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城内没有单一的宫城,而是分成若干宫殿区,每个 宫殿区由一组或两组以上大型建筑物群体组成。 每组建筑都自成单元,其四周都筑有围墙,构成一个 个互相分离的“封闭式”的建筑群。由于并不存在统一 的宫城区,所以也没有统一的宫城城墙。
秦雍城的上述宫殿布局模式,一 直延续到秦都咸阳、西汉长安与 东汉雒阳城。
“城”与“郭”的分工城市居住布局是周公建设洛邑时开 创的,经过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秦汉,“小城”都分布 在西南,而大城“郭”都分布在东北。
这种布局与古代中国居住区的原始文化礼制有关。 古人存在着“西南”方吉利的思想观念。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二《蹇卦》。
第10讲 中国古代城市 的居住文化
一、居住朝向的变迁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三、宫殿分布的变迁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五、北京城的居住形态 六、近代城市的居住区 七、地方城市特色古民居
一、居住朝向的变迁
(一)坐西朝东
从西周到西汉时期,中国城 市的宫殿建筑群正门以及整 座城市都显现出“坐西朝东” 的布局形式。
五、北京城的居住形态
从元朝开始中国北方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逐渐发育出 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胡同”,一是“四合院”。
(一)胡同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宅第、院落、房屋连接而成,是一 排排宅第的间隔带,既可采光通风,又使得出入方便, 成了连接住所与交织的主干道间的脉络。
胡同不但是生活居住空间的一部分,也是都城交通网络 的基础层次,是“街制”的最低层次。
(二)西城东郭
西周到秦汉,“小城”分布 在西南,大城“郭”区,分 布在东北。这与“以西为贵” 的中国文化礼制有关。
西汉长安的布局沿袭先秦中 原各国都城的形式,其外郭 城分布在小城的北面和东北 面,利用周边的渭水和漕渠 做天然屏障。而内城则位于 外郭的西南部,整个城市呈 现“坐西朝东”的空间格局。
元大都的大街以南北走向为主干,表现东西走向的 街大多属于“小街”,也就是胡同。
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的规模是以“步”来衡量。
元大都的街制:大街24步,小街12步,胡同6步。
元大都全城384巷(胡同),29街通。明清城市规模 扩大,外城扩建,胡同数量大增。
明清时代的胡同,还有社会治安的功能。胡同口安 有木头或铁栅栏。
(二)厢坊制
宋代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隋唐及其以前长期 实行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厢坊制”结构。
原来高墙密布的“坊墙”与“市垣”消失,“坊门”与 “市门”也不复存在,从而居民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
以“行”、“市”为中心的街市代替了原来集中封闭的 “市”。
沿街开店,夜市空前繁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启城 市结构的新格局。
满族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汉族官僚多接近前门, 而皇帝大部分时间在西郊诸园,王府及高官的住宅向西 城集中。
雒阳城中的南北二宫纵 列,以南门为正门。
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 向的演变,反映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变化。这种变化 实质上是“宗庙”与“皇权”地位的转化。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 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改为“坐北朝南”,是 推行尊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
(三)三面郭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演化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绕中 央北部“小城”的形态。
东汉雒阳城的外郭区分布在小城的东、南、西三面,利用 邙山、洛水、沟渠作为屏障,呈现“坐北朝南”的空间结 构特点。
这种新型的“城郭”关系,典型反映在曹魏邺城的空间布 局上。
三、宫殿分布的变迁
(一)多百度文库制
多宫制是魏晋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重要特征。 典型的多宫制是秦国。城内宫殿区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东汉以后的帝王陵墓朝向,也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 北朝南”。
二、城郭格局的变迁
(一)有城无郭
夏商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城”、“郭”分工的城市 居住形态;
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 住区空间上的分化;
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村落“混居”的特点; 整体上可以认为还是属于“混合”式的城市居住结构。
“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都建有房屋,并 合围出一个敞亮的院落,是四方之房屋围绕合成的 院落,其建筑结构形成一个“口”字形的整体房屋 建筑结构。
标准的四合院基本上由以下三大建筑部分所组成, 即前院、中院(分为东西两部分)、后院。
(三)满汉分隔制度
清朝“满汉隔离”的社会等级制度反映到城市居住环境 中来,就形成了等级居住结构。
秦咸阳的宫城区包括咸阳宫,以 及仿建的六国宫室。
西汉长安城的宫城区分为五大宫 殿区。
东汉雒阳城的宫城区有南宫、北 宫及永安宫等三个主要宫殿区。
(二)单宫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形成了小城从“多宫制”向 “单宫制”的转变,以及皇城整体“中轴线”的形成。
从此,中国古代都城形成了以单一“太极殿”为中心的 宫城、皇城与大城层层环绕的城市居住形态。
宫城的城墙从无到有、宫城的分布从与民混居的分散的 “多宫”到集中的“单宫”,反映了宫城的封闭性质逐 渐增强,也表明了皇权地位逐渐强化的历史发展。
北魏洛阳城
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
(一)里坊制
隋唐及其以前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 “坊”,并且“坊”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 住区空间结构。
胡同是元明清三代的主要居住与交通空间结构,但是 由于市政建设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模式。
元朝的胡同是按照都城的总体规划建筑在坊里,所以 最为规整。
明朝国家统一建设房屋再分给市民,胡同也很规范。
清朝不仅未建房屋,也未统一分配宅基,汉人被赶出 外城另筑新房,新建的胡同也不规范整齐。
(二)四合院
西汉时期的众多宫殿与皇城只有东阙与北阙,而没有西阙 与南阙,这些都证明当时“坐西朝东”的布局特征。
长安城中长乐、未央东西二宫横列,以东门为正门。
“以西为贵”的观念
秦汉帝王墓园也采取“坐西朝东”的形式。 “事死如事生,礼也。” ——《左传》哀公十五年。
(二)坐北朝南
东汉洛阳城的小城多位 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 向转变为“坐北朝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