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
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
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
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
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
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
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
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
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
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
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
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探析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探析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论文关键词: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汲取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谐”。
在多年的发展中又被概括为各民族互相依存、长期互融的精神。
在世界交流方面要有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点,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爱好者的广泛追捧。
在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有一部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西方文化主要强调对立和冲突,而中国的文化则是强调和谐的精神。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磨灭自己文化的短处,也要发现长处,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
每种文化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主流。
中国本身有着自己的独特社会、文化特点,都将“和谐”作为了其价值的核心。
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目光瞄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调节世界各国文化矛盾冲突、宗教问题、世界霸权主义、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1 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受到的思想冲击1.1 贬低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
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以为常了。
这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观察各国的文化发展,很多国家都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断宣扬和传承,而我们已经开始攻击自己的文化了。
比如,《红楼梦》对于中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巨大瑰宝,对于西方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国内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说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误。
这样的偏激思想只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没有积极的意义。
1.2 只有被西方国家认可的文化才是科学的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冲击下,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西方学术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被认可则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
中国人讲的是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统一,如果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外的东西正确的,那么国内的文化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们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在国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发扬和传承。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第一篇: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亦有弊。
这就要我们国人正确对待美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正确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产业传统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正文】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是由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美国也从这些方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具体变现在以下方面:一、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思想的起点,孟子指出,人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人道精神、重群体精神;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修养之道。
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追求自由、平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完全不同,并且美国文化强调独立、个性,具有物质性和实用主义。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共享性,美国文化传播到中国,自由、平等冲击着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以及独立、个性、物质性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学习美国的优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独立、个性,但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
追求独立的同时也要注重群体精神,学会团结协作。
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主义,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二、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
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深得国人青睐。
还有迪斯尼、MIV 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等更是深受国人欢迎。
迪斯尼乐园成为大多数人们心目中好玩又刺激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天堂。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的人文社科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趋势。
在电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激荡出的美丽花朵,使电影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前,大量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中国,国人通过电影增进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因此,我们说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管窥中西方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差异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交流融合;电影艺术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别的人出现冲突,导致误解或者价值观的冲撞。
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人将人们的生活习性折合成为电影中的元素,将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
因此,电影的本质便是架构人生,经具体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显现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表演出人生百态,世间变故,沧海桑田。
通过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便可投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摩擦冲突的过程,增加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领悟。
从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性,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电影元素。
一些导演通过长期斟酌,反复思虑,将这些元素加以糅合拍出一些十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电影无不取一些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冲撞来吸引观众眼球。
将这种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使电影投射不同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光芒。
众所周知的电影《刮痧》中,深刻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致使人们生活的变质,一家人妻离子散,闻着恸哭。
电影中的情景深深刻在人们脑海中,在美国生活的一家子遭受了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待遇,原因是美国人觉得不能理解的生活习惯。
爷爷看不懂西药的英文说明书而给生病的小孙子刮痧,美国护士觉得这是虐童事件,证据就是孙子背上的青紫刮痕,因此被告上法庭;中国有“人前教子,人后相夫”传统,儿子就在朋友同事面前教训孙子,这被同事不能理解,故事最后以儿子为让自己的老父亲见到孙子最后一面,将孙子从福利院偷出引起美国警方的更大误解。
(英语毕业论文)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2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3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4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5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6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7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8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9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10 Status Quo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hanghai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11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2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13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14 试析盖茨比和迪克的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以《伟大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为例15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6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1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18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19 论美国总统新词20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21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22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2324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25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26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27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28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29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30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31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32 The Essence of Love——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uasion33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34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35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36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37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38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39 Study of Translating Skills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40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41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42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43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44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45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46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47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48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49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50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51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52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53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54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55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56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57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58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59 Analysis on Moon Image in Lawrence’s Novels------Industrialism and Chauvinism60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61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62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63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64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65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66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67 论跨文化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68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69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70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71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72 简爱性格研究73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74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75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7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77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78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79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80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81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82 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83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84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85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86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8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88 浅析英文爱情诗的特点与翻译方法89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90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91 中英婚姻观对比92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93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94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95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96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97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98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99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00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101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02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103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104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105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106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107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08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109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10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111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112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113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14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115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116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117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118 公共标识语翻译失误分析119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120 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121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122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123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124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25126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127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128 Analysis of Dialect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129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130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31 从电影《阿甘正传》看二战后美国价值观132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33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134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135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136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137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38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139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140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1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142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143 何以苦难——《荆棘鸟》中女性悲剧的缘由144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45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46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147 英语新词的形成特征148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49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150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151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152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153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4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55 浅析奥利奥品牌在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156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57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158 《红字》中不可缺少的珠儿159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160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61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162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63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164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65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66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167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68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169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170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171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72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73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174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75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176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177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78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179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80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181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182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83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184 论《冰与火之歌》中角色视点手法的运用185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186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187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188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189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90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191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192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193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194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195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196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197 The Application and V 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ETL) in Middle Schools198 英汉文化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不可译性199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200 广告英语的翻译。
论美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论美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理学院09级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0902 学号:200948350201 摘要:冷战后 ,随着国家软实力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 ,美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实力的优势来影响其它国家的能力。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更不能与我们有着5000年文化史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相提并论。
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连美国人自己在内都承认自己的文化比较肤浅,世俗。
但同时,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美国文化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美国文化更是充满了吸引力。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增加,美国文化更是迅速蔓延的我国,所谓的快餐文化、影视文化、服装文化、价值观、婚姻观等等的的确确是给了我国文化一个极大地冲击。
关键词:美国文化我国文化影响冲击对策一:美国文化扩张的原因及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美国文化扩张的原因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地位上升,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
”正是基于这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的执行者——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对全球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攻势。
在世界上有两个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一个是东方文化;另一个便是西方文化。
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被看作是两种单文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和碰撞。
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上的强势为其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美国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美国看齐。
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我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更是频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我国的内政外交横加干涉。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目录目录 (1)摘要 (2)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 地域环境的差异 (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3)4.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4)5. 思维方式的差异 (4)6.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5)二、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6)1.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6)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6)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7)三、结语 (7)参考文献 (7)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地域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摘要】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分析了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现象。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解释了霍夫斯泰德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应用。
接着分析了中美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中美文化融合的现状及趋势。
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希望推动中美文化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本文的研究为中美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支撑,对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美文化冲突、融合、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融合趋势、文化发展建议、案例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由于中美两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化冲突也随之而来。
深入研究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机制和现状,探讨如何促进中美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不仅影响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了解中美文化冲突的原因和特点,探讨霍夫斯泰德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应用,分析中美文化融合的现状,并提出促进中美文化融合的策略和建议,将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互信和理解,推动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文对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文化冲突和融合作为两国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通过对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互动模式,为促进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解决文化冲突和促进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中美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教育、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美国英语的广泛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全球交流的重要工具。
随着英语的流行,英语学习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
许多中国学生和年轻人热衷于学习英语,使得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逐渐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
这反过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美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也在中国逐渐显现。
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接受了美国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并将其带回国内。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中国教育强调记忆和应试,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此外,美国的艺术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美国电影、音乐和时尚等都在中国受到热烈的追捧。
这种影响导致中国的艺术产业发生了变革,娱乐消费模式逐渐由传统中国文化向西方化的美国文化转变。
然而,美国的文化影响并非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中国文化上产生了融合和创新的效果。
最后,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全球化传播到中国。
高速发展的科技和互联网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加接触到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美国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中国逐渐流行,对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冲击。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衰退。
综上所述,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的流行、美国教育体制、艺术文化的变革以及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改变。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摘要】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现象。
首先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然后对中美文化冲突进行了分析,包括价值观念、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接着探讨了中美文化融合的可能途径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及讨论,深入探讨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最后, 结论总结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提出了启示与展望。
本文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中美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案例分析、影响、结论、启示、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它涉及到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交流的深化,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深入探讨和分析。
在解读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该理论主张文化差异可以通过一组文化维度来进行解释和理解,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等。
通过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运用,可以更清晰地解析中美两国在文化层面上的异同,揭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解构,探讨文化冲突和融合对两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行建议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和比较中美文化的差异,探讨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研究旨在:1. 分析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中美文化比较中的适用性;2. 深入挖掘中美文化在霍夫斯泰德维度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探讨这些差异和相似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影响;3. 基于实际案例,探讨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为深入了解中美文化交流提供实践参考;4. 总结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影响,探讨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提出对未来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展望。
本科论文--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Joy Luck ClubbyXXX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School of English Educationof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May 18, 2012Class: 08-4Advisor: ________外国语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 wish to thank all those who have given me consistent help, encouragement, and advice.Then,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advisor, Wang Tong, a respectable, responsible and resourceful scholar,who has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guidance in every stage of the writing of thisthesis.Her effective advice, shrewd comments have kept the thesi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out her enlightening instruction, impressive kindness and patience, I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my thesis. Her keen and vigorous academic observationenlightens me not only in this thesis but also in my future study.Last but not least,thanks all my friends, especially my lovely roommates,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when I felt frustrated with this thesis.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喜福会》是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一系列冲突,呈现了四对母女从误会,隔膜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整合版【浅谈中美文化交流中价值观的差异及影响】

浅谈中美文化交流中价值观的差异及影响周朝伟(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中、美各有自己的文化系统以及代表其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中、美两种价值观念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双方的差别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且中、美两个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并存,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的界面进行比较。
从中、美两个民族价值观念体系中较为稳定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对中、美文化交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到中、美文化交流的未来。
中、美文化交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各个时期美国的华人移民以及旅美华人带去了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同时也有不少的美国人来华学习、工作、旅游等,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有美国烙印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
众所周知,美利坚民族包含有世界上几乎各个民族的成份,美国也被称为世界人民的大“熔炉”(MeltingPot),她的文化系统里自然也包括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成份,但其文化的主流是欧洲文化,即西方文化;在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文化,即美国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土壤,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国文化,中、美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谈到中、美文化交流,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文化”与“文化交流”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据文献记载,“文化”这个词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出现。
《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汉代出现的“文化”是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解释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
浅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

浅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在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中美双方就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美双方会感受到一些文化冲突。
为了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向大家稍微介绍一下中美在价值观方面的异同,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理解中美双方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异同。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追求的是集体主义,而美国更推崇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从属于社会集体,其形式不一。
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或精神,既有其广义的一面,又有其狭义的一面。
从狭义上来讲,它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于美国文化所认同的个人主义思想都是一种实现形式而已。
中国以集体主义思想为行为规范的产生的发展,除了有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根源外,主要是来源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集体主义精神,肯定了“服务于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献身”是光荣的、幸福的、有意义的。
这从政治角度规范了个体价值的体现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依托的。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是社会界定的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形式。
但是,这里所谓的“个人主义”,并非我们在汉语当中所理解的自私自利、凡事不为他人着想的“个人主义”。
而通常我们在汉语中所谈论的与自私自利意义相近的“个人主义”,应该汉语中所说的“自我主义、利己主义”。
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汉语当中似乎没有一个最为贴切、最为恰当的相对应的词,它与我们汉语中的“个人主义”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它注重的是:凡事要依靠自己,不要过分依赖他人,要有个人的独立性。
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它产生于殖民主义时期。
当时,欧洲人到了这片土地广阔、人烟稀少的大陆,挣脱了先前在旧世界存在的社会桎梏,充分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而同时他们也不再享受文明社会的安逸与舒适,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种自立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
美国独立政府在刚刚成立时就宣布:脱离英国君主立宪的束缚,摆脱教会的控制。
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中美文化比较谈

regeneration.In 2 1 century tlle cunure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will be strengthened
deeply and extensiVely.The deVeIopment of civilization will make the cultures made by
关键词:文化
价值观
内倾性
扩张性 弘扬借鉴整合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一_;==_自j_-4;l口口l_-t=目12。■。目2II。-●_目
Abstract
The cultures of America and China are two difrerent ones,wllich rooted in me soil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美国价值观念对我国的影响具有不可避免性。 简单地用传统价值观念来抵御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难以奏效的,甚至会引 起更大的混乱和更多的问题。逃避挑战,文化的自主机制就难以建立。笔者认为,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以及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缺 陷,其次要弄清中美两国价值观的差异,最后,冷静、客观地分析美国价值观对我 国产生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作一些客观分析和比较,以求找到一条中美 两国人民在文化领域迸行交流融合的有效途径。
q迤)杨玉贤《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2.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美两国的文化特征
中国和美国分处不同的两个半球,各自的客观物质环境决定了各自生活的习惯 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特点,造成了两个民族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的差异。
1.1 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美国文化是商业文化
关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关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是当今全球化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很多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冲突的根源,也是双方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
本文将从价值观、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
首先,中美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企业,家族观念很重要,关注长期发展和传承;而在美国企业,普遍更加注重股东权益,短期利益导向较强。
在中国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较高,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团队合作和稳定发展。
而在美国企业,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员工更加愿意追求个人利益和职业发展。
其次,在领导风格上,中美企业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企业通常以权威型领导为主,领导者在组织中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决策权,员工对领导的指示较为听从。
而美国企业更加注重平等和民主,更倾向于采用参与式的领导风格,重视员工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美国企业更加强调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追求与员工的合作关系。
最后,在组织结构上,中美企业也有不同。
在中国企业,组织结构相对较为官僚化和垂直化,决策权通常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
而在美国企业,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化,决策权更分散,更加注重员工的自主和创新。
美国企业更加强调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容易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然而,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在中国企业中,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观念可能与美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产生冲突。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权威和身份在企业中仍然被尊重和看重,这在美国企业中可能会被视为不公平和不合理。
其次,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协作上的困难。
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和领导风格,中美企业员工之间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和理解不同,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最后,中美企业文化的碰撞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商业决策和发展战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如何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平衡利益,从而制定适合各自市场的发展战略。
中西方价值观碰撞和融合

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摘要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中的价值观理论为指导,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了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对比冲突和交融,旨在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
关键词:《喜福会》《接骨师之女》跨文化交际文化价值尺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众多的学者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它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在人类的语言交际中,价值观的运用无处不在,也体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霍夫斯泰德hofstede,在人类学家kluckhohn和strodtbeck等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分离出了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其中最能体现价值观差异的尺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心理学家michael bond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合作进行了一项调查,列出了有代表性的40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其中位列榜首的是孝顺。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中的价值观理论为指导,比较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中价值观的差异,并逐步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从而加以克服。
美国的亚裔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产物。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各种文化共存的“大熔炉”,而华裔文学从20世纪中期以来,逐渐独树一帜,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崭露头角的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一经问世就获得好评并且获得各种奖项,其后一系列的作品如《灶神之妻》、《百感交集》、《接骨师之女》等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她的几部重要的小说又都是以母女关系为线索,探索冲突的母女关系表面现象之下的更深层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来,家庭之中母女间的冲突实则代表了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东西方两种价值观的对立。
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

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以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逐渐紧密和交通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开始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异域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中国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两家公司分别于1998 年和2008 年制作完成的两部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表现出二十多年来美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变化。
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视角以形象学为理论依据,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对象进行美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文章通过对两部影片的结构、情节和中国元素运用的研究,力图探讨以影片制作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而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人心目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和飞跃。
关键词:价值观,花木兰,功夫熊猫,形象The Integration and Shock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T o Mulan and Kung Fu Panda as an exampleAbstractSince 1990s, with the close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world economic and trad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world has gained more opportunities to know each other. In this process, the Chines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Disney and Dream-Works America, the two companies produced two animated film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 in 1998 and 2008 respectively, which reflect the changes of image of Chinese culture in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imagology from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culture, this paper does a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image in American culture through study two images from "Mulan" and "Kung Fu Panda" Through studying the structures, the scenario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both films,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how the American filmmakers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know the changes of image in the American minds in a new time background.Keywords:value, Mulan, Kung Fu Panda, image,ContentsI. Introduction (1)1.1 The introduction of Mulan and Kung Fu Panda (3)1.1.1 Mulan Series (3)1.1.2 Kung Fu Panda (4)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llywood films (5)1.2.1 Individualistic Heroism (5)1.2.2 Feminist Thought (6)II. The Compatibility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 (6)2.1 The Chinese elements in both two films (6)2.2 Martial Arts and Chinese Philosophy (7)2.3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other Details (8)III. The “conflicts” parts in both two films (10)3.1 Conservatism VS Free Spirit (10)3.2 Family Priority& Individualism (11)Conclusion (13)Bibliography (14)I. Introduction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98 年和2004 年制作的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元素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和《花木兰Ⅱ》在北美市场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2008 年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在美洲和中国市场都获得巨大成功。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一、引言本文试图通过儒家思想的五伦关系与克拉克洪的关系取向价值观的对比,探讨中美文化价值观的交融与碰撞。
二、儒学五伦关系儒家思想认为:“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在这五种关系中,除了第五种朋友之间是平等关系,其他四种都是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
五伦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和依存关系。
三、克拉克洪关系取向价值观佛萝伦丝·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Fred Strodtbeck)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1961年他们提出了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五个价值取向:①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③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④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⑤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群体的(Group)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本文重点探讨其中的第五个价值取向,即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提出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三种取向,即个体主义取向、等级制取向与群体取向。
个体主义取向以个人自治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
在这种取向下,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
等级制取向注重群体,群体的目标优于个人的目标。
在等级制取向的国家中,群体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每个群体的地位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英语毕业论文)《功夫熊猫》中中国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融合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3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4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5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6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7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8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9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10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11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2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要求及赏析13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14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15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6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7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18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19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20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21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2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23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2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25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26 简单的深邃—论佛洛斯特诗歌的隐秘性27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2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29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30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31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2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33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34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35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36 The Multiple-Personality in the Hero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37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38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39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40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41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42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43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44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45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46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47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48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49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50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51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5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53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54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5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56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5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58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59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60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61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6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63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64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65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66 On the Gothic Feature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67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68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69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7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71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72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73 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文化差异的研究74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75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76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77 从语用学角度看现代汉语对英语外来词的吸收和使用78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79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80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81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82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83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84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85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86 (日语系毕业论文)浅谈中日饮酒艺术87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88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89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90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91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92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93 论英汉翻译过程94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95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96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97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98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99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00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01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102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03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104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105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106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107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108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09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110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111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12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113 论《老无所依》中的英雄缺失11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15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116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117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18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11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2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121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22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23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12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125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126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127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128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29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30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131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132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33 从USP理论角度论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134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135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36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7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138 理智胜于情感139 中式菜名的英译140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141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143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44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145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146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147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148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49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5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151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152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153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154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15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 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56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157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158 浅析尤金.奥尼尔三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159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160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16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162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63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64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165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66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67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168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169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170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71 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172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73 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174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175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176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177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178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179 《厄舍屋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分析180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181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8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8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84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18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186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187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188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89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90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191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9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93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194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195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96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97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198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199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200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毕业论文Contents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I)摘要................................................... I I Contents. (III)I Introduction (1)1.1 The Synopsis of Mulan (1)1.2 The Synopsis of Kung Fu Panda (2)II the Compatibility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 (3)2.1 The characters (3)2.2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other Details (4)2.3 Martial Arts (5)2.4 Chinese Philosophy (6)III. Conflicts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 (9)3.1 Conservatism VS Free Spirit (9)3.2 Family Priority& Individualism (10)IV. Conclusion (12)4.1 General Summary of the Study (12)Bibliography (14)The Compatibility and Conflicts between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 in Animated Movies Mulan and Kung FuPandaI Introduction1.1 The Synopsis of Mulan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ballads in ancient China, Ballad of Mulan is a celebrated folk tale which has been widely tol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China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tells a story about a girl named Hua Mulan who is born and raised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However, unlike other populous Chinese families, Mulan has neither brothers nor sisters. When the war breaks out, Mulan substitutes for her aged father and joins the army to defend the country against northern invaders. Mulan’s filial loyalty, valiantness and outstanding military ability make her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heroine in Chinese history.In 1998, American film tycoon, Disney company produced an animated film Mulan based on this well-known Chinese folk tale.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plot remain same: the brave Mulan, her old, sick father and the vicious enemies. However, while the yellow-skinned, black-haired girl evokes some warm and approachable feelings in many Chinese audiences’ hearts, some of them find that the image of Mulan which represented in the American film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heroine image in Chinese textbooks. Therefore, the film Mulan is a story with a Chinese traditional structure but in essence, it is filled of American spirit andwestern values.1.2 The Synopsis of Kung Fu PandaIn June, 2008, DreamWorks Animation Studio released globally another animated blockbuster Kung Fu Panda, choosing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renowned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martial arts a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film.The synopsis of Kung Fu Panda looks like something like this: a clumsy panda named Po lives with his foster father, a duck, in Peace Valley. On the surface, Po may look like just like another portly panda, but beneath his fur, he bears the mark of the chosen one. By day, Po works faithfully in his family’s noodle shop, but by night, he dreams of becoming a true master of the martial arts. When an ancient prophecy has come to pass, Po realizes that he is the only one who can save his people from certain destruction. In the end, with the help of the legendary Furious Five, Tigress, Crane, Mantis, Viper, Monkey and their wise mentor, Master Shifu, the noble Po masters the martial arts and somehow transforms his greatest weakness into his greatest strengths. It is these incredible strengths that beat the malevolent snow leopard Tai Lung. He fulfills his destiny as the hero who saves his people during their darkest hour.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nstead of applying the Chinese elements simply to film-making, the producers of Kung Fu Panda take some typical oriental philosophical themes, such as life, destiny, living and death into thorough consideration. The producers made great efforts to maximize the compatibility of American values and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inimize the conflicts. If what Mulan presents can be generalize as Chinese form and American theme, Kung Fu Panda is more like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essence and American spirit.II the Compatibility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2.1 The charactersThe title says it all with Mulan, a famous Chinese classic which tells a story about how an ordinary girl manages to be an honorable heroine. Since the plot background is set to be in ancient China, no wonder the characters closely resemble the Asian in terms of appearance.Besides those black-eyed, yellow-skinned characters, there is also a little dragon which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audience. Dragon used to be the symbol of Chinese royalty in feudal period. It stands for nobility, power and endless fortune. Even in today’s communist society, dragon continues to serve as the mascot of the Chinese nation. Even if Muxu( the name of the dragon) is nothing like the noble and fierce dragon which represents the tempera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adorable little dragon successfully bring about laughter and make the whole film much interesting.The panda Po in Kung Fu Panda is another Chinese symbol which is probably even more popular than dragon in western world. While the dragon has historically served as China's national emblem, in recent decades the Giant Panda has also served as an emblem for the country. Its image appears on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Chinese commemorative silver, gold, and platinum coins.However, unlike a real black-eyed panda, the American panda Po has a pair of green eyes which resemble the Caucasian. In Kung Fu Panda Po is not a docile panda that everyone loves. On the contrary, he is chatty, obese, slothful, gluttonous, and h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sue. Undoubtedly, the film aims to tell another typical “American Dream”story of how an extremely ordinary character manages to succeed in achieving a great accomplishment. All these seem to be reminding the audience that, this is, after all, an animated film made in the United States. No matter how much Chineseness the producers have attached in the film, it is impossible to get rid of American spirit.2.2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other DetailsThe first scene of Mulan is when the invaders are about to invade China, the messenger takes the message to his commander. Here comes the significant Chinese symbol—the Great Wal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started in the 7th century B.C. when the vassal states under the Zhou Dynasty 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built their own walls for self-defense. After the states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the separate walls were interconnected and extended to more than 10000 miles. Constructed of masonry, rocks and packed-earth, the Great Wall is landmark of the earth. The Great Wall has long been incorporated into Chinese mythology and popular symbolism. As a film whose background is set in ancient China, the Great Wall is certainly an indispensableelement.Besides, there are many other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s in film Mulan, such as drawbridge in the valley, tapestry hanging on the wall, festive red lanterns decorating the eaves. All these details give full expression to the oriental styles.Likewise, in Kung Fu Panda, the producers also add a bunch of Chinese images and even present them in a more exquisite way. Audience may find the flying petals, tortuous paths, distant pavilion and terrace are as picturesque as the scenery that is depicted in many Chinese ancient poetry.Moreover, the loanwords used in the movie make it more hilarious. By keeping the Mandarin pronunciation of words, such as “shifu”(master), “wugui”(turtle), “bingbong”(ice-cream), the producers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nglish-speaking panda Po and Chinese people.2.3 Martial ArtsChinese martial arts have a long history, converging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 military strategy, techniques, education, aesthetics, etc. and mirroring the character and sagac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With vigorous, graceful and somewhat laboriousmovements, Chinese martial arts provide the exercisers with beauty and strength. With the ongoing globaliz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 more and more westerners find Chinese culture very attractive thus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more about it. However, for most westerns, it is never easy to fully comprehe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martial arts appear as the perfect breakthrough point to start with.In Mulan, when the army is in danger, there are several well-designed fighting scenes. At that time, martial arts are used fictitiously. Ten years later, in Kung Fu Panda, martial arts have become a necessity. The title Kung Fu has said it all. What is more comforting is that martial arts in Kung Fu Panda do not equal to superficially showing some fighting skills.The top concern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to sett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muscles and the internal exercises for breath. The functions of the martial arts in fighting are: defending oneself against the opponent, checking the attacks and winning the fight. On the level of philosophy, the martial arts stress “unification of man and nature”, i. e, the unification of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acting and stopping, Ying and Yang. On the social level, the martial arts stress cultivation of mind andpersonality, awareness of the natural law and complacency. They thus break all prejudices with regard to winning and losing and to success and failures, and take a calm attitude.In Kung Fu Panda, the invincible secret of martial arts is supposed to be recorded in the dragon warrior scroll. However, when Po unfolds the scroll, to his great amazement, there is nothing written on it. Not even a single word. This “assume formlessness”method is the highest degree of martial art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tactic does not rigidly adhere to a style. Instead of indiscriminately imitating the movements and techniques, the producers of Kung Fu Panda grasped the marrow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2.4 Chinese PhilosophyIn these two films, both Mulan and Po have been stuck in perilous situations. Mulan has to win a life-and-death battle for her country at the risk of being found out her real sex identity. And as for Po, he has to defeat Tai Lung, whose power is obviously several times greater than him. Although the hope of winning seems to be distant and dim, neither of them gives up on themselves. Their positive attitude can find its origin in Chinese Confucian philosophy.The situation what Mulan and Po are facing in the films is verymuch like what sage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 Yan Hui, were going through hundreds of years ago. How could they find delight and joy from critical time and harsh living conditions? There are two key possibilities. Firstly, none of them were ever depressed or in despair. They were optimists, holding fast to a philosophical attitude toward the status that downplayed their plight. Second, they were capable of self-reliance and tolerance, not in the sense of being content with what they were and what they had, but of being acceptance of whatever destiny might bring them.Compared to the intelligence Mulan, the sloppy Po is even more unlikely to become a historic savior. Even if Master Oogway sticks to the idea that Po is the chosen one and the only dragon warrior who has formidable strength underneath, Master Shifu highly doubts it and treats Po as a joke. After a series of frustration, Master Shifu happened to know Po’s biggest hobby—food. He thus decides to make full use of it to train Po who is seemingly incorrigible at that time. As expected, Po somehow transforms his biggest weakness into biggest strength and becomes a real martial-arts master.Master Shifu’s strategy seems to be superficial but on looking deeper, another more subtle truth emerges. His strategy makes the best use of Po’s weaknes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tturns out, fortunately, very effective. This dialectical speculation which had been prevailing in ancient China indicates that everything has two aspects that are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opposition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There is another very impressive scene in Kung Fu Panda where Master Oogway is bidding farewell to Master Shifu. With the pink petals dancing about in the wind, Oogway is more like vanishing into the other world rather than “pass away”, as we usually call it.This scene represents another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wo aspects. Firstly, many philosophers believe that the circle of life is just like the blooming and withering of a flower. Oogway’s disappearing with the withered petals implies the end of his life. Secondly, the beautiful and romantic scene seems to be telling the audience that Oogway is not “dead” literally but is integrating into the entire universe. His flesh and blood may no longer exist but his soul has raise to higher level thus can remain immortal. This is very much similar to one of the most ideal concepts which are promoted by Taoism— Heaven-Man Oneness, in which the famous Taoist Zhuang Zi pictured the paramount level of human life that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always longing for.III. Conflicts of American Values and Chinese Elements3.1 Conservatism VS Free SpiritAs a country with a continued uninterrupted history of five thousands years, China has a unique cultural system which is deeplyrooted in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his cultural system had been ruling Chinese people throughout the whole feudal time.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China, Lin Yutang once wrote in his book,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ystem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is that it not only asked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but also answered it in a way that left people satisfied with having found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The answer was solid and clear, so that it left people with no desire to speculate about the future life or to change the present one. Man naturally becomes conservative when he realizes he has got something that work and therefore something that is true. The Chinese people saw no other way of life, thought no other way possible.The first sentence of Ballad of Mulan described a traditional Chinese girl who was weaving cloth.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