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2年11月高三质量检测语文及答案(1102)

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2年11月高三质量检测语文及答案(1102)

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2年11月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4 小题。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他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赓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向。

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

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特征。

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根的道。

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

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

老子此说,至庄子更得到发展。

庄子主张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方法去“见独”、“体道”、“睹道”,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

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

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做论述。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

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

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分析。

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

墨名二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

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

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中国文化精神是个比较大的主题,人人生活在其中,都会有自己的认识,我作为一个在观察思考的普通人想站在自己的角度谈一谈。

使用这个标题似乎是站在了对立面,有离经叛道,背叛自己文化的嫌疑;但我认为,唯有摆脱思维定式才有可能认清自己和世界,并且这种文化精神非中华文明所独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都会表现出其中的部分特点,只是由于我国独特的文明发展继承脉络,才达到了今天的完善精致,自成一派。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阅读试题及答案试题内容: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张颐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

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

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

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

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

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

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

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

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

实用类文本《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3学年高三12月)

实用类文本《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3学年高三12月)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

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

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

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

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

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

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水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

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

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

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万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

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

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①着眼世界,活在当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特征。

儒、道、释等经典著作中包含了中国文化。

今天,我们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现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②儒学关注世界和现实生活。

孔子曾说:“不懂生,怎知死”(《论语》进言)、“敬鬼神,避之不及”(《论语》中的永业)、“子不由己的异能与疯狂”(《论语·舒尔》)。

孔子认为,重视生命,活在当下,尊重鬼魂,不为世界担忧,不热衷于谈论奇怪的力量和疯狂,是对生命的尊重。

”《礼记·大学》记载:“知道结局后,会有一定的量,然后你才能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后,你可以考虑和平,你可以考虑后,你可以得到它。

“这里所谓的“一”是指这种思想可以活在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在的联系,人的心会逐渐集中。

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内在的智慧将继续显现。

恰恰相反,它的味觉是不自觉的,而不是倾听③道教也强调接受和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接受老子智慧的精髓。

对于个人生活来说,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与当下相通,而此时此刻,是体验生命流动的唯一场所。

老子在《道德经》80章中说:“如果你愿意吃饭,如果你很漂亮,如果你穿着舒适,如果你生活安逸,如果你满足于你自己的风俗习惯。

这个国家面对面,听到鸡犬不宁的声音。

人老了就死了,没有交流。

“其实,所谓的“安逸生活”是指人们的舒适和舒适。

在道教中,“无所事事”、“不奋斗”是指适应自然,安顿在当下,不停留在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理解现在,不为之奋斗或贪婪,更重要的是不与现在作斗争。

④佛教强调要意识到当下并活在当下。

”佛教中的“正念”是指意识到并活在当下,即摆脱过去和未来,自觉而专注地感知当下的一切。

它是佛陀八大教义之一。

在佛教里,一切都发生在当下。

完美不再存在,而是在此时此地。

因此,只有放下过去和未来,保持清醒,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活动,解决各种身心现象,才能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

不要“贪婪地看着月亮,迷失在珍珠的掌心”。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

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现代汉语与中华文化里,少数的词汇被用作描绘爱的概念:●“爱”这个字可用作动词,如“我爱你”,或名词,如“爱情”。

●“恋”这个字并不会作单词用,通常会与其他字组合,如“谈恋爱”、“恋人”或“同性恋”。

●“情”这个字通常解作感觉或情绪,通常指代为爱,而其可与其他字组合为相爱的意思,如“爱情”、“情人”。

●性相关联的事。

在儒家学说里,恋是纯爱之意。

恋为所有人追求的东西,为道德生活的反映,儒家多用“仁”来表达对人之爱,是一种摒弃私欲的爱。

子女对父母的爱为“孝”,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兄弟姊妹之间的爱为“悌”。

而墨子则发展出与儒家的恋概念相对的爱的概念。

爱在墨家学说里为兼爱之意,即爱无等差,对众生皆持对等的爱。

浪费与攻伐对爱则不利。

虽然墨子的想法亦有一定影响力,但儒家的恋仍是大部份中国人对爱的概念。

感情指两人之间的感觉。

两人会以建立良好感情来表达对对方的爱,如互相帮助。

而且可以对万物存有感情,不只限于人。

缘份是指两人间命运的关连。

俗语说:有缘千里能相聚,无缘对面不相逢。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现在”精神①关注世界,活在当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特征,儒家,道家,佛教等经典著作中都包含有汉文化。

今天,当我们研究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不应忽视“当下”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②儒家关注这个世界和现实生活。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不懂得生活,怎么会知道死亡”(《论语》高级),“尊重鬼神并远离它们”(《论语》永业),《子部yu的奇特势力与精神错乱》(《论语·舒尔》)。

孔子认为,重视生命,活在当下,尊重鬼神,不担心世界,不热衷于谈论陌生的力量和精神错乱,是对生命的尊重。

《礼记·大学》记载:“知道结局之后,就会有一定的,静后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后可以考虑和平,经过考虑后可以得到”。

这里所谓的“一个”是指这个心可以活在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人的内心会逐渐变得集中。

在这种集中的过程中,内心的智慧将继续出现。

相反,它是“心不在ab,盲目,听而不是听,不知道其口味的饮食”。

③道教也强调接受和生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接受老子智慧的精髓。

对于个人生活,只有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与当下联系起来,而此时此刻,唯一体验生活流程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经》的80章中说:“如果你愿意吃饭,如果你很漂亮,如果你对衣服舒适,如果生活安宁,如果对自己的习俗满意。

国家彼此面对,听到了鸡和狗的声音,人们死于老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实际上,所谓的“舒适生活”是指人们的舒适和舒适。

在道教中,“无为”和“不挣扎”是指顺应自然,在当前安顿下来,不停留在过去,不执着于未来,但始终了解当下,不为之奋斗或贪婪,更重要的是,而不是与现在作斗争。

④佛教强调要意识到并活在当下。

佛教中的“正念”意味着要意识到并生活在当下,即摆脱过去和未来,并有意识和专心地感知当下的一切。

它是佛陀的八项主要学说之一。

在佛教看来,万事万物都在当下发生。

完美不再存在,而是在这个时间和地点。

因此,只有放下过去和未来,保持充分的意识,观察生活的每一个微小活动,并解决各种身心现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2024届高二(下)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2024届高二(下)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2024届高二(下)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扩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

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

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

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

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

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

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

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

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

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

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中国精神”》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关于“中国精神”》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

《关于“中国精神”》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

但这些愿望和目标又不能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

无论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还是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我们所憧憬、追求的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是我们为世界、为未来所提供的新的生存方式选项。

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这种发展模式所展现的独特生存方式,在于这种发展模式、生存方式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

这应当成为中国梦的精髓。

②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应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③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贯穿在中国经验中的精髓是什么?对中国奇迹的奥秘、中国经验精髓的探究,最终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探讨。

因此,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奇迹奥秘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经验精髓的高度概括。

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是中国精神的最外在表现。

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

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

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

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

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神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

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

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

《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

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

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

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龙源期刊网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作者: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10期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牟钟鉴著
定价:38.00元
本书围绕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试图阐明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孔子、孟子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儒学在当代如何进行理论转型,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儒学在今日社会主要应在什么领域发挥作用和发挥何种作用,儒学怎样推动中西文化会通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等等,而论说的重点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阐扬。

总之,试图用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的恒在价值,以实现明体达用的目标。

中国文化精神节选张岱山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节选张岱山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精神节选张岱山阅读答案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南北文化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

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

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

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存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矛盾和分庭抗礼。

南朝文学具备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居多,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苍劲质朴。

再后来则就是南北文学踏上合流,这种合流催生和孕育出了唐代文学的灵秀斐然。

而元杂剧做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当我们拿起筷子吃饭时,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这个词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

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

《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夫民,神之主也。

”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

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

“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祥和等意义。

“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

人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

“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

”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

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中国人的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厶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

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2021年上海市省吾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省吾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省吾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呢?我以为,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

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中、和、乐,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

《说文》云:“乐,五声八音之总名。

象鼓鞞。

木,虡也。

”可见,“乐”的本义是一种乐器,引申为“五声八音之总名”。

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乐,乐其所自生”。

《庄子•大宗师》云“回忘礼乐矣”,郭象注也说:“乐者,乐生之具。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

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嘉乐嘉宾之心”“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等等。

“乐”也是儒家、道家、释家的共同价值。

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乐”的价值深刻影响了中华艺术精神。

中华艺术不是不讲究美,但美不过是实现乐的途径而已,可谓寓美于乐。

在中华艺术世界,不仅音乐令人欢乐,中国传统书画也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中国的戏剧则以喜剧为主,往往以大团圆收场,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乐”的价值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几乎都是乐观的和积极向上的,即使李煜、李清照所留给我们的那些忧伤词句,仍然散发着对生命的热爱,可谓忧中有乐。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

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

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

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

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

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

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

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

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

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

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

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做对比,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

C.文章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符合接受与安住当下的精神。

D.尾段补充阐述“安住当下”的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此时此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安心此生的思想。

B.《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者顺随生命的流动,能够安住当下。

C.“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是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的典例。

D.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也是告诫人们要学会安住当下。

参考答案:
1. D (A项,“只……才”表述绝对。

B项,“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

C项,张冠李戴。

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


2. B 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对比”无中生有
3. C “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活在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