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城镇规划与设计考试重点
![城镇规划与设计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537af87c1cfad6195fa7cf.png)
城镇规划与设计考试要点第一章1、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因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1.12、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13、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而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
1.1填空题4、根据我国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2003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60座,城市人口33805万人,城市面积39.9万km2其中建成区面积2.8万km2 ,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为847人/km2。
1.15、我国城市等级1.1城市等级人口规模(万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100 50~100 20~50 <206、集镇的规模,目前一般的情况为2000人左右,有的3000~5000人,个别的达8000人左右。
7、小城镇定义:作为介于(狭义)城市与农村居民点之间过渡型居民点的一种,小城镇专指行政建制“镇”或“乡的镇区部分。
1.1名词解释8、城镇类型(填空题)○1综合性城镇、○2工矿城镇、○3卫星城镇9、城镇的基本特点(简答题)1.1○1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数量大,规模小,分布广而不均匀○3在经济上具有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特点、○4人口构成复杂,不同用地穿插○5基础设施落后10、城镇规划:是城镇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计划,是城镇政府为实现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城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城镇建设与管理的依据。
(名词解释)1.2第二章1、区域概况的内容;资源条件、农业、周围居民点概况、对外交通联系2.1选择题2、自然条件的内容地质、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情况、气象资料。
2.1选择题3、随着城镇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按照3岁以下的分为托儿所年龄组,4~6岁分为幼儿组,7~12岁分为小学组,13~18岁分为中学组。
城镇规划期末考试复习
![城镇规划期末考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e5e56217375a417866f8f70.png)
第一章 绪论 居名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居名点的组成:建筑群、道路网、绿地、其他公共设施 居名点的分类|:城镇的类型:综合性城镇、工矿城镇、卫星城镇、具有特殊职能的城镇城镇的基本特点: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数量大,规模小,分布广而不均匀在经济上具有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特点人口构成复杂,不同用地穿插基础设施落后第二章 城镇规划的资料工作城镇规划的资料整理: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2社会经济资料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城镇规划的资料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2、统计分析、3、回归分析第三章 城镇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镇性质、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镇域规划:指在城镇及其腹地这个特定的空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及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区域未来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综合的总体部署。
城镇体系已等级划分为五类:1、国家级城镇体系2、区域性城镇体系3、省级城镇体系4、地区性城镇体系5、县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1、确定规划期限2、进一步论证确定城镇的性质3、在对城镇用地做出全面综合评定的基础上,选择城镇发展用地4、进行城镇域范围内居名点体系布局规划,确定相应的经济指标5、分析城镇的发展方向与布局形态,合理确定城镇公共中心,提出城镇主要公共建设的位置与空间布局方案,并对总体进行空间分析与艺术构图 居名点 城市型 乡村型 城市 镇 集镇 村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县城镇 建制镇 中心集镇 一般集镇 中心村 基础村6、提出城镇主要交通、广场、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工程系统规划方案。
7、确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范围,提出近期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或者起步项目,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用地8、对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做详细技术经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投资估算编制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和未来环境和谐的原则3、城镇环境中个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镇总体规划的方法步骤:1、确定规划范围,收集整理资料,研究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调查研究和分析资料3、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思并形成初步方案4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优选方案5、绘制图纸和编写说明书,完成城镇规划设计,提出设计成果城镇总体规划阶段的成果要求:图纸 和 文件城镇性质:是各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吧,只各城镇在城镇网络中的分工与职能。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e1cc3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c.png)
城规复习要点第一篇:城规复习要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重点整理(解答版)
![城市规划重点整理(解答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95c871b84ae45c3b358ca5.png)
城市规划重点整理1、城市的定义与特征(3个)?P3定义:非农业活动人口多于农业活动人口的数量。
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3个)?P3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此以外,城镇一般还具体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与公共设施。
3、城镇化概念与特征?P12 4.5.6题都一起概念: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特征:一:人口职业的转变二:产业结构的转变三: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4、城镇化水平是指?P12 4.5.6题都一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世界城镇化历史过程(诺瑟姆曲线)P13 简答题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A.。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B..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稳定的60%或以上。
C.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田园城市,永续发展)P28-321898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城市规划的开端(P29两个图考到要全画出来)很可能作图题1922卫星城市——追随者(昂温)1933《城市规划大纲》就是《雅典宪章》指出了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居住;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用的人口密度。
小城镇规划 复习资料 自己整理
![小城镇规划 复习资料 自己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3058708e9951e79b89274c.png)
城市:1、商品交易的场所。
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
“市井”之说。
2、最早是一种大规模的防御设施。
中国古代城市常有城墙。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早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
3、随商品经济发展,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或统治者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位置。
城市始产生。
4、到近现代,“城市”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
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农业活动)-镇(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城市-大城市(非农活动)小城镇的概念: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
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
这一概念,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
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
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
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乡村包括集镇和农村。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农村:指集镇以外的地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特征:数量不断增多,但地带差异较大;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但两极分化严重;小城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小城镇布局呈现“东密西疏”和“局部绵延”的总体格局;小城镇发展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小城镇发展有单纯建设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小城镇成为吸纳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新载体。
城镇集聚的基本特征:小城镇密集分布,具有带状的廊道集聚效应(临轴集聚、临水集聚、临边集聚);小城镇密集于中心城市周围,具有近中心的圈层集聚效应;小城镇高度密集于平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地区,呈连绵集聚效应;城镇产业集中在沿海、沿江、沿线地带,形成了六大城镇产业集聚区;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
村镇规划方案期末复习要点
![村镇规划方案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be717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a.png)
村镇规划方案期末复习要点一说到村镇规划,我就想起了那些错落有致的房屋,宽阔的街道,还有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
这可是门大学问,下面我就来梳理一下期末复习的要点,让大家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1.村镇规划的定义和目标我们要明确村镇规划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对村镇的土地、空间、环境、产业等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记住这几点,考试时就能轻松应对。
2.村镇规划的原则我们要掌握村镇规划的原则。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是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二是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也要考虑长远利益;三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规划;四是整体协调,确保规划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村镇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的空间布局和用途规划。
(2)道路交通规划:合理规划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设施,提高交通便捷性。
(3)生态环境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包括绿化、污染防治等方面。
(4)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需求。
4.村镇规划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村镇规划的方法和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有几个常用方法:(1)现场踏勘:实地了解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情况。
(2)问卷调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为规划提供依据。
(3)SWOT分析:分析规划区域的优点、缺点、机会和威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4)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5.村镇规划案例分析(1)某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某地区特色小镇规划:如何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小镇。
(3)某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城市规划期末重要考点
![城市规划期末重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92ff3e767f5acfa1c7cdf0.png)
1. 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社会管理。
(人口管理,社会法制管理,社区生活服务管理,文化建设管理等) ○2.城市的经济管理。
(城市区域产业的宏观规划与管理,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进程管理)○3.城市的生态管理。
④.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
(综合交通系统,供应系统,通讯系统,环境卫生系统,防灾系统)2. 城市管理的的特征:○1.管理的综合性。
○2.管理的开放性。
○3.管理的动态性。
3. 现代城市的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的方法○2.经济管理方法○3.法律管理方法○4.专家咨询管理方法○5.数学管理法○6.城市规划管理方法○7.现代城市的目标管理法4 .当前城市管理体制的弊端:○1传统的城市管理组织过于分散○2管理法规建设不配套○3城市管理投入少○4城市社区管理职能较弱5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概念:就是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建设活动的方向、项目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6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原则与类型(选择):原则:○1合法性原则○2现实性原则○3连续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5效率性原则类型:○1最优决策和满足决策○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7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1计划依据○2法律规范依据○3规划依据○4经济技术依据9. 行政机关的概念:行政机关又称政府,是国华依法设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掌握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2 .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1行政费用测量法○2行政职能测量法○3要建设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3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2健全行政管理的法规和工作制度○3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艺术○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5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6实行吉利原则,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b.合理性原则内容:○1正当性、○2平衡性、○3清理性15 . 行政主体的概念: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
最新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最新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e90bf38bd63186bcebbc67.png)
小城镇一、名词解释(5个15分)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我国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镇及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和集镇构成。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
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
年龄构成:指小城镇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小城镇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家庭构成:反映小城镇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别分组合等情况。
职业构成:指小城镇人口中社会劳动者d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包括2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行政管辖区划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镇域或建成区;二是规划建设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小城镇规划区,包括建成区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即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镇(乡)行政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聚居点群体网络。
城市规划期末重要考点
![城市规划期末重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f5cf70192e45361166f520.png)
1. 城市管理的主要容:○1.城市的社会管理。
(人口管理,社会法制管理,社区生活服务管理,文化建设管理等) ○2.城市的经济管理。
(城市区域产业的宏观规划与管理,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进程管理)○3.城市的生态管理。
④.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
(综合交通系统,供应系统,通讯系统,环境卫生系统,防灾系统)2. 城市管理的的特征:○1.管理的综合性。
○2.管理的开放性。
○3.管理的动态性。
3. 现代城市的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的方法○2.经济管理方法○3.法律管理方法○4.专家咨询管理方法○5.数学管理法○6.城市规划管理方法○7.现代城市的目标管理法4 .当前城市管理体制的弊端:○1传统的城市管理组织过于分散○2管理法规建设不配套○3城市管理投入少○4城市社区管理职能较弱5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概念:就是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城市建设活动的方向、项目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6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原则与类型(选择):原则:○1合法性原则○2现实性原则○3连续性原则○4性原则○5效率性原则类型:○1最优决策和满足决策○2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7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1计划依据○2法律规依据○3规划依据○4经济技术依据9. 行政机关的概念:行政机关又称政府,是依法设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掌握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
12 .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1行政费用测量法○2行政职能测量法○3要建设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3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2健全行政管理的法规和工作制度○3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艺术○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5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6实行吉利原则,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b.合理性原则容:○1正当性、○2平衡性、○3清理性15 . 行政主体的概念: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
村镇规划复习内容
![村镇规划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3098ef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47.png)
村镇规划复习资料题型: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一、基本知识点:1、风向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把各个方向的风的发生次数用百分数来表示。
即:=100%⨯某一风向发生次数风向频率风向总观测次数2、干燥度:是指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用以作为判断干旱的标准。
3、聚集-扩散理论:4、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是衡量道路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即:道路网密度=道路总长/村镇用地面积(km/km 2)5、村镇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村镇建设的蓝图和指导性文件。
6、竖曲线:为使路线柔和平顺,行车平稳、安全、舒适,在纵坡转折点处设置平滑的线,将相邻两条不同纵坡的直线坡段衔接起来的曲线。
7、曲度系数:衡量路线的短捷程度,又称非直线系数,指道路始、终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即:=λ道路始、终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曲度系数()两点间直线的距离8、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道路总长/村镇用地面积,2=(/)l km km F δ∑∑。
是衡量道路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9、安全行车视距:为确保行车安全,驾驶员能随时看到前面一定距离的路面,以便随时发现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减速避让或刹车等措施,避免发生事故,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10、平面系数(技术经济指标):平面系数=居住面积/居住建筑面积×100%11、居民点: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场所12、耕作半径:以村落为圆心画一个圆,圆周便是这个村落中农民所能耕作的最大范围,圆的半径即为耕作半径,也叫劳动半径。
13、住宅面积占居民区总建筑面积:14、容积率:又叫建筑面积毛面积。
=100%⨯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宅基地总面积15、超高:指在平曲线段,为克服车辆受横向力或离心力作用产生滑移或倾覆,将路面做成向内侧倾斜的单项横坡的断面形式。
(在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16、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最新小城镇规划重点
![最新小城镇规划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13592669eae009581bec84.png)
小城镇规划重点小城镇规划一、名词解释(15分5题)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9.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镇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11.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镇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12.建筑密度:地块内建筑的基底占地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之比。
13.敞地率:地块内集中铺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
14.容积率: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
15.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为下限控制指标。
16.建筑高度:按照综合开发和空间环境的要求,规定的地块上建筑的最高高度。
17.小城镇用地构成:是指小城镇总用地面积中不同性质用地所占的比重。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53960852ea551810a68751.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6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5d4bb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8.png)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1.现代城镇定义包含的三个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2.按行政区划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
3.城镇化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7)技术标准规范8.城乡规划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修订。
9.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10.规划依据:上位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国家政规、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11.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程序合法、依据合法12.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14.城乡规划中的七条控制线:(1)红线(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2)绿线(城市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3)蓝线(城市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
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4)黄线(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村镇重点规划期末复习要点
![村镇重点规划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d6af2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6e.png)
第一章,绪论1.居民点: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送、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旳一种复杂旳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汇集旳定居场合。
2.居民点类型:⑴城乡型居民点①都市:特大都市,大都市,中档都市,小都市②城乡:县城乡,建制镇⑵乡村型居民点①乡村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②村:中心村(行政村),基层村(自然村)3.村镇:指建制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4.都市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存在着如下几方面旳不同:①人口规模和密度不同②职业和生产方式不同③设施水平不同④环境质量优劣各异⑤社会人际关系不同5.村镇旳基本特点:①区域特点②经济特点③基本设施特点6.村镇规划:对一定期期内村镇旳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运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旳综合部署、具体安排7.村镇规划旳内容:⑴研究:村镇旳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旳经济联系范畴;乡镇旳多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村镇居民旳生活规定;建设基金旳来源;工程基本资料和村镇旳现状等等。
⑵在此基本上:合理安排村镇旳各项用地研究各项用地之间旳互相关系,进行功能分区;安排近、远期项目,拟定先后顺序,以便科学旳、有筹划旳进行建设。
【8.都市规划旳工作阶段:(1)县如下建制镇:镇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镇区具体规划(2)村镇: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村庄、集镇建设规划:集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9,村镇规划旳基本原则(5原则):①从实际出发②高起点规划③坚持原则④节省用地⑤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10,村镇规划资料收集涉及哪些内容:①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资料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村镇农业周边居民点概况对外交通联系3)历史资料:解放前解放后地方特色②社会经济资料:1)人口构造2)村镇建设与管理状况3)村镇工业4)集市贸易③既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村镇工程规划旳根据4)环境资料11.村镇规划资料旳收集途径:拟定调查提纲召开多种形式旳调查会现场调查①向省、地、市、县有关部门收集。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复习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复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1d324cf705cc175427097a.png)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复习要点总结一、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镇发展布局方案的评析1、评析的重点(1)等级结构: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是否科学合理,城镇等级和职能分工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空间布局:区域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空港、海港、铁路枢纽和重要市政基础设施选址是否恰当,产业布局是否与之相匹配等。
(3)资源利用:城镇布局与发展是否与水资源、能源供应等的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是否与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保护、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相衔接。
(4)环境保护: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行了充分协调。
2、知识点梳理3、注意点(1)职能定位是否恰当。
(2)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
(3)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位置是否恰当。
(4)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镇之间路网是否过多或欠缺,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等。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注意题目中出现的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位置是否合理;河流水域是否有防洪问题;对地质灾害是否进行了避让;出现大型建设项目注意布局是否合理,以及占用基本农田。
(6)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尤其注意题目中出现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海域及海岸线等,看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处理。
居住区详细规划方案评析1、评析的重点(1)总体布局:包括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居住区的总体的结构是否合理,整体空间形态是否优美、有序等。
(2)住宅布置:包括住宅的间距、朝向、消防问题等。
(3)配套公建:主要包括公共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从公建的内容、位置、面积三个方面来审核。
(4)道路交通:包括道路结构、居住区出入口、停车场的停车数量及位置等等。
(5)绿化系统:包括绿地率、集中绿地、绿地布置与景观创造等等。
(6)市政设施:二、城市、镇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1、评析的重点(1)目标定位:是否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及上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和协调,是否准确把握了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小城镇规划考试重点
![小城镇规划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2f2f46c850ad02de80419f.png)
1.小城镇即规模最小的城市聚落。
它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
2.小城镇的基本特点:(1)城之尾,乡之首(2)数量大、分布广(3)区域性差异明显(4)人口结构复杂(5)基础设施不足、建筑质量较差3.生态城市: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4.生态城市的特点:和谐型、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5.结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搞好生态城市建设:(1)提高全民素质,普及生态意识(2)对已有的城市规划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发展环保产业(4)简历清洁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5)做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保护绿色城市(6)重视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6.编制小城镇规划应贯彻下列原则:(1)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人文主义原则(3)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科学合理规划的原则(4)坚持城镇建设标准适当的原则(5)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6)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7.确定小城镇性质主要参考以下依据:(1)小城镇性质的确定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小城镇建设的要求。
(2)我国地域辽阔,区际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状况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因而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依据各区域自身特点,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建立不同的形式,以此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
(3)小城镇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是靠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
(4)小城镇性质的确定还要看小城镇所处的区域位置和在城镇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
(5)其性质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确定小城镇性质时,不能仅着眼于现状的产业结构,要综合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小城镇本身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充分估计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城镇性质和职能的可变性,在确定小城镇性质上留有一定“弹性”。
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cd89ff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0.png)
小城镇规划期末复习重点小城镇一、名词解释(5个15分)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我国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镇及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和集镇构成。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
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
年龄构成:指小城镇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小城镇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家庭构成:反映小城镇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别分组合等情况。
职业构成:指小城镇人口中社会劳动者d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包括2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行政管辖区划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镇域或建成区;二是规划建设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小城镇规划区,包括建成区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即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镇(乡)行政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聚居点群体网络。
城市规划期末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8dc01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2.png)
城市规划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1城市发展的过程:固定居民点---------为了防御增加围墙------------城市雏形2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工(标志)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4最初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有着交换职能的居民点5城市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或者前工业时期与工业化时代,也可称为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6 古代城市的四个影响因素1)防御要求:人类最初的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2)社会形态发展对城市的布局产生影响如:曹魏邺城,埃及卡洪城3)政治体制对城市产生影响教堂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古代:地主所有制城市是政治经济中心欧洲古代: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明代–闭关锁国发展重点是内地演讲和的城市和地区性的中心城市7 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城市产生巨大的变化。
表现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焦、城市布局变化(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道路系统发生改变、城市类型增加)、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人工环境、环境污染)、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以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89过程。
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10城市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11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此消彼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的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国民生产总值也就越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就越高1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2)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70%以上(3)稳定时期——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结束,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重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4)S型曲线70%30%13我国城市化整体到达水平及所处的位置我国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后,速度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一、名词解释(5个15分)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我国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镇及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和集镇构成。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
主要用于劳动平衡法的人口规模计算中。
年龄构成:指小城镇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小城镇人口的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
家庭构成:反映小城镇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和别分组合等情况。
职业构成:指小城镇人口中社会劳动者d其从事劳动的行业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
包括2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行政管辖区划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镇域或建成区;二是规划建设层面,对应的小城镇用地称为小城镇规划区,包括建成区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即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镇(乡)行政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聚居点群体网络。
9、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影响。
(1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以一年内城镇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增速,称自然增长率。
2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迁入城镇的人口与迁出城镇的人口的净差值。
)10、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敞地率:就是旷地率,即敞地(空地)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
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冰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二、简答(3个15分)1、简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答:1)城市型居民点:城市指的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其中市区和镇区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2)乡村型居民点: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农村地区一般称为乡村,设立村的建制。
城市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1)人口规模和密度不同2)职业和生产方式不同3)设施水平不同4)环境质量优劣各异5)社会人际关系不同两者从质上理解,城市的功能特征是以非农业第二、三产业为主。
生活节奏快,内容丰富。
城市关注商品的流动和交换而不仅是加工。
从量上将,城市人口多,密度大。
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
2、小城镇性质与小城镇职能的区别与联系答:小城镇性质是指小城镇在地区(甚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小城镇职能是指小城镇在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相互关系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反映城镇为外部服务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工,确定城镇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镇职能分析。
1、小城镇职能可能是多变的,而小城镇性质则相对稳定;2、小城镇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小城镇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功能;相互区别1、小城镇职能分析一般是利用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小城镇性质则表示规划期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2、小城镇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小城镇性质则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小城镇的公共中心的布置方式答:(1)布置在城区中心地段;(2)结合原中心及现建筑;(3)结合主要干道;(4)结合景观特色地段;(5)采用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或一条街等形式。
4、小城镇对外交通的类型及各自特点答:小城镇对外交通运输5、简述区域整体论的基本内容答: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主张城镇与乡村结合。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城镇规划须从更宽阔的区域角度出发,在整个区域统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统一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确定小城镇的职能分工。
6、简述小城镇客运站布置的要点答:客货合一的中间站、客运站应靠城镇边缘,位于居住建筑用地一侧,站场距城镇中心2~3km以内比较适宜。
三、论述题(2个20分)1、试述小城镇布局的原则答:1.旧城改造原则:利用现状、依托旧城、合理调整、逐步改进、配套完善。
2.优化环境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保护生态优化环境。
3.用地经济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相对集中,布局力求紧凑完整、节省工程管线及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居民住宅、乡镇工业及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小城镇个性及特色。
5.弹性原则:合理组织功能分区、统筹部署各项建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关系留有弹性和发展余地。
6.实事求是原则:合理确定改造与新建的关系,结合现状及发展实际,确定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和建设标准。
2、小城镇布局的空间形态模式及各自的特点答:从总体空间布局概括,可以分为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的两种模式,又具体细分为以下集中块状模式:第二种为块状模式,是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常见形态模式。
尤其在平原地区,小城镇由中心逐渐的向周围自由扩散演变,大多具备用地紧凑、中心单一、生产与生活连片的特点,在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新的中心。
集中带状模式:第二种为带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受交通条件、山体与沿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的形成了带状的空间布局形态。
这种模式具有主要道路交通组织各项生活生产用地的特点,且周边环境效益良好。
但是受条件限制,大多由一条或两条道路承担生活性与交通性的功能,各个综合组团之间的纵向交通成为规划要重视的主要问题,规划还应着重发挥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形成自身的特色。
这种布局模式受自然条件限制,容易产生基础设施配套输配距离过长的缺点,甚至需要两套输配系统的问题。
集中组团模式:第三种为相对集中组团式,因为地形条件、用地选择或用地功能组织的关系,城镇由自然地势或道路交通划分为几个组团川。
各组团有独立的功能,通过几条主要道路形成联系,具备紧凑用地的优势,但要注意各项用地的合理服务半径问题,应综合各组团统一从区域角度考虑各职能用地的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远期发展过程中,注意各组团的适当规模,互为补充,并做有机的联系。
多点分散模式:分散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多点分散式。
分散空间布局最大的特点是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有多个分散的组团。
此种模式若针对大城市,则会体现出有机疏散的优势。
但针对小城镇因发展建设投入资金相当有限,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标准,在建设投入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该模式不适合小城镇布局。
3、小城镇基本特点答:1城之尾,乡之首。
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是镇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而它应该具有上接城市、下引乡村、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
2数量大、分布广。
在我国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
3区域性差异明显。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东强西弱,乡村产业化进程和乡村市场经济发展东快西慢,乡镇企业东多西少。
4人口结构复杂。
小城镇人口结构复杂,城镇用地与农田用地交织在一起,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相互穿插。
城镇流动人口多,瞬时高峰集散人口多。
给城镇和用地管理增加了难度。
5基础设施不足、建筑质量较差。
小城镇的交通特点是与外部联系频繁而内部交通组织较为简单,道路系统分工不明确,路面质量较差。
4、小城镇道路系统的形式及特点答: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其特点是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适用于平原地区。
优点是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
不会造成小城镇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其缺点是交通分散,不能明显的划分主干道,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够方便,布局较呆板。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形成,各自担负对外交通和各区间的交通联系,平原地区适用。
一般由小城镇的公共中心或车站、码头作为放射道路的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
优点是,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线性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
有利形成强烈的小城镇景观。
缺点是在中心地区易引起交通堵塞,交通的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在小城镇中心区易造成不规则的校区和街坊。
3自由式道路系统。
一般依地形而布置,路线弯曲自然,多用于山区。
优点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小城镇干道,节省建设投资,街道景观丰富多变。
缺点是道路弯曲不易识别方向,不规则形状的地块较多,影响工程管线的布置。
4混合式道路系统。
由前几种形式组合而成,适用于各类地形。
优点是可以有效的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可以集中其优点,避其缺点,并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规划。
5、小城镇绿地布局的形式及特点答:1块状绿地布局。
指大小不等、封闭而常常独立存在的绿地。
可以灵活安排,均匀分布,方便居民使用,对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对构成城镇整体艺术面貌意义不大。
2带状绿地布局。
指呈直线或曲线且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常用于城镇的道路沿线、湖河水系沿岸或旧城墙沿边的绿化,结合各自防护林带交织构成绿色网络,一般以乔木为主,配以灌木,有条件时布置一定的游憩设施和小品,形成花园式林荫道或江河湖海滨的带状公园绿地等。
能体现城镇的艺术外貌,且与居民接触面广,对小城镇绿化美化有显著作用。
3楔形绿地布局。
利用穿过城镇的河流、山林、干道等,从城郊由宽而狭,形成绿色廊道,使郊外大面积的林地与镇区内各类绿地相互联系。
具有能够较好地改善城镇小气候、体现城镇艺术面貌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