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流动显示技术

合集下载

第二章经典流动显示技术

第二章经典流动显示技术

29
2019/9/12
30
§2.2 纹影法 (Schlieren Photography)
Schlieren (from German; singular “Schliere”) by 德国物理学家August Toepler 1864
图2-4 双透镜纹影仪的原理图
2019/9/12
31
光路分析
最近发展起来的激光全息和电子散斑 干涉计量技术,也是依靠光线在气流 中的位相变化来定量地研究气流中密 度或温度的空间分布。
2019/9/12
4
由以下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可知,
1.阴影法可以用来确定折射率二阶导数 的分布;
2.纹影法和散斑照相法可用来确定折射 率一 阶导数的分布;
3.干涉法通常用来定量研究折射率本身 的分布。
Δy
a
f2
y , y
f2
q


y
1

1
f2 q
2019/9/12
35
由物、像距之关系:
1 1 1
pq
f2

前式变成:


y


1 f2

1 q



y p


a f2
因为: y ,所以: a
(2-2)
2019/9/12
10
光线的偏转角为
'

2Z y



1 n y

c0
t

n


1 n

Z
y
(2-3)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流体力学演示实验包括流线流谱演示实验、流动演示实验两部分。

各实验具体内容如下:第1部分流线流谱演示实验1.1 实验目的1)了解电化学法流动显示原理。

2)观察流体运动的流线和迹线,了解各种简单势流的流谱。

3)观察流体流经不同固体边界时的流动现象和流线流谱特征。

1.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1。

图1.1 流线流谱实验装置图说明:本实验装置包括3种型号的流谱仪,Ⅰ型演示机翼绕流流线分布,Ⅱ型演示圆柱绕流流线分布,Ⅲ型演示文丘里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段纵剖面上的流谱。

流谱仪由水泵、工作液体、流速调节阀、对比度调节旋钮与正负电极、夹缝流道显- 1 -示面、灯光、机翼、圆柱、文丘里管流道等组成。

1.3 实验原理流线流谱显示仪采用电化学法电极染色显示技术,以平板间夹缝式流道为流动显示平面,工作液体在水泵驱动下从显示面底部流出,工作液体是由酸碱度指示剂配制的水溶液,在直流电极作用下会发生水解电离,在阴极附近液体变为碱性,从而液体呈现紫红色。

在阳极附近液体变为酸性,从而液体呈现黄色。

其他液体仍为中性的橘黄色。

带有一定颜色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紫红色和黄色相间的流线或迹线。

流线或迹线的形状,反映了机翼绕流、圆柱绕流流动特性,反映了文丘里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道内流动特性。

流体自下而上流过夹缝流道显示面后经顶端的汇流孔流回水箱中,经水泵混合,中和消色,循环使用。

实验指导与分析如下:1)Ⅰ型演示仪。

演示机翼绕流的流线分布。

由流动显示图像可见,机翼右侧即向天侧流线较密,由连续方程和能量方程可知,流线密,表明流速大、压强低;而机翼左侧即向地侧流线较稀疏,表明速低、压强较高。

这表明机翼在实际飞行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合力即升力。

本仪器通过机翼腰部孔道流体流动方向可以显示出升力方向。

此外,在流道出口端还可以观察到流线汇集后,并无交叉,从而验证流线不会重和的特性。

2)Ⅱ型演示仪。

演示圆柱绕流流线分布。

3.流动显示技术

3.流动显示技术

《现代流体测试技术》第三章流动显示技术刘宝杰,于贤君2015/6/15通过直观的影像可以看到什么?简单的物理现象可以揭示复杂的科学问题这些短片显示了气流的流动状态,都属于流动显示的范畴将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流动现象观测记录下来的方法就是流动显示。

要将复杂的流动现象显示出来,往往需要人为的创造条件,这就会形成不同的流动显示技术。

人们如何从“天圆地方”的认识转变到“地球是圆的”?人们的认识如何从“地心说”转变到“日心说”?人们从对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总是从最基本的感性层次开始,然后随着认识的加深而加以修正。

为什么要学习流动显示技术?•湍流的发现(O. Reynolds,1883)•激波的发现(E. Mach,1888)•附面层的发现(L. Prandtl,1904)•涡街(V. Karman,1919)•脱体涡流型(20世纪60年代)•湍流拟序结构/相干结构(S. J. Kline,1967)•大迎角分离流型(20世纪80年代)流体力学发展中的任何一次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于工程实际,几乎都是从对流动现象的观察开始的。

为什么要学习流动显示技术?⏹Da. Vinci(达. 芬奇,1452-1519)与流动显示湍流⏹Da. Vinci(达. 芬奇,1452-1519)与流动显示钝体绕流⏹O. Reynolds(雷诺,1842-1912)与流动显示Different Flow Phenomena in Tube流动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Ernst Mach(马赫,1838-1916)与流动显示全尺寸风洞中车辆周围的烟线现代科学努力构造的世界图像不是来自推测,而是尽可能地来自事实,并依靠观察加以证实。

——马赫·E⏹L. Prandtl(普朗特,1875-1953)与流动显示Boundary Layer⏹S. J. Kline平板湍流附面层拟序结构的发现(Kline,1967)流动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达·芬奇雷诺马赫、普朗特Kline 被动记录(记录)主动观测(显示并记录)客观创造(创造环境,显示并记录)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人们对科学问题逐步认识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问题最为合适的思考途径。

流体力学实验_第五章

流体力学实验_第五章
28
§5.4 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
1. 适用范围 光学显示方法:利用流场的光学性质,如流体的密 度变化会造成光学折射率或传播速度的变化,通过 适当的光学装置可以显示流体的流动特性。
流场的温度、压力、浓度和马赫数等状态参数与密度 有确定的函数关系,而流体的光学折射率是其密度的 函数,因此下列流动可以采用光学流动显示的方法:
分光镜 补偿片
单色 点光 源
全反镜
风洞实验段
屏幕
40
密度均匀:干涉条纹彼此平行 密度不均匀:干涉条纹发生移动或变形,干涉条纹的改变与
流体密度的变化有关
干涉条纹 41
§5.5 流动显示技术的新发展——定量的流 动显示和测量技术
1. 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是一种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光 致发光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把某些物质(如碘、钠或 荧光染料等)溶解或混合于流体中,这些物质的分子在 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能激发荧光。
照明光源:高亮度的白光碘钨灯
25
26
27
3. 荧光微丝法
采用直径为0.01 ~0.02mm的合成 纤维丝,经柔化 和抗静电处理, 使微丝染上荧光 物质,粘贴于模 型表面。
光源:采用连续 紫外光源
照相:选用合适 的滤光片
Flourescent minitufts on aircraft wing
在定常流动中,流线、迹线和染色线相同。
但在非定常流动中,是互不相同的。
4
3. 流动显示方法的分类
(1)示踪粒子流动显示:在透明无色的气流或水流中加
入一些可见的粒子,通过可见的外加粒子跟随流体微团的运 动来使各种流动现象显示出来。 固态示踪粒子:
水流(铝粉、有机玻璃粉末或聚苯乙烯小球等) 气流(烟颗粒) 液态示踪粒子:水流(牛奶、染料溶液) 气态示踪粒子:水流(氢气泡、空气泡)

211113269_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

211113269_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

第8卷㊀第2期2023年3月气体物理PHYSICSOFGASESVol.8㊀No.2Mar.2023㊀㊀DOI:10.19527/j.cnki.2096 ̄1642.1000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余安远1ꎬ2ꎬ㊀曲俐鹏1ꎬ2ꎬ㊀刘建霞1ꎬ2ꎬ㊀杨大伟1ꎬ2ꎬ㊀李姝源1ꎬ㊀乐嘉陵1ꎬ2(1.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天技术研究所ꎬ四川绵阳621000ꎻ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重点实验室绵阳分部ꎬ四川绵阳621000)ExperimentontheStartingCharacteristicsofanInward ̄TurningInletBasedonSilk ̄ThreadFlowVisualizationMethodYUAn ̄yuan1ꎬ2ꎬ㊀QULi ̄peng1ꎬ2ꎬ㊀LIUJian ̄xia1ꎬ2ꎬ㊀YANGDa ̄wei1ꎬ2ꎬLIShu ̄yuan1ꎬ㊀LEJia ̄ling1ꎬ2(1.AerospaceTechnologyInstituteofCARDCꎬMianyang621000ꎬChinaꎻ2.ScienceandTechnologyonScramjetLaboratoryofCARDCꎬMianyang621000ꎬChina)摘㊀要:采用丝线法流动显示技术ꎬ在高超声速冷流暂冲式下吹风洞开展了快速获取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实验研究ꎮ实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Φ0.5m高超声速风洞中进行ꎬ来流Mach数为5ꎮ实验模型为椭圆转圆形内转进气道ꎬ总收缩比为5.8ꎬ内部收缩比为1.7ꎬ喉部为直径50mm的圆形截面ꎮ模型的肩部区域种植了长度与间隔可更换的丝线ꎬ为了改善进气道的起动性能ꎬ模型进气道的内压缩段开设了可以动态堵塞的泄流孔ꎬ在喉道下游设置了可动态节流的节流锥ꎮ实验获得了丝线长度㊁相邻丝线间隔的推荐值ꎬ同时表明ꎬ丝线流动显示技术能够快速㊁准确㊁直观㊁方便地判断进气道的起动状态ꎬ并能定量给出流动分离起始位置与分离结构ꎬ所采用的丝线流动显示技术丰富了高超声速风洞实验的流场可视化方法库ꎮ研究还表明ꎬ采用丝线流动显示技术ꎬ所研究的内转进气道在Ma=5时处于双解区ꎬ实验给出了进气道重起动及退出不起动的一种可行方案ꎮ关键词:丝线流动显示方法ꎻ内转进气道ꎻ起动特性ꎻ高超声速风洞实验㊀㊀㊀中图分类号:V211.48ꎻV211.71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22 ̄07 ̄02ꎻ修回日期:2022 ̄11 ̄29基金项目:1912项目子项2019 ̄JCJQ ̄DA ̄001 ̄057项目第一作者简介:余安远(1974 ̄)㊀男ꎬ研究员ꎬ主要研究方向为机体/推进一体化与内外流耦合ꎮE ̄mail:scmyyay@qq.com通信作者简介:刘建霞(1983 ̄)㊀女ꎬ副研究员ꎬ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总体设计ꎮE ̄mail:liujianxia2002@126.comAbstract:Withsomesilkthreadsbeingplantedontheshoulderoftheinletandthesilk ̄threadflowvisualizationmethodbeingusedꎬthestartingcharacteristicsofaninward ̄turninginletwereresearchedinhypersoniccold ̄flowblow ̄downwindtunnelexperiments.TheexperimentswerecarriedoutinaΦ0.5mhypersonicwindtunnelofChinaAerodynamics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CARDC).TheMachnumberoftheexperimentswas5.Theinletwasanelliptical ̄to ̄circlecross ̄sectiontransitioninletwithatotalcontractionratioof5.8ꎬaninternalcontractionratioof1.7andadiameterof50mmatthethroatround ̄section.Therecommendedlengthofthesilk ̄threadandtherecommendedintervaloftheadjacentsilk ̄threadꎬbothofwhichinfluencethevisualizationeffectofthesilk ̄threadflowꎬwereobtainedthroughtheexperiments.Theresultsshowthatthevisualizationmethodcanquicklyꎬaccuratelyꎬintuitivelyꎬandconvenintlyjudgethereal ̄timestartingstateoftheinward ̄turninginletintheexperimentsꎬandcanobtaintheinitialpositionoftheseparationandtheflowstruc ̄tureoftheseparationzonewhentheinletdoesnotstart.Theresultsalsoshowthatthecurrentinward ̄turninginlethasdoublestatesatMa=5.Afeasiblewayfortheinlettorestartorquitunstartingwasgiven.Atthesametimeꎬtheresearchshowsthatthecurrentsilk ̄threadvisualizationmethodenrichestheflowvisualizationmethodlibraryꎬespeciallyforthe第2期余安远ꎬ等: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startingcharacteristicsresearchoftheinward ̄turninginletinwindtunnelexperiments.Keywords:silk ̄threadflowvisualizationmethodꎻinward ̄turninginletꎻstartingcharacteristicsꎻhypersonicwindtunnelexperiment引㊀言内转进气道具有压缩效率高㊁阻力小㊁易与飞行器集成㊁便于和圆形或准圆形燃烧室进行一体化设计等特点ꎬ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1 ̄4]ꎮ然而ꎬ内转进气道的几何结构中缺乏自然溢流窗ꎬ使得其起动性能成为最令人关心的问题之一ꎮ当进气道不起动时ꎬ内转进气道的捕获流量和总压力恢复大幅降低ꎬ喉道的Mach数也因不起动而异常降低ꎬ这大大减小了推进流道的做功能力ꎬ从而大大减小了发动机的推力ꎬ还因溢流增加了附加阻力以及唇罩的外阻ꎬ甚至可能改变飞行器的力矩特性ꎮ它还可能导致内流中的波系产生剧烈激波振荡ꎬ并在通道中产生巨大的动态冲击ꎬ形成具有高度破坏性的动态热力学载荷[5]而难以控制[6 ̄9]ꎮ因此ꎬ研究内转进气道的起动性能对于使用此类进气道的飞行器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ꎮ数值计算表明ꎬ内转进气道的起动性能除了可由内流的宏观性能(如截面流量㊁Mach数㊁总压恢复系数等)反映外ꎬ还可由内转进气道的内流流动结构来表征ꎮ目前ꎬ对内转进气道内流流动结构的研究仍处于对其流动特征的认识积累阶段ꎬ对其流动结构和机理的描述尚未得到明确共识ꎮ这是因为ꎬ一方面ꎬ内转进气道中存在难以消除的横向压力梯度ꎬ三维激波与三维边界层本身就异常复杂ꎬ而二者之间的干扰导致流动结构更加复杂ꎻ另一方面ꎬ要想观察内转进气道的内流ꎬ需要在这种进气道上开设玻璃观察窗ꎬ但三维空间异形曲面玻璃在理论上虽可根据Malus定律[10]形成无畸变设计方法ꎬ但加工制造精度的不足会导致加工出的异形面玻璃窗存在着足以干扰流场的较大畸变ꎮ因此ꎬ迫切需要开发合适的流场观察和诊断方法ꎬ以在实验中逐步获得㊁识别和理解内转进气道复杂的三维流动结构[11]ꎮ在流动可视化方法库中ꎬ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流动可视化ꎬ如PSP㊁TSP㊁油流㊁磷热谱图㊁红外图像㊁阴影纹影㊁灯丝㊁热线㊁烟线㊁粒子法等ꎮ这些方法与高速相机相结合ꎬ可形成有效的动态实时流动可视化ꎮ一些粒子㊁烟线等方法可以结合PIV㊁NPLS等对流动结构进行表征ꎬ其中丝线流动显示技术是低速风洞实验中常用的流动可视化技术[12 ̄15]ꎮ使用这种方法ꎬ在实验模型内流壁面观察区域粘贴或种植一些合适长度的丝线ꎬ根据每条丝线所指示的流动方向ꎬ可以得到靠近壁面的流动附着和分离情况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ꎬ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和帧频都有了很大的提高ꎮ这使得使用丝线方法进行高超声速流动实时显示成为可能ꎮPhotron公司在这些实验中生产的SA ̄5高速相机ꎬ根据成像分辨率的大小ꎬ可以提供100万帧频的最大拍摄速度ꎬ并且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镜头ꎬ以满足拍摄不同流场的需要ꎮ它可以拍摄整个风洞运行期间视窗流场流动的全方位照片ꎬ通过控制丝线的长度㊁直径㊁材质和间距ꎬ利用丝线流动显示技术和高速摄影技术ꎬ能获得观察对象壁面复现的流型流谱ꎬ已成为一种成熟的低速风洞流动显示技术ꎮ文献[16]的研究表明ꎬ丝线方法在激波风洞中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ꎬ能够在毫秒量级瞬时设备中实时显示局部近壁流动特性ꎮ借鉴该文使用丝线的方法ꎬ本文在常规暂冲式下吹风洞中开展了高Mach数内转进气道内流的丝线流动显示方法研究ꎬ并通过丝线流动显示方法开展了高超声速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的研究ꎮ1㊀模型与设备1.1㊀实验模型实验中使用的内转进气道的模型配置如图1所示[17]ꎮ图中ꎬ内转进气道的设计Mach数为6.5ꎬ总收缩比为5.8ꎬ内部收缩比为1.7ꎮ进气道采用双波系[18]基准流场ꎬ并采用轴对称密切流面法构造得到ꎮ进气道的捕获口接近椭圆形ꎬ喉道截面为圆形ꎬ截面过渡方式为椭圆转圆ꎮ喉道后为等直隔离段ꎮ进气道捕获口面沿流向长度约为440mmꎬ从口面前缘到喉部的长度为600mmꎬ喉部圆截面直径为50mmꎬ隔离长度为300mmꎮ33气体物理2023年㊀第8卷(a)Three ̄viewgeometry㊀(b)Three ̄dimensionalmodeling图1㊀进气道数模Fig.1㊀Inletconfiguration:thedigitalgeometricmodeloftheinward ̄turninginlet实验模型由进气道主体㊁泄流机构㊁节流机构以及支撑机构组成ꎮ进气道主体由进气道压缩段与等面积圆形隔离段通过法兰连接而成ꎬ主体材料选用不锈钢(1Cr18Ni9Ti)ꎮ泄流机构安装在进气道的肩部ꎬ其上开设泄流区ꎬ包括若干直径3mm的泄流孔ꎬ所有泄流孔与模型内部的一个空腔相连ꎬ空腔的出口设置在进气道的外壁面上ꎬ并开设可以动态开关的门ꎬ在实验中可以实时控制该泄流门ꎬ从而动态控制泄流的开关[19]ꎮ节流机构由电机与堵块构成ꎬ通过动态控制电机实现对进气道的节流ꎬ节流机构安装在模型的支撑上ꎮ模型的支撑机构选用30CrMnSiꎬ一端与进气道主体相连ꎬ另一端架设在风洞的攻角机构上ꎮ模型的风洞安装照片如图2所示ꎮ为了快速识别进气道的起动状态ꎬ使用丝线法流动显示技术ꎬ在进气道豁口附近的肩部安装了丝线模块ꎮ将丝线布置在进气道豁口附近的肩部ꎬ是因为此处流动结构易于观察ꎬ且是进气道是否起动的特征区域ꎮ丝线模块可以互换ꎬ不同模块的丝线参数(长度㊁间隔或种植密度等)不同ꎬ以开展包括丝线长度和间隔(丝线分布密度)等的参数化研究ꎮ丝线更换块位置如图3所示ꎮ图2㊀模型及支撑等附件及在风洞实验段的照片Fig.2㊀Wholemodelanditsphotographinthetunnel图3㊀进气道肩部的丝线结构Fig.3㊀Replacementblockwithsilk ̄thread(withbleedingorifices)丝线起始位置距进气道前缘260mm处ꎮ丝线的粘贴和固定方法如下:在丝线更换块的表面上整齐地开设直径为1mm㊁间距为5mm的针眼ꎬ以方便种植丝线ꎮ丝线的材料选用柔质棉线ꎮ为了防止实验中丝线从丝线孔滑脱ꎬ将丝线在背风面打结并使用速干胶将结节固定在背风面上ꎮ由于泄流会改变进气道的起动性能ꎬ为了防止大量丝线孔(在研究丝线种植密度影响时有很多丝线孔未种植43第2期余安远ꎬ等: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丝线)存在的泄流对实验结果形成干扰ꎬ在丝线种植区域的背面使用密封胶垫将整个丝线区域压实ꎬ从而杜绝了丝线孔泄流的问题ꎮ图4是种植丝线后的替换块背面照片ꎮ图4㊀丝线模块的种植(左:密封前ꎻ右:密封后)Fig.4㊀Backphotographofthesilkreplacement(left:withoutsealingꎻright:withsealing)1.2㊀实验设备实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Φ0.5m高超声速风洞中进行ꎮ该风洞是一个高超声速常温暂冲式下吹风洞ꎮ喷管出口直径为0.5mꎬ喷管出口置于一个较大的密封实验舱内ꎬ实验舱下游安装扩压器ꎬ其后接引射器ꎬ并与大气相通ꎮ为了防止实验段出现冷凝现象ꎬ在来流的上游使用电加热方法适当提高来流气流的总温ꎮ风洞名义Mach数为5~10ꎬ来流单位Reynolds数为(0.35~5.6)ˑ107/mꎬ风洞实验时间范围为60~360sꎮ本实验采用Ma=5的喷管ꎬ实验段单位Reynolds数为2.44ˑ107/mꎮ表1给出了实验段主要参数ꎮ表1㊀风洞实验段参数Table1㊀ParametersofthewindtunnelNo.Ma0totalpressure/Patotaltemperature/KRe/m-114.951 013ˑ1063502.44ˑ1071.3㊀拍摄系统实验使用了两套拍摄系统ꎬ一套使用SA ̄5高速相机拍摄进气道肩部的丝线流图像ꎮ帧频率选择为1000~1500f/sꎬ曝光时间为1/1000~1/3000sꎮ相机固定在顶板外侧(顶板内侧是实验段)ꎮ为了拍摄需要ꎬ在顶板上安装玻璃窗ꎮ为了获得清晰的丝流图像ꎬ在风洞实验舱前上位置固定安装一个大功率LED灯ꎬ以照亮模型内通道中拍摄区域的丝线ꎬ以匹配高速相机的高帧频和短曝光时间ꎮ整个记录系统的布置如图5所示ꎮ图5㊀丝线拍摄系统Fig.5㊀Sketchofthesilk ̄threadrecordingsystem另一套使用第二台SA ̄5A高速相机拍摄内转进气道的波系阴影照片ꎮ图6显示了布置在实验段观察窗光路上的阴影系统主要部件的照片ꎮ在图中ꎬ点光源发出的光被球面反射器反射形成平行光ꎬ然后垂直通过进气道的子午面ꎬ并通过球面镜反射ꎬ最后进入高速相机并记录在CCD中ꎮ图6㊀波系阴影拍摄系统Fig.6㊀Schematicdiagramfortheschlierenwaves2㊀数值研究2.1㊀计算设置为了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ꎬ本文开展了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的RANS数值计算ꎮ计算软件为AHL3D并行计算流体软件[20]ꎮ湍流模型采用kω ̄SST模型ꎬ空间无黏通量采用StegerWarming格式分裂ꎬ流体介质采用理想气体ꎮ计算区域离散为结构化网格ꎮ参考文献[21]中的数值方法分别使用来流流场和零初场对计算区域进行初始化ꎮ计算区域的边界为自由流边界㊁无滑移绝热壁边界㊁对称面边界和自由压力出口边界ꎮ采用有限体积法和时间相关法推进计算ꎬ直至流场收敛(喉道截面流量残差㊁速度残差降至10-4以下)ꎮ2.2㊀计算结果与分析数值计算[17ꎬ22]得到了进气道在表1条件下的双解ꎬ三维流场分别如图7(a)㊁(b)所示ꎮ其中ꎬ图7(a)为起动流场ꎬ图7(b)为不起动流场ꎮ对比这两个流场可见ꎬ不起动的流场在进气道肩部形成53气体物理2023年㊀第8卷了较大的分离ꎬ该分离除了对内流形成较大影响外ꎬ还对主激波有所破坏ꎮ仔细观察还可发现不起动时的分离激波导致了唇口处出现较大的额外溢流ꎮ(a)Startedinlet㊀㊀㊀(b)Unstartedinlet图7㊀进气道双解的三维流场[17]Fig.7㊀Double ̄solutionsoftheinward ̄turninginlet[17]图8显示了双解流场的对称平面上波系结构ꎮ图8(a)是起动时的流场对称面ꎬ图8(b)是不起动时的流场对称面ꎮ两图对比同样显示了不起动的进气道在肩部出现了特别明显的流动分离ꎬ并产生了一道分离激波ꎬ该分离激波与主激波汇聚ꎬ导致主激波在唇口外出现不同寻常的翘起ꎮ图中显示的激波将与实验中获得的阴影波系统进行比较ꎮ(a)Startedinlet(b)Unstartedinlet图8㊀进气道双解的对称面流场[17]Fig.8㊀Double ̄solutionsoftheinletatsymmetricplane[17]63第2期余安远ꎬ等: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从图7和图8还可以看出ꎬ如果无法观察到内部流场ꎬ则很难在实验中区分内转进气道的起动状态和外部压缩形成的唇口外激波ꎮ计算结果之所以很容易区分进气道是否起动ꎬ完全是因为计算得到的内部流场差异明显且清晰可见ꎮ至于进气道唇口外侧的激波ꎬ如果没有一个起动的进气道作为对比源ꎬ特别是没有内部流场做参照ꎬ仅凭阴影波系也很难判别进气道是否起动ꎮ很显然ꎬ进气道内流特征是判别进气道起动状态的根本依据ꎮ由于本文实验的内转进气道存在起动和不起动的双解ꎬ进气道肩部的流动结构必然不同ꎮ进气道起动和不起动之间的差异ꎬ在进气道肩部形成了是否存在分离㊁分离区的结构大小的差异ꎮ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ꎬ当进气道不起动时ꎬ其肩部会形成较大的分离ꎬ分离范围向前方延伸ꎬ如图9的壁面摩擦力线所示ꎮ为了进行比较ꎬ图中还给出了起动进气道的摩擦线ꎮ(a)Startedinlet(b)Unstartedinlet图9㊀进气道双解的壁面摩擦力线[17]Fig.9㊀Double ̄solutionsoftheinletwithfrictionlines[17]图10给出了由前体内壁面附近释放的某些流动迹线ꎬ同样显示出流动特征存在明显区别的进气道双解ꎮ从图中可以看出ꎬ当进气道不起动时ꎬ进气道肩部附近有非常明显的逆流ꎮ逆流向上游延伸所到达的位置与图9的摩擦线所展示的一致ꎮ实际上这就是分离区的分离起始线ꎬ并且逆流的结束也与分离区的重新附着相对应ꎮ从图10中还可以看出ꎬ分离流还显示了肩部的空间涡流结构ꎮ这种涡流结构特别复杂ꎬ上游壁面流线从侧面和顶部越过分离区ꎬ部分流线在流向下游的过程中受到分离区的影响而被卷入分离区ꎬ形成横向有旋转的逆流ꎬ并被旋转抛出分离区ꎬ流向下游ꎬ而整个分离区流动处于动态平衡ꎬ故能相对稳定地存在于进气道肩部ꎮ(a)Startedinlet(b)Unstartedinlet图10㊀进气道双解下由前体内壁释放的某些流动迹线(空间视图)[17]Fig.10㊀Somestreamlinesreleasedfromforebodywallunderdouble ̄solutions(3Dview)[17]显然ꎬ前文中的不同起动状态对应着不同的摩擦线和肩部壁面上的不同流线ꎮ这些相应的流动结构特征差异都是判别进气道起动状态的物理依据ꎮ为了给后面的实验提供对比ꎬ基于上述进气道双解在进气道肩部流线的差异ꎬ从丝线流动显示用相机的拍摄角度出发ꎬ对计算流场壁面流线进行观73气体物理2023年㊀第8卷察ꎬ图11给出了双解的进气道肩部极限流线视图ꎬ这两个视图展现的流线流动特征区别明显ꎬ分别对应进气道的起动状态和不起动状态ꎮ(a)Startedinlet(b)Unstartedinlet图11㊀进气道双解对应的肩部极限流线(俯视图)[17]Fig.11㊀Thelimitstreamlinesoninletshoulderunderdouble ̄solutions(verticalview)[17]从图中可以看出ꎬ当进气道起动时ꎬ进气道的肩部从上游到下游流动平稳均匀ꎻ而当进气道没有起动时ꎬ进气道肩部有一个较大的逆流区(实际上就是分离区)ꎮ同时ꎬ逆流区的前沿ꎬ即分离起始线清晰可见ꎻ逆流区的后缘已经深入进气道的内部通道ꎬ实验时处于相机的拍摄盲区而没有得到ꎮ这里给出的是两个典型的流谱ꎬ是本文丝线法流动显示技术在高超声速内转进气道实验中顺利应用的物理依据ꎮ3㊀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在Ma=5和0ʎ攻角㊁0ʎ侧滑角下进行ꎮ首先通过丝线模块的替换获得了不同参数的丝线效果ꎻ并通过丝线流谱与数值计算的对比ꎬ获得丝线流谱与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对应关系ꎻ然后利用丝线法ꎬ并通过动态节流以及动态开关泄流门ꎬ研究进气道的起动性能ꎮ3.1㊀丝线参数的选择实验首先开展了丝线间隔对流动显示效果的影响实验ꎬ丝线种植间隔取5ꎬ10ꎬ15mmꎬ丝线长取10mmꎬ结果表明ꎬ5mm间隔时丝线过密ꎬ容易相互纠缠打结ꎻ15mm间隔时ꎬ丝线略有稀疏ꎮ同时分析可知ꎬ丝线种植间隔越小ꎬ丝线分布密度越大ꎬ使得种植的难度也越大ꎮ因此本研究选择10mm作为丝线的种植间隔ꎮ接着开展了在种植间隔为10mm的情况下丝线长度的参数化实验ꎮ在丝线长度分别为5ꎬ10和15mm的条件下ꎬ15mm长的丝线易相互缠结ꎬ影响流动显示效果ꎬ如图12(a)㊁(b)所示ꎻ当丝线长度取5mm时ꎬ由于其相对硬度较大ꎬ不仅易形成对流动有干扰的扰动源ꎬ还容易分叉变细ꎬ影响显示清晰度ꎬ如图12(c)所示ꎻ而10mm长的丝线具有良好的跟踪和响应特性ꎬ可以满足实验的需要ꎬ如图12(d)所示ꎮ因此下文主要采用间隔10mm㊁丝线长度10mm的丝线参数进行进一步研究ꎮ(a)Length:15mm(startingstate)(b)Length:15mm(unstartingstate)(c)Length:5mm83第2期余安远ꎬ等: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技术的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d)Length:10mm图12㊀丝线长度研究结果Fig.12㊀Lengthofthesilk ̄threads3.2 无节流时的开车起动性能当内转进气道未节流时ꎬ对有泄流和无泄流进气道的起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ꎮ典型实验过程为:1)无泄流开车实验:实验前首先将模型降至实验段均匀区下方ꎬ并控制节流锥远离进气道出口ꎬ泄流门初始设置为关闭状态ꎻ然后风洞开车ꎬ待风洞流场稳定后利用风洞的投放机构将进气道投放进实验段均匀区内ꎬ同步进行丝线与阴影的动态拍摄ꎻ2)有泄流开车实验:除了打开泄流门外ꎬ其余与无泄流开车实验一致ꎮ图13(a)㊁(b)分别给出了无节流无泄流㊁无节流有泄流时的开车后丝线流动显示结果ꎮ(a)Withoutbleeding(b)Withbleeding图13㊀丝线法得到的有无泄流的进气道起动状态Fig.13㊀Silkthread ̄graphsofinletwith/withoutbleeding从图中可以看出ꎬ无泄流时开车ꎬ内转进气道肩部下游的每根丝线都呈现出杂乱无序的流谱ꎬ而多根丝线的流谱大致显示为一个带有起始分离线的大分离区ꎬ这与图11(b)相比具有良好的相似性ꎻ而有泄流时开车ꎬ丝线显示的流谱图均整齐地指向下游ꎬ与图11(a)所示一致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ꎬ没有泄流时开车ꎬ进气道没有起动ꎻ有泄流时开车ꎬ进气道起动ꎮ进一步比较图11和图13可见ꎬ丝线法的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良好ꎬ表明数值计算比较准确地模拟了起动与不起动状态ꎮ图11和图13的对比还表明ꎬ丝线流动显示方法可以反映内转进气道的流动状态ꎬ是一种方便㊁实时㊁经济㊁快速ꎬ可用于冷流高超风洞内流实验的流动显示方法ꎮ以下分析进一步表明ꎬ丝线流动显示方法较阴影法更能准确有效地判断进气道的起动状态ꎮ图14所示为与图13相同的状态下得到的进气道波系阴影照片ꎮ从上述丝线法与对应图14的比较可以看出ꎬ这两个阴影分别对应进气道的起动状态和不起动状态ꎮ然而ꎬ这两张阴影照片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ꎮ换言之ꎬ很难说这两张阴影照片中的哪一张能代表起动状态或不起动状态ꎬ也许两图分别表示进气道临界起动与起动状态ꎬ或者表示不起动状态与临界起动状态ꎬ总之并不能准确有效地做出判别ꎮ这与上面图7和图8中的结论一致ꎬ即仅通过外部波系结构很难准确快速判别进气道的起动状态ꎮ(a)Withoutbleeding(b)Withbleeding图14㊀阴影波系法得到的有无泄流进气道的起动状态Fig.14㊀Shadow ̄graphsofinletwith/withoutbleeding既然仅通过图14中的两张阴影照片较难识别进气道的流动状态ꎬ而通过图13所示的丝线流谱93气体物理2023年㊀第8卷则可以快速㊁准确㊁直接识别进气道的流动状态ꎮ这充分显示了丝线法流动显示技术在判断高超声速内转进气道起动状态时的优势ꎮ进气道的开车实验结果显示ꎬ未泄流的进气道不能起动ꎬ而泄流的进气道可以起动ꎮ这表明ꎬ要想获得起动的进气道ꎬ类似泄流这样的流动控制必不可少ꎮ3.3㊀动态泄流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由于无泄流进气道在风洞开车时不起动ꎬ为了获得此时的起动性能ꎬ必须进行动态泄流控制ꎮ基于丝线流动显示方法ꎬ本文接着开展了动态泄流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ꎬ典型的实验过程有两种(方括号中给出的是当前动作下进气道的状态ꎬ或是与此前的动作及结果综合得到的有关起动的结论ꎬ是否起动均使用丝线流动显示方法判断):1)泄流门关闭ꎬ节流锥远离进气道出口ң风洞开车ң进气道投放[进气道不起动]ң打开泄流门[进气道起动]ң关闭泄流门[进气道依然保持起动状态]ң打开泄流门[进气道依然起动]ң关闭泄流门[进气道依然保持起动状态]ң打开泄流门[进气道依然起动]ң模型退出ң风洞关车ꎮ2)泄流门打开ꎬ节流锥远离进气道出口ң风洞开车ң进气道投放[进气道起动]ң关闭泄流门[进气道依然起动]ң打开泄流门[进气道依然起动]ң关闭泄流门[进气道依然保持起动状态]ң打开泄流门[进气道依然起动]ң模型退出ң风洞关车ꎮ实验中反复开关泄流门主要是开展重复性实验ꎬ实验结果也显示了良好的重复性ꎮ3.4㊀有泄流时的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实验(节流实验)使用丝线流动显示方法开展了有泄流时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实验ꎬ典型的实验过程与结果(方括号意义同前所述)为:泄流门打开ꎬ节流锥远离进气道出口ң风洞开车ң进气道投放[进气道起动]ң节流直到出现进气道振荡[进气道不起动]ң撤销节流[进气道重新恢复起动]ꎮ由此可见ꎬ有泄流的进气道在实验Ma=5时是一个可以自起动的进气道ꎮ图15给出了不起动时的某两个时刻下获得的丝线流谱照片ꎮ两幅照片显示ꎬ进气道不起动时ꎬ分离区内的丝线无法处于稳定状态ꎬ这说明分离区内存在较大的脉动现象ꎮ尽管实验无法定量得到分离区内脉动的大小ꎬ但图中还是显示出进气道在不起动的壁面附近流动分离的典型区域大小ꎮ图15㊀节流引发的不起动Fig.15㊀Unstartinginletduetothrottle3.5㊀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3.5.1㊀对丝线种植密度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将丝线流动显示方法首次应用在常规暂冲风洞中开展内转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研究ꎬ既是对已有的亚声速风洞中丝线流动显示方法的应用拓展ꎬ又是对瞬时低总焓风洞中丝线流动显示方法的应用拓展ꎮ作为初次应用ꎬ尽管获得了丝线材质㊁种植密度㊁长度等参数ꎬ但这些参数ꎬ尤其是种植密度还须进一步研究ꎮ若单纯从丝线流谱显示定性判断进气道是否起动ꎬ丝线种植密度不需要像本文那么密ꎬ并且只需要在对称面布置一排即可ꎮ毕竟ꎬ丝线是一种接触式流动显示ꎬ必定会对流场ꎬ尤其是边界层流动形成一定干扰ꎬ丝线的引入是否因为增加了边界层外气流与边界层内气流的掺混从而增加了边界层的湍流脉冲ꎬ还是因为分担了部分动能从而消耗了一些湍流能量ꎬ目前还不得而知ꎮ不过从研究结果看ꎬ丝线流谱所显示的进气道起动状态或不起动状态差异很大ꎬ区别明显ꎬ说明进气道的起动㊁不起动状态均不是临界状态(进气道从不起动即将起动的状态ꎬ或从起动即将不起动的状态)ꎻ另外实验也研究了去除丝线时的阴影照片所显示的波系ꎬ有无丝线时不起动波系差别不明显ꎬ起动波系差别也不明显ꎮ本文认为丝线的介入很可能还未达到对进气道起动性能产生本04。

流动显示

流动显示

流动显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在水洞中观察飞机模型周围流谱。

2.通过调节水槽中水流速度、观察不同绕流物体周围流形变化,进一步了解层流流动与湍流流动的区别、卡门涡街的产生、流动分离现象等流体流动规律。

3.学习设计流动显示方法。

二、实验装置及用品1.水洞水槽联合实验台(水洞及水槽部分示意图分别如下)2.飞机模型及绕流物体本实验所用绕流物体是内部空心(以利灌装染色液),外形为单一圆柱体、组合圆柱体、三角断面柱体、矩形断面柱体、翼型等部件。

3. 实验用品本实验所用物品主要是固体高锰酸钾、溶解杯、注射针头等。

三、实验步骤1. 水洞观察飞机模型绕流1.1 将高锰酸钾溶液加入到飞机模型的染色管道中,并打开染色管道控制阀;1.2 开启水泵,待试验段注满水后,控制出水阀来调节流速;1.3 待流动稳定后,记录下游流量计上所读取的流速值,观察流动显示现象; 1.4 调节流速,观察并记录不同流速下的流动现象。

2. 水槽观察圆柱绕流2.1 将高锰酸钾溶液加入到开孔的单圆柱模型中,将其放入水槽中;2.2 开启水泵,使试验段尽量注满水,控制出水阀来调节流速;2.3 待流动稳定后,记录下游流量计上所读取的流速值,观察流动显示现象; 2.4 调节流速,观察并记录不同流速下的流动现象; 2.5 更换双圆柱模型,重复实验过程。

四、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1. 水洞观察飞机模型绕流现象(1)流速确定方法水洞实验段截面为边长a=250mm 的正方形,流量计测量位置为内径d=100mm 的圆,流量计直接测得流速为0u ,则实验段流速按如下公式计算:00220221257.025041001416.341u u u a du =⨯⨯==π (2)流动显示现象控制出水阀,在不同流速下观察流场变化(3)实验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直观明显地观察到流动从层流到过渡流到湍流的发展过程。

流体的流动状态可以用雷诺数来量化,雷诺数是流体惯性力与黏性力比值的量度,它是一个无量纲量。

流场显示实验_贾林江

流场显示实验_贾林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综合实验报告班 级 100415 学 号 10041152姓 名 贾林江 评分 实验名称:涡轮叶栅流场显示实验 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1、熟悉流动显示的实验方法,掌握通过实验观察来帮助认识流动机理这一重要的科研方法;2、认识涡轮叶栅内复杂的非定常流动现象。

二、实验内容1、在水槽中,利用氢气泡法流场显示技术显示涡轮叶栅分别在-20°、0°、20°不同攻角情况下中间叶高通道内的非定常流场,认识不同攻角下涡轮叶栅压力面、吸力面附近以及通道中部的流动特点;2、在水槽中,利用氢气泡法流场显示技术显示涡轮叶栅分别在-20°、0°、20°不同攻角情况下中间叶高叶片尾迹的非定常流场,认识不同攻角下涡轮叶片尾迹的流动特点;3、在水槽中,利用氢气泡法流场显示技术显示涡轮叶栅分别在-20°、0°、20°不同攻角情况下涡轮端壁区二次流的非定常流场,认识不同攻角下涡轮叶栅端壁区前缘马蹄涡、通道涡、端壁附面层、叶背附面层、角区流动等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定常特点;4、在水槽中,利用氢气泡法流场显示技术显示涡轮叶栅分别在-20°、0°、20°不同攻角情况下涡轮端壁泄漏流的非定常流场,认识涡轮叶栅存在叶尖径向间隙后不同攻角下叶栅端壁泄漏流、泄漏涡、前缘马蹄涡、通道涡、端壁附面层、叶背附面层、角区流动等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定常特点,帮助理解涡轮内的流动现象。

三、实验设备1、回流式水槽图4.2 水槽平面图水槽为上下循环的闭式结构,全长6.8米,分为四个部分:加速段,回流段,整流段和实验段。

其中水槽上层工作段长3000mm,宽700mm,高550mm;实验段长1000mm,宽700mm,高500mm(约数,视水位而定)。

水槽以叶轮机驱动水循环,来流速度在0~0.12m/s内连续可调。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流体力学演示实验包括流线流谱演示实验、流动演示实验两部分。

各实验具体内容如下: 第1部分流线流谱演示实验1、1 实验目的1)了解电化学法流动显示原理。

2)观察流体运动的流线与迹线,了解各种简单势流的流谱。

3)观察流体流经不同固体边界时的流动现象与流线流谱特征。

1、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1。

图1、1 流线流谱实验装置图说明:本实验装置包括3种型号的流谱仪,Ⅰ型演示机翼绕流流线分布,Ⅱ型演示圆柱绕流流线分布,Ⅲ型演示文丘里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段纵剖面上的流谱。

流谱仪由水泵、工作液体、流速调节阀、对比度调节旋钮与正负电极、夹缝流道显示面、灯光、机翼、圆柱、文丘里管流道等组成。

1、3 实验原理流线流谱显示仪采用电化学法电极染色显示技术,以平板间夹缝式流道为流动显示平面,工作液体在水泵驱动下从显示面底部流出,工作液体就是由酸碱度指示剂配制的水溶液,在直流电极作用下会发生水解电离,在阴极附近液体变为碱性,从而液体呈现紫红色。

在阳极附近液体变为酸性,从而液体呈现黄色。

其她液体仍为中性的橘黄色。

带有一定颜色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紫红色与黄色相间的流线或迹线。

流线或迹线的形状,反映了机翼绕流、圆柱绕流流动特性,反映了文丘里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道内流动特性。

流体自下而上流过夹缝流道显示面后经顶端的汇流孔流回水箱中,经水泵混合,中与消色,循环使用。

实验指导与分析如下:1)Ⅰ型演示仪。

演示机翼绕流的流线分布。

由流动显示图像可见,机翼右侧即向天侧流线较密,由连续方程与能量方程可知,流线密,表明流速大、压强低;而机翼左侧即向地侧流线较稀疏,表明速低、压强较高。

这表明机翼在实际飞行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合力即升力。

本仪器通过机翼腰部孔道流体流动方向可以显示出升力方向。

此外,在流道出口端还可以观察到流线汇集后,并无交叉,从而验证流线不会重与的特性。

2)Ⅱ型演示仪。

演示圆柱绕流流线分布。

当流速较小时,零流线在前驻点分成左右2支,经90°点后在圆柱后部后驻点处二者又合二为一。

流体流动显示

流体流动显示
全息干涉技术、散斑计量技术、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
(10)
3. 阴影法、纹影法及传统干涉法; 4. 激光多普勒测速法、 激光双焦点
测速法; 5. 双频显微干涉技术、实时相移干
涉技术; 本课程不介绍直接注入显示技术。
(11)
第一章 流动显示技术基础
§1.1 引言
在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非常 关心气流温度场、浓度场的检 测和研究。
它能最方便、最快捷地获得对复杂 流场的定性了解。
(8)
2. 光学折射率显示法
利用光在通过流体时的折射率 变化,来检测流体的密度、浓 度、温度等流体的有关参数。
光学折射率显示法通常有:阴 影法、纹影法、干涉法等。
(9)
本课程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
1. 流动显示技术基础,即光测基础; 2. 现代光学干涉计量技术,即激光
对于气体,折射率n接近于1,洛 伦茨-洛伦兹关系式可以简化为格 拉德斯通-戴尔(Gladstone-Dale) 公式,简称G-D公式:
(29)
即: n 1 K

(1-3)
式中,K为格拉德斯通-戴尔常数,简称 G-D常数。K值随气体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且随波长略有变化。
G-D公式对气体符合得很好。

(53)

MaKaP R

1 T

1 T0

(1-23)
式中,前一项反映浓度变化, 后一项反映温度变化。
该设法方立程两有个两方未程知才数能T和求解b,。要
(54)
利用格拉德斯通-戴尔常数对波长的 微弱色散,可列出如下两个方程, 解出两个未知量。
n1

b
Mb
(2)应用阴影法:测量光线在投影面上 的偏移,确定折射率的二阶导数。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标准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标准

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一)1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用于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的源母版和发行版制作、放映系统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用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时,在符合本技术要求正文的要求外,还必须符合本技术文件附录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 17975.2-2000 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GB/T 19949.3-1996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3 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2312 汉语字符集编码标准ISO/IEC 14496-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ITU-R BS1196-1 Annex 2 Audio coding for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nex 2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AC 3) StandardIEC 61937-3 Digital audio-Interface for non-linear PCM encoded audio bitstreams applying IEC 60958-Part 3:Non-linear PCM bitstreams according to the AC-3 formatIEEE 802.3U CSMA/CD Access Method (802.3)USB Implementers Forum Inc. Universal Serial Bus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0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流动分析仪

流动分析仪

流动分析仪概述流动分析仪是一种自动化分析技术,它利用流动方法进行化学和生物学分析。

其实现原理是根据溶液中分析物与添加试剂反应,从而得到信号,然后通过流动设备进行分析。

原理和分类流动分析仪的原理主要是采用溶液的蠕动流动,将分析物和试剂混合并反应,然后利用特殊探头测量光学、化学、电化学、放射性等信号。

根据测量信号的类型,流动分析仪可分为光度计、荧光仪、电化学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和放射性分析仪等多种类型。

其中,光度法是最经典的测量方法。

特点和优势流动分析仪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高度自动化,不需要进行手动样品处理;2.批量分析能力强,能够快速分析大批量的样品;3.精度高,反应结果可重复性好;4.资源消耗少,绿色环保。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流动分析仪在分析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环境保护、食品水质安全、制药、农业和生物技术等行业。

具体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监测:针对大气、土壤、水等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监测;2.食品安全:对食品中的残留物、微生物、营养成分等进行分析;3.制药:分析药品制备过程中的成分、质量等;4.农业:分析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化肥等物质;5.生物技术:分析生物学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如酶、蛋白质等。

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工业、环保、食品安全等行业的发展,对流动分析仪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市场流动分析仪市场规模已超过60亿美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美元。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品牌有塞珂、霍尼韦尔、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等,其中以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最知名。

国内企业主要有广州华捷源、南京玛都、上海热电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流动分析仪技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比如其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对其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等。

流动分析仪在全球范围内市场前景广阔,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起兮云飞扬—漫话流动显示及纳斯方程王振东古代诗词:以流动显示来抒发情思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风歌》。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刘邦)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正是记载了这段历史。

刘邦短短三句,洋洋自得,气壮山河,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后一句流露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刘邦在这里是以“云飞扬”流动显示大气运动的物理图像,来抒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壮志豪情。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则典故,“大风歌”或“大风诗”的来历。

之后直至现代,不少人皆仿此“歌大风、唱大风”,以表示慷慨悲歌、治国安邦的豪情壮怀。

如: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也有—首以风吹白云飞,表达情感的诗《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辛武功庆善宫》诗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过旧宅二首》之二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林宽《歌风台》诗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王德贞《奉和圣制过温汤》诗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直到近代也有类似的大风诗,如:董必武(1885~1975)《感时杂咏》诗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朱德(1886~1976)《赠友人》诗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陈毅(1901~1972)《莱芜大捷》诗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现在以云来显示大气的流动,己很常见。

PIV入门介绍

PIV入门介绍
粒子散播
确保粒子合适浓度 生产跟随性、散射性好的粒子
扩大测速范围 降低PIV的花销 针对特殊用途的PIV设备:如Prob-PIV
16
Micro-PIV
17
TR-PIV技术
18
PIV combined with PLIF
19
TR-PIV圆柱后小区域测量
20
结束
空间互相关函数
R fgx,y fx0,y0gx0x,y0yd x0d y0
13
四、测速原理
自相关两次FFT 互相关三次FFT
14
五、PIV的发展现状
3D-PIV技术:从二维到三维
Stereoscopic PIV Dual Plane Stereoscopic PIV Holographic PIV
PIV基本组成部件
7
二、实验装置
8
二、实验装置
典型的PIV系统
示踪粒子以及待测流场 摄像头 高功率激光器 光路 同步装置 连接激光器和
透镜的光导纤维
9
三、实验方法
STEP 1 在流场中布撒大量示踪粒子(如固体粒子、 液滴或气泡)
STEP 2 使用激光片光源照射流场待测切面 STEP 3 使用CCD记录示踪粒子位置 STEP 4 应用计算机分析图像并计算所测区域内粒子
速度 STEP 5 得到流场速度并计算其他参数
10
三、实验方法
11
四、测速原理
双曝光的图象
12
四、测速原理
自相关函数
R ft ff f* f td f* tfd
互相关函数
R fg t fg f* g td f* tg d
空间自x,y0yd x0d y0
精度高,测速范围大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第八章 流动测量技术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第八章  流动测量技术
第八章 流动测量技术
介绍流体的粘度、压强、速度、流量的测量方法以及流动显示技术。
第一节 粘性的测量
1.毛细管粘度计

R 4 p
8Ql
2
2.落球粘度计
W 3dU
3
3.旋转粘度计
4
4.恩氏粘度计
0 0.0731 E 0.0631 / 0E
5
第二节 压强的测量
1.测压孔
3.大气边界层风洞(上海交大)
22
3. 水洞与水槽
23
第六节
流动显示技术
24
一.外加与油滴 二.化学反应示踪法 三.壁面流动显示 四.丝线法
25
Q
d 2
4
2( p1 p 2 ) / 1 ( d / D) 4
15
2.孔板流量计
Q A
2( p1 p2 )

16
3.转子流量计
17
4.堰板流量计
18
5.涡轮流量计
19
6.电磁流量计
20
第五节
实验设备
1.JDDF1400型开闭两用低速风洞(江苏大学)
21
2.HDF-500型回路低速风洞(江西省气象台)
6
2.液柱式测压计
7
3.机械式压力表
8
4.压力传感器
9
第三节 速度的测量 1.风速计
10
2.毕托管
11
3.热线风速仪
6162中高温风速仪
Testo405微型风速仪
KA22热线式风速仪
12
4.粒子图像测速仪PIV
13
5.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PDPA)
14
第四节 流量的测量
1.文丘里流量计

背景纹影技术的发展文献综述

背景纹影技术的发展文献综述

背景纹影技术的发展文献综述流动显示技术是人们在研究流体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使空气或水等流体的流动变得肉眼可见,让人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各种流动现象。

流体力学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基本上都是从对流动现象的观察开始的。

流动显示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883年的雷诺实验【1】,这门实验技术至今己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在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燃烧学、航空航天工程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2】。

流动显示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1)示踪粒子流动显示技术;(2)表面流动显示技术;(3)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3】。

粒子示踪流动显示技术是在空气或水等无色透明的流体中加入一些可见的粒子,如烟、蒸汽、氢气泡等,这些外加的示踪粒子会跟随流体微团一起流动,从而将流动现象显示出来。

表面流动显示技术是在风洞(或者水洞)中的试验物体表面放置示踪物质或涂上某些涂层,流体在该试验物体周围流动会使示踪物质或涂层在物体的表面勾画出某种图画或者改变涂层的颜色【4】,据此来获得流体的某些流动特性。

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则是利用流场的光学性质,通过光学的方法来显示流体的流动,测量流场的某些物理参数。

同其他两类流动显示技术相比,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有许多优点:(1)非接触测量,不干扰待测流场。

因为光学流动显示技术不需要在流场中加入示踪粒子或放置传感器,所以不会对待测流场的状态产生影响;(2)反应速度快,可以实现对流场参数的实时瞬态测量;(3)既能提供直观形象的流动图谱,又能获得流场的某些定量测量数据【5】。

图1 流场物理参数与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的主要装置中都包含一组平行或者发散的光束,当光线经过流场时,若流场折射率分布不均匀,光线会同时发生两种类型的变化:(1)光线传播方向偏离原方向;(2)相较于未扰动光线,经过流场的扰动光线发生了相移。

流动显示的光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光线经过流场时发生的上述两种类型的变化来确定流场折射率变化。

发动机缸内流动显示试验研究

发动机缸内流动显示试验研究
t o p p l a n e,t h e v o  ̄e x e s g r a du a l l y me r g e wi t h t h e i r i n t e n s i t y we a k e n i n g a n d in f a l l y f o r m a d o u b l e v o te r x s t r u c t u r e,
d e r i s a l mo s t i d e n t i c a l a t d i f f e r e n t v a l v e l i t f s .Wi t h t h e s e c t i o n mo v i n g c l o s e r t o t h e c y l i n d e r t o p p l a n e ,t h e n u mb e r
o f v o r t e x g e n e r a t e d b y t h e j e t - f l o w a t i n t a k e d u c t o u t l e t i n c r e a s e s ; a n d w i t h t h e s e c t i o n m o v i n g a w a y f r o m c y l i n d e r
2 . Ch i a n No  ̄h e r n E n g i e n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Da t o n g 0 3 7 0 3 6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o f h y d r o g e n — b u b b l e l f o w 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i n a w a t e r — t u n n e l i s a d o p t e d t o c o n d u c t a n

数码管流动显示12345678

数码管流动显示12345678

学号天津城建大学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数码管流动显示12345678起止日期:2015 年11月15日至2015 年11月27 日学生姓名班级成绩指导教师(签字)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11 月27 日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 数码管流动显示12345678学生姓名:学生学号:院名:专业:任课教师:目录摘要.................................................................................................................................... 第一章课设总述. (1)1.1单片机概述 (1)1.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4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1)第二章系统硬件介绍及设计 (2)2.1AT89C51简介 (2)1.2数码管7SEG-COM-AN-BLUE介绍(7段数码管) (3)2.2硬件电路图 (4)2.3元件清单 (4)第三章系统软件设计 (5)3.1程序描述 (6)3.2程序流程图 (6)第四章系统调试 (7)4.1在PROTEUS中仿真 (7)参考文献 (7)摘要1.内容:利用动态扫描让八位数码管稳定的显示1、2、3、4、5、6、7、82.目标:(1)掌握单片机控制八位数码管的动态扫描技术,包括程序设计和电路设计,本任务的效果是让八位数码管稳定的显示12345678。

(2)用PROTEUS进行电路设计和实时仿真3.知识点链接(1)数码管动态扫描(动态扫描的定义以及与静态显示的区别)动态显示的特点是将所有位数码管的段选线s一位数码管有效。

选亮数码管采用动态扫描显示。

所谓动态扫描显示即轮流向各位数码管送出字形码和相应的位选,利用发光管的余辉和人眼视觉暂留作用,使人的感觉好像各位数码管同时都在显示。

(2)总线的应用元器件与总线的连线P0口的接线采用总线方式,详细如电路图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沿y方向 不均匀
图2-3 阴影仪中光线测位移的基本原理
2020/10/21
18
通常,出口处的光线不再平行, 其偏转角 是y的函数。
因为测试段较短,出口处的光线本身并没 有明显的线位移,只是转了一个角度。
如果进口处的光强是均匀分布,则在出口 处的光强仍然是接近均匀的。
2020/10/21
19
14
§2.1 阴影法
This technique is as old as nature itself. For example, some aquatic predators detect their transparent prey by way of their shadows cast upon the ocean floor. Nevertheless it was Robert Hooke[1] who first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d the sunlight shadowgraph and Jean-Paul Marat[2] who first used it to study fire. A modern account of shadowgraphy is given by G.S. Settles
2020/10/21
2
最近发展起来的激光散斑照相技术, 也是依靠光线在气流中的偏转来定量 研究气流中的折射率或密度变化。
这几种方法都是靠光线在气流中的偏 转,来确定折射率的分布。
2020/10/21
3
流场显示技术中的第三种方法是干涉 法,它是利用光线在气流中的位相变 化来定量地研究气流中密度或温度的 空间分布。
(2-4)
y
n y
2020/10/21
11
• 如果始终保持在较小的数值,则: 式(1-30)对经过扰动区域的整个光程都
是成立的。
• 沿传播方向对测试段的整个长度进行积 分,得到测试段出口处的角度为:
d =
1 n
n y
dz
(ln n)
y
dz
(2-5)
2020/10/21
12
上述公式是假定折射率仅在y方向 有变化而推导出来的,所以偏转 角是在y-z平面内。
(5)
2020/10/21
15
§2.1 阴影法
图2-2 阴影仪原理图
2020/10/21
16
由于测试段中气体折射率分布不 均匀,使光线偏转,在屏幕上呈 现亮暗不均匀的图像。它反映了 被扰动光线的线位移。
图2-2表示了用阴影仪检测被扰动 光线线位移的基本原理。
2020/10/21
17
平行光 进入
2020/10/21
9
2Z
Z y
Z yy
c0 ny
t
c0 nyy
t
c0
1 nyy
1 ny
t
c0
1 t n
c0
1 n y
ty
(2-2)
2020/10/21
10
光线的偏转角为
'
2Z y
1 n
y
c0t
n
1 n
y
Z
(2-3)
若y和Z很小,可写为微分形式:
d
n
1 n
dz
1
n
dz
由于出口处光线
偏转角度不同 ,
当屏幕放在远离
Δα
测试段的地方时,
出口处Δy区域内
的光能,射到屏
幕上就变为在ysc区域内的光能。
2020/10/21
20
设原始光强为IT,则屏幕光强为:
I0
y y sc
IT
(2-8)
Δα
测试段至屏幕之 间的距离为Zsc ,则: ysc=y+Zsc
(2-9)
2020/10/21
21
若光强的变化用对比度用Rc表示:
Δα
RC
பைடு நூலகம்
I IT
I0 IT IT
y ysc
IT
IT
IT
y ysc ysc
Zsc
ysc
Zsc
ysc
Z sc
d
dy
(2-10)
2020/10/21
22
由于
L
(ln n)dz y

Rc Z sc y
Z sc
如果在x方向亦有折射率变化(即 折射率场是二维的),则光线将在 x轴方向和y轴方向均有偏转。
2020/10/21
13
同样可以得到x-z平面内的投影偏转角。 由此可写出二维场光线偏转角公式:
x
1 n
n x
dz
y
1 n
n y
dz
(2- 6)
(2-7)
根据光线的偏转角即可确定折射率场的分 布
2020/10/21
2020/10/21
5
对于光线受扰动的理论分析,可以用 图形分析法或解析法解决。
本节仅讨论图形分析法,用图形分 析法求出:光线受扰动与折射率变 化之间的关系。
2020/10/21
6
光线沿z方向进入流场、折射率仅在y方向变化。
Z c t c0 t
n
2020/10/21
图2-1 在非均匀折射率场中受扰动的光线 7
在时刻t, 波面在z处,经过时间t, 光线移动的距离为: c×t --- C为当地的光速
当地的光速为: c=c0/n
则在时间t内光线行进的距离为:
Z c t c0 t n
(2-1)
2020/10/21
8
由于折射率在y方向有变化, 光速是y的 函数。
因而波阵面转动一个角度’。
y方向相隔Δy的两根光线,其行进 距离的变化量设为2Z,可由下式计 算:
2 ln n dz
L y 2
(2-11)
2020/10/21
23
当n≌1时,可以简化为
Rc
Zsc
2n dz L y 2
(2-12)
若折射率在x方向有变化,则可得相应等式:
Rc
Zsc
2 n dz L x 2
(2-13)
2020/10/21
24
如果在x,y两方向都有变动时,我们可
最近发展起来的激光全息和电子散斑 干涉计量技术,也是依靠光线在气流 中的位相变化来定量地研究气流中密 度或温度的空间分布。
2020/10/21
4
由以下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可知,
1.阴影法可以用来确定折射率二阶导数 的分布;
2.纹影法和散斑照相法可用来确定折射 率一 阶导数的分布;
3.干涉法通常用来定量研究折射率本身 的分布。
以用坐标变换法求得对比度与折射率 二阶导数之间的关系。
经推导,其对比度RC为:
第二章 经典流动显示技术
流场显示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 阴影法:
它不需要复杂的光学系统,只要有一 束平行光通过测试段,根据平行光线 受扰动后的线位移量,即可用来分析 测试段气流密度或温度的分布。
2020/10/21
1
流场显示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纹影法:
它是在光学仪器中常用的“ 刀口法”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比较简单, 具有较高的分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