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 师说 作业
《劝学》、《师说》含答案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劝学》(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二)文学常识填空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今义(4)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56(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î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D.须臾.(yú)镂.刻(lï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解析: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吾从而..师之C.金.就砺则利D.木直中绳,以为..轮解析:B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今义:“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C项,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
D项,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A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拘于时,学于.余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项,都是助词,表判断。
C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向。
D项,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是助词,的。
答案:B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师不必贤.于弟子D.小.学而大遗解析:A项,“水”,名词用作动词。
B项,“日”,名词作状语。
D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C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师不必贤于弟子B.不拘于时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状语后置句。
B项,被动句。
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师说》,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劝学》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部编版高一劝学、师说及迁移练习
《劝学》荀子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1.内容概要: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人要成为君子是要靠后天努力的。
2.艺术手法:善于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道理;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来加强论证的效果;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习题训练】廉耻顾炎武①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②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
③三代:指夏、商、周。
④顷:最近。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22.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四个字)的关系。
(2分)23.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24.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题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向下)B.举匏樽以相属(用葫芦做成的酒器)C.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D.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1.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下,名词作动词,攻下。
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古代一种文体,用韵严谨,句式整齐,内容上侧重写景状物以抒情或说理。
B.壬戌,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C.美人,本指容貌姣好的女子,古诗文多代指自己倾慕、怀念的人,本文指君王。
D.孟德,是曹操的字,孟仲叔季指兄弟长幼顺序,“孟”排行最长,“季”为最幼。
2.A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韵严谨,句式整齐”,赋的押韵、句式较为自由。
故选A。
3.下列对第③段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主客问答是赋常用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寄蜉蝣于天地”体现了作者善用比喻手法,将人生短暂的感叹表达得具体可感。
C.第③段实质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但纵观全文,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一世之雄”的豪情。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D.“意在抒发‘一世之雄’的豪情”错误。
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C.举匏樽以相属举:举起、端起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B.正:整理。
句意: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师说》练习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必修上册《师说》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解释括号前面的词①古之学者( )必有师。
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 )耻( )师焉,惑( )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③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二、说出下面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师①吾从而师之( )②则耻师焉(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十年春,齐师伐我( )(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道芷阳间行( )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为五百人立传( )(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其皆出于此乎(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系列0124(《劝学》+《师说》+《赤壁赋》)(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文默写分课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附:参考答案10.《劝学》(荀子)一、情境式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重点:“受”“砺”“利”)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生”“假”)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重点:“德”“得”)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点:“小流”“江海”)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埃”“黄”)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鳝”“躁”;句中无“而”)二、直填式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重点:“骐骥”“跃”“驽”“驾”)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重点:“朽”“镂”)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点:“跬”“至”)4.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重点:“渊”“蛟”)5.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重点:“舆”“致”)6.假舟楫者/而绝江河(重点:“楫”“绝”)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重点:“须臾”“尝”“跂”)8.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重点:“臂”“彰”)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重点:“有”“槁”“暴”“挺”)10.木直中绳/其曲中规(重点:“中”“曲”)10.《师说》(韩愈)一、情境式1.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重点:“常”)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术”“攻”)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卑”“盛”“谀”)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重点:“读”“惑”)5.圣益圣/愚益愚(重点:“益”)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重点:“惑”“终”)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也”)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受”)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重点:“庸”“知”)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矣”“欲”)二、直填式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重点:“固”)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重点:“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重点:“亦”)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重点:“贱”)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重点:“愚”)5.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重点:“焉”)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重点:“授”“读”“惑”)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重点:“若”“似”)8.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重点:“齿”“及”)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贤”)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重点:“艺”“拘”)16.《赤壁赋》(苏轼)一、情境式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点:“清”“徐”)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点:“诵”“窈窕”)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露”)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重点:“袅袅”“缕”)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重点:“渺渺”“兮”“予”)6.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重点:“缪”“苍苍”)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舻”“旌”“蔽”)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重点:“酾”“槊”)9.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重点“盈”“卒”)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蝣”“沧”“粟”)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壑”“潜”“嫠”)1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重点:“戌”“既”)二、直填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徘徊”)2.纵一苇之所如(重点:“纵”“苇”)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重点:“冯”“御”“遗”)4.击空明兮溯流光(重点:“击”“溯”)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重点:“慕”“诉”)6.固一世之雄也(重点:“固”)7.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重点:“麋”“匏尊”“属”)8.哀吾生之须臾(重点:“须臾”)9.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重点:“挟”“遨”“抱”)10.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重点:“逝”“盈”)1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2.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重点:“毫”)13.惟江上之清风/目遇之而成色(重点:“惟”)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重点:“无禁”“竭”)15.不知东方之既白(重点:“既”)。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10劝学师说提能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解析】A项,“受”通“授”,传授。
B项,“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C项,“有”通“又”;“暴"通“曝”,晒.2.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C)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下列加点字中古今没有差异的一项是(C)A.蚓无爪牙..,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之利B.今之众人C.圣人..贤于弟子..之所以为圣D.师不必【解析】A项,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B项,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很多人。
D项,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B项,被动句;A、C、D三项只有状语后置句。
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木直中绳,以为轮【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用作状语;C 项,形容词使动;D项,动词使动用法。
6.有人依据现在的学习状况,写了《劝学新篇》,这里选了前半部分,请你续写四句话,使意思完整。
劝学新篇父母之心,天下一般;生儿养女,连心连肝;盼子成龙,望眼欲穿;操心儿女,心血耗干。
家务农活,全部承担;夏顶烈日,冬冒严寒;春经雨露,秋经霜寒;饱尝辛苦,历尽苦难.节衣缩食,养咱吃穿;长年辛劳,发白腰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示例)父母之恩,重于泰山__要当强者,扬起风帆__闯过暗礁,越过险滩__宏志骄子,目标实现__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师说劝学基础积累练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
①以为轮( ) ②就砺( )③槁暴( ) ④须臾( ) ⑤驽马( ) ⑥跬步( )⑦金石可镂( )⑧跂而望( )⑨骐骥( ) ⑩爪牙(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2)以为轮(_____)(3)君子生非异也(_____)(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①君子②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①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②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2)金就砺则利(_____)(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6)积善成德(_____)(7)以为轮(_____)(8)非能水也(_____)(9)用心一也(_____)(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测试题(必修上全册)(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测试题带答案带答案题型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 卷B 卷,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学过的所有古文。
一、A 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 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教材古文目录: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第16课三、赤壁赋/苏轼四、登泰山记/姚鼐一、《劝学》/荀子A 卷:夯实基础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取材于韩愈《师说》)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C.道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3.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4.用原文填空。
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___ 学者: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C.吾从而师之___ 从而:跟随(他)。
D.君子不齿___不齿:不值得谈论。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心备.焉备:具备而闻者彰.彰:清楚B.不积跬.步跬:一步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郯子之徒.徒:同类的人B[B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
D项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B项,古义:寄身,托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
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
“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能不更加愚昧?(5)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8)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
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每段不超过6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
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
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9.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请为它们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画外音一)人心在互相体谅中温暖,世界在相互礼让中美丽。
(或“长辈是晚辈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向您鞠躬”。
)(画外音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却义无反顾;他们也有家人朋友,却无惧无畏。
(或“你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血浓于水的深情”。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
②没:同“殁”,死亡。
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④箸:通“著”,显明。
⑤蝡:同“蠕”,微动。
⑥傲:浮躁。
⑦囋:形容言语繁碎。
⑧向:通“响”,回音。
⑨方:仿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断句时,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借助关键词和断句技巧进行排除即可。
“君子之学”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宜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后面断开,可排除A、C。
根据句式的对称性,可排除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D[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C[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句子时,应通读语段了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