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过程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报告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报告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报告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报告
由著名的公共政策学教授托马斯·戴伊所著的《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作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导论性教科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般公共政策的具体途径,而且为他们分析具体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明晰的工具。

这部著作,为我们的公共政策理解与学习提供了指导。

这本书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结合众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政府推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政府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等问题。

它提出了八种政治科学家用于分析和解释政治生活的分析模式,并充分运用这些不同模式对一些关键政策领域的具体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政策分析的内容:第一、描述,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第二、原因。

即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或决定因素包括政治制度、过程、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第三、结果。

这个政策有什么影响?又被称为政策评估,即对政策后果的分析。

公共政策的特征。

一是合法性,即政府赋予的先天合法性;二、全局性,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政策;三是强制性,政府是可以动用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甚至暴力手段来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

政治生活的八种模式。

①制度模式,②政治过程模式,③理性主义模式,④渐进主义模式,⑤团体理论,⑥精英理论,⑦公共选择理论,⑧博弈理论。

有托马斯·戴伊编写的这本书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见长,理论联系实际,模型透视政策,又理论事,又亭说理,它的出版对国际公共政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公共政策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心得体会作为公共政策的学习者,我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应用都获得了很多成长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公共政策的心得体会,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利益和平衡各利益方的关系。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决策者需要考虑到社会的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因为社会是多元的,利益群体是多样的,各群体之间难免存在着冲突和矛盾,所以在设计公共政策时,需要谨慎权衡各方的利益,以实现公平公正的目标。

其次,公共政策需要基于科学和数据来制定。

政策制定者应该做到以事实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但是在现实中,政策制定常常受到政府官员的个人偏见和政治压力的影响,使得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学习公共政策时,需要时刻保持对科学的敬畏,注重数据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次,公共政策需要注重可行性和实施力。

制定一个好的政策不仅需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还需要具备可行性和实施力。

政策的可行性包括政策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多个方面。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可行性和实施力的问题,避免制定出一个美好但不切实际的政策。

否则,好的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公共政策需要注重长期效应和可持续性。

制定政策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更要关注长远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只有注重长期效应,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才能保证政策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学习公共政策时,我们应该培养长远的思维,关注政策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公共政策需要注重民主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征询。

公共政策不是一个决策者的独奏曲,而是需要各方参与和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密切与各利益相关者沟通,征求公众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只有通过民主参与和公众意见的征询,才能制定出更为合理和可接受的政策,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和合法性。

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公共行政学读书报告

公共行政学读书报告

公共行政学读书报告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组织与行政管理的学科,它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帮助我们了解政府如何制定政策、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过程。

在我进行公共行政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参与课堂讨论,对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公共行政学的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公共行政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行政,它与私人行政有着明显的区别。

公共行政不仅仅关注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公众利益,通过行政决策和执行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个认识让我对公共行政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其次,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也非常重要。

我学习了财政学、组织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为我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例如,财政学理论让我了解了政府的财政来源和运作方式,组织学理论帮助我理解政府组织的结构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则让我明白了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理论的学习使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公共行政的内涵和外延。

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中,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通过参与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亲身体验了公共行政的实际工作。

这些实践中,我了解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政策实施的挑战和管理的复杂性。

例如,在一次实践中,我参与了一项政策制定的项目,需要协调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利益,同时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反馈。

这个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公共行政工作的困难和重要性。

公共行政学的学习还让我认识到了一些公共管理的原则和实践经验。

例如,透明度和问责制是保障公共行政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公众对政府决策的透明度要求,可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此外,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些原则和实践经验为我今后从事公共行政工作提供了指导。

总结起来,公共行政学的读书报告主要介绍了我在学习公共行政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阅读理论书籍、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我对公共行政学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大全五篇)

《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大全五篇)

《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大全五篇)第一篇:《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公共政策学导论》读后感——论政策执行不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制定政策只是事情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在于执行政策,执行的不好,再好的政策也会落空,而且会损害党的声誉。

但在实践当中,不能正确执行政策的现象还很严重。

本文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对政策缺乏准确的理解第一,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未“吃透”。

我们知道策的精神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政策的最高本质,二是指政策的具体实质。

对政策吃不透主要体现在这里。

政策的最高本质,即指政策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就是说政策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是哪个阶级意志的体现,政策的最高本质一般明确表述于国家的总政策、总方针之中,但也贯穿于每一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中。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政策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意志的体现,这是我国政策最根本的特征。

因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理解,首先必须明确这一点。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要牢牢记住改革政策的方向和目的是社会主义方向,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政策的具体实质,就是指政策除了内涵为人民群众利益外,每一项政策还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比如,政策要实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要求等等。

因此,理解政策不仅要掌握“根本精神”还要抓住“具体精神”。

对政策的理解一定把根本的精神和具体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执行中不迷失方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政策界限分不清。

政策界限是不同政策之间的分界或区别点,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是正确执行政策的条件。

我国实践当中,某些政策执行者划不清的政策界限主要有:正确政策与错误政策的界限分不清。

例如,在经济改革中,就有人划不清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界限,认为“吃大锅饭”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现行政策与过去以至将来才能实行的政策之间的界限分不清。

《公共政策分析》读后感悟

《公共政策分析》读后感悟

《公共政策分析》读后感悟经过半学期来对陈庆云老师所写的《公共政策分析》的精读,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使我对公共政策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内涵,并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这本书的框架结构非常好,先是用理论知识引进公共政策的定义,然后围绕着这个定义进行展开并对与公共政策的有关各种利益实体进行了阐释与说明。

再对公共政策的构建、制定执行、评价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公共政策的方法论进行了阐释,最后的一部分内容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展开,引入了两种量化方法,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公共政策的研究。

在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这一部分内容。

本书的介绍中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分别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以及分配功能。

导向功能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公共政策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它所倡导的是,告诫人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做什么事而不能做什么事。

这必然会对社会的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体制变革的年代或制度创新时期,这种影响会更大。

人们看到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的许多政策对人们的观念导向比起对行为的导向来说,其作用可能更大。

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环境等各种原因,在迅速变革的年代里,人们在观念上的需求动机会有较大的变化,但不一定在行动中就立即或全部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时间接引导。

我国的许多农村政策,既直接引导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行为,同时也间接地对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影响,引导与制约了他们的行为。

还有一类情况,某项政策对一部分人的观念与行为,原本是起到间接引导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间接引导作用却变成直接引导作用。

有这么一个例子,山东省寿光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蔬菜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成为亿万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展是属于国家的政策直接支持,当地居民在这个过程中的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同时也影响到了城市人民的生活,距寿光市比较近的潍坊,青岛,济南,淄博等城市居民平时吃的蔬菜基本为寿光蔬菜,并且成功打入北京市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学习公共政策概论心得体会

学习公共政策概论心得体会

学习《公共政策概论》心得体会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学了《公共政策概论》这门课程,之前对这个词汇很陌生,后来听了郭老师讲的课,明白了许多。

老师用简洁易懂的话语给我们讲了从古到今的公共政策概论及相关的案例。

因此我对这门课程也很感兴趣,每次开课我都会按时来听讲。

通过老师的讲解结合书中的知识可以知道,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具体包括:(1) 管理政策。

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

(2) 分配政策。

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

(3) 再分配政策。

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

(4)立法政策。

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印象很深的就是老师讲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张国庆《公共政策学》读后感5000

张国庆《公共政策学》读后感5000

张国庆《公共政策学》读后感5000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的独特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不但有一般的远离原则、基本范畴、研究方法,还有若干分支学科和许多专门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本科理学学士的转专业行政管理研究生,通读由张国庆老师主编著的《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后,颇有感悟,在此得出些许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行政学与理学学科的交互理解在任何学习或研究的过程中,将毕生所学融汇贯通,多以联想的方式进行探索,本身是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行政学是一门复杂多样的学科,读《公共行政学》时,本人经常不禁地将各种理学学科知识与行政学理论联想到一起。

简单的字里行间,一样需要我们挖掘其中的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借助逻辑的思维体系和各学科的知识构架来理解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习研究的客观要求,更是读者追逐学识的幸福源泉,是一种让人乐在其中的享受。

《公共行政学》第二章第四节讲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单纯地用常识来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将很难突破一般思路中“越公平效率越高”的思维障碍。

此处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行政学知识点,不得不放下“公平”在伦理上“公正”的概念,用数理的概念将“公平”理解为“平均”、“平等”,那么接下来的思路中就面对的是一个“平等”与“效率”二者相关关系的理学模型,用来考量这一模型的工具可能是数学函数、化学勒夏特列原理、物理楞次定律或者生物学1/2k值原理等理学知识。

挖掘行政学理论中的因果联系和逻辑联系,也依赖于理性思维的“三段论”演绎推理方式。

《公共行政学》第三章第一节:“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人格、财产和组织”,一句寥寥数字的业界通识,却蕴含了千言万语都未必能阐明的理性逻辑。

笔者尽量用通俗的话语简言之:权力的实质是让客体为达到主体的目的而做事的能力,因为主体有足够优良的个人品行和性格使得客体从根本上心悦诚服并且愿意为其做事,所以主体拥有权力。

这样一个“三段论”的思路,从逻辑上证明了“人格是权力的米源之一”,那么同样的思路来辅助理解“财产和组织是权力的来源”就顺理成章了。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报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工业国家兴起“政策科学”,20世纪80年代后,公共政策研究开始受到我国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操作技术要求很高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深入研究,需要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庆云主编的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

通过近半学期的研读,笔者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先是用理论知识引进公共政策的定义,然后围绕着这个定义进行展开,对有关公共政策的各种利益实体进行了阐释与说明。

再进一步对公共政策的问题构建、方案制定、内容执行、效果评估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公共政策的方法论进行了阐释,最后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展开,引入了两种量化方法,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公共政策的研究。

全书共十二章节,详细解释了很多专业名词,并且,每章节末配有的案例分析和参考书目,不仅让读者有了更具体实际的理解,也为课外补充知识提供了方向。

借助于这本书,笔者对“公共政策分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笔者想要明确一点,即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因是: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沿着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这条路线演化的。

当问题超出了当事人范围,影响涉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时,问题就转换成公共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问题中的“社会”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统一体,而非与政治、经济等领域并列的一个领域。

由此推出,所谓公共政策问题,即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这些都纠正了我原有的错误的固定思维,并且使我对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对象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同时,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切的逻辑起点。

常见的也是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这就好比成语“南辕北辙”的寓意,方向正确,解决才有意义,否则即使做了正确的事,也是无效的。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公共政策研究专家约翰·金登教授的享有盛誉的学术专著之一,也是该领域的权威教材之一。

本书秉金登教授的一贯研究风格,借助其高超的调查和写作技巧,在政治学界独树一帜。

他在本书中系统地分析了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即问题的提出、备选方案的产生和议程的建立等,并指出议程建立的重要性。

本书对公共政策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都曾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公共政策的过程:(1)议程的建立;(2)备选方案的阐明;(3)阐明的备选方案之间做出一个权威性的选择;(4)决策的执行。

主要探讨的是前两个过程:1、议程的建立:把可能被视为引起了他们关注的那组主题的范围缩小至他们实际上的确关注的那个主题编目上,即参与者为什么处理一些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

2、备选方案的阐明:从范围上把一大批可能的备选方案缩小到实际上要从其中进行选择的那一批备选方案上,即为什么某些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很受重视而其他的备选方案则被忽视。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1、参与者:揭示了谁影响议程以及他们为什么影响议程。

2、过程:这些参与者影响议程和备选方案的过程。

设想了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溪流、政策溪流以及政治溪流。

需要强调两点:①每一种参与者大体上都可能参与每一种过程。

例如,政策不是分析人员的专有领地,政治也不是政治家的专有领地。

尽管如此,参与者实际上通常在一定程度上都专注于一个过程或另一个过程。

例如,学者更多参与的是政策形成过程而不是政治过程;而政党则更多的是参与政治过程而不是参与起草具体的政策建议过程。

②参与者与过程各自都可能充当一种促进因素或者约束因素。

作为一种促进因素,这些参与者或过程把某一主题提到议程上的更高位置,或者促使某一备选方案得到更为积极的考虑。

例如,一位总统或国会委员会主席就可以决定使某一主题显得突出。

或者说,一个问题之所以很突出,其原因在于发生了一场灾难或某一众所周知的指标发生了变化。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一开篇,我就感觉像是被人拿个小锤子敲了敲脑袋,突然意识到原来公共政策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以前我觉得政策那都是政府大楼里的大人们操心的事儿,离我十万八千里呢。

可这本书告诉我,从早上出门走的那条路(道路建设政策),到孩子上学读的书(教育政策),再到去医院看病的花销(医疗政策),全都是公共政策在背后捣鼓的。

这可真让我开了大眼。

书里对公共政策的定义那部分,刚开始读的时候,就像在雾里看花,什么权威性分配、目标导向之类的,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就有点懵。

越往后看,就像雾气慢慢散去一样,开始明白这些概念就像是构建政策大厦的小砖头,缺了哪块都不行。

说到政策的制定过程,这可太像一场超级混乱又充满戏剧性的大戏了。

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屋子里吵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政客们想要选票,利益集团想要捞好处,专家们在那争着说自己的理论才是最牛的。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哪是制定政策啊,简直就是一场“神仙打架”。

但是呢,又不得不承认,就是在这样的吵吵闹闹中,政策才慢慢有了个雏形。

而且,这中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捣乱,什么文化传统啦、社会舆论啦,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在旁边不停地拉扯着政策制定的方向。

政策执行这块也特别有意思。

我原本以为政策定好了,大家就按照规定办事呗,那还不简单?结果书里告诉我,这执行起来啊,就像走在一条到处都是坑洼的路上。

执行者可能会偷懒、会曲解政策的意思,而目标群体也不一定就听话。

比如说垃圾分类政策吧,政府定了规则,可有的人就是嫌麻烦,不愿意按照要求分类,执行者有时候也管不过来。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两边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在使劲儿。

政策评估那部分就像是给政策这个“学生”打分。

不过这个打分可不容易,就像评判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

有时候标准很难确定,是看效果呢,还是看过程?而且,不同的人打分的标准也不一样。

利益集团可能觉得这个政策对自己有利就说好,普通老百姓可能觉得没得到实惠就说不好。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读后感以前呢,我觉得公共政策就像是高高在上的神秘指令,离我特别遥远。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超级耐心的导游,带着我走进了公共政策这个神秘又超级重要的世界。

书里最让我觉得好玩的就是讲政策制定过程的那些部分。

我才知道,原来一个政策从无到有就像是一场充满曲折的冒险。

就好比一群人想要盖一座超级酷炫的房子(制定政策),但是这些人想法可不一样,有急性子想赶紧把框架搭起来(利益团体着急推动自己的利益诉求),有慢性子要先研究研究地基咋打最稳(专家要科学评估)。

而且,这个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就像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社会舆论、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可能就得改变盖房子的计划。

这个时候我就想,制定政策的人可真不容易,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在各种力量之间找平衡。

书中提到的政策模型也特别有意思。

什么理性模型啊,感觉就像是一个超级理性的机器人在做决策,把所有的因素都算得清清楚楚。

但实际上呢,我们人类哪有这么完美呀,于是就有了渐进模型,这个就像是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改进政策,感觉更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呢。

就像我学习做菜,第一次做肯定不会按照什么超级完美的食谱一步到位,而是这次盐放少了,下次就多放点,慢慢地菜就做得越来越好吃了,政策也是这样慢慢完善的嘛。

再说说政策执行这一块。

我以前以为政策定好了,大家就会乖乖听话照做。

结果书里告诉我,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执行政策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这边是政策的制定者想要按照计划推进,那边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这就好比老师在教室里定了一个规则,但是同学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遵守,或者是执行的时候和老师想的不一样。

这时候就需要各种策略来保证政策能真正落地,这可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啊。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读书报告BUAA,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9级行管专业学生序言《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英文书名: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作者是美国的约翰·W·金登(John W. Kingdon),由丁煌、方兴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这本书是一部在当代西方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术专著和权威教材。

作者在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和语言风格,通过对“问题是如何引起政府官员关注的、备选方案是怎样产生的、政府议程是如何建立的”这样一些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回答,颇有说服力地率先对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也就是议程建立和公共政策形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科学探讨。

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都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一部很有创新性的力作。

该书出版不久,就被誉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不朽之作”,并随之荣获了1994年度艾伦·威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奖。

由此可见,本书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都很高,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一、作者和时代背景本书作者为约翰·W·金登(John W. Kingdon),是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和政治学家,其老师为美国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和政治学领域的大师级学者艾伦·威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颇得其真传。

1965年,约翰·金登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任密歇根大学政治系教授,现任该校荣誉教授。

金登学识渊博,除了《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这本书之外,还有诸如《官职候选人》(1968)、《国民议会的投票决策》(第三版,1989)、《异常的美国》(1999)等著作,涉及了诸多领域,影响了数以千计的学生。

他的著作对于研究、教学、实际工作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公共政策过程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过程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读书报告公共政策过程指从公共问题产生到政府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经历的程序或阶段。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中结与周期这五个阶段。

一、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

从狭义的理解来看,政策制定是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也可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过程。

政策制定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这三个阶段。

议程设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类型,大多介绍讨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中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解决方案的阶段。

政策方案的规划必须遵守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科学预测原则、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稳定可调原则这六条重要原则。

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最后一个必要环节。

从狭义的角度可理解为被选择出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获得合法性被批准实施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途径、“自下而上”途径、“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和工具选择途径。

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主要可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这四类。

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合法、公正原则,权变原则、系统原则、时效原则。

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最终形成了六种主要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分别为过程模型、互动理论模型、循环模型、博弈模型、系统模型和综合模型。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和政策外的因素。

三、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公共政策》是日本猪口孝先生主编的《现代政治学丛书》中的一个小册子,由日本政治学家乐师寺泰藏编著。

《现代政治学丛书》由20个小册子组成,组成了政治学的学术体系。

《现代政治学丛书》中文版序言里猪口孝先生谈及了此丛书的编纂背景。

日本政治学产生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政治学以推进国家政策为目的,所以政治学也称国家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自由化,日本政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政治学不再是一种把补充政府政策作为中心任务的国家学,而变成了了解政治组织形式并作出解释的一门独立的学问,更加具备市民学的色彩。

在日渐民主化的社会中,战前强调思辨和理念的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欧洲学派和战后突出实证和分析的以埃尔科特·帕森特等学者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都极大的促进了政治学的发展。

到了1980年,在日本产生了建立独立的政治学学术体系的思想。

《现代政治学丛书》就是这种思潮的体现。

我国政治学家编写政治类书籍大多厚的像砖头,里面的内容翔实却大都重在定义和描述。

拿起这套丛书的《公共政策》这本小册子不禁引起我的好奇,政治学的书竟然可以只有不到两百页的篇幅,而且序章“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标题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很快的吸引了我。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政治学书籍呢?作者在序章里告诉我们“本书与普通的教科书不尽相同”,“阅读本书时,不需要任何公共政策及公共政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是一部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书”。

编者献辞里猪口孝先生将公共政策学定义为“当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时,对其具体的政策措施、所需经费、政策效果以及政府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学术性研究。

”公共政策学在政治学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

《公共政策》是日本第一部最系统、最全面的回答立案和实施公共政策时所必备的理论、方法论、实践知识和洞察力的著作。

第一部分为基础公共政策学,以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知识为中心;第二部分为应用公共政策学,以公共政策分析法的实用战略和实例为中心。

《公共政策分析》读后感悟

《公共政策分析》读后感悟

《公共政策分析》读后感悟经过半学期来对陈庆云老师所写的《公共政策分析》的精读,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使我对公共政策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内涵,并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这本书的框架结构非常好,先是用理论知识引进公共政策的定义,然后围绕着这个定义进行展开并对与公共政策的有关各种利益实体进行了阐释与说明。

再对公共政策的构建、制定执行、评价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公共政策的方法论进行了阐释,最后的一部分内容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展开,引入了两种量化方法,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公共政策的研究。

在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这一部分内容。

本书的介绍中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分别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以及分配功能。

导向功能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公共政策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它所倡导的是,告诫人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做什么事而不能做什么事。

这必然会对社会的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体制变革的年代或制度创新时期,这种影响会更大。

人们看到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的许多政策对人们的观念导向比起对行为的导向来说,其作用可能更大。

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环境等各种原因,在迅速变革的年代里,人们在观念上的需求动机会有较大的变化,但不一定在行动中就立即或全部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时间接引导。

我国的许多农村政策,既直接引导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行为,同时也间接地对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影响,引导与制约了他们的行为。

还有一类情况,某项政策对一部分人的观念与行为,原本是起到间接引导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间接引导作用却变成直接引导作用。

有这么一个例子,山东省寿光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蔬菜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成为亿万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展是属于国家的政策直接支持,当地居民在这个过程中的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同时也影响到了城市人民的生活,距寿光市比较近的潍坊,青岛,济南,淄博等城市居民平时吃的蔬菜基本为寿光蔬菜,并且成功打入北京市场,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市场、国家和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的读后感

《市场、国家和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的读后感

《市场、国家和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的读后感《市场、国家和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是一本以公共政策经济学为主题的著作,由佐藤健一郎和托马斯·皮克提斯合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公共政策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并分析了市场、国家和民众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角色与作用。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公共政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市场、国家和民众:公共政策经济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公共政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学科目,它关注政策的设计、实施和评估。

作者指出,公共政策的制定并非完全依靠市场自由决定,而是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遣。

公共政策经济学的目标是通过经济分析和评估,寻求最优的公共政策方案,以解决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的问题。

接下来,作者讲解了市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市场是一种通过供求关系自发调整资源分配的机制,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配置和优化。

然而,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失败,例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问题,这时政府需要介入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

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市场失灵背后的原因和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政府干预的方案和策略。

书中还介绍了国家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

国家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国家需要具备相应的政策能力和行政能力,才能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国家的干预应当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和原则,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国家还需要积极与市民、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与协调,以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

最后,作者探讨了民众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民众作为公民以及政策的受影响者,对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作者强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到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与民众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

《公共政策学》学习心得

《公共政策学》学习心得

《公共政策学》学习心得《公共政策学》学习心得原创:肖光军如何将意图变为政策?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选择,政策执行与监测,结果评估和政策变迁。

—、问题界定1.认识到一种状况。

2.为什么这种状况是一个问题?3.这种状况的范围、性质、变化是?4.实现什么LI标算是解决了该问题?5.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吗?6.这个状况的决策者、执行者、受益者、受害者等是谁?7.谁会支持解决这个问题?8.在问题和解决方法上有哪些不同观点?9.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是可以接受的?10.寻找问题表现的现实依据。

11.这是一个正确的问题吗?还是一个更深刻问题的表现?12.有没有不触及这个问题却能实现/维护那个价值的方法?13.能通过改变价值、不改变状况来消除问题吗?14.进行分析有什么限制吗?注意:人往往容易“针对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所以要时刻关注问题的主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关注问题的有无、虚实、表里、关联、变化;有了备选方案之后要重新界定问题一次;注意“结构不良问题”一一它不存在一个“最优解决方案”,只有不同的偏好方案。

二、标准设立1.认识价值,价值共识,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2.用可行性约束明确价值观。

3.价值的组合与冲突。

4.目标搜寻。

5.根据相关专业知识确立指标。

6.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的绩效标准。

注意:包括口标、指标、绩效标准三个层次。

不能将H标看成现成的、不言自明的东西,要考虑到其背后的价值、利害、轻重缓急的冲突,特别是利害因素中要假设决策者与其他理性人一样也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如为争取选民支持,会倾向于迎合选民而非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或是将目标说的含糊不清来减少对自己的限制。

LI标搜寻时,首先寻找单一U标,若不成功则向上寻找更普遍的LI标。

还无法达成共识,则采取最优化(进行訂标交易或按偏好顺序排列取舍、将次要□标的最低限度变为工作要求)方案或“满意”途径(确定各方面“足够好”的标准, 再寻找一个满足它的方案)。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1(一)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一,问题界定模糊。

当前,学界对政策失灵研究的界定较为笼统,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政策失灵主要包括两种情形---政策制定失灵和政策执行失灵。

政策制定失灵主要指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本身存在错误或不合理之处;政策执行失灵主要指政策执行时变形走样。

而当前研究多将政策失灵笼统论述,问题界定较为模糊,不利于准确认识和分析问题。

第二,研究内容相对宽泛。

政策失灵并不抽象,而是有具体表现。

现有研究对政策失灵现象的分析多侧重宏观层面,较为抽象。

同时,公共政策有政策周期,体现为一定的政策过程,对政策失灵分析未能较好地结合政策过程,较为宽泛。

第三,理论创新不足。

当前,对于政策失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理论创新和分析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从利益角度分析政策失灵,根据理性经济人观点,人是理性自利的,马克思也提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63]由于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始终如一,而同一地方的不同政策或不同地方的同一政策,有的存在政策失灵、有的不存在政策失灵,这些现象从利益角度难以较好阐释。

又如从制度角度分析政策失灵,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制度不完善引发政策失灵,而对制度不完善引发政策失灵的内在机理以及制度不完善的内在机理,尚缺少较为深入的分析。

(二)研究展望政策失灵问题是当代中国政策实践中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因而研究政策失灵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加强政策失灵问题研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对政策失灵基本内涵的研究。

从语源学角度探析失灵内涵,以此为基础,探索较为清晰明确的政策失灵内涵。

第二,细化政策失灵阶段分析。

根据政策过程理论,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几个主要阶段。

政策失灵是公共政策全过程失灵还是部分公共政策过程失灵?现有研究表明,政策失灵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阶段较为普遍、突出,因而应将政策失灵研究细化为政策制定失灵和政策执行失灵。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

理解公共政策读书报告前言公共政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议题,它牵涉到政府的决策和资源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利益。

因此理解公共政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本篇读书报告主要探讨了《公共政策基础》一书,该书为公共政策领域的入门教材,由作者Eugene Bardach所著。

主要内容本书从如下几个方面剖析了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掌权期间制订的政治方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由于公共政策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决策制定过程往往复杂,需要协调各方面利益,因此构建公共政策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政治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并非简单的流程,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议程:政府需要确定优先考虑的议题,确定了议题才能展开后续工作。

2.制定方案: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不同的方案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效果。

3.实施政策:政府需要确定如何将政策付诸实施,比如如何分配资源和实施监管,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4.评估政策:政府还需要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如何评估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否成功得以实现必须通过评估来验证。

为了评估公共政策的效果,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的目标非常重要,有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评估工作。

2.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评估的方法会影响评估结果,选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十分重要。

3.开展评估研究:评估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从而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的呈现。

4.评估结果的应用: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应用,能够分析政策效果,结合反馈意见,并且制定未来的改进方向。

结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公共政策基础的入门知识,有利于提升读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

同时,对于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人来说,理解公共政策也是了解政治经济的基础,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公共政策的学习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过程指从公共问题产生到政府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经历的程序或阶段。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中结与周期这五个阶段。

一、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

从狭义的理解来看,政策制定是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也可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过程。

政策制定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这三个阶段。

议程设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类型,大多介绍讨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中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解决方案的阶段。

政策方案的规划必须遵守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科学预测原则、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稳定可调原则这六条重要原则。

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最后一个必要环节。

从狭义的角度可理解为被选择出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获得合法性被批准实施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途径、“自下而上”途径、“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和工具选择途径。

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主要可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这四类。

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合法、公正原则,权变原则、系统原则、时效原则。

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最终形成了六种主要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分别为过程模型、互动理论模型、循环模型、博弈模型、系统模型和综合模型。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和政策外的因素。

三、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政策评估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事前、执行和事后评估。

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正规的、科学的政策评估,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政策评估模式一般分为8种类型: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的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

政策失败的原因包括政策投入不够、目标团体不配合、政策本身的问题、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和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五个方面。

四、政策监控
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监控是由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等功能活动所组成。

政策监督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之中,它的内容包括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及终结的监督等。

政策控制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保证政策的合法性、权威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主要由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政策调整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题的重新界定、目标的重新确定和方案的重新拟定等方面。

五、政策终结与周期
(一)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环,也是承上启下的一环。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行为。

政策终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节省资本、提高绩效、避免僵化和优化政策。

政策终结的一般原因有财政困难、政府效率低、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行为理论的变化、学习等。

政策终结的类型主要分为功能的终结、机构的终结、政策本身的终结和项目的终结,它们所遇到的阻力是依次递减的。

政策终结的主要方式有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和政策的法律化。

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障碍,一类是政治上的障碍,主要包括相关者的心里抵触、现存机构的持续性、行政机构的联盟、利益集团的阻碍、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社会舆论的压力、高昂的成本等。

(二)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理论则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的过程视为一个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的研究有助于防止政策僵化,促进新的、充满活力的政策的产生。

政策周期的实践意义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1、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2、巩固和发展现行政策;3、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

在我国,一项政策并不是完全按照制定——评估——监控——终结的程序进行,而是表现为传达期、贯彻期和变通期。

这是中国政策周期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