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做对比,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

C.文章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符合接受与安住当下的精神。

D.尾段补充阐述“安住当下”的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此时此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安心此生的思想。

B.《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者顺随生命的流动,能够安住当下。

C.“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是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的典例。

D.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也是告诫人们要学会安住当下。

参考答案:

1. D (A项,“只……才”表述绝对。B项,“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C项,张冠李戴。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

2. B 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对比”无中生有

3. C “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活在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