺鼻的气味?通过探究一,让学生观察酸的物理性质。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在事故现场能看到大片红棕色气体?通过探究二对不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出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可以用生石灰进行事故处理?通过探究三认识硝酸的酸性。
我让学生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样很明显就得出,起到酸性的是硝酸中的氢离子。
问题探究四为什么可以用铁罐运输浓硝酸?本次探究,研究硝酸的强氧化性,能是铁铝钝化。
同时演示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
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 然后进行操作。
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 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
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 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 向外拉注射器, 吸入少量空气。
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最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完成课堂训练。
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级的学生。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对于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铺垫。
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打算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教学线路,带领学生一起研究硝酸的不稳定性、酸性和强氧化性。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
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
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
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效果分析在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 有条不紊, 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三化学必修1复习第三章自然界中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复习第1课时《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
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
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⑶.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的难点: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氨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喷泉实验,让学生感受氨的溶解性;(2)通过分析形成红色喷泉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氨与水反应的实质;(3)通过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实验,让学生理解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4)通过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知识上的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方法上的重点、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学情分析】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通过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
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氨气颜色、味道(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并由学生独立操作)、状态、密度(与空气相比较)。
独立归纳氨气物理性质,教师加以评价肯定。
【过渡】根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我们研究完氨气的物理性质后继续研究其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大家想一想氨气溶解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喷泉呈现红色说明了什么?【点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与水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标:通过⾃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种形式; 了解氮⽓、⼀氧化氮、⼆氧化氮的性质和⽤途。
2.过程和⽅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法的学习,锻炼利⽤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能⼒和观察能⼒,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法教师以图⽚、视频、⽣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法启发式引导学⽣学习,学⽣以⾃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练习多种⽅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新课】播放⼀段雷⾬的视频,“雷⾬过后,万物⽣长迅速,空⽓清新⾃然,令⼈⼼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然现象⼊⼿,更容易把让学⽣进⼊带⼊本节课的学习。
【展⽰】本节课的学习⽬标、重难点⼀、⾃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阅读教材73-74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种⽅式?细⼼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学⽣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名同学上台展⽰⼆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主学习的能⼒。
【教师点评展⽰的⼆维图并总结】⾃然界中氮的循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1)氮⽓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集体回答氮⽓的物理性质:氮⽓是⼀种⽆⾊⽆味的⽆毒⽓体,密度⽐空⽓稍⼩,难溶于⽔。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教师】多媒体展⽰氮⽓的分⼦结构:两个氮原⼦之间共⽤三对电⼦,使每个原⼦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及氮元素化合价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探究法、归纳法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1、教学媒体、课件;2、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仪器:集气瓶若干、带铁夹及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园底烧瓶、带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试管若干、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镊子、胶头滴管等;药品: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固体、碳酸氢铵固体、红色石蕊试纸、浓硝酸、稀硝酸、铜丝、铁片、锌片、铝片等。
第1课时【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基本流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了解固氮的几种形式;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固氮原理、方法的学习,锻炼利用氧化还原思想,物质分类思想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氮元素固定的意义,从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三、教学方法教师以图片、视频、生活实际、问题与点拨等多种方法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以自学、交流、分组实验,展示、练习多种方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雷雨过后,万物生长迅速,空气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更容易把让学生进入带入本节课的学习。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师】学生阅读教材73-74页(重点结合图3-2-2),回答:氮的循环有几种方式?细心的你在氮的循环过程中找到了几种有关氮的物质,请在下面二维图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展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完成上述问题,并由一名同学上台展示二维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点评展示的二维图并总结】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1)氮气的物理性质和结构【学生】集体回答氮气的物理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小,难溶于水。
【教师】那么如何收集氮气?【教师】多媒体展示氮气的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过渡】性质稳定,那么能发生什么反应呢?(2)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氮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氮气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学生回答并总结】与金属反应、与非金属反应【学生】写出氮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氮气的性质?【回答总结】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播放视频】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教师】提问学生看到的红棕色气体是一氧化氮吗?先保留这个谜团。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1.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对其氧化性知道的很少,所以硝酸氧化性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也是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最后一块内容,学生已对无机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对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探究会比较成功,根据现象分析结果比较正确到位;2.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对浓硝酸和稀硝酸对应还原产物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比较两者实验现象的差异,让学生认识浓、稀硝酸还原产物的不同。
并通过实验创新,让学生培养环保意识。
效果分析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学习效果较好。
通过实验创新,学生能直观的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出硝酸的一些化学性质,能回答出酸的通性并根据酸的通性初步归纳出硝酸有关酸性的一些性质,养成绿色化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硝酸的性质能正确的应用到练习中,并体验高考。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的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中第2节氮的循环第3课时的内容。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HNO3的强氧化性,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而HNO3与金属的反应又是学生突破HNO3强氧化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HNO3的性质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加深对氧化还原与反应原理的理解,它所涉及到的一些较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以及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不同现象,强化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其反应产物的认识,同时也解释了初中学习实验室制氢气不选用硝酸的问题。
并且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和电子得失情况,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原理,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另外,教材中还介绍了硝酸的不稳定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迁移应用】1.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A.Cu + HNO3(稀)B.C + HNO3(浓)C.CuO + HNO3(稀)D.CaCO3 + HNO3(稀)2.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是()A.Cu + HNO3(浓)→ Cu(NO3)2B.Cu + HNO3(稀)→ Cu(NO3)2C.Cu →CuO →Cu(NO3)2D.Cu + AgNO3 →Cu(NO3)2【链接高考】1.(2015新课标1高考)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
[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
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
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
[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
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3·H2O NH4++OH-[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应?[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氮的循环1》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晚自习阅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和预习检测。
2.课前批阅自主学习和预习自测,及时反馈学生预习效果。
3.课前培训小组长,适当指导关键知识点。
【教学过程】【导入】核对自主学习答案,针对错点个别讲解。
强调可逆反应定义。
【PPT】用PPT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图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程,分析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借助化合价和物质类别分析,建立知识模型。
【PPT】分析循环过程中的氮的固定【提问】图片展示工业合成氨和生物固氮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氮气的性质,思考依据价态预测氮气的化学性质。
我们知道是它是一种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交流1】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氮气,归纳出氮气的物理性质。
【交流2】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氮气,思考氮气的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性。
〔PPT〕氮气分子的结构。
分析氮气分子的结构特点,指出物质结构决定性质。
〔设问〕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可以有哪些用途?指出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演示实验】分析NO的化学性质实验步骤:用注射器加入铜片和稀硝酸制取无色气体NO,向外推拉活塞通入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注射器针筒上部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实验结论:2NO+O2=2NO2【思考】1.如何收集NO气体?小结: NO和 NO2的物理性质【分组实验】分析NO2的性质实验步骤:将盛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在水下取出塞子,足够长的时间后,有什么现象?若液面上升注意观察水是否充满整个集气瓶?实验现象:a.试管内液面上升,但是液体未充满整个试管。
b.通入空气,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加入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3 NO2 + H2O =2HNO3+ NO2NO +O2=2 NO2【讲解】实验的用品实验的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
【指导】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小组实验。
【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效果。
【引导】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逐步推到出实验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一、探究NO2的化学性质1.双线桥分析3 NO2+ H2O =2HNO3+ NO,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且分析NO2充满试管倒置在水槽中,为什么液体约占试管体积三分之二?2.如何检验NO?3.如何除去NO中的NO2气体?归纳总结:如何收集NO2气体【讲解】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补充。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 N2、NO 、NO2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NO、合成氨等对人类的影响,加强学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NO 、NO2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
重点说明氮循环含氮元素的物质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导入:【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板书】第二节氮的循环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阅读】阅读课本内容: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板书】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一)氮气与氮的固定【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 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作出预测。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氮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2 ) 与非金属反应(H2、O2 )【讲解】其实氮有多种氧化物如 N2O、NO、N2O3、NO2、N2O4、N2O5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
练习题(二)氮的固定概念: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游离态化合态分类1. 自然固氮(1)高能固氮N2+O2 ==(放电)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讲解】在过程中有两种氮的氧化物 NO、NO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雾霾——《氮的循环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价类二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雾霾、酸雨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以污染物的治理为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雾霾有关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引起雾霾的元凶。
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作为高中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我市雾霾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创设认知情景,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一:探究雾霾的形成机理某地区2019年大气颗粒物中部分物质在霾日与非霾日的浓度年平均值浓度NO3-SO42-NH4+SO2NH3HNO2HNO3霾日26.80 29.05 19.16 22.99 6.78 4.19 1.54非霾日13.58 17.69 9.93 28.17 5.72 3.30 1.70(1)推测NO X污染物在大气中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过度施用氮肥,是否会影响霾的形成?活动探究培养观察数据能力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体会雾霾形成中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跟踪练习巩固提升小试牛刀:中科院官微曾给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下图所示稀燃系统(1)根据如图信息可以看出,所列的气体污染物并非由机动车行驶造成的是。
汽车发动机废气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写出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的方程式,NO来自于。
(2)农业活动排出的氨可能是施用的化肥分解,也可能是施用不当导致的。
比如某些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会释出氨,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3)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的霾呈中性,其主要原因如下图所示,A的化学式是。
解答问题展示答案书写方程式分析解释通过练习巩固化学方程式书写掌握电荷守恒与元素守恒过渡引出NO X 的脱除方法学习分析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引起雾霾的罪魁祸首就是NO、NO2,那么只要消除了它们,雾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何将NO、NO2转化为无毒无污染的物质,请同学们完善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并书写方程式活动二:探寻NO X的脱除方法请根据N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模型,书写脱除NO X(NO和N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价类二维模型并书写方程式展示化学方程式,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进一化合价2NH3(g)+SO2(g)+2NO2(g) H2O→建立“价类二维”模型步强化化学方程式巩固提升牛刀再试:中科院官微曾给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下图所示。
(4)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将含有SO2和NOx的烟气通入盛有NaClO2溶液的反应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有关数据如下(其他极微量离子忽略不计):离子Na+SO42-NO3-H+Cl−浓度/(mol·L−1) 5.5×10−38.5×10−4y 2.8×10−4 3.5×10−3①NO和NaClO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①表中y=。
根据信息书写方程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过渡展示图片引出硝酸氮氧化物除了引起雾霾还能引起那些污染?这是德国一座石雕塑,经过六十年的洗礼,已经变得面目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硝酸强氧化性通过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引出硝酸的强氧化性分类【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课后作业】以“打赢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为题,写篇小论文。
【结束语】氮的循环在自然界中存在平衡,由于人类活动的肆意破坏,打破了这个平衡,现在国家已经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行动起来,还现在一片蓝天,还未来一片蓝天。
蓝天,凝聚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守住了蓝天,就守住了我们的家园,守住了我们的幸福,守住了我们的中国梦。
【板书设计】一:雾霾形成机理二、NO NO2脱除方法①氧化吸收②还原吸收③碱液吸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氮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本节课以“雾霾的形成机理与消除工业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为情境,通过复习氮的循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利用化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以“氮及其化合物性质”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价类二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雾霾、酸雨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以污染物的治理为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氮和氮的化合物知识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部分内容以氮的循环为主线,并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加强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氮的循环》评测练习1. 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点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A. 氯化物B. 硫酸盐C. 硝酸盐D. 磷酸盐2. 通常状况下能共存,且能用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气体是()A. H2、O2、N2B. O2、NO、NO2C. H2、N2、NH3D. NH3、HCl、NO23. 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B. 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C. 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D.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而浓硝酸则使金属钝化4. NH4HCO3在试管中加热,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足量浓H2SO4的洗气瓶,最后得到的气体是()A. NH3B. O2C. H2OD. CO25. 在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 和O2的混和气体置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总体积的()A. 1/4B. 3/4C. 1/8D. 3/86. 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A. H2SO3与稀HNO3反应B. 铁和热的浓HNO3C. Ag 和稀硝酸共热D. Fe(OH)3和稀HNO37. 在Fe、Cu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并微热。
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金属bg ,则()A. a 可能等于bB. a 一定等于bC. a 可能小于bD. a 一定大于b8.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 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A. 3:2B. 2:3C. 8:3D. 3:89.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
下列不易区分真伪的方法是()A. 测定密度B. 放入硝酸中C. 放入盐酸中D. 观察外观10.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
当参加反应的金属与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时,还原产物是()A. NO2B. NOC. N2OD. N2二、填空题11. 有一瓶无色混和气体,是由HCl、O2、NH3、NO、CO2、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
①把混和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① 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① 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
由此可见,原混和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NH3可与H2SO4反应而被吸收,而干燥时与CO2不反应)。
12. 在硝酸生成过程中所排放出来的废气中含有NO 和NO2,它们污染环境。
现在氨通过催化还原法将它们转化为无毒气体___________直接排入空气中。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假设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则两者的混合物相当于一种酸酐。
写出由烧碱溶液吸收这种酸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13. 根据你学习的有关氨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合成氨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最适宜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
①固态氯化氨加热分解①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①氯化氨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①固态氯化氨与氢氧化钙混和加热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C4. B5. C6. BC7. D8. C9. D10. C二、填空题11. NH3CO2NO ;O2HCl12. N2;6NO2+8NH3催化剂7N2+12H2O6NO + 4NH3催化剂5N2+6H2O ;NO +NO2+ 2NaOH =2NaNO2 +H2O13. (1)制化肥制硝酸(液氨作制冷剂)(2)①①【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是氮的循环复习课,以探秘雾霾为真实情境,通过分析雾霾中物质的转化,涉及的元素价态和物质类别角度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主要思考路径。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给学生建立了“价类二维”模型,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知识与STSE知识的融合,能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如雾霾的防治,处理氨氮废水等,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2、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以及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