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历代儒家学者所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 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 代表之一。
03 荀子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1 2
3
荀子简介
荀子,也被称为荀况或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活动在公元前298 年左右。
02 孟子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被誉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孟子学派。
孟子的背景
孟子生活在周朝末期,当时社会动荡,各国相争,人民困苦。他希望通过推广儒 家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思想与哲学
• 都关注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提出了各自的治理理念和社会伦理思想。
思想体系的异同点
不同点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治”,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孟子主张“仁政”、 “民本”,强调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荀子提倡“法治”、“集权”,主张建立统一的国 家秩序。
孔子注重传统和权威,强调学习和遵循先贤的教诲;孟子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道德力量, 提倡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荀子则更注重实践和理性思考,提倡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真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三者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例如,他们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 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如何更好地建立公正、平等的社 会秩序等。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在当今社会,他们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文化常识先秦诸子12家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孔孟荀贤能政治思想评述
孔孟荀贤能政治思想评述孔子、孟子与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三位著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孟荀贤可以说是政治思想的三位巨匠,他们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将会对孔孟荀贤的政治思想进行评述。
一、孔子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是“仁爱”和“礼”的理念。
他认为,这两个理念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伦关系的基础。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
他认为,君子应该先行其身,以身作则,来影响和鼓励他人,老百姓才会信服并跟随。
孔子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概念,这表示他认为君主应该在治理国家时无私无条件地为人民考虑,非常注重人民的福祉。
以下是几个例子,证明孔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 《论语》中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故事,表明了孔子对于言行一致、敢于承诺的重视,激励人们时刻保持诚信与正直。
2. 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表示一个政治家、社会领袖应该先做好本职工作、自我要求,才能发挥达到更高的层次。
3. 孔子赞成推崇礼仪之邦理念,认为政治和修养是紧密关联的,只有修得良好的修养,才能出现良好的政治体制。
他非常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孝悌等人类情感。
4. 孔子在对待战争时有一定的观点,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战争不能简单地视为胜负关系,而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5.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名词,他看到人类社会中的道德危机,通过推行儒家教育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更加强调了“性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以打造成坚强的人。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带头做出好的榜样,汽车时代的某个时期,中国政治的实践一直贯彻着“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即君王的责任是维护民众的生计,供给人们的各种需求,保障他们的权益和福利。
人性本恶 论据
人性本恶论据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干,那么孟子和荀子则相当于这颗大树的不同分支。
一个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个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孟子和荀子谁对谁错呢?同时儒家门徒,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一个恶,一个善,形成了针锋相对。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着积极进取;而荀子则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着悲观保守。
这种说法虽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过于简单化。
孟子强调个人自由,就这一点说,他可以被看为是“左”的,但孟子重视超越道德的价值,与宗教比较接近。
荀子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控制,就这一点说,他可以说是“右”的,但他重视自然主义,与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就这一点说,荀子显得与整个儒家格格不入。
荀子最大的理论就是主张“人性恶”而著名。
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看来,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但深层考虑,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深思熟虑后的哲学定义。
他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苟于在著名的《天论》中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在孟子看来,人要成圣,必须“知天”。
荀子正相反,认为:“惟圣人为不求知天。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地、人构成字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这是天和地的作用。
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与其颂赞苍天,何若积聚财富,运用得当?如果忽略人所当做的而去“思天”,就不可能懂得万物的情性。
人忘记自己的职责去“思天”,就是于犯天的职责。
苟子称人与天地合参,就应该克尽职责,如果人不尽自己的职责,而想与天地合参,那只是空想。
所以人生下来接受教养,就是去除这种天性的恶。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孟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
孔孟荀
孔子孟子荀子三家思想的几点比较一,孔曰礼治孟曰仁政荀子崇礼重法一种思想的产生,大都要应和时代的节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克己复礼”之“礼”即“周礼”,周公制礼,礼节繁复,意义重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复礼”目的在于使民“位其所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治理国家,国家的安定团结秩序井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礼者,天下之序;乐者,天下之和”,以礼乐治国即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君子的自我修养方面的要求,并不体现在治国理念上。
首先提出“仁政”的是孟子,这应该和孟子所处的时代有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注重“克己复礼”,战国时期战乱纷仍民不聊生故倡议“仁政”,“礼治”较侧重于调节统治阶级上层内部的关系,而“仁政”则更关注民众民生问题,在此,与“仁政”相辅相成的是“民本”思想。
并且“仁政”是以“民本”为依归的。
作为法家韩非子的老师的荀子,其思想免不了有法家的元素,荀子在《天论》明确写道:“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在政治思想上,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这是战国末期无以复加的严酷的现实给予荀子的领悟——可操作性强的法治总比空头的仁义道德来得实用。
二,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之比较孔子对于人性的善恶是不下定论的,只是颇为隐晦的说了一句“食色,性也”。
孟子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扬性善论,最具代表性的文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思想主张一、儒家: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中国教育史: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核心观念
—— 自觉精神
•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的爱 • 孝悌,人之本:差别之爱
—— 外在约束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父母去世守孝三年
A B O U T
TYPE SOMETHING
• 礼,是外部的规范、仪式、形式等,
是约束强制的;
• 仁,是内部的感情、精神,是自觉的。
• 礼与仁是统一的,就像我们今天常说
因材施教 弟子问仁
子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仲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
仁者,其言也讱
因材施教——弟子问仁
• 子路问:闻斯行诸? •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 子曰:闻斯行之。 •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六、教师论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王毅:真正的和,是承认和尊重不同
孔子,名_____,字______.
生于_______,为当时的鲁国,鲁国负责周朝的制 礼作乐(典章制度等)。
本宗是一个贵族,至孔子时虽已降为贫民,但生长 在礼教的邦国,且贵族的习气——遗风旧典保留了 下来。所以孔子少年时即知礼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教育对象论
有教无类
• 德行可以通过教育而养成,只要 愿意学习,不分贵贱贫富,不分 地域,一律施教。
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私学盛行。
士阶层的兴起
最低等级的贵族:掌 握一定的知识文化 “礼不下庶人”
四民:士、农、工、商 “礼贤下士”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实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个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个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
先秦诸子对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不同观点
先秦诸子对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不同观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先秦时期的诸子对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观点有着广泛而独特的看法。
这些观点的差异可以追溯到他们对人类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和道德价值的看法上。
本文将探讨孔子、孟子、荀子和墨子这四位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并来探究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社会道德的影响。
1. 孔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本能。
在孔子看来,确保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稳定的关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人们的善性就能够被引导出来。
他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道德觉悟,通过问学和进修来提高个人修养。
他相信通过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培养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们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他也是中国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与孔子相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活动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与自然的道德和天理相一致的。
孟子主张积极干预人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
他认为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修行来培养内在的德行,进而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他也强调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通过善行和仁爱来建立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3. 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不同,荀子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邪恶的。
荀子相信人性的恶劣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私心使然。
他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约束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人们会陷入混乱和争斗中。
荀子认为,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依靠道德教育和优秀的领导者。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团结。
他强调了社会制度和规范的重要性,以控制人性中的邪恶倾向。
4. 墨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之一,他的观点与孔子和孟子有所不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孔子、孟子、荀子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 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 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 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 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 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 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能够怨天, 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 矣。 ——《荀子·天论》
4、 儒家提倡旳“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 稳定,增进经济旳发展。
5 、儒家主张旳“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旳 统一,在今日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知识点拔
• 老子旳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 关键
内容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 1. "道"是万物旳根 源
• 2.朴素辨证法思想
• “道”是世界旳 根本;
儒家思想旳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旳 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旳发展和人才旳培养 有主动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 观有利于构建友好人际关系,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 涵养,有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旳交易活动和行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旳进行。
也。
——《韩非子·定法》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 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大致起于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从汉武帝开始,经过董仲舒改造与发展了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居于正宗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趋势。
宋明时期儒学对佛、道思想加以吸收和扬弃,形成宋明理学。
当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之际,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向程朱理学及君主专制发出挑战,倡导“经世致用”,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当然,到后来还有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等等。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 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有历史疑问),自 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 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 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 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 一书。尊称“亚圣”。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 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被尊称“万世师表” 或“至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思想解放、文化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 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孔子的从政经历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 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 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 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 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材料: 樊迟问仁。
《论语三则》
社 会 大 变 革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复杂;奴隶主没落;地主阶级壮大;小生产者 阶级关系:
出现;“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舆论阵地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保守性
——“克己复礼”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代表奴隶 主利益
②大教育家——首创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教育对象上 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上“知之为知之”;教育方法上“温故而知 新”。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培养大批人才。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 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 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 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有哪些深刻而复杂的社会 原因?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物质基础
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
《诗》、《书》、《礼》、《易》、《乐》、《 春秋》,合称“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 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曲阜是春秋 时期鲁国的都城, 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 文化遗产,其中 最著名是曲阜三 孔——孔庙、孔 府、孔林。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孟子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 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 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排名(剑桥大学历史系)
• 1.穆罕默德 • 2.艾萨克•牛顿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 7.蔡 伦 „„ • 18.秦始皇 ……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 75.老 子 …… • 82.隋 文 帝 …… • 92.孟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 子子
墨子
“仁政”
“无为而治” “法治、集权”“兼爱、非攻”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根本目的: 礼
“克己复礼”,正名,贵贱有序 “爱人”要遵循“忠恕”之道
统治方式:“为政以德”,以德、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对孔子政治思 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极性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为政以德”
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在世界上具有重 要作用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 谓仁乎?”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孔子的成就 ①大思想家—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核心: 仁
爱护自己的亲人,倡导孝悌
提倡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任意刑杀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 不为也。”“从道不从君” “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主 ”;以礼治国,礼法并重 要 思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等唯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