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案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压力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而
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与世界发达国 家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 且是在国家经济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未富先老”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
加形成的就业压力。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 占的比重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将较长时期被就业
2005年达5.89‰
1973年以后开始计划生育,到20世纪80年代初将计划生育作为中国长 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即实行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政策,大见成效。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
(一)人口自然构成 性别结构不均衡
性别比城乡差异显著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性别比
年份 性别比
出生人口性别比 城市、镇和乡村性别比分别为: 112.8、116.5和118.1
中国地理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本章前言
中国的人口规模大,而且与日俱增,并由于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形成明显的人口密度东稠 西稀的格局。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由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亦有明 显的地域差异。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将中国人 口密度和城镇化的差异分成两个部分,即人口稠 密、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区和人口稀疏、城镇 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区。
水平较低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外来移民 的比例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明显加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 中部和西部地区。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
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
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 946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 1963年为33.33‰,创造了人口增长率最高纪录 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
1964 105.46 1982 106.30 1990 106.60 2000 106.74
1953 107.56
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重男轻女”传统,“男尊女卑”、“ 传宗
接代”等观念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强烈的性别偏好,在生育数量的限制
下,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男孩,加剧了性别比的失调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世界人口总数/108
24.36 5.42 22.24
30.27 6.62 21.87
36.34 8.30 22.84
44.15 9.87 22.36
52.84 11.34 21.46
ຫໍສະໝຸດ Baidu
60.00 12.95 21.58
64.77 13.08 20.19
中国人口总数/108
中国占世界比重/%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沿江两岸、珠江三角洲、四川
盆地、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为人口相对密集区 广大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盆地则为人
口极为稀疏地区
东西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1人/km2),大致
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也称作 “人口分界线”, 即“胡焕庸人口线”
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 1949年15岁及以上有80%的人为文盲,1964年下降到62.4% 1990年为22.2%,2000年降至9.1%
文盲的人口基数大,2000年为8 700万人
地域发展不均衡 文盲人口中有3/4分布在农村
文盲率超过15%的省区集中在中国西部的西藏、青海、贵州、甘肃、 宁夏和云南
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 高层次教育人口的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 过大。
关键词
中国人口(population of China)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胡焕庸人口线(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
城镇化(town and citilization)
逻辑框架
总量特征
结构特征
72.04
6.96
7.69
人口红利 就业压力
开始面临老龄化问题 未富先老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金字塔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金字塔出现 两个外凸对应中 国两次人口出生 高峰。两次内凹 对应三年困难时 期和实施计划生 育政策的时期。
中国人口数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人 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 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进入成年 型,正在向老年型变化。
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
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1/2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
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 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
年龄结构进入成年期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年份 1953 少年儿童比重/% 36.28 成年人口比重/% 59.31 老年人口比重/% 4.41
1964
1982 1990
40.69
33.59 27.69
55.75
61.50 66.74
3.56
4.91 5.57
2000
2005
22.89
20.27
70.15
1995
2005
12
13
7
10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封建社会以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人口数量基本停滞不前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 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 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 十八年(1763年),中国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 量高速增长的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 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达到5.4亿
中国人口的流动轨迹与迁移的区域格局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流 以某些地广人稀的省份为中心,形成资源导向的小量迁移流
2000年中国全国移民总数为1.44亿,占总人口的11.6%, 开始步入移民时期。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全国三大主要人口迁移圈 广东圈 2000年广东圈在全国省级外出生人口流出总量中独占 半数,其中七成以上以圈内为目的地;在省级外出生人口 流入总量中广东圈占44%,其中约八成来自圈内。 华东圈 2000年华东圈在全国省外出生人口流出总量中占 16.6%,在流入总量中占18.3%,其中圈内大约均占一半。
西部人口稀 疏区空间范 围动态变化 不大,而东 部人口相对 稠密区有明 显的空间扩 展,即人口 高密度区在 增加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人口密度:人/km-2
距离海岸 /100 km 1 5 10 13
1953年
248.03 108.84 67.89 22.31
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人口数量大
2005年中国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1%,居世界第一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虽有微小 波动,但一直保持在1/5以上,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比较项 1949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5
人 口
城乡人口地域性
城 镇 化
国 土 地域演变
人口分界 线
人口迁移
人地关系——人口密度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城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
中国人口从奴隶社会初期(2100 B.C.)的1 300多万发展到新中国成 立时的5.4亿,前后共经历了4 200多年,人口增加近5.3亿。 旧中国人口增加缓慢,主要是受战争、灾荒和瘟疫等影响。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变化 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次较大的波动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距海岸/km
人口 分布 人口占全国 比重/ % 面积占全国 比重/ % 人口密度 /(人· km-2)
<200 200~500
35.9 10.1 24.3 13.9
500~1 000 >1 000
30.4 24.5 9.4 51.5
374.6
182.9
131.1
19.4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三大阶梯人口密度变化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5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 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四个阶段
华北-东北圈
2000年在全国省外出生人口流出、流入总量中分别 占29.2%、31.9%,其中本圈内部的比重高达3/4。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一、人口密度分布
1935 年,中国 地理学家 胡焕庸先 生绘制发 表了第一 张中国人 口分布图
(参考文献: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 地理学报,1935,(2).)
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 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中国人口净增了6亿还多 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
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
年份 1954 人口数量/108 6 增加1亿所用时间/a —
1964
1969 1974 1981 1988
7
8 9 10 11
10
5 5 7 7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变化
/ /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1953年)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1982年)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2000年)
以胡焕庸人 口线为界的 中国人口密 度东南部稠 密、西北部 稀疏的宏观 格局稳定存 在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从1952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
的36.22%,人口数量增加6.4倍
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则从1949年的2 740.6万人增
2.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加到2000年的24 434万人,增长了7.9倍
城市化水平从5.1%增加到19.3%,但仍属于城镇化
压力所困扰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人口社会构成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1% 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11.22%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6.70%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1982年
422.47 174.50 125.22 40.34
2000年
568.53 217.53 149.51 50.74
14
15 16 20
9.60
5.32 1.62 0.29
18.62
9.99 3.75 1.88
23.07
12.29 4.68 2.96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递减迅速 1982年
增长倍数 (2000年比 1953年) 第一阶梯 2.1 第二阶梯 2.3 第三阶梯 2.9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从业人口 1.8亿 7.2亿
中国正处在 传统型 与现代型 职业结构 转型时期
(1949年)
三个人口构成变化
(2000年)
从1952—2000年三次产业人口构成变化: 第一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83.5%连年下降到50%; 第二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7.4%波动上升到22.3%, 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9.1%增加到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