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揭秘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明了各经脉与脏腑以及相应器官的关系,在临床中便会得心应手。
经络系统与脏腑相关肝:(表里经、胆经别,肾经)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复从肝别,贯膈。
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
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心(心系):(表里经,脾经,肾经,胃经别,心经别,心络脉,小肠经别,膀胱经别,胆经别)足阳明胃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足太阴脾经: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复从心系。
手少阴心经别: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
手少阴心络脉:循经入于心中。
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
手太阳小肠经别: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循膂,当心入散。
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心包:手心主之脉:出属心包络。
手心主络脉: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落心包。
脾:(表里经,胃经别)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
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肺:(表里经,心经,肾经,肝经,肺经经别,大肠经别)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从肺系。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络肺,下膈,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别: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
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肾足少阴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厥阴肝经: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肾:(表里经,膀胱经别,肾经别)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太阳膀胱经: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别: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
足少阴肾经别: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
大肠:(表里经,大肠经别,肺经别)肺经,大肠经。
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脏器与经脉关系密切: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经脉与之相连,这些经
脉与脏器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调节。
2.经脉与腑脏联系紧密:每条经脉都与多个腑脏相连,这些腑脏通过
经脉所传递的气血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系统。
3.经脉与组织器官联系紧密:每条经脉不仅与脏腑相连,还与不同的
组织器官相连。
这些组织器官和经脉之间通过气血的循环和调节实现互相
作用和调节。
4.经脉的循行方向与脏腑功能有一定联系:经脉的走向和流经的部位
与脏腑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气血运行的方式和路径会影响脏腑
的功能状态。
总之,脏腑和经脉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调节可以实现整个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理论中,通过对脏腑和经
脉联系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实
现精准治疗效果的提高。
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提纲】: 1.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及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2. 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 3. 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及生克 4. 经络穴位的作用 5. 特定穴的应用1.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及与经络的对应关系:(1)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五脏:六腑:(属阴,为里)(属阳,为表)肝←→ 胆心←→ 小肠脾←→ 胃肺←→ 大肠肾←→膀胱三焦(2)五脏六腑与经络的对应关系:十二正经:三阴经(身体内侧):太阴(前):手太阴、足太阴厥阴(中):手厥阴、足厥阴少阴(后):手少阴、足少阴三阳经(身体外侧):阳明(前):手阳明、足阳明少阳(中):手少阳、足少阳太阳(后):手太阳、足太阳脏腑:经络:(木)胆足少阳胆经(木)肝足厥阴肝经(火)小肠手太阳小肠经(火)心手少阴心经(土)胃足阳明胃经(土)脾足太阴脾经(金)大肠手阳明大肠经(金)肺手太阴肺经(水)膀胱足太阳膀胱经(水)肾足少阴肾经(相火)三焦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心包手厥阴心包经2.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1)五脏的基本功能:2)六腑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贮存、排泄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降浊;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主持诸气,通调水道。
3. 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及生克:(1)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肝、胆→木(木曰曲直,具有升发、生长、舒畅、条达的特性)心、小肠→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的特性)脾、胃→土(土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肺、大肠→金(金曰从革,具有清洁、清肃、肃降的特性)肾、膀胱→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的特性)(2)五行生克:1)相生:木生火:我们用木柴来点火、生火。
在人体内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所有东西经过燃烧后就变成灰、土。
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金属矿石都是从土里孕育挖掘出来的。
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心为人的气血根本,在阴阳五行中属火.能够推动和调节血脉,使血脉循行旺盛.还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意识。
并且与舌相通,帮助舌辨别饮食五味。
肺是人体的生气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金,管理人的呼吸.使清阳之气升发,浊阴之气减少,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辅助心脏,治理和渊节血液运行,还主呼吸。
脾是血液生化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土,能将食物精华送到全身,运化水湿浊气并排泄于体外,还能统摄血液,帮助肌肉生长;肝藏血,主管人体筋脉,在五行中属木,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通气于目,并且主管筋脉,指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在五行中属水;能储藏人体精气,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表浅等。
五脏主要是储藏精气津液。
六腑则是出纳转输精气津液。
虽然脏腑的功能不一样,但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联系的,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所以,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转变。
脏腑不但能够在人体内部相互联系.而且同外界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外部发生变化、四时气候转移、精神活动等都会影响到脏腑的联系。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育龙核心提示: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如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其经气盛则身热、消谷善饥、小便黄赤、癫狂等;其经气虚,则现寒栗、肠鸣胀满及足痿、胫枯等。
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衰盛。
(二)经气郁滞病机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
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
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
此外,情志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则不思饮食等。
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
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
编辑推荐:
医学在线:
2011国家医学考试:
医学考试在线:
医学在线:
来源:育龙-医学本页址:。
中医经络学经络与内脏关系解密
中医经络学经络与内脏关系解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血脉、经脉、络脉等的总称,被认为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内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为你揭秘经络与内脏之间的奥秘。
一、经络系统概述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独特的概念,它是由经络、穴位、络脉组成的。
其中经络是人体内部管道的总称,包括十二经脉、八脉、奇经八脉等;穴位是经脉上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络脉是经脉分支,与经络相连。
经络系统不仅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还参与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活动。
二、经络与内脏的关系1. 经络循行与内脏相应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与内脏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经络循行经过的区域与所对应的内脏器官有密切的关联。
例如,胆经经过头部、胸部、下腹部等区域,与胆囊和肝脏等内脏器官相关;心经经过心脏周围,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
2. 经络调节内脏功能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和营养物质,对内脏器官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与内脏功能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经络受到阻塞或不畅时,会导致相应的内脏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三、经络调理与内脏疾病防治1. 经络保健保持经络通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强调,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饮食和运动,可以促进经络循行,增强经络功能。
例如,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保持经络通畅。
2. 经络调理当出现内脏疾病或功能失调时,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常采用经络调理的方法,例如针灸、推拿等。
经络调理可以改善经络的气血循行,调节内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注意内脏和经络的整体调理在内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调理相关的经络,还需要注意整体调理。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疾病往往与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相关的内脏器官与经络之间的关系,全面调理。
五脏六腑全在经络的掌控之下
五脏六腑全在经络的掌控之下作者:杨力来源:《科学养生》2016年第02期中医的经络学说已同空中不明飞行物“飞碟”以及“百慕大”现象,一同被世人列为当今世界的科学之谜。
中医是如何认识经络的?经络有哪些功用?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国内外对经络研究的近况如何?这些问题无疑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脏腑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中医医疗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脏是心、肺、肝、脾、肾的总称,六腑是胆、小肠、大肠、胃、膀胱、三焦的总称。
一.经络学说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了系统的记载,《黄帝内经》以外的一些非医学著作中也有零星的记载。
二.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一般认为,其形成与疾病的症候、针感的传导、按摩和导引的应用以及古代解剖知识的结合等有关。
这一理论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密切联系周身的组织和脏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曾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即路径;络,即网络。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沟通脏腑与体表,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功能活动得以协调和平衡。
四.经络将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组织相联结,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此为经络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之功用;经络可以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经络与人体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
经络与人体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现在学习中医的人很多,但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遣方开药上。
事实上,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灵枢》是写经络的,而《素问》中也有很大篇幅都与经络相关,并指出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可见对于古人而言,经络的作用之大。
本文作者师从李可先生,从他的经验分享他对于经络的认识,或可为您带来对于中医基础新的认识。
经络与人体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在中医学里,经络与人体的五脏五官联系的非常密切:1、肾开窍于耳,肾主骨;和膀胱相表里。
恐伤肾。
2、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和胆相表里。
怒伤肝。
3、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
忧伤肺。
4、脾开窍于唇,脾主肉;和胃相表里。
思伤脾。
5、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和小肠相表里。
喜伤心。
现在笔者以肾脏试举一例:肾开窍于耳——一般年纪大一点的人,或者健康状况不太乐观的人,经常会有耳鸣的情况。
这也就是表明我们的肾功能虚了,这就是身体给我们发出了信号。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信号传导出来了,给人以提醒。
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正在发展中的疾病。
耳鸣,它是一个表像,一个症状,当我们接到这个信号,马上能够意识到,在这个时候就进行对应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在疾病未成形的时候就阻止它的发展,不是比出了大问题再治疗更容易和经济吗?肾主骨——病尚未成形时,我们如果没有意识到,那么再发展下去就会形成病。
会形成什么病呢?“肾主骨”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腰酸、腿疼、脖子僵硬等等,一切骨头上的病,都是因为肾气不足了。
这个时候病已经形成,甚至它牢不可破了,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甚至吃力不讨好。
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常年大量服用药物的人,拿药当饭吃的人。
有些人吃药比吃饭更认真,这种情况对肾的伤害就更大。
所以,肾气虚弱是导致骨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和膀胱相表里——肾功能严重受损,就会影响到膀胱,排尿障碍,前后二阴的病等。
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十二正经与五脏六腑的关系1.手xx 肺经:肺经主管人的营气和呼吸系统。
此经络的机能下降时会引起头晕、胸闷、口干、咳嗽、喘息、颈疲劳、手臂酸痹、手掌有热感等症状。
2.手少阴心经:心经是与心脏有直接关系的经络,即主管心脏和大脑及神志方面。
这个经异常时,会出现脸发热及变红、眼发黄、咽喉干、臂内侧痛、麻痹、手掌发热、疼痛等状况。
3.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无固定作用,是主管循环系洗的经络,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这个经络出现异常时会出现脸发红,胸痛,腕前方麻痹等症状。
4.手xx 大肠经:大肠经主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咽喉,这条经络出现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发黄、牙痛、鼻孔阻塞、口干、咽喉痛,由颈到肩会产生疲劳,同时皮肤变干、精神不安等症状。
5手xx小肠经:这条经络掌管着小肠的活动,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
这个经络有异常时,会出现眼变黄、听力减弱,还可能出现臂痛、麻痹等。
6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经主管淋巴循环和激素,调节着真个内脏的平衡。
如三焦经不畅通,津液的调节机能便无法进行,就会出现腹胀、水肿等。
7足xx经:胃经是管理消化的经络。
这条经络有异常时,会引起头痛、鼻阻塞、便秘、下痢、由大腿到膝盖及下腿足会酸痛。
8 足少xx:胆经与脏腑功能有关,包围了眼尾及耳朵周围。
由颈入缺盆部,入胸过隔,络肝属胆,下行到足的外侧,在第四足趾的趾跟处为止。
这条经络有异常时,会出现脸色不好、皮肤没有光泽、肩膀疼痛、足外侧到第四趾麻痹等症状。
9足xx膀胱经:膀胱经是十二正经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它与所有的脏器作用有关系,五脏六腑的异常都可反应在此经络,这条经络有异常时,头后部会发生疼痛,颈后方、后背、腰、大腿会产生疲劳、冷症;还会出现鼻孔阻塞等症状。
10足xx 脾经:脾经与骨经有表里关系,相助起消化作用,这条经络有异常时,胸部下方有重感,会出现意气、下痢、放屁,腰、足的内侧冷等症状。
11足厥阴肝经:肝是保持生命机能的重要部分。
这个经络异常时,皮肤会变得粗糙,有黑斑,还会出现腹痛、腰痛。
经络与脏腑关系
经络与脏腑关系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脏腑关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全身,连接着脏腑组织,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协调脏腑功能的作用。
经络与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中的奥秘和治疗意义。
一、经络的概念与作用经络,又称经脉,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流行的通道。
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表层和浅表深度组织中,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等。
经络贯通全身,连接着脏腑组织、四肢百骸,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传导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协调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1. 经络贯穿脏腑经络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不仅贯通全身,而且通过与穴位相连,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经络的络脉分布在脏腑附近,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保持脏腑的正常运行。
2. 经络反映脏腑病变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反映着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
当脏腑功能失调或出现疾病时,经络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表现为络脉异常、气血不畅、经脉淤滞等情况。
因此,通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经络与脏腑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中医治疗中,经络调理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
比如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都可以通过经络的作用,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身体健康。
2. 脏腑治疗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可以影响经络的活动和状态。
中医治疗中,根据脏腑功能紊乱的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调理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经络的运行状况,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调节。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丰富中医治疗的方法,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运六气以及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的关系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珍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怎样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世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因此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阳对应。
OK,此刻我们看一下,人体是怎样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获得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
因此五脏的生成,实质上就是天地之气订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民风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冷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观点,那么这些观点是怎样与脏腑相对应的呢?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自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
其中,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而经脉则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分为十二经、奇经八脉和督脉任脉等。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脏腑与经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需要经过经脉的输送和调节。
同时,经脉的通畅与否也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比如,肝经和胆经与肝胆的功能密切相关,如果肝经和胆经不通,就会影响到肝胆的正常功能。
又如,脾胃经和脾胃的功能紧密相连,如果脾胃经不通,则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外,脏腑和经脉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调节的关系。
在中医治疗中,如果发现某个脏腑功能失调,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经脉来调节脏腑功能。
比如,如果患者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可以通过刺激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来缓解症状。
总之,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和相互联系,有助于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
- 1 -。
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脏腑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灵枢·海论》里面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这一句话,就表明的中医学的观点,体表各部与内在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依靠经脉维系的。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并非全部。
经络系统还包括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由内而外,联系沟通内外。
经穴,就好比是经络通路上的一个驿站,是经络的组成部分,经穴归属于经络,但不等于经络。
脏腑的病变,会在经络上反应:
脏腑的病变,会反应在经络上。
古籍《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也就是说,五脏出现了问题,就会反应到相应的经络的原穴上,各经络的原穴可反应相应脏腑的病变。
我们应该分清五脏相应的原穴,审视原穴的反应情况,从而可以探知五脏的问题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按压、望诊等手段去发掘经络循行路线上组织形态的异常变化,比如有些可以触及条索状的结节,有些可以发现经络循行路线上皮肤脱屑、凹陷、隆起、丘疹、斑点、色泽改变等。
其相对应的改变,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相应的脏腑出现了问题,导致其经络循行路线上出现异常改变。
喜欢经络的小伙伴,多多支持,点个赞、帮忙转发下,谢谢!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私信或者评论!。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脉是密不可分的。
脏腑是人体内的器官,而经脉则是贯穿全身的络脉。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其规律如下: 1. 脏腑对应经脉
每个脏腑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经脉。
例如,心脏对应着心经、肝脏对应着肝经、肺脏对应着肺经等等。
这种对应关系是中医治疗的基础之一。
2. 经脉沿脏腑走向
经脉不是随意布置的,它们沿着相应的脏腑走向。
例如,胃经和脾经就沿着胃和脾的位置走向,肝经则穿过肝脏。
3. 脏腑与经脉相互影响
脏腑与经脉之间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
如果某个脏腑出现了问题,对应的经脉也会受到影响,而反过来,如果某个经脉出现了问题,对应的脏腑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4. 经脉的循行规律
经脉的循行规律是指经脉在人体内的具体路径和方向。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需要清楚地了解经脉的循行规律,才能正确定位病变部位并进行治疗。
总之,脏腑与经脉之间的联系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了解这种联系的规律对于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 -。
人体经络五行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经络五行与脏腑的关系“六腑”与经络五行的关系是什么?脾为经,胃为络。
胃是容纳食物的,像一个发酵器,脾像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而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
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
肾为经。
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胆属木,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胃属土,能容纳食物,运化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属水,消化食物,使精华归于五脏,排出糟粕:大肠属水,管理排泄人体糟粕:膀胱属水,用于贮尿和排尿:三焦属水,能将食物精华传输到身体各部位,使气血精液周流不息,主宰人体内脏运行、气血输布,以及经络的流注,并且流通水液,将多余的水分下输膀胱,犹如行水的沟渠。
根据人体经络五行,心与肺,肝,肾,脾的关系是什么?古人使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各个内脏器官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每个脏器都对应着不同的五行。
心脏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和小肠、脉、面、舌等形成心系统。
在五行中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是五脏六腑中的大主、生命的主宰。
心属火,肺属金,心主血液,肺主呼吸气息,二者相依相存、相互作用。
心属火,脾属土,心主管血液流通,脾统摄血液,是血液生成的源头。
心属火,肝属木.心主管血液流通,肝储藏血液。
心血旺盛肝血就会贮藏充盈;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就会肝虚。
心属火,肾属水,肾阴充足则心火下降;肾阴不足则心火旺盛。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
根据人体经络五行,肺,脾,肝,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体内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生理上各司其职,功能不形同,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它们通过经络的联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维系着人体的健康运转,但是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肺属金,脾属土,人体的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都要依靠肺和脾的配合。
中医如何从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进行治疗
中医如何从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进行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与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是生理上的相互联系,也是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会从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入手,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连五脏六腑,外络肢节皮毛,将人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和细小脉络。
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
例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主决断;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大肠主传导;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主排泄。
中医认为,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心经气血不畅,可能会导致心悸、失眠、心烦等症状;肝经气血不畅,可能会导致胁痛、口苦、眩晕等症状;脾经气血不畅,可能会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肺经气血不畅,可能会导致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肾经气血不畅,可能会导致腰膝酸软、耳鸣、水肿等症状。
同样,当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也会影响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在经络循行的部位出现相应的症状。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针灸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针刺或艾灸经络穴位,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经气血不畅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状,可以针刺神门、内关等穴位;对于肝经气血不畅引起的胁痛、口苦等症状,可以针刺太冲、期门等穴位;对于脾经气血不畅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可以针刺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对于肺经气血不畅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可以针刺尺泽、列缺等穴位;对于肾经气血不畅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可以针刺太溪、涌泉等穴位。
实证经络和身体五脏六腑的关系
实证经络和身体五脏六腑的关系认识第一条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请大家做这样一个动作:把你的虎口向上,手臂微曲,手臂立起来的这条线,就是我们一会要和身体对话的这条经络。
保持这个动作不动,我们用一个大家随身携带的工具—自己的手。
有三个部位你可以自己选择:小指的掌指关节、中指或者是大拇指的指间关节。
沿着这条线,手臂立起来,从肘关节敲击到腕关节,你在敲击的时候首先发力的角度是垂直的,力距不要超过三厘米,发力稍微重一点不怕,重要的是角度一定是垂直的。
多数朋友在敲击三遍以后,在肘关节下方三指宽的地方会有疼痛明显的感觉,这个穴位叫手三里,它的疼痛意味着现在有经络的堵塞。
我们沿着这条线进行敲击的时候,使里面经络的气血被动地活跃起来。
就像外面的道路一样,不管在城市生活还是在县城生活,每一个高峰出行的时候,总会有固定的堵塞点。
现在这个手三里穴就是大肠经上一个容易拥堵的点,疼痛越厉害的朋友,说明我们的气血还可以;如果导引后猛烈的敲击这个堵塞穴位却没有感觉,或者疼痛不明显,那就说明气血是不够的。
重点提示:疼痛的位置大家可以采用敲揉、按揉的方式,也许五分钟以后,这个疼痛的感觉就会下降,坚持三到五天的时候这个痛感就消失了。
人体有十二个经络,对应十二个脏腑,每一条经络上,都会有两三个这样容易堵塞的穴位,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在堵塞穴位处进行按揉。
认识第二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将手掌心向上放平,从肩关节到肘关节,在正中线上画一条线,这一次我们探查的是哪条经络呢?它是心包经。
心包经和情绪的关联比较密切。
用我们的手垂直发力,力距两到三厘米,从肩关节依次敲击到肘关节。
如果在敲击的过程中发现,肱二头肌的中上段有一个痛点,让你难以忍受、难以下手了,大家不要太紧张,对于我们使用很长时间的身体来说,它有些拥堵是非常正常的。
剩下要做的,就是要在探查到的堵塞穴位处,进行按揉或者是敲揉,坚持三到五天,每天两次,每次三分钟,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
中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看完这篇,你便懂了
中医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看完这篇,你便懂了经络学说是五脏养生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凡是药物的归经、按摩取穴、气血流注等全都要依赖经络理论。
《灵枢·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
脏与腑之间就由这些经脉来联络,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那么,在身体中有哪些经络呢?下面,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经络。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唇齿相依。
它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与十五络脉散布全身,循环于人体内外,将人体所有器官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与经络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五脏六腑之间有经络直接相通;间接联系是指脏腑间需要通过中间环节的脏腑与经络才能相连。
五脏六腑正是通过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经络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一来,体表之病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而脏腑的病变也能循经络反映到体表。
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了不适症状后,如果你了解经络,就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经络上的穴位,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打个简单点儿的比喻,经络就好像一条条的公交路线,而穴位就好似各线路上的站点,想要去某个地方,只要找对车站就可以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意思就是说,五脏有病会反映到十二经的原穴上。
所以,明白了五脏相应的原穴,审视原穴反映的情况,就能知道五脏的变化。
不仅原穴,经络上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它独特的作用,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任何五脏疾病的产生都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也就是说经络通畅,人就不容易生病,反之则会引来疾病。
中医经络学说如何调理五脏六腑失衡
中医经络学说如何调理五脏六腑失衡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瑰宝,它为我们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奥秘,提供了调理五脏六腑失衡的独特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的劳累、情绪的波动等,我们的五脏六腑很容易出现失衡的状况。
当这种失衡发生时,身体就会通过各种症状向我们发出“警报”,比如失眠、消化不良、气短乏力等。
而中医经络学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恢复健康的大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医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就像一条条无形的高速公路,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通过经络,气血得以在体内循环往复,滋养着每一个细胞和组织。
五脏六腑,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六腑。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同时又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五脏六腑出现失衡时,就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那么,中医经络学说如何调理五脏六腑的失衡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经络按摩。
通过按摩特定的经络穴位,可以刺激气血的运行,调整脏腑的功能。
比如,当出现消化不良、胃胀等脾胃失调的症状时,可以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能够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强食欲,缓解胃部不适。
再比如,当感到心情烦躁、失眠多梦,可能是心肝火旺导致的。
这时,可以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是肝经上的穴位。
按摩太冲穴能够疏肝理气,平息肝火,有助于改善情绪和睡眠。
除了按摩,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方法。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来作用于经络穴位。
对于一些虚寒性的脏腑失调,如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艾灸关元穴、肾俞穴等穴位能够温补肾阳,补充体内的阳气,从而改善症状。
另外,针灸也是基于经络学说的一种有效的调理手段。
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比如说足阳明胃经,这个阳明经脉跟胃经连在一起。
肝经,足厥阴脉跟是肝络属在一起,就相当于一个总部跟一个分支机构一样,五脏六腑是总部,经脉是分支,是经渠。
那么更形象的来比喻,是湖泊和河流的关系,五脏六腑是湖泊,经脉是河流。
咱们知道,这个整个由气所充,形所养,神所统,精气神是构成我们人体的几个要素,就是人之所以能生活、思考,主要是他们互相配合、支撑,那么在体内构成了五脏六腑。
这五脏六腑是藏精的地方,藏精华的地方,好的东西都藏在五脏六腑里了,然后由五脏六腑统筹,也要向外推,五脏六腑要活动、要运动,要通过经络来完成,那么经络从哪得到能量,从五脏六腑得到能量,五脏六腑的支配,五脏六腑充盈饱满,经脉才能饱满,脏腑都空,经脉就空。
湖泊水干了,河流也干了,所以说五脏是本,经络是标。
五脏六腑是体,经络是用。
再比如说我们下肢有劲没劲,要靠下肢的经络充盈饱满,你这个才有劲。
这个后面呢足太阳膀胱经,前面胃经,肝经,胆经,肾经,脾经都走腿,三阴三阳吗嘛,这个经脉好使,腿就利索,经脉不好使,腿就不利索。
那什么决定它这个好使不好使啊,就是五脏六腑决定好使不好使。
我们的肝经,脾经,肾经都在下面,肝、脾、肾三脏的经脉都走足,人们说了人老先老腿,就是肝脾肾一空,它往下走的经脉就空,那么经脉一空,腿就没劲,就不利索,就出问题。
那么心肺的经脉走上,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都走上,那么心肺功能弱了,手功能就弱。
有人的手握力不行,手不举啊,肩沉啊,这是由于心肺功能不行导致的。
所以说可以看出经络的好坏来源于脏腑的好坏,脏腑是本,经络是标。
那么它们与脏腑的关系我们已经这个告诉大家了,养生要求本。
那这个本在哪,就是五脏六腑。
五脏是藏精的地方,你看《内经》上说嘛,五脏藏精,六腑推运,其实六腑也藏精,相对于经络来讲,五脏六腑是精华所在。
所以大家看一下古人画画,一般肚子画的很大,胳膊腿很小,并不是古代没有视觉,没有对人体比例的把握,而是他更注重写意,有物本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揭秘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线和桥梁,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的“长臂触手”。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
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
经络内联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
通过正确运用经络穴位自疗方法,我们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但是穴位众多,如何选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补泻,如何操作?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指点迷津。
简易经络养生按摩法
1、耳部按摩
耳朵的穴道跟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按摩耳朵除了可加强脏腑的功能外,还可预防听力的减退及耳鸣。
搓揉耳朵,双手拇指及食指弯屈后,作上下搓耳动作,至耳朵红热为宜。
2、腰部保健按摩
双手握拳,用拇指指掌关节在腰部作旋转用力按揉,再以手掌部用力上下擦动,至腰部发热为止。
并可做些弯腰、旋转腰部的动作,以锻炼腰部肌肉。
腰部不怕发胖,每天腰部减肥按摩方法,变身小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