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

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编辑本段具体内容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百家争鸣习题

百家争鸣习题

第一节百家争鸣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核心是A、“仁”B、“仁政”C、“理学”D、“心学”2、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①“仁者,爱人”②“无为而治”③“兼爱”④“克己复礼”⑤提倡“仁政”A、①②④B、①④B、C、①③ D、①②3、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6、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7、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8、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已复礼”的实质是A、人要有仁爱之心B、维护落后的奴隶制度C、维护地主阶级利益D、主张“百家争鸣”9、孔子创办私学的作用是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11、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1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13、以下不是由孔子编订、写作的典籍有A.《论语》B.《诗经》C.《尚书》D.《春秋》14、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内涵和深刻寓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内涵和深刻寓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内涵和深刻寓意作者:彭璐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彭璐(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吸收和继承了人类文明中有关和谐社会的先进成果,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智慧与成熟的高度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高度总结。

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和中国现实发展提出的创新性思想。

这是我国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和谐社会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实践;创新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107-04一、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中国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引导社会发展和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在于综合各种的意识形态因素,把之整合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这种新意识形态在指引政府政策制定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各阶层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

这种新意识形态也应当与和谐社会的思想息息相关。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地位、特征、意义等作了系统的阐述[1]。

这已经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清党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极大深化了。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也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借鉴并继承了人类文明的精髓成果,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

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墨家“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作者:张一强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墨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

“兼爱”理论作为墨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贯穿于墨家的全部学说之中,是研究墨家思想的基础。

通过对“兼爱”理论的全面阐述与深入解析,以及“兼爱”与“仁爱”的比较,,发掘“兼爱”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重新审视墨家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兼爱;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80-02中国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

韩非子《显学》日:“世之显学,儒墨也。

”孔子讲“仁爱”,墨子针对当时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冷酷社会现状,提出了“兼爱”思想,墨子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是一种平民思想,这在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自然难以实行,一度无人问津,几乎成了“绝学”。

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社会,兼收并蓄各时期各学派的思想理论成果,这就必然会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兼爱”思想包含着和谐社会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兼爱”思想“兼”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

本义:一手执两禾。

引申为同时进行几件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兼执之,以进。

”——《仪礼•聘礼》。

这是是最早用“兼”这个字的地方,意思也是同时并列进行几件事情。

而在《孟子》“王馈兼金一百。

”和《马王堆汉帛书》“利不兼,赏不倍。

”中“兼”是倍,加倍的意思。

而在《商君书》“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

”这里的意思则是全部,整体,包容一切的意思。

《墨子》是最早用“兼爱”这个词的地方,墨子自己也在书中对“兼爱”一词进行多次了解释和说明。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内容提要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在理论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上作出了不懈努力。

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总结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从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极不和谐的社会。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从理性道德出发勾画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空想社会主义不可能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必然性,并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工人阶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也使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找到了通向和谐社会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形成这个自由人联合体,首要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全面把握和体现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努力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建词: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笔者在此浅谈一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它的总体特征要求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特征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一、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二、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话题。

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针对当前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现代社会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

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社会前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都是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条件支撑。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马哲2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马哲2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2013级矿山安全管理专科韦利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

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在西方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提出了未来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矛盾就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与过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不同事物之间(包括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之间),彼此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相互要求和相互依存达到了一致。

因此,和谐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关系,即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和谐只不过是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统一”占据着矛盾的主导地位,是事物变化的主流趋势,从而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协调状态。

2、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相对性。

这不仅在于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事物发展状态,还在于判断事物和谐的标准、事物和谐的程度都是相对的。

和谐的相对性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而任何具体事物的时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

多角度诠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多角度诠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为“ 病态社 会”, 预言 社会 主义 是 “ 和谐 与 自由” 的社 会 ; 甚 至还有的人进 行了建立 和谐社 会 的实验 , 如英 国的欧文 曾 对“ 和谐 制度 ” 行 了长 期 的 实验 , 图建 立 一 种人 与 自 进 试
之意, 含有和衷共济、 政通人和、 内和外顺等意蕴; 谐” “ 即
想社会影响的痕迹 吗? 什么是“ 和谐 ” 呢?按照 中国文化 的解 释 , 和” “ 即和睦
阐述 的。这些社会主义 的空想 家 们 , 有的 人通过 著 书立说 来论证建 立和谐社会 的必要 性 , 的人精 心设计 了建 立和 有 谐社会 的方案 , 如法 国的圣 西 门和傅 立叶 把他们 设计 的理 想制度称 之为 “ 和谐 制度 ” 德国 的魏特林 把资 本主义 称之 ,
为相 合之 意 , 调顺 畅 、 调 , 避 抵 触 、 强 协 力 冲突 , 因此 , 和 “ 谐” 也就 是和睦协调之 意 , 即矛盾 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 到
把追求社会和谐状态 , 作为他们 的一项 基本理念 。当然 , 如 果 我们从数 千年的角度 纵 向观察 , 可能最具 代表 性 的社 会
和谐 观 , 就是 “ 小康 社会 ” “ 同社会 ” 和 大 这种 理想 状态 了。
陶渊 明的“ 世外桃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洪秀全 的“ 、 太平天 国” 康有为 的“ 、 大 同” 求、 中山的“ 追 孙 天下为公 ” 甚至 我们 今天所 倡 导的全 , 面建设小康社会 、 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 不都有着这 种理
法。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 发展 的历史规 律之 一。人类社 会 是一个不断从低级 向高级发展 的历史过程 , 因而建 立平等 、 互助 、 协调 的和谐社会 , 一直 是人类 的 美好追 求 , 构成 了人

和谐的演讲稿

和谐的演讲稿

和谐的演讲稿和谐的演讲稿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

我的中国梦便是人文环境更加和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个人观点。

一、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有个简单明了的模型——乘坐公交车。

公交车上可出现的矛盾不少,原因可能是挤着了,踩着了,碰着了;后果可能是生闷气、动口甚至动手。

可是回头想想,这些往往都是发生在拥挤的车上,假如公交不挤,大家都有座位,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就会明显降低。

挤迫的环境不仅使人们的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更会导致大家情绪紧张、烦躁,彼此之间容易发生摩擦。

所以,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人际和谐的必要客观条件。

例如加强城市绿化,会让人感到更加舒适;修建足够的公共健身和娱乐场所,可以给公民提供更多的情绪排解渠道;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更会在为公民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提升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存压力一位前辈和我聊天,谈论食堂的清洁工没有公民意识,自扫门前雪,旁边明明有垃圾却视而不见,一点都不多干。

我说这固然有关道德、责任感、公民意识,但也要看具体现实。

清洁工工资多少?家里花销大不大?近年来清洁工工资涨了多少,物价又怎样?如果入不敷出,生活捉襟见肘的话,她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时候我们要求她心态积极阳光,自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又是否合适?当社会要求老百姓要有公民责任的时候,社会又有没有尽到责任,有没有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例如提高收入、公平分配、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在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存压力方面,政府正在通过调控物价、加大社保投入等方面积极作为,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努力营造社会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并非绝对真理,但不公平肯定会让弱势群体心理不平衡,而心态失衡则一定会对人际关系和谐造成消极影响。

杜绝歧视、消灭特权,打造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司法公平的社会环境是时代发展潮流,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强有力支撑。

浅析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蕴藏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

浅析中共八大政治报告蕴藏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

政治 报告 4万 多字 以及 政治报 告 决 议 近 90 00字 , 流 露 都 着 和谐社会 的思 想 , 中 国共 产党 构建 和谐美 好社 会 的 体现
愿望 和行 动 。
1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提出。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 会的前 提 。
世界是一个矛盾 的统一体 , 矛盾有统一和谐 的一面 ,
之间 的矛盾 , 已经是人 民对 于经 济 文化 迅速 发展 的需 要 同
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思想成果 , 是党的集体智慧
的结 晶 。虽 然 它 没 有 直 接 明确 的讲 到 “ 谐 社 会 ” 概 和 的 念 , 没有提 到构建 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 这并 不 等 于 说 也 但
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得 以协调 , 做到各利益关系的大体平
衡 , 现社会 的政治 利 益 、 济 利 益 和其 它 各方 面利 益 在 实 经 社会 成员 中合理 分配 。因此 , 识和谐 , 认 首先 要认 识矛 盾 。 幻想 社会超 常稳 定 , 或者有 了矛 盾不敢 正视 矛盾 , 回避 、 掩 盖 、 矛盾 , 是天 真 的想 法 。“ 压制 这都 矛盾 运动 是社会 发展 的基 本动力 , 是 马克 思 主义 的一个 基 本 道 理 , 键 是 我 这 关
又有 对立 斗争 的一 面 。构建 和谐 社会 不 是 说 这样 的社 会 就 没有 了矛盾 , 绝对 同一 的社 会 ; 者说 就 消 除 了解 决 了 或 矛盾 。和谐 社会 也有 矛 盾 , 存 在 差别 , 主要 是 我 们 能 也 但 不能 敢于 承认矛 盾 的存 在 , 确 找 出矛 盾 的所在 , 采 取 正 并
们要 正视 矛盾 , … ”
2 协 调好 农 业 、 工业 、 工 业 等 各 方 面 的经 济 关 轻 重 系 。 力发 展生 产 力 。 进 经 济和 谐 , 构 建 社 会 主 大 促 是 义和 谐社 会的 基础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

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和谐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获得合理的回报,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阶级差距和贫富差距。

其次,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安定与秩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稳定。

再次,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要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

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政府应当承担起主导作用,制定和落实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另一方面,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和个人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和谐建设。

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提供公正的就业环境和合理的待遇,推动社会公平。

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以和谐的态度与他人相处。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挑战与应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是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带来了物质富裕,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均、资源环境破坏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

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基础组织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演讲稿

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演讲稿

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类对
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一重要话题。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不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社会状态。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
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论贫富、不论种族、不论性别,都
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尊重。

然而,要实现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所处的
世界,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

贫富差距、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但是,正
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更需要我们去努力追求和谐社会的目标。

要实现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

只有在一个
公平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和权利,才能够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
责任感和同理心,让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够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最后,和谐社会的实现还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爱护环境,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奋斗!让我们传播爱与和平的理念,让我们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谢谢大家!。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作者: 陈勇[1]
作者机构: [1]成都行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15-16页
主题词: 和谐社会 历史演变 社会发展 社会理想 和谐 社会主义理想 追求 人类 六届四中全会 精神力量 思想资源 治国理政
摘要:构建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美好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的崇高社会理想,是鼓励人们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精神力量.他们所构建的和谐图景,为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路的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

与法同行共筑和谐濮阳县鲁河乡杜堌联校:孙玉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

“和谐”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

“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国人看来,人生的趣味在于和谐,人生的追求在于和谐,人生的境界也在于和谐,可以说和谐是一种哲学性,要求在深层次上达到分析和处理事务和人生的和谐是一种深层的和谐。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都是在这方面进行着努力,于是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禅宗的禅等都是对这一精神境界的追求,并以此来指导实际事务和人生实践,这一精神境界名称不同,达到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都是让人在深层次精神境界上的和谐,和谐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和至高追求。

在现代法制社会下的和谐指和而不同”事物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

共存指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社会的伦理原则和思想方法。

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理性、人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

以和谐理念为指导,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们和平相处,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一般特征。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坚持以人为本,确定科学发展观,实行依法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既是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又是指导现代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理论和战略性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法治是以各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个人素质__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社会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个人素质__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社会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要靠个人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要靠社会制度和谐社会的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是正在追求并不是已经完成)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 【问题1】请教对方辩友:你们所说的社会制度是怎么制定出来的你们有多少了解呢?【问题2】那么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参与制定这些制度的人是否具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呢?还是说随便的一个人就可以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要求呢?(那就说明这样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素质)【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问题3】那么对方辩友您方这不就是已经承认了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需要个人素质而并非是社会制度呀。

2).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①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制定离不开具备一定素质的人的参与,②而且在制定社会制度之后要想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来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则更加的离不开个人的参与,而在人们参与和实施的环节当中,个人的素质则又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真的做到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

③可见,个人素质不仅仅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重要,而且就连社会制度的确立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个人素质的重要地位啊!3).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呢?我想正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和谐的现象,社会才会多多少少显得不太和谐。

但是我们并没有害怕,因为总有这么一些人,恰恰让我们在不和谐中看到了更加和谐的一面【例1】湖南怀化学院的大学生洪战辉的家庭屡遭变故,洪战辉的父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离家出走,面对年幼的弟弟和嗷嗷待哺的妹妹,这名年仅12岁的少年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这就是社会中不和谐的一面啊,但是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不但自己考上了大学,还把“拣来”的妹妹养大,送进学校读书。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内容提要
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

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在理论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上作出了不懈努力。

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总结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从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极不和谐的社会。

作为马克
第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

它不仅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学术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古今对比,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针对当今时代和谐问题的凸显现象,提出要重读古代先哲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并全面地阐述了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儒、道、墨家学派的和谐思想内涵和追寻的和谐社会理想,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内容和传统和谐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得出了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想尝试在前人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思想和社会实践,以便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或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有益的内容。

全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研究意义和课题学术史研究情况。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首先,分析了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的观念无所不在。

被运用到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国家治理和认识自然等广泛领域。

“和谐”是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

中国和谐思想起源很早,周太史伯的“和同”论;晏子的“和与同”区别的论述,说明“和”是万物昌盛、繁衍不已的根据。

在先秦儒、道、墨等学说思想中都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孔子“和而不同”和中庸观;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等。

古代先哲们为了追求一种平等、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还设计过许多“和谐”社会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汉时期《礼记·礼运》所描绘的两种社会生活状态,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这种大同社会构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内容。

“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亦即:心和、人和、天和三部分。

心和指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天和指人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由心和推及人和、天和,这三和总称为太和。

这“三和”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将是我们追求的极致目标。

第三,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而且历代封建盛世的统治者们也都在追求和实践着“和谐社会”。

我国历史上若干强盛王朝出现了史称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的和谐社会现象,其主要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民丰物阜、吏治清明、安定统一、社会和谐。

其形成的原因、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第四,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

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史为鉴”,从古代传统和谐思想和治乱兴衰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无疑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重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继承和弘扬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必须尚贤使能,广纳良才。

只有充分吸收借鉴先人们有益的和谐思想和实践经验,才能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的理想社会。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创新,必将为全世界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作出令人瞩目的伟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