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6 月光曲》 优质课教案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辨哪是事实,哪是联想。体会事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好处。
2、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问好。
2、互动:打节奏。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朦胧的“月光”充满诗意,在朱自清的笔下“月光如水”,在“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中,“月光”满是思乡的惆怅,而在贝多芬的乐曲中,“月光”随着悠扬的旋律转变成一幅幅奇丽的画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曲》。
三、回顾旧知
1、听写词语。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拿出练习本我们来听写下列词语:
清幽蜡烛琴键xx
xx霎时间微波粼粼
师:请自己对照大屏幕来订正。(ppt出示)
指导“粼与鳞”可以通过“形旁表义”的特点来区别。
2、指导学生有序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谁再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呢?可长可短,“短”一句话,“长”两三句话。
过渡: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个夜晚呢?谁来说?
师:那文中描写这个夜晚的句子有哪些呢?请大家一边浏览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来。
四、体会环境(学习第8小节)
1、品词析句
ppt出示:1、他到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2、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1)师:大家自由读读这些句子,在这些语句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环境呢?
(2)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都能体会到什么呢?(3)师总结:“幽静”多形容环境,而“清幽”呢,我们结合这个句子来看(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月光”如同银纱笼罩着茅屋,而茅屋里因为有了月光而变美了,“清幽”多形容风景。
师:那就让我们读出这份“静与xx”吧。
2、指导有感情朗读第8小节。
ppt出示: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师:谁来读一读?
师可从“语速、重读、长句子中间的语法停顿等方面来指导。
3、体会环境作用。
师:此时贝多芬心中有对盲姑娘的同情,有他乡遇知音的激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更是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旋律从他的指尖流淌,这首旋律就是《月光曲》。
五、学习第9小节
1、师:这首《月光曲》听起来怎样呢?我们接着看:ppt出示: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师:读到这儿,你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样的曲调呢?请大家跳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描写《月光曲》的呢?
师:跳读:指读文章时有选择地跳过无关紧要的句子、段落,而抓住关键句段的一种方法。
2、出示第9小节。
ppt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师:请大家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它写了《月光曲》的曲调吗?它写了什么?(月亮、海水)
(2)师:请大家用“——”划出描写月亮与海水的句子来。
(3)师:怎么会出现“月亮与海水的呢?(听了《月光曲》联想的。)
(4)课件出示:联想:由听到的、看到的人或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叫联想。联想一般由“好像、仿佛、似乎”这样的词语引出来,这是联想的重要标志。
(5)师:那没划线的句子写了什么呢?
ppt出示: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2、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师:皮鞋匠听乐曲和看妹妹的表情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叫“事实”。
师:第9小节既写了事实又写了联想,下面请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事实与联想”部分。
3、师:皮鞋匠听乐曲和后面联想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对照着第9小节,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ppt出示:皮鞋匠听着(),联想()。
皮鞋匠看看(),联想()。
师根据生回答总结:原来后面的联想是根据前面发生的事实而产生的。
4、体会画面。
师:皮鞋匠到底联想出了怎样的月亮与海水呢?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朗读:1、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是的,有微波粼粼的海面,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有穿过微云的月亮,每一幅画面都不相同,月亮与海水在不停的变化着。让我们读出这些变化来吧!
(1)请大家选你喜欢的部分来读。(师对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
(2)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合作读。(配乐)
5、体会曲调。
师:这或宁静或壮阔的景象,是因为兄妹俩听到了怎样的《月光曲》呢?
ppt出示:三幅画面。
师:我们来看第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此时《月光曲》的节奏怎样呢?(舒缓)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完成第二、第三幅画面的节奏。
生汇报发言。(轻快、激昂)
师总结:是的,《月光曲》的旋律就是由刚开始的缓慢变的轻快到后面越来越快,越来越高亢。
师:这样的《月光曲》听起来怎么样?
6、体会事实与联想相结合的作用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联想的画面,如果我们去掉这些联想部分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ppt出示: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1)读一读,生谈感受。
(2)师总结:通过与原文对比,我们明白了加上联想,我们能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也能体会到皮鞋匠听到了怎样的《月光曲》。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这样,先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写清楚,再加入联想就能把自己听到看到这种事物的感受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