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案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中国的人口》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1人口数量板书设计、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特点经济发展措施詈鶯f 阻碍f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2:人口文化素质低f 制约f 提高人口素质〔扣大教育投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促进品管理 久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一—呂」4人口老龄化负担一增逼社会福利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孑巴提高人口素质-空倉①乞控制典口数量更匚环境弓巴经济发展丨TT〔可持续发展)附表 投影(1)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我国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世界主要国家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与科学家人数统计表投影(3) 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1996年我国城镇人口35950万人,农村人口86439万人投影(4)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年份(年)200020102020203020402050比例(X)38'11.7'15.521.925.127.4投影(5)家庭调查表(学生一)犀> 翻(很.居)•.空化俶閨児君宓昵配置〔主密虫件)]如;电视机.冰尊”60rTO年代枚死机黔1沁k沟收%如宓険増Er人】:人抱收人倫收胆平■变沁人□数与宓蜃总置.经济发JS的关系相70MJt 衣文首电观机.收番机由飞元不塩朗朗63河轉.••矢盲f;爸爸45词代、居中挣3.篙电.抹箱.诜农机.音晌.元音机现人沟〔:元).300x.225jt 吗妈43its?朝中鞍英12北京居初中1家庭调查表(学生二)年龄〔率,易文犹遐度兑船妊妹人致亦険配置〔主碾大:性)〔如=电视机,冰尊”&Q卷帀年代收況机铸1均收人如蠢庭增E1尿人划枕人〔伦枚人平变〕丄□数与亦屈配賓.竪疥枝氐的关系相爷爷73-居売小学典和土怕.自廿车5元不歧75居民文肯总爸38北兗虑老高中6卷虬冰朝.;■睜托竺.自打卑理小.〔元》332X:2托元38北京居衣高中13北京展居初中1家庭调查表。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城市与人口分布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城市与人口分布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城市与人口分布一、引言在地理学中,城市与人口分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城市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的特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的城市与人口分布,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
二、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和转型。
可以将城市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农村城市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城市化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使城市化进程加速。
2. 工业化城市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化城市化。
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兴城市。
3. 都市圈建设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综合性,推动了各地的都市圈建设。
这些都市圈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乡村振兴阶段: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阶段注重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点。
可以将中国的人口分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2. 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但这些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
政府通过投资和政策引导,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3. 西部边疆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较少,地理环境复杂,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4. 农村地区:中国的农村地区依然有较大的人口数量,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国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学习活动1. 地图练习:通过分发中国地图,让学生标注中国主要城市的位置,了解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
中国地理教案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西部人口稀 疏区空间范 围动态变化 不大,而东 部人口相对 稠密区有明 显的空间扩 展,即人口 高密度区在 增加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人口密度:人/km-2
距离海岸 /100 km 1 5 10 13
1953年
248.03 108.84 67.89 22.31
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 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中国人口净增了6亿还多 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
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
年份 1954 人口数量/108 6 增加1亿所用时间/a —
1964
1969 1974 1981 1988
7
8 9 10 11
10
5 5 7 7
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
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1/2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
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 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
增长倍数 (2000年比 1953年) 第一阶梯 2.1 第二阶梯 2.3 第三阶梯 2.9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5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 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八年级地理《中国人口》的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中国人口》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的第一节《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第二节《我国人口的分布》。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我国的人口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并让学生举出一些我国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实例。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六、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首先板书“中国的人口”,然后依次板书“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中,“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人口增长的原因两个部分,“人口的分布”包括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两个部分,“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部分。
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程度:初中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
2. 了解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原因。
3. 了解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案内容: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包括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集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稀疏地区。
2. 解释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生育率高、医疗条件改善、卫生条件改善等。
3. 解释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包括过度拥挤、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
4. 讲解中国为解决人口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等。
三、讨论(10分钟)
分成小组讨论:
1. 你认为中国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
2. 你认为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怎样解决?你有什么建议?
四、总结(5分钟)
总结中国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强调每个人对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五、作业(5分钟)
学生回家后写作业:
1. 根据课上讲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人口的简短文章。
2. 思考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解决人口问题,并写下你的建议。
评估方式:
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2023年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
2023年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2023年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
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变化的定义和常见指标。
2.理解城市化现象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3.能够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地理》课本。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已准备好的学生讲义和练习题。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兴趣。
第二步:概念解释1.讲师简要介绍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定义,并列举常见指标,例如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
可以使用数据图表进行说明。
第三步:分析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之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口会发生何种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搜集相关数据或例子支持他们的观点。
3.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观点和支持材料,并进行班级讨论。
第四步: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城市化案例,例如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示该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
2.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这个案例,并回答以下问题:•城市化对该地区人口变化有何影响?•人口变化对该地区城市化进程有何影响?•这个案例能否反映一般规律?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教师对整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让学生再次强调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2.进行问答环节,测试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活动1.让学生自选一个地区或国家,深入研究其人口变化和城市化现象。
撰写一篇综述文章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组织班级或学校辩论赛,讨论城市化是否必然导致人口增加等相关议题。
五、教学评估1.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班级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程度。
2.提供练习题进行个人评估,检查学生对关键概念和案例分析的理解。
以上内容仅作为初中地理教案的一个示例,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班级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地理教案: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地理教案: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一、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背景及意义人口与城市发展是地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规划产业布局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人口概况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已超过14亿。
2.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3. 人口结构: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在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退休年龄升高给社会养老保障带来挑战。
三、城市化进程1. 城市化率提升: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据统计,2020年中国大陆常住居民在城镇户籍比例达到63.89%。
2. 城市空间格局:我国城市分为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二线城市(如武汉、成都)和三线城市(如重庆、昆明),这些城市在不同地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 城市规模:中国大陆有155个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中包括杭州、深圳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
四、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1. 经济拉动作用:城市化带动了经济发展,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是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的引擎。
2. 资源压力:大规模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会给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治理带来压力。
五、我国正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 区域差距: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政府应加强财税体制改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追赶。
2. 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
3. 人口老龄化: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提供更好的医疗、养老服务。
4. 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六、结语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是我们作为地理学习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我国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
2.教学难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人口总数是多少吗?我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多内地少、城市多农村少。
2.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看我国人口分布图,分析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那么我国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人口增长历程:高增长、低增长、负增长。
2.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等因素。
3.介绍我国城市化进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三、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看我国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统计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活动1.让学生模拟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体验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2.学生分享体验,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并强调重点。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口分布、增长、迁移和城市化进程,那么这些人口地理现象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二、课堂讲解1.讲解人口地理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分析我国在应对人口地理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程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程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小学五年级地理课程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一、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2. 了解中国的城市发展情况,并能够比较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3. 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并能够理解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规律-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 中国的城市发展- 城市化进程- 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或黑板,呈现中国的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
2. 中国的人口分布(1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如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等。
-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原因,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并进行讨论。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分钟)- 使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图片或调查数据,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因素,如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
-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各自观点,并记录讨论结果。
4. 中国的城市发展(15分钟)- 展示城市化的过程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说明。
-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并进行讨论。
5. 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5分钟)- 利用故事或案例,讲解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利弊,并进行讨论。
6. 总结与延伸(10分钟)- 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 对学生进行知识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如阅读与城市相关的书籍或报纸。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2. 图片、视频资源3. 调查数据或案例五、课堂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与表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鼓励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
初中三年级地理知识教案我国的人口与城市
初中三年级地理知识教案我国的人口与城市教案:初中三年级地理知识——我国的人口与城市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的基本情况。
2. 理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掌握人口与城市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巨大挑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投影仪等。
2. 教学地图、图片、图表等相关教具。
五、教学过程学情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我国的人口分布地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图来激发他们对我国人口与城市的兴趣,引导他们提出相关问题。
知识讲解:(20分钟)1.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a. 指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人口分布地图,并分析出我国人口集中的地区。
b. 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因素等。
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a. 通过图表和图片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b.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人口过多、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管理等。
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身边的城市化问题,并进行小组展示。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城市化问题对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口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思考。
拓展延伸:(20分钟)1. 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其他资源,了解国际上的人口与城市问题,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口与城市问题,做出积极的行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引导提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迁移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理解中国人口地理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2.中国人口的结构和迁移。
3.中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人口结构和迁移。
难点:中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2.中国地图3.人口统计数据图表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地理基础知识。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地图分析和数据解读。
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中国的人口分布是怎样的?”等问题。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然后介绍人口结构、迁移和政策等方面。
3.巩固练习: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省份,研究该省份的人口数量、结构、迁移等情况,然后进行汇报。
4.归纳小结:总结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情况,强调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课堂观察等。
2.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1.绘制一个中国人口分布图,并标注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
2.论述中国的人口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分析你所在省份的人口数量、结构和迁移情况。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过于复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下次应更加注重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以适应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更加深入的解释和示范。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掌握分析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中国人口数量、分布以及人口增长速度;认识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和发展情况。
2. 难点:分析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教具准备1. 中国地图、幻灯片或PPT。
2.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师生对话:-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人口有多少吗?中国的城市有哪些?- 学生回答。
- 老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Step 2: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PPT展示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增长速度的情况。
2. 学生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在中国的哪些地区人口较多?为什么?- 中国的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学生思考与讨论,并进行回答。
3. 再次通过幻灯片或PPT展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和发展情况。
4. 学生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中国的大城市有哪些?为什么?- 中国的城市发展集中在哪些地区?为什么?- 学生思考与讨论,并进行回答。
Step 3:归纳总结(15分钟)1. 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探究中获得的结论,梳理出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 学生将归纳总结的内容记录在练习册上。
Step 4: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出问题:- 人口与城市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请举例说明。
- 人口数量多的城市一定是大城市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相关问题。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资源,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城市规划问题尤为重要。
一、中国人口概况1.1 人口数量与分布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9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较大,不同省份之间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通常拥有相对集中的人口聚集区,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
1.2 人口结构与特点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并处于快速老龄化过程中。
随着医疗、教育水平提升和生活条件改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同时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了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这给社会养老、医疗服务等方面带来了新挑战。
二、城市规划及挑战2.1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大约有6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2.2 城市扩张与空间规划城市扩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并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同时,要注重公共设施与住房建设的配套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
三、应对措施3.1 人口管理与政策调控为了应对快速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人口管理与政策调控措施。
其中包括放宽独生子女政策、鼓励生育二孩等措施,以及推动医疗保健和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3.2 城市更新与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通过城市更新和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并建设更加宜居、便利的城市空间。
3.3 区域协同发展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为了促进平衡发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在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取得突破。
小学三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
小学三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教案】小学三年级地理课教案: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
- 理解城市规划对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提倡人口合理发展观念。
-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规划,培养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
2. 难点: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复习并回答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温习相关知识点,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讲解】1. 教师呈现中国的人口数量:通过图片或直观的数据呈现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人口众多。
- 用图表形式展示中国的人口数量,如年龄组成、分省份的人口数量等。
2. 教师介绍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 分别介绍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和人口相对较少的区域。
- 引导学生分析分布的原因,如水资源、自然条件等。
3. 教师解析城市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 讲解城市规划的定义,即对城市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的作用,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
【拓展运用】1.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和探究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 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 学生以小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包括文字、图片等形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的城市规划情况。
- 学生思考本地区的城市规划是否合理,有无存在的问题。
- 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并进行讨论。
【归纳总结】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总结。
-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
-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重要观点和关键知识。
2. 教师进行知识补充和拓展。
地理课的教案标题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发展
地理课的教案标题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发展教案标题:探究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发展一、引入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了解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究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发展的情况。
二、人口概况1. 分组讨论:分为几组,每组选择一个省份,了解该省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情况。
2. 现场调查: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班级所在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情况。
3. 数据分析:学生利用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
三、人口变化与城市化趋势1.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中国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趋势。
2. 图表解读:分析中国近年来人口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解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四、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1. 文献研读: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学术辩论: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就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进行辩论,另一组就城市化带来的机遇进行辩论。
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1. 知识讲解:授课教师讲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例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
2. 视频学习:学生观看相关的城市化发展案例视频。
3. 小组研究:学生分组调研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六、反思与总结1. 学生展示:学生根据调研报告,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指导和点评。
3. 总结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中国人口和城市化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七、拓展延伸1. 作业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调研,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文章。
2. 课外阅读:提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情况,理解城市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高中十二年级教案: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地理高中十二年级教案: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了解我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一、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及影响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和城市发展情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国家发展现状,还能为我们制定未来政策提供支持。
二、我国人口问题的背景1. 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
这是一个庞大的基数,对于资源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2. 人口分布不均衡中国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并给实施相应政策带来一定困难。
三、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与趋势1. 逐渐增长缓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近年来我国的总人口增长率趋于平缓。
然而,仍存在着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这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2.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开始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因此,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对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提出了巨大的压力。
3. 地区间人口流动不平衡人口流动是中国特色的现象之一。
许多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到沿海地区或发达地区打工,而有些中小城市则面临人才外流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人口流动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四、我国城市发展情况1. 城市建设与规划目前,我国已经有400多个城市拥有百万级及以上居民。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注重绿色低碳、智能化建设。
2. 城市化进程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据统计,到202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0%左右。
城市化带动了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城市问题和挑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规划、科技创新等手段来解决。
五、人口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1. 人口红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2.了解中国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2.中国的城市发展及其特点;3.人口与城市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人口密度图,引起学生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关注。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密度分布的规律。
Step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化1.学生小组讨论:你认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在一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大,而在另一些地区则较小?2.展示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化的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
3.讨论: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什么影响?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Step 3 城市发展及其特点1.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城市发展的概念和要素,让学生描述已知城市的特点。
2.通过展示中国的城市分布图和城市化率的数据,让学生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城市化进程带来哪些问题和挑战?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有哪些?Step 4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影响1.引导学生思考人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总结人口与城市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选择一个城市,分析该城市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Step 5 拓展与应用1.学生小组拓展研究:选择一个中国的大城市,探究该城市的人口变化、城市发展和相关的问题与挑战。
2.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准备1.中国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化的数据和图表;2.中国城市分布图和城市化率的图表;3.相关案例和统计数据。
五、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展示法:通过数据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内容;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城市发展和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化
初中地理教案:人口与城市化1. 引言本课程将介绍人口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目标•了解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掌握城市化的定义和背景;•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利用、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3. 内容3.1 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3.1.1 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国际国内人口总量及增长趋势•抚养比与老龄化问题3.1.2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性别比例差异•教育水平与职业分布•城乡差异与城镇化现象•安居与易地搬迁政策3.2 城市化及其背景3.2.1 城市化定义与特点•城市化概念简介•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3.2.2 城镇体系•城市分类及其特点•城市发展与城镇体系建设3.3 人口增长对资源利用、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3.1 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城市扩张•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3.3.2 环境影响•垃圾排放及处理•空气质量和水污染问题•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就业机会与社会福利改善•教育、医疗及社区设施的供给压力•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4.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4.1 教学方法结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学习效果。
4.2 评估方式使用书面测试、小组报告或项目研究等形式,对学生对于人口与城市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5. 结束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人口和城市化过程中做出贡献,并关注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 (2)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人口与城市规划一、中国的人口概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多元的民族群体。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4亿人。
在中国的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约占总人口的91.6%。
此外,中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回族、藏族等。
中国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以及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人口众多,还集中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和资源。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相对欠发达的经济状况和资源分布的差异。
二、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借鉴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以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标。
1. 城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中国的城市规划以“创造宜居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为宗旨。
在城市规划中,人民的利益始终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城市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均衡发展原则:通过调控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统筹规划原则: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等多个领域的规划相衔接,实现协同发展。
2.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城市规划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包括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政策、交通规划等。
该规划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指导。
(2)城市详细规划:是对城市重点区域或特定项目进行具体规划,包括了公共设施建设、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等。
这些规划根据城市的各项需求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
(3)城市更新规划:是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的规划,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功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962—1973年,第二个人口数量增长高峰
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 946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 1963年为33.33‰,创造了人口增长率最高纪录 1974年以来的30多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
西部人口稀 疏区空间范 围动态变化 不大,而东 部人口相对 稠密区有明 显的空间扩 展,即人口 高密度区在 增加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二、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
(一)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人口密度:人/km-2
距离海岸 /100 km 1 5 10 13
1953年
248.03 108.84 67.89 22.31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压力
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化而
逐渐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与世界发达国 家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而 且是在国家经济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未富先老”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
加形成的就业压力。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 占的比重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将较长时期被就业
华北-东北圈
2000年在全国省外出生人口流出、流入总量中分别 占29.2%、31.9%,其中本圈内部的比重高达3/4。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一、人口密度分布
1935 年,中国 地理学家 胡焕庸先 生绘制发 表了第一 张中国人 口分布图
(参考文献: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 地理学报,1935,(2).)
中国人口的流动轨迹与迁移的区域格局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流 以某些地广人稀的省份为中心,形成资源导向的小量迁移流
2000年中国全国移民总数为1.44亿,占总人口的11.6%, 开始步入移民时期。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全国三大主要人口迁移圈 广东圈 2000年广东圈在全国省级外出生人口流出总量中独占 半数,其中七成以上以圈内为目的地;在省级外出生人口 流入总量中广东圈占44%,其中约八成来自圈内。 华东圈 2000年华东圈在全国省外出生人口流出总量中占 16.6%,在流入总量中占18.3%,其中圈内大约均占一半。
1964 105.46 1982 106.30 1990 106.60 2000 106.74
1953 107.56
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重男轻女”传统,“男尊女卑”、“ 传宗
接代”等观念造成性别比严重失调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强烈的性别偏好,在生育数量的限制
下,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男孩,加剧了性别比的失调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中国地理教案
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本章前言
中国的人口规模大,而且与日俱增,并由于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形成明显的人口密度东稠 西稀的格局。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由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亦有明 显的地域差异。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将中国人 口密度和城镇化的差异分成两个部分,即人口稠 密、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区和人口稀疏、城镇 化程度较低的西部区。
1949—1957年,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
死亡率比1949年的20‰,下降了1/2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1958—1961年,人口发展数量增长的低谷期
人口出生率下降,1961年为18.02‰
死亡率回升,1960年高达25.43‰,到1961年又回降至14.24‰ 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
世界人口总数/108
24.36 5.42 22.24
30.27 6.62 21.87
36.34 8.30 22.84
44.15 9.87 6
60.00 12.95 21.58
64.77 13.08 20.19
中国人口总数/108
中国占世界比重/%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水平较低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外来移民 的比例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明显加速,增长速度明显快于 中部和西部地区。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
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压力所困扰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人口社会构成 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1% 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11.22%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6.70%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72.04
6.96
7.69
人口红利 就业压力
开始面临老龄化问题 未富先老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口金字塔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金字塔出现 两个外凸对应中 国两次人口出生 高峰。两次内凹 对应三年困难时 期和实施计划生 育政策的时期。
中国人口数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人 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再 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经过了年轻型,进入成年 型,正在向老年型变化。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沿江两岸、珠江三角洲、四川
盆地、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为人口相对密集区 广大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盆地则为人
口极为稀疏地区
东西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1人/km2),大致
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也称作 “人口分界线”, 即“胡焕庸人口线”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
50多年中,除了1960年、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停止外,一直呈直线 上升,但增长速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四个阶段
1995
2005
12
13
7
10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封建社会以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人口数量基本停滞不前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人口数量在1 300多万到将近1.1亿之间反复振荡,呈现 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点 封建社会后期,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数量稳定突破1亿;乾隆二 十八年(1763年),中国人口数量突破2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是人口数 量高速增长的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口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人口数量在徘徊 中增加。到新中国成立,人口总量达到5.4亿
关键词
中国人口(population of China)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胡焕庸人口线(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
城镇化(town and citilization)
逻辑框架
总量特征
结构特征
中国自1949年以来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 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中国人口净增了6亿还多 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以内
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
年份 1954 人口数量/108 6 增加1亿所用时间/a —
1964
1969 1974 1981 1988
7
8 9 10 11
10
5 5 7 7
中国人口从奴隶社会初期(2100 B.C.)的1 300多万发展到新中国成 立时的5.4亿,前后共经历了4 200多年,人口增加近5.3亿。 旧中国人口增加缓慢,主要是受战争、灾荒和瘟疫等影响。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变化 中国人口数量经历了4次较大的波动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人 口
城乡人口地域性
城 镇 化
国 土 地域演变
人口分界 线
人口迁移
人地关系——人口密度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华民族与地域特征 城镇化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基数大、人口波动上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变化
/ /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1953年)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1982年)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地理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2000年)
以胡焕庸人 口线为界的 中国人口密 度东南部稠 密、西北部 稀疏的宏观 格局稳定存 在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从业人口 1.8亿 7.2亿
中国正处在 传统型 与现代型 职业结构 转型时期
(1949年)
三个人口构成变化
(2000年)
从1952—2000年三次产业人口构成变化: 第一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83.5%连年下降到50%; 第二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7.4%波动上升到22.3%, 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从9.1%增加到27.7%。
第一节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从1952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
的36.22%,人口数量增加6.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