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古文翻译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 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https://img.taocdn.com/s3/m/8f1bd0c902768e9951e738d5.png)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 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 因而结怨于晋。
诵读提示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许之。
思佚:考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 1(“、“犹本必”段”、)“涉矣;及烛”到:、哪慨“些叹也人— 已伤”物感)?。;在才公括不:号能心里用平,气补牢和上骚。人满真物腹切姓(自名“责也,。”指,明利 2害、。理(解“是句,式过:”是、寡“人不利之焉过”也)。
记》、《三国志》等。
学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久之自悟。”
——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语
——诵读、思考、积累(圈点批注)
预习检查
字词注音
秦军氾( fán)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 阙:削减,使……削减(使动用法)
• 利:使……获利,(使动)
• 敝:损害
与:结交
• 去:离开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6ba799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5.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以为:认为。
大:很,非常。
益:好处。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所以。
余:我。
虽:即使。
卒:最终。
获:得到。
有所闻:听到很多东西。
3. 旦暮里来而而日日有来而止日薪万钱者甚秘之
旦暮:时间词,不久,或将来。
薪:柴草。
秘之:秘密地,暗中地。
二、问题探讨
1. 你如何看待宋濂“负箧曳屣”赴百里外的百里外“叩问业”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宋濂的这种行为表明他非常勤奋好学,不畏艰苦,不怕困难,追求知识。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宋濂一样,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弟子规》第4课 亲有疾
![《弟子规》第4课 亲有疾](https://img.taocdn.com/s3/m/7aabe21684254b35effd3469.png)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 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 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 于兄弟,施yì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第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第一》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 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见 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 的。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 就产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篇第一》
日积月累 听故事《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 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 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 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 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 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 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 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诗歌赏读: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民国老课本小古文第4课荷知识点注音版原文+词语解析+译文+检测练习题+参考答案
![民国老课本小古文第4课荷知识点注音版原文+词语解析+译文+检测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40e2e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b.png)
小古文荷拼音版原文+注释+翻译+练习题+答案一、拼音版原文《荷h é》 池ch í 中zh ōn ɡ 种zh ǒn ɡ 荷h é,夏xi à 日r ì 开k āi 花hu ā,或hu ò 红h ón ɡ 或hu ò 白b ái 。
荷h é 梗ɡěn ɡ 直zh í 立l ì。
荷h é 叶y è 形x ín ɡ 圆yu án。
茎j īn ɡ 横h én ɡ 泥n í 中zh ōn ɡ,其q í 名m ín ɡ 曰yu ē 藕ǒu 。
藕ǒu 有y ǒu 节ji é,中zh ōn ɡ 有y ǒu 空k ōn ɡ,断du àn 之zh ī 有y ǒu 丝s ī。
二、注释直:笔直的。
或:有的。
形:形状。
横:横着。
曰:叫做。
之:的。
三、翻译池中种着荷花,每到夏天便会开出鲜艳的荷花,有红色的、有白色的。
荷的茎是笔直而立的。
荷叶的形状是圆的。
它的根茎横着生长在淤泥中,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藕。
藕有几节,它的内部有许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丝丝缕缕的藕丝。
四、练习题1.本篇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___、___、___、___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___的特点。
2.“或”字有多个解释:①或者,或许;②有时;③有的……文中“或红或白”中的“或”理解为( )(填序号) 3.由“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你能想到的成语是()。
4.给下面两句划上停顿“/”。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空,断之有丝。
5.读一读下面描写荷的古诗,连一连题目和作者朝代。
①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莲曲》宋·杨万里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a7dd802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1.png)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课文原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习题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率真、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自己登山临海时产生的壮美感觉。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的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
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语文九年级下古文六篇全文翻译(部编版照课下注释整理)
![语文九年级下古文六篇全文翻译(部编版照课下注释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9f13e46137ee06eff918b7.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古文翻译说明:九下古文共六篇,翻译是根据部编版最新教材的课下注释整理,是为了我们自己使用而整理,很实用。
教材目录: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9.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呢?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按照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做。
第4课 大学之道
![第4课 大学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3c35e78b9f3f90f77c61b75.png)
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一大批对于传统的伦理 道德有深切认同的儒者。这些儒者在和平年代,居庙堂之高则 辅弼政教,处江湖之远则教化百姓;当改朝换代时,他们则以 教化来驯服新的统治者,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原有的文化轨道 上继续前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要 素之一。
[迁移应用] 语段站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的儒家理念,强调培养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 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的重要意义,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 久文明的宏观角度,阐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的核心要素之一”的观点。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 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 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 鲜明的时代,个别人喜欢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 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 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 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及国郊的,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 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 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 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 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 “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清明德行,泽被后人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乃累积智慧之长明之灯,书 籍就是知识的宝藏。对于读书,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多读书, 读好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礼记·大学》 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个题目的表面意思理解 就是现代的“大学”,其实不然,《大学》里讲的全是如何做 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 理好社会。朱熹在《礼记·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道:“《大 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礼记·大学》 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5f0d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3.png)
积累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 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 2.阅读《统编教材同步读写训练》中《鲁肃过蒙屯下》一文,完
成文后的任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介绍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 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 《资治通鉴》,本文选自此书,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 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文 中 涉 及 人 物
②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 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③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才能。
故事的启示
课文 人物
孙权
给人启示
劝导别人要以理服 人,循循善诱。
吕蒙
知错就改,重视学 习、勤于学习。
鲁肃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 题,学会欣赏他人。
开卷有益。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
当初 对……说 现在 掌管 大事
蒙辞用以军中多事务务。权曰:“难孤道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想 成为 通“耶”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
只 应当 历史 罢了 说 谁 比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四年级语文第四课笔记
![四年级语文第四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9435e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3.png)
四年级语文第四课笔记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
这两个故事都与太阳有关,揭示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与追求,也教育了我们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夸父追日》讲述了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不惜逐渐接近并最终因疲惫过度而离开人间的故事。
夸父迎着刺眼的阳光奔跑,希望能够接近太阳并夺取它。
然而,太阳始终在天边,离夸父愈来愈远。
夸父追逐着幻影,并且逐渐感到疲乏和口渴,最终被追赶得尽兴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的过程中要量力而行,并且要懂得珍惜和满足于现有的成就。
《后羿射日》讲述了后羿用一支神箭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受到九个太阳的炙烤,生活艰难。
后羿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射箭高手,他鼓起勇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为人们带来了凉爽和欢乐。
后羿的英勇事迹激励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且用自己的力量为人们带来幸福和福祉。
通过学习这两个古代神话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可以从中学习到宝贵的道德教育。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夸父和后羿都是勇敢、顽强和努力的代表。
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要积极向上,追求梦想,克服困难。
同时,这些故事也教会我们要量力而行,珍惜现有的成就,不要盲目追求更高的目标。
总之,通过学习《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我们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启发。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勇往直前、努力追求的重要性,同时也教会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满足于现有的成就。
让我们怀揣着这些宝贵的教训,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和欢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8700e124804d2b160b4ec0a1.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
③炳烛:点燃火炬。
④昧:昏暗。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2)恐已暮.矣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大有所益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蒙乃/始/就学D.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作答)5.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b775225ba0d4a7303763a6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日积月累翻译赏析、阅读翻译第1 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翻译第3 课(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沙洲旁,日落黄昏时分更增添了游子的愁思。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那轮明月仿佛与人更亲近。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轼( ( 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的乌云尚未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便似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一色。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 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的喜鹊。
半夜清风习习,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气,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突然出现在眼前。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畅谈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我还要再来与你欣赏菊花。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家的劳动生活,真切地抒发了朋友间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丁香结》阅读(1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译文】: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0b49a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2.png)
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
战争。书名是宋神宗定的,当时皇帝宋神宗
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
资治通鉴》。 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
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资,帮助。
治,治理。通 ,贯通。鉴,借鉴。)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
出感情。
qīng
初,权/谓吕蒙曰: “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 学 ! ” 蒙 / 辞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2.鲁肃赞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夸赞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语气,可翻译为“啊”
三个称谓
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时王侯自称
卿卿言多务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大兄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即长兄,吕蒙对鲁肃的敬称
古今异义
弧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单,孤苦。 治: ( 古 ) 研 究 ; (今)治理。 博士: (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动词,认清
蒙辞以 军中多务 介词,用,拿
人
自以 为 大 有 所 益 与“为”连用,认为
通假字
1、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 语 气 词
2、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 道的意思。当 途,就是当
权,当道之意。
重点语句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
蒙 ( 主 语 )辞 ( 谓 语 )以军中多务(状语) 译: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资治通鉴》
七上语文第四课课堂笔记
![七上语文第四课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d6945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3.png)
七上语文第四课课堂笔记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的笔记:一、原文及翻译《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次北固山下》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路过青色的山岭和泛着绿波的江水。
江潮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风景美不胜收。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栖息;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湖东一带景色极为诱人喜爱;湖阴的白沙堤上,更是最令人幽静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乌鸦在黄昏时分哀鸣。
小桥下溪水潺潺流过,旁边还有几户人家。
荒郊古道上西风瘦马艰难前行。
夕阳西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远处天涯。
二、重点内容《观沧海》以朴素的语言写景,寄托了诗人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豪情壮志。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334c7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f.png)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以下是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笔记内容:一、文学常识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
3. 王湾,唐代诗人。
4.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二、主旨概括1. 《观沧海》:诗人以洗尽沉滓、独存慷慨的笔触,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理解和真诚劝慰,同时也对朋友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3. 《次北固山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表现了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
三、名句赏析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宏大的意境,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了。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句诗情景交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
四、重点字词1. 次:停泊。
2.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3.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4. 杨花:柳絮。
5. 夜郎:古代夜郎以西地区的代称,这里指友人被贬之地。
6.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
![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4fd3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e.png)
《孙权劝学》重点知识一、作者及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资治通鉴》,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书名是宋神宗所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本文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惊人增长,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二、重要字词1.权谓.吕蒙曰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以:用务:事务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5.但.当涉猎..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6.见.往事见:了解7.孰.若孤谁8.蒙乃.始就学于是、就9.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过:经过10.今者才略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11.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12.更.刮目相待重新13.更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14.大兄..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知晓事情..何见事三、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相当于“吗”四、古今异义1.治经为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2.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五、一词多义1、以以军中多务:用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译为“认为”2、当当涂掌事:掌管但当涉猎:应当3、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事卿今当涂掌事:事务见往事耳:历史何见事之晚乎:事情六、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七、成语(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八、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如今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原创2:第4课 孙权劝学
![原创2:第4课 孙权劝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e16c0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f.png)
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神情 和责备的意味。 8、“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 样说有什么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力陈必要: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 提出目标:涉猎见往事 恳切、关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鲁肃赞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 时的那个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解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孙权: 字仲谋,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与刘
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之捷。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孙 权
鲁 肃
吕蒙
吕 蒙 : 三 国 时 吴 国 的 名 将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 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 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 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 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 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 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 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 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1、博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2、曾子寝疾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
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
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只赐也。
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
”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
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
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
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
”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
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
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
”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3、大同与小康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共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在宫中高台上游览,沮丧地叹息。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没有赶上,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4、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因此学习了然后知道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
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太学〕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弄清经文旨意的能力,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泛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想观点坚定不移,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
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
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在一开学就用做官事上的道理勉励学生;入学授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整齐威仪,然后打开书箱;同时展示戒尺,来约束他们的仪容举止;〔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占卜而大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使学生内心从容不迫;时时观察却不说,让问题在学生的心中积聚;年幼的学生只听老师讲解而不随便发问,学习不逾越难度。
这七点,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古书上说:“大凡学习,若学习做官,就先学习与职务有关的事;若学习做士,就先学习学士应有的志向。
”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受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渐进;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抵触抗拒,格格不入;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学业就会搞乱而无所成;自己一个人学习,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
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5、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拆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拆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可不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