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师观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心得体会1通过阅读、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我从中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因此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重视教学反思。
二、注重学生的读与背能力的提高。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作为一个教师,把握好了阅读背诵的宽严尺度,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读与背的积极性,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
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
2024年教师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3篇)
2024年教师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课标培训课程。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培训中,我收获颇丰,下面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要求我们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学习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知识的探究与构建。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新课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再只是单纯地讲课和做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
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掌握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新课标提倡跨学科教学,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往往有隔阂,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而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互通有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我们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改革。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思路。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我们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
新课标教学观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对教师的师德、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课标教学观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及特点,掌握教学内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另外,新课标教学观还注重了学科整合、跨学科教学和创新教育。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注重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教学观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 -。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简短(优秀8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简短(优秀8篇)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简短篇1我参加了教育局要求,主持的新课标培训。
透过学习,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逐渐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互动,共同探讨、交流经验、综合实践。
现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我肤浅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领悟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避免和克服教学生涯中的不良习惯,使教学方式方法显现出多样化。
教师们的概念中认为教学就是在三尺讲台上讲课,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海绵体”进行吸收,“填鸭式”的教学是部分教师长久的“顺手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放手相信学生的各种潜力,教师把自我的位置摆正,定格在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活化石,以权威居高临下。
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只起陪同,观望、辅导、协调、帮忙作用的人,而不是学生的操纵者,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知识的吸收着。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忙每一个学生进行搞笑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途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要透过合作讨论、实验操作、探究质疑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应根据教学资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用心性,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态和创新潜力。
二、正确领悟新的教学法。
新的教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受别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习的主动、独立、自控潜力,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职责,有利于发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
学生在参与小组或者群众中为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到人合作学习。
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互动、共享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群众观念、团队意识;探究学习。
新课标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4年3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教学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新一轮课程培训随即开展,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课堂教学的航标。
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贴近学生。
但从整体看政治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政治素质的赢弱,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相协调。
政治课越来越难上,学生觉得政治课越来越没趣。
学生怨学,老师怨教,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怎么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与学生学习的不努力,我认为搞好政治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让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书本上枯燥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政治课教师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学生以充盈的人文关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以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学生观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观由传统的学生观向现代的学生观转变。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为上,生为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管束。
关于现代学生观的涵义,许多教育者已从理论上达成共识。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理解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二、学生应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需要欣赏的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履行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
新课标 新理念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迅速从传统教材的教书匠角色束缚中解放出来,转换和重塑新角色。
笔者的体验和理解是,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指导者、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
一、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首先,应重视把握好指导的“度”。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指导“过度”,势必会偏离这个目的。
如对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大革命就要引导学生客观地、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其历史教训,应切实指导学生把握好这个“度”。
若学生不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便会走入歧途。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进行“宏观调控”。
可以集体指导,如举办诸如“如何搜集历史材料”“如何分析历史数据”“如何根据历史图片来揭示一定的历史现象”,也可以针对学生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有关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的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给学生适当的引导:1.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2.通过介绍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3.提出问题: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
4.得出结论:经过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和认真分析,以上所有问题逐一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视设计是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它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质、内容、结构、评估以及教学方法都作出了全新的分析和诠释,呈现出新的面貌。
最核心的观念可简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培养,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强调“教材要注重情感教育,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传统,体现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三、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和诵读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提出了“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名著”的要求,强调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强调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新课标更加强调语言运用和写作语言运用和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标提出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要求,强调在语言运用和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新课标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还提出了“组织文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造力。
六、新课标更加强调评价的作用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了“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2.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强调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探究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 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新课标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及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师观新课改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以,教师的定位已不再单是传统观点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再加上“育人”。
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教师应具备:一、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素养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是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表达者,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要真正落实这个点,教师就应:(1)重师德。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真心地热爱学生,确确实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作中团结协作。
(2)重人格。
热情、乐观、性格开朗有幽默感;仁慈友善、责任心强;工作中既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又擅长理解学生,对他们耐心,服务学生周到,评价学生公平、客观。
二、勇于接纳和包容差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有强弱,这也就是说学生是有学习差异的。
教师不应只把“爱”注足在“学优生”上,而更应勇于做到对“学差生”或“双差生”的接纳和包容。
我们知道人性最大的原则就是渴望对自己的关怀。
当我们对他们多一份注重时,他们也就获得了一份鼓励,也就会向成功迈近一步。
我们也同样允许学生犯错,因为犯错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课堂就是他们犯错的地方。
其实,错误与差异也同样是教育资源,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三、擅长赏识学生推动课程改革主要在课堂。
课堂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在教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他就好了!”这也就是说要赏识学生。
不是一个学生好才需要赏识,而是因为赏识才会使他变得更好。
我们的赏识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差异开始。
赏识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信,给学生以永恒的期待。
知识失去了,能够重新学习来获取;财富失去了,能够重新去获得;自信失去了,那就会失去了一切。
我们要多让学生与自己比,这样看到的是自己成长进步的足迹。
若让学生常与别人比,这只会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勇气。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进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进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进展「篇一」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
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
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
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
“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
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
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
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
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
新课标的教材观 教学观 学习观
新课标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一、新的教材观义教小学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教材内容是学生未来需要的,具有现实背景、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战性的。
教学内容注重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尽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富有儿童兴趣的学习素材,教材编的吸引孩子愿意学,自己动手学,主动动脑学。
同时,教材还编入了不少让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的意图,以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新的教学观由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的根本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观的改变。
所谓教学观,就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做朋友,创建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三、新的学习观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是开放而多样的。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旋律,力求学习方法开放而多样。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特别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地尝试,并应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猜测、创设问题情景等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其次,要大力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激励每个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让他们在动中促思,玩中长智,乐中成才。
总之,随着教改实验教材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建立新型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以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1.请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对
珠海市2011年中学新任教师培训新课程通识培训(培训作业)珠海市第八中学端木晓薇1.请结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对自己的某节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做一具体分析。
答:我选择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设计见附件)分析过程:我选择《汽化和液化》这节课。
是因为在整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中,本节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方面,汽化和液化现象是六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很重要的两种,汽化的两种方式、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液化的两种方式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另一方面,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会对前面所学的“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巩固和内化,这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体验中是很重要的。
总之,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从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角度分析,我认为该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优点:(1)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环节完整,教学过程逻辑性强,思维缜密。
清楚的传达了以下几点意思:要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想让学生最终学会什么。
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课堂状况应付自如,才能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2)能随机应用教室里已有的实物进行展示,这对于熟悉教室实物的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亲切、真实的。
演示实验也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奥秘,吸引其注意力。
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使课堂学习高效的进行。
(3)安排的活动、讨论、实验很合理,能吸引学生。
(4)导入有趣,复习导入和情境导入并举,多方位吸引学生继续探究。
只要教师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价值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就会水到渠成。
这节课,也是我的公开课,通过听课老师的反馈和自己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均,课堂掌控能力相对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师观
首先,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需求。
学生不同年龄段和学科的需求都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学科知识、人格魅力和教育经验都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所教学科内容的最新动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同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身上受到启发和熏陶。
教师还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能,发挥教学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第三,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育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例如,针对教学内容的困难点,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
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学生的性格、智慧和健康等方面。
同时,教师应该多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并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自我升华。
综上,新课标教师观旨在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深刻理解学生的需求,积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