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这种糜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天净沙·秋思》: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登高》:被杨伦称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其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风急、天高、猿鸣,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独有的秋景。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集中展现了秋天典型的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
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在前两联描写秋景的基础上深入一层,由表及里,点明“悲秋”。“悲秋”两字写的沉重。“独登台”而目睹苍凉空旷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年老多病,却还要“万里”“常作客”漂泊无定,故而生出无限秋愁。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说“繁霜鬓”并无虚夸,而多病断酒,其悲愁更难排遣。至此,我们看到诗人兴会盎然的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无限的悲凉之意溢于结句。
悲秋三种
可见,中国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十分明显。稍作开阔,我们发现,这些悲情可划分为三个类型.
一、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各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汉武帝刘街的《秋风辞》便是
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难归的秋景,最终从“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特有的“悲秋”情怀。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它向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志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
失落感是一种宽泛的心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触发这种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汉末,文在“同风动起,秋草萋以绿”的萧瑟中哀叹年华的流逝,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桅寒,著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的秋夜里,感到的是“乾坤言创虞,忧痛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深重的负疚感。达观的苏东坡在秋夜的赤壁之下,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明中,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更有多少怀着投笔之志的英雄,在这沙场点兵的季节,因报国无门而抚剑沉吟。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成一种理想与现实不能调和
的矛盾。汉代以下,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的入世色彩极为强烈,但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而至于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仁的提倡,使人们获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感,从而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礼的提倡来严格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两方面都带有理想色彩,即使具产生这一套学说的春秋社会也决不是按照它对社会的描述的运行的。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人生的一切热烈的追求,对理想的信仰几乎全部建立在儒家信条之上,因而他们的人生哲学总与现实不尽协调,从而也就不可能是完全实现,他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地为人欢乐替人愁,因而就不免被对方的冷淡弄得不知所措,理想的失落触发了他们对许多事物的怀疑和伤感,而这种伤感又会渗透到许多事件,许多细节中去,悲秋情绪尽管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但追本溯源,总可以归结到上述这种理想的失落。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总徘徊于理想的失落之中,但始终没有放弃理想而支俯就现实的庸俗。他们普遍而失落的情绪往往与一种更为
顽强的自信心交织在一起。那便形容憔悴,他也仍然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的自尊。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偏爱秋天的又一层原因。
二、是抒发离别之苦。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而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无疑更是秋天中最易引人伤感,若动归心的时刻。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意象,尤其中秋月圆更是举家团圆的象征。然而在这凄冷的季节里,游子们却无法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暖,他们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痛苦。在这月圆天际,李白也许正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发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键在追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苏东坡只好默默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柳永也只能“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堤冷落清秋节!”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的淋漓尽致,重阳佳节,是一个思想情绪
最浓烈的时刻,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天下离家远行人的共同心声。此时此刻,诗人所在的“异乡”一定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庆贺团聚,然而热闹过后,他们只能面对自己的影子独自品尝秋天的冷清寥落。或许诗人此时的一声感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经意竟成了千古绝唱。
其实,何止是中秋的圆月和重阳的菊花美酒,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之苦,思乡人情好意象,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情人的境界。“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压于李清照的秋思,马致远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或许在诗人们的眼中,秋思无处不在的。游子苦,闺妇更苦。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抒发闺妇受离别之苦的文章,寒夜秋宵,却独守闺房;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