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物质构成的奥秘适用年九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8课时,每周4课时,复习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与前两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集中学习理论和化学用语。

因此,要充分启动与绪言、分子、原子等已学内容的链接。

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的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对以后的化学用语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分子和原子,启发学生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循序渐进的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专题二:原子的结构,本专题是从①原子的构成,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离子的形成,③相对原子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的,对于本专题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是缺乏微观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题三:元素,本专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巩固元素的概念,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另外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身边物质中的元素及元素的含量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使学生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4、一些元素和根的化合价,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3、化学价的理解,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原子的构成及离子形成的原因,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区别;掌握元素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及它们的意义;熟练掌握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部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和应用不够熟练,影响对物质构成的深入学习。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学生回顾填表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区别联系,巩固本课题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题的知 识,去解答一些问题。
7、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分子: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常见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碳等
离子:氯化钠、氯化钙等 一、分子与原子 1、在物理变化中微粒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微粒的空隙大小;而化学变化中微粒发生改变; 2、不同物质有不同化学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环节二:分子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预习检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
学生回答
呢? 【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原子、分子 和离子。(举例)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 见物质各由什么微粒构成。
【联想与启示】水的煮沸过程和水的电解过 程有什么不同?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怎样的
观察两个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环节三:原子
教师活动 3 【视频】水电解过程的微观模型
学生活动 3
1、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
观看视频
变的又是什么??
交流讨论,组织思考
2、你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水电解这个
化学变化吗 【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
【设疑】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 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
4、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从分子、原子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2. 利用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4.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化学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热情。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布置讨论任务:“请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他们的疑问。
(四)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知识点。
2. 强调物质构成的奥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知识点,涉及学科为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一)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

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的世界聪明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很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和术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第三,本单元包括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浆糊。

包括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分子数量的计算,原子大小与乒乓球和地球的类比、元素符号的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采用、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如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学人物和史实,如道尔顿为代表的控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将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的组成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奥秘。

通过多样的研究活动和资源,学生将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单元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实验观察、小组合作以及个人研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2. 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实验技能,研究如何进行物质组成的实验观察;4.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会使用不同资源和工具做研究;5.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结构:- 元素;- 化合物。

2. 实验观察与分析方法:- 重量法;- 溶解法;- 气体体积法。

3. 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鉴定:- 颜色变化;- 气体释放;- 溶解特点。

4. 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酸、碱、盐化合物。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法:- 通过操作实验进行物质组成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基本的组成结构;- 教师展示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鉴定过程,引导学生研究如何进行鉴定与分类。

2.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索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规律。

3. 个人研究项目:- 学生选择个人研究项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报告和展示,分享个人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3. 图书和网络资源;4. 多媒体演示和视频资料。

评估方法1. 实验观察和报告评分;2. 个人研究项目的评估;3. 合作讨论和小组合作成果的评估;4. 学生对于物质组成内容的理解程度。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的组成奥秘,并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探索知识。

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学生将培养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构成的理解,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 实验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原子和元素的认识。
2. 教学手段
-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动画等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增强直观性和记忆效果。
- 教学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开展虚拟实验和知识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视频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像,呈现了元素周期表的奥秘。
- 视频资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视频,深入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完成“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本专题旨在通过微观角度来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而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通过启发式讲解和模型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介绍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和复杂性。

本主题单元共分为三个专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

其中,研究原子和分子是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元素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通过探究研究、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了解如何依据物质的微观组成与性质差异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建立物质的分类观。

的概念形成(2课时)在研究过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在本专题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归纳,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分类和周期表的构成,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设计第一课时:认识元素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研究:介绍元素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的构成。

3.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4.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1.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周期表的构成和作用。

2.研究:介绍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的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实践:通过练,让学生掌握使用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4.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本单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归纳和练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

2. 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理解与应用。

2. 物质组成方式的辨别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直观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

2. 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3. 物质构成的实例分析与探究。

4. 物质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并通过动画演示它们的构成和特点。

3. 分析物质的不同组成方式:讲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4. 实例分析:以水为例,分析其微观构成粒子和组成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区分下列物质:水、二氧化碳、铁、氯化钠。

2. 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哪种组成方式:氧气(元素)、水(化合物)、空气(混合物)。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物质构成的最新研究成果。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巩固物质构成的知识点。

2. 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构成的知识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十一、章节内容:本章主要讲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轮复习课一、教学背景分析:1.学情分析:新课学习已经完成,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

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

2.功能与地位: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

(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学习比较、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进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强化用元素观、微粒观统领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分子和离子。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4. 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结构。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总结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物质构成的理解深度。

4.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说课稿的内容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复习的。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掌握物质的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复习基本概念,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

四、说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本、实验器材。

2.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来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解。

1. 复习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有关物质构成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有什么特征?2. 复习讲解2.1 元素和化合物通过课本上的知识点,复习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2.2 混合物通过课本上的知识点,复习混合物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成分可以根据一定的方法分离。

并通过实验视频展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 复习练习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物质构成和性质的理解。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意识。

同时,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讲解。

4. 复习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物质构成的奥秘 - 元素 - 化合物 - 混合物七、说板书解读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回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2.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科学思维。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二)、(三)、中的部分内容,见表一、表二。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的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物质是由 、 、 等微粒构成的,微粒的性质有: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微粒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二、分子⑴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⑵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 构成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 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1、根据水电解的反应填空:在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改变的微粒是 ,由此说明原子是 最小微粒。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原子之间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碳、硅等由原子直接构成3、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是(3)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4)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有一种氢原子核中无中子4、相对原子质量(Ar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②原子的质量越大,相对原子质量也就 ,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5、相对分子质量:Mr (分子)=∑Ar (构成微粒的原子)如:H 2O的相对分子质量=2Ar(H)+Ar(O)=2×1+16=182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2×(12+16×2)=88四、离子(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②+:表示 ③弧线:表示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Cl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②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③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为稳定结构(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与 有关。

(二)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注意: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例如 Fe 3+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 Fe3.+:3表示6、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2个钠离子:2Na+7、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8、1-20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9、常见离子符号:常见阳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K+Na+H+Ag+NH4+带两个单位正电荷:Mg2+Ca2+Zn2+Fe2+(亚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Al3+ Fe3+常见阴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F- Cl-Br- NO3- OH- MnO4-带两个单位负电荷:O2- S2- SO42- CO32-带三个单位负电荷:PO43-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元素1、含义:具有(即)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决定,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记住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记住元素周期表前20种元素符号和名称;另加锰-Mn 铁-Fe 铜-Cu 锌-Zn 银-Ag 钡-Ba 汞-Hg 溴-Br 碘-I 金-Au 铅-Pb 铂-Pt 锡-Sn 钨-W 钛-Ti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3、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③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该物质。

例如 O的意义:Ag的意义:4、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几个原子,只具有微观意义。

例如 6N表示 2个锰原子三、元素周期表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4四、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①地壳中元素含量(从大到小):②海水中元素含量(从大到小):③人体中元素含量(从大到小):④太阳中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五、元素与人体健康(1)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0多种,除O、C、H、N外,还有等微量元素。

六、物质的简单分类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

例如H2、O2、Hg等2、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如CO2、H2O、NH3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H2O、P2O5混合物金属单质物质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纯净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其他注意:(1)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不可能是化合物;(3)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不可能是单质。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三、物质的组成和构成①物质由元素组成②物质由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③分子由原子构成④每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甲醛是由组成甲醛是由构成甲醛(HCHO)甲醛分子分子是由构成每个甲醛分子是由构成铜由组成铜铜由构成氯化钠由组成+2氯化钠氯化钠由 构成4、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关系图分子元素 物质 原子离子第3节 物质的组成一、化学式的意义1、 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 含义: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以水(H O )为例说明3、在化学式前面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这时它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

如:4H 2O : ;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 。

二、化学式的书写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金属单质:铜Cu 汞Hg 镁MgX 型 稀有气体: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部分固体非金属:碳C 硫S 磷P 硅Si单质 气态非金属单质:氧气O 2 氢气H 2 氮气N 2 氯气Cl 2X 2型 液态非金属单质:溴Br 2固态非金属单质:I 2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化合价1、 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原子个数比,取-7至+7之间的整数,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2、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符号在前,数字在后。

若数字为 1时,不能省略。

例如:标出物质中镁元素的化合价:MgCl 2。

组成3、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2)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注: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都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既可显负价也可显正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氧通常显负价,非金属元素显正价)(3)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均为零。

4、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原子团顺口溜: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的是铵根.5、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2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例:镁离子:Mg2+与+2价的镁元素:Mg三、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的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非金属氧化物中一般要读出原子个数例如:N2O:一氧化二氮;MgCl2:氯化镁;Mg(OH)2:氢氧化镁;Al(NO3)3:硝酸铝。

四、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以A m B n为例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Mr(A m B n)=Ar(A)×m+Ar(B)×n2、各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质量与B元素质量的比=[Ar(A)×m] :[Ar(B)×n]3、纯净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练习]用数字和符号表示2个水分子3个二氧化碳分子5个铜原子10个氢分子3个硫酸根离子2个铵根离子氧化铜中铜显+2价构成氯化钠的微粒3个硫离子5个锌原子碳酸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