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
中国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因此,电影理论无论就其研究对象还是就其本身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这就使得中国电影理论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
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
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
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
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
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
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看作是完成“戏”的手段。
早期中国电影理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的产生可以1920年第一家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创刊为标志: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电影创作人员都曾在上面阐述过自己对电影的看法。
徐卓呆的《影戏学》(1924)和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1926)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著。
由于早期电影创作和文明戏的密切关系,人们在理论上也强调电影和戏剧的联系。
周剑云说:“影戏是不开口的戏,是有色无声的戏,是用摄影机照下来的戏。
”侯曜说:“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
”有的人即使承认电影艺术在形式上有独特性,但仍认为就其本性来说它是戏剧。
徐卓呆说:“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
司徒雷登 1949年前中国每年饿死300至700万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司徒雷登 1949年前中国每年饿死300至700万
人
导语: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国人对1942年大饥荒的空前关注。
民国时期中国的大饥荒很多,《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的大规模饥荒就有11起。
国民党统
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国人对1942年大饥荒的空前关注。
民国时期中国的大饥荒很多,《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的大规模饥荒就有11起。
国民党统治期,中国到底饿死多少人?这些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多起大规模饥荒现人吃人惨象
《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了11起大规模饥荒。
1921年华北发生大饥荒,受灾人数3000万。
1921年5月19日《申报》报道说,记者所到之处,树皮被剥光吃净,沿途饿毙者无人掩埋。
据不完全统计,至5月中旬为止,儿童死于饥饿者已达12377人。
人价低廉,每一儿童最少只一元钱,最高价也不过50元而已。
1929年,23岁的斯诺在连年饥荒的中国北方农村,第一次看到了饿殍遍野的可怕场面。
他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中提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公开售卖。
”
1936年春夏到1937年夏一年多时间,四川各地频频传来饥民吃人肉充饥的可怕消息。
1936年4月10日《重庆快报》上说:“近有桐木洞贫妇邱氏因迫于饥饿,将其3岁小女杀而食之。
”
1942年中原大饥荒,“1千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17年(1949-1956)动画电影对当代动画的启示》

《中国17年(1949-1956)动画电影对当代动画的启示》中国17年(1949-1966)动画电影对当代动画的启示孙唯一(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关键词]:政治色彩;意识形态;教育大众;美术片;商业化[引言]:中国十七年的电影无论都是为了迎合那个那年代的口味而制作的,它可以说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当一个阶级掌握了操纵权的话,就渴望在文化领域享有自己的领导地位,用特殊的文化形式来统治人们的思想,那个时候的电影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一个作用,正如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杰姆逊所说:“发动一场经济、政治的革命必须有一场文化革命来完成这场社会革命”每一场变革都要有一场文化上的变革。
只有在文化领域上进行了必将重要的领导权那么在领导群众这一关上是十分好过的。
中国十七年的动画电影也是这样的,主要的针对领域是儿童少年这一类人,举例说明了,比如说是《三毛》系列,就是说了三毛建国之前是个小瘪三,见过之后就成了祖国的好孩子,这样的一个转变,实际上是在跟孩子们说。
新中国把孩子们都变成了好孩子。
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以后的影响是很大的。
十七年电影十七年电影是指:兴起的原因:1949-1966年间的中国电影并非是像现在的电影一样,电影导演可以随意的抒发自己的情绪,可以随意拍摄自己想要说的一些东西,在那个年代电影拍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政治服务,在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没有自己去选择的自由,它不仅仅是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通过电影作为媒介将政治理论进行一个传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的为了突出新中国的属性,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彻底变更人们思想的最实用的工具,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之下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完全为政治服务:好像中国电影始终摆脱不了政治这一宿命,许多影评人喜欢主观的把电影分为很多阶段,其中就包括“十七年电影”“文革十年电影”;“新时期的电影”,直观的用政治将其区分而来这样的一个分类使得中国的电影好像是实在是没什么看头,因为就是一个讲述政治的媒介而已。
中国电影史大纲

中国电影史大纲中国电影史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早期文艺电影阶段、政治宣传电影阶段、建国初期电影阶段、改革开放电影阶段和现代多样化电影阶段。
1. 早期文艺电影阶段(1896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最早的电影在上世纪末进入中国,先后由外国人拍摄和展示。
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逐渐有了本土的发展和创作。
在这个阶段,一些重要的电影作品如《劫后余生》、《神女》等出现,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基础。
2. 政治宣传电影阶段(1949年-197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受到政治影响比较严重的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电影被用来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
在这个阶段,许多电影作品都以宣传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如《武训传》、《智取威虎山》等。
3. 建国初期电影阶段(1949年-196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开始恢复和发展的时期,与政治宣传电影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电影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这个阶段,电影工作者试图探索和表现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如《黄土地》、《小兵张嘎》等。
4. 改革开放电影阶段(1976年-2000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电影开始接触到外国电影,并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这个阶段的一些重要电影作品有《黄金时代》、《霸王别姬》等。
5. 现代多样化电影阶段(200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中国电影开始追求多样化和国际化。
一些新兴的导演和制片人涌现出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话题。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些成绩,一些电影作品如《卧虎藏龙》、《芳华》等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前言电影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娱乐形式之一。
早期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对于了解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从电影产生到1949年前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与发展1.1 电影的起源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西方电影技术传入中国。
1896年,第一批制作精美的电影在上海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这些初期的电影多为外国人制作,并以纪录片和故事片为主。
1.2 早期电影产业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的电影产业开始兴起。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电影院迅速增加,从而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徐世英等一批早期电影人开始涉足电影制作,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公司。
第二章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重要学派2.1 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先驱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先驱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加拿大著名华裔学者陈舜臣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先驱。
台湾学者张善为、吴念真等也积极从事中国电影史学研究。
2.2 四大学派的影响与贡献在1949年以前的早期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中,可以看到四个重要的学派,分别是实证学派、理论学派、文化学派和美学学派。
这四个学派各具特色,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实证学派实证学派主要关注电影的历史事实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陈舜臣是实证学派的代表。
他通过对电影标本的收集和整理,还原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电影历史的著作。
(2)理论学派理论学派主要关注电影的艺术与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电影创作与分析的理论。
徐世英是理论学派的代表。
他在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文化学派文化学派主要关注电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电影对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的影响。
技术·艺术·学术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与理论发展综述(1935-2020年)

132021距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力号》(华特•迪士尼,1928)上映7年后,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1935)诞生,开启了对动画声音设计的探索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1935年《骆驼献舞》在中国问世时,次年的美国无声电影《摩登时代》(查理•卓别林,1936)上映。
该片标志着无声电影的谢幕,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技术的前瞻性。
此后,在第一部有声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万籁鸣、万古蟾,1941)中,中国动画人更是尝试了“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的声音处理方法,赋予了影片多层次的视听效果。
可见,当时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意识的创新性。
中国动画电影声音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技术革新、艺术追求到学术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归纳和梳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历史进程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的技术革新(一)技术背景20世纪20年代后期,光学录音技术和唱片录音技术的发明使电影能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声音。
1927年的《爵士歌王》(艾伦•克罗斯兰,1927)使电影结束了“伟大的哑巴”时代而进入了有声(talkie)时代。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录音技术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革新。
从20世纪40年代的磁性录音技术,到50年代的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再到70年代的录音降噪系统和模拟立体声系统,电影声音制作“已经如画面一样,可以从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造的艺术”。
[1]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电影工业日益壮大。
多轨传播体系不断扩展,数码录音和混音设备得到不断改善。
任何中等规模资金预算的电影,都能用5.1制式混音设备进行声音制作。
同时,声音制作在电影构思和推广环节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使电影录音技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早期“立体电影”及其在中国的放映史考察(1915-1949)

118早期“立体电影”及其在中国的放映史考察(1915—1949)付茜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摘要】自丨9丨0年代起,我国报刊中就开始频繁出现对“立体电影”的相关报道,与此同时,大量“彩色 电影”与“卡通电影”因商业需求而 假“立体电影”之名逬行放映,致使“立体电影”的概念在许多场合被混 淆;影院中则存在着技术上与立体电 影同源的“皮影戏”“走马灯”,以及观看时能产生立体感的“红绿眼镜 魔术”等诸种形式,它们与立体电影 放映活动相交错,形成一幅斑驳陆离 的早期“立体电影”图景。
直至1940 年代后,才真正上映了少量现代意义 上的立体电影短片。
这些关注立体电 影的相关报道以及早期立体电影的放 映活动虽然零星模糊,但作为历史的 真实存在,它们铺垫并酝酿了现代中 国立体电影史的开端。
【关键词】早期立体电影;观影活 动;放映史20世纪上半叶,曾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电影技术类型,一直以 “新闻”或“传闻”的形式出现在国内报刊报道或相关史料记载中,这就是立体电影“立体电影”(stereoscopic movie)是从电影技 术角度和观影体验上界定的一种电影类别,放映时能让人产生三 维视觉感知.且具有明显纵深感m它有两种基本类别:一是要 佩戴特制立体眼镜(红绿眼镜或偏光眼镜等);二是不必佩戴特 质眼镜,由光栅银幕产生立体感121立体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胶片 时期和数字时期,虽然使用的技术不同,但二者试图达到的观影 效果颇为接近,其本质未发生根本变化在电影诞生后的技术发展历程中,立体电影在国内经常与当 代的数字革命一同被提起.然而立体电影及其早期放映形态其实 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出现只是由于早期文献材料中的“立体电 影”在概念称谓与观影形式上与当下存在差异,因此,1949年前 的立体电影放映活动并未被纳入当下立体电影研究的主流视野:但即便不将其称为“立体电影前史”,早期国人对立体电影的认 知从一种模糊不清的报刊消息、吸引票房的噱头到形成较为清晰 概念的转变;从戏院、茶园中“皮影戏”“走马灯”改造的“游艺”、12[1]许南明等编:电影艺术词典》.中W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23员[2]夏征农主编:《辞海'艺术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鄉版.第189页早期“立体电影”及其在中国的放映史考察(1915 —1949)119《电影月报》1928年7月1曰第4期报道《立体影片映在银幕之状》 *234678[丨]有资料记栽,早在丨9丨1年俄罗斯就巳开展与立体电影相乂•的探索实践, #M M ayorov N.,*'A first in cinema... stereoscopic films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Studies in Russian and Soviet Cinema, Vol.6, No.2, 2012, pp.217-239.[2]佚名:《中国第•部立体电影片》,1911年《东方摄影》第6期[3] 佚名:《摄制立体影片新机》,《中闺摄影学会报》(h 海,周刊> 1931 年第7卷313期[4] 佚名:《最近我国发明立体摄影机》.《中学时代1939年第丨狯第5期 [5】佚名:《科学消息:頋立川发明立体摄影机》.《浙江战时教育文化》 1939年第1卷第5期胡月耕在《天〖I 聊斋》(中国文联出版R 2013年版.第 172页)中有关丁•这位发明家的生f •介绍:顾丽川出生于浙江.抗战时期到t 庆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顾问[6] 佚名••《立体摄影机研究成功《衣本' 1939年第24期[7] 1939年.f 中学时代》(浙江战时教育文化》和i 衣本 ' 杂志都有对我㈤ 新发明立体摄影机的介绍,m 缺乏对该立体摄影机的功能介绍.以及是否用 丁•拍摄立体影片也缺乏详细信息H 前在丨939至1949年间的史料丨•.,笔荇未 能发现关于立体摄影机更详细的i 己钱[8] 佚名:《空前绝后的立体电影:新近发明已在美国上映》,《时时周 报》1931年第2卷第15期叫报道该消息的国内报刊包括:H 学中的中国1935年第6#第1期刊发的(科学新闻:表现深度的电影.大钇阁报1935年第丨丨往第18期的法科学家发明‘‘埯术”眼镜:用微蓝黄两色制成玻片,佩之观电影A 立体 感觉>,《世界阐报> 1935年第2期的《世界观象台:法国:法科学家发明魔 术眼镜:用微蓝黄两色制成玻片.佩之岘电影具三维感觉》.铁路月刊•平汉线》1935年第59期的《法科学家发明“噶术”眼镜:用微蓝黄两色制成玻 片,佩之观电影具立体感觉K《儿敏狀界M 935年第34卷第6期的《儿载新闻:法科学家发明魔术眼镜》,《摄影书报》1935年第7期的4科学立体眼镜 之发明》等一、对立休电影放映活动的关注与期待我国在1949年前就对国外立体电影发展状况保 持着高度关注就立体电影技术发展而言,虽然直至 1922年现代意义上的立体电影才在美国正式上映111, 但我国在此之前就已经对立体影像技术的发展保持着 高度的关注早在1910年代,我国报刊中就出现了 对立体摄影机的记载,提到立体摄影机的研制和利用 该摄影机拍摄的立体影片《战古城》H 值得注意的 是,此处有关立体电影摄影机的报道都仅表述为“立 体摄影机” 1930年代,报刊中出现了我国自主研制立体电影摄影机的新闻报道,如1931年展示摄制 立体影片新机器的记载|31,丨939年介绍我国新发明 的立体摄影机141、报道顾丽川研制出立体摄影机的事 件151以及立体摄影机研究成功的相关报道161除集 中于1939年的这些报道,丨949年以前笔者未再见到 关于中国发明立体摄影机的信息m1915至1949年间,我国对立体电影的关注更多 集中在其观影效果与放映活动上例如,1915年美 国立体电影首次试映,并于1922年正式放映,我国 诸多媒体都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报道1931年,《申 报》《时时周报》《益世报》开始出现对国外立体电 影进展的报道,对这项新发明给予较高评价国内报 刊中有报道写道:“若立体电影,则远近诸景,莫不 异常分明.所有人物,前后轮廓宛然,与实体无异, 自较普通电影,更完美了是项立体电影,在美国已 有试演者,惟尚在研究改良期中” 181丨933年9月, 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用自制立体摄影机.拍摄了红青 双色立体版的《火车到站》.并于1934年3月在法 国科学院会议上放映该片1935年,国内多家报刊 报道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律米耶发明“魔术” 眼镜,观众使用蓝黄两色眼镜即可观看立体电影这 一观影形式在平面上增加了纵深的维度,“这种玻片电影放映幕间的“魔术表演”到少量当代意义上的立 体电影放映形式探索,都形成了基于一种社会心理层 面的、想象的“立体电影”形态这个过程的存在, 铺垫并酝酿了我们所熟知的立体电影的“现在”其一微带蓝色,凡绿、黄、橙、红色素都可通过;其 一微带黄色,凡绿、紫、靛蓝色素都可通过……用这 两片看影戏,如有火车疾驰而来,加以立体的感觉, 便宛如蹿出银幕.而向观者迎面驶来” 191饵人在力 戲除曾s i c l &j 次有*影敗也曾哄動一睜那钬是一:狄是一拍片子驀不遏一點跳舞唱歌之1|沒41-«歴洱|'過底片所(七)立嵇片以前所说的谷&映在銀斿i ° 一汨出來人台的数劇 ^^0 I妒可以一r 古編!J使抑象打|卞分像&I 勝介 M 缺和取如奕人1H 有光而 送彭苔感麼不合倂 念及&發以始終沒明了i 斷:v v 、r^l :*得到 立髏片迸很滿意的 钝片P 和双职後來 之!•谷有一S旋W的問!|於是便生了-抑如.光从120 艺术学研究2021年第2期1937年,中国局势陷入紧张状态,“卢沟桥事变”将国家全面卷入战争中,我国开始了漫长的抗日历程 同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往战时陪都重庆但仅仅在“卢沟桥事变”的一年后,报刊上消失了一 段时间的立体电影相关报道就再度出现如《申报》一则报道,“传闻已久的立体电影,环球公司已决定 在最近期内开始摄制,起开宗明义第一片,将由狄娜 赛萍主演,惟片名尚未决定”111再如“据传闻,立 体电影也已经由一位摄影师发明,并且已由狄娜赛萍 在开拍了”12|:1939年《申报》报道:“游艺界新发 明的立体电影……虽已发明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直 至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家电影院,曾正式公映 过原因可分两个:第一,因为立体电影中的静物、人像.都有些变形,不能和真的东西完全吻合;第二,因为观立体电影,必须戴特制的眼镜,这是件很麻 烦的事”131又如1946年11月3日《申报》报道:“苏 联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立体电影放映在三向度银 幕上的国家一个曾在莫斯科看过几部立体电影实验 放映的外国记者,写了一篇通讯说:‘一辆坦克车直向你驶来------分钟的时间,它就要压扁你了一啊!它开到你头上来了!你急忙将头低下去,歪向一 旁——但是……你只不过在看一部电影——立体电 影’”w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立体电影一直 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乃至在战争期间.国内民 众对立体电影的热情依旧不曾衰退1940年代,国内对立体电影的报道仍较为丰富,如苏联立体电影研究进展(S.P.伊凡诺夫裸眼立体电 影)和立体影院设立、立体电影观影体验的报道|51,介绍丹麦工程师发明立体电影的新方法161,报道好莱 坞环球公司摄影师约瑟夫•万伦汀氏发明立体电影摄 影机和美国电影科学家乔治•潘尼安发明有味电影 的相关报道[7|:如《好莱坞》1940年第106期的报 道《电影科学上的新贡献——苏联将设立体电影院:银幕事物都在观众的周围》;《吾友》1941年第1卷第10期的报道《立体电影院:声色静物俨若身旁, 观众犹如置身其中》,向读者和电影观众介绍这种新 观影方式、娱乐方式和游戏方式这一阶段的国内观 众充满着对新奇视觉体验的憧憬,我国的影戏传统增添了立体电影的神秘色彩和“魔幻感”从我国电影发展史的宏观视野来看,在当时新旧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我国电影业一直试图在社会意义与娱乐商业属性中找寻位置.虽然起初在声音、色彩等技术上都落后于国外,却能快速实现技术跨越但立体电影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面对极不稳定的内外局势,在“影戏”的电影观指导下,中国的电影创作注重教化性、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81,电影创作的内容和主题更受重视,更需要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来践行社会功能这些使得仍以“娱乐性”“奇观性”为卖点的立体电影未能被电影行业及理论界纳入主流视野范围,而只能更多地活跃于媒体报道中^二、放映中的“立体电影”概念混用这一时期,立体电影在我国的观影形态表现为传统的“立体影戏”表演与“红绿眼镜魔术”等形式的混杂,直至1949年前夕才出现了少量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电影放映活动1949年以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电影放映活动较少由于中国早期的立体电影放映活动并未涉及较大的技术突破,国人经常在戏院、茶园等场所以“游艺”之心态观赏着与中国传统影戏极为相似的立体幻影 45*78⑴济>(t:“银坛新讯”,《申报》1938年m j24tl第丨5版[2】李之华:《〈香姝宝马〉观感》.《申报》丨939年4月21日第丨3版[3】德纲:《新发明的立体电影》,《申报》丨939年9月24日第14版[4]郁张:《科学常识•立体电影《申报、、丨946年丨1月3日第12版[5]如丨947年5月16日《大公报》第8版,游艺信息:《今日的苏联电影已由 五彩片停步到立体电影了》:1947年第7卷第13期:1946年10月23日《申报》第丨2版.《自由谈科学常识•立体电影1946年《生活知识》第33期,(介绍苏联、X体电影》:1946年8月丨0日的《益世报》报道:“立体电影.鸟在观众头丨•.翱翔球向看客迎面II来制片繁准苏联U完成四部”:1945年第2期々明朗周报》.《苏联出现立体电影》;1945年第丨期文化旬刊》,《苏联的新、>:体电影》;1945年第2期《六艺》,《立体电影:科学家的新贡献》,等等[6】佚名:(丹麦工程师发明立体电影新//法》,申报》1949年4月7日第3版[7] 佚X:《立体电影研究进步放演影院个需特別设备钉味电影须装设“味觉发散机”》,《益世报》1946年9片3日第6版[8]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4页:早期“立体电影”及其在中国的放映史考察(丨915—丨949)(一) 传统“影戏”语境中的立体电影放映活动1895年,电影这种新生的艺术样式试映成功后,中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兼映电影的戏院和茶园,如北京 大观楼影戏院、上海徐园和虹口影戏院等早期电影放 映场所:在近现代中国影戏文化传统中,立体影像魔 术表演和游艺节目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930至1940年代,我国对世界立体电影的报道 中,更多地将立体电影与“皮影戏”和“走马灯”等 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相联系:在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诞 生之后,电影的立体观影感知成为下一步电影技术的 探索目标。
国产儿童电影“式微”与儿童话语体系“突围”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从第一部儿童短片《顽童》诞生,中国儿童电影已经走过95年的历程。
关于儿童的影像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喧闹,从黑白到彩色,记录了无数孩子的欢笑,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成长。
可以说,儿童电影承载了一个国家集体的童年记忆。
儿童电影,顾名思义,即“为少年儿童拍摄的故事片。
从培育儿童的需求出发、从儿童本身的精神需求出发而拍摄的,适合于他们的欣赏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影片”。
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拥有他们年龄段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在儿童电影创作中就需要深入了解儿童受众的需求,从儿童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用儿童的话语和思维传达影片的主题意蕴。
一、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历程回顾(一)萌芽时期回溯中国电影史,第一部儿童电影是1922年由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短片《顽童》。
影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乏善可陈,却是第一次由儿童出演主角并讲述儿童自己的故事,也被视为儿童电影的滥觞之作。
而真正意义上较为成熟的儿童电影是张石川导演于1923年拍摄的《孤儿救祖记》,影片讲述了孙子余璞经历了家庭变故后,在危难时刻挺身相救自己的爷爷杨寿昌、一家人得以团聚的故事。
《孤儿救祖记》的口碑和票房为儿童电影树立了绝佳的典范,创造了儿童电影第一个繁荣时期。
在这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三毛流浪记》《迷途的羔羊》等影片,这时期的儿童电影大都表现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命运,孤儿、苦难为其主要特点,鲜有活泼向上的作品出现。
(二)逐步发展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儿童电影亦开启了新时代的篇章。
1949-1956年期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儿童电影,诸如《小兵张嘎》《红孩子》《小铃铛》等等,这些影片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同时也塑造了张嘎、小铃铛等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
经历了“十七年”的发展之后,儿童电影在“文革”期间止步不前,在文化荒芜期间创作的影片就显得弥足珍贵,例如拍摄于1974年的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一、默片时代(1896年-1930年)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中国开始放映来自西方的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以默片为主,没有对白和配乐,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以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为主,影片内容多是生活片段和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声音电影时代(1930年-1949年)声音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30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声音的加入使电影更加生动,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白和背景音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故事片为主,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爱情、历史、社会题材等。
一些经典电影如《神女》和《血溅画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
政府开始支持电影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电影的题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如《武训传》和《林则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正能量,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片厂被迫停工,电影院也关闭了。
电影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一些纪实片和革命戏剧仍然在这个时期制作和放映,如《沙家浜》和《红灯记》。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政府开始放宽对电影制作的限制,鼓励电影界的创新。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
中国电影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社会问题、人物心理等。
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和《卧虎藏龙》。
六、网络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开始兴起。
网络电影以低成本、短时长和创新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新中国70年少儿电影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观念演进

新中国70年少儿电影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观念演进©年悦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即力图在少年儿童教育方面发挥作用,非常注重利用电影进行思想认知、科学文化、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少儿电影教育伴随中国电影教育运动的兴起而开始了最初的探索,蔡元培、谷剑尘、沈恩孚、余季美、萧肇川、郭有守等教育家较早提出中国电影教育思想,认为电影的通俗化、普遍化等特点是平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最佳工具。
王昌祉、陈宝鳄、徐公美等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认为既要利用电影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以养成其向善之心,又要对儿童观览内容和时间加以限制」U在救亡图存的动荡时局中,少儿电影教育观念基于保护儿童身心健康以及教育救国思想而得以确立。
但由于当时少儿电影生产薄弱且电影教育活动只局限于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大城市中零星展开,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少儿电影教育并未深入实施普及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教育工作,努力将电影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新品质。
改革开放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以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成立,推动了少儿电影创作及少儿电影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代少儿电影教育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新的高度。
回顾新中国70年少儿电影教育的经验与道路,可以发现其在少儿电影创作、电影教育观念及电影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逐步形成了中国少儿电影教育本土化、民族化发展路径和理论体系。
在新时代战略强国语境下,有必要对不同历史时期少儿电影发展历程及观念转型进行细致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儿电影教育体系的建构与阐发。
一、社会主义新品质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逐渐形成。
1949年8月14日中央宣传部颁布的《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指出:“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普遍的宣传效果,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在国际上更有力地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引言:中国电影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着重研究早期中国电影史,并呈现它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中国电影史学的影响。
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正值国家面临战乱和社会动荡时期,电影行业发展艰难,但却在恶劣的环境中披荆斩棘,逐渐壮大,为中国电影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电影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在1920年代初期,电影被引进中国,当时属于外国艺术的一种形式。
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方式,逐渐开始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形成独特的发展格局。
大量外国片被引进并上映,一方面丰富了中国观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电影业提供了技术和创作上的学习机会。
在192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逐渐发展出了独立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企业。
上海的“大光明电影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大和影片公司”等成为当时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
这些电影公司吸纳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包括导演、编剧、摄影师等。
他们通过学习国外电影制作技术,并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和民族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电影风格。
二、电影技术与中国电影特色的培育在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电影在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正是在这种滞后的技术条件下,中国电影创作者通过勤奋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逐渐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电影风格。
在拍摄技术方面,由于受制于资源和设备的限制,中国电影在音效和特技等方面相对简陋。
然而,中国电影通过摄影技术和影像构图的创新,以及对演员表演的精心指导,却塑造出了许多具有深入人心的形象。
例如,导演石破天的黑白电影作品《马路天使》(1927年)以其惊险刺激的剧情和精彩细腻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影响后世的经典之作。
三、中国电影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早期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媒形式,承载了社会的希望与愿景,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
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期儿童电影中儿童形象比较研究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921年,我国的第一部儿童题材的新剧短片《柴房女》改编于美国儿童电影《小公主》(1917),剧中角色是由成年男演员所扮演,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由此掀开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篇章。
1922年,上海电影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由儿童扮演的儿童故事片《顽童》。
随着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儿童电影也在这场洪波中推陈出新。
儿童电影不仅应反映儿童的生活,而且应掌握儿童的心理,表现儿童情趣,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旧中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拍摄的儿童电影中的经典儿童人物是电影的主题和灵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在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儿童的状况,甚至表现出当时的儿童教育观念、社会主流意识,因此对儿童电影的创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儿童电影受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这项研究的两个主要阶段是;旧中国时期的192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到1977年。
研究这两个阶段中的作品,在对不同时期优秀儿童电影和经典儿童角色的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并研究不同时期儿童电影中塑造儿童形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儿童电影的理论研究增添薄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22年到1949年——儿童电影人物形象的萌芽阶段据黄德全调查,中国电影于1897年5月首次到达上海,并在礼查饭店首演。
随着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命运和儿童的教育,影视界的人们也开始制作反映儿童真实生活并以儿童为主人公的短片。
1921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新剧短片《柴房女》,是中国第一部儿童题材的新剧短片。
1922年,拍摄我国第一部剧中儿童形象由儿童扮演的儿童故事篇《顽童》。
电影进入中国时,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为了促进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儿童电影通过表现孤儿、流浪儿童的苦难型儿童形象以达到同封建思想进行斗争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罪行。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论

关键词 :中 国儿 童电影 理论 与批 评 儿 童本位
苏联 儿 童 电影 1 8 9 5 年 世 界 电 影 诞 生 于 法 国 巴 黎 ,十 年 后 中 国 电 影
和 吸引观众 。 因此 ,当电影传 人 中国并 在 中国普及 开来 后 ,中 国的有识 之士就敏 锐地 发现 了电影 的这个优 势 ,
?很明显作者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文中?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的政治组织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n向二同时作者指出当时的社会形态由两类人对立构成一方面是代表着正义方的努力将真的和平的新社会建立起来的人另一方面是代表着邪恶的日趋灭亡的阻碍真的和平的新社会建设的人二作者虽然没有明确的说?阶级对立但通过其表述也可以看fi作者其实是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影响
除 了让 电影 承担娱 乐 、认 知 的作 用外 ,还要让 其承 担教
诞生 于北京 。与之 相 比 ,中国儿 童 电影 的诞生 则要 晚一 些 。张之路 在 《中国少年儿 童 电影 史论 》中说 : “ 1 9 2 2 年到 1 9 4 9 年是 中国少年 儿童 电影 的孕育 和萌芽 时期 。它 的准 备和 引领为新 中 国的少年儿 童 电影 奠定 了基础 。这 个时 期 中国大陆共 拍摄 了2 3 部 少年儿 童影 片。 ……我 国
以收 成效 。”I 同理 ,当时 的理论 与批 评家 们认 为 ,面 对儿 童的 电影 更需要 具备 教育性 。 因此 ,当时 有很 多理
的第一 部 电影 是 1 9 0 5 年拍 摄 的 《 定军 山 》,而 第一部 儿
童 电影短 片是 1 9 2 2 年杜 宇先生 编导 的 《 顽童 》。第 一部 长儿 童故事 片是 1 9 2 3 年郑 正秋 编剧 、张石川导 演 的 《 孤
人民万岁作品分析

人民万岁作品分析
《人民万岁》是一部经典的教育影片,根据八路军参谋长于复兴历史小说改编,由吴作栋执导,于1948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这部影片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用英勇的
行动阻止日寇的侵略,打击反动团伙,守卫国家,歌颂了勤劳耕耘的农民,表达了弘扬爱国精神的理想。
《人民万岁》的内容和主题特别吸引了学前教育中的孩子。
在看完电影的带领下,孩子不但能珍惜无私的牺牲,也能够尊重来自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勤劳的劳动。
该影片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启发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了孩子守法意识,体会到自我牺牲并以劳动和智慧来抵抗外来势力的价值,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
《人民万岁》的结构也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势,可以丰富孩子的叙事
能力。
以具体的真实事件为蓝本,拍摄了由无数真实的勇士故事相结合而成的史诗般的精彩叙事,突出了他们英勇苦难的奋斗精神,引发了孩子们的热情,使孩子们借助有力的视觉形象,体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内涵。
此外,《人民万岁》中暗藏着一种以坚韧正义与智慧战胜压迫的消息,把以往
鼓舞战士斗志的口号都融入了剧情,帮助学前教育的孩子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自身的意义,不但使其了解当时我国革命历史,而且还引导孩子们注意爱国敬业学习,努力奋斗,崇尚道德精神,铸就良好的人格。
总的来说,《人民万岁》可以说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精神启蒙教育作品,它既有
先锋性,也可以提高孩子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升孩子们的对祖国的爱和对家乡的热爱,将其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

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早期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949年以前)导语: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1949年以前的时期,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萌芽状态,经历了多次起伏和变革。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史学史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电影传入中国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电影从欧美等地的引进中国。
1905年,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由北京经营者赵石川引入,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二、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在电影刚刚引入中国的初期,大多为默片。
默片时代的电影以肢体语言和字幕为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情节。
然而,1927年,有声电影的诞生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的格局。
由于有声电影技术的引进,观众能够听到电影中的对话和音乐,电影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也使得电影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初步尝试在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电影产业也在探索工业化的经营模式。
1921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商业电影院——大天井电影院,开启了中国电影院营业化的先河。
此后,电影院数量迅速增加,电影院成为观众观赏电影的主要场所。
四、民族主义与中国电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主义兴起,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影人开始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动力,通过电影向观众传递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电影《定军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片通过讲述抗战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五、电影艺术的探索早期中国电影在艺术上也进行了不少创新和探索。
导演陈瑞麟拍摄的默片《神女·淘卵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叙事性的艺术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电影人还尝试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采用镜头前置、反复拍摄等方式,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语言。
六、电影人的成长与发展在中国电影史学史早期阶段,许多著名的电影人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导演袁牧之在1927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该片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电影反映社会变迁

中国电影反映社会变迁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自上世纪初引进电影以来,中国电影业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电影如何反映社会变迁,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一、中国电影的兴起早期的中国电影大多是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注重模仿和借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中国导演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独特性。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该时期的电影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主题,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小城之春》、《霓虹灯下的哨声》等。
二、电影在新中国的崛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彻底改变。
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方式的普及和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电影得以在这一时期分担起反映社会变迁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作品更加凸显了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奉献和社会集体主义。
三、下乡题材与社会主义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开始注重反映农村生活和下乡题材。
电影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山村老尸》等,表达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进步。
这些电影反映了当时社会革命和农村变革的方向,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四、改革开放与电影艺术的嬗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也不例外。
电影产业逐渐市场化,电影主题更加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和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通过深刻地反映社会现象和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五、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大的认可和关注。
近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如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等。
这些电影不仅仅是艺术的创作,更是中国社会历程的一种具体表达。
六、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中国电影业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作力量,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的整体与思考

我国儿童电影的发展的整体与思考引言我国的儿童电影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优质作品涌现出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我国儿童电影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并思考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分析1. 产量与质量我国儿童电影的产量逐年递增,而且质量也在逐渐提升。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儿童电影作品不断推出,例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2. 主题与题材我国儿童电影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神话故事或者校园题材,涵盖了科幻、冒险、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这些多元化的题材使得儿童电影更具吸引力,也更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影响力与受众群体随着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80后、90后等新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他们更加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儿童电影在家庭观影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受众群体更加广泛。
二、未来发展的思考1. 增加教育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未来的儿童电影可以加入更多的教育元素,不仅可以娱乐孩子,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2. 加强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儿童电影可以更加注重特效和创新的拍摄技术,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吸引力。
3. 提高原创能力我国儿童电影目前仍然存在IP改编片较多的现状,未来应该加大对于原创作品的扶持和鼓励,培养更多有创新力和想象力的电影人才。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意识的提高,儿童电影将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陪伴和教育工具。
在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我国儿童电影也将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创新能力,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结语我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影戏”是电影在中国的嫁衣——浅谈早期中国电影的理论观念

“影戏”是电影在中国的嫁衣——浅谈早期中国电影的理论观念熊珩妤(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摘 要】在电影还未诞生之时,中国便早已有了幻灯和活动影戏。
在电影传入中国之初,这样的活动幻灯被我们叫做“影戏”。
由于是西方的舶来品,那时的影戏,也被称为“西洋影戏”“外国影戏”“西法影戏”“西人影戏”“东洋影灯”,再到随后的电子化机械设备“电光影戏”“机器电光影戏”。
①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影戏”也逐步被“电影”一词所代替,而“影戏”停留在中国电影史上之时,则正好是电影及电影理论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时光。
【关键词】影戏;形式;内容;本土化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109-02“影戏”在不同阶段的热度不一,本文简要梳理学界几位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试图进一步阐释“影戏”在当下电影理论研究中的必要性。
一、从“影戏”的“影”说起——中国电影形式篇罗艺军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开篇提到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影戏观,是将戏剧的一整套结构、叙事方式,诸如冲突律、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剧作经验和戏剧场面调度、造型、表演经验搬到电影中来”。
②这指电影是对戏剧的复制,只是这个复制把戏剧的立体现场换成了平面荧幕。
陈犀禾教授认为“影戏对电影的基本认识是:戏是电影之本,而影只是完成戏的表现手段”。
③当初的中国还一度按照洋务运动的政治意识在看待舶来品,“师夷制夷”“中体西用”都是国人面对“洋物”的态度,按照这样的心理机制,电影摄影机的作用就只是完成再现“戏”的一个形式手段。
从1913年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张石川、郑正秋将文明戏演员“搬”到摄影棚来出演戏剧,并用摄影机摄制的电影《难夫难妻》开始,叙事电影就在传统“影戏”观念下生长。
早期的中国电影人逐步将完整抑或片段的中国戏曲以及文明戏的创作方法直接嫁接到电影的摄制中,“影戏”就是“影”是完成“戏”的表现手段。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始于1896年,这一年,电影第一次进入中国。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电影院迅速在中国各地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早期电影观众的历史,其中包括观众的特点、观影方式以及观影心态。
在中国电影初期,观众群体主要是城市中的上层社会,他们受过西方教育,受到了洋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些早期电影观众中有外国侨民,他们是最早接触电影的人群。
随着电影技术的改进,电影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观众群体开始向中产阶级和底层大众扩展。
在早期的电影观影方式中,音乐和表演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观众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时,往往会配备一位钢琴师或其他乐器演奏家,为电影画面增添音乐效果,使观影体验更加生动。
此外,一些电影还会邀请表演者在电影放映过程中进行实时配音或哑剧表演,为观众带来更多的娱乐享受。
在早期,观众对电影的态度多是好奇和娱乐。
电影给观众们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他们对于影片中的特技、特效以及电影制作流程都感到十分好奇。
此外,早期电影也是观众们的主要娱乐来源之一。
电影院的开业和电影的放映成为市民盼望的重要事件,观众们会提前排队购票,争夺最佳的观影位置。
早期电影的题材多样,包括国内外的影片,涵盖了生活、历史、战争、爱情等多个领域。
早期电影观众喜欢的影片以欧洲、美国的电影为主,因为这些影片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更相近。
然而,中国电影也逐渐崭露头角,像《渔光曲》、《黄埔军校》等电影作品开始受到观众的欢迎。
同时,早期电影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许多人担心电影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主要的担忧包括电影宣扬西方价值观,以及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冲击。
然而,观众们对于电影的热情和喜爱,使得这些担忧并没有阻止电影行业的发展。
到了1949年,中国电影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电影工作者开始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片,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院开始普及,观众群体扩大到更广泛的底层大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分析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十年后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
与之相比,中国儿童电影的诞生则要晚一些。
张之路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说:1922年到1949年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孕育和萌芽时期。
它的准备和引领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电影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中国大陆共拍摄了23部少年儿童影片。
我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而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是1922年杜宇先生编导的《顽童》。
第一部长儿童故事片是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
而对儿童电影的理论与批评实践则出现得更晚一些。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史前时期(1896-1904)和萌芽时期(1905-1921),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但在中国无声片的探索和发展时期,即1921年至1932年间,中国不仅产生了电影批评,而且形成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
根据对1949年前的对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料的检索,笔者发现较早出现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时间也基本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兴起于30年代和40年代,其数量较少,但也基本反映出当时理论批评家们对儿童电影的理解。
因此,本文的论述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21年至1949年。
作为一种进入中国的新兴事物电影,一开始便被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作是教育和改良的利器。
在此之前,梁启超为了开启民智,大力提倡小说,将小说之地位提升到与传统之诗文一样的地位。
他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梁启超之所以对小说寄予如此厚望,是因为小说较其他中国古典文学文体诗、文、赋等,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然而,随着电影的产生和传入中国,电影所具备的通俗易懂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
因为普通民众阅读小说毕竟还需要识字,而观看电影却不需要识字。
同时,电影本身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会直接打动和吸引观众。
因此,当电影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普及开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敏锐地发现了电影的这个优势,除了让电影承担娱乐、认知的作用外,还要让其承担教育的重任。
例如,1912年1月,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全国,要求各省都督办社会教育。
在发往各省的电文中称社会教育,亦为今日急务,亦要求宣讲时辅佐有益之活动画影化;(二)注意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提倡新生活运动;(四)灌输自然科学的知识;(五)鼓励自信力与反抗力等。
为了企图优秀儿童的产生,从儿童电影着手,想来也是当前一件重要的任务吧!他在此总结了儿童电影表现的内容,有的是以儿童本位的原则出发,如强调趣味化和通俗化,注重儿童身心的发展,鼓励儿童的自信力和反抗力,教儿童自然科学知识。
也有的是根据当时政府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提出儿童所应遵循的生活和道德规则,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旨在通过儿童电影教育儿童,维护现有生活和道德秩序。
(二)明确提出儿童教育的电影的概念早在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活动影戏部,广泛开展了摄制影片的活动。
所摄影片分为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五大类,多为短片。
其中商务的教育片主要介绍某些专门教育事业的,体育、军事教育的,科学卫生知识的,内容上多为配合当时的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反映了商务印书馆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观点。
在此基础上,还有研究者进一步细分了儿童教育的电影片。
吴研因在《如何广置有关儿童教育的影片》中提出,有关儿童教育的电影片,大约可分做两大类:一是给儿童看的。
例如儿童文艺故事影片、儿童科学影片、儿童生活影片等。
这样的电影我们可以视作之前徐公美提出的儿童本位的影片。
另外一类是给教师和师范生看的。
例如小学、幼稚园教学实际状况影片等。
这样的影片我们可以视作是拍给从事教育的教育者看的,目的是让他们从中学到教育儿童的内容和方法。
此外,吴研因还就儿童本位的电影的拍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他认为,现在所成问题的,只有两个,就是:(一)题材和剧本的来源为何?(二)摄制影片的经费谁出?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必须多方设法。
例如给儿童看的影片:关于文艺故事的,不妨取材于各种儿童文艺读物,委托各书坊就所出版的儿童文艺读物中选出适当的材料来,再由研究初等教育和儿童文学的人把题材决定,然后悬奖征求剧本;关于科学的,取材于初小常识等课程标准和高小社会自然等课程标准,委托研究儿童教育和小学科学教员,检查课程标准,把其中为儿童所最需要而又不易实验的教材摘下来,再决定题材,然后设计编成剧本,或仍悬奖征求。
虽然中国理论与批评界就儿童电影与儿童成长提出了不少理论主张,但是,因为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内外困难,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实力的弱小,所制作的电影多为迎合市场之作,无力制作好的儿童电影,再加上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和创作实践之间的脱节等,所以,真正落实在本土儿童电影创作上的却少之又少,因此,陈友松在《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中说: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这个认识在教育学已视为金科玉律,因而产生儿童本位的学程与教学法,在电影也当有同样的认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历届年会曾议决为儿童摄制影片,并设立儿童电影日或节目,但因实行上有许多困难,至今未有显著成效。
二、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的传入与影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后,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4年后,随着中国工农革命的深入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日剧,苏联电影和电影工作者逐渐进入中国。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电影及电影理论与批评通过左翼文化人士的努力逐渐进入中国并产生影响,1932年12月,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恢复与苏联友好关系的压力下,被迫宣布与苏联复交。
当时,鲁迅、茅盾、周扬、夏衍、田汉、洪深、郑伯奇、钱杏邨、沈西苓、沙汀、胡愈之等五十余人,就中苏复交致电苏联人民委员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当时各个报纸上的电影副刊阵地,几乎都发表过介绍苏联电影事业和传播苏联电影艺术的文章,单是《晨报》的副刊《每日电影》,在1933年一年内,就发表了有关苏联电影的文章达五十篇之多。
此后,在整个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内,传播苏联电影艺术一直是左翼电影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受此影响,中国少儿电影理论与批评界也开始出现关注苏联少儿电影的情况,其表现为介绍苏联少儿电影创作及理论与批评,并结合中国少儿电影创作实践提出自己的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联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的引介和学习与美国纯市场运作的儿童电影创作机制相比,苏联儿童电影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保障的模式来制作儿童电影,从而保障了苏联儿童电影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随着苏联儿童电影的崛起,苏联经验逐渐引起中国有关人士的重视,并将其引介到中国来。
沈志远翻译的《关于苏联儿童电影院的任务问题》一文中提及了儿童电影院的目的和任务。
他认为儿童电影院对于苏联劳动者的儿童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
它是学校以外的一种最有力量的教育机关;这种机关是把电影当作手段,来实现一般的社会主义儿童教育的任务,并且把自己的(即儿童电影院的)工作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训育工作密切地起来。
沈志远文中提到,要实现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就要将儿童电影院的工作和学校的教育和训育密切结合,这一思路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少儿电影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一篇没有署名的《苏联的儿童电影》中介绍,苏联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前进,已为世界所公认。
最近苏联又以十二分的努力,注意到儿童电影,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
根据妇女与儿童的新五年计划,一九三八年出品的电影中,儿童影片占百分之二十五。
这说明苏联很重视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在其新五年计划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与好莱坞纯商业性的追逐市场的电影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所谓儿童影片,原是一个总称。
儿童影片还按照着儿童的年龄,而各异其形式与内容。
譬如说,给年龄最幼的儿童们所看的影片,往往是故事类,配以特殊的音乐。
给八岁到十二岁儿童所看的影片,又往往是关于诸如无线电控制船只等的新发明。
给十二岁以上儿童所看的影片,则都有剧本的说明书。
这反映出苏联的儿童影片按照儿童的年龄不同阶段来拍摄,具有极强的对象意识,而这一点又被后来的儿童电影创作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儿童需要的。
同时,不但儿童电影的摄制,要适合年龄不同的儿童们的需要,就是儿童电影院的构造,也要配合他们的条件。
莫斯科现在已经有八家专供儿童观看的电影院,所设的座椅,其高度都随着年龄而不同。
这说明苏联设有专门的儿童影院,其中的座椅都按照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而设立,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儿童的重视和呵护。
(二)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内容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苏联儿童电影的创作内容对中国儿童电影创作也有着重要启示。
署名韫的《谈谈苏联儿童影片》中说:年轻的苏联电影,自创始以来,便即拍制儿童影片,以应全国儿童的需求。
一九三六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儿童电影制片厂,迄今已有十年的历史,成立不久便又设了一个分厂,专门拍制给幼年儿童和小学初年级学生看的影片。
苏联的儿童影片,大部取材于古代和现代的民间故事,为使苏联儿童知道过去革命与内战时代的史迹,各位导演无不绞尽脑汁,精心摄制这类历史的影片,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高尔基的三部曲《我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三部影片亦都轰动一时,曾在苏联全国到处公演。
关于伟人传记影片主要的有:《列蒙托夫》,也都是苏联儿童所欢迎的作品。
此外,有许多影片则有描写苏联儿童日常生活的,如:学校生活、儿童组织、道德问题、人对人的关系等。
许多苏联儿童文艺作家都与苏联电影界有着密切的合作。
文中提到了苏联儿童电影创作的机制。
苏联于1936年建立了儿童电影制片厂,这样从创作机制上保障了儿童电影,使得儿童电影创作有专门的资金支持和专业的创作队伍。
受此影响,中国于1981年建立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家专门为儿童创作电影的电影制片厂。
苏联儿童电影的创作内容主要有表现苏联伟大历史的民间故事、革命战争电影、成长电影、伟人传记电影、儿童日常生活电影等,以上的这些儿童电影题材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儿童电影的创作。
苏联儿童电影界还与苏联儿童文艺作家有着密切的合作,这对后来儿童电影注重从儿童文艺作品中吸取养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诸项举措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童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苏联儿童电影创作的思想也影响到中国儿童电影的理论批评,如注重在儿童电影中注入意识形态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学说,通过生动形象的儿童电影形象地传达出背后的主义。
这样的电影用以培养具有阶级斗争意识的新儿童,用以从根本上推翻旧有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