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

合集下载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四川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四川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③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①和銮:同“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①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B.前诗中“位卑”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怀。

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

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

2.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苏轼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为谁甜。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

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吉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吉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包祭酒孟郊岳岳冠盖彦①,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注】①彦,有才学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夸赞包祭酒为官刚正,文气过人,他的文章不同凡俗、世所罕见。

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还赞美了包祭酒崇高的人格追求。

C.第九、十两句诗人既表达了内心的仰慕之情,也借此表现自己勤奋努力的品行。

D.整首诗将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者干谒之情表达得真诚而恳切。

2.同为干谒诗,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时有什么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①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

①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2)B【解析】【分析】(1)D项错误。

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

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

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

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猛虎行高启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

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

B.“燑燑”,火光明亮的样子,诗中指猛虎的目光像火一样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

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

D.猛虎出行,人已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

16.有人评价第七句“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6分)安徽省宿州市2023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赵子①(节选)韩愈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

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海中诸山中,幽子颇不无。

相期风涛观,已久不可渝。

今子南且北,岂非亦有图?人心未尝同,不可一理区。

宜各从所务,未用相②贤愚。

【注】①赵子即赵德,潮州人,揭阳,唐属潮州管辖,今属广东。

韩愈因谏宪宗迎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授袁州(即诗中说的宜春,今属江西)刺史,欲邀赵德同往,赵德拒之,韩愈作此诗以别。

②相:选择,区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为官之地远离长安,但他觉得幸运的是能够与赵德这样的朋友交往。

B.赵德拒绝同韩愈一起前往袁州,韩愈摆头笑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C.赵德自言早已和隐士相约去观海涛,不能因为随诗人去袁州而改变约定。

D.这首诗别具一格,既不表关心劝慰,也不抒不舍伤感,而是写人生见解。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

经典高中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

②放妻:指妻子。

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

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呜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

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北京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一轮复习题: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一轮复习题: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高都护骢马行【注释】杜甫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注释】高都护,即安西副都护高仙芝。

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率军万人,平定小勃律国,因这次战功,入朝升官。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间杜甫困居长安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西”两句,写安西高都护的青骢马,随主人打了胜仗,东至长安。

B.“功成”两句,写青骢马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京城,蒙受了恩惠与优待。

C.“雄姿”两句,写青骢马不屈服于被束缚的命运,总怀念战场的胜利。

D.“长安”两句,写长安壮士不敢骑它,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皆知。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青骢马”和《孔雀东南飞》中“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中的“青骢马”都是指一种毛色青白的骏马。

B.这首诗中的“伏枥”与曹操《步出夏门行》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伏枥”都是指马在槽枥之间吃草料被豢养。

C.这首诗中的“交河”和李颀《古从军行》中“黄昏饮马傍交河”中的“交河”都是指西域的交河,以此代指兵戈交接的战场。

D.这首诗中的“青丝络头”和李贺《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都是指沙场建功后佩戴的名贵马笼头。

3.托物寄情是古诗常用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作者借“马”寄托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黑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黑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③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①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①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①霍嫖姚:即霍去病,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将士们的英勇与敌人的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悲伤之情。

2.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张元干①平生百绕垂虹路。

看万顷、翻云去。

山澹夕晖帆影度。

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

走笔犹能醉时句。

花底自成心暗许。

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

①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山东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山东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③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①戆:刚直而愚。

西汉名臣汲黯,因屡次直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①朱云:西汉直臣,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汲黯被斥一事赞颂阳城刚直忠耿,“戆”字似贬实褒,用以反讽当政者的昏昧。

B.颈联写邪佞之徒唾骂阳城,而阳城清贫如洗还不起一杯酒钱,黑白颠倒可见一斑。

C.尾联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应以之警醒经此地往长安的朝天者,点明了写作此诗的目的。

D.全诗有叙有议,借古讽今,表达出作者嘲讽、惋惜而不无忧痛之情,足以告诫今人。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精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寿赵茂嘉①郎中二首(其一)辛弃疾玉色长身白首郎,当年麾节几甘棠②。

力贫活物阴功大,未老垂车③逸兴长。

久矣如今太公望,岿然真是鲁灵光④。

朝廷正尔尊黄发,稳驾蒲轮觐玉皇。

【注】①赵茂嘉:曾除江西提刑,于铅山置兼济仓,平稳谷价,造福乡里。

①甘棠: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于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作《甘棠》诗。

遂用作称颂官吏政绩之词。

①垂车:悬车,辞官家居。

①鲁灵光:宫殿名,屡经战乱而依然存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描写赵茂嘉的外貌形象,夸赞其身材修长,鹤发童颜。

B.第三句歌颂赵茂嘉竭尽全力扶困济难,拯救他人,功德无量。

C.第四句写赵茂嘉未老就已辞官,闲居时超脱豪迈,兴致盎然。

D.第六句中“鲁灵光”用比拟手法,写出赵茂嘉健壮挺立的样子。

4.作为一首祝寿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祝福之意的?请简要分析。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古诗题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

(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⑵这里指光荣更加优美。

⑶未缺:指月圆。

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答:⑵本诗最终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答: 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解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宠爱琅琊幽谷的山川秀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欣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终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奇妙意境却仍旧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①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

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

②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④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

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

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

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

第13课 《唐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

第13课 《唐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

第13课《唐诗五首》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野望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品析句子。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宽裕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诗人清闲(悠闲)、喜悦(爱慕大天然)之情。

3.登上了山顶,向下瞭望鸟瞰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

“忽”字与“闲”字相对应,使景越发突出,也带出了诗人的欣喜。

这时候,诗人的心也就随着山与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解析】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举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柔美,以丰盛画面的意境。

首先按照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优美景象描绘出来。

第 1 页/共10 页2.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读懂诗句的内容或结合知人论世的主意来解读。

诗人的情感要从其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分析,有的还可以抓住诗句中诗人表达感慨的关键字词来直接体味。

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重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心镜。

3.品析“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两句诗。

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而在水里却看见了青山的影子。

但诗人很懂得诗贵有波折的道理。

如这两句直接写水中见到青山之影,也就只是普通的写景状物。

而诗人却先以上山看水作铺垫,顺理成章地想,下一句应是写水,水之悠远、澄澈,水上之草,水边之树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但诗人却偏偏没有写水,还是回到写山上来,实在出乎之意料之外。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专题05 古代诗词阅读
【2024年】
一、(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看法。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钦佩之情。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实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子虽在山野也特别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憧憬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担当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实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逍遥自由,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艳羡。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由。故选C。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2011•湖州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3.(2011•金华)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4、(2011•玉溪)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

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5.(2011•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⑴. 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①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②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注:①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

①南中: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指岭南地区。

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①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4.比较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刘辰翁①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新高考诗歌阅读强化训练模拟题(含答案)

新高考诗歌阅读强化训练模拟题(含答案)

新高考诗歌阅读强化训练模拟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宋]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表独立”: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山奇景。

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①,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王安石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故国,指的就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B.上片写登临季节,所见优美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

C.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相继灭亡,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

D.“后庭遗曲”化用的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杜牧之后就认为其是亡国之音。

4.鉴赏这首词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选篇理由:《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烟”“画”“绕”“卷”等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杭州的美好景致。

河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训练(附解析)

河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训练(附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①戴复古茶山②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③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放翁”是陆游(1125年—1210年)的号,曾在川、陕一代为官生活,其间的诗歌创作结果为《剑南诗稿》。

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

陆游曾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①李杜陈黄,指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墙由,“先生”理解为“老师”或是“尊称”,饱含对陆游的崇敬之情。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师承陆游,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三春花柳天裁剪”化用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2.本诗对放翁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重题郑氏东亭①杜甫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②。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注]①此诗咏洛阳郑驸马园亭,作于天宝三年(744年)。

杜甫身处洛阳,刚刚成家,诗才渐为人知。

②水衣:此处指水生苔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可知,东亭建于山水之间,景美野旷,规模很大,衬托出主人身份不凡。

B.首联写亭子周围景色,融情入景,以“秋日乱”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忧。

C.颈联写动景,一“跃”一“归”,勾勒点染出鱼的跳脱活泼和苍鹰回巢的急切。

D.尾联写诗人游罢山亭后,于黄昏策马奔驰,写意般描绘出马逐云飞的意境。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论此诗时说“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4.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

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

③岑:高山。

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天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陆游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注: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鸡刘克庄①绛帻②昂然韵节清,不因风雪废长鸣。

初闻烟岫犹衔月,久听山城渐杀更。

惊起征夫茅店梦,唤回老将玉关情。

年来无复中宵舞,自笑功名一念轻。

【注】①刘克庄:南宋诗人。

此诗作于1222年冬诗人辞去广西经略使府幕僚返乡途中,此前诗人被谤,闲居三年。

①绛帻:红色头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晓鸡英姿勃发的外貌、清冽激越的鸣声,以及不因困难而放弃的坚忍精神。

B.颔联没有正面描写鸡鸣声音,而是以诗人的感受侧面描绘其声效,诗人愈听愈有感触。

C.颈联“茅店梦”化用“鸡声茅店月”的诗句,暗扣诗题“晓”字,寄寓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虽题为“晓鸡”,但仅以晓鸡触发情感,不同于《石灰吟》全诗托物言志的写法。

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南柯子·淮西客舍得陈敬止书,有寄【清】毛奇龄驿馆吹芦叶①,都亭舞柘枝②。

相逢风雪满淮西。

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

长安书远寄来稀。

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释】①芦叶:即芦笳,古代的一种以芦叶为管的乐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故地重游金•元好问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纳兰性德(清)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黄山白岳不果[明]汤显祖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

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

“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周晋图书一室。

香暖垂帘密。

花满翠壶熏研席。

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

篝香细勘唐碑。

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

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闻杜鹃[宋]洪炎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是作者泣血之作,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叉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姜夔云隔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③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

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注:①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转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

他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深受感动并依辛词的韵脚填写本词。

②迷楼:在扬州,与镇江(京口)之北固山隔江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

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

③北门:京口,南宋时接近边界,成为北方的重镇和北大门。

④金鼓:指出征的队伍。

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1)请分析“千古空来去”中的“空”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并结合上片指出作者在此寄托着怎样的情感。

(2)在下片中作者提及“诸葛”,请分析这处典故有何用意。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一联作简要赏析。

(2)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盘山绝顶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

(2)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阴朱弁①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草子柳永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I)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

请赏析这句诗。

(2)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怎样的感慨?(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阻风宋琬【注】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

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豁然阁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

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19、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同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明】杨一清②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故人(北宋)王诜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1)赏析上片“烛影摇红”中“摇”字的巧妙之处。

(2)赏析下片“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的结尾艺术。

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

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这首词题为《咏梅花》,但却很少从正面着墨,请从上片内容简析本词是怎样写梅花的。

(4分)(2)“故梦劳诗苦”中的“苦”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下片加以分析。

(4分)22、(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3、(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