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

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和谐到达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增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肯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力。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牧童和狼
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

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们惶恐失措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狼真的来了。

牧童吓坏了,他急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一向说谎的人即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

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骗局。

他成心站在蝉的对面,称赞道:“您的歌声多么精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知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害中吸取教训。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浏览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知道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知道语句
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义思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_的情形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

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开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_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体会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同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

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注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干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号,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他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

另一部学术著作,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成心义的比较和研究。

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

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活灵活现,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觉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渐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成心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

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自豪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自豪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的议论意在批评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食粮;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比方写回想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

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

写这些回想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常常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乃至关系不睦。

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

“可见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

”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毛病、改正毛病,他们谢绝批评,老虎_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

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粉饰缺点和毛病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定摔跤的人。

“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愿意失败,仍在美化自己。

他们敬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

他们企图东山再起,复原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假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成心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混淆,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毛病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点,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

“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粉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自己得不到的好处,想方设法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我们每一种缺点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笨拙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点,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_,不思进取。

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

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大胖子常常是谨慎眼”。

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恩赐,不肯帮助别人。

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盼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获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绩并没什么了不得。

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

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

他担忧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好像自己一百个
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

(2)条件可以假定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

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歌颂驴的机灵,讽刺恶狼的笨拙可笑。

作者为何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假装的,用心叵测。

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

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_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爪牙,但面目早经假装,一时难以识破,因此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由于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稚嫩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知道。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很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稚嫩。

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苏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计策。

(4)为何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体会,以此入题,容易知道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爱好小孩子一样。

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爱好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

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固执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行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知道?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

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

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稚嫩;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陋复杂。

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行上都比古代进步”,明显是自以为是,缺少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知道?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自豪”,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稚嫩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存下列词语:同情、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浏览小说《围城》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仔细浏览这篇课文,感觉比前面的《成语故事》要简单,简单之处在于:三个成语故事的道理要在学习文章的进程中自己感悟,而本文的三个故事不仅情节简单,而且文章的最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把寓意揭示了出来,好像不需要老师过量地讲授。

课堂上,我打破了常规的做法,把三个寓言混在一起讲,也就是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分别知道寓意。

故事情节自然没有问题,由于学生之前就已经读完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加上主人公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狐狸、蝉、狼),而且这些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做睡前故事听过许多遍了。

而在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虽然能很快地找到表示寓意的句子,也能很流利地读出来,乃至结合课文内容也能够说出自己的知道。

但是,我们知道,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课文中,局限在几个动物的身上,它要求学生深入知道,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三
句话的知道,但是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视察、摸索得较少,所以能表达的学生并不多。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

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入内涵,引发学生去摸索,去回味。

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

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公道想象。

学生爱好来了,纵情地交换: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纭举手发言。

有了前面充分的知道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

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

我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揣摩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

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

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判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着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会牧童的话语,最后在杰出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入领会。

3.注意故事对照。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类似之处,但一向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摸索:为何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知我们的深入寓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到此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