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组织胚胎学

组织胚胎学

《组织胚胎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课程学时:64学时二、课程描述: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它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及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经过266天发育形成一个人的变化过程。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理解人体的发生、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3.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的技能;4.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能力目标: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标本、模型,寻找解剖结构,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观察、归纳、判断、记忆能力;2、通过组织胚胎学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其他基础医学的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3、通过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其它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内容:课时分配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

五、课程考核:1. 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2.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

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情况、随堂练习、实验技能操作,进行综合评定。

3.成绩评估应针对不同生源,采用多样形式,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占70%,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简答题、论述题实验考核占20%。

组织胚胎学 大纲

组织胚胎学 大纲

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代码:208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组织胚胎学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统称。

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主要器官系统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动物胚胎发育的大致过程以及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器官的分化、发生和发育。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组织胚胎学的先修课程有动物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学习,主要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概念;掌握石蜡切片、H.E.染色法、PAS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一)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石蜡切片步骤;H-E染色法;PAS反应等常规研究方法。

理解:组织学研究组织器官微细结构,需要切片,制成5-8m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切片技术包括固定、冲洗、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和染色步骤。

新鲜的组织必须迅速固定,否则会变性。

动物组织柔软,要切片必须把石蜡渗透到组织中,才能在石蜡切片机下切成薄片。

可是蜡和水不相融,必须脱水。

因此上述步骤顺序不能颠倒。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是动物组织最基本的双重染色方法。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细胞核染成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被伊红染成红色。

o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

o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结构。

PAS反应能将组织内的多糖类显示出红色。

应用:简述心脏、小肠等组织的结构;石蜡切片步骤;H-E染色法。

(二)组织胚胎学的基本内容(次重点)识记:组织胚胎学概念;细胞组织培养;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理解:组织学是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机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有机体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细胞组织培养是将活体动物的细胞或组织从体内取出,在无菌条件下,置于培养基中,在离体环境中生长和发育。

《组胚学》课程标准

《组胚学》课程标准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中医、中西医等专业)一、性质和任务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生长及其发育机理的科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主要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熟悉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了解人体胚胎的发生和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组织学部分1、了解基本组织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功能。

2、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几种被覆上皮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联系。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及分类。

3、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功能。

4、熟悉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

了解淋巴的概念和基本成分。

5、熟悉肌组织的特点和类型,掌握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6、了解神经组织的组成;熟悉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类型;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神经纤维的结构和类;掌握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了解神经末梢的类型及功能。

7、各系统组织学(1)循环系统:掌握心脏、动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

了解微循环的概念、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2)免疫系统: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了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了解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概念。

掌握淋巴组织的组成、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管:了解食管一般结构,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胃、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消化腺:熟悉唾液腺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肝、胰的结构以及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了解肝的血液循环特点。

(5)呼吸系统:了解气管与主支气管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肺的结构和功能。

(6)泌尿系统:掌握肾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代码:120002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5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14学时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影像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它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及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经过266天发育形成一个人的变化全过程。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以后临床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操作。

2.重视人体解剖知识,在课程结构上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

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上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在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为以后医学桥梁课、专业课打好基础、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标本、挂图、显微切片、显微图片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组织胚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二、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组织胚胎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整合了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的内容。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而胚胎学则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胚胎发生发育的基本规律,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取舍课程内容。

注重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密切联系临床知识,适时插入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课程目的(一)总体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体的微细结构及胚胎发生发育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具体目的1.知识目的巩固生物学有关细胞学的概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掌握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光镜结构和重要超微结构,理解其相关功能。

掌握各系统中重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联系。

掌握人胚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以及胚胎附属结构的形成、结构和机能意义。

2.能力目的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的技术方法,如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及过程,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畴等。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光学显微镜等实验技能。

3.素质目的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中《组织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它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学科,隶属于医学的形态学范畴。

《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过程和先天畸形发生及防治。

因此,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的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等教学新理念思想。

2.教学内容设置上,学生除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思维和方法。

3.教学方法突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灵活利用案例法教学、团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克服学习中困难。

4.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1)结构与功能关系人体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功能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它能完成什么样功能。

使学生看到结构联想其功能,知道功能就明白需要什么结果。

(2)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和实际应用,重要的知识点均有“临床病例”和提出相关问题,在每一章节都引入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科研进展、医学史、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思考、讨论,同时,加深在专业课中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理念。

组织胚胎学大纲

组织胚胎学大纲

组织胚胎学大纲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代码:208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组织胚胎学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统称。

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主要器官系统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动物胚胎发育的大致过程以及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器官的分化、发生和发育。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组织胚胎学的先修课程有动物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学习,主要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概念;掌握石蜡切片、H.E.染色法、PAS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一)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识记:石蜡切片步骤;H-E染色法;PAS反应等常规研究方法。

理解:组织学研究组织器官微细结构,需要切片,制成5-8m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切片技术包括固定、冲洗、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和染色步骤。

新鲜的组织必须迅速固定,否则会变性。

动物组织柔软,要切片必须把石蜡渗透到组织中,才能在石蜡切片机下切成薄片。

可是蜡和水不相融,必须脱水。

因此上述步骤顺序不能颠倒。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是动物组织最基本的双重染色方法。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细胞核染成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被伊红染成红色。

o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结构。

o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结构。

PAS反应能将组织内的多糖类显示出红色。

应用:简述心脏、小肠等组织的结构;石蜡切片步骤;H-E染色法。

(二)组织胚胎学的基本内容(次重点)识记:组织胚胎学概念;细胞组织培养;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理解:组织学是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机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有机体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细胞组织培养是将活体动物的细胞或组织从体内取出,在无菌条件下,置于培养基中,在离体环境中生长和发育。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代码:12019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54 学时理论:40 学时实验:14 学时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影像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它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及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经过 266 天发育形成一个人的变化全过程。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1 / 8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以后临床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操作。

2.重视人体解剖知识,在课程结构上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

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上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在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为以后医学桥梁课、专业课打好基础、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中《组织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它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学科,隶属于医学的形态学范畴。

《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过程和先天畸形发生及防治。

因此,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的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等教学新理念思想。

2.教学内容设置上,学生除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思维和方法。

3.教学方法突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灵活利用案例法教学、团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克服学习中困难。

4.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1)结构与功能关系人体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功能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它能完成什么样功能。

使学生看到结构联想其功能,知道功能就明白需要什么结果。

(2)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和实际应用,重要的知识点均有“临床病例”和提出相关问题,在每一章节都引入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科研进展、医学史、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思考、讨论,同时,加深在专业课中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的理念。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授课教研室:组织胚胎学学时:51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组织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整合的学科课程,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

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

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坚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施教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理解胚胎发生过程和常见畸形成因,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全面发展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在目前条件下理论为主课程可基本保持学科体系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需解决问题的生活事件、社会事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人体的微细胞结构和发生规律,为学习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巩固生物学有关细胞学的概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2).掌握四大基本组织的光镜结构和主要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

(3).掌握各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和重要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

(4).掌握人胚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以及胚胎附属结构的形成、构造和机能意义。

熟悉人体各系统发生过程的概况,掌握主要器官的发生过程及常见畸形。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从分子、细胞、器官和系统水平介绍人体结构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和功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本课程以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免疫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等后续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掌握正常人体各主要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用解剖学术语:解剖学姿势、常用方位术语、轴和切面术语。

2.熟悉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教学内容1.解剖学的研究内容;解剖学的学习观点和方法;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2.常用解剖学术语。

重点:常用解剖学术语。

教学建议:重点讲解解剖学姿势;常用方位术语;轴和切面术语。

第二章基本组织(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组织的构成,神经元的形态、类型、结构特点。

2.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3.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组织;4.神经组织。

重点: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骨组织的结构;神经组织的构成;神经元的形态、类型。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内容。

组织学是借助显微镜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发生、发育规律和机制的的科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独立的两门学科,医学上习惯将其合称为组织胚胎学。

一、课程理念《组织胚胎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临床课程和护理课程的必修内容。

本学科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组织胚胎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人体重要脏器的微细结构特点以及个体发生、发育规律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要按照大纲各个不同章节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写好讲授提纲,明确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容要着重讲解,讲清讲透,务求学生完全掌握并能实际运用,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显微镜识别人体四大基本组织和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掌握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育过程和颜面、消化管、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器官发生和心脏发生概况、常见畸形和防治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组织胚胎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体的组织构成原理,掌握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基本组织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

在理解四大基本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肝、脾、肺、肾等人体重要脏器的组织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内涵,为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理解人体不同脏器的生理功能和分析病变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另外,学习本课程还要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胚胎学》的学习,能够辨认人体各部结构分别由何种基本组织构成,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标本,能够镜下辨认四大基本组织的组成和结构,并在理解人体各重要脏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对相应组织切片进行镜下观察和辨认。

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能够根据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分析其功能机制,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6分参考学时:总学时:96理论学时:66 课内实践学时:30 实训学时:适用对象: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

只有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才能充分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发展过程,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课程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是根据关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医科类各专业”大专层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医学的有关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医疗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课程总课时78学时,理论为68学时、实践为10学时。

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安排表二、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此外,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本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胚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课程代码:120002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5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14学时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影像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它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及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经过266天发育形成一个人的变化全过程。

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应对以后临床工作奠定知识和技能操作。

2.重视人体解剖知识,在课程结构上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

在讲解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整体性。

3.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上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在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为以后医学桥梁课、专业课打好基础、根据境内社区卫生院各科医师、护师、药师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标本、挂图、显微切片、显微图片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组织胚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采用课内实验、课堂操作等多种形式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和功能为以后走向临床,服务病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时分配《组织胚胎学》课程在第1学期开出,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14学时。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理解人体的发生、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3.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的技能;4.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标本、模型,寻找解剖结构,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观察、归纳、判断、记忆能力。

2、通过组织胚胎学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3、通过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其它基础课和临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内容标准组织学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掌握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类型,了解细胞间质的含义、作用及与细胞的关系。

3.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一些常用研究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一些常用重要仪器的应用。

4.熟悉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立体形态结构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类型,细胞间质的含义、作用及与细胞的关系。

2.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研究技术。

1)一般光学显微镜技术: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嗜酸性、嗜碱性、中性、异染性、亲银性和嗜银性的含义。

2)几种特殊显微镜的应用: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应用。

3)电子显微镜术:透射电镜标本(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过程。

分析透射电镜图像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

扫描电镜样品制作的基本过程。

冷冻蚀刻法和x-射线显微分析术。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常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5)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6)同位素示踪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7)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8)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9)细胞和细胞化学定量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0)组织培养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1)细胞融合和细胞分离术的特点及应用。

3.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立体形态结构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

4.按国际单位制计量显微镜下或显微照片中结构的长度。

实习内容多媒体课件;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制作技术。

实验操作:HE染色切片制作。

第一章上皮组织目的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3.掌握微绒毛、纤毛和基膜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4.了解各种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5.了解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6.熟悉外分泌腺的基本结构、分类及外分泌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7.熟悉蛋白质分泌细胞、糖蛋白分泌细胞、类固醇分泌细胞和肽分泌细胞的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及肌上皮细胞的概念。

2.被覆上皮:被覆上皮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依据。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复层柱状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及主要功能。

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的超微结构和功能,连接复合体的组成。

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4.腺上皮和腺: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腺的发生。

外分泌腺、内分泌腺的一般特点。

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

蛋白质分泌细胞、糖蛋白分泌细胞、类固醇分泌细胞和肽分泌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

外分泌腺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浆液性腺、粘液性腺和混合性腺的特点。

实习内容多媒体课件:上皮组织。

光镜标本:单层扁平上皮(切片与铺片)、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电镜照片: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半桥粒、缝隙连接、基膜、质膜内褶。

第二章结缔组织一、固有结缔组织目的要求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纤维和基质的形成。

3.了解组织液与基质的关系。

4.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5.熟悉网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结缔组织的特点、分类和来源。

2.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和组成。

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光镜结构、染色特点、超微结构和理化特性;基质组成、特性及功能。

细胞: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脂肪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概念;白细胞。

3.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4.脂肪组织的种类、结构特点和功能。

实习内容多媒体课件:固有结缔组织。

光镜标本: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与切片)、成纤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致密结缔组织、(黄色与棕色)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电镜照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二、软骨和骨目的要求1.掌握透明软骨的结构及分布,了解弹性软骨、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2.熟悉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软骨的生长方式。

3.掌握骨组织的结构。

4.了解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血钙调节中的作用。

5.掌握长骨的结构。

6.熟悉骨发生的两种方式。

7.了解骨的改建过程及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教学内容1.软骨:软骨的基本结构与分类依据。

1)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结构、分布。

软骨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基质、特点;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

软骨的生长方式,间质生长,外加生长。

2)纤维软骨与弹性软骨的结构特点与分布。

2.骨1)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的组成。

骨质(骨板)的结构及化学成分。

骨组织的细胞种类。

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成骨细胞的来源、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类骨质,破骨细胞的来源、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调节血钙中的作用。

2)长骨的结构:骨松质、骨密质的结构、内环骨板、外环骨板、骨单位与间骨板。

骨膜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3.骨的发生:膜内成骨发生的过程。

软骨内成骨发生的过程;软骨雏形形成,软骨周骨化,软骨内骨化,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骨髓腔的形成,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

骺板生长与骨的增长,骨外膜与骨干的增粗。

4.骨的改建过程及其意义;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实习内容多媒体课件:软骨和骨。

光镜标本: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磨骨片、脱灰骨、长骨发生。

电镜照片:软骨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三、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光镜结构和主要功能。

2.熟悉血液有形成分的正常值,了解各种白细胞及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特征。

3.了解淋巴的概念与组成。

4.了解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分布和基本特征。

5.熟悉红细胞和粒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6.了解单核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发生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1.血液:血液的组成,血浆与有形成分。

1)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大小、功能及正常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与ATP供能的关系;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的意义。

2)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依据。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正常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及百分率。

3)血小板:血小板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功能和在正常血液中的数量。

2.淋巴:淋巴的概念、组成。

3.血细胞的发生1)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定义。

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分布及基本特性。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巨核系造血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

2)造血诱导微环境的结构基础。

3)血细胞发生的调控机制。

4)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发生阶段及形态演变规律。

单核细胞、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发生。

实习内容多媒体课件: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光镜标本:血涂片、网织红细胞。

电镜标本: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第三章肌肉组织目的要求1.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

2.掌握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