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造卫星与飞船第二

合集下载

人造卫星与飞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造卫星与飞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造卫星与飞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造卫星和飞船的用途和特点;2.了解人类在太空中的探索历程。

二、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的概念;2.人造卫星的用途;3.人造卫星的特点;4.飞船的概念;5.飞船的用途;6.飞船的特点;7.人类在太空中的探索历程。

三、教学重点1.知道人造卫星和飞船的用途和特点;2.了解人类在太空中的探索历程。

四、教学难点1.理解人造卫星的特点;2.理解飞船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知识讲授;2.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引出人造卫星和飞船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讨。

2. 知识讲授(时间:30分钟)1.人造卫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人造卫星;2.人造卫星的用途: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重要意义;3.人造卫星的特点:讲解人造卫星的组成和运行方式;4.飞船的概念:介绍什么是飞船;5.飞船的用途:让学生了解飞船的运用领域;6.飞船的特点:讲解飞船的构造和运行方式。

3. 多媒体教学(时间:1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入人类在太空中的探索历程,向学生展示有关太空探索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4. 知识检测(时间:10分钟)教师出题,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如: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的用途有哪些?什么是飞船?飞船的特点有哪些?5. 课堂总结(时间: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总结复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听课效果、出题回答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

八、板书设计人造卫星和飞船的概念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兴趣。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人造卫星与飞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召开一次科学讨论会。

首先要问同学们什么是人造卫星?你们都看到过人造卫星吗?在网络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造地球卫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有时会看到一种移动的“星星”,它们是人类挂上天空的“明灯”——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按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至少运行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宇宙中的人造地球卫星很多,同学们可能知道一点点,但是单单的靠老师去讲课是很难理解清楚的,利用现在的高科技,并搜集资料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特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是这一课能否上好的关键之一,它是召开科学讨论会的基础,因此搜集资料很重要。

召开我们的科学讨论会形式是多样,我们可以先采用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进行全班交流。

二、学习资料,进一步了解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课本中向大家介绍了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相继诞生了,按照卫星的用途分,可将卫星分为三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上的资料,看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资料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资料中的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要知道卫星分为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三种,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用途,特别是应用卫星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从而对人造卫星有进一步的了解。

课本中的一幅图就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三、进一步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资料。

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分别提示两部分图片,第一个小朋友提示的是“我的集邮册里搜集了许多有关卫星的资料”,由于邮票图片较小,图片傍边的说明看不清楚。

这一环节告诉大家有很多人造地球卫星都被做在了邮票中,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为了让学生对卫星的数量和种类了解得更清楚,可以根据同学们搜集的邮票和图片来学习。

第二个小朋友提示的是“我从画册上找到了许多卫星的资料”:书上给了两幅图,一幅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另一幅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新教材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1.变轨原理及过程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所示.(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2)在A 点点火加速,速度变大,进入椭圆轨道Ⅱ.(3)在B 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轨道Ⅲ.2.卫星变轨问题分析方法(1)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 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某一点时,其速度满足GMm r 2=mv 2r即v =GM r.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两个不同圆轨道上的速度大小. ②卫星做椭圆运动经过近地点时,卫星做离心运动,万有引力小于所需向心力:GMm r 2<mv 2r .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沿椭圆轨道和沿圆轨道通过近地点时的速度大小(即加速离心).③卫星做椭圆运动经过远地点时,卫星做近心运动,万有引力大于所需向心力:GMm r 2>mv 2r .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沿椭圆轨道和沿圆轨道通过远地点时的速度大小(即减速近心).④卫星做椭圆运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时,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其速率越来越小.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速度大小.(2)加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无论卫星做圆周运动还是椭圆运动,只受万有引力时,卫星的加速度a n =F m =G M r2.3.飞船对接问题(1)低轨道飞船与高轨道空间站对接如图甲所示,低轨道飞船通过合理地加速,沿椭圆轨道追上高轨道空间站与其完成对接.(2)同一轨道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如图乙所示,后面的飞船先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典例】“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嫦娥三号”在环月段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已知“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密度B.“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加速C.“嫦娥三号”在从远月点P向近月点Q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变大D.“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P点的速度大于Q点的速度【解析】根据“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可以求出月球的质量,但是由于不知道月球的半径,故无法求出月球的密度,A错误;“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轨道半径减小,故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减速,B错误;“嫦娥三号”在从远月点P向近月点Q运动的过程中所受万有引力逐渐增大,故加速度变大,C正确;“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运动时离月球越近速度越大,故P点的速度小于Q 点的速度,D错误.【答案】 C变式训练 1 如图所示是“嫦娥三号”奔月过程中某阶段的运动示意图,“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Ⅰ运动到近月点P处变轨进入圆轨道Ⅱ,“嫦娥三号”在圆轨道Ⅱ上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题中(含图中)信息可求得月球的质量B.由题中(含图中)信息可求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C.“嫦娥三号”在P处变轨时必须点火加速D .“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Ⅰ运动到P 处时的加速度大于沿圆轨道Ⅱ运动到P 处时的加速度解析: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4π2T 2r ,得M =4π2r 3GT 2,故A 正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v 2R ,得v =GM R,由于不知道月球半径,所以不能求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故B 错误;椭圆轨道和圆轨道是不同的轨道,“嫦娥三号”在P 点不可能自主改变轨道,只有在减速后,才能进入圆轨道,故C 错误;“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Ⅰ运动到P 处时和沿圆轨道Ⅱ运动到P 处时,所受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所以加速度大小也相等,故D 错误.答案:A变式训练2(多选)如图所示,发射同步卫星的一般程序是:先让卫星进入一个近地的圆轨道,然后在P点变轨,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该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近地圆轨道上的P点,远地点为同步卫星圆轨道上的Q点),到达远地点Q时再次变轨,进入同步卫星轨道.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v1,在椭圆形转移轨道的近地点P点的速率为v2,沿转移轨道刚到达远地点Q时的速率为v3,在同步卫星轨道上的速率为v4,三个轨道上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T2、T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P点变轨时需要加速,Q点变轨时要减速B.在P点变轨时需要减速,Q点变轨时要加速C.T1<T2< T3D.v2>v1>v4>v3答案:CD变式训练3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 3相切于P点,如图所示,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要将卫星由圆轨道1送入圆轨道3,需要在圆轨道1的Q点和椭圆轨道2的远地点P 分别点火加速一次B.由于卫星由圆轨道1送入圆轨道3点火加速两次,则卫星在圆轨道3上正常运行速度大于卫星在圆轨道1上正常运行速度C.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的近地点Q的速度一定大于7.9 km/s,而在远地点P的速度一定小于7.9 km/sD.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一定等于它在圆轨道3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解析:从轨道1变轨到轨道2需在Q 处点火加速,从轨道2变轨到轨道3需要在P 处点火加速,故A 说法正确;根据公式G Mm r 2=m v 2r 解得v =GM r,即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故卫星在轨道3上正常运行的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正常运行的速度,B 说法错误;第一宇宙速度是近地圆轨道环绕速度,即7.9 km/s ,轨道2上卫星在Q 点做离心运动,则速度大于7.9 km /s ,在P 点需要点火加速,则速度小于在轨道3上的运行速度,而轨道3上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说法正确;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经过P 点时和在圆轨道3上经过P 点时所受万有引力相同,故加速度相同,D 说法正确.故选B.答案:B变式训练4 (多选)如图所示a 、b 、c 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3颗人造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 的线速度B .a 加速可能会追上bC .c 加速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b 减速可等到同一轨道上的cD .a 卫星由于某种原因,轨道半径缓慢减小,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其线速度将变大 解析:因为b 、c 在同一轨道上运行,故其线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均相等.又由b 、c 轨道半径大于a 轨道半径,v =GM r ,可知v b =v c <v a ,故A 错误;当a 加速后,会做离心运动,轨道会变成椭圆,若椭圆与b 所在轨道相切(或相交),且a 、b 同时来到切(或交)点时,a 就追上了b ,故B 正确;当c 加速时,c 受的万有引力F <m v 2c r c,故它将偏离原轨道,做离心运动,当b 减速时,b 受的万有引力F >m v 2b r b,它将偏离原轨道,做近心运动,所以无论如何c 也追不上b ,b 也等不到c ,故C 错误;对a 卫星,当它的轨道半径缓慢减小时,由v =GM r 可知,v 逐渐增大,故D 正确.答案:BD。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本知识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本知识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知识点第一课化石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余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3、四种四种常见的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

4、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体型像狐狸,牙齿始于取食树叶。

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始祖马生活在森林里,以树叶为食。

到了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

体型比始祖马略大,前后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

渐新马生活在森林里。

在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也就是草原古马)。

这时地面上出现了广阔的草原,中心马也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体型更高,适应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到了约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

体型已接近现代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马类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历史,只是一条简化的主线。

实际上马的进化要复杂得多。

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得到发展。

第三课谁能生存下来1.达尔文(1809年~1882年),英国生物学家。

1831年,他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历时5年,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人造卫星和飞船,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2.学习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探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和成就,增强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人造卫星和飞船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记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和成就。

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人造卫星(1)认识人造卫星•介绍何为人造卫星、有哪些类型,以及应用领域•学习人造卫星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并讨论,了解不同类型的卫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人造卫星的历程•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回顾重要里程碑事件2. 飞船(1)认识飞船•介绍何为飞船,以及分为哪些类型•学习飞船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并讨论,加深对飞船的认识(3)有载人飞船的历程•了解有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探究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3. 实验和课堂讨论•学生自主进行飞船和卫星实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质•课堂讨论,探究人类探索太空的未来前景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讲解飞船和卫星的相关知识。

2.视频观看法: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方便理解卫星和飞船的实际运作情况。

3.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

4.实验法:学生亲自操作卫星和飞船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卫星和飞船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2.实验评估:对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检查实验操作能力情况。

3.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思维敏捷度和课堂参与度。

六、教材参考1.《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2.《科学—卫星与飞船》,中央电化教育馆,2006.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知识,通过视频观看、自主实验以及课堂讨论,学生懂得了卫星和飞船的概念、种类、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人造卫星与飞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造卫星与飞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造卫星与飞船-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定义,区别和联系;2.了解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的用途和特点;3.了解飞船的种类,包括载人和无人飞船;4.掌握航天器的发展历程,了解探月、探索火星等科学探索的重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其用途;2.飞船的发展历程和种类。

三、教学难点1.航天器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2.航天探索的重大意义和成就。

四、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用于运输、通讯、气象等目的的人造设备。

根据用途不同,人造卫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

人造卫星优点是可以覆盖人类无法到达的区域,并且通过卫星通信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全球通讯。

2.人造卫星的用途(1)通信卫星通讯卫星是一种用于广播传播和数据传输的人造卫星。

通过通信卫星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话和互联网等方式随时了解其他地区的信息。

此外,通信卫星还可以在灾难、紧急事件发生时为人们提供及时的援助和支持。

(2)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是一种用于观测和预报天气的卫星。

它可以监测气候和天气变化,同时提供灾害预警和信息。

全球气象卫星网络可以让人们随时掌握地球各地的天气状况,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导航卫星导航卫星是一种用于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的卫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让人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为车辆、飞机、船舶等提供导航信息。

导航卫星系统对旅游、交通、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飞船飞船是人类用于进行航天探索的载人或无人航天器。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载人飞船是苏联的“东方一号”,它于1961年成功发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飞船的功能和性能逐渐完善,种类也日益丰富。

4.飞船的种类(1)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指人类载人进入太空的航天器。

载人飞船设计主要考虑空气、水、食物、能源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最著名的载人飞船是美国的阿波罗号和俄罗斯的联盟号。

(2)无人飞船无人飞船是一种能够自主飞行的机器人,其功能包括环球探测、科学研究和资源侦探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两册复习资料-dai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两册复习资料-dai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2、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等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9、细菌的功与过:(背)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背)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背):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13、霉的功与过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

青霉素属于抗生素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背)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

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

“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3、人类的太空之旅我国明朝人万户是为升空而牺牲的第一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进入太空。

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PPT课件

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PPT课件

“火星”探测器
航天展厅
火星探测 器登陆火 星
航天飞机计划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一片欢呼 声中徐徐上升,进入太空,在轨道上遨游了54小时后,安全地返回地 面,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 一个重要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 有效载荷的飞行器。航天飞机发射时像火箭那样垂直起飞,返回地面 时又像滑翔机或喷气客机那样下滑和着陆。它的特点是可以多次重复 使用,发射成本较低,用途广泛。 航天飞机用途广泛:可在太空发射各种卫星;可以把轨道上出了毛病 的卫星抓回货舱,进行修理,再放进太空继续工作;如果在货舱里装 上各种科学仪器和设备,那么,货舱就成了太空实验室。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 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 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 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 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 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 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
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星空
牛 顿 的 反 射 望 远 镜
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
哈 勃 望 远 镜
最 大 的 空 间 望 远 镜
叶 凯 士 天 文 台 望 远 镜
远美 镜国 的 “ 钱 德 拉 ” 射 线 空 间 望 X
太空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V-2的基础上,以美、 苏为主研制的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各 种型号导弹的研制,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进入 空间的基本技能。
10月30日 10月29日 10月26日 10月25日 10月24日 10月31日

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全册

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全册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 《听松》《寒春风曲》等三 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 《龙船》《昭君出塞》等三 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 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 乐作品奖。
国内外音乐名家
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 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 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 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 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 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 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 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 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 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 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 《钢琴协奏曲》,《叙事曲》
94
July 29, 2023
校园可以种植什么植物
校园绿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讲科学,又要讲艺 术。
95
乔木
高大的乔木是学校绿 化的主体,一般种在 操场四周和道路两侧。 主要树种有松树、柳 树、银杏树、柏树与 榕树等。
July 29, 2023
96
July 29, 2023
欣 赏 一 下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
3、航天员系统
杨利伟 中国飞天第一人
费俊 龙
聂海胜
宇 航 服 图 解
航 天 员 携 带 物
航天员睡带
航天食品 压缩饼干
航天饮水包
鲍鱼罐头
鲍 鱼 丸
航 天 月 饼
神 舟 六 号 厕 所 分 解 图
4、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系统共有十三个分系统, 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和 附加段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 均为密封结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 方。按照“神舟”飞船目前运行模 式,飞船在太空自主飞行试验结束 后,轨道舱留轨继续运行,返回舱 则按预定轨道返回地面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探索宇宙 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探索宇宙 课件

由美国国家
哈 航空航天局主持

建造,是最为著 名的太空望远镜
望 ,也是所有天文

观测项目中规模 最大、投资最多
镜 、最受公众瞩目
的一项。
地 球 卫 星
火 星 探 测 器
Hale Waihona Puke 国 际 空 间 站有500多名航天员遨游过
太空,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
究。但同时,有十多位航
天员在发射时以身殉职,为 人类的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 。
500 米 口 径 球 面 射 电 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简称FAST。由我国天 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 出构想,并由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历 时 22 年 建 成 , 于 2016 年 9 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 1月 11日,“中国天眼” 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 运行。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发射成功
探月工程
“玉兔”号月球车 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着陆
“玉兔”号传回月球照片
空间站
“天宫”号空间站 2021年6月17日完成对接
“祝融号”火星车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着陆
研讨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2.在太空探索中,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3.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参加哪些天文类的实践活动?
1.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行星和恒星的天文学
家是( A )。
A.伽利略 B.牛顿 C.哥白尼 D.爱因斯坦
2.我国的月球车被命名为( B )。
A.“嫦娥”号 B.“玉兔”号 C.“祝融”号 D.“天宫”号
1.人类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的人是-----( B )
A、杨利伟 B、加加林 C、阿姆斯特朗

天宫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天宫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天宫第二课知识点总结1. 天宫二号的发射和构造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由“天宫二号-02”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它是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也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建造、实施空间应用的一个重要阶段。

天宫二号的总长度为10.4米,最大直径为4.2米,最大质量为8.6吨。

它由实验舱、货运舱和组合动力船三个部件组成,分别用于实验、物资补给和操纵。

通过这三个部件的协同配合,天宫二号得以在太空中实现多种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

2. 天宫二号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天宫二号在太空中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其中包括空间医学、航天生物学、天地双星测控、微重力材料实验、空间环境监测等。

这些任务对于人类未来在太空中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天宫二号还开展了空间站在轨验证试验任务,在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支持。

3. 天宫二号的国际合作在天宫二号的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联合国、欧洲空间局、俄罗斯航天局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这些合作项目涵盖了空间科学研究、空间应用技术开发、国际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等多个领域。

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为世界各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4. 天宫二号的未来发展展望天宫二号目前已经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但其在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了无限可能。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天宫二号将继续承担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并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长期目标和太空资源利用的前景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天宫二号还将继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道法六年级下册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资料

道法六年级下册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的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成就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彼时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有能力制造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此次飞行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并考核了运载火箭的性能以及可靠性。

此次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次重要飞行,是中国航天史的重要里程碑。

同年11月21日,神舟一号返回。

而后,我国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也先后成功发射。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神舟五号载着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天宫一号是中国发射的一个太空空间实验室。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成为一个小型空间站。

此次交会对接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而后发射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都与天宫一号协同完成对接任务。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布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首个具有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

同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艘飞船搭乘了两名航天员来与天宫二号对接,并且执行在太空中进行长期实验的任务。

嫦娥工程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象征着古人对未知星空的向往。

在现代,嫦娥这个名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嫦娥工程”即是我国的探月工程,探索月球对我国来说有着重大意义,随着人造地球卫星以及航天工程的进行和发展,探索月球的工程也逐步展开。

2007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行动,这次探测活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四单元宇宙(知识点总结)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单元宇宙(知识点总结)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六下第四单元-宇宙1.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太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从那时起,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开始在宇宙中漫游,装备精良的航天飞机把(航天员)送入太空,我们逐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

2.在研究天体的过程中,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探索),甚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由于传播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教会判处死刑。

后来,(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索,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从而揭开了太阳系的神秘面纱。

3.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如果把太阳系比作一个家庭,(太阳)就是一家之主。

太阳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4.八大行星由近到远排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根据行星的体积大小,对八大行星进行排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6.太阳系实在是太(庞大)了,大得让我们难以(想象)。

7.在繁星闪烁的夜空,有时会出现一个拖着一条长长“尾巴”的天体,这就是(彗星)。

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它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着距离太阳远近的变化而变化,呈云雾状。

它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

8.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600)多颗。

著名的(哈雷)彗星,每隔(76)年左右绕太阳转一圈。

据天文学家预测,下一次我们看到哈雷彗星是在(2061)年。

9.为了便于观察星空,古代人用一些(假想)的线把相邻的几颗(恒星)连接起来,并根据连接成的图案,以神话中的人物、动物名称来给它们命名,这就是(星座),如大熊座、猎户座等。

今天,国际上通用的星座一共有(88)个,这些星座把美丽的星空分成不同的(区域)。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人造卫星与飞船》PPT课件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人造卫星与飞船》PPT课件 (2)
17.人造卫星与飞船
人造地球卫星:
按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至少 运行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
1.按卫星的用途可将卫星分为:科学
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三个
大类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 PPT模板:
PPT素材:
PPT背景:
PPT图表:
PPT下载:
PPT教程:
资料下载:
3.宇宙飞船由哪些用途?
• 答:1)天地往返运输器。 • 2)进行地球和宇宙天体的观察。 • 3)考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 4)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实验。
4.载人宇宙飞船的设计要满足宇航员工作 和生活的需要,你认为在设计时应考虑哪 些问题?
答:1.应考虑温度和湿度、压力,保证宇航员所需的氧 气量,用水量以及空气更新、废水处理和再生、通 风等环境控制。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
PPT课件:
语文课件: 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 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
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
日通信卫星用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 数据传送等业务;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 象观测工作;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寻找地 下矿藏、调查水文资料等方面工作;导 航卫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服务;侦察卫 星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探测火灾等方面 工作。
• 2.生命保障系统、报话通信系统、仪表和照明系统、 航天服和逃逸救生系统等。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7课《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人造卫星和飞船,了解其作用;2.掌握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区别和联系;3.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就;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区别和联系;3.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联系和区别;2.学习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就。

四、教学方法1.听讲和探究相结合;2.询问和探究相结合;3.学习和分享相结合;4.伙伴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人造卫星和飞船;2.引导学生回顾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 提出问题(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和飞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学生分组探究,整理资料,以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研究结果。

3. 分享讨论(15分钟)1.班级展示各小组研究结果;2.学生自我评价,给出对其他小组的评价;3.整合各小组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区别和联系;2.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点,梳理思维导图。

5. 课后作业(5分钟)1.回家阅读与本课所学相关的书籍,了解国内外航天探索的近况,或搜索与本课所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信息;2.家长协助参加天文观测或观看与航天探索相关的电影、科普片等。

六、教学反思1.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分享,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现出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2.课堂秩序有所保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控制;3.课堂对话和交流氛围温馨和谐,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比较积极;4.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比较理想,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下册太空遨游制作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下册太空遨游制作教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下册太空遨游制作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功用,培育学生对太空科学学问的爱好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2、制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通过画、捏、拼、贴、用废旧材料做等形式大胆地进行制作,体验制造的欢乐。

3、培育学生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力量。

4、培育学生对事物的奇怪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5、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爱好。

活动预备: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宇宙飞船及太空科学学问方面的图片和资料。

(老师将有关太空的图片贴于活动室墙上进行环境创设,并分四个区角:建筑区,拼插区、美工区、益智区)2、画纸、彩笔、橡皮泥、积木、各种废旧材料等。

3、课件:课件《奇异的太空》、PPT太空图片。

活动过程:一、熟悉太空。

1、老师扮演星姐姐:“小伴侣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听说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今日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兴奋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2、学生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进活动室。

3、观看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看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吧!!”二、感知太空1、刚才,小伴侣们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员叔叔等)2、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奇异的太空》。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学生带入太空的境界,观赏不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视觉、听觉的完善结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展,感知太空的神秘。

三、构思太空。

1、请学生叙述从视频上了解到的或已知的有关太空的学问,老师适当关心补充小结。

2、老师展现PPT太空图片。

“小伴侣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许多新伴侣,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漂亮的太空城。

漂亮的太空欢迎每一位爱动脑筋的小伴侣,今日,请大家一起用能干的小手把太空世界呈现出来吧!四、建筑太空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卫星与飞船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召开了科学讨论会,学习了书上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人造卫星分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3)先来看看邮票中有关卫星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卫星的邮票?邮票上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

(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
(7)谈话:观察xx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3.了解不同的xx的不同用途。

(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
(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

(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

(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

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

(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1(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

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

看谁得的优多。

(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

(4)学生汇报
(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

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5)看书55页,学习宇宙飞船的资料。

(6)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7)小结:
6.设计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人造卫星或者宇宙飞船呢?
(2)谈话:把自己的设想画出来,并取一个名字。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展示作品,展示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5)教师小结学生的设计情况。

7.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2)提问:你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哪些了解?
8、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运载火箭的资料。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