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 • 对排放污染物损害人群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的排污
单位,责令对受害者赔偿损失; • 推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征税制度等。
4、技术手段
• 技术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 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 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 护环境目的的手段。
行动计划。
(四)、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P200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订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 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 1、预防为主 • 其基本思想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实施
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 除环境总是产生的根源,从而减轻事后治理所要 付出的代价。 • 2、谁污染谁治理 • 其基本思想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生产者不可 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污染产生造成的损害以 及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都必须由污染者承担 和补偿,从而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企业的 生产中去。 • 3、强化环境管理
“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2)、第二个时期(1989~1995) • 环境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探索时期 • 在该期面临着两大挑战:
a.实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该时期的标志: a.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1989.4.28~5.1)
b.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纲 领性文件
狭义与广义的环境管理
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 措施。
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 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 染物的排放。
•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 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 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 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 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 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 1、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 •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正式确立了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国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
• 2、“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 • 该方针是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P196
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1)、区域环境管理,指的是某一地区的环境管理
2)、部门环境管理,指的是某一部门的环境管 理,包括工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林业环 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以及商业、医疗部 门的环境管理等。
3)、资源环境管理,指的是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的 最佳利用,如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物 资源管理以及能源环境管理等。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8个):
• 老三项制度:
•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2、“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为我国独创,它来自20世 纪70年代初防治污染工作的实践。
• 3、排污收费制度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续):
• 新五项制度: •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6、排污许可证制度 •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害”(即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
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续):
•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 极发展环保产业。
•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 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 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 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P198
• 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概括起来包括: • 1、宏观指导、2、统筹规划、3、组织协调、 • 4、监督检查、5、提供服务。
• 1、宏观指导。环境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职能主要是 政策指导、目标指导和计划指导。
• 2、统筹规划的职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战略的制订、 环境预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五)、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P200
• 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 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 的环境管理制度。
•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老三项制度(即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 费制度),以及新五项制度(即排污许可 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处理制 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 政治性; (2) 权威性; (3) 强制性
(四)、环境管理的特点
(1) 环境管理的二重性。组织技术属性、社
会经济属性
(2) 环境管理的区域性。 (3) 环境管理的综合性。内容 、管理方法 、
学科的综合性
(4) 环境管理的社会性(群众性、广泛性)。
(5) 环境管理的自适应性。环境管理要充分利
a.确立了一整套用以长期指导中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环 境管理方针、政策和制度,如: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同步、三统一” 方针;环保工作的“三大政策”;“新五项制度” b.明确了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c.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
“三同步”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统一”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经济手段
•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 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 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 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 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杠杆作用。
• 如: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按照 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排污费;
• 起步阶段的主要标志 a.初步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转变:
“三废”治理—环境保护; b.初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的转变—依 法管理; c.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老 三项”环境管理制度; d.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2、发展阶段(1984~1995) • 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1984~1988) • 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 第一个时期的标志: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的召开。(1983.12.31~1984.1.7)
• 环境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把国家对环境保护 的要求、作法,全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 制执行;另一方面还要靠执法。
•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颁布 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 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 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等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 系。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与规划
一、环境管理的定义 P195
• (一)、环境管理往往包括着两层含义,
• 一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门学科看待,它是 研究环境问题,预防环境污染,解决环境 危害,协调人类与环境冲突的学问;
• 二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个工作领域看待, 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是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 最重要的职能。
b.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四 大机制 c.环境保护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P199
• 在1983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 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这说明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 业的高度重视。
• 这项基本国策是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 重大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 的发展,使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发展阶段。
c.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提出了推行清洁生产 3、深化阶段(1996~) • 是中国环境管理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 时期
• 总体特点是:环境保护从管理策略、管理 体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都进行了重大的 改革和调整
• 该阶段的标志: a.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1996.7.15 ~7.17)
• 3、组织协调包括环境保护法规方面的组织协 调、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协调、环境保护规 划方面的协调和环境科研方面的协调。
• 4、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 情况的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规划落实情况的检查、 环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环境管理制度执 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 5、提供服务的内容有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 务和市场服务。
• 如:交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 艺及先进治理技术;组织环境科研成果和环 境科技情报的交流等。
• 许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 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问题,所以环境问题解 决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
5、宣传教育手段
• 宣传教育手段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环境宣 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
•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 式
3、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 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五、中国的环境管理 P199
(一)、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ຫໍສະໝຸດ Baidu1973~1983年)
•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8.5~8.20) 的召开背景 a.大连湾污染事件—第一声警钟 b.北京鱼污染事件—第一次治理 c.72年6.5~6.16,联合国人-环会议—中国环 保事业的序幕
四、环境管理的三种生产理论
• 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可划分为三个子系 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 环境生产子系统。
1、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 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 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 会生产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 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 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展览、专题 讲座、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形式广泛宣传,使公众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民族的环 境意识,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保 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变成自觉行动, 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制止浪费资源、破坏环 境的行为。
• 例如,把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幼儿园、 中小学抓起加强基础教育,搞好成人教育以及对各 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等。
• 如: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些区域采取特定措施,如划 分自然保护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环境保护特区等; 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交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 甚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对重点城市、地 区、水域的防治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或技术帮助等。
2、法律手段
•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 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用自然环境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
(6) 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P197
• 进行环境管理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才能收到良 好的效果。主要手段有:
• 1、行政手段
• 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 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方 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 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
• a、环境质量管理,包括环境标准的制定、 环境质理及污染的监控、环境质理变化过 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评价,以及编 写环境质量报告书等
• b、环境技术管理
• c、环境计划管理,主要是把环境目标纳入 发展计划,以制定各种环境计划和实施计 划
(三)、环境管理的性质
•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 行为(行政管理)
提出来的,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 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是“三 十二字”方针的重大发展,也是环境管理理论 的新发展。
3、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P199
• 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
单位,责令对受害者赔偿损失; • 推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征税制度等。
4、技术手段
• 技术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 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 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 护环境目的的手段。
行动计划。
(四)、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 P200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订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 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 1、预防为主 • 其基本思想是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实施
在经济开发和建设过程之前或之中,从根本上消 除环境总是产生的根源,从而减轻事后治理所要 付出的代价。 • 2、谁污染谁治理 • 其基本思想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生产者不可 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污染产生造成的损害以 及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都必须由污染者承担 和补偿,从而使“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企业的 生产中去。 • 3、强化环境管理
“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2)、第二个时期(1989~1995) • 环境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探索时期 • 在该期面临着两大挑战:
a.实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该时期的标志: a.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
(1989.4.28~5.1)
b.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纲 领性文件
狭义与广义的环境管理
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 措施。
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 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 染物的排放。
•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 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 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 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 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 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 1、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 •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正式确立了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国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
• 2、“三同步、三统一”的方针 • 该方针是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P196
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1)、区域环境管理,指的是某一地区的环境管理
2)、部门环境管理,指的是某一部门的环境管 理,包括工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林业环 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以及商业、医疗部 门的环境管理等。
3)、资源环境管理,指的是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的 最佳利用,如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物 资源管理以及能源环境管理等。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8个):
• 老三项制度:
•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2、“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为我国独创,它来自20世 纪70年代初防治污染工作的实践。
• 3、排污收费制度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续):
• 新五项制度: •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 6、排污许可证制度 •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害”(即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
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续):
•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 极发展环保产业。
•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 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 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 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P198
• 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概括起来包括: • 1、宏观指导、2、统筹规划、3、组织协调、 • 4、监督检查、5、提供服务。
• 1、宏观指导。环境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职能主要是 政策指导、目标指导和计划指导。
• 2、统筹规划的职能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战略的制订、 环境预测、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五)、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 P200
• 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 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 的环境管理制度。
•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老三项制度(即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 费制度),以及新五项制度(即排污许可 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 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处理制 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1) 政治性; (2) 权威性; (3) 强制性
(四)、环境管理的特点
(1) 环境管理的二重性。组织技术属性、社
会经济属性
(2) 环境管理的区域性。 (3) 环境管理的综合性。内容 、管理方法 、
学科的综合性
(4) 环境管理的社会性(群众性、广泛性)。
(5) 环境管理的自适应性。环境管理要充分利
a.确立了一整套用以长期指导中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环 境管理方针、政策和制度,如: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同步、三统一” 方针;环保工作的“三大政策”;“新五项制度” b.明确了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 c.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
“三同步”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统一”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3、经济手段
•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 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 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 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 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杠杆作用。
• 如: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按照 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排污费;
• 起步阶段的主要标志 a.初步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转变:
“三废”治理—环境保护; b.初步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认识的转变—依 法管理; c.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老 三项”环境管理制度; d.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2、发展阶段(1984~1995) • 分为两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1984~1988) • 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 第一个时期的标志: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的召开。(1983.12.31~1984.1.7)
• 环境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把国家对环境保护 的要求、作法,全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 制执行;另一方面还要靠执法。
•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颁布 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 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 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等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 系。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与规划
一、环境管理的定义 P195
• (一)、环境管理往往包括着两层含义,
• 一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门学科看待,它是 研究环境问题,预防环境污染,解决环境 危害,协调人类与环境冲突的学问;
• 二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个工作领域看待, 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是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 最重要的职能。
b.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四 大机制 c.环境保护的地位得到加强
(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P199
• 在1983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 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这说明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 业的高度重视。
• 这项基本国策是指导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 重大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 的发展,使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发展阶段。
c.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提出了推行清洁生产 3、深化阶段(1996~) • 是中国环境管理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 时期
• 总体特点是:环境保护从管理策略、管理 体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都进行了重大的 改革和调整
• 该阶段的标志: a.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1996.7.15 ~7.17)
• 3、组织协调包括环境保护法规方面的组织协 调、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协调、环境保护规 划方面的协调和环境科研方面的协调。
• 4、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 情况的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规划落实情况的检查、 环境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环境管理制度执 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 5、提供服务的内容有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 务和市场服务。
• 如:交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 艺及先进治理技术;组织环境科研成果和环 境科技情报的交流等。
• 许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 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问题,所以环境问题解 决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
5、宣传教育手段
• 宣传教育手段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环境宣 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
• 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 式
3、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 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五、中国的环境管理 P199
(一)、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ຫໍສະໝຸດ Baidu1973~1983年)
•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8.5~8.20) 的召开背景 a.大连湾污染事件—第一声警钟 b.北京鱼污染事件—第一次治理 c.72年6.5~6.16,联合国人-环会议—中国环 保事业的序幕
四、环境管理的三种生产理论
• 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可划分为三个子系 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 环境生产子系统。
1、 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 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 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资源利用率、产品流向比、社 会生产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 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 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展览、专题 讲座、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形式广泛宣传,使公众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民族的环 境意识,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保 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变成自觉行动, 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制止浪费资源、破坏环 境的行为。
• 例如,把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幼儿园、 中小学抓起加强基础教育,搞好成人教育以及对各 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等。
• 如: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些区域采取特定措施,如划 分自然保护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环境保护特区等; 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交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 甚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对重点城市、地 区、水域的防治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或技术帮助等。
2、法律手段
•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 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用自然环境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
(6) 环境决策的非程序化特点。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P197
• 进行环境管理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才能收到良 好的效果。主要手段有:
• 1、行政手段
• 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 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方 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 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
2、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
• a、环境质量管理,包括环境标准的制定、 环境质理及污染的监控、环境质理变化过 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评价,以及编 写环境质量报告书等
• b、环境技术管理
• c、环境计划管理,主要是把环境目标纳入 发展计划,以制定各种环境计划和实施计 划
(三)、环境管理的性质
•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的性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 行为(行政管理)
提出来的,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 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是“三 十二字”方针的重大发展,也是环境管理理论 的新发展。
3、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P199
• 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