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当代文学 论述题汇总(整理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来自百度文库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概况
当代文学的源流 1、五四启蒙传统:一元化知识分子价值取向; 2、1937 年以后的变化:三分天下 ——国家权力意志;知识分子;大众民间文化; 原因: 战争使社会价值结构的金字塔发生颠倒,战争的主体——农民在民族战争中的作用,引发 了文化的改变,农民又被启蒙者变为知识分子服务的对象,因而他们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纳入了 知识分子的视野。 抗战统一战线的确立,使知识分子——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国家政党的权力关 系开始大量渗透进文学之中。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确立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提出文化军队说;批判知识 分子的小资属性;否定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西方文化模式。 至此,以五四启蒙为特征的五四新文化传统被改造,形以战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规律 自战争开始,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 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正是来自于战 争的伟大实践。两种文学传统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 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这就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种种特点及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文代会的结果和意义有哪些? (1)第一次文代会在后来被当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对 40 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 的文艺运动和创作的总结和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 方向,并对这一性质的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展开方式,制订规范性 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2)第一次文代会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确定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 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3) 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它是国家和执政党对作家、 艺术家进行控制和组织领导的机构。下属的各协会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1953 年 9 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作为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对文学界进行思想领导的重要刊 物《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也在文代会后陆续创刊。 50-70 年代的批判运动主要有哪些?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开始,报刊评介的文章,虽也有个别对影片 的某一局部提出质疑,而大多数则是热烈赞扬。毛泽东认为这种情形,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界 的严重的思想“混乱” ,而参与修改、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人民日报》 社论(1951 年 5 月 20 日),发动了这一批判运动。这是对作家、知识分子发出的“信号” ,要求 他们进行思想改造,以与国家确立的政治方向保持一致。 (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主要是批评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小说。它 正被一些人当作旗帜,用来反对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因而,这些批评,是为了维护第一次文 代会确立的文学规范。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和胡适的批判 (1954-1955)1952 年, 俞平伯将他出版于 1923 年的著作《红楼梦辨》加以增删、修改,改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对于俞平伯的观点和研究 方法,青年批评家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等文章中提出批评。他们的 文章最初发表时,发生了一些波折,后来在作者母校山东大学的《文史哲》上得以刊出 (1954 年第 9 期)。 《文艺报》在被指定转载这一文章时,主编冯雪峰撰写的按语,态度有些暧昧(“作 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去认识《红楼梦》 ,在基本上是正确 的”)。毛泽东于 1954 年 10 月 16 日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成员等,称李、蓝的文章是“三十多年
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 ,提出要开展反对“胡适派资 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 。 (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胡风等与左翼文学内部的主流派别的矛盾由来已久。1955 年的批判,是这一冲突的继续和发展。开始是在文艺思想的范围内,后来成为“政治问题” 。胡 风及其追随者和同情者,被构造为“反革命集团” 。 (5)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7)这一运动,连同对胡 风等的斗争,是 50 年代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在此之后,在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初,还开展 了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主要对象有: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 》(《文艺 月报》1956 年第 9 期) (6)1962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 1963 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判运动。批判的主要对象有: 邵荃麟的“写‘中间人物’论”等。这一批判运动,是“文革”的先声(或“序幕”)。 什么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非主流文学”? 在 50 到 70 年代,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统一性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总体面貌,但在某个时 候、某些作家那里,时或有偏离规范的“异端”现象出现。对本时期的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 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用“非主流”这一用语来表示。 第一,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 史的”概念。它的范围、性质,在当时文学“规范”的状况有关。因此,在一个时间里被肯定 和推崇的一些作品,在另一时间里,可能会当作异端而受到批判。 第二, “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有的作品,发 表后受到批判,有的则没有得到公开发表的机会,而在一定范围的读者间,以各种方式流传。 第三, “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 50 到 70 年代,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它 们或产生于文学“规范”的要求比较松懈,对“规范”发生多样性理解的时候(如 1956 年-1957 年这一被称为 “百花时代” 的阶段, 以及 60 年代初在政治、 经济、 文学政策上进行调整的阶段), 或产生于文学控制虽十分严厉,却存在某种个人写作、 “发表”的空间的时候(如“文革”的后 期)。 (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穷的》白刃《战斗到明天》胡风《时间 开始了》卞之琳《天安门的四重奏》路翎《祖国在前进》 《求爱》 《洼地上的“战役”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