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发展历史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89aac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d.png)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地质年代的划分及生命的演化历程
![地质年代的划分及生命的演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ed5054f69eae009581bece7.png)
地质年代的划分地质年代开始于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88%,结束于5.44亿年前。
地质学家又把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
古生代就是指远古早期有生命的时代,许多生活在古生代的动物都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
人们常常称中生代为恐龙时代,其实恐龙只是中生代众多生物中的一种,哺乳动物就是在中生代开始进化的。
地球最近的代是新生代,它开始于6500万年前并持续到现在,新生代也叫哺乳动物时代,我们人类就生活在新生代。
每个代又被划分为几个纪,例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你可能很好奇这些纪的名字从哪里来的?它们的名字大多来自地质学家第一次发现这个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的地方。
●地质年代地球从形成、演化发展46亿年来,留下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的巨大史册,这就是各时代的地层。
地质年代的划分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
1881年,国际地质学会正式通过了至今通用的地层划分表,以后又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张系统完整的地质年代表。
地质学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古生物学两种方法来划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
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的地层或岩石的年代,是地层或岩石的真实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用古生物学方法测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层的早晚顺序和先后阶段,不说明具体时间,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地壳的演变历史。
地质学家把地层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其中远太古代、太古代和元古代为地球的发展初期阶段,距今时间最远,经历时间也最长,当时的生物仅处于发生和孕育时期。
进入古生代时,海洋里的生物已经相当多了,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开始由低级向高级阶段进化。
到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像恐龙、始祖鸟、鱼龙、古象等大型动物相继出现,地球生物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为了深入揭示各地质年代中地层和生物界的特征,地质学家又在“代”的下面划分出许多次一级的地质时代。
地壳的发展历史
![地壳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c5d0536561252d381eb6e15.png)
◆第四纪(Q,Quaternary Period),该名 由法国学者德斯诺伊尔斯(J .Desnoyers) 在1829年,研究巴黎盆地的松散沉积物时所 创立。
1、新生代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地壳演化的总特点:地中海—喜马拉雅 海槽最后封闭,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西洋和 印度洋继续扩张,环太平洋褶皱山系和岛弧、海 沟形成,各大陆相对漂移或靠拢,东半球和西半 球大陆逐渐形成,最终形成现代全球海陆分布面 貌。第三纪末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在震旦纪时,地球发生了第一次大冰期 (称为震旦纪大冰期)。
(二)元古代 2
◆元古代——藻类植物时代
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原核生物 进化为真核生物。
到了中、晚元古代大量出现各种 藻类、叠层石(叠层石是由藻类、细 菌和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集合体),而 原始动物(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也开 始出现,如海绵和腔肠动物。
(三)早古生代 Pz1( Palaeozoic Era )
距今6 — 3.85 亿年前。 由三个纪组成,即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1、三个纪名称的由来:
◆寒武纪(Є, Cambrian Period),源于英国 威尔士西部一山脉 Cambria 的英文译音, 代 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开始 ; ◆奥陶纪(O,Ordovician Period), 源于英 国北威尔士一古代民族 Ordovices 的音译; ◆志留纪(S,Silurian Period),源自英国东 南威尔士一个古代部落 Silures 居住的地方名 Siluria,日文音译,我国沿用。
地质发展史
![地质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81e9836312b3169a551a437.png)
始新世 E2
中国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澳洲也向东北漂移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形成
(二)第四纪
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2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 第四纪沉积物广布 4 第四纪大冰期 5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晚冰期最盛时
物时代 (二)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三)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四)气候温暖干燥
早 古 生 代 化 石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华北 华南
奥陶纪开始广泛海退
志留纪末
加里东山脉
加里东运动
华北
华南
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拉开
四、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Devon,日译泥盆) 石炭纪(含煤层) 二叠纪(Dyas,二层) (一)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2.5~2.9亿年前
约6500万~2亿年前
2300~6500万年前
晚侏罗纪
中国
北美
欧洲
中
非洲
特提斯洋
大
南美
西 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联合古陆解体
晚白垩纪
北冰洋
中国
北美
欧洲
南美
非洲
特提斯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大西洋形成
六、新生代
(一)第三纪 1 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
动物时代 2 喜马拉雅运动 3 海陆轮廓已经和现在
相似。
地壳发展的四个阶段
![地壳发展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61f0b229482fb4daa58d4bb1.png)
地球收缩学说收缩说认为,地球由于放热变冷而导致不断收缩。
在这个模式中,几百公里以下的地球内部仍然接近于初始的温度。
而最外部的圈层,包括现今所指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已经变得相对较冷。
这样,在最外部圈层之下的部分由于迅速变冷收缩,而向地球内部分离。
分离所留下的空间由最外部圈层在重力作用下向内收缩来充填,这一收缩充填作用使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处在一种横向挤压的状态中。
收缩说首次提出了具有明确物理基础的全球性动力地质原因,较之以前各学派对地壳运动认识上的一个明显进步,在于它揭示了地壳水平运动的存在。
但是,收缩说从提出开始就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是无法证实地球表面的构造确实是由收缩造成的,它对广泛分布的由正断层表现的张性区域也无法解释。
20世纪20年代中期,放射性射线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地壳中同位素衰变放热可能导致地球(或地壳)热胀。
冰期和间冰期的发现和证实,表明地球表面可变冷也可变热。
大陆漂移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系统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他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泛大陆”。
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挤压力,泛大陆开始分裂,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地幔上漂移,逐渐形成今日的海陆格局。
他认为地球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的产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滑动时,受到太平洋玄武质基底的阻挡,被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大陆向西漂移过程中留下的残块;格陵兰的南端、佛罗里达、火地岛等弧形弯曲,都是向西滑动摩擦脱落的结果;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等各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挤压的结果。
魏格纳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从地质、地形、古生物、古气候和大地测量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大陆漂移说。
这个假说当时引起了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但是对于大陆漂移的机制和规律,则有很多学者表示怀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磁极的移动,只有用大陆漂移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地球编年史解说
![地球编年史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df2918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9.png)
地球编年史解说地球编年史解说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阶段(4.6亿年前-44亿年前)1. 地球形成(4.6亿年前)- 地球起源于太阳系内的星云物质- 由于旋转和引力作用,星云物质逐渐凝聚成行星团块,最终形成地球2. 地球的原始大气和海洋(4.5亿年前)- 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氨气和甲烷组成- 随着地球的冷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形成了原始海洋3. 地壳的形成和地球的火山活动(约43亿年前)- 地壳始于地球表面的火山活动- 第一批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发而出,冷却后形成了地壳二、地球的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阶段(39亿年前-44万年前)1. 生命的起源(约39亿年前)- 通过化学进化,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生物- 这些生物以化学物质为能量来源,适应了地球上最初的环境条件2. 生命的多样性和进化(39亿年前-44万年前)- 生命开始不断演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形式- 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成多细胞生物,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3. 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命的适应(约25万年前)- 地球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包括冰川期和间冰期- 生物通过适应气候变化,逐渐演化出多样的特征和生存策略三、人类文明的兴起和发展阶段(约10万年前-至今)1. 早期人类的出现和石器时代(约10万年前)- 早期人类(现代人类的祖先)开始使用石器工具- 狩猎、采集和火的使用成为早期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 农业革命和城市文明的兴起(约1万年前)-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实现了食品的稳定供应 - 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城市文明的兴起,人类开始居住在集镇和城市中3. 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进步(18世纪至今)- 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1. 环境问题的突出和保护意识的兴起(20世纪)-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的严重加剧- 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21世纪)- 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类为减缓气候变化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3. 地球村的愿景和全球合作(至今)- 地球村的理念强调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国际社会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为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地球的演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辛存林地质学基础地壳的发展历史地壳的发展
![辛存林地质学基础地壳的发展历史地壳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e45017a32d7375a41780e2.png)
第十二章地壳的发展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史的研究方法;熟悉地壳历史的发展顺序和分期阶段。
重点:各地史阶段中的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古生物的重大事件;难点:我国地史上发生的重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研究地壳历史发展的科学,称地史学。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1.地球的起源2.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史3.生物发展史4.地壳构造运动发展史第一节前寒武纪的地史特征—太古宙和元古宙一、太古宙(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时间范围:泛指寒武纪以前的地质时代(距今36-25亿年),持续约11亿年。
地史特征:大气圈及水体缺氧。
海洋广阔,陆地小而不稳。
重力分异不充分,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普遍而强烈。
中晚期原始陆核形成。
(阜平运动)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原始菌、藻类。
二、元古宙(一)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距今时间:25-5.4亿年,持续19亿年地史特征:构造运动频繁,造成陆核扩大,形成原地台和古地台(吕梁、五台运动)藻类繁盛,并出现真核生物-绿藻。
叠层石普遍发育。
晚期出现第一次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早元古代与中晚元古代沉积环境有很大区别:后两个时期水气圈中含氧量增加(贫氧环境);地台形成,因此形成分异较好的地台沉积盖层。
地球南半球形成冈瓦纳古陆,北半球散布一些地台。
(中国地台由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组成)(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19亿年,吕梁运动),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8亿年,晋宁运动)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19亿年)。
(三)中国元古宙的矿产1.铁矿沉积了大量浅海相鲕状和肾状赤铁矿。
以河北宣化、龙关一带的宣龙式铁矿最为典型。
2.锰矿辽宁瓦房子式锰矿。
3.其他东海式磷矿、古潜山油田、大型菱镁矿床第二节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划分: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距今5.4-4.1亿年,持续1.3亿年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其中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最重要。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8a5f40464a7302768e9939f1.png)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综述为了刻画地质演变的时间性阶段性,人们为地球发生演变确定了年代表。
以年代表为顺序,可以把握各个地质时期地球发生的一些标志性变化。
前寒武纪指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地史阶段。
其时间约在25亿年前。
它可划分成太古代和元古代两个时期。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地球形成以后,结束于大约24亿年以前。
虽然晚期有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但那形成时的岩石在漫长的时期内经过了深度的变质,因此保留下来的可靠的化石非常少。
有人把太古代早期岩石还没有形成的时期单划分成冥古代,时间大约是38亿年以前。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开始于大约24亿年以前,结束于大约5.7亿年以前的“生命大爆炸”,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
藻类在生长过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积物颗粒形成层纹状结构物,称作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现于太古代而在元古代达到全盛。
太古时代地质距今>50亿年。
太古时代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
太古代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
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
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
也有把38亿年以前称为冥古代,25-38亿年前称太古代元古代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紧接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演化过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演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320314f5335a8102d2208a.png)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
(重点)2.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
(重点) 3.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重难点)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地球的演化历史:约46亿年。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1)地球诞生之初表面被熔岩所覆盖:地球受到陨石撞击,岩石持续熔化。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①原始地壳:陨石撞击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②原始大气: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③原始海洋: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云层,云层凝云致雨,雨水在低洼地带汇聚,形成原始海洋。
二、地质年代表1.地层和化石(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研究意义:地层中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知识拓展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
沉积岩是地表碎屑物质在低洼处沉积并经过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地层划分依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地质年代表三、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1)海陆演化:岩浆喷溢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剧烈,形成了原始地壳,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
(2)大气演化: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大气处于缺氧状态。
(3)地质矿产: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4)生物演化: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1)海陆演化: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地质矿产:主要是铁矿,中期出现紫红色石英砂岩和赤铁矿。
(3)生物演化:藻类日益繁盛。
(4)大气演化:大气从缺氧状态发展到存在较多游离氧。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1)海陆演化:构造运动使一些地区褶皱隆起,陆地面积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0f7dfb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3.png)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介绍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指的是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演化历程。
它记录了地球上各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地质现象,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和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的发展演化。
本文将对地球的地质年代演化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早期地质年代(45亿年前-20亿年前)地球形成• 4.5亿年前,地球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形成。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有大量火山喷发。
公元前4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下降,海洋开始形成。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第一个大陆的出现。
地球地壳演化1.公元前35亿年:第一个地壳大陆形成。
2.公元前30亿年: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更大的陆块。
3.公元前25亿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得形成了超级大陆。
中期地质年代(20亿年前-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公元前20亿年,最早的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中。
•生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引发了全球氧气增加的大氧化事件。
大约1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洋形成,并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
地球地理环境变化1.地球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活动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球板块运动导致了地壳断裂和山脉的形成。
后期地质年代(5亿年前-现今)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公元前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多样的植物和动物。
地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加剧,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2.全球变冷:地球气候出现周期性冷却期,如冰河时代。
人类的出现•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人类的祖先开始演化,并形成现代人类。
结论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是地球的发展历程的记录,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地质年代的不同阶段,地球上发生了众多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的变化,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发展可持续的未来。
地球发展史
![地球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b1d53d584254b35eefd3412.png)
地球发展史(2009-10-04 00:47:24)转载分类:转载标签:地球发展史侏罗纪白垩纪文化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
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
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
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
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705c9d149649b6648d74784.png)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b25aa03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c.png)
一、地质年代
(一)古生物和化石
• 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旳工作,很主要旳根据是化石。 •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旳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旳遗址。
• 但并不是全部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旳,多数遗体被腐 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有一定旳条件:
• (1) 必须有不易分解旳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 质纤维等;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宇
界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 当代旳地质年代表不但按时代旳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步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旳数据, 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旳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旳孕育条件
•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旳形成,是生命起源旳孕育 条件。
(2) 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根据生物旳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朴 到复杂、从低档至高级不断进化旳,是不可逆旳。地质时代越早旳生物, 越简朴、低档;时代越晚旳生物,越高级、复杂。这么,我们就能够根 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旳种类来拟定其相正确新老关系,进而拟定 其相正确地质年代(尤其是原则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 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能够进行地层对比,当不同地域旳地 层中具有相同旳化石时,不论其相距多远,都属于同一时代。如莱氏三 叶虫只出目前早寒武世,所以不论哪里,凡含莱氏三叶虫化石旳地层必 属早寒武世。
• →原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长久旳生物化学作用与复杂旳演变,使其内部构造复 杂化,逐渐进化成具有细胞形态旳生命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摄取无机物质作为 营养。→之后,又逐渐演化为群体单细胞旳原始生物,井具有运动、营养和生殖 功能。
地质年代及地壳发展历史简表
![地质年代及地壳发展历史简表](https://img.taocdn.com/s3/m/bc83497bf46527d3240ce07b.png)
相对年代
符号
距今年数/106a
生物发展阶段
主要构造运动
宙
代
纪
动物界
植物界
中国
西欧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Q
2-3
人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喜马拉雅山运动
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华力西运动(或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阿尔卑
斯运动
华力西运动(或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新近纪
N
23.3
低级原始动物
太古代
前震旦纪
AH
4600
原始菌藻类时代
基本上无生命
地球最初发展阶段
哺乳动物时代
古近纪
E
65
中生代
白垩纪
K
137
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时代
侏罗纪
J
205
三叠纪
T
250
上古生代
二叠纪
P
295
两栖动物时代
陆生孢子时代
石炭纪
C
354
泥盆纪
D
S
438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奥陶纪
O
490
寒武纪
543
海生藻类时代
隐生宙
元古代
震旦纪
A
1500
地史知识
![地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41345c40c22590102029d1e.png)
始太古代AR0
宙
代
纪
世
年龄Ma
构造运动
植物
动物
显生宙
PH
古生代PZ
二叠纪P
晚二叠世P3
250
295
354
410
438
490
543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裸子植物
孢子植物
大量繁盛
两栖动物
中二叠世P2
早二叠世P1
石炭纪C
晚石炭世C2
早石炭世C1
泥盆纪D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早泥盆世D1
志留纪S
地史知识
地壳的发展历史简称地史。在45亿年以前形成的地球,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地壳在不停地运动,地球上的生物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化。研究表明,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矿物、岩石,任何地貌和构造形态以及任何一种动植物,都是地壳发展演化的产物。
通常根据地壳运动及古生物的发展,将地壳发展历史的主要阶段及其顺序,从古到今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大的时期。
晚志留世S3
裸蕨植物
海藻
大量繁盛
鱼类
无脊椎动物
中志留世S2
早志留世S1
奥陶纪O
晚奥陶世O3
中奥陶世O2
早奥陶世O1
寒武纪C
晚寒武世C3
中寒武世C2
早寒武世C1
代
纪
世
新生代
CZ
第四纪Q
全新世Qh
更新世Qp
新近纪N
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世N2
中新世N1
古近纪E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中生代MZ
白垩纪K
晚白垩世K2
地壳发展历史
![地壳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66b4ce8aeaad1f346933fbb.png)
地壳发展历史在地球演变的编年史上 , 地球的年龄约在 46 亿年左右 , 而嵩山距今已有 36 亿年的历史。
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时 , 嵩山便横空出世。
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 , 地学界称之为 " 五代同堂 " 。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 , 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 , 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 25~5.43 亿年间的元古宙 , 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 5.43~2.5 亿年间的古生代 , 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
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
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 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 2.5~0.65 亿年间的中生代 , 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
在陆相盆地一一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层 , 其中含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在距今 0.65 亿年 ~ 现代 , 沉积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
园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保罗系、白歪系和新近系。
其中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类、古文化遗址。
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 , 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 , 岩层近东西向展布 , 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 ,接触关系一目了然。
在嵩山地区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围元 , 清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 25 亿年、18.7亿年、5.43 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
地球历史的四个阶段的特征
![地球历史的四个阶段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f344d5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9.png)
地球历史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地球历史可以被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原始时代、古代、中世纪和现代。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事件,下面将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
1.原始时代(公元前5000万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时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早时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公元前5000万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
这是地球上生命开始出现的时代。
以下是原始时代的特征:1.1生命起源和进化:原始时代见证了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出现,包括单细胞生物和初级多细胞生物。
这些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和进化适应了地球上各种环境。
1.2地壳运动:原始时代地壳运动频繁,大陆板块的形成和分裂,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例如山脉和火山的形成。
1.3气候变化:原始时代的气候多样且频繁变化。
从地球上最早的冰期到温暖而潮湿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命的进化。
1.4人类的出现:在原始时代晚期,智人类的进化使得人类出现在地球上。
这标志着下一个时代的开端。
2.古代(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古代是地球历史的第二个时期,该时期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76年之间。
这个时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以下是古代的特征:2.1农业革命:在古代早期,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从而实现了农业的定居生活,人们逐渐转变为农耕社会。
2.2城市文明的兴起:古代的时期也是城市文明的兴起时期。
城市的建立和组织使人口的增长和劳动专业化成为可能,形成了强大且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组织。
2.3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在古代中期和晚期,许多大型帝国涌现,如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帝国等。
这些帝国在政治、文化和军事方面达到了巅峰,但最终崩溃和衰落。
2.4文明间的交流:古代时期也是各大文明之间交流和影响的时期。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通过贸易和传播知识。
3.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92年)中世纪是地球历史的第三个时期,发生在公元476年到公元1492年之间。
地球发展史
![地球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f91821b84ae45c3a358c38.png)
地球发展史(2009-10-04 00:47:24)转载分类:转载标签:地球发展史侏罗纪白垩纪文化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
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
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
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
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1db3b926ed630b1c59eeb561.png)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1太古代―元古代地壳薄弱活动;海洋沉积占绝对优势;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块。
2震旦纪海洋沉积占优势;古地台形成。
3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加里东运动, 海洋沉积仍占优势;末期,加里东地槽褶皱隆起。
4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海西运动,陆相对扩大;末期许多地槽隆起,北大陆联合,南大陆开始解体。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南大陆解体,北大陆普遍活动;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起成山。
6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台、古褶皱普遍活动;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外带,隆起成山。
7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期差异升降显著,冰川广布。
地球上的动物界发展阶段1太古代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3泥盆纪鱼时代4石炭纪―二迭纪两栖动物时代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6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7第四纪人类时代地球上的植物界发展阶段1太古代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2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早期海生藻类时代3奥陶纪早期―石炭纪―二迭纪早期陆生孢子植物时代4二迭纪早期―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期裸子植物时代5白垩纪中期―第三纪―第四纪被子植物时代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1地球天文时期2太古代前震旦纪藻类、海棉3元古代:震旦纪藻类、海棉4古生代:寒武纪藻类、海棉、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奥陶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志留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鹦鹉螺、泥盆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鹦鹉螺、石炭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二迭纪:藻类、海棉、珊瑚、海百合、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5中生代:三叠纪藻类、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松柏类、蛇颈龙、飞龙、恐龙、鱼龙、乌类、鹦鹉螺、侏罗纪:藻类、珊瑚、腕足动物、松柏类、蛇颈龙、飞龙、恐龙、鱼龙、乌类、菊石、鹦鹉螺、白垩纪:藻类、珊瑚、松柏类、蛇颈龙、飞龙、恐龙、鱼龙、乌类、菊石6新生代:第三纪早期藻类、珊瑚、松柏类、种子植物、蛇颈龙、飞龙、恐龙、鱼龙、乌类、菊石新生代:第三纪晚期藻类、珊瑚、种子植物、菊石、第四纪:藻类、珊瑚、种子植物地质口诀[日期:2008/09/04来源:作者:]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发展历史在地球演变的编年史上 , 地球的年龄约在 46 亿年左右 , 而嵩山距今已有 36 亿年的历史。
当整个世界还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时 , 嵩山便横空出世。
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 , 地学界称之为 " 五代同堂 " 。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 , 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 , 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 25~5.43 亿年间的元古宙 , 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 5.43~2.5 亿年间的古生代 , 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
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
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 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 2.5~0.65 亿年间的中生代 , 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
在陆相盆地一一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层 , 其中含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在距今 0.65 亿年 ~ 现代 , 沉积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
园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保罗系、白歪系和新近系。
其中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类、古文化遗址。
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 , 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 , 岩层近东西向展布 , 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 ,接触关系一目了然。
在嵩山地区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围元 , 清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 25 亿年、18.7亿年、5.43 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
这三次 " 翻天覆地 " 的全球构造运动分别被地质学家称为 " 嵩阳运动 " 中岳运动 " 、 " 少林运动 " 。
根据嵩山地区内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运动遗迹的基本特征, 按照地质科学的原理 , 可以追溯出嵩山形成的过程和发展、演化的景象 : 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 , 表面被水包裹着。
大约从 36 亿年前开始 , 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来自地。
幔的基性熔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 , 共同堆积了以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的被称作登封群的花岗绿岩系。
在距今 25 亿年前后 , 嵩山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 , 地质学家称它为 " 富阳运动 " 。
富阳运动的结果 , 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发生褶皱隆起 , 慢慢露出峥嵘。
后来经过长期风化剥蚀, 富山渐渐被夷平了, 加上地壳不断下降 , 夷平的嵩山又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 形成海滨和浅海环境 , 于是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泥质及钙、镇等物质的沉积。
到了距今 18亿年前后 , 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 " 中岳运动 " 的全球性地壳运动 , 来自东西方向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海底的碎屑岩一碱酸盐地层慢慢隆起成山 , 露出海面 , 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州大地。
" 中岳运动 " 后 , 嵩山再次被慢慢的风化、剥蚀、夷平、下降 , 逐渐被海水吞噬 , 形成滨海、浅海、山间盆地等环境 , 先后沉积了被称作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罗圈冰碛层的地层层序。
到了距今 5.43 亿年前后, 嵩山地区又发生了被称为 " 少林运动 " 的地壳运动 , 使嵩山一带大范围地升出海面 , 形成嵩山系 , 结束了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元古宙演化历史。
后来虽然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浸, 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终未被海水淹没。
嵩山从此扬眉吐气。
在距今 2~0.65 亿年的中生代晚期 , 强烈的 " 燕山运动 " 使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剪应力, 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唐窑一中岳庙断裂和五指岭断裂带拦腰将嵩山山系截为三截 , 并使峻极峰及五指岭依次向北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
0.65 亿年后的 " 喜马拉雅运动 " 使嵩山进一步隆升并遭受风化剥蚀 , 历经沧桑的嵩山终于显现出当今的面貌。
嵩山复杂的地质地理条件 ,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 , 形成独特的气候条件, 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
典型的地层层型剖面, 绝灭的动植物化石 , 重岩叠峰的断块山体, 千尺飞泻的悬崖瀑布、清流晶莹 , 素湍绿潭 , 幽静宜人的湖光山色 , 巧夺天工的地学景观 , 给人以精神陶冶, 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深思, 给人以文化的源泉。
嵩山岩石类型齐全 , 既有各种类型的片麻岩及片岩等变质岩, 又有砾岩、砂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等系列沉积岩, 还有基性一酸性的辉长岩一花岗岩等侵入岩及其喷发岩。
嵩山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 18 种矿产 , 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 , 主矿层产于言山群罗汉洞组 , 其规模达大型一一特大型嵩山如同是一部最直观表现地球发展、地层演变的 " 奇书 ", 又恰似一部记录地球几十亿年沧桑巨变的《史记》 , 有人称它是 " 地球演变的稀世绝版 , 五世同堂的旷世奇观 ", 也有人称它是一部完整的 " 地学百科全书 ",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天然地质博物馆 " 。
嵩山集典型、稀有、系统完整性于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 , 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 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
对嵩山地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山海经中次七经》记载 :" 少室之山其下多铁 " 。
《山海经 -五藏小经》记录了当时产铁之山有34 处 , 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有六处, 少室山即是其中之一。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 开始于20世纪初。
嵩山地区经历的 36 亿年漫长的地质历史 ," 三大构造运动 " 的不整合面 , 错综复杂纷繁多姿的构造型态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序列 , 以及蕴藏着的丰富矿产资源 ,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包罗万象的地学知识 , 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保护性等 , 吸引了众多的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到此进行调查和研究 , 逐步揭开了嵩山地质遗迹神奇的面纱。
1950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士、河南籍地质学家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富岳寺塔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确立了 "嵩阳运动" 。
1954 年 , 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的岩层称为 " 五佛山系 ", 指出五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 最先认识并确立了 " 中岳运动 " 。
1958 年至 1959 年, 中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王日伦等对嵩山进行路线地质调查。
1960 年, 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 , 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 " 嵩阳运动 " 和 " 中岳运动 " 。
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 " 少林运动 " 。
1958 年以来 ,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马杏垣11次登临嵩山 , 对嵩山的构造变形史和五佛山群的地层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 , 在五佛山群葡萄岭组页岩与骆驼畔组砂岩之间发现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 , 创立了重力滑动构造理论。
马教授对嵩山情有独钟 , 甚至为嵩山地质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
半个世纪里, 他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 , 沟沟坎坎 , 说起嵩山现象 , 如数家珍。
l990年, 国家准备将 " 嵩山地质遗址 " 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 , 马杏垣教授致信极力推荐。
信中说 " 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 , 这是世界上最宏伟 , 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 , 虽然在西南非 ( 纳米比亚 ) 也有 , 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
从古构造观念讲 , 它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 , 琳琅满目。
" 字里行间, 透射出一个老地质学家对嵩山的深切关爱之情。
l973年 , 王鸿祯、刘鸿允等对嵩山前寒武纪地层, 特别是罗圈组冰碛层进行了考察研究。
这些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
20 世纪60年代以来 , 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 区调队 ) 、北京( 武汉 ) 地质学院和西北大学等相继开展了包括嵩山地区的 l :20 万和 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专题科研工作。
1965 年和 1977 年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分别开展 l :20 万临汝幅和许昌幅区调工作。
对区内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 ( 武汉 ) 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质学院、郑州地质学校以及省内各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 均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矿产调研投入了大量工作。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 , 他们不辞辛苦 , 对嵩山地质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是 : 嵩山地质构造运动命名者 : 张伯声、冯景兰、张尔道、王日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杏垣、王鸿祯、董申课、张文佑、徐克勤、郭令智、郭文魁、孙丰区、叶连俊、叶大年、任纪舜、孙大中、李廷栋、张国伟 ; 国内著名地质学家刘鸿允、赵宗溥、丛柏林、李继亮、李荫槐、胡受美、钱祥麟、王泽久、王乃文、游振东、索书田、刘如琦、王清晨等几十位在嵩山工作过的专家。
国外著名地质学家一德国美因茨大学地质系、 OGS 构造委员会秘书长 A. 科纳尔教授 ; 瑞士苏黎世工学院地质研究所、世界著名小构造专家 J.G. 莱姆塞教授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 C. 古拉多克教授 ;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局长R.W.R 鲁特兰德教授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 W- M. 施沃特教授 : 加拿大地质调查所 A. 戴维森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杰拉尔德、舒伯特教授等 13 国 20 多位学者都先后来嵩山考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