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本质论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从认识史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科学的本质

03
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 业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孕育和催生新兴产业,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01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
展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科学发展历程及影响
古代科学
古代科学以自然哲学为主,通过观察和思辨 探讨自然现象的本质。
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严格的实证方 法揭示自然规律。
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强调多学 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问题。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社会变革和文 化创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科 学的本质
https://
REPORTING
目录
• 科学本质概述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 • 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与机制 • 科学研究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 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 总结: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推动人类文明进

PART 01
科学本质概述
科技在解决资源短缺 问题中应用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资源节 约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等科 技创新,科技有助于缓解资源短 缺问题。
科技在维护全球公共 卫生安全中应用
通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推动 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医疗卫生 服务能力等科技创新,科技在维 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PART 06
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 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从源头上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编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一节
一、“科学”的词源:
科学的本质
Science 来源于拉丁语 scientia (scio) 表示“知识”,1834年惠威
尔首先提出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太广泛太崇高”的philosopher 。
“科学” 一词和“哲学”一词一样,是由19世纪日本哲学家西周首先 翻译的。西周早年留学荷兰,明治前不久,回国在京都开办私塾,介绍西 方学术思想。1874年,他出版了《百一新论》,将science译为“科学”, philosophy译为“哲学”。之后,这两个术语逐渐为人所知并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把这一类的知识称为“格致学”,“格致”即“格物致知”之意。 1893年康有为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严复在其译著《原富》中也使 用了“科学” 。之后“科学”一词渐渐通行。
构成科学理论的三要素: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 理和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 的规律和预见。
(二)科学理论的特征
1. 客观真理性; 2. 全面系统性; 3. 逻辑完备性; 4. 科学预见性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
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保障条件
主要阶段性成 果,经费
课题审查的 重点
考察申请者对所提问 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的
了解程度
申请书的核心部分,考察申请 者的研究思想及预期研究成果
考察申请者的研究能力,是 否具备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考察申请者对于研 究计划的把握和对 财务运行的了解。
(三)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 创新性原则 a .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见解或提供新 的事实。 b. 方法上的创新 c. 应用上的创新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4. 需要性原则 a. 社会需求 b. 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c. 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和科研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

第4章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4章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 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 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 与价值。
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其三,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这是从认识的角度考察科学认识的 形成的方法。 形成的方法。认为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 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强调科学方法在 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是指科学方法。科学作 科学作 为一种独特的方法, 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 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 段;
其三,模棱两可、 其三,模棱两可、产生歧义的陈述在 与经验的比较中, 与经验的比较中,可以通过事后作出 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 有利于该陈述的解释,来逃避不利的 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不具有可检验性。 检验,从而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命题的系统性
•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 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的系统 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
•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还应当预 理论应当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 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 在解释和预言中,一般都是拿理论导出的 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 相比较, 数字与实验中测定的数据相比较,这就是 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所谓的实验检验,就是科学的可检验性。
其次, 其次,马克思还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 一种社会劳动, 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 项基本内容。 是一切科学工作, 项基本内容。它 “是一切科学工作, 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一 般劳动, 精神生产领域” 般劳动,是“精神生产领域”。
其三,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学的本质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学的本质论

4、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马克思:直接的生产力 间接的生产力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
一般性 决定性 馈赠性
5、作为一种方法的 科学:科学方法
英国的F .Bacon:《新工 具》
M.Born:我荣获1954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与其说是 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包括 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 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括 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 想方法基础的发现。
世界是分為心和物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心是什麼﹖物又 是什麼﹖心是從屬於物 的嗎﹖還是它具有獨立的能力呢 ﹖宇宙有沒有任何的統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著 某一個目標演進的呢﹖究竟有沒有自然律呢﹖還是我們信 仰自然律僅僅是出於我們愛好 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 天文學家所看到的那種樣子﹐是由不純粹的碳和水化合成 的一 塊微小的東西﹐無能地在一個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 星上爬行著呢﹖還是他是哈姆雷特所 看到的那種樣子呢 ﹖也許他同時是兩者嗎﹖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 而另一種是 卑賤的呢﹖還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屬虛幻無 謂呢﹖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它所 包含的內容 又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夠實現它呢﹖善﹐為了能夠值得 受人尊重﹐就必須 是永恆的嗎﹖
内在形式:学派 外在形式:学会、研究机构 特征:1。松散
2。共同体内,研究已成为制度化的活动,有目 标、科学规范、行为准则、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的精神
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有条理的怀 疑精神
Kuhn 《科学革命的结构》
J·D·Bernal 《历史上的科学》
“作为集体的有组织的机体的科学建制是一种新 兴的建制。”
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 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这类问 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 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人 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 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和无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涵义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G。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整个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的物质生产所决定了的。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旦,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个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

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

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1.科学世界观科学家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它们与自然世界的性质和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关。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 财富。
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的本质,是对科学根本性质的界定,反映了科学的内部联
系和内在规律性。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科学的重要标志。
客观真理性; (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第一节 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指 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或者说要
三、科学价值
科学精神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其一,普遍主义。 其二,共有性。 其三,求真及无私利性精神。 其四,有组织的怀疑精神。
实质:事实求是、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
图解决无数的生活问题的那个时候和那个地方。最初
的解决办法纯粹是权宜之计,后来逐渐通过比较、概 括、简化、合理化、一体化并相互联系在一起,于是, 科学之网便慢慢地被编制而成了。” —— George Sarton
三、科学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由科学的内在属性体现出
的价值就表现为科学的内在价值。
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
爱丁顿率领一支日蚀观察队在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对日蚀进行观测
科学知识总体的性质是一种猜测和假说。
“我认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都属于科学,但两者 都不可能是真的,两者都可能是假的。”
新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
历史主义学派:科学看作一种社会事业
一派以库恩为代表:承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 ?燃素说 ?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 ?“绝对时间空间”
1831年科学界普遍用
science表示关于自然界的系 统知识,也用science来称说 自己的研究 。1833年创造出 新词“科学家”(sciencist)
用来称呼探索自然奥秘、增
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1、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看: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或者可以说,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2、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看:自然辩证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的逐渐成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古代的自然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有直观、思辨和猜测性质。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16世纪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及其《天体运行论》。

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结合。

弗朗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近代科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笛卡儿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演绎法的方法论。

——17-18世纪自然科学主要的方法是分析解剖:将整个自然界分成许多部分分别深入研究;将某一自然事物解析成许多局部研究其细微结构;将某一自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静止地研究其某一截面,逐渐形成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乃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18世纪末开始,主要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搜集经验材料到理性概括材料,形成黑格尔哲学的科学基础,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精神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其概念辩证法中猜测到了自然事物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 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P49)3,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P70)3,生态危机的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二、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构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普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遵守科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防止科技滥用和伦理冲突。

三、主要内容1、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本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自然界的分类、演化、运动等的研究,以及自然界的可分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的理论,是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研究,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认识的理论,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4、科学技术社会论: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一、科学的涵义 1.马克思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实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要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②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以检验的论断,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科学来说,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法。

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

③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体系的。

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理法、等思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构成了有机的严密的逻辑系统。

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知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

④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2.科学理论有哪些基本构成及其特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有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与时间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溯因与类比等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11年第 一次索尔 维会议
坐者(从左至右) :沃尔特· 能斯特、马塞尔 ·布里渊、欧内斯特·索尔维、亨得里 克 ·洛仑兹、埃米尔·沃伯格、让 ·贝汉、威廉· 维恩、玛丽 ·居里、亨利 ·庞加莱。 站者(从左至右) :罗伯特 ·古德施密特、马克斯 ·普朗克、海因里希 ·鲁本斯、 阿诺德 ·索默菲、弗雷德里克 ·林德曼、莫里斯 ·德·布罗伊、马丁·努森、 Friedrich Hasenöhrl、Georges Hostelet、Edouard Herzen、James Hopwood Jeans, 欧内斯特 ·卢瑟福、卡末林-昂内斯、 爱因斯坦、保罗 ·朗之万。
这些元素共有12个方面的特征,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知识领域才是科 学,而“任何不能满足上面所说的所有十二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将被称 为非科学。神学和文学批评是典型的例子。任何一个尽管本身不是科学 却自称是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叫作假科学。”
邦格作为例子的标准
典型态度和活动 承认自己无知,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 肯定 △ 伪科学家 否定 任选 肯定 否定 △ 任选
认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困难和漏洞
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取得进展 欢迎新的假说的方法 提出并检验新假说

△ △ △

△ △ △
努力找出和使用规律
希望科学的统一 依靠逻辑 使用数学

△ △ △

△ △ △
但是多元标准并不具备科学实在论者试图想达到的可操作性,也没有 真正解决划界问题。
典型态度和活动
科学家 肯定
E =(C,S,D,G,F,B,P,K,A,M)。其中E为特定的知 识领域;C为确定知识的共同体;S为承认C地位的社会;G为C的世界 观;D为E的论域;F为E的形式背景(逻辑和数学工具);B为特殊背 景;P为问题组合;K为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的储备;A为C在对E提高上 所抱的目的或目标;M为方法论体系或E中使用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构成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科学难以定义,但仍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一)科学的各种形象
A、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B、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一种力量——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是人类的一种典型的、发达的、高级的认识活动——一种方法
D、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E、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科学的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3、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和接受
4、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非科学——凡不具有可检验性
包括两部分:
伪科学(假科学)——实为非科学,却伪装成科学。

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中性
伪科学与科学的不同特征
科学
非科学
相关性思维原则
相似性思维原则
追求确证或否证
回避规范检验
精确性、真实性、开放性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系统化与“积极”统一
零散、负面
科学划界问题的相关理论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实证原则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的观察(正常感官、忠实记录、不带偏见)——观察陈述——科学理论的基础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在科学理论能被证明为正确的限度内,它们是在经验提供多少可靠的基础上借助归纳法支持而得到证明的。

证实原则: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问题
1、如何从有限数目的观察陈述所提供的有限证据基础上得到一般性的不受限制的全称判断?
A、观察陈述的数目必定大(必需)
B、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必要)
C、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定律发生冲突(必不可少)
2、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和前提理论难免有错(易谬性)
3、归纳原理如何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确的逻辑原则: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必是真.(演绎推理)
归纳论证——有可能是: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归纳不能单根据逻辑得到证明
2、证伪主义的科学观
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用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来划界,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原则。

逻辑依据: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如何理解“可证伪性”原则?
任何命题或科学假说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必须是可证伪的。

可证伪性——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那么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

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错误的。

证伪主义的条件限制: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尚未出现反例)——非常重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坚持可证伪性?
逻辑上的可靠性
只有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才能提供信息。

可证伪性程度
可证伪度越高,理论就越好。

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A)火星以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所有行星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科学事业在于提出高度可证伪的假说,随之以审慎、顽强的试图证伪它。

高度可证伪的理论更可取,如果它们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重要原则
证伪主义科学观的困境
观察陈述的易谬性(复杂检验中某一部分、环节出现问题,使理论免于证伪)
辅助性假说可能有误(核心理论不一定错。


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严格遵守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就无法发展)。

小结:归纳主义与证伪主义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由此来确定划界的普遍、绝对的标准,是片面和错误的。

3、历史主义的科学观
库恩主张: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范式——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方法和标准。


与科学本性相联系的不仅是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而且是认识论以外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

历史主义的科学观的缺陷
在范式产生问题上,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灵感、直觉的产物)
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

(完全否认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中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夸大——认为除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以外,无所谓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标准。


4、拉卡托斯——研究纲领方法论
把研究纲领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纲领是一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由“硬核”、“保护带”和“启发法”三者构成。

把理论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理论系列,同时把研究纲领区分为进化与退化,处于进化的是科学的,处于退化的是非科学的。

(动态、历史)
把能不断预见新事实的理论看作是科学的,把不能预见新事实的理论看作是非科学的。

(逻辑的观点)
理论缺陷:难以判断研究纲领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
5、邦格——多元划界标准
试图以集合的形式给科学与非科学以严格的界定
E(科学域)=(C+S+D+G+F+B+P+K+A+M)
追求精确性,但太机械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