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
相关工具书解释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
辩证逻辑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具体是指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有内在联系的完整反映。所谓从抽象到具体,也就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马克思指出:“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 (本文共1049字)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高校理论参考》
权威出处: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辩证思维运动的道路之一。从抽象到具体,是在完成从具体(感性具体)到抽象的基础上,由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到达以具体(理性具体)为标志的逻辑终点的思维运动的又一条道路。从具体到抽象,形成了抽象的规定,但在从抽象到具体过程中,作为第一条认识道路结果的抽象的规定却成为第二条认识道路的起点,因而从抽象到具体与从具体到抽象方向是相反的。从抽象到具体,有三个重要的环节。(1)要把握作为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出发...(本文共588字)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
并非任何思维的抽象都可以作为从抽象到具体的出发点,作为出发点的抽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它必须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最一般的、最基本的抽象和规定,因而该抽象在该领域中应是极度的抽象。(2)它必须包含着对象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和“细胞”,其他矛盾和关系可以从该“胚芽”中生长起来。例如,化学元素对于普通化学,商品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于认识社会的各种关系,都具有 “胚芽”和 “细胞”的特点,符合...(本文共340字) 阅读全文>>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基本方法:实事求是、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物质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两方面:(1)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作者:郭婧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5期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巨著。
除了深入分析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创建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与思维方法。
它实现了哲学普通方法与特殊问题分析的有效结合,对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21世纪比较教育“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资本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方法比较教育《资本论》的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重要的著作,被誉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从《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到《资本论》的出版,经历了将近20年时间。
在这期间,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以英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一种不同于法国和德国的角度,观察新的历史变迁,并使其理论与新变革与新发展相适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深入分析了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更构建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体系。
一、“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方法的形成过程《资本论》中的逻辑方法是将哲学方法具体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问题的结合。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其所用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
[1]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中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的《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2]1.古典的“从抽象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既是一种逻辑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的产生与自然科学具有紧密联系。
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界微观领域的深入探究,人们开始探究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探索各门学科间的深层关系,在这种情境下,“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脱颖而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界定分为从内向外定义和从整体上定义。
从内向外定义又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分层次界定,另一种是从整体界定。
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进一步阐述其四大基本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于这四部分产生的四大观点,即生产实践劳动的观点、矛盾运动的观点、阶级的观点和人民群众的观点,论述根据社会根本矛盾得出的一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相适应的客观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总结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分别是整体研究法和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内容; 研究方法;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s divided into definitions from the inside to theoutside and from the whole. The definition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defined hierarchically, and the other is defined from the whole.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our basic parts of the principle, namel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terialist dialectics, materialistic epistem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four major viewpoints based on these four parts: the viewpoint of production practice labor, the viewpoint of contradictory movement, the viewpoint of class and the view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general law derived from the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objective laws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objective laws between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 Finally, two basic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re summarized: the overall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research method.Keyword: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basic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学术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问题的讨论,概括为三个角度:一是从理论本身出发理解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从学科专业设置的角度理解作为一门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从高校思想必修课理解作为一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辩证唯物论。
包括: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动身。
1.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也就是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具有干脆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确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主动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支配性。
其次,意识活动具有创建性。
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限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敬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相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留意:第一,从实际动身,努力相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靠于确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首先体现在:(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作用:意识能动性以敬重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为前提(2)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作者:郭婧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5期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巨著。
除了深入分析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外,马克思还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创建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与思维方法。
它实现了哲学普通方法与特殊问题分析的有效结合,对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21世纪比较教育“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深刻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资本论》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方法比较教育《资本论》的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重要的著作,被誉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从《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到《资本论》的出版,经历了将近20年时间。
在这期间,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以英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一种不同于法国和德国的角度,观察新的历史变迁,并使其理论与新变革与新发展相适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深入分析了资本理论和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更构建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体系。
一、“从抽象到具体”逻辑方法的形成过程《资本论》中的逻辑方法是将哲学方法具体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中,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问题的结合。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法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其所用的方法“至今还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
[1]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中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的《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2]1.古典的“从抽象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既是一种逻辑方法,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的产生与自然科学具有紧密联系。
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界微观领域的深入探究,人们开始探究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探索各门学科间的深层关系,在这种情境下,“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脱颖而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要点
1、试论述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试比较分析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思想。
答:第一、马克思的消费思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l)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
(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
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1)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
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生产在这方面创造出、生产出消费。
(2)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
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
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
首先,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
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3)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
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和直接状态之后,——如果停留在这种状态,那也是生产停滞在自然粗陋状态的结果,——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
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第二、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鲍德里亚认为,把当今社会界定为一种“消费社会”,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指出,当需求生产(消费者生产)成为社会的中心任务时,后现代就从现代那里分离出来了。
因此“消费社会”概念是“隐含着理解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线索”。
消费社会既被看作一种公认的全新社会状况,它的生活方式支配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同时也被看作一种主导性的文化符号的关键,这种消费文化为广告、传媒所造就的符号世界所操控,它带来的后现代变化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相同的消费类别,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
浅论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
浅论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它科学地呈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并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部各个基本观点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有着严密思维逻辑的理论体系。
学习掌握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有利于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整体性,理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有思路线索的知识网络,切实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标签: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路径任何分析研究的方法都是为分析和论证特定的思想体系服务的。
我们在考察思想家的思想时,可以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入手,这样,往往可以找到通达他们思想迷宫的最佳路径。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从抽象到具体思想的“合理内核”,把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并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
因此,考察马克思独特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研究方法,是准确理解和合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手段,也是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思维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径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哲学不仅仅是陈述自己观点,而且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哲学来说,论证的过程甚至比论证的结论更重要,对于哲学观点的主张者来说,论证把一个思想置于与一个科学思维的逻辑联系中,通过判断推理,演绎出进一步的结论,把自己的思想引向深刻、全面和正确;对于哲学观点的接受者来说,论证使哲学思想可以具有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和可批判性,从而使接受者的思想能够进入主张者的思想界,并与之进行理性的沟通和对话。
科学、严谨、有价值的哲学观点被世人接受并指导实践,就会形成强大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分析社会存在之所以具有合理性的依据,构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原理抽象与具体
.
抽象与具体
1、什么是抽象? 2、什么是具体? 3、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4、抽象与具体的意义与价值?
.
什么是抽象?
科学的抽象,是从许多具体事物对象中舍 弃个别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共同的、 本质的东西的思维方法。抽象的结果形成 概念,但是不是目的的本身。例如苹果、 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 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 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
抽象与具体的意义和价值
在人类思维活动中,我们只有把抽象的与具体的 这两种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在“具体-抽象 -具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内 在联系,逐步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
.
谢谢大家
.
.
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事物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列宁说:“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 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这是这种统一构 成了人类认识的基础。整个人类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从具体到抽 象的运动阶段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阶段。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就是感性的具体出发,通过分析,由感性的具 体达到抽象的规定。人在感性具体上,虽然能获得物的 本质和规律,要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就要离开感性的具体,通过分析, 把事物的属性一个个地提取出来,区别开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属性,形成一个一个的抽象规定。这种抽象虽然离客观事物更远了, 但它离开的是感性具体,只要是正确的科学的抽象,它就是一种对于 客观事物更深入的认识,因而实际上是更加接近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认识。但是,通过科学抽象方法得到的认识,虽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一般和规律,可是这个本质、一般和规律毕竟只是研究对象整体、多 样性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抽象只是认识的手段和方法,不 是认识的目的。得到的认识成果只是反映着客观对象认识过程的一个 阶段,我们的认识不应到此为止,而应该继续前进,当认识揭示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抽象时,思维就开始了相反方向运动,即抽象 向具体的运动。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2 . 在第二条道路上从抽象到具体 ,则是 从抽象的规定 到 达思维 中的具体 。在从感性 的具体 中形成各 种抽象的规定之 后 ,通过综合 ,即把反映 了事物各方 面本质 的抽 象规 定综 合 起来 ,人们能够形成关 于事物 的整体的认识 ,使具体在思维 中再, 而是理性 的具体 。思维 中的具 体只要是 科学综合的结果 ,就 是对于客观事物各方面的本质及其 内在联系的正确反映。 在从 抽象到具体即从抽象的规定到达思维 中的具体的过 程 中须注意两方 面的问题 : 第一, 作 为由抽 象到具体的逻辑 出发点 的抽象 , 必须反映事物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本质规定 。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1 1 月中 第3 2 期 总第5 7 8 期
浅谈马克思主 义的研究方法
从 具体 到抽 象 ,再从抽 象到具体 的方 法
徐 雷
2 0 0 2 4 0) ( 上海 电机 学院 ,上海
【 摘 要】 从 具体到抽 象,再从抽 象到具体 的方法是马克思主 义的重要研 究方法 ,文章从研 究发 生的过程将马克 思主义 研 究方法分为两个阶段 ( 感性 具体——抽 象、抽 象——理性具体 )、阐述 了研 究方 法的特点、含义 ,以及运用。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研究方法 ;具体 ;抽 象
反映。
第二 ,作 为由抽象 到具 体的逻辑 终点 的具 体即理性 的具体 , 应是事物的诸多本质规定性 的有机统一 的整体 。即从捕象 达 到理性 的具体 ,决不是把各个抽象 的规定简单地或任 意地组 合起来 ,而是从事物 的最一般和最基本 的规定 出发 ,逐步综 合 由它所导 出的和所产生 的其他规定 ,最后完整地揭示 出事 物的各个本质规定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达到对事物 的具体 多 样性及其统一的认识 。这样一种理性 的具体 ,表 面看来似 乎 是向作 为出发点的感性的具体 的回归 ,但这决不是真 的回到 了感性的具体 ,而是人 的认识进到 了一个更高 的阶段 。 ( 二) 抽 象和 具 体是 与分 析 和 综合 密切 相联 系的 思 维 方 法 1 . 抽象是个转化平台。抽 象是通过分析对客观事物 的各 个 方面的属性 、因素分别地加 以研究 ,然后舍弃其 中偶然 的 非本质的属 性 、因素 , 抽取 出其 中必然 的本质 的属性 、因素 , 并 用概念把它们表现 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 。通过抽象而形成 的各种概念 , 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 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定性 。 2 . 具体是两种表 现形式 。与抽象不 同,具体不是对客观 事物某一方 面的本质 规定的认识 ,而是对 事物整体 的把 握 , 是 通过综合 而达到的许多规定的统一。具体有两种不 同的形 态 : 一是 “ 感性 的具体” 即 “ 完整的表象” ,它是通 过感觉 、 知 觉所 把握 到的各种感性规定性的综合 ,是客观事物现象表 面的 、能为人的感觉 器官直接感知到的具体 ; 二是 “ 理性 的 具 体” 即 “ 思维中 的具体 ” ,它是抽象基础 上的各种 规定性 的综合 ,是对 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的整体性的反映 。正 是借助 于抽象和具体的方法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不 断地 由现象 向本质深人 、由片面 向全面发展。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十四、简述人的价值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
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2)
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讲解(2) 考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即抽象劳动的凝结。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考点: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商品的价值都是两部分价值所构成,一是在生产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值,是以物化劳动形式存在的价值,又称过去的劳动。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不能仅理解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生产工人的劳动,既包括生产操作者的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包括体力,脑力劳动;包括简单,复杂劳动。
考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否则越是劳动不熟练、劳动越差的人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价值就越大,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
实际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
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试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c 基金项目]0 1 21 年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思维方法的渗透与思维能力的
培养”
12 7
地位颇具特色的方法。在思维活动中, 抽象与具体 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关 , 又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并有内在关联 的思维方法 , 马克 思称这一方法为 “ 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 抽象与具体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 , 又从抽象到具 体的过程 , 达到对 事物 的真理性认 识。抽象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 中的
— —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李大明
[ 摘 要]从抽 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 马克思称这一方法为“ 科学上正 确 的方 法” 。掌握从 抽 象上升 到 具体 的思 维方法 , 分析 马 克 思主 义基 本原 理 中的理论 结 构 , 解 马 克思 主 理 义理 论 内在 思 维逻 辑 , 事半 功倍 的 学习和 掌握 马克 思主义 理论 。 [ 关键词]抽 象; 具体 ; 辩证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去脉 , 走出死记硬背 的困境 , 将极大地减轻学生 的 学习负担 , 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
那么 , 如何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如何正确地运 用科学 的思维 方 法 指 导 我们 的学 习和工 作 呢?下 面以“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科学 的思维方法” 的学 习和实 际运 用 为例 , 砖 引玉 。 抛
学的思维方法和已有的知识 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和 创新 。在学 生时 代 , 果 能从老 师那 里获得 某些思 如 维方法的教益或启迪 , 或思维方法指导 , 无疑对学 生学习是莫大的帮助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 通过给学生传授科学思维方法 , 理清基本知识和基 本原理之间的内在结构, 阐明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之间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 知其然 ” 并且 “ , 知其所 以然” 从而深刻领悟基本知识 和基本原理的来龙 ,
浅析马克思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浅析马克思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主要内容中就必然包含了一系列理性思维逻辑形式——基本范畴和理性逻辑的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在这些辩证思维方法中,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被马克思称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抽象是指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 具体是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本质规定的完整的反映。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有感性上的具体认识和思维上的具体认识,想要实现思维上的具体认识,必须先否定自身感官所得到的直觉表象,也就是感性具体,而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就是抽象。
抽象简单地说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与偶然的现象的方面,通过抽取必然的本质的因素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的过程。
但是想要真正达到对具体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采用综合的办法才能形成整体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抽象的规定得以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就达到了所谓的抽象上升到具体。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从两个政治经济学大师的具体成就出发论证这个问题。
被马克思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的威廉﹒配第,在各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都是从整体,即从国家、民族、若干国家、人口等开始的。
马克思指出这些叙述杂乱无章,但又有许多中肯的见解。
众所周知,配第的见解对他的后继者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真正第一个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学家是18世纪末的亚当﹒斯密。
斯密与配第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研究方式。
他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考察时从简单的、抽象的关系和规定出发,即从劳动、分工、货币、交换价值等处罚,上升为复杂的整体,即上升到国际交换、世界市场和国家。
他应用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认配第的作用,如果没有斯密的先驱者再从整体到抽象的研究中的贡献,就没有斯密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同点:1.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整个物质世界。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2.揭示的东西不同:马克思: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关系:A: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B:密切联系的:B1:马克思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B2: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无脱离的物质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五、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超详细笔记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1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2)分析: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
综合: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
(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具体: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材料经抽象与舍象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理性认识形式。
思维具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抽象按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
2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
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摘要: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还不清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的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后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它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它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知道这个可能就已经足够了,但对于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仅仅知道这个就是太浅薄不过了。
我虽然不是特别热爱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但却是一个热爱学习、拼搏、努力的学生,因此,想借此机会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具体问题、分析、灵魂、矛盾普遍性、辩证方法论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它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列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他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128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他还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273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真理总是具体的,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列宁又有一次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写道:“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后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又重申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写道:“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而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仅充满矛盾,而且每一事物的矛盾又各有特点,如不进行具体分析,既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从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9
抽象与具体的意义和价值
在人类思维活动中,我们只有把抽象的与具体的 这两种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在“具体-抽象 -具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内 在联系,逐步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
a
10
谢谢大家
a
11
马克思主义 基本理论
a
1
抽象与具体
1、什么是抽象? 2、什么是具体? 3、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4、抽象与具体的意义与价值?
a是从许多具体事物对象中舍 弃个别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共同的、 本质的东西的思维方法。抽象的结果形成 概念,但是不是目的的本身。例如苹果、 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 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 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a
7
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事物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列宁说:“自然界既是具体的又是 抽象的,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既是瞬间又是关系。”这是这种统一构 成了人类认识的基础。整个人类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从具体到抽 象的运动阶段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阶段。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就是感性的具体出发,通过分析,由感性的具 体达到抽象的规定。人在感性具体上,虽然能获得对于事物的具体的 完整的表象但只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要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就要离开感性的具体,通过分析, 把事物的属性一个个地提取出来,区别开来,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属性,形成一个一个的抽象规定。这种抽象虽然离客观事物更远了, 但它离开的是感性具体,只要是正确的科学的抽象,它就是一种对于 客观事物更深入的认识,因而实际上是更加接近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认识。但是,通过科学抽象方法得到的认识,虽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一般和规律,可是这个本质、一般和规律毕竟只是研究对象整体、多 样性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抽象只是认识的手段和方法,不 是认识的目的。得到的认识成果只是反映着客观对象认识过程的一个 阶段,我们的认识不应到此为止,而应该继续前进,当认识揭示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抽象时,思维就开始了相反方向运动,即抽象 向具体的运动。
a
6
抽象与具体的差别
从认识的整个过程看,具体和抽象既表现为感性具体与思 维抽象的差别、对立,又表现为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差 别与对立。 理论上抽象就是抽象,具体就是具体。
例如: 我说饭馆里的汤,总是很清,缺少具体内容,老板会瞪我。 有的人长得很漂亮,可以说他长得具体,鼻子是鼻子,眼是眼。 有的人长得很难看,可以说他长得抽象,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
a
3
什么是具体?
具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1、感性的具体 2、理性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生动具体的 完整形象。
理性的具体:是关于客观事物的许多本质规 定的综合。
a
4
感性的具体,它是客观的具体反映在感性的表象 中而形成的。这种具体是形象的、生动的、直观 的、整体的。但由于我们不了解它的内在联系, 它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这种具体对于我们来说, 也是混沌的、迷乱的、模糊的。
理性的具体(思维的具体),是我们经过了思维 活动在掌握了对象的本质、规律,掌握了它的内 在结构之后,在思维中再现客观对象所固有的多 样性的统一,再现对象的整体。
a
5
感性的具体与理性的具体的区别
从形式上看,理性的具体离开了具体的感 性形象,是用一系列概念和符号表达的, 具有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理性的具体已经不是对事物 表面想象的整体反映,而是对事物内在的 各方面属性、特点和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是研究和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结果。
a
8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就是要把握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以 及矛盾个反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矛盾及其每一个 方面在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完整地把握矛盾体系。由于理 性的具体在思维中全面地把握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因此,这种认识就是整理性的认识。
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理性的具体,这是统一 运动中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两者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 正如综合离不开分析一样,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也离不开从感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也可以说,没有感 性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也就不会有从思维的抽象上升到 思维的具体。因为思维的具体是对许多抽象规定的综合, 如果没有通过分析得到的各个抽象规定,思维的具体就失 去了客观依据。另一方面,抽象的规定又有待于上升到思 维的具体,否则,人们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零散的,不 可能从整体上深刻地把握客观现实中生动、丰富的具体事 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思维的抽象也 “离不开”从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