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_袁朝钢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
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位作家的散文风格独特,各自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风情为背景,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为主要描写对象,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情感;而汪曾祺的散文则更多地世俗生活,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绘为主,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两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入手,分析他们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探究他们对自然与人文的不同侧重以及各自的创作思路。
沈从文的散文犹如一幅幅湘西风情画,将自然风景与民族风情完美融合。
他笔下的湘西,自然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沈从文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传达出他对湘西故土的深厚感情。
在表现手法上,沈从文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和感性的文字,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字既淳朴又华美,在质朴的描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考。
例如,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现了湘西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同时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与沈从文不同,汪曾祺的散文更注重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尤其是对日常生活情趣的。
他的作品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为主,通过幽默风趣的笔触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从生活中的琐事入手,以小见大,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表现手法上,汪曾祺的文字平实中见真情,用词简练却意蕴深远。
他擅长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反映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同时也不避讳人性的阴暗面。
例如,在《胡同文化》中,他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绘,展示了胡同文化中的喜怒哀乐,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思考。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各有特色,但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沈从文的散文主要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的描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汪曾祺则更注重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以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来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作者:文小叶来源:《金田》2016年第03期摘要: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人均属于我国京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二人也是典型的师生关系,所以两人在我国文坛发展史上,创作出了众多瑰丽的文学财富,并且为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就将从汪曾祺与沈从文在女性角色塑造、散文创作以及小说创作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二人在我国文坛历史上的杰出贡献进行阐述,以期客观展现出二人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汪曾祺;沈从文;写作特色;对比在新时期的小说家行列当中,沈从文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位。
其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并且在文学范畴的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这就足以看出沈从文自身的作品特色与创作风格。
而沈从文最为得意的学生汪曾祺也是深受沈从文影响,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也不断追求真善美与积极向上的力量。
所以二人的作品在许多时候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同时也会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一、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中女性角色的异同(一)环境影响的异同。
首先,沈从文与汪曾祺二人的文学作品中,都不可避免会有女性角色的塑造,并且二人在对女性角色进行塑造的时候,确实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二人自幼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所以这里充斥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汪曾祺则成长在江南地主家庭当中,这也决定了其对审美的理解以及个性、特点以及为人处事原则都有一定的差异。
沈从文年幼时期格外被外祖母所疼爱,而其母亲也是典型的聪颖、智慧的女性形象。
其姐姐对沈从文的照顾也可谓无微不至,所以沈从文的童年中,女性是其接触到最多的形象,所以在沈从文的记忆与理解里,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可以与美好的女性形象结合起来,从而迷幻其每一处神经。
这就使得其在《边城》中塑造了翠翠的形象,在其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众多极具母性思维与光环特点的动人情景。
汪曾祺则与沈从文不同,其幼年丧母,但是其自由也得到了全家其他女性的偏爱。
所以汪曾祺在文学作品中所书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数是其记忆中的美好回忆被唤醒,从而体现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当中。
沈从文与汪曾祺笔下的浪漫主义世界比较
此, 他用《 受戒 》 、 《 大 淖记事》 、 《 异秉》 、 《 徒》 等 小 说 构 着 . 快乐着 . 忧愁着 。
建 起 他 心 目中和 谐 淡 雅 的高 邮 水 乡 这 个 世 界 与 沈从
起 的 湘西 世 界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联 系 . 他 们 的作 品 中 都 充斥 着强 烈 的浪 漫 主义 气 息 。 然而 . 二人在生活经历 、 生 活 环 境 和 人 生追 求 是 各 不 相 同 的 . 因此 . 他 们 创 造 的浪 漫 主 义文 学 世 界 是 不 同 的
【 l _ 最后 , 沈从文在《 边城》 中为 沈从文 、 汪 曾祺 是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史 上 两 位 浪 漫 在 便 可 有 可 无 之 间 了 。”
主义 小 说 的杰 出代 表 。 他 们 是 师 与徒 的关 系 , 因此 , 他 我们 展 现 了一 个 纯 真 少 女 翠 翠 的 形 象 翠 翠 可 以说 是
小岛 . 三面都是河 . 西 面 有 一 条 小 路 通 到 荸 荠庵 。 独门
独户 , 岛上只有这一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岛上 有 六 棵 大 桑 树 . 夏 天都 结 大桑甚 , 三棵结 白的 . 三棵结紫 的 : 一个 菜园子 , 瓜 豆 蔬菜 . 四时 不 缺 。 ” [ 2 1 作品中 , 小 英 子 的 家 分 明 就 是一 个
、
纯 粹 的 自然 和 净 化 的 自然
沈 从 文 小 说 在 构建 湘西 世 界 时 . 他 着 重 赞 美 湘 西 人 情 事 态 的 原 始 :而 汪 曾祺 小说 在 经 营苏 北 高 邮 时 .
他 着 重 渲 染 高 邮 水 乡 的 和谐 淡雅
沈从文和汪曾祺对废名小说田园风格的继承与变异
沈从文和汪曾祺对废名小说田园风格的继承与变异张晓磊杨晓波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深受沈先生的教诲,继承了田园风格小说创作,并在其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形成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一脉相承,将一种恬淡的田园诗风贯穿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
一.沈从文和汪曾祺对废名小说田园风格的继承(一)对乡土风情的注重废名小说创作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最具影响力的是他早期以湖北黄梅故乡为背景的充满乡土风情的部分。
与他后来的佛理色彩越来越浓的作品相比较,在这些作品中,废名以一颗充满仁爱的儒者之心,描绘了故乡处于生活底层民众的众生相,通过对各色小说人物的关注,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同情、心悦和悲哀。
在废名笔下,有浣衣的寡母,唱戏的孤老,有或劳动于果园或辛苦于菜地的老农,也有给人打杂的雇工,正如对废名影响极大的周作人所言:。
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却是现实。
”废名以诗人的心灵,诗人的眼睛在平凡人生领略到了别人所忽略的充满诗性和意趣的美。
在《[竹林的故事》中有一段三姑娘卖青椒的场景,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昵?”三姑娘笑了:。
吃你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笑了。
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筐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善良纯朴热情又有青春朝气的三姑娘身上分明映现出作者欢欣的目光,在这种注视中,废名发现、感受、表现着对故乡的温情,表达着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人性美与人情美的结合。
《[边城》中老船夫不收摆渡客的钱,请客却不吝啬,赤诚待人。
翠翠天真无邪,对待自己的爱情也同样是如此。
程边城》中的爱情是美好的,虽然还不确定那个人明天是否回来。
汪曾祺笔下的高邮世界是别样的。
《大淖记事》:。
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的不一样。
这一128I 里的人也不一样。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家长念过子日的完全不同。
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
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沈从文和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对备受推崇的作家,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两位作家的作品常常被拿来比较,特别是在关于“乡土文学”的探讨中。
本文将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他们作为恋乡主题的代表作家的不同之处和共通之处。
首先,沈从文和汪曾祺都以乡土为题材,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讲述女主人公双儿的一生,表达了对黄土高原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赞美之情。
汪曾祺的《狗》、《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也以家乡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其次,沈从文和汪曾祺在描写乡土风貌和人物形象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沈从文的作品较为浪漫,他通过描写绚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表现了乡土的美好和宏大。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现实主义,他以许三观等普通人物为载体,真实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喜悦。
另外,两位作家对于乡村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达也有所不同。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于老百姓的生计和生活困境没有过多的呈现,更多地着重描写了他们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意。
汪曾祺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他透过作品对农民工、离乡背井者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深刻的触动,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问题。
同时,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
沈从文的作品通常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他崇尚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具有诗意的表达方式。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更为朴实,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他人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融入作品之中。
总体而言,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位作家都是恋乡的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笔触和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揭示了乡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沈从文作品中浪漫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了一种超乎现实的美感;而汪曾祺则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刻画展现了土地与人的紧密联系。
虽然风格和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将乡土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人重新审视内心对于故乡的情感与人世的无常。
各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风格有什么异同之处?
各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风格有什么异同之处?
沈从文和汪曾祺是师生关系,两人同为京派代表作家。
沈从文是京派文学的中流砥柱,汪曾祺被称为该流派的最后一个传人。
两人都非常擅长刻画乡土文化下的人物形象,抒发情怀。
1、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叙述方式。
沈从文和汪曾祺对于故乡感情的差异导致叙述方式的不同。
沈从文对于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的作品如《边城》、《湘行散记》、《长河》《三三》等都能看出他对湘西有着非常深的情结。
对乡村的热爱让他产生了对城市的一种天然的疏离感。
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抒情诗人的恬淡,更加包容,从《大淖记事》、《受戒》等作品看出作家宽广的精神向度和悲天悯人的心怀。
2、其次是创作结构。
虽都取材自湘西,沈从文小说在创作结构做到新意层出不穷。
沈从文注重小说呈现给读者的结构感,不致使读者觉得枯燥乏味。
小说结尾总有意想不到的结局;汪曾祺作品更加随性,结构松散。
我还记得他谈美食,谈植物,就是捡一片树叶,跟你娓娓道来的感觉。
汪曾祺的作品给人一种生活是很美好的,自然是很美好的,食物是很美好的感觉。
3、语言用词风格
这两人都是用词高手,诗化的语言,简洁凝练、优美清新。
“沈从文体”的诀窍之一就是尽量少用“的”,以展示语句凝练;汪曾祺师从沈从文,有着“抒情诗人”之称。
相比沈从文有时伤感的文笔基调,汪曾祺的语言多了一分明快。
沈从文_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_邰宇
76
从文小说的悲剧色彩正源于此。 汪曾祺是汉族, 那一种少数民族的内心伤痛汪曾祺没有, 但汪曾祺出生于 1920 年。30、40 年代 正是我国内 忧外
患生灵涂炭的时代。动荡不安的时代, 坎坷的经历所产生的 不平之气、忧愤 之思注入 作品, 自然 带来了 其创作风 格 中那些痛苦忧伤而极为深刻的情感。
[ 摘 要] 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具有貌似冲淡实则深情的风格, 但他们的风格又 是同中有异。这与内因 和外因都
有关系。他们的风格显示了继承与突破的创新, 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 关键词] 沈从文; 汪曾祺; 创作风格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1696( 2003) 03- 0075- 05
这表现的是一个复仇者浪迹天涯的感觉。这样的境界、这 样的情调, 是作 者特有 的, 至少在 当前中 国文学领 域 中, 我们还很难读到类似的作品, 难怪当年沈从文就颇为推崇自己这位学生的才华。
经过比较, 我们发现这两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都被视为独异的作家, 风格中有几点相同的特征: 1. 他们的作品都是着力表现对贫困、愚昧、落后而近于麻木的生 活的不满 与思考, 对封建主 义旧道 德旧传统 的 鞭鞑, 对美好人性和理想的追求。 2. 他们的作品都是 主情 式的, 其中回旋着一种感伤而有 力量的主 旋律。文章 不拘格 式, 受感情 波动的支 配, 在淡淡的哀愁中有一种痛楚、深沉而又不甘寂寞甚至倔强的调子。 3. 字里行间蕴含着歌的节奏、诗的韵律、画的色彩, 它们与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表现为偏于冷色的艺术美。 他们这种不尚威武, 不擂鼙鼓, 但却是把心掏出来在磨盘 里磨, 把自己 的胆汁吐 出来, 蘸着 去写, 貌 似冲淡实 则 深情的风格, 诚可称之为子规啼血。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对乡土文明描写的异同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对乡土文明描写的异同废名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和汪曾祺的高邮风情小说,在总体风格上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京派小说的艺术风貌。
他们在悲惨感伤的农村中寻觅诗情,极力在小说中表现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纯真、善良、友爱、无私的人伦道德。
废名、沈从文的田园可谓之“梦中的田园”,与其他乡土作家的现实的田园相辉映,以对原始、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从另一角度进行着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而汪曾祺在对风俗、环境的描写中似乎挖掘出了乡土中潜藏着的诗意本质。
1.废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都描写人性美、人情美,都运用了诗意的抒情的表现手法,但是他们的“田园梦”仍呈现出迥异的色调。
就其思想内涵来说,废名的小说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小说里显现出神性,汪曾祺的小说则表现的是生活的诗意原质。
废名在《桥》以前的小说中以隐含禅趣的笔墨,写自己领悟了的自然美景,绘出了“拈花微笑”的境界。
废名亲近自然不重向自然寻求慰藉,而重在自然中寻觅顿悟,具有古代文人墨客超然尘外的庄禅人格。
作者往往在竹林、桃园、陶家村、史家庄等古朴、纯真、幽静的景物中洞见世间万物生命本体的跃动。
沈从文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身居现代都市,却怀抱顽固的“恋乡”情结,这种巨大的内心矛盾、对立化的情绪,导致了他精神的流浪与逃亡,急于寻找栖息之所。
古老湘西的幻梦抚慰了他疲惫的灵魂。
他以湘西的眼光观察城市,极易捕捉到都市道德沦落、人性泯灭的严重症结。
那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丑恶的人际关系,被扭曲变态的灵魂,使他惊呼:这是“神之解体的时代”!沈从文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
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由此可见,沈从文的“神”即是人性,在他那里“人性”与“神性”相通。
沈从文、汪曾祺风貌比较
沈从文、汪曾祺风貌比较
翟业军在《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京派文学”的最后传人,但其文学风貌却与沈从文有所不同:一、一冷一热。
沈从文几乎所有出名的篇什都是冷的,要么是爱而不得,要么是得到后反而更加失落,他似乎洞穿了人性无可回避的忧伤。
汪曾祺的世界是热乎乎的。
他一生坎坷,却很少书写不幸,即使写了也表现出难得的旷达,侧重在苦中之乐。
二、一真一善。
沈从文也向“善”,但其着重点不在济世,而是要让读者从作品得到启示,把生命引导到一个崇高理想上去。
如何到达则是通过美,美的创造首推文艺,因为文艺的形成正为满足生命扩大、延长的愿望。
在感性中抽象,在有死中祈求永生,在浑浊中追求圣境,沈从文便着力建构此在的真,想留住永恒的美。
汪曾祺的情感寄托与当前的社会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他的向善文学观首先表现于他对现实主义的论述,要立足现实,着意挖掘平凡人生的诗意,用以缝补不完善的现世;其次还表现于他对和谐的强调,为引人向善,他能够直面生命的欠然。
三、一楚一儒。
楚文化是沈从文的世界观的坚实地基。
他常说作家必须有宗教徒的热情、虔敬和悲悯。
汪曾祺的儒家思想则近孟子,远荀子,强调人性的善。
由此可以反观他的“和谐”观,与之一脉相承。
沈从文与汪曾祺小说中死亡书写比较研究
沈从文与汪曾祺小说中死亡书写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沈从文与汪曾祺小说中死亡书写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位作家在表达死亡主题时的特点和风格。
沈从文小说中对死亡的书写更加浪漫主义化,注重情感抒发和心灵共鸣;而汪曾祺则更倾向于写实主义,注重细节描写和社会意义。
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作品,发现他们对死亡的书写有着共性和差异,各具特色。
总结了两位作家死亡书写的异同点,并对其对后人的启示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挖掘两位作家作品中死亡主题的文学意义,以及对比分析其他作家在死亡书写方面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死亡主题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学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死亡,书写,比较研究,共性,差异,体现,启示,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文学创作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作家们探讨人生、命运、情感等议题的重要切入点。
沈从文和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两位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对死亡的书写。
对于他们如何书写死亡这一主题,以及两位作家在死亡书写上的异同,值得深入研究。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其作品充满浓厚的乡土情怀,死亡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常常通过对生命的沉思和对生死的思考来表达。
而汪曾祺则擅长以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致力于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朴素真实和人性关怀,同时也不乏对死亡命运的沉思。
通过对沈从文与汪曾祺小说中死亡书写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位文学巨匠对于生死命运的看法与态度,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关于死亡主题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后续文学研究者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促进对这一重要文学主题的深入探讨和解读。
1.2 研究意义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位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而且至今仍然被世人传颂。
对于这两位作家在小说中对死亡的书写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作品及思想,还可以从中发现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之处。
沈从文汪曾祺比较
1、沈从文、汪曾祺对抒情体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沈从文和汪曾祺为了达到他们心中的世界,为了更好地描摹湘西、高邮的人性美,人情美,抒情体小说是再好不过的文体选择了。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维方式,不拘常格,求异思变。
文体的自觉使作家获得了文本结构与文本解放的极大自由。
沈从文的大多数以故乡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给人以清新、静谧、田园的浓郁情调,如《边城》、《长河》、《萧萧》等,这源于他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描摹与刻画,这种人性不仅是健康的人性,而且是自然的人性,不曾受到世俗污染的天然形式,应该说这是一种与城市文明相对照而存在的人性。
“那首歌声音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
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
她想起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
远处鼓声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边城》)”读后,我们所得的远比字面、画面多得多的东西。
沈从文在将这种人性美抒写到作品中去的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抒情体小说。
汪曾祺在1980 年的小说创作中透露出的近似于一种淡泊、静谧、隽永的情调,这又和他老师沈从文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他的《受戒》、《大淖纪事》、《职业》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作品中寄托着他对那种纯真质朴、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的歌颂。
汪曾祺作品中对人性美的描摹也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抒情体式。
这种人性的同情与温暖在沈从文和汪曾祺心目中同样重要,因为他们都对下层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温爱”。
由于汪曾祺在作品中着力表现他对生活的思考、对理想的苦苦追寻、对现实中尚未消退的阴影的忧心,他总是随着这些感情的流泻组织素材、结构文章,而传统的篇章布局却在他那里遭到了蔑视。
2 沈从文、汪曾祺抒情体小说特色分析2. 1 结构抒情体小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松散,这是和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完全不同的,汪曾祺曾总结道:“打破定势, 是这类小说结构的特点”[1 ]78 -79 。
论汪曾祺小说与沈从文小说艺术风格之异同(陶建秋)
论汪曾祺小说与沈从文小说艺术风格之异同陶建秋摘要:汪曾祺继承了其师沈从文的小说艺术风格,他们的小说大多是在乡村和城市题材的空间里,通过对人性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认识,讴歌健全的人生形式,从而表现出了相同的艺术风格;沈从文是30年代“京派”作家,而汪曾祺是80年代作家,两个人处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同时汪曾祺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小说家,其作品与民俗关系之深,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创作比其师沈从文更深,就使得两个人的艺术风格有了差异。
关键词:艺术风格语言艺术特色审美态度淡化主题反抒情一汪曾祺继承了其师沈从文的小说艺术风格,他们的小说大多是在乡村和城市题材的空间里,通过对人性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人生,讴歌健全的人生形式,从而表现出了相同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与沈从文在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上有相同的地方。
小说语言都别具一格,简洁明快,古朴简约。
汪曾祺的《受戒》中明海烫戒后与小英子隔河相对的话语;《大淖纪事》中十一子养伤时和巧云的一段悄悄话,都极为简洁平常,然而仔细回味,其中韵味绵长,不仅精到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同时使你读出了叙事中的诗意美来。
沈从文的《边城》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接站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瞬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件,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段文字句式参差简峭,绘形传神,古朴清新,富有表现力。
他俩的小说注重以人物语言,动作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表现一个至善至美心灵世界的良好艺术风格效果。
在审美态度上,两个人的小说中业体现出来了相同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汪的《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和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沈从文与汪曾祺
沈从文与汪曾祺作者:鹭焱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7年第03期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
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金石书画,而且酷爱运动、擅长各种乐器。
汪曾祺从小耳濡目染,在文学、书法、图画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
尤其是文学方面,在小学读书时就让人刮目相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随同父亲出去避难。
他带了大量的书籍,其中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沈从文的《沈从文的小说选》,这两本书引起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汪曾祺自己认为:“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私定了我的终身。
”当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这个名字一直对汪曾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1939年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从此沈从文成为汪曾祺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汪曾祺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沈从文先生开了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其中各体文习作是二年级的必修课,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则是三、四年级的选修课。
汪曾祺把这三门课都选了。
沈从文先生的课上得很糟,他对大学的课怎么上,一点也不懂。
这位文学大师只上过小学,但他在很多方面却是大家。
他对古典文学、金石书画、古代器物服饰等等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和高深的造诣。
这些都是他自学的成果。
沈从文先生上课一般是根据学生的作业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没有系统性。
他的乡音很重,声音又低,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他说了什么。
他说话随和、诚恳,如果学生听懂了就受益匪浅,终生受用。
汪曾祺觉得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在汪曾祺心目中的地位如同孔子,他对沈从文始终是很尊重的。
沈从文先生的习作课是很有特色的。
他不喜欢给学生命题作文,而是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偶尔也会给学生出题目。
这些题目很简单而且有点怪,都是其他先生从未出过的题目,比如:“我们的庭院里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面的空气”等等。
他认为写作就得从基本功开始,先学会车零件,然后才学安装。
各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风格有什么异同之处?
各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风格有什么异同之处?
老师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一、语言简洁,惜墨如金,斟酌字句。
沈从文对于人物形象,经常不做客观的描写,而是主观叙述,着墨不多却非常传神。
通过恰到好处的语言、对话等方面的描写,更加突出人物形象、人物情感。
二、具有浓郁湘西地方色彩。
小说中描述性的名词蕴含有大量的湘西民俗文化,将谚语、俗语、民歌等巧妙的运用到小说中。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他用生动易懂的语言把各种故事、传说表现得栩栩如生。
学生汪曾祺写作风格,
朴实之中见真情,朴素、平淡、韵味无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比较沈从文和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异同
比较沈从文和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异同
沈从文和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异同,主要表现为:
(1)相同之处
①他们的小说创作都是“文化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沈从文的《边城》与汪曾祺的《受戒》都是作者内心深藏的故土“乐园”的展现。
②他们的作品都是抒情式的,其中回旋着一种感伤而有力量的主旋律。
文章不拘格式,受感情波动的支配,在淡淡的哀愁中有一种痛楚、深沉而又不甘寂寞甚至倔强的调子。
③字里行间蕴含着歌的节奏、诗的韵律、画的色彩,它们与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表现为偏于冷色的艺术美。
(2)不同之处
①思想内容的不同
沈从文更多地对不平等的物质生活加以鞭笞,更多地要求人生存的基本权利;汪曾祺则是在生存温饱基础上求发展,是对人生存状态的文化反思。
②情感表达的不同
沈从文的作品的感伤色彩更浓重,情感更忧郁和压抑;汪曾祺的作品更明快一些。
以《边城》和《受戒》为例,同样是讲述故土“桃源”般的安逸生活,《边城》美丽得令人忧伤;《受戒》完全看不到任何忧伤和邪恶,是一个轻松的故事。
③表现手法的不同
沈从文节奏迂缓,如泣如诉的叙说中写实成分较多;而汪曾祺迂缓中夹杂着跳荡,有一些心理探索,还会有一点为当代人所喜爱的哲理性议论。
总之,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独具个人风格的小说家,沈从文和汪曾祺都表现出偏离主流文学的边缘化倾向。
然而,正是他们对人文的坚守和文化美学的创作,才造就了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小说。
沈从文的《边城》以及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都是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汪曾祺与沈从文写作特色比较
界的热点研究对象, 他们二人在文学创作上各有千秋、 不一样的追求。
他展现的是一种净化了的民间。在沈从文紧扣“生命” 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他所提倡的人性是一种
· 191 ·
Hale Waihona Puke 文艺探究WEN YI TAN JIU
感到生命的存在。沈从文崇尚自然的人性,歌颂湘西 沅水的一草一木,每一处吊脚楼都在作者美好的记忆 深处。 而被称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汪曾祺在与 自然的关系中则显出一种豁达与洒脱。所以在文学写 但他与沈从文的崇拜自然截然不同。汪曾祺的“返朴 自然”在艺术审美上更加追求一种体现世俗关怀的非 个人行为,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感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 的体现。与沈从文“小家碧玉”式自然追求相比,汪 曾祺则可谓是“大家闺秀”。在洒脱、豁达思想气概 多了一些士大夫的关怀责任;少了神秘理想的憧憬, 多了现实善美的真切。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用 大量笔墨描绘了大淖的风土人情,在一片和谐自然中 展现着纯真古朴的下层人们,巧云与十一子之间忠贞 不渝的爱情给了人们生活的希冀。 三、语言色调上的比较 在文学创作言语风格上也迥然不同。沈从文在塑造湘 西风土人情时,是以一种激情自由但又略带忧伤的语 言基调进行文学建构的,他在展现最淳朴最原始美好 人性时,是带着泪水的,他以一种悲悯的情怀让人洞 悉世间不可避免的感伤, 在恬淡之中给人以震撼。 《边 城》是一部意蕴颇深的小说,沈从文用独特的笔调为 青山绿水,犹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但人物的命运总 是略带忧伤,翠翠早年父母早逝,与年迈的祖父在清 贫的生活中相依为命,就连最后爱情的渴望也得不到 满足,给生命的色调涂上了灰暗的色彩。 而汪曾棋的写作则带有唯美的气息,他很少书 写痛苦不幸,即使有,那也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胸襟 展现对生活的信心。他在继承老师沈从文清新隽永文 《受戒》中的小英子生活在风景优美的荸荠庵附近, 她聪明开朗、旷达豪爽,她与明海的爱情纯真懵懂, 他的笔下人物、民间总是那么的明亮欢快。 四、间架结构上的比较 沈从文、汪曾棋在文学创作的结构上也各有特 色。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题材广泛,但
浅析汪曾祺和沈从文写作上的异同点
浅析汪曾祺和沈从文写作上的异同点作者:许家睿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8期摘要: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善于在文学作品中抒写乡土风情的大家。
他们的两篇代表作《边城》和《受戒》更是被许多读者拿来比较。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他在继承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了一番独特风味。
本文从《边城》和《受戒》的异同点来分析两篇文章,品读其中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边城》; 《受戒》; 异同点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05-0022020年恰逢汪曾祺的百年诞辰。
俗话说:“人间烟火气,最是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其作品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为代表。
汪曾祺以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而《受戒》更是他的代表作。
它以1937年做的一场梦为背景,描写了在一个桃花源似的村庄中的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纯洁的爱情故事。
以兼具散文和小说化的笔法努力写蕴藏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的人性美。
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淡泊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炼、典雅的特点。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边城》和《受戒》的异曲同工之妙1.人文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特色汪曾祺和沈从文都是描写环境的大家。
在两篇小说中,他们极力营造一种“世外桃源”似的环境。
那里有山有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安宁。
沈从文与汪曾祺笔下乡土世界之比较
沈从文与汪曾祺笔下乡土世界之比较摘要:作为京派重要代表作家的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人创作思想和文学风格具有传承关系。
但是二人的审美意识、生活背景和人生理想各不相同,二者分别构建的湘西世界和高邮世界也有异同。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并以此来深入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沈从文汪曾祺民间人性审美理想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经掀起过一股股乡土小说的狂潮。
乡土小说家们以各自的笔调精心地构建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乡土世界。
沈从文和汪曾祺就是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他以江苏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和那里童年生活所有的记忆和梦想为背景,用《受戒》、《大淖记事》、《鉴赏家》、《异秉》、《八千岁》、《职业》、《小陈手》等小说构建起其独特的苏北高邮世界。
这个世界与沈从文用《边城》、《丈夫》、《柏子》、《三三》、《萧萧》等小说经营起的湘西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汪曾祺也曾充分肯定了这种关系,“我认为,他的小说,他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的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因素……我是沈先生的学生。
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显然,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汪曾祺的高邮世界是具有传承关系的。
沈从文对此也很欣赏,他自把汪曾祺称为他“最得意的学生”。
然而,在审美意识、人生经历、生活背景、人生理想等方面,沈从文和汪曾祺各不相同,所以在各自苦心经营的文学世界里有所不同。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并以此来深入分析它们的异同。
一纯粹的民间与净化的民间沈从文小说在构建湘西世界时,以当时社会背景为底色;而汪曾祺小说在经营苏北高邮时,淡化当时社会背景或消解当时社会背景。
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的故事背景光明与黑暗交织,如:《菜园》中王家母子,风度优雅,生活美好而恬静,儿子又带回一位美丽得让人忧心的媳妇。
而所有的美好只是增加了儿子夫妇被杀后的死寂——“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
作者: 袁朝钢
作者机构: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江苏江阴214405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3-75页
主题词: 沈从文;汪曾祺;乡土小说;比较
摘要: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
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袁 朝 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江苏 江阴 214405)摘 要: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
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
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
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关键词:沈从文;汪曾祺;乡土小说;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5)06-0073-032005年11月第6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05No.6收稿日期:2005-02-10作者简介:袁朝钢(1958— )男,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湖南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和主帅,他对后代产生过广泛持久的影响。
沈从文这个“执拗”的“乡下人”,对乡土有着显而易见的怀恋之情,对城市似乎“天生”有一种对立感。
正是这种“乡下人”的眼光和身份体认使他对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有了深切的领悟,同时也正是因“乡下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立场,沈从文既没有像“左翼”作家那样从政治的角度来反映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没有像“海派”文人那样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都市生活的五彩斑斓。
他采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态度。
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入手,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级阶段后所显示的全部丑陋之处,在这一意义上,沈从文的作品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位作家比起别人来,似乎有更为持久的努力和较大的发展,直到他搁笔之前,不停地向中国现代文学输送他的偏僻家乡的人物,那里生活的形与色、风物、习俗和民间文学的宝藏。
谈到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的乡恋心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次就是沈从文了。
在现代作家中,说过自己是“乡下人”,并明显表示过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的作家不在少数,但像沈从文这样“执拗”的“乡下人”却不多见。
沈从文这样疏离都市,亲和乡野,鄙薄“城市中人”,厚爱乡村灵魂的文化倾向的形式,源于他对乡村、都市的不同理解。
沈从文生活创作时的中国都会,几乎无一不表现出畸形发展的“中国味”——一方面,这些城市骨髓深处仍是沿袭着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张惶失措地不加选择地接受涵纳了沉靡的西方商业文化。
沈从文悟到了造成如此不幸的是“这一个现代社会”。
于是,沈依了自己心情的导引,去写自己“心和梦”的历史,去营造那片“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的心理上的乡村圣土。
这“乡土”体现着沈从文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与执着。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
其作品具有平淡恬静、和谐温馨、充满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天国仙境的梦幻情调。
汪曾祺是“文革”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家之一,而且是最早致力于市井乡土小说创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家。
他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曾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
汪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1](PP 237~238)。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汪曾祺小说还流溢出多种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此外汪曾祺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喟叹。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9年,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汪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在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颇有建树。
对汪曾祺小说的创作风格,大多数人用“淡中有味,飘而不散”,平淡和谐来概括,其实,汪1曾祺同沈从文一样,注重语言文体建设,如他所说,“我大概是文体家”。
沈从文、汪曾祺两人对于故乡感情的差异造成两人语言色调的不同。
湘西给沈从文带来的是激情和感伤,而他对城市似乎“天生”有一种对立感,也正因为他对“这一现代社会”的领悟,使得生活于都市的沈从文,这颗不屈的湘西灵魂,在对乡村灵魂的赞美中,呼唤张扬一种健全的、于国家民族前途有意义的生存环境与存在方式,以此超度那一个个无家可归的迷途的现代灵魂,进而实现民族文化人格与伦理道德的再造。
有别于沈从文,汪曾祺有通俗抒情诗人的恬淡宽厚,使得他能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欢乐和温馨,贴近地观察生活又从较远距离地思索生活,有一种超然与达观。
沈从文、汪曾祺在小说结构的体现上各有千秋。
沈从文的小说题材非常广博,结构上却能做到不雷同。
更有甚者,沈从文虽然写了许多篇短篇小说,差不多每篇都有一个新结构,不使读者感到单调与重复,可见其组织的巧妙。
而且每篇小说结束时,必有一个“急剧转变”,像《夜》那篇,隐居老人开房示人以老妇尸体;《虎雏》那篇,他所收养教育的聪明小兵终于逃走;《牛》那篇中牛大伯的牛被拉夫者拉去等。
全篇文章得这样一结,就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愉快的惊奇。
同时,沈从文小说句法短峭简练,富有单纯的美。
如《我的小学教育》自述小时生活。
另外,他在遣词造句这方面表现新奇,有时想入非非,令人发笑,如“因为好的天气,是不比印子钱可以用息金借来的”(《牛》)。
汪曾祺的小说结构随便、散漫,看似信马由缰,了无拘束。
他的小说里很大一部分只取一人一事,或奇艺,或怪癖;或妙语,或劣行,例如《桥边小说三篇》、《故人往事》等作品。
总之,他剪一片绿叶给你看,"谈生活"而已,怎么谈,无定格。
为了使作品摇曳多姿,有时运用一点现代派的手法使作品于平安中见奇崛,于和谐中见丰富,如《大淖纪事》。
不难看出,沈从文、汪曾祺二人作品结构上都具有散文化的风格,但相比之下,汪曾祺更重写人物,重文气有画意。
汪曾祺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
但汪曾祺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2]。
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作者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
凡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作者从来不吝笔墨,大笔挥洒;与人无关的风俗,尽管很美,也毅然割舍,惜墨如金。
《大淖记事》花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民情风俗,这正是大淖人自由恬然的天性的写照。
巧云和十一子就是这民情风俗养育出的灵秀精英。
他们的性格、爱情和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的风俗相和谐,致使人们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又是写风俗。
风俗即人,这也是他同很多写风俗的作家最显著的区别。
这同时正是他的小说受到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
他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与人物同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主体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了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
《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固然让人感动,可是,如果没有那一地方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写,是不会取得那独特的审美效果的。
汪曾祺倾心于风俗形象的创造,不仅把它作为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段,而且把它作为创作目的,这是文学观念上的一个巨大变化。
这使他的小说脱离了传统小说模式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广泛的社会性、知识性、风情味和轻松感的美学效应,从而引起了各界读者的广泛注意,并成了某些作家的模仿对象。
沈从文运用自然朴实的群众语言叙人情、绘风景、描景物,从而创造出一幅幅色彩纷呈、意境清雅、情调健康,富有浓郁诗情的画卷。
而汪曾祺更是一位具有独特气质的作家。
他认为,“我们当然是需要有战斗性的……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悲壮、宏伟的作品”。
但是,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1](P 208)汪不习惯用政治群体意识观察、表现生活,而是钟情于个人的经历与命运,个人的性格特点、操行品德甚至个人隐私。
汪曾祺小说吸收了我国古代散文、笔记小说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文人小说一家继承与发展”[3];同时,还注意到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如绘画、戏曲和说唱文学对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自成一种特殊的风格,在鲁迅、茅盾等系统之外另成一派。
他被人们称为“文体作家”、“自觉的艺术家”,这就看出他在创作方法和各种表现手法上进行的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并且不拘一格。
沈从文用自己的独特笔墨和文体精心构建出谜一样美丽的“湘西世界”。
他的表现湘西下层乡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小说实在是多,单短篇小说集就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等。
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阅读了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又用自己的笔将“湘西世界”带有原始风味的边地人的生活方式“风化”为活化石。
可以说,“湘西世界”既是沈从文的精神栖居地,也是他最具魅力的艺术归宿。
凭借他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与现代中国文坛、与世界进行了独具魅力的对话。
汪曾祺小说的创作风格平淡、和谐,带有浓厚的儒学色彩。
他的不少作品包含着对下层群众的悲惨命运的悲悯与同情。
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士大夫作品中对大众的深厚关切、对苦难的严重感受是一脉相承的。
汪曾祺说:“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4]这些也说明了他的文学观念中蕴含着儒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汪认为“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一个作品里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人物的态度、感情”。
作品《受戒》、《大淖记事》这些以抒情见长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汪曾祺的作品拥有宽广的精神向度。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爱与悲悯不仅是一种情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儒道佛相互渗透是对汪曾祺小说的哲学意识较为一致的看法。
儒家的有所为与道家的无所为在独立的人格理想这一点统一起来,形成了汪基本的审美理想和道德尺度。
在汪曾祺笔下,从古朴敦厚的乡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和宽裕的境界里,我们可寻到儒家个体与2·74·社会和谐的人生理想。
从清新明丽的江南风光里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可以看出庄禅的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追求。
从作品体现的不同人生哲学来看,汪曾祺、沈从文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呈现形态不同。
沈从文体现在爱国者的忧患意识与文学家维护文学独立的要求之间,汪曾祺则在儒家与庄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