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1931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1.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https://img.taocdn.com/s3/m/1a30afaff61fb7360a4c6557.png)
为了呵护我们 赖以生存的地 球,我们在生 活中的很多方 面都可以做到 低碳环保。
一、手洗衣物
生活中的衣物,尽 量手洗。不要过度 依赖洗衣机。这样 ,不仅
环保低碳, 而且节约。
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减少使用一次性筷 子和杯子:拒绝环 境污染,保护森林 资源。
三、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 增强节水意识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越来越长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 有力的小伙子
突出人类破坏 自然的可怕、 可悲
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 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 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 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 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毕淑敏
悲歌
环境恶劣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在荒漠的皱褶里 酷寒和缺氧
红柳树
外观(貌) 根系强大 歌颂赞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小小的一蓬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 顽强精神
赞颂红柳顽 强的生命力 和不屈的精 神。
表达作者热 爱自然、珍 爱生命的感 情。
,
这些句子中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蕴涵 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手法,描绘 了红柳被砍伐后触 目惊心的形象,蕴 涵着作者对生态环 境遭受破坏的强烈 的忧患意识。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 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 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 红柳吗?
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
走近作者
毕淑敏,1952年出 生于新疆,中学就读 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 属学校。1989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荣登 “2007第二届中国作 家富豪榜”第14位, 著有《毕淑敏文集》 八卷,散文集《提醒 幸福》等。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9bb6d852458fb770b5665.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内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https://img.taocdn.com/s3/m/592ae32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2.png)
bèi
背风
qiú jìng
遒劲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 第二部分(3-18段):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及其内在的美。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 “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 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离太阳最近的树》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这段对话生动刻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 的情态,从反面衬托司务长目光短浅、愚 昧无知,不顾长远利益,更深刻地揭示出 事件的可悲之处。
为了挖红柳,人们先后用了什 么工具?请在文中找出记叙人们挖 红柳的语句。
-《离太阳最近的树》
人们挖红柳的场景: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 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别名红柳。是怪柳科怪柳属的灌木或小乔 木状植物。多枝柽柳分布于中国西藏、新疆、 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地,俄罗斯、 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也有分布。其喜光,较耐 寒耐热,较耐干早耐水湿。
02
文学常识
WENXUECHANGSHI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e10ff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离太阳最近的树被广泛称为“日本树”或“日本银杏”,它的学名是“神话榧”,属于单子叶植物门银杏目的一种植物。
本文将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进行归纳总结,从树木特征、分布、生态价值和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树木特征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以下特征:1. 树高:离太阳最近的树是高大而笔直的树木,可以达到20至35米的高度。
2. 树叶:它的树叶呈现出美丽而特殊的扇形,呈现深玛瑙红色或金黄色。
每片叶子都由多个小叶组成,非常优雅。
3. 树皮: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树皮是棕褐色或灰色的,纹理清晰,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
4. 果实:它结出的果实被称为“银杏果”,呈圆锥状,与其他树木的果实有所不同。
二、分布离太阳最近的树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
它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但以东京、京都和奈良等地最为集中。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适合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三、生态价值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防风固沙: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避免土地沙化。
2. 提供遮荫:由于树冠茂密,离太阳最近的树为周围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遮荫,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3. 氧气产生: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4. 环境净化:离太阳最近的树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四、文化象征离太阳最近的树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 神圣象征:离太阳最近的树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和文化意义。
2. 美学价值:它作为日本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庭院、公园和寺庙等地建设美丽景观。
3. 学术研究: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种具有独特美丽的树木,以其高大笔直的身姿、美丽的扇形叶子和神秘的文化象征成为众多人们的宠爱。
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91f22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f247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7.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413070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b.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源之一,它为地球提供了光线和热能。
而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树木种类可以与太阳构成独特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并探讨它们与太阳之间的关联。
1. 棕榈树棕榈树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树木,它们通常生长在沙滩、海岸线等阳光充足的地方。
棕榈树的生长习性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它们拥有高大的树干和大面积的叶子,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这也是为什么棕榈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2. 杨树杨树是一种生长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树木,它们通常生长在阳光充足的河岸、湖泊等环境中。
杨树的树冠较大且分枝众多,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接收阳光。
杨树的树叶也比较宽大,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与太阳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3. 桉树桉树是一种生长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的树木,它们具有很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桉树的叶子呈长椭圆形,排列紧密,并具有较大的面积。
这使得桉树能够更充分地吸收阳光,满足自身生长的能量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说桉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4. 丛生灌木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中,并不仅仅包括高大的树木,一些矮小而且丛生的灌木也具有与太阳建立紧密联系的特点。
这些丛生灌木通常分布在草原、沙漠等环境中,它们的茎干比较矮小、细长,但叶子较为密集。
因为它们与太阳的距离非常接近,能够充分地吸收阳光,满足生长的需求。
总结起来,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包括棕榈树、杨树、桉树和丛生灌木。
它们都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
不同的树种通过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结构,与太阳建立了独特的联系。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树木,感受到太阳的力量与生命的奇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b2de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_图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ca4ab3aaea998fcc220ea2.png)
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
共存亡
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
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段落划分
一(1--2)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二(3--18)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 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 的美。
三(19--21)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 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lì 沙砾
hōng 訇然
hái 尸骸
zhě 皱褶
suì gǎo 穗 镐头
mí
xiān zào
弥久 铁锨 灶膛bຫໍສະໝຸດ iniǎn背风 药捻
dào 本末倒置
qióng qiú 苍穹 遒劲
loù 镂空
wēiyí 逶迤
rěn 坚韧
yā 枝丫
jiǎn 眼睑
解释下列词语: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浩浩荡荡:形容气势十分雄壮,规模宏大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盘根错节:树木的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事情
• 1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 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根系强大
这些语句表
现红柳怎样 的品格?
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文中的这些语句运用比 喻,从不同的侧面活灵活 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 命力和伟大的力量,字里 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 赞颂。
第一部分(1--2)
阅读的第一部分(1--2) ,回答下列问题。 1.红柳生长的坏境的怎样的?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环境恶劣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在荒漠的皱褶
酷寒和缺氧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a15a8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12746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d.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文章的意境。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阳光充足”、“茁壮成长”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树,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树木,让学生亲身体验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836dd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8.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资源,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树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称它为“离太阳最近的树”?(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
(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树木。
8. 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特点: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赞美:作者对树木的喜爱和敬意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86665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离太阳最近的树》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并分享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树木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如提供氧气、遮荫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图表和数据等可视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师展示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木的重要性。
第三章:树木的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学习如何参与树木的保护工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面临的威胁,如砍伐、污染等。
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砍伐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案例和故事等生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
3.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
教师分享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树木保护的关注。
第四章:树木的观察与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了解树木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探讨欣赏树木美丽之处的方法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4.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d92db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3.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fb216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7.png)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树木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对树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2)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木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https://img.taocdn.com/s3/m/580540c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e.png)
作者是一位具有丰富自然知识和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家。他长期关注自然生态问题,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倡导。
作者简介
创作动机
作者创作《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动机源于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主题思想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同时,通过对生长在极端环境下的树木的描绘,作品传达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思考。
02
比喻的运用
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如将树叶比作“绿色的手掌”,将树干比作“挺拔的脊梁”等,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04
CHAPTER
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探讨
警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
通过描述离太阳最近的树被砍伐后引发的生态灾难,警示人们破坏自然环境将给人类自身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呼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揭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野蛮掠夺和破坏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困境。
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
表达对人类精神家园失落的忧虑,呼吁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提升,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建
太阳的象征意义
如风、雨、雪等自然元素在文中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与树和太阳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其他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
03
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还运用了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01
隐喻的运用
通过对树的生长过程、形态特点等方面的描写,隐喻人类的生命历程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电教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
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
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回答问题
1.红柳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
2.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
简析:拟人手法。
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
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
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四、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简析: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
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美被毁灭,可悲!
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6.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五、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1.比一比,想一想:
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
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
①荀子:人定胜天
②毛泽东:战天斗地其乐无穷
③矛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配合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的画面)
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
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
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六、拓展延伸
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或环境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