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
气体、液体和固体化学品爆炸危险

气体、液体和固体化学品爆炸危险性1 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1)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但燃烧爆炸并非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能发生,而是有固定浓度范围的。
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爆炸范围。
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
但要注意,在容器或管道中,可燃气体浓度虽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2)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爆炸极限用其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而可燃粉尘用mg/m3表示。
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通常的燥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3)另外,某些气体在没有空气或氧存在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爆炸。
如乙炔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若被压缩到0.2MPa以上,遇到火星也能爆炸。
这种爆炸是由物质的分解引起的,称为分解爆炸。
针对乙炔分解爆炸的特性,目前采用多孔物质,即把乙炔压缩溶解在多孔物质上。
除乙炔外,其他一些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气体,也有同样的性质,如乙烯、环氧乙烷、丙烯、联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
2液体的燃爆危险性易(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液体的表面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
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
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可燃气爆炸下限爆炸上限

可燃气爆炸下限爆炸上限1. 什么是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是描述可燃气体混合物在空气中爆炸性质的两个重要参数。
可燃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体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并遇到点火源时发生的剧烈反应。
可燃气爆炸下限(Lower Explosive Limit,LEL)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最低浓度,该浓度下混合物刚好能够在接触到点火源时发生燃烧和爆炸。
可燃气爆炸上限(Upper Explosive Limit,UEL)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最高浓度,该浓度下混合物刚好能够在接触到点火源时发生燃烧和爆炸。
2. 影响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的因素2.1 气体种类不同的可燃气体具有不同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常见的可燃气体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天然气成分,以及丙烯、乙炔等工业气体。
2.2 气体浓度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对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有直接影响。
当可燃气体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混合物无法点燃;当可燃气体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混合物也无法点燃。
只有在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内,混合物才能发生爆炸。
2.3 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也会对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压力越高,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低。
2.4 混合物中其他成分混合物中的其他成分也会对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产生影响。
例如,氧气的浓度越高,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而惰性气体(如氮气)的存在则会提高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3. 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的意义可燃气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是评估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性质的重要参数,对于工业生产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1 安全生产了解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可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合理设计和选择设备、工艺和防护措施,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例如,在设计燃气锅炉或气体储存设备时,需要考虑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以避免发生可燃气体爆炸事故。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危险化学品类别危险化学品分为8大类,分别是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
◆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是指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危险化学品事故可分为6类: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危险化学品灼伤事故、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其他危险化学品事故。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一)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自救如果位于污染区或在污染区附近,应当立即向上风向撤离,并且尽快找到避难场所。
撤离时应注意:(1)做好防护用湿毛巾、湿口罩等保护呼吸道;用雨衣、手套、雨靴等保护皮肤;用游泳潜水镜、开口透明塑料袋等保护眼睛。
(2)逆风逃生根据危险化学品泄漏位置,向上风向或侧风向转移撤离。
(3)低洼处勿滞留如果泄露物质的密度比空气大,则选择往高处逃生,相反,则选择往低处逃生,但切忌砸低洼处滞留。
(4)选择背风向处滞留如实在无法撤离,可暂时躲在建筑物内,堵住明显的缝隙,待在背风无门窗的地方。
(5)及时进行消毒逃离染毒区后,要脱去污染衣物,及时进行消毒。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救援处理泄漏、燃烧爆炸事故时,救生内容如下:(1)组成救援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4)将伤情较重者送医院急救部门救治。
(三)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理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三大步骤:做好安全防护、控制泄漏源以及泄漏物处理。
(1)做好安全防护进入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事故中心区应严禁火种、切断电源、禁止车辆进入并立即在边界设置警戒线。
根据事故现场情况确定事故涉及区人员的车里。
消防安全知识燃气爆炸内容

消防安全知识燃气爆炸内容消防安全知识——燃气爆炸燃气爆炸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火灾形式,不仅对个人和财产构成威胁,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因此,了解燃气爆炸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务安全至关重要。
一、燃气爆炸的原因燃气爆炸是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明火、高温源或者电火花等外部火源时,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而导致的。
燃气爆炸的主要原因如下:1. 燃气泄漏:燃气管道老化、破损、疏漏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燃气泄漏,增加了爆炸的风险。
2. 点火源:明火、火种等直接接触燃气泄漏,可能引发爆炸。
3. 不良操作:未正确使用燃气设备、随意更改燃气管道布局等不当操作,都会增加燃气爆炸的风险。
4. 不合理的燃气设施布局:燃气设施布局不合理,例如燃气炉灶太靠近易燃物等,都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燃气爆炸的预防措施1. 定期维护检查:定期请专业人员对燃气管道、燃气设备进行维护检查,确保其安全可靠。
2. 注意管道安全:避免尽量避免在燃气管道周围进行钻孔、敲击等操作,以免破坏管道导致泄漏。
3. 正确使用燃气设备:使用燃气设备时,应注意使用说明书中的安全要求,避免不当操作。
4. 尽量使用低风险燃气:选择尽量低风险的燃气,避免使用易燃易爆的燃气,如乙炔、丙烷等。
三、燃气爆炸的应急处理措施1. 立即切断燃气源:一旦发生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切断燃气供应。
2. 疏散人员:确保人员安全,尽快疏散人员至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3. 制造警示:如果条件允许,在安全的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其他人进入事故现场。
4. 通知相关部门:及时通知消防、燃气公司等相关部门,以便得到及时的支援和处理。
5. 定期检修燃气设备:事故发生后,要请专业人员检修燃气设备,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四、燃气爆炸事故案例“***市某小区燃气爆炸案”,事故发生在某小区一户居民家中,由于长时间未进行燃气设施的维护检查,导致燃气泄漏。
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标准

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标准
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标准是指某种可燃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爆炸所需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
一般来说,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下限或者超过上限时会导致爆炸。
可燃气体爆炸下限,也叫作爆炸下限浓度(LEL),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最低混合浓度,此浓度下假如遇到火源或者电火花等能够引发燃烧的条件,可燃气体与空气会发生燃烧和爆炸。
爆炸下限浓度是可燃气体的最低浓度,如果低于这个浓度,气体无法形成爆炸和燃烧。
可燃气体爆炸上限,也叫作爆炸上限浓度(UEL),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最高混合浓度,超过这个浓度,气体无法形成爆炸,因为浓度太高,气体过于富集,没有足够的空气来支持燃烧反应。
不同的可燃气体具有不同的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这些数据通常由相关机构或者厂商根据实验测得,并以标准化形式发布。
在使用或储存可燃气体时,了解和控制爆炸上下限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安全操作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及其消防措施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及其消防措施一、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分类按其危险特性分为三类:(一)可燃气体:此类气体燃烧性极强,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如甲烷、乙炔、氢气、液化石油气等。
(二)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
(1)助燃气体:此类气体本身并不燃烧,但其氧化性很强,能加剧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及爆炸性能,如氧气、一氧化二氮、氯气等。
(2)不燃气体:此类气体本身不燃烧,大量气体充满室内时,能使人窒息,也能灭火,如二氧化碳、氮气等。
(三)有毒气体:此类气体如吸入人体会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如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二、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火灾危险性(一)受热膨胀性:气体受热的温度越高,它膨胀后形成的压力越大,因此,盛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容器(钢瓶)如受高温、日晒、剧震等作用,气体就会急剧膨胀,产生很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容器的设计压力时,就会引起容器的膨胀或爆炸,以致造成火灾事故。
为此,应有防火、隔热、防晒、避震等防护措施。
(二)燃烧爆炸性:从消防角度看,可燃气体的最主要特性是燃烧爆炸性。
燃烧主要有二种形式: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也叫扩散燃烧,如燃气做饭,烧气割焊等;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是在燃烧前进行的,遇火源则发生爆炸式的燃烧,也叫预混燃烧,又称动力燃烧。
如煤气泄漏后遇火发生爆炸,燃油在内燃机中的燃烧等。
有些气体相遇有燃烧爆炸危险。
当阀门损坏,泄漏气体互相作用,极易发生燃烧爆炸,如氢气与氯气相混合后遇日光即有自动爆炸危险,氟气与氢气相遇即爆,氢与氧气则形成爆鸣。
助燃气体遇油脂有燃烧爆炸危险。
油脂等可燃物在高压纯氧冲击下能起火甚至爆炸,所以氧气瓶严禁有油脂污染,其它钢瓶也不宜沾油。
(三)扩散性:气体的扩散与它的比重有关。
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扩散,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且能顺风向飘动,这是可燃气体着火爆炸和蔓廷的重要条件。
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泄漏出来,往往飘流于地表、沟渠、厂房地角,长时间聚集不散,容易遇火源、热源或电源火花而发生燃烧、爆炸或自燃。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可燃物质燃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燃烧爆炸的条件当涉及到可燃物质的燃烧和爆炸,有几个关键的条件需要满足。
以下是对这些条件的详细解释。
1. 可燃物质:首先,可燃物质是燃烧和爆炸的前提条件。
可燃物质指的是能够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并产生热量和火焰的物质。
常见的可燃物质包括气体(如天然气、丙烷)、液体(如石油、酒精)和固体(如木材、纸张)。
2. 氧气(或氧化剂):其次,燃烧和爆炸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它通过与可燃物质发生反应,提供所需的氧分子。
这种反应被称为氧化反应。
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燃烧和爆炸是无法发生的。
3. 点火源:除了可燃物质和氧气外,还需要一个点火源来启动燃烧和爆炸过程。
点火源是指能够提供足够能量来启动可燃物质和氧气之间的反应的物体或现象。
常见的点火源包括明火、电火花、热源等。
一旦点火源与可燃物质接触并提供足够的能量,燃烧和爆炸就会发生。
4. 燃烧极限:在燃烧和爆炸条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燃烧极限。
燃烧极限是指可燃物质在混合气体中的最低和最高浓度范围,这个范围被称为爆炸极限。
低于最低浓度,混合气体中的可燃物质浓度太低,无法燃烧;高于最高浓度,混合气体中的可燃物质浓度太高,也无法燃烧。
只有在最低和最高浓度之间,可燃物质和氧气的浓度达到合适的比例,才能产生燃烧和爆炸的条件。
综上所述,可燃物质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包括可燃物质的存在、足够的氧气供应、点火源的存在以及可燃物质和氧气的浓度处于燃烧极限之间。
这些条件的满足会导致燃烧和爆炸的发生。
因此,在处理和操作可燃物质时,必须要注意这些条件,以避免潜在的火灾和爆炸危险。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就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就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就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与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就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就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就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就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就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就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与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就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与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与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与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就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或大于%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燃烧是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氧化反应,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a、可燃物(燃气);b、助燃物(氧气);c、点火源(温度)。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燃烧极限。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1. 介绍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的气体。
它们通常在工业生产、燃料燃烧以及化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可燃气体如果超出了其爆炸极限,就会发生爆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了解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对保障生产安全至关重要。
2. 燃烧极限的定义燃烧极限指的是可燃气体能够在空气中发生燃烧反应的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
在低浓度下,由于氧气不足,可燃气体无法燃烧;而在高浓度下,由于氧气过剩,可燃气体也无法燃烧。
只有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可燃气体才能够维持燃烧。
3.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意义爆炸极限的确定对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了解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有助于设计安全的工艺装备,避免在过程中出现爆炸等事故。
另对于事故的应急处置也有着指导意义。
只有了解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我们才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避免事态的扩大。
4. 确定爆炸极限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可燃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其爆炸极限。
一般来说,燃烧极限的确定是通过实验室中的火焰传播试验来完成的。
在控制好气体浓度和空气比例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燃烧的开始和结束,从而确定爆炸极限的范围。
5. 爆炸极限与安全管理在工业生产中,了解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人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气体浓度与空气比例来实现安全生产,有效地预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6. 结语了解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对于工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确定燃烧极限,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可燃气体爆炸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可估量的损失。
希望工业生产中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对于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了解和管理,共同维护生产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7. 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在确定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其燃烧能力的影响。
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产生影响。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0%~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常见易燃易爆气体爆炸极限

常见易燃易爆气体爆炸极限气体爆炸是一类危险性极高的事故,在工业、建筑、化学等领域都有发生过。
在氧气、氢气、乙炔、甲醛、氨气等常见易燃易爆气体中,究竟存在着哪些危险的爆炸极限呢?什么是爆炸极限?爆炸极限是指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时的浓度范围,如果混合气浓度在这个范围内,那么一旦点燃就会发生爆炸。
爆炸极限确定的因素有气体种类、压力、温度等。
常见易燃易爆气体的爆炸极限氧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当空气中氧气浓度超过23.5%时就会导致其它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加快,从而引起爆炸。
而氧气本身也有爆炸极限。
根据实验数据,氧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最小爆炸浓度为5.2%,最大爆炸浓度为95.2%。
因此,氧气要避免超预定浓度范围内使用和储存。
氢气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极易爆炸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氢气的最小爆炸浓度为4%,最大爆炸浓度为75%。
乙炔乙炔是一种常用的工业燃气,它的燃烧温度极高、爆炸性极强。
在20℃以下的温度下,乙炔的最小爆炸浓度为2.5%,最大爆炸浓度为82%。
但是,当温度超过585℃时,乙炔的最小爆炸浓度下降到0.9%。
甲醛甲醛是一种有毒、有害,易燃的有机物。
在常温常压下,甲醛的最小爆炸浓度为7%,最大爆炸浓度为73%。
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燃。
在常温下,氨气的最小爆炸浓度为16%,最大爆炸浓度为25%。
如何避免爆炸事故?针对常见易燃易爆气体,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避免危险的爆炸事故的发生。
•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混合气体的浓度。
•维护设备和管道,避免泄漏。
•使用防爆电器,避免火花引发爆炸。
•储存易燃易爆气体时,要使用封闭式容器,并禁止与其它物质混放。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
以上措施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
结论了解常见易燃易爆气体的爆炸极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危险,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永远第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从自身做起,责任共担,确保每一个工作场所都是安全的。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

常见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什么是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爆炸上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 4.0 %〜75.6 % (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 4.0 %〜75.6 %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 %或大于75.6 %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 %〜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 5.0 %〜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可燃气体燃爆特性

可燃气体燃爆特性发布时间:2009-11-12 8:32:21 分类:行业资讯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或爆炸的气体,统称为可燃气体。
燃烧形式气体的燃烧与液体和固体的燃烧不同,它不需要经过蒸发、熔化等过程,气体在正常状态下就可具有燃烧条件,所以比液体和固体都容易燃烧。
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
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燃烧速度一般小于0.5m/s。
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是逐渐混合的,并逐渐燃烧消耗掉,因而形成稳定式燃烧,只要控制得当,就不会造成火灾。
如火炬、气焊的火焰、燃气加热等属于这类扩散燃烧。
(2)动力燃烧。
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是在燃烧之前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的,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式燃烧,称动力燃烧。
在预混气的空间里,充满了可以燃烧的混合气,一处点火,整个空间立即燃烧起来,发生瞬间的燃烧,即爆炸现象。
此外,如果可燃气体处于压力而受冲击、摩擦或其他着火源作用,则发生喷流式燃烧。
像气井的井喷火灾,高压气体从燃气系统喷射出来时的燃烧等。
对于这种喷流燃烧形式的火灾,较难扑救,需较多救火力量和灭火剂,应当设法断绝气源,使火灾彻底熄灭。
分类按照爆炸下限分为两级。
(1)一级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10%,如氢气、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烷、氯乙烯、硫化氢、水煤气、天然气等绝大多数气体均属此类。
(2)二级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10%,如氨、一氧化碳、发生炉煤气等少数可燃气体属于此类。
(3)在生产或贮存可燃气体时,将一级可燃气体划为甲类火灾危险,二级可燃气体划为乙类火灾危险。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1)温度。
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越低,上限提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这是因为混合物温度升高,其分子内能增加,引起燃烧速度的加快,而且,由于分子内能的增加和燃烧速度的加快,使原来含有的过量空气(低于爆炸下限)或可燃物高于爆炸上限,而不能使火焰蔓延的混合物浓度变成为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浓度,从而改变了爆炸极限范围。
可燃气体定义

可燃气体定义可燃气体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燃烧的气体。
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可燃气体的定义、特性、危险性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
一、可燃气体的定义可燃气体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的气体。
常见的可燃气体包括天然气、乙炔、丙烷、甲烷等。
这些气体具有较低的沸点和闪点,易于挥发和燃烧。
二、可燃气体的特性1. 易燃性:可燃气体具有较低的点火温度和燃烧温度,容易发生燃烧反应。
一旦点燃,可燃气体会迅速燃烧并释放大量热量和能量。
2. 可燃范围:可燃气体的浓度范围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之间,称为可燃范围。
在可燃范围内,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以发生燃烧反应。
3. 爆炸性:当可燃气体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一旦有火源引燃,会引发爆炸事故。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火焰具有破坏性和伤害性,对人员和设施造成严重危害。
三、可燃气体的危险性可燃气体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火灾:可燃气体在遇到点火源时容易燃烧,引发火灾。
火灾会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2. 爆炸:当可燃气体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一旦有火源引燃,会引发爆炸事故。
爆炸具有破坏性和伤害性,严重威胁人员和设施安全。
3. 中毒:某些可燃气体在高浓度下会对人体产生中毒作用,如一氧化碳中毒。
中毒会引起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四、可燃气体的安全措施针对可燃气体的危险性,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来防范和控制风险,保障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1. 安全储存:可燃气体应储存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和热源的地方。
对于大量储存的可燃气体,需要采取防爆措施,如特殊储罐和防爆设备。
2. 安全运输:可燃气体在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采取防火、防爆和泄漏防护措施,确保运输安全。
3. 安全使用:使用可燃气体时需要注意防火防爆,严禁在密闭空间中使用可燃气体,确保通风良好。
同时,要加强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煤气爆炸原理

煤气爆炸原理
煤气爆炸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三个因素:可燃气体、氧气和火源。
首先是可燃气体。
煤气是一种可燃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
(CH4)和少量的乙烯(C2H4),它们具有较高的易燃性。
当煤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范围内(通常为5%到15%),
形成了可燃性的混合气体。
其次是氧气。
氧气是燃烧所需的氧化剂,在空气中的含量约为21%。
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燃
烧所需的氧气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最后是火源。
火源可以是任何能够产生足够的热量引发可燃气体燃烧的物体或现象,如明火、电火花、静电等。
当火源接触到可燃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时,可燃气体会被点燃并产生燃烧反应。
当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时,就会形成可燃混合物。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火源接触到混合物,引发了燃烧反应。
由于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和气体膨胀,形成了火球和剧烈的气体爆炸。
这种爆炸会引起周围的破坏,产生冲击波、高温、飞溅物和火焰等危险。
煤气爆炸的危险性在于其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比例较宽,只需要一点点的火源就足以引发爆炸。
因此,正确的燃气使用和储存,以及有效的火灾控制措施是预防煤气爆炸的重要手段。
气体燃烧与爆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若可燃性气体的分子式用CnHmOλFk来表示(F代表卤族元素),则燃烧反 应可表示为:
• 式中,n、m、λ、k分别为可燃性物质中碳、氢、氧及卤族元素的原子 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从机理上来说,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可以用热爆炸理论和 链反应理论来解释。所谓热爆炸理论,就是当燃烧反应在一定空间进 行时,如果放热大于散热,则反应温度不断提高,而温度提高又加快了反 应速度,这样最后就发展成爆炸(热爆炸理论可详细参看第6章)。很显 然,按照这种理论,反应时的热效应是判断物质能否爆炸的重要条件。 但是,对于某些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反应,反应热总共只有 35kJ/mol,氮气和氢气的反应热虽然高达105kJ/mol,但它们的混合物 却不爆炸,而且在无催化作用下也不生成氨气,这种现象就只有用化学 动力学观点来说明,也可说只有用链反应观点才能解释清楚(关于链反 应理论,可参见第3.1.1节。)
• 燃烧与爆炸从化学反应角度上来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混合气体燃 烧爆炸时,其波面上的反应式如下式:
• A+B→C+D+Q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式中,A、B———反应物; • C、D———生成物; • Q———反应热(燃烧热)。 • A、B、C、D不一定是稳定分子,也可以是原子或自由基。反应前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可燃性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 式中,Lm———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L1,L2,———形成混合气体的各单独组分的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 V1,V2,———各单独组分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体积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气
香蕉的成熟过程
2.可燃性气体危险特性 可燃性气体危险特性主要体现在燃烧性、爆炸性、扩 散性以及毒害、腐蚀和窒息性等几个方面。
3.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 气体的燃烧与液体和固体的燃烧不同,他不需要经过 蒸发、融化等过程,气体在正常条件下就具备了燃烧 的条件,所以比液体和固体更容易燃烧。 气体的燃烧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两种形式。 (1)扩散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 程中进行的,则发生稳定式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2)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是在燃烧之前按一 定比例均匀混合的,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则发生爆炸 式燃烧,称动力燃烧。
氯/氢混合物链式反应机理
在上述链式反应中,最初的游 离基(活性中心)在某种外界能源( 热、光、氧化、还原、催化等)作 用下生成,由于游离基比普遍分子 具有更多的活化能,活动能力极强, 一般条件下非常不稳定,极易与其 他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或自行结合生成稳定分子。也就是 说。如果在外界能源作用下能在反 应物中产生少量游离基。这些游离 基即可引发链锁反应,使燃烧反应 得以持续下去:一旦活化中心(游 离基)消失。链式反应就会中断, 燃烧反应停止。
⑤ 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又称燃烧极限,是对爆炸上限(UEL)和爆炸下限(EIE)的 统称,当可燃气体(蒸汽)/空气混合后的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 时都不可能发生爆炸。可燃气体(熬气)/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一 般用体积分数来表示。处于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的浓度范围称为 爆炸区,在此以外的浓度范围称为非爆炸区。 ⑥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 在标准试验装臵及测试条件下,点燃壳体内所有浓度范围的被实 验气体(蒸汽)/空气混合物后,通过25 mm长法兰接合面均不能点 燃壳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与壳内两部分之间的最大间 隙,称为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MESG值是确定防场电气设备 和阻火设备隔爆外壳级别的重要依据。 ⑦ 爆炸指数 在标准爆炸容器及测试方法下,测得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每次试 验的最大爆炸超压称为爆炸指数P。所测爆超压一时间曲线升段上 的最大斜率称为爆炸指数 ,并定义 。与爆炸容器容积(V)立方根 之积为爆炸指数K。
三、气体爆炸特性
1.气体混合物爆炸
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爆炸,是可燃气体在空气中迅速燃 烧引起压力急骤升高的过程。气体爆炸可以发生在设备、管道、 建筑物或船舱内,也可以在户外敞开场所发生。当可燃气体或 液体蒸气意外泄漏到大气中后。如果遇到火源则被点燃起火, 如果泄漏时没有立即遇到火源作用,而是与空气混合形成预混 可燃气体混合物后再遇到点火源作用,则会发生气体混合物爆 炸。一般来说,泄漏时间越长,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的规模及 爆炸范围就越大。
链式反应分为分支链式反应和不分支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分为分支链式反应和不分支链式反应两种。氯和氢气
发生光化学反应属不分支链式反应,即每活化一个氯分子出现两个
氯游离基,每个氯游离基都进行自己的链式反应。且每次反应只引 出一个新游离基。典型分支链式反应是氢/氧混合气体发生光化学反 应。
由于上述链式反应中间两步均生成了两个活化中心。因此, 这些链式反应会发生分支。
1.热点火机理
在热点火理论中,物质因自热而引起着火,从阴燃到明燃
直至发生爆炸的现象,称为热爆炸或热自燃,习惯上也称自动
着火或自动点燃。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观点看,热爆炸是一个从 缓慢氧化放热反应突然变为快速燃烧反应的过程,当化学反应 系统中放热速率超过热损失速率时,由于热积累致使反应物自 动加热,反应过程不断自动加速,直至爆炸发生。判断爆炸发 生与否的临界点的数学描述称为临界条件,由临界条件导出的 系统物理、化学和热力学参数称为热爆炸判据。
下也会自动加速,但并不是因为加热,而是可燃气体混合物中 积累了具有催化作用的活化中间产物所致,即某些可燃气体在 受到外界热、光等激发时,分子键被击破而发生离解形成游离 基,这些游离基与原始混合气体会发生一系列链式反应生成最 终产物,并释放出燃烧反应热,这种能使活化中间产物再生的 反应称为链式反应。链式反应每消耗掉一个活化中间产物的同 时,便会引起下一链反应的成长。
化学计量 浓度C0%
9.5 5.6 4.0 3.1 3.1 2.5 2.5
爆炸下限L下/% 计算值 实验值 5.2 3.3 2.2 1.7 1.7 1.4 1.3 5.0 3.0 2.1 1.5 1.8 1.4 1.4
爆炸上限L上/% 计算值 14.3 10.7 9.5 8.5 8.5 7.7 7.7 实验值 15.0 12.5 9.5 8.5 8.4 8.0 7.6
在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所有浓度范围内,所测 、 及K值之中最大者分别称为爆炸指数 (最大爆炸压力)、 (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和 。
关于各爆炸指数定义及相互关系如图2-3所示。
(2)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计算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 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同样能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 浓度若在下限以下及上限以上的混合物则不会着火或爆炸。但上限以上 的混合物在空气中是能燃烧的。 爆炸极限一般可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 有时也用单位体积气体中可燃物的含量来表示(g/m³或mg/L)。
计算公式:
L下
100% 4.76 (N 1) 1
L上
4100% 4.76 N 4
式中,L下——爆炸下限; L上——爆炸上限; N——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原子数。
示例
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爆炸浓度下限和上限
乙烷的燃烧反应式 : 2C2H6+7O2→4CO2+6H2O
可知N=7 ,代入公式,计算得:
链式反应机理的一般过程
链式反应机理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链引发 游离基生成,链式反应开始。
(2)链传递
游离基与原始反应物作用生成稳定化合物,并产生新游离基。 (3)链终止 游离基消失,链式反应终止。导致游离基消失的原因很多,如 游离基相互碰撞生成分子、与非活性同类分子或惰性分子相互 碰搜导致能量分散、与器壁撞击被吸附等。
两种燃烧形式的特点
如图所示的火炬燃烧,火焰的明亮区是扩散区,可
燃气体和氧分别从火焰中心(燃料锥)和空气扩散到 达扩散区的。这种火焰燃烧速度很低,一般小于 0.5m/s。由于可燃气体与空气是逐渐混合并逐渐燃烧 消耗掉,因而形成稳定的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 发生火灾。除火炬燃烧外,气焊的火焰和燃气加热等 也属于这类扩散燃烧。 在预混气的空间里,充满了可以燃烧的混合气,一 处点火,整个空间立即燃烧起来,发生瞬间的燃烧, 即爆炸现象。此外,如பைடு நூலகம்可燃气体处于压力而受冲击、 摩擦或其他着火源作用,则发生喷流式燃烧。像气井 的井喷火灾,高压气体从燃气系统喷射出来时的燃烧 等。对于这种喷流燃烧形式的火灾,较难扑救,需较 多救火力量和灭火剂,应当设法断绝气源,使火灾彻 底熄灭。
4.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理论混合比
理论混合比指的是在常温常压下,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完全 燃烧时,空气中的可燃性气体的浓度。
二、气体爆炸机理
气体爆炸包括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爆 炸和单一气体分解爆炸两个方面,两者爆 炸机理及过程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 由于化学反应的能量快速释放,导致压力 急剧升高而引起爆炸。
)浓度变化而变化。闪点与可燃物浓度关系如
右图所示。
② 自燃与自燃温度 可燃物质在无外界明火作用下发生自发着火燃烧的现象称为 自燃,一般分受热自燃与自热自燃两种情况。可燃物质在外界热 源作用下温度升高到自燃温度所发生的着火燃烧现象称为受热自 燃;自热自燃是指在无外界热源作用下。可燃物质因内部发生物 化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积蓄使物质温度升高到自燃温度时所发生 的一种着火燃烧现象。在所有浓度范围内,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 最低温度称为自燃温度(AIT)。 ③ 最小点火能量 最小点火能量是在标准实验装臵及测试条件下,点燃可燃气 体/空气混合物并使火焰自行传播所需的最小放电火花能量,称为 单次试验的最小点火能量,在所有浓度范围内所测最小点火能量 中的最小值,称为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量(MIE)。 ④ 最小点燃电流及最小点燃电流比 在标准测试条件下,采用直流24 V和95 mH电感电路火花试验 装臵进行点燃试验时,在最易点燃的浓度下。点燃可燃气体/空气 混合物所需的最小电流称为最小点燃电流(MIC)。可燃气体/空气 混合物最小点燃电流与甲烷/空气混合物最小点燃电流之比值称为 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
联立式(1)~式(4),求得系统爆炸临界温度
该式表明,若均热系统升温 ,热爆炸就不会 发生,否则,系统将由自热引起爆炸。在不同 和E条件下, 爆炸发生前的升温 并不相同,一般为几十摄氏度。
2.链式反应机理
热点火理论认为,气体混合物爆炸是由加热和温度升高所
引起,但实际过程却有许多例外。如某些缓慢反应在一定条件
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
目录
一、概述
二、气体爆炸机理
三、气体爆炸特性 四、气体爆燃与爆轰理论
一、概述
1.可燃气体的定义
凡是常温、常压下以气体状态存在,在受热、受压、撞击 或遇火花等外界能量作用下具有燃烧或爆炸性能的气体通称为 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矿井瓦斯(甲烷)、乙烯、乙炔、环氧乙 烷、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
(1)热爆炸临界条件及点火过程的分析
为说明热爆炸临界条件及点火过程,考虑某种由A,E两种组分 组成的气体混合物,并按如下形式发生双分子反应生成产物C: A + B→C 根据Arrhenius反应速率定律,考虑2级反应,反应速率可表述为:
式中: rc ——反应速率, mol /( m³·S); k 0 ——频率因子,m³ /(mol ·s ); cB ——反应物A和B的浓度,mol/ m³ ; cA , E——活化能,kJ/mol; R——气体普适常数,kJ/(mol·K) ; T——绝对温度,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