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要点

合集下载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第四纪的定义背景: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人类考古学。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内容:①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②第四纪的地层研究;③第四纪的生物界和古人类的研究;④第四纪的古气候的研究;⑤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及其新形成的构造研究;⑥地貌及地貌形态所反映的内外力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⑦海面变迁的研究。

3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形态、成因和发展的科学,叫地貌学。

4地貌学研究内容: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5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②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③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为兄弟学科。

6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①地址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②气候变化显著;7冰期:地球上大规模出现冰川的时期;间冰期:两次冰川之间的温暖时期;冰进:伴随着气候的继续变冷,冰川的厚度不断增大,其分布范围也不断向周围扩大,这个过程叫冰进;冰退:这种由于冰川消融所引起的冰川厚度变薄以及冰川边缘和末端向着中心及源头退缩的过程叫做冰退。

8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①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前第四纪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关系;②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联系密切;③在大多数场合下,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及构造变形比较轻微;④ 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就,与第四纪构造运动和地形起伏有联系;⑤绝大部分第四纪堆积物是松散的;⑥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石化程度较浅;⑦在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间断;⑧第四纪堆积物的形成过程,当前仍在进行;⑨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复杂。

9第四纪与人类:10地形的形态A地形分级:地球最大规模的地形是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称为行星体地形。

在行星体地形下可以分如下几级地形。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

第四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生物地层层序。

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

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

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3南方地层:(1)下更新统(元谋组) (二次冰期,一次间冰期)(2)中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3)上更新统(一次冰期,一次间冰期)(4)全新统(冰后期)4华北地层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以黄土堆积为主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Q1初气候温暖湿润,中期气候干燥,三趾马红土。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Ⅳ-Ⅴ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

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

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

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

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

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地貌学研究的对象是地貌或地形,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第四级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于第四纪的地貌地形。

研究内容为(1)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可分为地貌基本形态和地貌组合形态3.地形线:4.地形面:5.地形点:6.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冲沟、沙丘等。

7.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答: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答:地貌形态测量是指用数值表示地貌形态的一种定量方法,通常指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3.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答: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1.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时期。

2.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3.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4.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5.崩塌:陡坡(大于50°)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的过程。

6. 崩塌形成、发展与致灾过程(1)陡坡岩(土)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

(2)地下水浸入裂隙(包括岩石原有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土)体与边坡联结力。

(3)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土)体处于临界稳定的危岩状态。

(4)遭受地震、暴雨、融雪、人工不当截坡和爆破等触发,导致岩(土)体突然发生崩塌。

7.顺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

(反之,则为逆地质构造地貌)8.滑坡要素:(1)滑坡体:滑动的岩(土)体。

滑坡体可成一台阶或多级台阶,台面常向坡倾斜,台面上树木倾斜(醉汉林)。

(2)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体移动所经过的面。

滑动面呈向上凹的近似圆弧形,有时可见擦痕和磨光面。

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为一组。

在滑动面上下,常可见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3)滑床(滑坡底座):在滑动面之下,支持滑体而本身未经移动的斜坡组成部分。

9.河谷的形成发展(1)“V”型谷:在河流形成早期(或河谷上游或坚硬岩石或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深深切入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急流险滩多,水流湍急,两岸崩塌发育,断面狭窄的“V”型谷。

第四纪地貌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貌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

2: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刨面3:河流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4:雪线——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分界线(冰斗成群发育于雪线附近,不同时期古冰斗高度与现代雪线的高差是研究古温度波动的重要标志。

5:羊背石——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成的一群石质小丘6:裂点——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坡7: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新月的沙丘。

迎风面微凸而平缓,背风面微凹而陡8:夷平面——由于地壳抬升,原来的平原地貌或准平原风化剥蚀形成山地,而山脊大致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是一假象的平面称为夷平面9:雅丹——河流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二填空1:第四季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显著的地壳活动,广泛的吨级陆相产机务和矿产。

2:戴维斯地理循环说——他认为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事件因素的影响4: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与相关的干温交替变化5:土壤结构——①A层(腐殖层).②B层(淋溶层)③C层(沉积层):6: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叫崩塌7:滑坡要素——①滑坡体,②滑动面和滑动带,③滑床8:滑坡发生的过程——①蠕动变形阶段,②滑动阶段,③稳定阶段9:河谷的横剖面形态——①谷底②谷坡③谷缘10:河床堆积地貌——①心滩②沙洲③边滩思沙嘴11:沙砾的运动方式——①推移②跃移③悬移12:岩溶形成必须必须具有以下条件——①岩石可溶性②岩石的透水性③水的溶解性④水的流动性⑤溶蚀基准面13:荒漠包括——①岩漠②砾漠③沙漠④泥漠14:更新世从老道新——午城黄土,离石,马兰15:第四纪阿尔卑斯山区的冰期从早到晚为①恭兹②民德③里斯④玉本三.简答题1第四纪沉积物有什么特征及类型?①岩性松散②成因多样③岩性岩相变化快④厚度差异大⑤风化程度不同⑥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类型:①暂时性流水,②风力残积③海洋,湖泊,沼泽堆积。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要点总结

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3、地貌的组成要素:形态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

4、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海拔高度(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2、坡度(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3、地面破坏坡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5、冰斗:是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是雪蚀与冰川剥蚀的结果。

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所以风化壳和残积物是同义语。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由原岩岩屑、风化残积矿物及地表新生矿物组成。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

岩溶:是岩溶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岩溶形成的条件:(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

1、岩石成分对溶蚀率的影响: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三类。

其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或白云石,在各种碳酸盐类互层的情况下,岩溶发育取决于优势易熔岩石的含量。

2、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岩石结构对溶蚀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岩石结晶颗粒的大小、结构类型及原生孔隙性。

(二)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1、成分纯、刚性强的岩石透水性好。

2、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教薄层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好。

3、构造发育的地段岩溶作用强、(三)水的溶解性:水的溶解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纯水的溶解力是极其微弱的,只有含有CO2的水才具有溶解性。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考试总复习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0)、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0)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一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岩溶阶段性(填空)每一阶段举例
雪线,成冰作用(2种)
冰川运动的快慢(从横向,纵向两方面看)
冰川类型(4种)冰斗
冰川溶蚀作用(挖蚀,磨蚀)
单背石(名词解释)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与河流对比
风蚀作用
新月形沙丘(2种)(确定风向)
黄土地貌的成因,发育特征
荒漠类型(填空)
黄土地貌(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中国黄土)填空
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人工活动)填空
地貌分带性(垂直分带,纬度分带)纬度分带里重点掌握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特点
地貌年代分(相对年代,地貌地质年代)填空
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继承性)填空
滑坡,滑坡要素,滑坡形态特征(会填图)
{滑坡影响因素(7个)滑坡治理}这个10分
在哪些地貌容易形成城市(①河流的汇合处;②平原或盆地底部;③两大地貌区的分界处;④河谷阶地;⑤海滨和岛屿)填空
中国180万年海面变动特点(3个特点,4个标志)
米兰科维奇曲线(名词解释)
最后自己总结一下第四纪地质学的进展以及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
地貌学
岩溶
冰川
黄土地貌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地貌学: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内力,外力
地貌学研究内容(6个)填空
第四纪特点(5点)
新构造运动
地貌学的基本问题(7个),地貌形态测量的3个指标(高度,坡度,地面切割程度)填空
地貌相对等级(大致看一下就好)
地貌成因(必考)3个方面,顺构造,逆构造地形,地壳运动分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旋涡流(河底旋涡流、河岸旋涡流)填空以及它们的具体影响
0.52的意义
流水的作用(搬运(3),侵蚀(4),堆积)结合风的作用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四纪年代学一、基本概念1.古地磁年代学:测量岩层中的极性正反方向,通过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获得地层年龄。

2.热发光法(热释光法):一般非金属破碎绝缘矿物(如石英)具有受激发光现象,其发光强度与矿物以前吸收的辐射能量成正比,而辐射量的积累是时间的函数,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发光强度可以推算其年龄。

3.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利用矿物和岩石中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自行衰变计算年龄的一类方法。

4.极性5.极性期6.极性事件:指地史时期地磁场极性倒转变化中时间短暂的变化,一次持续的时间只有 10^4~ 10^5 年左右,在地磁年表中的松山倒转期(现称松山倒转极性期)就包括有贾拉米洛、吉尔萨、奥尔都维等极性事件(现称极性亚时)。

7.布容正向期:松山反向极性期后,地磁极曾不断漂移,距今大约70 万年前至今,地磁场的方向和现代地磁场的方向完全相同。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熟记 360 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3.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一.名词解释:1.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 : 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2.气候旋回3.干旱期与湿润期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1.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使用方法?答:( 1)宏观:岩石学地貌生物化石( 2)微观:氧同位素(δ18O)粘粒分子率CaCO3微量元素粘土矿物沉积物粒度参数磁化率生物化石气候标志原理: Q生物绝大多数为现生种类亚种,因此, 可以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 , 推测化石埋藏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方法A、植物化石B、哺乳动物化石C、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D、其他微体动物化石2.简述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及特征答: A 、全新世气候研究的主要材料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主要根据植被演替、冰川末端、冻土边界和林线位置高度变化、海( 湖 ) 面升降、冰芯中δ 18O及其尘土含量、树木14C 及稳定同位素(H2、δ 18O)、树木年轮,物候记录和考古历史资料。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山地和丘陵的划分:1.山地:山地是由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形态组合,是新构造运动大于外力剥蚀作用且两者都很强烈的地带;2.丘陵:丘陵是海拔500m以下的走向明显或不明显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

第四纪的基本特征: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①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②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③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和地貌的构造形态和变位。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土壤与残积物区别:最根本的区别①土壤具有肥力;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残积物快。

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泥石流:山区斜坡或沟谷中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润后,形成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快速流体。

崩积物特征:有一定分选和岩性变化:碎石撒落是大砾随惯性远移到坡脚下,细砾滞留在坡上,细土充填空隙,显示下粗上细的粗略分选。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

第四纪地质学复习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海平面一、海平面位置确定的标志1、沉积物标志:泻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2、地貌标志: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波切台、沿岸沙堤、贝壳堤3、生物标志:珊瑚礁坪台、有孔虫、介形虫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中的氧同位素值能反映海平面变化二、海平面波动原因1、冰川型海平面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海平面波动2、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可造成全球性或局部的海平面变化3、其他型海平面变化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均衡型海平面变化第四纪生物界一、第四纪生物界特点1.北半球的生物界变化比南半球明显2.陆地上的生物界变化比海洋明显3.在陆地上,哺乳动物变化最明显,植物变化最小,第四纪期间的植物基本上是现生种,而且在形态上与现在差别不大。

4.哺乳动物演化在第四纪期间最迅速,在第四纪不同时期有明显差别。

5.人类的出现和演化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相继出现了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6.从全球动物现代分布来看,越是向南,动物构成越具有原始性7.由于第四纪气候冷-暖、干-湿剧烈波动,生物在空间上频繁迁移,与前第四纪的生物界明显不同。

二、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德氏后裂爪兽)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2、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南北分异非常明显,周口店动物群具有北方型特点。

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出现了比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有大量进步种属出现,比如狼、狐、獾和小型啮齿类含有北京猿人化石和文化遗迹3、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更新世以前的种类已经灭绝,如中国鬣狗、剑齿虎。

中更新世出现的一些种类高度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数量和体形都增大出现了现代种属——如野驴同时还发现了人类化石(Ordos man)及其文化遗迹生存环境——草原型群体4、全新世动物群四不象鹿动物群三、古人类及其文化1、人类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说明:(1)总分100分。

题型可能包括以下五类,各类型可能所占分数的比例并非最终考试题型分数的比例;(2)该重点并不涵盖所有考试内容,所以复习时除针对重点外,还要阅读和理解课件和教程上的其它内容。

为方便大家复习,复习重点中标出了参考页码等信息,有的有参考答案,但并不意味这些是重点中的重点。

一、填空(每空1分,可能占10分)如:1.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_______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是以地球表面的起伏形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研究地表起伏及其发生、发展、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规律的科学。

2.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中更新世的______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第四纪中国北方出现的有代表的动物群: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的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的萨拉乌苏动物群。

二、判断题(每题1分,可能占10分)如:1.地貌学属于地球科学,而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历史地质学。

(对)2.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大陆冰盖地区可以经常看到冰斗地貌。

(错)三、名词解释(每组3-5分,可能占20分)如:1.顺构造地形与逆构造地形:地形正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称为顺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形。

2.准平原/夷平作用/夷平面: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准平原。

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

地壳运动处于上升时,使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又会受到侵蚀破坏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就称为夷平面。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则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篇)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内容整理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第四纪资源开发与区域地质研究;(2)工程建筑;(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4)其他:摇杆、测量、土地规划、军事、物探、旅游等。

2、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运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4、第四纪划分方案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相应的地层分别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

中国传统上把第四纪(系)二分,只分为更新世(统)(Qp)和全新世(统)(Qh)。

5、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地风化;(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

6、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标志(1)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2)地貌标志:剥蚀和堆积地貌是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的一种特有标志;A.直接标志:堆积地貌形态;B.间接标志:剥蚀地貌形态及相关沉积物;(3)环境标志:物理、化学、生物标志。

A.物理环境标志: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B.化学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C.生物环境标志:指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植物化石和遗迹。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是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基本知识为主体,并吸收沉积学、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物学、新构造学和地质年代学等有关知识组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

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填空or简答)1、第四纪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地质研究2、工程建筑3、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4、其他第二章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第四纪分期与堆积物特征现代第四纪:是综合性的,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

2、人类极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

3、显著的地壳运动。

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

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类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

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分期: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填空or简答)1、岩性松散2、成因多样3、岩性岩相变化快4、厚度差异大5、不同程度的风化6、含有化石及文化遗存第二节地貌的形态地貌:是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有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地形面:是地表面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是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是两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地貌形态测量指标:1、高度分为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两种地貌形态之间的高差,如阶地面与河床平水位间高差、溶洞底部与河床高差等。

2、坡度:是指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形面的倾斜度,如夷平面、阶地面和斜坡的坡度等。

3、地面破坏程度常用的有地面刻切密度、地面切割深度和地面破坏程度数据等。

4、地貌的形态类型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Ø)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冰期旋回:气候旋回:10、物候记录: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阶,持续了约1.5ka。

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

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

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

最早由H. Heinrich 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简称H事件。

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

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12、古地磁极性年表:释光测年:13、应用第四纪地质:农业地质:14、末次冰期盛冰期:晚冰期:末次冰消期:二、辨析题备注1、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

2、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也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对国际第四纪研究最大的贡献。

3、中国黄土、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合并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有:0.70~0.80 Ma B.P.、1.80~1.90Ma B.P.、2.50~2.60Ma B.P.和3.20~3.50 Ma B.P.四种。

其中使用最多且彼此长期处于对立的是1.80~1.90Ma B.P.方案和2.50~2.60 Ma B.P.方案。

5、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于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Ma B. P.。

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0.13 Ma B. P.,相当于MIS5(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

全新世从10 ka B. P.开始,并可三分,即早期(10~8.0 ka B. P.,Qh1)、中期(8.0~3.0 ka B. P.,Qh2)和晚期(3.0~0 ka B. P.,Qh3)。

6、中国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泥河湾剖面,而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为元谋剖面。

7、中国黄土粒度分布由两个组分组成,第一组分为分布峰度较高的粗粒组分(20~70 μm),是黄土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组分代表了冬季风近距离低空搬运的粉尘物质,其粒度指示了冬季风的强度;第二个组分是一种峰度较低且分布范围较宽的细粒组分(2~10 μm),可能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气流搬运。

8、根据风沙动力学研究,在一般风力条件下,>70 μm的粒级组分主要以跳跃或滚动的方式进行搬运,20~70 μm为短期悬浮,<20 μm为长期悬浮。

即,70 μm是悬浮的上限。

9、在风尘堆积中,粒径大于62.5 μm的粗颗粒物质大体可作为当地物源组分的标识。

10、如果湖水物理能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的干旱气候,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的湿润气候。

11、如果流域降水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则气候湿润期,湖泊沉积物变粗;干旱期,湖泊沉积物粒度变细。

12、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δ18O的时间变化曲线或气候变化曲线是由许多氧同位素阶段组成的,偶数阶段(δ18O值高)为冷期,奇数阶段(δ18O值低)为暖期。

13、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在1.6 Ma B.P.之前为100 ka和41 ka的叠加周期,在1.6 Ma B.P.与0.8~0.6 Ma B.P.之间,气候变化为41 ka的周期,在0.8~0.6 Ma B.P.之后,气候波动周期为100 ka。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5、我国现代动物分区跨越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区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

16、全球动物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17、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迁和构造运动。

18、恢复第四纪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指标或方法包括植物化石(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植硅石、分子化石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19、由于第四纪地层中植物大化石稀少,第四纪植被的恢复基本上都是依据孢粉的研究。

20、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S32,其底界年龄为2.60 Ma B.P.,而顶界年龄为1.26 Ma B.P.,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1-L15,时代为1.26~0.073 Ma B.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15-S5,1.26~0.48 MaB.P.)和上离石黄土(L5-S1,0.48~0.073 Ma B.P.)。

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1层黄土。

21、新构造的类型包括:隆起构造、坳陷构造、断块构造、活动断层、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

22、青藏高原地区3.4 Ma B.P.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期次依次为:青藏运动A幕、青藏运动B幕、青藏运动C幕、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和末次造貌运动。

青藏运动A幕是发生在3.4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青藏运动B幕是发生在第四纪初2.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青藏运动C幕是发生在1.8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昆黄运动是发生在1.2~0.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

23、中国黄土研究显示古地磁M/G界线附近的风尘堆积发生了明显变化,M/G界线以上为黄土沉积,以下为红土堆积。

()24、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在M/G界线前后植物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M/G界线之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而在M/G界线以上则常见温带落叶阔叶植物。

()25、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研究成果显示,气候特征在古地磁M/G界线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M/G界线之下为湿热气候,之上为干冷气候。

()26、真牛、真马和真象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时代约为2.6 Ma B.P.。

()27、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条件下形成的,代表的是湿热气候环境,红粘土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而黄土是冬季风作用的产物,代表的是干冷气候环境。

()28、砾石的排列方向可以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砾石的最长轴往往平行于岸线排列,纵向排列。

()29、对我国的黄土研究显示,黄土的磁化率明显低于古土壤层。

因此,黄土磁化率是衡量黄土成壤作用的有效替代性指标:气候条件湿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强烈,土壤中所含的磁性矿物就会增加;而在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对增加的碳酸盐矿物稀释了磁性矿物的浓度,同时,干冷的气候环境也不利于磁性矿物的生成,从而导致磁化率降低。

黄土中高的磁化率代表了成壤作用强的气候暖湿时期,低的磁化率代表干冷气候期。

()30、沉积物保存的磁信息可以追索人类活动,高磁化率被当作是侵蚀作用的标志,被污染的环境物质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较低的频率磁化率。

()31、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可以用于古气候重建,绿泥石和伊利石的相对富集与冷干气候有关,高岭石和蒙脱石则是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形成。

()32、黄土中的CaCO3含量的变化反映了降雨量的多少,黄土层中的CaCO3含量高于古土壤层。

()33、黄土中的TO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TOC含量高指示暖湿气候,含量低指示干冷气候。

黄土层中的TOC含量要低于古土壤层。

()34、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沉积物中的Fe2O3和Al2O3等湿润型氧化物相对富集,而CaO和Na2O等干旱型氧化物相对淋失。

()35、可以用“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的形式来反映沉积物经历的化学风化特征及揭示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