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采地黄者》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届浙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8届浙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8年高三诗歌复习(2017年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也同“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6分)(201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筝②。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③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1)(2)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8)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8)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8)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一、【新课标 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照答案14. 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希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白居易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原则,尽职尽责。

但面临仕途的困境,“几沦蛮瘴“,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优游自得,以佛、老圆融生命。

白居易是一个聪敏的人,但更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其位则谋其政,无意仕宦则保全自身。

他在人生的各种境地中切换自如,最后求薄葬,未请谥,在日益复杂的中晚唐政治环境中脱身而出。

同时他历经沧桑而不改初心,成为了古代士大夫中的典范。

白居易的宦海浮沉史1 1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他自幼聪颖,敏而好学。

16岁抵达长安,考科举,求功名。

袖文顾况,得其青眼:“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17岁《咏王昭君》两首,扬名长安,轰动一时。

而随着清廉的父亲渐渐衰老,也无法再继续供给他游历的财资,他只得省吃俭用,发奋仕途。

可25岁时父亲的去世让他不得不暂别繁华的长安,归乡守孝。

这次的潜心读书,便花去了四年的光阴。

2 公元801年,白居易二十九岁,将近而立,高中进士。

《唐摭言》载其春风得意之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这一年他34岁。

紧接着,35岁授岁授翰林学士;36岁任左拾遗,与朋友之妹杨氏结婚。

一路拔擢,风光无限。

3 但由于其文骨铮铮,进言不讳,“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因而遭受谗言:815年,居易43岁,为宰相武元衡遇刺要求平冤昭雪,被小人参奏诗中犯母殁讳,是为不孝,贬官江表刺史,再迁江州司马。

由此有《琵琶行》之“江州司马青衫湿“。

4 820年冬,转任。

821年,加,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

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请调外地。

7月任命刺史,825年,接任刺史。

5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白居易《采地黄者》鉴赏

白居易《采地黄者》鉴赏

白居易《采地黄者》鉴赏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采地黄者唐代: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诗歌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专题(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专题(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专题(含详细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专题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采地黄者(白居易)阅读附答案

采地黄者(白居易)阅读附答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幺不同? (3 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17.(3 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 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 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 情。(背景分析共 1 分,情感分析各 1 分)
采地黄者(白居易)阅读附答案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 分) 【答案】 19.(2 分) 采地黄卖地黄 20.(6 分)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 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 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
E.此词的显着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 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15.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 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 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6 分) 参考答案: 14.DE(选 D,3 分;选 E,2 分。D 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 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 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 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E 项“以哀景写 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 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5.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 喜悦;(1 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 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 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 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 分)词 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 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 分) 古诗阅读(3 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含解析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含解析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含解析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黄昏之景,但景中使用了暖色调。

(2)《离骚》屈原控诉当时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一味投机钻营。

对此作者忧愁烦闷,不由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悲叹:“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下列对联与“古代先贤”板块里展示的人物,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②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成德咸孚足千秋。

③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④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A.①诸葛亮②文天祥③孔子④杜甫B.①杜甫②诸葛亮③文天祥④孔子C.①文天祥②诸葛亮③孔子④杜甫D.①孔子②文天祥③诸葛亮④杜甫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1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雕塑之美。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了比较,[乙]他认为龙门的卢舍那大佛“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并感染着观者。

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刻画得惟妙惟肖....,但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活的土地艾青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一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3)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4)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7高考语文真题之古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汇编2017年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试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0 诗歌鉴赏含解析答案

2017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0 诗歌鉴赏含解析答案

考点10 诗歌鉴赏[2017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选BE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2015-2017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5-2017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7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采地黄者阅读答案-白居易

采地黄者阅读答案-白居易

采地黄者阅读答案-白居易(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采地黄者阅读答案-白居易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部编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

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采地黄者》含答案【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答案】
19.采地黄卖地黄
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19.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

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

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

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
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20.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

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翻译】
麦子在春天死去,因为干旱没有雨水,导致无法生长。

秋天时,庄稼受到早霜的侵害,导致产量减少。

到了年底,农民没有多少食物可吃,只好到田里采挖地黄。

这些地黄将用来换取口粮。

早上采摘,到了傍晚也装不满一筐。

诗人把这些地黄带到了一些富裕人家,卖给了那些白面郎。

诗人希望他们能够用这些地黄来喂肥马,使得这些马能够发出强烈的光芒。

同时,诗人也希望他们能够用这些地黄来救济那些饥饿的人们,缓解他们的痛苦。

【赏析】
首先,诗人在开头两句中引用了一句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描绘了农民面临的困境。

春天时,麦子因为干旱而死亡,无法收获;秋天时,庄稼又受到了早霜的侵害,产量减少。

这样的描写展示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苦难。

接着,诗人描述了农民在年底无口食的情况下,只好到田里采挖地黄。

这个动作反映了农民的困境,同时也为下文的情节做出了铺垫。

接下来,诗人用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解释了农民采挖地黄的目的,是
为了换取口粮。

这个句子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所需的食物。

然后,诗人用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的句子,描绘了农民采挖地黄的辛苦和劳累。

这个部分的表现加强了诗歌的同情和善良情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关心。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农民将地黄带到富裕人家,卖给了那些白面郎。

这个动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富裕人家过着优越的生活,却通过剥削和压迫农民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然后,诗人用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的句子,描绘了富裕人家用地黄喂肥马,使得马能够发出强烈的光芒。

这个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批判态度,对富裕人家的奢侈和剥削进行了谴责。

最后,诗人用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富裕人家能够用马的残粟来救济那些饥饿的人们,缓解他们的痛苦。

这个部分的表现展现了诗人的善良和同情心,同时也呼应了诗歌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和富裕人家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同时展现了诗人的善良和同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