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1.低气压(气旋)(1)概念: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

(2)在下图中画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

答案2.高气压(反气旋)(1)概念: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

(2)在下图中画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

答案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天气系统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示意图(北半球)水平气流(近地面) 逆时针方向流向中心(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向中心(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向四周(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向四周(南半球)垂直气流辐合上升辐散下沉天气状况多云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我国天气典型实例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2.气旋、反气旋的判断(1)左右手法则(2)根据风向判断(如下图)第一步:根据风向判断气旋或反气旋——图示风向由中心向外吹→反气旋。

第二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虚线箭头)。

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南半球。

(3)根据天气判断①一般与气旋对应的天气为阴天、降水,所以气旋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台风、龙卷风等就是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气旋过境时气压降低。

②与反气旋对应的天气为晴朗,可能是干热,也有可能是干冷。

(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4分)(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

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8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8分)(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4分)[关键信息点拨]从气压场来看,图中中心位置有低压中心,西北方向还有一个冷高压。

冷高压一般是东移南下,与气旋之间的等压线密集区域应该存在一条向南移动的冷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课时17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气温季节变化小,降水分配比较均匀分布规律及典型地区赤道附近,如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马来群岛、几内亚湾北岸及大西洋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自然景观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土壤为砖红壤,化学风化强烈2.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全年盛行西风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较小;全年湿润,冬雨较多分布规律及典型地区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如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自然景观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外貌上有季相更替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征冬季暖湿多雨,夏季干旱炎热分布规律及典型地区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如地中海沿岸、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等地自然景观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茸毛1.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10°N~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全年高温,分3.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来,降水少;夏季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温带海洋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纬度60°N~66.5°N纬度非常高,没有形成极地气候,而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5.气候类型的判读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南半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15 ℃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 ℃~0 ℃之间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 000 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 000 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 000 mm;热带季风气候1 500~2 000 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800~1 500 mm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300 mm;温带季风气候500~800 mm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 000 mm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200 mm温带温带沙漠气候<200 mm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 mm(全国文综Ⅲ)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气温较低。

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设计必修一大气环境

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设计必修一大气环境

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设计必修一大气环境【学案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大气的循环和变化规律;
3.了解大气污染及其影响;
4.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学案重点】
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循环和变化规律;
3.大气污染及其影响;
4.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学案难点】
大气污染及其影响;
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学习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P5-P9)
1.排黑板,学生记笔记
二、大气循环和变化规律(P10-P17)
1.进行实验,观察温度和气压的关系。

2.排黑板,学生记笔记
三、大气污染及其影响(P18-21)
1.分组进行讨论,列举大气污染的类型和对人类健康及环境的影响。

2.课堂展示,学生做小组展示。

3.排黑板,学生记笔记
四、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P22-P24)
1.师生讨论,总结出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复习与检测
1.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2.复习资料的阅读和检测。

六、课堂小结
以上是一份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设计,内容涵盖了必修一大气环境的知识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循环和变化规律、大气污染及其影响以及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小组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对复习资料的阅读和检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接下来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掌握大气层结构、温度、压力等基本概念。
-了解地热、太阳辐射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类型和特点,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能够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天气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概念、类型及特点的理解。
-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的影响。
-操作题:让学生运用GIS等软件,观察和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现象。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学评价设计: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其内在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气候、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雷暴、台风、沙尘暴等,引发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兴趣。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大气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定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探究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球上的大气第8讲课时1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球上的大气第8讲课时1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

2.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近海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地和盆地,使谷地和盆 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 布局易造成大气污染的工业。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山风快速下沉,谷地暖湿 空气上升,形成降水。
提示 甲>乙。
增素能 精准突破
考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能体系
新高考 1.热力环流在高考中考查频率一般, 常以考查山谷风、海陆风为主 2.在新高考中,热力环流的考查难度 相对较大,复习中需深究其理,掌握 正确的思维分析方法
归纳提升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形成
(2)基本规律 ①垂直方向上,海拔低处气压高,海拔高处气压低。 ②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状况与对应高空相反。 ③无论近地面还是高空,气压高处等压面向上凸,气压低处等压面向下凹。 ④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B.偏西方
C.偏南方
D.偏东方
4.秋、冬季节该气象监测点山谷风持续时间长度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冬夏季风
B.植被覆盖
C.昼夜长短
D.山坡坡度
5.若该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则城区与山地间( )
A.谷风增强,山风减弱
B.谷风减弱,山风减弱
C.谷风减弱,山风增强
D.谷风增强,山风增强
答案 3.A 4.C 5.C
课时1 热力环流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地理
内容索引
强基础 增分策略 增素能 精准突破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8讲+热力环流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8讲+热力环流
牧区雪灾:厚雪覆草,牲畜难食,常致掉膘,甚至大量死亡,是中国牧区 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
本节思维导图
典题领悟
(2020·山东日照期中)读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四地形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 向为( )A.O→P→AM→N→OB.P→O→M→N→ PC.M→N→P→O→MD.N→M→O→P→ N
热力环流的原理
1.热力环流原理关键: 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②冷热是区域间相对的温度高低; ③展图是瞬间的、是理论、是最简单的,而实际的大气环境是连续的、不 间断的、是复杂的; ④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恒: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⑤图示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气压(空气密度)状态比较而言的; ⑥近地面受热区,近地面形成相对低压,高空形成相对高压;冷却区相反。 近地面低压区,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昼夜温差小;近地面高压区相反。 ⑦冷热不均必然导致等压面弯曲变形,且恒表现为:高压向高空弯曲,低 压向近地面弯曲(“高高低低”)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关键在于从本质上理解: ① 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 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因为城市人多、车多、厂多,废热多, 近地面城市气温不论白天晚上恒大于郊区)。 ②在地理环境中的热力环流,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湖陆风、林 裸风……的理解中,其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变化的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 上,而在于同一水平高度,不同下垫面环境下近地面的气温对比关系 (热胀冷缩!)。 ③本质上还取决于太阳辐射的能量传递及下垫面的能量接收能力(比 热容)。
图中高空1000米处,偏北风势力强,故 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风力小,则反 映气压梯度力小
常见的热力环流 大尺度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小尺度的热力环流

3.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问题导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调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其次,教师强调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亲切、鼓励的语言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自信、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地理意义。能够理解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基本规律。此外,学生还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024年新高考版地理专题三第一讲大气的热力作用与水平运动讲解部分

2024年新高考版地理专题三第一讲大气的热力作用与水平运动讲解部分

知能点三 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是两地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热量(温度)差异,自然界常 见的热力环流有以下几种。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在,盛行风较弱时表现更明显,类似的 还有湖陆风等。 2.山谷风
3.城郊风:“城市热岛”的形成。
名师点睛: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一般把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建在城市风下沉 距离之外。
4.风力的判读方法 1)在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力大小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 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2)影响风力大小的其他因素
影响因素 距风源地远近 摩擦力大小 植被多少 特殊地形
常用语句 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地面平坦开阔,摩擦力小,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冬季植被少,对风的阻挡作用弱,风力大 山谷口有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 与盛行风向一致,风力大
暖空气运动到冷地面上时,暖空气下层降温快,上 层降温慢,形成逆温
锋面系统中,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易在冷暖 气团的过渡地带形成逆温
山谷中,夜间山坡冷空气下沉,谷地原有暖空气被 抬升,出现温度倒置
4.逆温的影响 出现逆温时,空气对流运动会减弱,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但不利于近地 面污染物扩散,加重大气污染;并易产生大雾天气而影响交通安全。
知识点二 大气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 接来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 得大气增温;大气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大气 逆辐射,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 用。 名师点睛: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意义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近地 面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表降温较少,从而缩小了气温 的日较差。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运动课件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运动课件

A.①
B.②
C.③
D.④
1.B 2.C 解析:第1题,此题 可采用特征值法分析,从图中看, 该地纬向风速在对流层顶高度处为 20~30 m/s,在图示高度最高处,风 向相反,风速约为10 m/s,图解如下:
仅有夏季的中纬度符合图示风向风速分布情况,B项正确。第2题, 根据上题可知,该地是北半球夏季的中纬度地区,根据所学知识, 该地近地面不可能是北风,故A项错误;该地近地面多西南风或东 北风,不可能是东南风,故BD项错误;③所示为西南风,且随着 高度的升高,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向右偏转,风速增大,最接 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所示图,故C项正确。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湟水谷地该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表现为( )
A.山风大于谷风
B.谷风大于山风
C.正午风速最大
D.傍晚风速最小
3.该地是湟水谷地最典型的山谷风地段,主要原因是该地段( )
A.晴好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大 B.植被覆盖少,摩擦阻力较小
C.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 D.地势起伏大,热力差异显著
与等压线_斜__交_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热力环流 考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考点一 热力环流 『典例导悟』
(2021·全国乙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 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 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 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1)~(2)题。
『对点训练』 考向1 风向的判断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 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据此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上图中平均纬向风速随 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3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体系架构][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基本概念]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季风环流;气候、气温、降水。

[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气候特点。

课时16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1)成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形成①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②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③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答案思考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答案(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2)大气环流既包括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还包括季风环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表现为:①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具体如下:大气活动中心(在图中填出虚线处的气压带及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原因表现1月份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气压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答案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3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的组成(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①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②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③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生长在阳坡,冷杉生长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由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理,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3.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程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学生将实现以下目标:
1.提升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理解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地球热量平衡的整体认识。
2.增强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气候特点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联,提高对区域气候差异的认识。
例题3: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题目描述:解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解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将能量重新辐射回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得到维持,尤其是在夜间,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不会过度下降,对维持地球表面温度具有重要作用。
-电子白板
-教学互动软件
3.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
-大气受热过程动画
-气象数据分析软件
4.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实地考察
-案例分析
-讲授与讨论结合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5.辅助材料
-地理学科相关图书
-气象数据报告
-时事新闻相关资料
-学术论文摘要
6.网络资源
-教育部门推荐的在线教育资源
2.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包括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组成部分,如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匀性、大气逆辐射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受热过程案例分析(20分钟)
例题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3.3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大气热力环流相关的现象,如热气球升空、风扇吹风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提问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已有知识基础。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板书,系统地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基本形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演示,如动画、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形象的大气热力环流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结合生活实际,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如热岛效应、季风气候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和影响。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基本形式。
2.能够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如天气预报、气候形成等。
3.掌握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特点,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系统、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对地球大气有一定的认识。但热力环流作为一种复杂的大气运动形式,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设计实验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如制作热气球、模拟山谷风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拓展延伸,促进知识迁移: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如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结合环保、气候变化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实验报告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成因和类型。
2.结合地图和图表,详细解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全球分布和变化规律,如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等。
3.通过实例分析,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现象的影响,如季风、西风带等。
4.深入探讨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如飓风、龙卷风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提问方式,回顾已学的地球大气层结构和大气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气候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对气候现象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类型相反。

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热力性质上裸地类似于陆地,绿地类似于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2022·全国文综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

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A.1时B.7时C.13时D.19时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关键信息点拨]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

局地风是小尺度区域内的大气水平运动,如局部地区热力环流导致的风,而背景风则是大尺度区域内的大气水平运动,如三圈环流或季风环流。

局地风强度受背景风的影响较大。

我国海滨城市受海陆风和冬夏季风的共同影响。

图中信息显示该市1千米高度风力较弱,盛行偏北风,昼夜变化很小,应为稳定的背景风,据此可判断出该市所处气压场的特点。

因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海拔200~500 m),丘陵对陆风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故判断海陆相对位置时应利用海风的风向。

气球的漂移方向与风向相反,结合图中近地面到高空的风向变化状况可判断释放气球的时间。

答案 1.C 2.D 3.B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图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符号,风矢尾方向表示风的来向。

1千米之下气球先向北漂,说明近地面应该是南风;上升过程中逐渐转向西南,说明较高海拔处风向转为东北风,读图可知13时最符合,选C。

第2题,海陆的相对方位可以根据海陆风风向判断。

因陆风被丘陵干扰,已经不明显,故使用海风来判断。

白天午后的海风最明显,图中近地面附近午后风向是东南风,说明海洋在陆地的东南方向,则陆地在海洋的西北方向,选D。

第3题,本题问的是该市的气压差,即较大尺度背景风的气压场,而不是形成海陆风的小尺度气压场。

海陆风是小尺度的热力环流,海陆风明显,则说明较大尺度的背景风相对较弱,即气压梯度小,排除A、C;海陆风是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高处越来越弱,风力发生明显改变的高度意味着不再是海陆风的空间尺度范围,再往高处的风向即代表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图中显示,1 000 m高度上已经高过丘陵海拔,该高度的风即为该市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图中显示,该市一天中较大尺度的背景风都是偏北风,且风力都偏小,最大风力为3级,故气压场是北高南低,梯度小,选B。

考向1通过“热力环流的形成”考查“地理实践力”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为此,我们可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后过一会儿再切,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

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切大葱或洋葱时,在旁边点燃蜡烛可缓解“泪流满面”利用的地理原理是()A.水循环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温室效应2.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答案 1.C 2.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点燃蜡烛后,蜡烛附近气温较周围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空气受热上升后形成热力环流,能缓解切大葱或洋葱时对眼部的刺激,故第1题选C,第2题选B。

考向2通过“海陆风”考查“综合思维”(2023·山东济南期中)下面图甲为“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图乙为“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4.由图甲推断,图乙中风出现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B.8时~16时C.16时~次日8时D.6时~18时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故海洋表面气温日较差小于陆地表面,曲线①表示陆地气温曲线、曲线②表示海洋气温曲线,A错、B对;二者气温日较差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下垫面的性质不同,C、D错。

第4题,图乙显示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可以判断出近地面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陆地表面气温低于海洋表面气温,由图甲可知,大致在18时~次日7时这段时间内陆地表面气温低于海洋表面气温,故选A。

考点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3.主要作用力及特征(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降低风速。

(3)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4.受力状况与风向(北半球)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在图中用箭头标出风向)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答案1.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1)影响因素及规范答题术语总结影响因素规范答题术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距高压远近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摩擦力大小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冬季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大地形因素山谷口存在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2)等压线图中风力的判定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风向的呈现形式、判断和绘制(1)风向的呈现形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的风。

通常呈现风向的形式有两种:①风矢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示风的方向(如下图中风向均指向A),风羽横线表示风力大小,一道短线代表1级风、一道长线代表2级风、一面三角旗帜代表8级风。

②风向玫瑰图频率最高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如下图中的东南风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风,南风出现次数最少。

(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手掌示意法判断风向)北半球用右手判断,南半球用左手判断。

伸出手掌,掌心朝上,五指自然伸展,四指并拢其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与四指斜交,其指向代表近地面风吹去的方向。

适用于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如图:(3)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

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如下图所示:(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

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下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A.春季的低纬度B.夏季的中纬度C.秋季的中纬度D.冬季的高纬度2.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A.①B.②C.③D.④[关键信息点拨]纬向风速指示的是东西方向风速的分量,纬向风速为零表示没有该方向的分量,只有正南或正北风向。

该地区位于北半球,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随着高度的增加,摩擦力逐渐减小,偏转越来越明显,所以纬向风速的分量也越来越大。

图中显示,该地区自近地面到对流层顶部,纬向风速逐渐增加到最大,进入平流层后纬向风速逐渐减小,在大约两个对流层顶部海拔的高度减弱为0,然后风速逐渐加大,风向相反。

对流层的顶部从低纬的大约17~18 km逐渐降低到高纬的大约8~9 km,一般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区自近地面到对流层顶部,纬向风速逐渐增加到最大,进入平流层后纬向风速逐渐减小,在大约两个对流层顶部海拔的高度减弱为0,然后风速逐渐加大,风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