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省级优质课《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自行梳理并积累以下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诚、下、本、简、安、固、终、以、而、其等。
2.能够准确把握“十思”的内容与含义,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习作。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赏析魏征髙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体会作者用典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辱受宫刑,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了解魏征魏征到底是何许人也?让唐太宗如此看重!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有“唐朝第一诤臣”之称的名臣魏征。
①魏徵,字玄成,巨鹿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②魏徵从政十七年,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 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
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
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 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魏 征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介绍
•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 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辅佐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时拜谏议 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 宗为他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 3.请阐述本段的“五戒”“十思”的内容及好处。 • 【答案】 • ①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 ②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 • ③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 ④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 ⑤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好处: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 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doc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1.1 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一课。
1.2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特点,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理解并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文章的主旨。
2.2 分析并欣赏魏征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3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文章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疏”的含义,介绍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解析古代宫廷政治的背景。
3.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魏征如何通过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劝诫太宗。
3.3 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如“疏远”、“亲近”、“德行”等,赏析魏征的文风,如“词锋”、“婉约”等。
3.4 文中思想和现代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德治”、“民心向背”等。
3.5 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如何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文化内涵、词语解释和文章结构。
4.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论证例子,分析魏征的论证技巧。
4.4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写作。
五、教学过程5.1 情景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和魏征的历史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宫廷政治的背景。
-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作为一名忠臣,应该如何向皇帝提出建议?”- 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兴趣。
5.2 文章讲解(20分钟)-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疏”的含义。
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件
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 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
一个表现是,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 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另一个表现 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 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畋tian猎 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 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
第二段
•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 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 物则骨肉为行路。
元首:古义“泛指所有帝王”,今义 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重大的。 殷忧:深切忧虑。 著:显著。 克终:坚持到底。 纵情:古义指“放纵情感”,今义为 “尽情”。 傲物:轻视别人,“物”在此处指 “除自己以外的人”。 胡越:指北方与南方。 行路:古义指“陌路人,陌生人”, 今义为“走路”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 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鹞死怀中
有一次,唐太宗得了一只鹞,他很喜欢,就 一直拿在手上把玩。结果远远的看到魏征来 了,他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就把鹞藏到怀 里面。其实魏征已经看到了,但是他故意不 说,而是借口要向太宗奏事,说了很久,等 魏征走了以后,唐太宗一看,鹞已经闷死在 怀里。
•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 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 在大,可畏唯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奔车 朽索,其可忽乎?
董:督责。 振:通“震”。 怀:感念,感激。 貌、心:名词用作状语。貌,表面
上,心,在内心。 大:译为“大小”。 人:百姓。 深慎:深切警惕。 奔车:疾驶的车辆。 其:难道。 忽:轻视。
高中必修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为翻译和理解课文做准备;3、在掌握实词、虚词等各种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翻译全文;4、理清课文条理,归纳各段段意。
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2、夯实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并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语】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解题】谏:进谏;疏: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写作背景】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本文就是贞观十一年写的奏议。
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物。
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
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读文教学】1、学生自读:要求边读边标注出读不准的字词,以及有疑问的句子;并标注出正确的断句。
2、自读的生字木之长(cháng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 shē)塞源( sāi )殷忧( yīn )载舟覆舟(zài )虑壅蔽( yōng )黜恶(chù )谬赏(miù)宏兹九德(zī)3、教师范读:边读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字音和断句;4、学生指名读:当一学生读文时候,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纠错。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年级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学科:姓名:【教材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一篇文章,是第八单元重点鉴赏的文章。
其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要求学生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领悟高超的劝谏艺术,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说话的技艺。
本篇文章是说理名篇,逻辑思维缜密,劝说方式多样,但字词生僻,言微旨深,缺少叙事情节,理解难度较大。
我将从“文”“言”结合的角度出发,以言解文,在字词梳理中领悟其中的劝谏技巧;以文释言,从上下语境中推测字词的含义用法。
帮助学生领略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培养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1、吟咏诵读,感知魏征的劝谏衷情2、合作探究,领悟魏征的劝谏技巧【教学过程】(只呈现教学过程,不出现“设计意图”等)一、导入新课谏:左边为舌头,代表说话;右边为“束”加两点,指示,强调袋子里的东西(封装之物);表示上书表达某种观点,直言劝长辈、尊者、帝王,使其“正”。
魏征向唐太宗说的满袋子的话是什么?他又是怎么展现他的劝谏艺术?二、吟咏诵读,辞以言情活动一:太宗读完魏征的奏疏之后,称赞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请找出文章中可以读出这种情感、态度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劝谏技巧。
1、骈句——角色朗读:①女生读前半部分,内容为太宗所犯的过错,注意读出帝王威严的气势(可以让女生站起来读,有居高临下的气场);②男生读后半部分,内容为魏征给出的建议,注意读出臣子劝谏的态度;③全班一起读总结部分,内容为实施十思后的效果,注意读出骈文的气势。
从大量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中,我们读出了魏征怎样的情感、态度?(学生:读出了他对君主忠贞守护义的理性规劝,思国之忧真切朴素的情感和坚定决绝、不容反驳的气势)2、散句——个性朗读:找出每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散句(提示:可以从标点符号入手,如感叹号、问号等),用心揣摩作者写作时的情绪,在朗读中加以感悟。
通过这样的朗读方式,我们懂得了在劝说他人时必须抱有(真挚、诚恳、关切……)的情感、态度,这就叫做“动之以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弹琴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
姓就可教化好。何必劳神苦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
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 思知止以安人;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果真能 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 止来使百姓安宁;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 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 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
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 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 大道哉!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动作状
使动
使动 使动
翻译: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
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么那些有智
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
能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献出
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
没有烦忧的事,国君就可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享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
(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 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 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 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 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 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 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 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1. 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①选自《贞观政要集校》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②【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③【固】使……稳固。
④【浚(jùn)】疏通水道。
⑤【德义】德行和道义。
⑥【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⑦【明哲】明智的人。
这里指唐太宗。
⑧【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戒放纵懈怠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放纵懈怠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生活)
(待人)
(处事)
(用人)
(执法)
第三段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还要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
3.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比喻论证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克终盖寡
善始实繁
对比论证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魏征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其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在贞观十一年(637)“频上四疏,以陈得失”,纠正太宗的偏差。《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部编版必修二《谏太宗十思疏》2
凡百元首 ,承天 景 命,莫不 殷忧 而 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 克 终 者 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何 也?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人不是(处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一旦)功业建成就道德衰减。
有好的开始的帝王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从前取得天下而(才能)有余,现在守住天下却(才能)不足,为什么呢? 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
元首,君主、天子。
承天 景 命:景,大。
莫不 殷忧 而 道 著:殷,深。
殷忧,深深忧虑。
道,治国之道。
能 克 终者 盖 寡:克,能够。
盖,表示推断,大概。
何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词类活用: 能克 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夫 在 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竭诚则 吴越 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 为 行路 。
虽 董 之 以严刑, 振 之 以 威怒,终苛免而不怀仁, 貌 恭而不 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 , 其 可忽乎!【译】(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得志之后,就放纵性情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那么吴国和越国也能成为一体;看不起别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奔驰的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夫 在 殷忧:夫,句首发语词。
殷忧,深深的忧愁。
则纵情以 傲物:物,人。
傲物,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 吴越为一体: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傲物则骨肉 为 行路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行路,路人。
虽 董之 以 严刑:董,督察。
2024年统编版课件《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高中语文
2024年统编版课件《谏太宗十思疏》优秀课件高中语文一、教学内容本文为2024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谏太宗十思疏》。
课文主要围绕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思”来进行阐述,包括:思国之安者、思民之病者、思贤才、思赏罚、思节约、思教化、思慎言、思宽政、思养士、思去谗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对文章论证方法和论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学习,作者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以及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文言文知识讲解:对文言文句式、词语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文章论证方法、论点,理解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后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谏太宗十思疏》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论证方法、论点、重点词语。
3. 作者:魏征4. 重点句子:思国之安者、思民之病者、思贤才、思赏罚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十思”的看法。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调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和魏征的记载,进一步了解历史人物,提高阅读兴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①选自《贞观政要集校》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②【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③【固】使……稳固。
④【浚(jùn)】疏通水道。
⑤【德义】德行和道义。
⑥【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⑦【明哲】明智的人。
这里指唐太宗。
⑧【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2024年统编版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精彩课件【新教材
2024年统编版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精彩课件【新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中文言文单元的《谏太宗十思疏》。
该文选自《贞观政要》,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第三章第三节。
文章通过对唐太宗的十次劝谏,阐述了治国安邦的道理,展现了魏征的忠诚和才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征的劝谏意图,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文言文表达,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魏征的劝谏技巧,文章的结构布局,以及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其治国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魏征的劝谏之情。
3. 讲解: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讲解文言文表达技巧,阐述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2. 重点词汇:疏、谏、贞观、政要3. 唐太宗治国理念:明君、贤臣、安民、法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第一段;(2)分析文章中魏征的劝谏技巧;(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认识。
答案:(2)魏征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引经据典,以事喻理,使劝谏更具说服力;(3)唐太宗主张明君、贤臣、安民、法治,注重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公开课课件
整体感知
4.魏征为什么劝谏成功?除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高超的说话艺术,还少不了魏征的苦心 与胆识。
补充背景介绍: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不敢滥用 民力。到了贞观中期,随着功业日隆,逐渐骄奢威福,役使百姓,且“喜闻顺旨之 说”“不悦逆耳之言”,忘乎所以,大臣们噤若寒蝉。贞观十一年,针对这些情况,魏征 连上四疏,本文即其中一篇。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
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轻视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陌生人
监督
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威吓
苟且
感念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释题以及背景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 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 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ART 03 第 三 部 分 : 整体感知
• 重要字音
①浚(jùn)其泉源 ③ 戒奢(shē)以俭 ⑤ 殷(yīn)忧 ⑦ 懈(xiè)怠 ⑨ 黜(chù)恶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只是人民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深地担忧而且治理成效 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减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力量不足,什么 原因呢?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轻视别 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陌生人。虽然可以 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 敬但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 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新教材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优质课课件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 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 顺之心。
赏析第三段
问题思考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回顾课文 理清思路
一. 固本浚源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谏
总结历史
善始实繁 对 比
太
克终盖寡 比 喻
宗 十 思
二. (分析问题)
论论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证 证
疏
三.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论述特色
❖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 语言朴实雄健 ❖ 雄辩的逻辑力量(提出观点、分析问题、解
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 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诤__臣____”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 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徵感太宗知遇之恩 ,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 不委曲求全。 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 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 唐太宗和魏征, ❖ 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 是历史上的“明君”; ❖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 , ❖ 是历史上的“诤臣”。 ❖ 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 ❖ 二者缺一不可。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 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 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 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 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道显著的,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 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就难了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 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 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 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鹞[yào]死怀中 ---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 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 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 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 死在怀里。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 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 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 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长也。
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 神器:帝位. 居域中之大, 域中:天地间.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权,重位. 将崇极天之峻, 崇:推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处:保持。胜:忍受,克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皇权的高峻, 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 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 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段 (居安思危, 戒奢以简)
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景:大. 殷:深深地 有、能:放句首不译,表肯定语气。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语气副词,大概.
魏徵辅佐唐太宗17年,贞观十七年,魏徵病卒。太宗自制碑文, 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背景介绍】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 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 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 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民怨沸腾,就在 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 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劝谏
谏
太 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பைடு நூலகம்,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 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 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思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 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排
(比喻论证)
比 句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
第 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一
2、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 的比 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固本思源”为喻)
2.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3.解决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cháng):高. 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浚(jùn):疏通.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德义:恩德,恩义.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 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 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但是唐代却 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 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 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 资警惕。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求:渴求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望,求, :同义:指望。治:安定.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自谦.
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明智的人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 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 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