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936000b2c8d376eeaeaa31a0.png)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一、性质: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
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
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三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学。
二、特征: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
2、简述社会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含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
二、构成要素: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2、社会关系;3、社会行动。
3、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在这一阶段社会化有如下一些基本内容:一、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二、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三、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四、明确生活目标;五、培养社会角色。
4、什么是代沟,如何解决代沟问题: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解决代沟的方法:一、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二、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的迅速变迁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迅速的社会变迁是使青少年社会化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
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寂下来即使被更新的观念所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实际上处于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的可以效仿的东西。
社会学概论00034全国统一自考历年真题
![社会学概论00034全国统一自考历年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831ac3bb4cf7ec4afed0bd.png)
浙江省2001年10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34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的关系是______的关系。
2.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是______。
3.文化的______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4.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三种理想的类型,即______权威、______权威和______权威。
5.当代现代化理论中的“信息社会论”的代表有:《第三次浪潮》的作者______和《大趋势》的作者______。
6.家庭的结构类型有______、______和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四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5分)1.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与其他学科研究社会关系的区别在于社会学是从( )出发加以研究的。
A.社会分层B.社会功能C.社会整体D.社会结构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这种社会学的功能是( )A.描述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C.预测性功能D.规范性功能3.把社会学看作科学之“王后”的社会学家是( )A.孔德B.斯宾塞C.涂尔干D.韦伯4.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B.冲突理论C.中程理论D.宏观理论5.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 )A.政治关系B.经济关系C.利益关系D.人际关系6.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是( )A.氏族关系B.家庭中关系C.村庄中关系D.朋友关系7.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业缘关系D.志缘关系8.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区域的边际处,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就是( )A.文化区B.文化区域C.文化圈D.边际文化10.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https://img.taocdn.com/s3/m/f3858cf6172ded630b1cb65a.png)
社会分层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P1):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2.【社会结构】(P5):指社会各要素或各部分相互之间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或互动模式。
3.【地位相悖】(P19):声位地位与经济地位常常不一致,比如声望地位很高的人财产地位却可能比较低,对于这种不一致的情况,社会学称之为“地位相悖”。
4.【先赋地位】(P21):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过后天努力就获得的地位。
【自获地位】(P21):指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地位。
(此题是2选1的考,所以归结为一点)5.【阶级关系结构化】(P98):吉登斯认为社会上存在的三种市场能力可产生相应的三个基本阶级,在转化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发挥作用,这个过程称之为阶级关系结构化。
6.【社会屏蔽】(P110):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的机会和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社会屏蔽就是为此设定的这样一套资格的程序。
社会排他(P110)本质上它是一个社会集团采用合法手段牺牲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7.【文化缓冲带】(P116):在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着的由大量低层白领构成的社会流动缓冲区。
8.【晕轮效应】(P175)除供应与需求外,有时候一些象征意义或假象也会影响社会地位和报酬。
9.【精英配置】(P303)指社会中不同类型精英群体的比例关系。
10.【社会距离】(P18)是反映社会关系亲密程度和等级的指示,可以用来区分社会阶级。
11.【权利】(P56):指在一种社会关系内,行动者即使遇到反抗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12.【权威】(P56):是有特定内容的命令被特定的人群服从的可能性。
13.【社会流动】(P2):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它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和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a9d5dd13186bceb19e8bb65.png)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84「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
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分层/分层标准/和谐社会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的利益差别、地位差别和不均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利益、地位的差别和不均等是一种客观事实,对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分层理论家也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考察收入差别、职业差别以及财产、权力、声望、教育等方面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多种标准。
而不同的理论家在采用某种视角、采用某种分层标准的时候,总是与一定的研究目的相联系的。
换言之,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
从宏观上看,社会分层、阶级分层标准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
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各阶层、群体、阶级之间应有本质区别并需要揭示冲突的内在根本原因。
另一类则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依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
各群体、阶层、阶级的区分多是非本质的。
对于上述第一类视角的持有者,著名社会分层理论家伦斯基称之为“激进主义者”,对于第二类,则称之为“保守主义者”。
伦斯基指出,激进主义者的信念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不合理的,而保守主义者的信念则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
从分层标准的差异看,第一类常常采用从性质上区分阶级的方法,而第二类常常采用从数量上区分阶级的方法。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0f046d47ce2f0066f53322a0.png)
名词解释:1. 初级群体(库利)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 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
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
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
”在他看来,正式在初级群体中,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且了解到人们具有的共同思想,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同时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不仅有和谐,也有竞争、倾轧和仇视。
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2. 镜中我(库利)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2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
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
”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d3085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c.png)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a5f6313a31126edb6e1a1003.png)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那就是声誉和权力。
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一.功能论视角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阶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阶](https://img.taocdn.com/s3/m/e71bf229af45b307e8719779.png)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
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丁•哪个阶段。
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
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
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耍性。
” [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
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
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丁•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
韦伯观点主张总结
![韦伯观点主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7c910cbed5b9f3f90f1c77.png)
韦伯观点主张总结
韦伯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是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①社会关系是根据行为的意向内容互相调节的,并以此取向的若干人的举止,社会关系存在发生在意向方式可以表明的社会行为的机会之中。
②社会行动的分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感情行动、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的合理性,它是在西方占传统地位的经济人的利己主义为基础的,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与合理性。
③权威的领导体系。
权威是获得认可的权利,在社会组织中权威由具体的职位来代表。
权威的领导体系是指由职位等级所在确立的权威领导体系,它确立了不同层级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保证组织内部的秩序和共同行为的可能性。
权威就其形成而言分为理想型权威、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
④科层制理论
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员分层、权力分等、分层设科,名可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特点:①组织有严格而缜密的规则②组织中的成员都是有专业资格的③组织是以工作为核心的、遵循事本主义原则的
优点:以事为本、非人格化、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任人唯贤、精确、清楚、迅速、有文字可查、连续
缺点;易形成“官僚主义人格”、易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现象、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的繁琐
⑤社会分层理论(三位一体理论)
社会阶层的划分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利——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可以是互相转化的,。
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学概论-题库
![社会学概论-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dff3193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e.png)
社会学概论-题库1、社会学答案: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2、社会制度答案: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3、文化濡化答案: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4、人的社会化答案: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改善。
5、预期社会化答案:是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6、社会互动答案: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7、婚姻答案: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8、内群体答案: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9、社会分层答案:它是指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力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地分配。
10、膝尼斯的“社区”概念答案: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
这种社区的特征是:其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相互全面了解。
11、社会规范答案: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12、社会制度答案: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13、社会现代化答案:它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14、社会控制答案:是指社会成员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806704bad51f01dc281f1f6.png)
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李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084「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有多种标准,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探索适合“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分层标准。
本文分析了区分社会地位差异的十种资源,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还分析了这十种资源的社会分层与和谐社会战略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分层/分层标准/和谐社会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的利益差别、地位差别和不均等、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利益、地位的差别和不均等是一种客观事实,对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分层理论家也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考察收入差别、职业差别以及财产、权力、声望、教育等方面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多种标准。
而不同的理论家在采用某种视角、采用某种分层标准的时候,总是与一定的研究目的相联系的。
换言之,不同的理论家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常常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不同目标。
从宏观上看,社会分层、阶级分层标准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旨在发动和组织社会运动、阶级斗争,它更强调社会不平等对立与冲突的一面。
依此目的,社会分层、阶级划分的标准必须十分严格,各阶层、群体、阶级之间应有本质区别并需要揭示冲突的内在根本原因。
另一类则旨在调和各利益群体或阶级,依此目的划分的阶层、阶级的标准则可以较为宽泛。
各群体、阶层、阶级的区分多是非本质的。
对于上述第一类视角的持有者,著名社会分层理论家伦斯基称之为“激进主义者”,对于第二类,则称之为“保守主义者”。
伦斯基指出,激进主义者的信念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不合理的,而保守主义者的信念则是认为现存分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
从分层标准的差异看,第一类常常采用从性质上区分阶级的方法,而第二类常常采用从数量上区分阶级的方法。
社会分层13
![社会分层13](https://img.taocdn.com/s3/m/307172c0aa00b52acfc7cac3.png)
我国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十大阶层比例图:
国家与社会管理 城乡无业、失业 经理人员2% 者2% 、半失业者阶层 私营企业主1% 3% 专业技术人员5% 办事人员5% 个体工商户4% 商业服务员12% 农业劳动者 43%
产业工人 23%
图
十大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比例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主要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 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 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 占的比例约为2.1%; 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 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十等警察: 一等警察车管所,三姑六戚全办妥;
二等警察交警队,站在马路吃社会;
三等警察治安队,赶走嫖客自己睡;
四等警察管外事,吃里扒外有关系;
五等警察派出所,年年奖金靠勒索;
六等警察刑侦队,未到现场人先醉; 七等警察经文保,吃了老板宰大款; 八等警察管犯人,创收全靠开后门; 九等警察是巡警,站在马路看风景; 十等警察是信访,喝茶看报等下岗。
6.个体工商户阶层 主要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 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 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以此为生的 人。目前所占比例为4.2%。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主要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 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目前所占比例约为12%。
8.产业工人阶层 主要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 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目前所占的比例为22.6%左右,其中 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
(二)、启示:社会功能具有正负功能! 1.社会分层的正功能: 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助于激励个人为追求理想 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而努力进取,形成有序 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个人潜能与社会活 力; 合理的社会分层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并能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经济与社会地 位的认同,有效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 化而产生的紧张与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 定。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9fba8a114b73f242326c5f04.png)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意即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二)韦伯关于分层的三个标准韦伯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life chance)。
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
收入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正常情况下的货币获得量。
通常用来表达一个时间单位内的货币流动量。
声望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声望出现的形式:公众的接受与名誉、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
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
(三)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社会地位◆一个群体或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设置◆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设置2.社会经济地位(SES)SES是一种对社会地位的度量方法,他考虑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内容。
3.辨认社会地位:判断依据:◆有公认的用于对一个人的地位等级序列◆有一些可广泛理解的符号地位符号炫耀性消费:指人们炫耀性的表现地位符号来显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4.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5.地位不一致尽管每一个个体占据许多等级化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些地位之间一般明显存在着地位一致。
(四)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度◆奴隶制是一种极端的不平等分层体系,其中某一社会群体绝无自由◆奴隶制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经济关系:一些人占有另一些人2.种姓制◆种姓制作为一种不平等的分层体系,其地位由出生所决定,人们一般不能改变他们的社会设置3.等级制◆分层的等级制度与一种叫做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经济制度的发展,社会阶级成了社会分层的主要形式(五)社会阶级◆阶级制度的特点:其群体界限没有奴隶制度、种姓制度以及等级制那么严格◆阶级制度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公正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都无需感谢任何人或者责怪任何人,他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1.阶级分化确定社会阶级的方法:◆客观法◆声望法◆主观法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阶级意识:社会阶级成员具有的、涉及他们共同处境和利益的共同意识◆虚假意识:一个人对现实的主观理解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六)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社会或群体中的层次结构进行描述。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55cf54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6.png)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等级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代表,这三位学者都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理论观点、方法和贡献。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基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形成的,主要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核心观点。
1.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他认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则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主导权。
2. 剩余价值和重新分配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被雇佣者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获取利润,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层。
3. 吃苦与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组织和斗争才能夺取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
他倡导无产阶级发展阶级意识,并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解放。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三层面分析法”,即财产、权力和社会地位三个维度。
1. 财产韦伯认为,财富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财产的掌握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他将财产分为实物财产和可供支出的资金财产,认为财产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2. 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通过影响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他认为,权力的不同形式和分布也决定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分层现象。
3. 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被认可和尊重的程度。
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
![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917bb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2.png)
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种社会分层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分层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即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地位。
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首先,经济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财富积累程度。
在韦伯的模式中,经济地位是最基本的一个维度。
韦伯将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贵族、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贵族拥有最高的经济地位,他们通常是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的人。
中产阶级是社会中的中间阶层,他们通常是企业主、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员。
工人阶级是经济地位最低的阶层,他们以劳动者的身份为生。
其次,社会政治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在韦伯的模式中,社会政治地位是与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
韦伯将社会划分为两个维度:政治上的统治者和政治上的被统治者。
政治上的统治者是拥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影响和控制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的被统治者是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的人,他们通常是普通公民和劳动者。
最后,社会荣誉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
在韦伯的模式中,社会荣誉地位是基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得到的。
社会荣誉地位与个人的品德、行为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社会荣誉地位通常是通过社会认可和尊重来获得的,有时也会与社会地位和财富紧密相连。
韦伯的社会分层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它考虑了经济、政治和荣誉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
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地位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往往是由这三个维度综合决定的。
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可能会影响他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地位,一个人的社会荣誉地位可能会影响他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韦伯的社会分层模式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差异,并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社会学: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学:社会分层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57cfe380912a2161479291b.png)
第七章社会分层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泰坦尼克号(Titanic)在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
这是它的首航(maiden voyage)。
这艘巨轮大约在三个小时内才完全沉没,如果有足够的救生船,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丧生,但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
尽管有很多人遇难,但妇女和儿童确实更有可能幸免于泰坦尼克号沉没之灾,为什么呢?船上的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
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一个社会学的分析向我们表明了更加详细的事实。
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主要是有钱人住,二等舱大部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的主要是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
如果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的生还率按照性别和社会阶级计算比较的话,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中乘客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
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
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可能这样表述会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故事只是说明社会阶级重要性的一个例子。
在所有社会中,生活中所欲求的东西都是不平等的分配的。
这一章我们将讨论欲望之物的不平等分配,对这种不平等分配的解释,以及这种不平等性是怎样既反映了社会结构同时又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的。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分层(stratification)最初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指的是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一、社会不平等在所有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也就是缺少平等的途径来获得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
什么是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稀缺是社会价值物的特点。
无论人们希望得到的物品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从社会总量来看,总是需求大于供给。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dd8f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e.png)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将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比较、应用和影响。
在将总结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韦伯、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异同点比较、应用、影响、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简介韦伯与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分层理论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韦伯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认为社会分层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他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社会阶层:贵族阶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而马克思则着重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认为社会的分层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预言了无产阶级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尽管韦伯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对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社会分层问题依然严峻,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和借鉴这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三大类:财产阶级、身份阶级和政治权力阶级。
财产阶级是指那些依靠财富和资产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上层阶级,他们通常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阶级是指那些通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形成的阶级,包括行业、职业、教育等因素。
政治权力阶级是指那些通过政治力量和权力手段控制社会资源和生产关系的阶级。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决定的。
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
![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704ffc0242a8956bece466.png)
[学术论坛]经典三大传统社会分层观比较———以“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得到”为分析视角*陈鹏摘要: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作为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提供了三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观:“阶级分层论”、“阶层分层论”和“分工分层论”。
本文拟以社会分层理论的中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得到”为分析视角来探讨和展现三位经典大师是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经典大师的理论方案对中国社会迈向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观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阶级分层阶层分层分工分层社会分层中心问题在社会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理论中,马克思的阶级分层和韦伯的阶层分层被视为社会分层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论范式①②。
这两种基本范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韦伯主义传统。
由于马克思和韦伯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奠基性贡献,后来的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都是延续在这两条理论传统之中,并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进而做出新的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
新的理论流派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整体发展潮流以及时代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社会分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发展出以达伦多夫、赖特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和以吉登斯、戈德索普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
二战之后,由于美国社会学的世界主导地位,特别是以帕森斯、戴维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流派占据了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研究观。
与此同时,特别是在1960年代中期之后,功能主义理论的保守主义倾向日益遭到各种攻击,并随之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新的理论流派即冲突论。
以冲突论为基点,达伦多夫、米尔斯等理论家进而发展出一种冲突论的分层观。
于此,也就形成了二战之后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分层理论模式即功能论的分层观和冲突论的分层观。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b687640bcd126fff6050b4c.png)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It{I}lj5缸金2011?10(上)◆政法论坛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张方旭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Max)和韦伯(Max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5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批判”的本质在于分析现存社会的矛盾,否定现存世界的合理性.马克思以批判的态度展开对社会分层的分析,发现了”阶级”的存在.而在马克思看来,除非阶级不复存在了,否则阶级调和是不可能的,不同层级之间会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第二,一维的社会分层尺度.马克思对个人行动,个人意识深层的探究最后都落足于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上来.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物质财富的拥有量,即生产资料占有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着社会分层的位置.”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产生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是否”占有”的使然,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两个概念则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动态的社会分层.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变化,因此,马克思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一种带有历史性的动态的观察角度来论述”阶级”的产生与发展,所以,马克思眼中的”阶级”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在一个时期内证实了马克思分层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上的前瞻性与正确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所使用的分层理论也显示出了它的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因素,他这一经济决定论思想使得阶级问题和社会分层现象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二是他只采取了一种宏观的观察方向,无法解释微观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只剩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论断太过武断了,也没有考虑中间阶级的问题.三是他过于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而没有考虑建设的问题,这使那些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成功获得革命果实的共产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极左的思维中,将矛盾不断的激化,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认为好的理论或解释的标准是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鉴于人文主义这一特点,韦伯建立了他的理解社会学,在这个基础上来对社会行动作出多元化,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 所以,尽管韦伯同样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关注,但他没有将自己思考的重点放在寻找产生这种不平等的最深层的原因上,并像马克思一样试图去消灭这种不平等现象.相对而言,韦伯更倾向于从不平等现象本身来着手,进一步来理解不平等,对不平等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类.(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很大区别的,韦伯更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如下特点:第一,多元化的分层标准.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承认物质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重要作用,但除了阶级的划分之外,还有地位与党派的划分.而即使是阶级内部,也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139◆政法论坛{I}lJ占缸金/20ll?l0(上)和消费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人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是在社会生产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韦伯主要是从市场竞争关系上切入分析社会分层的,韦伯陈述了三种社会共同体: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之所以考虑这三个方面是源于它们可以拥有者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占据优势. 在三种共同体中,韦伯不是很看重阶级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意义, 认为阶级形成共同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而政党作为共同体是韦伯的视角,他认为党派是通过建立一种理性的制度,并且执行这种制度,而形成的共同体.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必定窄小,只是对那些进入政党派别的人有作用.(二)两种理论的分层标准不同经济面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他的分层理论是一维的分层理论,即以物质基础为标准来对社会进行分层.韦伯采取的是一种多元分层理论,即以权利,声望和财富对社会进行划分,他认为这三个标准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三)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态度不同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导致他对社会分化是持负面态度的,他只强调了层与层之间的冲突,忽略了由于分工不同而带来的合作关系,而直接以矛盾冲突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就是纵向的分层而忽略了横向的分工,因此,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才能够终结这种不断两极分化的趋势.韦伯对社会分化的态度都基本上保持中立,他认为社会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实际是一种市场竞争关系,但由于市场竞争群体背景的多元化,所以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掉,所以他认为,社会结构框架大体上一直是稳定的.韦伯认为社会分化是社会整体日趋理性化的结果,因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四)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结果的预测不同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将会不断扩大,中间阶层将会不断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最后中间阶层将会消失,最后变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革命性的阶级冲突必将爆发,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社会.韦伯对社会分层采取的一种静态的视角,他认为社会的分层是必然的,社会总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围住的社会立体结构.四,总结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和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分层问题,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差异便在所难免.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关注到了相同的问题,比如:社会中的个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层级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等等.由于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环境,提出分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本身无法做到在价值评判上的绝对客观,所以社会分层理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统一.能.韦伯认为,”根据一方面是占有财产可以用于获利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必须在市场上提供劳动效益的方式,阶级状况可以进一步分化~.第二,以市场作为观察社会分层的切入点.虽然在韦伯眼中,阶级是”共同享有某种具有特殊影响的生活机会状况的人, 但是,这种机会状况何以成为可能?韦伯则认为,这种机会状况是”通过拥有商品和收入状况方面的经济利益来表现的~,又是“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来表现的.”.可以看出,韦伯强调, 只有在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阶级.第三,共同的阶级状况不一定会导致共同的阶级意识或阶级行为.韦伯认为哪些集团确立了一种与其他集团敌对的共同利益意识,这是一个具体的经验问题,不具有历史必然性.类意识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状况,具有阶级意识的集团的出现,仅仅从社会客观经济结构中是无法推导出来的.受不同生活命运限制的各阶层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阶级行动.第四,客观中立态度和近乎静态的立场.韦伯很少谈到阶层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虽然他也谈到了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 由于取消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使阶级不再存在,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是必然出现的.韦伯在其他的着作中谈到社会向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但这一发展与他的分层理论无关.他并不关注阶层的发展倾向,也不对社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他只是给出了一种阶层划分的方法,因此,他对层级的观察采取了一种近乎静态的立场. (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虽然不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那样系统,连续和完整,但他对于不平等问题和社会冲突等问题的分析论述,对现代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具有启发性,他比马克思更准确地预见和把握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体系的特征.但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同样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分层指标各自成体系,很难相互间进行比较;二是他倾向于从微观的方面来观察社会分层的现象,很少考虑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宏观社会结构,当然这也是与他的人文主义取向有关的.三,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虽然社会分层理论在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却是古典时期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别带着批判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在关注主体,分层标准,分层态度,结果预测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表l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马克思韦伯出发点批判主义人文主义关注主体阶级共同体(生产关系)阶级,身份群体,政党(市场竞争关系)分层标准生产资料权利,声望和财富分层态度负面中立[结果预测两极对立,冲突爆发静态的视角(一)两种分层理论关注的主体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切入社会分析社会分层的,他强调的是阶级共同体.虽然马克思也谈到了资本之间的分配,交换140注释:①【德】马克斯?韦伯着.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I钾7248.②⑤④(美】戴维?格伦斯基着.马戎,李培林译.社会分层(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韦伯提出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权力。
经济地位指的是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财产状况,包括物质财富和职业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望,包括教育程度、职业、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
权力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掌控力,包括政治权力、财富控制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人或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
韦伯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在社会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