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
1、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 措施。 措施。 2、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 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更注重个性、创造性等方面 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更注重个性、 的培养 3、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 反映社会、 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5、……
11
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培养十大能 力: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behind)
10
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现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现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现状综述摘要:为了对我国整体的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有所了解,按经济区域将全国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梳理了各省、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现状,期望能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现状1 我国西部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现状2006年5月至7月间在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区做了一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查,该调查显示西藏总体的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离现代化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农牧区的学校电力资源十分紧张,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师对教育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且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也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表面化和资金不足等问题;由于该区的教育技术管理不善、校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较低和信息技术的观念淡薄等各种原因,导致该区的教学资源的使用不甚理想。

近几年来,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其区域经济、教育理念、发展模式等的影响,信息化环境建设整体滞后。

前几年,制定出台了《甘肃省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甘肃省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纲要》、《甘肃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规范》等政策法规,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2007年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全部完成,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100%覆盖,439万学生从中受益,大部分农村学校初步具备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

全省5300多个卫星接收小站的加密改造已经完成。

在全省所有中小学中,有61%的学校能够通过卫星接收到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使1.3万多名教师接受了信息技术专业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培训。

截至2006年底,有校园网的农村学校共925所,约占全省中小学校的6%。

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共8403名,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

杨宏伟等人调查了新疆石河子市的六所中小学,共有学生用机833台,平均每校168台,其中市属学校平均每校176台,团属学校平均每校63台。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综述论文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综述论文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综述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10年改革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结果表明:10年来,我国在体育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都发生积极变化;同时,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师教育观念、专业化水平、地方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综述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历了十年的实验,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历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不能及的。

在这次改革的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使得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地向前推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改进。

1 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1.1较好地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明确“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目前,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已深入人心,在绝大多数体育课中,尤其是参评课和展示课,都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合理地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能,并力求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联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再认识,构建了新的体系在理念上,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摒弃了旧《纲要》“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能”的单一教育理念,把“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和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接受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贯穿一体,拓宽了体育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为实践,要求学生“学会健体”,凸显了新课程资源观,反映出体育知识增长的因素及趋势与社会的整体性和生活性的关怀。

新课改文献综述

新课改文献综述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文献综述前言目前,“教师角色”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

”有些学者认为,教师角色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所需要明确和适应的定位问题,是与其教学行为、管理行为有着直接联系的,也是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领域。

我国已经进入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全面推广阶段,新课程在理念和价值目标上都进行了重构,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角色的研究也因此呈现了新的态势,要求明确教师角色、职责,并在观念、素质等各个层面作了调适。

正文一、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内容研究1、教师角色内容的宏观研究层面。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和研究者”。

以此为契机,教育者和一线教师们开始了对教师角色的研究。

袁振国(2001)、解学仁(2003)、顾永清(2004)、朱沛雨(2005)等对传统教师知识传播者角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创造者、合作者、设计者、实践者、参与者、决策者、协调者、父母与朋友等。

而韦娟(2004)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分析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应该与学生、同事共同发展的个体;从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从职业专业化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临床专家;从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成为学校和班级民主管理的参与者。

”刘兴民(2004)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容有: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由课堂的执行者成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由个体劳动者成为教育协作者:由道德说教者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科技信息基础教育独国基础教青课程改章硇背景陕西镇坪曾家小学胡宗英[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进行了综述.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世界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重大变革,教育的发展开始聚焦在变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的.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础教育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1985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后,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内容,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进展,并形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的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加入WTO,中国的人才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影响,提出挑战;我国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手段也将面临着挑战和调整;课程改革是为了改革原有基础教育课程的种种弊端和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lll.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基础教育方面提出"改革课程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考查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实验."2oo1年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成立了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2000年7月至20o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2oo1年5月,教育部邀请了75位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文史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并进入实验区.目前,各科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深入推行.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为了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务院在2001年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_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时,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颁发《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件文件.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9个部分.在课程改革目标方面明确地提出: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1997年至2()01年)为准备阶段.这一时期,教育部组织了调研组在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对学生,教师,校长,就师生的睡眠时间,健康状况,对课程的态度,课程的目标,结构,教学方式,考试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别访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对上述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专家组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行了数十次的修订.随即组织相关人员根据该《纲要》的精神编制各科《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组织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及高校部分从事课程研究的教师组成各科教材编写组,编写了各科新课程实验教材.20o1年暑假期间,对实验区的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培训.第二阶段(2()o1年9月至2005年8月)为实验阶段.从20o1年9月开始,在全国41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小学和起始年级进行实验.2002年9月,扩大了实验范围,启动了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在对实验区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总结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预计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达到了65%~70%左右.2oo5年秋季,预计中小学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我国基础教育各科课程改革正是在如上所述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各科课程的改革必须服从基础教育整体课程改革的需要.如果背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总目标,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改革,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参考文献[1]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E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2.[2]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3.8.(上接第303页)在教学有关几何初步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来进行动态模拟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几何形体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之问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他们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地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四,教师要"合理使用"1,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J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 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3,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在教学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人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参考文献[1]《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下我国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综述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深入探讨其深度和广度。

一、基础教育的稳定与提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全国范围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通过重点投资、政府支持以及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等措施,我国让更多的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不再仅仅追求分数的高低,而是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通过拓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我国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育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学校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动力。

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多元化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蜕变和发展。

高等教育机构的扩张和多元化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目标,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资源。

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人才涌现,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另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动。

通过建设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其他非学历教育等,充分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三、科技创新与教育融合的双赢新时代下,我国教育领域的另一大成就是科技创新与教育的紧密融合。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国教育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教学。

智能教育设备的广泛应用也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技创新与教育融合的双赢,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回顾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基础教育的稳定与提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多元化,以及科技创新与教育融合的双赢都对我国教育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最新精选】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最新精选】

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研究教育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本文简洁阐述了探讨教学模式对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有重要意义;研究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趋势,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情意化、注重教和学的结合。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基本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系列特殊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教学模式,了解教学模式的功能及教学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以使教学设计最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蓬随着勃发展,我国相继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启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颁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素质教育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现阶段由于多种原因现有的教学模式普遍不达标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许多教师面对素质教育出现新形势、新问题无所适从,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差。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全球化要求教育改革与教育国际化,要求教育的开放,信息化带来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总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国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生存环境,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研究模式的基本发展趋势以获取最佳效益。

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

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

2019年8月第40卷第4期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Aug.2019Vol.40No.4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何严钟,余芳,向绪伟,俞王毛(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省基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特殊教育规范有序,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迈上了新台阶)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江西省中图分类号:G52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02(2019)04-0104-07Review of40Years of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xi Basic EducationHE Shen-zhong,YU Fang,XIANG Xu-wet,YU Wang-mao(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32,China)Abstract:Jiangxi basic education hay go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ince informing and opening40year;ago.Preschool education has had a leapfrog development;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received an overall popularization and has stepped inty a basic balanced development;senior high shoo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a highly qualifi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special education has gained a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development;school conditions have got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quality have entered a new state.Key Words:basic education;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40vears;review;Jiangxi Provincc改革开放40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决策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省基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第四章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第四章

应其变化的过程。
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过程的概念
1、社会与教育环境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发生的背景
2、目的性与计划性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的特征 3、对组织的组成要素进行调整和改变, 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的重点 4、基础教育改革过程是一个组织 逐渐适应其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过程的指导原则
一 问题解决取向的改革理论
(一)问题解决取向的改革过程理论 卡斯特认为改革过程应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分析比较,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研究 2、 觉察问题认识到组织确实需要改革 3、辨明问题,找出现在的状态,与所希望的状态之间的差距 4、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实行改革 6、根据社会或组织改革的效果,再实行反馈
(一)过程与改革过程 过程是指特定对象的连续不断的展开和发展, 过程总是与特定的对象相联系,亦既它总是 一个“什么过程的问题”。它可分为 两类对象: 1.单纯的自然“事物”; 2.与人的意志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事物”
(二)、基础教育改革过程
根据基础教育系统及组织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有计划、 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基础教育的组成要素 进行调整、改变、修正,以适
凯利则将改革程序分为九个步骤,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诊断阶段,包括两个步骤: 1、确定问题; 2诊断; 第二个阶段是执行阶段,包括五个步骤: 3、列出可行方案; 4、制定决策准则; 5、选择解决方式; 6、制定改革计划; 7、采取改革行动; 第三个阶段是评估阶段,包括两个步骤: 8、评估改革效率; 9、反馈
这正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思想,也是基础教育
改革过程的基本价值导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改革过程钟的基本指导原则
基础教育改革过程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政策二十年(1993—2013年)[摘要] 教育政策研究是教育科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中介。

文章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内容为分析框架,从政策文本阐释的视角系统分析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演进。

研究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环境以全球信息化为根本特征,政策价值体现为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政策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政策客体兼具客体性与主体性,政策内容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阐释一、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的意义政治社会学家Harold Lasswell(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51年提出‘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的理念,继而倡导一套‘政策取向’(Policy Orientation)的社会研究取向”。

[1]Yehezkel Dror(叶海卡·德罗尔)认为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革命。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政策科学“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洛尔、里夫林语)、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语)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罗迪语)”。

[2]政策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的中介与载体。

实践中的问题不断积聚、凸显,成为理论研究对象并进入政策视域;理论研究成果被政策吸纳,进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

无论是对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深化,政策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即是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需求驱动、国家政策推动多重动力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的下位概念,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是政策科学之意义与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体现,它对于正确认识信息化问题、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本质、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教育政策”一词,最早出现在1898年富兰克林所著《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社会学视野的教育政策理论基础》一书中,[3]但直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政策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领域中的政策科学研究,教育政策才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外文翻译---浅析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外文翻译---浅析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一、中国教育行业发展状况综述1.行业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较快,学校数、在校生数及生师比较为合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比例得到较大提升。

男女童净入学率达到99%以上,女童入学率甚至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提升,小学为98.87%,初中为96.34%。

生师比进一步合理化,小学为19.17∶1,初中为17.15∶1。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06年达到59.8%。

普通高中生师比18.13∶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6.46%。

但仍存在着以下需要改进完善的方面。

1、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但每年都有大量儿童无法完成义务教育。

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所发展,但中等教育结构仍不合理。

3、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

4、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但队伍配置差异过大,教师待遇存在着地区、城乡差异,不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安心工作。

5、政府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投入总量仍显不足,且地区差异较大。

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

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但是课改也有表面化、形式化、理想化等问题,关于课程改革的争论还在继续。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达到801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招生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也为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2、教育行业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加之国内突发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11届年会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11届年会综述
问 题进 行 了深 入 的 讨 论 。
就 教师 专 业 化 问题 ,会 议 认 为 ,教 师 的 专业 化 是 不 争 的 事实 和 国际 惯例 。 目前 当务 之 急 应 该就 教 师 如 何 向 专业 发 展 进 行 研 究 :教 师 应 该 具 备 哪 些 专 业 素 质 、专 业素 质 中哪 些不 可 以 发展 哪 些 可 以 发 展 、教 师 的 专业 素质 是 怎 么 发 展 的 、如何 推 动 教 师 的 专业 发 展
界 、追求持续发展 、教 育的 民主化等理想异曲 同工
W T 的公 正 性 原则 与 考 虑 学 生 差 异 性 、 教 育 机 会 均 O
= 稳 定与优化 基础教 育 教师 队伍
教师 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良性发展 的保障 会议
等 、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基 础上 有所发展等观念殊途
同 归 。 可 说 , 入WTO对 我 国 基础 教 育 尤 其是 实施 加 素 质 教 育带 来 了诸 多 的 机遇 ,但 同时 也 带 来 了一 些 冲
师权 益不受侵犯 ,叉不能 流于形 式 ;建 立 “ 能进 能
出 、能上 能 下 ”的 教 师 任用 新机 制 ,改 革 中 小学 人事 制 度 ; 严 把 教 师进 口关 ,杜 绝 用 廉 价 且 无 教 师 资 格
发展 的经费投 人 ; 通过 转移支付 , 大对贫 困地 区和 加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的扶 持 力 度 ; 肃 查 处 挪 用 挤 占 中小 学 严 收费资金 的行为。 )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足额 5
关t 词 基 础教 育 改革 发展
2 0 年1 月1- 9 0 1 O 6 1 日,中国教育学 会中青年教育
理 论 工 作 者 专业 委 员 会 在 山东 师 大 教 科 院 召开 年会 , 研 讨2 世 纪我 国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 。 1 可题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80年来中国教育政策综述

80年来中国教育政策综述

关于教育政策的基本认识
教育政策有好坏之分。好的教育政策能够积极地 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 境; 不好的或不适当的教育政策,则常常能够对教育 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一种不良的导向,甚至会阻碍教 育的发展。 教育政策反映了政府意志的方向,以及控制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力度的大小。 教育政策体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针对 不同发展阶段中教育活动的重点与特殊矛盾,反 映了政府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对于教育发展不同 途径和方向的选择性。
2002年,《人民教育》介绍山东寿光市推行基础教育均衡 化的做法。教育部将均衡发展作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重要 的发展方针。基础教育均衡化方针的提出,宣告实行半个 世纪之久的精英路线将告结束,基础教育将重新回到以公 平为主的价值基础上。
高等教育政策
1、高校合并、调整; 2、大学扩招; 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基础教育:重点学校制度和均衡化方针
“应试教育”的全面复活和强化,教育政策失误和不 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90年代上半期因政治原因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造成高等教育供 求关系的严重失衡 其二是基础教育价值、功能的严重扭曲和失衡。
80年代恢复重点小学制度,择校热,加剧了义务教育阶段所不应具有的竞争性,并致使升学竞 争层层下压 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渐从民间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1999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素质教育”的理论得以定型。 国家教委宣布今后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搞重点学校,以缩小中小学之间实际存在的差距,并加强薄 弱学校建设。 择校热并未降温,反而愈演愈烈,“电脑派位”等“就近入学”的政策仅为无权无钱的弱势群体 所执行。重点学校制度事实上得到巩固的现实,不仅说明精英教育的的路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而且令人感到背后的“教育利益集团”在顽固地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不断追求创新,为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1966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标志着高考制度的逐步完善。

同时,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教委于199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该计划首次将“课程设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创新和实用性。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次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与科技发展、社会实际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扶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资料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8月18日-资料
7
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 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能力: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8
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14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 略措施。
15
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 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 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 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 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 民。
16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 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 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 出来的能力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 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 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 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36
新课程的教材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 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 有利于师生互动 • 体现范例性课题原则 • 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 • 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地余地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 提出: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 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
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
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15

1.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人有句名言,“没有什么问题是愚蠢的”。 2.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和初中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英语的 读写和理解,数学,社会学如历史、地理、环境保护 和理科的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美术和体育等。但初 中和高中有选修课,其比重分别占到总课时的1/3和 1/2。 伊克中学的校训就写道:发展个性,提高自我。 让 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 就会理解、明白。
教育放在了最优先发展的位置
首先,政府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 学力,特别是重视基础学力。这一点集中体 现在重视对英语、数学的重点指导上。 其次,培养适应在终身学习社会生存的国民 所要求的基础学力,这一点在六项基本技能 中都有明确的阐释。 第三,市民性的培养。即未来市民的素质。
24
3、俄罗斯
13
1983年,“美国高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 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本报告是由18名学者 历时14个月的调查研究写成的,它的公布在美国引 起极大反响,美国教育界认为它是80年代第一个重 要教育改革文件。 确定统一的核心课程是美国80年代课程改革的奋斗 目标。
198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威廉· 贝内特所作的《关于美国 J· 教育改革的报告》说:美国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具有读、 写能力,并在历史、地理、公民常识、数学、自然科学和文 学课程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中学的教育目标是; “他们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思想基础又有共同 道德观和知识修养。我们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科学、历史和 文学知识,懂得如何进行思索、处理重要问题、解决疑难、 进行辩证、维护观点、知己知彼和权衡得失。”“为他们将 来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作好准备。” 14

21世纪以来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综述

21世纪以来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综述

21世纪以来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综述21世纪初,在新一轮的世界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国务院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和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阶段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题的依据。

,是编写教材、进行课程、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程方案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个新世纪的课程标准中,在工具性人文性方面的讨论,由刚解放的突出文学性,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到重视工具性,再到今天的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改革在曲折中发前进着。

我国的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更加的贴近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根据其特点,注重丰富了人文内涵,在它的表述中,似乎更加的注重人文性,因此,不但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而在课程目标这方面则围绕一个目标,三个维度而建构。

即“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更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改革另一方面是同时实施一纲多本的政策,结束全国一套课本的局面,在高中采取不同版本的教材。

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三)——影响课程改革实施的隐性因素

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三)——影响课程改革实施的隐性因素
进行综述 。

厂” 之前需要哪些原材料填充 ( 如同课程设置 )这批物 品经 , 过几道 工序 可以加 以完成 ( 如同教学的进程 和教育阶段的划 分)每一道工序完成之后 , , 产品是否可 以合格 “ 出厂” 如同 ( 教学评 价) , 明确而统一 的安排 。 等 都有 第三, 制度化教育的选拔性和排斥性使新课 程实施仍 陷
2 1 年 5月 01 第 3 第5期 0卷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eo g agCl g f dct n or l f in jn oeeo uai n H l i l E o
M a v201 1
V0. O N . 13 o 5
di1 .99 ji n 10 7 3 .0 10 . 1 o:0 36 /. s.0 1— 8 6 2 1 .5 0 0 s
入应试 的怪 圈。制度化 教育 的封闭性 导致 了学 校系统具 有


制度化教育对 新课 程实施的羁绊
王铁群在《 制度化教育视 阈下的新课 程 实施 》 以其 独特
的视角对课程实施进行 了分析 。学 校教 育在今 天被普 遍认
为是制度化了的教育 。制度化 教育是工业社会 的产 物 , 对社
课程改革对于当代教育 来说仿 佛是 一锅永 远不会 落凉 的火锅 , 无论是 国内还是 国外都在努力 寻求更适合 学生发展 和实践操作的课 程模 式。中国尤为突出 , 舶来 的课 程理论仿 佛新鲜菜色般诱 人 , 但大多会 因水土不服 而消化不 良。而传 统模式又因其内容 的“ 、 、 、 和应试 教 育偏执 于分 难 繁 偏 旧” 数 的弊端而抑制食欲。因此 , 如何将我 国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 造成集基础性 、 民族性 、 综合性 、 发展性于一体 的课 程模式是 我 国教育者的梦想和追 求。在摸索和探求 中, 我们 作 出了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综述: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新成就高中的大门敞开着规模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发展瓶颈得到突破。

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日益增强,学生素质评价更加多元曾经,高中学历在我国意味着“高学历”,因为100个人中难有几个高中生。

仅仅在20年前,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上高中是一个“奢望”。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最近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数为1.46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476.3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

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极大地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

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信贷政策等多种方式,改建扩建校园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

2009年,普通高中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理科实验等设施设备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

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

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10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短短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实现普及目标的同时,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调整。

作为承接义务教育、开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曾几何时,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词。

在高考的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时,党和政府提出重视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

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开展了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建设,在扩大资源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寻求和探究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路。

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70%的学生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不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还成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枣林村书院”,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

学生不但可以跳脱现行的学制和评价方式,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课程。

在上海中学,学校为学生建构课程图谱。

丰富的课程和教材不仅解决了单一教材让学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科达到了什么高度,哪些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从埋头应试到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内涵的提升,有力巩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前提。

“普九”在我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普九”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排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大大增强了人口素质和国家软实力。

我国发展教育的脚步越来越快。

继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和举措,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历史新阶段。

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建设工程、“特岗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3年内全国财政新增经费470亿元,用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08年9月1日,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继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它预示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中国实现了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宏伟目标。

至此,从广袤的北国到秀美的江南,从茫茫的海滨岛屿到巍巍的边陲山寨,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山乡,免费义务教育的灿烂阳光,照亮了神州大地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

我国又一次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上学不交费”,我国完成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壮举。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难怪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从“普九”到免费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像不断提速的列车。

在速度和效率背后,党和国家正在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新的战略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教育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国家意志体现的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在均衡发展的理念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薄弱学校改造,教师校际交流等举措成为各地教育改革的新动态,全国涌现了四川成都、安徽铜陵、河北邯郸等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的先进地区和优秀实践案例。

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缓解城市择校、帮助农民工子弟有学上、上好学,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一系列措施正在神州大地深入实施。

在浙江,在江苏,在河南,在重庆、宁夏、新疆、内蒙古……记者都找到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并看到了可喜的成果。

这些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幸福。

有人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因为它寄托了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和福祉。

从这一点来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为民造福的世纪工程,就是民族腾飞最大的奠基工程。

新成就高中的大门敞开着规模迅速扩大,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发展瓶颈得到突破。

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课程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日益增强,学生素质评价更加多元曾经,高中学历在我国意味着“高学历”,因为100个人中难有几个高中生。

仅仅在20年前,对大部分农村孩子来说,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上高中是一个“奢望”。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

最近1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数为1.46万所,在校生人数达到2476.3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是1995年的3倍多。

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

政府提供土地,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吸纳民间资本,有效地扩大了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极大地缓解了进入新世纪后高中发展的瓶颈问题。

各地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借助社会力量、利用信贷政策等多种方式,改建扩建校园校舍、实验室、图书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施设备。

2009年,普通高中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以及理科实验等设施设备的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较快发展。

2009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中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增幅分别达到141%、112%。

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全国各地区普遍增加了一倍以上。

这10年,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短短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在实现普及目标的同时,高中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社会功能也在反思中得到调整。

作为承接义务教育、开启高等教育的重要学段,高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曾几何时,高考成了高中教育的代名词。

在高考的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高中教育应该走向何方?在追求普及化的同时,党和政府提出重视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

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创造富有特色的经验,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开展了示范性、实验性高中建设,在扩大资源的同时,注重内涵发展,寻求和探究现代高中学校建设之路。

目前,全国已有近一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70%的学生在省和地市两级示范高中就读,大部分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高中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高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不仅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还成立一个别具特色的“枣林村书院”,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选择教师。

学生不但可以跳脱现行的学制和评价方式,还可以自己参与设计课程。

在上海中学,学校为学生建构课程图谱。

丰富的课程和教材不仅解决了单一教材让学生“吃不下、吃不透、吃不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看到现在的学科达到了什么高度,哪些是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从“千校一面”到“千帆相竞”,从埋头应试到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内涵的提升,有力巩固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前提。

新希望娃娃的未来更精彩入园人数增加,教师数量增加,新建幼儿园增多。

农村孩子无园上,城市孩子入园难、入园贵……“政府责任”带来了破解难题新机遇两个约50厘米高的小拱桥跨在一条S形的小河上,河水中不时有小鱼游过;小河旁,三四个小蘑菇屋不经意地露出色彩斑斓的“大伞帽”;教室内到处张贴、摆放着师生的手工作品……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一所农村幼儿园的景象。

牧民的娃娃也能上幼儿园,这是以前他们从来不敢想的。

社会经济发展越快,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越高。

学前教育以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期待,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单列一章,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并首次表示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