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23e52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3.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滥竽充数》以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
像孔子所说得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知之。
”寓言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了索取报酬,居然去滥竽充数。
不会总是不会,到了最后,还是被迫走出了皇宫的大院子。
刚学这则寓言时,自己还以为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故事。
可琢磨起来。
,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是回味无穷,让人深受启发。
在平常的生活中,向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很多,例如:背课文时,有的同学不会被,嘴形对不上,声音不敢出,糊里糊涂的乱背一气,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可有的能倒背如流,背得滚瓜烂熟,自己心里也踏实,老师也放心。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使人触感而发。
我觉得一定要学好本领,不要想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齐宣王对下属不明察,不分好坏,使投机取巧的人钻了空子,有机可乘。
同时也告诫我们:学习任何技术技能,都容不得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刻苦钻研,掌握真本领。
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是学习的一篇课文,名字叫《滥竽充数》。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它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
从来不会吹竽,可是听说齐宣王常常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便趁机混在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本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混日子。
可是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让他单独吹,必然会露出马脚,这可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良方妙策,只好趁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溜走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46aa4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f.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一个人要做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真才绝学。
特别是在学习上,可不能囫囵吞枣,来不得半虚作假。
”外公常这样对我说。
暑假的一天,我做完了作业,在看课外书时,偶然被一篇《滥竽充数》的文章吸引住了。
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篇具有传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受益很深而难以忘怀。
它教育人们要虚心学习,不懂不能装懂,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记叙了战国时期,一个叫齐宣王的国王特别喜欢听吹竽,又特别爱讲排场,常常召集手下三百人组成吹乐队,一起吹给他听。
凡是能参加吹竽的人都能得到很高的赏赐。
当对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他本来并不会吹竽,心想,机会已到,不妨到里面混一混。
后来,就在齐宣王面前夸耀自己是吹竽的能手,恳求参加吹竽队。
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是,南郭先生美滋滋的走出宫殿。
每次南郭先生都鼓着腮帮子,捂着字眼儿,摇头晃脑,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很高的赏赐,自以为聪明而洋洋得意。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❷丄跫坛辛送跷弧F❷丄跤肫涓赣胫诓煌❷,不喜欢大家一起吹竽,却喜欢一个一个的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
《滥竽充数》言简意赅。
好像这篇寓言故事描写的南郭先生就是对我照。
记得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前,老师一再要求我们学习要踏踏实实,不能囫囵吞枣,平时要多读、多写、多背,才能真正掌握书中要点,考起试来就迎刃而解。
可在几次背课文中,我都是“五分钟热度”,刚背几大段就腻了,书就丢在一边,玩的忘乎所以。
当老师要全班同学一起背时,我便装模作样,跟着大家胡背一通。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蒙混过关,自欺欺人,结果在期中考试中,由于课文不熟,导致成绩不好,这是我很懊悔。
《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人人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经不起检验,终究会被历史淘汰,成为世上无用之人。
让我们都从南郭先生身上引以为戒吧!写到这里,我认识到,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获得成功。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心得体会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948750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3.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心得体会“滥竽充数”欺骗到底害的只能是自己。
想要找到未来一条真正属于自己路,现在只能脚踏实地的学。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滥竽充数》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滥竽充数》读后感【1】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
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
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应该虚心学习,不能装会,不懂就要去问。
其实,有时候我看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就只说半边字,别人都笑话我。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我决定要改正这个错误,不会我就问爸爸妈妈,或者我查字典,这样,我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笑话我了,我们更不能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2】夜已经深了,万籁俱寂。
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寓言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看了一篇故事《滥竽充数》。
说的是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又喜欢听吹竽,他手下的乐队就有三百余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余人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自称技艺高超,就让齐宣王把他编进队伍里,齐宣王同意了,就这样本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被人发觉,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
他和父亲一样,也爱听吹竽,但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没有真本领却充当行家,最终会原形毕露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过有一些人却在现实中还做着同样的事。
回想今天我们早读,老师让我们背诵25第7、第8自然段,我本来就不会背诵,可看见同学们都在张口,我就鼓励自己:“不要怕,不要怕,这么多人在背,老师肯定听不出来。
”背完之后,我想终于关了,心中的大石头可以放下了。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范文(通用6篇)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范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aa1c0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0.png)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范文(通用6篇)滥竽充数读书心得范文【篇1】读了《滥竽充数》以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
像孔子所说得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知之。
”寓言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了索取报酬,居然去滥竽充数。
不会总是不会,到了最后,还是被迫走出了皇宫的大院子。
刚学这则寓言时,自己还以为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故事。
可琢磨起来。
,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是回味无穷,让人深受启发。
在平常的生活中,向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很多,例如:背课文时,有的同学不会被,嘴形对不上,声音不敢出,糊里糊涂的乱背一气,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可有的能倒背如流,背得滚瓜烂熟,自己心里也踏实,老师也放心。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使人触感而发。
我觉得一定要学好本领,不要想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齐宣王对下属不明察,不分好坏,使投机取巧的人钻了空子,有机可乘。
同时也告诫我们:学习任何技术技能,都容不得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刻苦钻研,掌握真本领。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范文【篇2】有一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成语故事。
故事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承王位,只喜欢听吹竽人一个接一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溜走。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
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南郭先生。
那是二年级时的事了。
有一次办宣传报,我并不会画,但是看到许多同学都在帮忙,我便也跟上去了,还装模作样地说:“这还不好画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这个同学画小鸭,一会儿让那个同学画小人,俨然是一个行家好手。
这事正好被江老师看见了,总结时还表扬了我,我心里甜滋滋的。
可是,过了不久,江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了去,让我们一人办一张手抄报,比一比谁办得好。
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借口推脱了,可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情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93b73580eb6294dc886c6d.png)
There is often only one reason why you are confused, and that is, at an age when you should work hard, thinking too much and doing too littl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女生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面”;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爸爸把最美的食物用手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走了。
在我家有一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十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一条龙?再摸摸,毛茸茸的。
故事讲诉了南郭先生自作聪明,混水摸鱼,获取报酬,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自己做了一回“南郭先生”。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山图书馆看书,路过金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一字型站满了人。
定睛一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老爸老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色了一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阳光明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随叔叔来到了大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子上小心翼翼地穿上一条小蚯蚓。
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里,等鱼儿上钩。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老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其他人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大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心里开始着急,便趁别人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里捉了几条放进自己的水桶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些忐忑不安。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南郭先生”是暂时的,是不长久的。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后感2《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不用我说,都应该是人人皆知了吧!在我细细品读完后,深有体会!这个故事讲的是齐国的齐宣王喜爱听吹竽,尤其爱听合奏。
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b0d5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f.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滥竽充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墉,他是中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此书,他还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提名。
这本书的主题是“滥竽充数”,它象征着文化的浅化,还有中国文化中陈腔滥调的存在。
这本书对于在当下,中国文化陷入困境的背景下,非常有意义。
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非常深刻。
通过和作者的对话,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由陈旧向创新转变的某些文化萎靡状况,而这些状况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产生的,他们令人惋惜又莫名其妙。
不单仅是我,其他读者也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经历过的文化挫败、萎靡和繁华盛衰的片段,这些片段和在中国文化中延续已久的“滥竽充数”紧密相连。
可以说,《滥竽充数》是对文化困境的深刻反思,更是揭示了文化繁荣与“滥竽充数”共存的悖论。
这本书提供了整个社会对文化变革的关键性认识,这包括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它们都非常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考了什么是文化精品,什么是“滥竽充数”。
文化精品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文化的代表;而“滥竽充数”则是虚假的文化实现,它并不能表现文化的精髓,而只是用廉价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固有的文化心理需求。
我觉得文化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艺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样才能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我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永远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被新一代所接受,也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华丽转变和跨越。
总之,《滥竽充数》是一本开创性的书籍,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迪。
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的存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走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徐迟。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公社文艺小组因为临时缺乏童声演员而启用一个并不会吹竽的男孩子,最终演奏出了一曲千古名曲《梁祝》的感人故事。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如下:在读这篇小说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在重要的场合,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否则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12篇)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9881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49.png)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精选12篇)《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精选12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精心的《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它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喜欢大排场,常常组织起几百人的吹竽乐队为他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却也混在这个乐队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领着薪水混着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乐队共同演奏,而是喜欢一个人单独演奏。
南郭先生一看,直接傻眼了,让他单独演奏,必然会露出马脚来,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方法,只得趁别人不注意,悄悄溜走了。
这那么成语故事,读来引人入胜,我感触很深:对内情不明,常常给不学无术的人留空子。
同时这那么成语故事警告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不能马虎,更不能欺骗别人,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人,才能学到真本领。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
”在畅游知识海洋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真本领,而不是“滥竽充数”!暑假里,我读了一那么寓言故事,叫滥竽充数。
它讲了战国时期,有位叫齐宣王的皇帝,非常喜欢听吹竽,而且一定要300个人一起吹给他听,吹得好听就重重有赏。
这300个人中间有一位叫南郭的人,他不会吹竽,为了有赏,就混在里面吹,齐宣王死后。
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齐泯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乐师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没有奖赏。
南郭先生知道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领,只靠装样子吓唬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8b431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滥竽充数》讲述了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
南郭先生其实并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中。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即位,他也爱听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南郭先生再也呆不住了,只好收拾行李连夜逃跑。
这个故事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南郭先生。
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到了真本事,哪里还需要弄虚作假,不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宫中拿着高薪水,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吗?可他却没有下功夫,没有真本事,还耍起来小聪明,靠糊弄人混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在现实生活中,像《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记得四年级时,我也曾经当过一次南郭先生呢。
那时,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葫芦丝培训班,刚开始时还挺有兴趣的,可几次课下来,又要记谱又要记指法,我就有些不耐烦了。
于是,老师上课时,我就用手指在那里乱按,也没有发出声音,装模作样地在那里瞎吹,还为老师没有发现而感到沾沾自喜。
然而,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等到葫芦丝考试时,啥也不会吹,闹出了笑话,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再拿我们班的陈__同学来说吧,他每次背书都自己签字,平时单元测验时经常趁老师不注意瞄一眼语文书。
,每当老师要抽背时他都说自己背了。
结果等到期末考试时,抽屉被清空了,他没有地方可瞄了,试卷第二面的课文填空题几乎全错。
现在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这种人最终只会被时代所淘汰。
要想今后能干一番大事业,必须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好好学习,绝不能蒙混过关,自欺欺人,因为弄虚作假是没有好下场的,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滥竽充数》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深受感触。
这则寓言讲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让多人一块儿为他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里面,后来齐湣王继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队伍里充数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a611d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b.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部作品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滥竽充数读后感1 ⼥⽣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爸爸把最美的⾷物⽤⼿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了。
在我家有⼀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条龙?再摸摸,⽑茸茸的。
故事讲诉了南郭先⽣⾃作聪明,混⽔摸鱼,获取报酬,靠骗⼈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逃。
我为南郭先⽣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做了⼀回“南郭先⽣”。
有⼀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图书馆看书,路过⾦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字型站满了⼈。
定睛⼀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爸⽼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了⼀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蹦三尺⾼。
第⼆天,阳光明媚,我像⼀只快乐的⼩鸟,随叔叔来到了⼤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上⼩⼼翼翼地穿上⼀条⼩蚯蚓。
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等鱼⼉上钩。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其他⼈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的笑容。
我⼼⾥开始着急,便趁别⼈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捉了⼏条放进⾃⼰的⽔桶⾥。
⾛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些忐忑不安。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了,做“南郭先⽣”是暂时的,是不长久的。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后感2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不⽤我说,都应该是⼈⼈皆知了吧!在我细细品读完后,深有体会! 这个故事讲的是齐国的齐宣王喜爱听吹竽,尤其爱听合奏。
他⼿下有300个吹竽乐师,每次他听吹竽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合奏。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aeaad70066f5335b81216b.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一个叫做"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叫齐宣王。
他非常喜欢听竽的合奏。
有个南郭先生什么也不懂,却冒充参加了乐队,每天假装吹竽,一直没被发现。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当了国君。
但是齐湣王不爱听合奏,只爱听独奏。
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就赶紧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靠真本事,以次充好最终肯定会被发现。
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对我印象特别深:一是齐宣王:南郭先生说自己会吹竽。
齐宣王就信了。
如果齐宣王先每个人测试一下,就不会出现冒充的了。
二是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什么也不会,听说宫廷招聘乐师,不但工作很轻松,而且收入也很高,于是就开始欺骗齐宣王,进入了乐队。
虽然刚开始没有被发现,但是这种没有真本事,却以次充好的人,即使没有齐湣王,也总有一天会暴露的。
这个预言让我学到了: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不能还是不懂装懂、以次充好,要及时搞明白。
还有就是,要学会动脑筋,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像齐宣王那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滥竽充数》读后感2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对书里滥竽充数的故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位南郭先生,混在为国王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直到换了国王需要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逃跑的故事。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教给我们唱儿歌、做体操,老师让我们跟着唱歌,我有时候就是嘴巴张了一下,从来不跟大家一起大声唱。
做体操也是一样,混在队伍的最后面,随便晃晃手臂。
回家后,妈妈让我告诉她上课教的什么,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来。
滥竽充数真是太不好了。
去年夏天我开始学习弹钢琴。
钢琴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在家练习一个小时,我觉得很累,但是妈妈和奶奶还是要求我努力练习,不能偷懒,训练时不能滥竽充数,钢琴老师每个礼拜都会检查我弹的怎么样。
一年时间过去了,我的钢琴技术高了不少,今年暑假我还通过了钢琴考试三级,我太高兴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吸取这些教训,再也不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dd9e3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5.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叫做《滥竽充数》。
寓言讲述了:古时候,有一位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
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
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就连夜逃跑了。
看完这则寓言,让我不由回想起了以前:我们班的英语陆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回家要多读英语,多背英语单词,这样英语成绩才干提高。
可刚刚一回到家,我就把老师的话给抛之脑后了。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要我们背英语单词,我下坏了,连忙向同学们请教这个怎么读,哪个怎么念。
老师似乎知道我不会,第一个就叫我,我站在哪儿,支枝梧吾了半天也没有背出几个单词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踏塌实实,不能蒙混过关,更不能不懂装懂。
否则,你将不会学到什么知识和本领。
滥竽充数读后感2这本书是说从前有个国王,喜欢听别人吹竽,所以他有许多吹竽的乐师,他喜欢所有的乐师都在一起吹竽。
在这些乐师里有一个吹得很差的因为贪财而混在其中的人。
而这个人在国王去世后,因国王的儿子喜欢一个一个吹奏,在一天夜里连夜逃出离皇宫。
看了这本书后,是我明白了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之私,而用虚假的东西去欺骗别人,骗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假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成真的东西的,迟早有一天它是会被发现的,然而被发现后,也将会遭受更大的惩罚。
滥竽充数读后感3翻开了寓言故事这本书,我又读起了这个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这个寓言主要叙述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很爱听竽声,并且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
有一天,南郭先生也入对了,可是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于是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势,蒙混过关。
齐宣王过世,齐缗王继位。
他也喜欢爱听吹竽,但到了后来,却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了之后,就吓得连夜逃跑了。
读过《滥竽充数》其实无异于是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武术,经不起考验。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b27cd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e.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一个人若想有成就,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儿虚假。
寓言《滥竽充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
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
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应该虚心学习,不能装会,不懂就要去问。
其实,有时候我看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就只说半边字,别人都笑话我。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我决定要改正这个错误,不会我就问爸爸妈妈,或者我查字典,这样,我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笑话我了,我们更不能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2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名叫《滥竽充数》。
它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种叫芋的乐器,齐宣王就特别喜欢听这种乐器的大合奏。
于是就在宫里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唱给齐宣王吹芋。
乐队里有一个叫南郭的人。
他不会吹竽就在里面装模作样。
有一天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他的儿子也很喜欢听吹芋,不过他喜欢单独听吹芋。
这下南郭傻脸了。
就悄悄的溜走了。
后人根据这个寓言,概括成“滥竽充数”这一成语。
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或比喻人们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被引申用来表示自己谦虚。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3齐宣王在位时,他喜欢组织好多人吹竽,那样的场面非常热闹,而且非常壮观。
南郭先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跑到齐宣王那里,说自己是一个有名的乐师,只要听过我吹竽的人都会被我的竽声所感动。
齐宣王被南郭先生的甜言蜜语所感动,就让他加入那个300人组成的乐队中。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整天学着人家摇头晃脑,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的很投入,脸上还装出一副沉浸在乐曲中忘我的样子,成天靠蒙骗的手段过子。
《滥竽充数》读后感(通用7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5e7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2.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通用7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是讲在古代,一个国王特别喜欢听吹竽,特别偏爱竽合奏,那声音既悦耳动听,又雄浑壮丽。
乐手们也享受很高的待遇。
有一天,国王感觉乐队还不够大,想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加上原来的,还差一名。
这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他想混有人群里,应该没什么事。
所以他跑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吹得怎么好,国王信以为真,让他参加了乐队。
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偏爱听竽独奏,这可吓坏了南郭先生,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逃跑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象南郭先生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不能混在人群里滥竽充数,就象我们学英语,全班一起读时要会,一个人单独读时也要会,我们要学会每一课,知识只有学牢固了,考试时才会考一个好成绩。
你们说我说得对吗?《滥竽充数》读后感2“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就一定要真才实学!特别是在学习上,我们一定不能华而不实,来不得一点虚假!”这句话爸爸常常挂在嘴边。
寒假里的一天,我做完了作业,拿出了我最爱看的一本书——《滥竽充数》,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它教育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这本书记述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国王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吹竽,有特别爱讲排场,常常召集手下三百人组成的吹竽乐队,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他本来并不会吹竽,心想机会已到,不妨到里面混一混,后来就在齐宣王面前夸耀自己是吹竽高手,恳求加入吹竽队。
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南郭先生美滋滋地走出宫殿,每次他都鼓着腮帮子,捂着竽眼儿,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地混进队伍。
他混了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奖赏,自以为聪明而得意洋洋。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与齐宣王不同,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竽,却喜欢一个一个吹竽。
南郭先生听见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好似就是对我们的真实写照。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通用28篇)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通用2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877e5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7.png)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通用28篇)滥竽充数阅读优质篇1有一次,我在找五年级上册我读过的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想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欺骗他人。
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
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和别人得到了一样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眼看就要轮到他自己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今天看了扎篇课文,让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过不多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
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棉队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如果大家都来滥竽充数的话,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努力的贡献。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篇2莫言这本书从拿到手到读完,前前后后四个春秋,初初心智不稳的时候,翻开第一页我也读不下去,读惯了精致文学,钢铁森林里的爱恨情仇,看惯了那种大户宅院里的勾心斗角,我是看不下去这种以浓浓的乡村土味开场的书的。
前几月,因为心境也因为心事,我终于静的下来,打开了这本书。
《蛙》前后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在看完时写了一部分感想,大致是对这个中国社会对生育的变态渴望,以及姑姑的不通人情造下诸多杀孽的感叹。
然后我夸赞了莫言老先生将这两者对立起来的写法,使得整本书充满着血淋淋的矛盾,却找不到退路的写法。
一个想求后的想法如此强烈,一个执行国家的生育政策如此严苛,两者对立碰撞出的激励血色火花是中国真实的历史。
小说来源于生活,这是一个我只要想想就忍不住颤栗的时代。
第二部分,是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过去后的悔悟,是回溯过去。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精选23篇)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1c50d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6.png)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精选23篇)滥竽充数阅读优质篇1有一次,我在找五年级上册我读过的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想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欺骗他人。
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
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和别人得到了一样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眼看就要轮到他自己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今天看了扎篇课文,让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过不多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
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棉队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如果大家都来滥竽充数的话,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努力的贡献。
滥竽充数阅读心得体会优质篇2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
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83a1f3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4a.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在寓言故事大全中读到了一个故事——————《滥竽充数》,一口气读完后,我不禁思绪万千,南郭先生令我感慨万千。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很喜欢听吹竽,总是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也混了进去,和他人领到了一样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后,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吹竽时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我读完后心中有很多感慨,我们先说南郭先生,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却也装模作样的吹竽,这固然是不对的,但反观来讲南郭先生如果在如今必定是生活在中高层的优秀人士,你看,南郭先生能够自给自足,自己想办法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依靠父母生活,这充分说明他有责任心,想撑起自己背后这个家,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便是他的优点。
还有,南郭先生能够在高手如云的皇家乐园混的如鱼得水,是别人看不出他在装吗?不是,而是南郭先生的人际关系好,与所有人打成一片,这种交际手段有何人能比?南郭先生还拥有过人的胆识,他能够冒着被杀头的欺君之罪来吹竽,在得知事情不好掩盖之后立即逃走,这种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再来看一看当今的社会,“啃老族”是中国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很多青年人在大好年华的时候碌碌无为,不为自己的梦想前进努力、奋斗,用尽心思榨干自己父母的血汗钱,这种人连南郭先生也不如!还有,很多“小资本家”握着手中的钱总是前怕狼,后怕虎,害怕风波,却不明白风险与成功是共存的,还不如南郭先生有着过人的胆识。
也有很多高官很老了,已经不能继续为国家、人民做事,却依旧吊着不下台,使很多年轻有为的人不能为人民办事,这种人,真该学学南郭先生的当机立断,下台走人。
如今很多人在社会中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时发生小摩擦,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些矛盾,之后,矛盾进一步激化,从此生活中便多了一个敌人,弄得自己也很狼狈。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大家学习南郭先生,但南郭先生却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1 《论语》上面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知道装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而“聪明”的南郭先生却不这样认为,读过《滥竽充数》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不免会嘲笑这位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对吹竽是一窍不通,可是为了生计,混进了会吹竽的人群中。
不会吹,再怎么做也是不会,到了最后,他被迫分开了皇宫。
看完这那么故事后,突然明它的寓意真的是让人深受启发。
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很常见,例如,有时我们全班一起背诵课文,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背,嘴巴都不敢大张,糊里糊涂的混在里面乱背,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了,最后自己骗了自己。
所以,我认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事、做人要虚心,不要不懂装懂。
在学习上,不会的一定要去问教师和同学,直到自己真正懂了为止。
假如我们像南郭先生那样,那么我们就是自欺欺人了。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2 今天上午语文课上学了第8课,让我感慨万千。
第8课有个成语是这样讲的:这个成语是:“滥竽充数”在战国,有个国王很喜欢让很多人一起给他吹竽,吹竽的人可以得到许多赏钱。
有一个人他不会吹竽,但为了得到赏钱,所以他就混了进来。
演奏时,他也学着别人的样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一副很会吹的样子,竟然也得到了与别人一样多的赏钱。
可“好景不长”,这个国王死了,他的儿子也喜欢听别人吹竽,但是他喜欢听的是独奏,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这下子这个人眼看着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灰溜溜地逃跑了。
我想:会吹就是会吹,不会就是不会。
练好了再来也不迟呀,何必冒这个风险。
万一被发现了,连命都丢了,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3 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后,瞬间明白了一点。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国家叫齐国,齐国的国王叫齐宣王,齐宣王爱听芋,他有三百人专门吹芋,他为了夸耀自己的威力便叫三百人一起吹芋,有个叫南郭的人听了很快乐进宫说要为国王演奏,其实他一点也不会吹芋,但却把自己吹嘘得不得了,国了他的话,让他和三百人一起吹芋,他和其他的人一样,别人吹他也吹,别人一摇摆身体,他也做,只是假装吹芋
却得到了许多钱,几年后,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登位,他也爱听芋,只不过想一个人吹一曲,然后另一个人再吹下一曲,南郭先生见要穿帮立即逃走了。
我们不要说谎,否那么到头来只会害自己。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4 翻开了寓言故事这本书,我又读起了这个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
这个寓言主要表达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很爱听竽声,并且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
有一天,南郭先生也入对了,可是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于是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势,蒙混过关。
齐宣王过世,齐缗王继位。
他也喜欢爱听吹竽,但到了后来,却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了之后,就吓得连夜逃跑了。
读过《滥竽充数》其实无异于是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武术,经不起考验。
要想有一番好成就,就必须勤学多思,用心务实,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这不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做国家的栋梁就必须务实,不能有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哦。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5 从前有两个皇帝,他们都喜欢听”竽“演奏的音乐。
一个皇帝喜欢听合奏,一个皇帝喜欢听独奏。
有一个叫”南郭“的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但是他
也混在演奏队伍里假装吹了好多年。
到了喜欢听独奏的那个皇帝的时候,他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抱着他自己的`”竽“溜走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班上有的同学在教师让背诵课文的时候,只动嘴不出声,这和”南郭先生“有什么区别呢?希望这些同学也看看这个故事,早日改掉”滥竽充数“的缺点,才能一天天进步啊!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6 读了《滥竽充数》之后,让我受益无穷。
这那么寓言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宣王特别喜欢用竽演奏的音乐,便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每个人都能得到很高的待遇。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合奏,也买了个竽,到齐王那里说他会吹,齐王连问也没问,就把他编到乐队中去。
每次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学着别人吹竽的样子,学的还真像。
后来,齐珉王继位,但他喜欢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吓得连夜逃跑了。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
上学期,当教师让答复下列问题时,不管我会不会,都会虚荣的把手举起来。
更有甚者,教师要求背诵课文时,我满不在乎,每当齐备时,我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算了。
滥竽充数,为我敲响了警钟,无论做任何事情,特别在学习上要虚心,有耐心,不能不懂装懂,敷衍了事,不然的话会被时代淘汰。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7 《滥竽充数》里面讲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就让一群人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因此混了进来,每次吹竽南郭先生也鼓着腮帮,假装吹。
却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
他的儿子齐闵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不要一大群人吹,而要一个一个的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生活里,也有很多的人滥竽充数。
数学课上,教师让大家一起读概念,有些人不专心读,脸望着天花板,张着嘴对着口形,因为他没不专心,所以也不对。
教师看出了这一点,就让我们一个一个的去给她读。
结果他们读得坑坑巴巴。
护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还有上音乐课的时候,音乐教师让吹竖笛。
内些不好好学的同学就不会,还按着笛孔,假装吹。
结果教师以考试,那些滥竽充数的人一首曲子都不会。
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不要自做聪明、滥竽充数。
否那么,就是害了自己,你早晚会懊悔的。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8 古时的齐宣王很喜欢吹竽,于是在宫中弄了一个吹竽队,有三百多人,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但他喜欢听合吹。
南郭先生不会吹,但他想:那么多人我
只要站在最后面,就不会被发现了。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老是装模作样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
后来齐闵王继承王位,也喜欢听竽,可他却喜欢吹竽手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觉得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假如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但是南郭先生却耍起了小聪明,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南郭先生”是不长久的,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9 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音乐,特别爱听竽的合奏。
因此他搞了个三百人的合奏团。
有位南郭先生。
根本不会吹竽,为了的到吹竽的丰厚银两,也混在合奏团里,每次都装模作样地像其别人一样吹竽。
齐宣王死后,泯王即位。
他也爱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合奏。
这样一来,南郭先生也就没法混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真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啊!就像我们家庭作业是背课文,第二天,要背,教师让我们一起背,有些人没背,还装着会背的样子在背,其实是在害自己。
滥竽充数读书心得10篇10 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代的齐宣王很喜欢吹竽乐合奏,他有一支由三百名竽乐高手组成的竽乐合奏队。
当时有一
个叫南郭的人,家里贫穷,又无一技之长,为了生活,他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
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
从此南郭就混在竽乐队里吹竽,生活有了着落。
他每一次表演时,外表吹得很起劲,看不出一点破绽来,其实就是捧着竽装装样子罢了。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因得重病而分开了人世,由他的儿子齐泯王接位。
齐泯王受齐宣王的影响也爱听吹竽,但爱听独奏。
南郭听到后,心里直叫:“糟了,这下非露马脚不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于是南郭抱着竽,连夜拾掇行李悄悄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像南郭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理论的检验而被揭穿。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学习。
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得起理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