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城一体视角下高铁站点周边更新城市设计——以成都火车南站为例
站与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站城一体化
站与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站城一体化Station and City:Station-city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李春舫I Li Chunfang中图分类号TU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4-0097-05收稿日期2019-12-17摘要在我国城市更新逐渐由增量更新转化为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的建设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幵发模式”(TOD)与城市协调发展。
该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TOD与“站城一体化”的现实逻辑,总结了“站城一体化”的交通枢纽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更新交通枢纽TOD站城一体化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hina's urban renewal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incremental renewal to stock renewa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a订way transportation hub adopts the"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which develops in harmony with the city. Combined with an engineering example,we discuss the realistic logic of TOD and"station-city integration",then we summariz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portation hub of"station-city integration",and point out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t present.Keywords Urban renewal,Transportation hub,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Station-city integration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的城市更新进程,城市更新的方式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逐渐由增量更新转化为存量更新。
基于站城一体化视角下
基于站城一体化视角下站城一体化是指城市与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站之间的紧密结合,使站点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同时也让城市更加便利和现代化。
这种一体化模式既可以让站点更加便利和实用,也可以使城市更加便捷和美观。
站城一体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方面,站城一体化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交通的发展更加便捷,城市的经济活动也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业、商业、物流等方面的发展也更加便利。
另一方面,站城一体化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通过在站点周围建设各种便利和美观的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还可以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商。
站城一体化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十分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大,城市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站城一体化可以使得交通流量更加顺畅,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
例如,在地铁站周围建设商业中心、餐饮、娱乐设施等,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市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建设站城一体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需要优化交通方式。
随着城市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站城一体化的建设可能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
最后,还需要照顾老年人和残疾人。
站城一体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需求,为其提供便捷的出行设施和服务。
综上所述,站城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站城一体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加强城市交通的发展和优化。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充分维护公共利益,推动城市的协同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
高速铁路车站建筑设计与城市形象
高速铁路车站建筑设计与城市形象高速铁路的发展给现代交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不仅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出行方式,更给城市的形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节点,高速铁路车站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交通运输的功能需求,更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形象相协调。
本文将探讨高速铁路车站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形象相结合。
首先,高速铁路车站的建筑设计需要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历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高速铁路车站作为城市的门户,其建筑设计应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呼应。
比如,在古城市中,可以将高速铁路车站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传统建筑的元素中,如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采用传统手法进行装饰等,以此展示城市的传统特色。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给乘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城市形象的鲜明性。
其次,高速铁路车站的建筑设计应该体现出城市的未来特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高速铁路车站作为现代化交通设施的代表,其建筑设计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体现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比如,在设计上可以运用前卫、创新的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打造具有科技感的建筑形象。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还可以展示城市的发展实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
此外,高速铁路车站的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城市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外观上,还包括城市的环境质量。
高速铁路车站的建筑设计应该注重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还可以在车站周围规划绿化景观和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
最后,高速铁路车站的建筑设计还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需求。
城市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还需要关注人们的体验。
高速铁路车站作为交通枢纽,其建筑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为乘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出行环境。
“一站一成都”1——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
关 注“一站一成都”1——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杨莉 姜雪燕 王慧*“一站一成都”是在学校课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双轨道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指引下构建的项目式学习。
它着眼于成都地铁每一个站台的不同设计,综合了语言、文化和艺术等多方面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实作类项目式学习。
一、项目产生——从主题到项目进行倒推本项目的产生经历了从方向到主题再到项目,不断往回追溯的倒推过程。
(一)方向:办学理念与“天府文化”相遇“东方精神,世界眼光”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旨在回归中国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打开国际视野,融合世界文化。
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承载家乡本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载体。
“天府之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现今“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两汉文化、三国文化、唐宋诗词、川剧艺术、抗战文化等都堪称翘楚。
天府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摘 要: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以“一站一成都”项目式学习为例,通过“为成都地铁站点进行站台文化设计”的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家乡文化,促进创意表达,从而培育核心素养。
文中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项目的产生、设计、实施与评价各环节。
关键词:“一站一成都” 项目式学习 项目产生、设计、实施 项目评价 创意表达1本文系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双轨道课题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6Z09)研究成果之一。
* 杨莉,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校长;姜雪燕,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副校长;王慧,四川省成都市东光实验小学发展室副主任。
息坚定了我们寻求文化理解的方向。
(二)主题: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碰撞如何将对“天府文化”的理解变得更加具体?结合学校的课程定位,我们将文化理解聚焦在“学生对文化的多重体验和创意表达”上,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将自身对文化的理解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
由此,从“理解天府文化”延伸到“创意表达成都文化”的主题上。
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快线枢纽工程—火车南站结构设计
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快线枢纽工程—火车南站结构设计摘要: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一期的火车南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它与1、7号线进行换乘,它们是集合了轨道交通干线、轨道交通快线、国铁站房、公交枢纽综合体及地块商业开发客流的大型换乘枢纽。
18号线火车南站周边条件复杂,首屈一指的结构难点在车站西侧的火车南站南行桥的桩基础与650米长的车站平行设置,桥梁桩基离车站基坑最近距离约1.3米,其次对既有车站的改造也是本站结构难点之一。
关键词:火车南站;换乘;不同客流;桥梁基础;基坑;净距;既有线;运营;改造;便捷;舒适一、工程概况18号线起于火车南站,沿天府大道东侧向南敷设,经环球中心、世纪城、麓山至天府新区博览城片区,之后穿越龙泉山向东经三岔湖片区至新机场。
18号线线路全长59.27km,共设置9座车站,其中8座地下站,1座地面站,平均站间距7.2km。
设合江车辆段综合基地一处,预留临江停车场一处(近期工程),设主变电所三座,其中麓山主所与1号线三期工程香山主所和设,合江主所设于合江车辆基地内,临江主变电所设于临江停车场内。
采用双线全封闭独立运行系统,速度目标值140km/h的地铁A型车6辆编组,采用交流25kV架空悬挂接触网供电。
18号线火车南站是成都首例集合了轨道交通干线、轨道交通快线、国铁站房、公交枢纽综合体及地块商业开发客流的大型换乘枢纽,在本站形成换乘关系的3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是南北干线,7号线是环形干线,18号线是疏导1号线客流的辅助干线,同时也是机场快线。
1号线客流多为单站台过站客流,7号线客流多为交互换乘客流,对车站客流组织的需求是便捷换乘,1号线与7号线设置的“站台直达换乘楼梯、换乘客流单循环”换乘体系满足1号线与7号线换乘客流的需求。
18号线客流具备机场快线的特性,对车站客流组织的需求是快速换乘,18号线与1、7号线之间设置的“双通道、单循环”换乘体系满足18号线与1、7号线换乘客流的需求。
站城融合视角下高铁站点周边城市设计研究——以重庆沙坪坝站为例
行高铁站点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建设,从简单的沿车站向周边发展逐渐深化到车站与城市融合的“站城融合”发展阶段[1]。
以车站为载体的TOD 模式和站城融合发展模式中,对站点及其周围地区的功能整合与发展也就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未来,中国城市的轨道交通枢纽及其周边区域将是我国城市联系最为紧密、最具活力的空间,人们对其要求由原来重视其交通效能,正逐步地向更重视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行体验、城市空间品位等理念上转化。
而如何对城市轨道及交通枢纽地域实施科学定位与有效发展,使城市枢纽空间真正地融合在都市空间与公众生活之中,并实行站城融合的开发是促进集约式发展城市,是重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1规划背景随着城市交通的日渐发达,铁路站点已经从原来功能单一的交通枢纽,向大型交通商务综合体建设方向发展;从原本在城市边缘的交通性建筑物,逐步变成了引领都市发展的重要活化剂[2]。
而高速铁路等主要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也是未来趋势所在,在当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中,怎样在既有的规划基础上,合理地统筹站点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城市发展地区的经济活力,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十分关键的问题[3]。
站城融合概念的提出及其建设方式的探索,带来了城市设计与高铁站点相结合的全新视角,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并推动城市空间的进一步优化。
摘要 研究从高铁站点站城融合的视角,结合高速铁路车站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阐述了站城融合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演变历程,总结了站城融合下城市发展的三种基本模式,并以重庆沙坪坝站为例,在分析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明确重庆沙坪坝站站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肌理缝合、枢纽换乘、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发展及周边城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站城融合;城市设计;高铁站点;城市更新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际铁路地下站空间绩效优化方法研究”(52008344)DOI 10.19892/ki.csjz.2023.23.22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surroundingareas of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and summarizes three basic modes of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Taking Chongqing Shapingba Statio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ongqing Shapingba Station’s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is clarified, and four design strategies of the urban texture stitching, hub transfer, public space and landscape design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area and the design of surrounding cities.Key words station-city integration; urban desig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urban renewal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许多省(区、市)也开始利用高铁站点建设的契机,寻找并进作者简介:毛雨晴(1996—),女。
站城融合策略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应用
38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南沙枢纽站位于广州市南沙新区,是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核心。
1小时有效通达“一湾三区”珠三角核心圈层主要城市及交通枢纽;2小时有效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交通枢纽;3小时有效通达珠三角区域。
未来,将形成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平台共享的高品质一体化立体服务城市空间。
南沙站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需将城市设计与高铁站点的建设相结合,即讲求站城融合。
2.2城市设计南沙片区具有非常独特的风貌特色,它位于珠江出海口龙门水道西岸,市三江汇流之处,是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
南沙原为古海湾,海水连天,岛丘错落。
经海洋平面变化,沙泥淤积,渐成洲坦,拥有“水道”是其特色之一。
广州十九涌位于广州的,只有石堤坝,一涌到十九涌由以前知青年代填海筑堤岸建成。
十九涌是广州的候鸟而南沙枢纽片区刚好在七到九涌之间。
南沙枢纽片区现状地形平整,高程约为3.9-5.8为主,高程约5.4米。
七涌水体进入枢纽核心区,对铁路、地铁、人行广场及周边开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位置,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努力要保留河涌印记,去再现地方传沙站及周边城市设计采用“1+N体系”,强调一条南北中轴串联城市水道河网,同时。
高铁站净高可达13米,其数据均大于雄安站与佛山西站线下候车空间,南沙站有做线下站房,按现状条件若设计成纯线上式高铁站等于人为举高城市,需把匝道抬高30米进站,理利用线下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线下式候车。
由于城市中铁路线割裂城市肌理,将城南北,织补城市空间。
连桥加宽形成空中花园平台与商街,同时增设线上式候车增强候车需求,顺应铁路客运站发展趋势。
南沙站设计讲求流线明确、秩序感强,线上与一部分,作为交通枢纽的同时,也与周边城市开发紧密联系,通过通廊、空中花园、市,使站城紧密融合,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车站不再是割裂城市的存在,使它成为给混合新模式,即:以线下式候车为主,线上式候车为辅的高铁站房新模式。
高铁TOD引导模式下城市交通枢纽扩能工程实践探索—以成都站扩能改造工程城市规划设计为例
高铁TOD引导模式下城市交通枢纽扩能工程实践探索—以成都站扩能改造工程城市规划设计为例摘要: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2019年首次提出川、渝两地共同规划研究成渝中线高铁,成渝中线正式纳入国家级城市圈发展集核,原火车北站成为始发站,作为川渝地区重要增长极,成都市成都站肩负着千万级新一线城市交通枢纽的桥头堡作用,火车北站片区的“北改”政策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城市交通枢纽对于城市片区交通疏解、人群集散、城市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说明了我国现代高铁枢纽地区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具体策略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铁TOD;城市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城市设计一、项目背景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制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成渝中线高铁自重庆枢纽重庆北站起,向西经重庆市渝北区、沙坪坝区、璧山区、铜梁区、大足区,四川省资阳市、成都市,引入成都枢纽成都站,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成都站扩能改造配套枢纽工程主要包括铁路轨行区上盖公园、北广场公交场站及南广场等项目。
项目核心助力成都站及周边商务区发展,提供城市活动的理想去处,为区域内带来繁荣的生态价值。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1、现状问题分析(1)铁路站场割裂城市,南北通行受阻受铁路分隔,城市路网连通性差,站区南北联系弱。
因为铁路及平行铁路的二环立交造成城市南北片区的分割,导致人流到达性差,南北步行及车行交通受阻,南北联系需长距离绕行。
同时,与铁路配套的城市交通场站集中于铁路南侧,北侧客流使用极为不便,站区的南北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化,而且南侧地块面积有限,导致配套交通发展亦受限。
现状成都站地区人流、车流密集,各种车辆均汇集于此,人车混行矛盾突出、各种交通混杂。
高铁站房与周边城市形态相融性研究
4 . 1 宏观 上发展 城 市 T O D模 式
T O D模式在 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 间 , 也存 在实施 上的瓶颈 及经验 不足等问题 。因此 , 根据 犀浦 片 区用 地 与交 通发 展状 况 ,
[ 4 ] 颜
韬, 任 亮平 , 高宏 宇. 城 市轨道 站 点周边 一体化 城 市设
4 . 3 犀 浦 文化 的保 留与 场所 的 营造
目前 , 为 了使犀浦片 区呈现 出“ 新 旧融合 ” 的形态—— 旧建 筑 和新建筑 ( 高铁站房 ) 和谐 的结合在一起 , 使 旧建筑 能保 留当年 的
建筑特点 , 并 进一步充分利用 , 将 旧建筑改 造为 咖啡馆 、 餐 厅和 商 3 ) 步行 系统 的不 安全性。随着 城市 文明水平 的提高 , 步行交 店等商业空 间 ; 而新 建筑 又不 失时代 的韵 味 , 整体建筑 结构 采 用 通 系统 在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 中的作用越来 越 明显 , 而 在犀浦 片 形成和谐 的过渡 , 是一个 全新 的体系 。通过对 室外过渡空 间的精
片 区内高铁 站房引入后 , 会 打破 原有完整 的空 间形态 。高铁 站房 [ 1 ] 王 雪标 . 城 市 综合 交通枢 纽 的分 类与 布局 [ J ] . 交通发 展 , 作为新 的建 筑类 型 , 在尺度 和外立 面 的造 型上完全 与周边 的环境 2 0 0 8 ( 5 ) : 5 6 - 5 8 . 格格不入 , 需要我们对整个 片区做 重新 的规 划和整合 来适应 新 的 [ 2 ] 姜 小文. 东京轨道 交通 与土地 综合开发 模式 对北京 的借 鉴 建筑风格 。研究并 提出一些优化城市形 态 的建 议 : 宏 观上发 展城 [ D] . 北京 : 北京 交通 大学硕 士学位论 文 , 2 0 0 6 . 市T O D模 式建议 、 微观 上整 变混乱 的街 道建议 、 保 留原有文 化建 [ 3 ] 李 平华, 陆玉麟. 城市可达性研 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 [ J ] . 城 议、 营造场所感建议 。分别如下 。 市问题 , 2 0 0 5 ( 1 ) : 8 7 - 8 9 .
浅谈TOD模式下大型高铁站站场一体化与土地综合开发的探索—以成都站站房及铁路区域为例
浅谈TOD模式下大型高铁站站场一体化与土地综合开发的探索—以成都站站房及铁路区域为例2.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TOD是围绕便捷、有效的公共交通站点建,集商业、写字楼等为一体,引导城市均衡发展的模式。
由于TOD模式具有功能复合、集聚开发、公交主导等城市空间结构特性,能够解决过去蔓延式的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是促进旧城开发、调整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本文从国内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实践出发,公交优先、城市缝合、综合开发、站城一体的手法和策略,为今后的设计研究和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铁路上盖物业;公交优先;城市缝合;站城一体;高铁站房;一、项目背景2018年4月人北中央商务区总体城市设计方案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其中成都站铁路轨行区采用上盖开发模式。
2019年9月成都站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方案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其中成都站铁路轨行区采用上盖公园+配套模式。
2021年11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总体要求遵循“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的核心目标,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方位变革城市战略思维、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治理体系、营城逻辑,实现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城市现代化道路。
二、大型高铁站房的设计策略与理念成都站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区位、产业基础,奠定了成都站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中枢的独特优势,将成都站片区建设打造成为站城、产城、生态空间多维深度融合,宜居宜业,通过立体化连接,文化及公共空间激活,集聚多元人群,实现片区城市更新,代表成都未来的站城一体示范区。
成都站高铁站房的设计理念和策略主要如下:1.站城一体成都站规划范围内现行控规用地以公交枢纽、公交场站及居住用地为主,火车北站500米范围内商业用地仅占20%,且用地分布零散,集聚性较弱;街区尺度多为150-300米,用地规模较大;片区内主要为住宅用地、铁路用地、商业用地,分别约占30%、25%、10%;片区内主要为成都铁路局土地,成都站原设计仅有单一的交通换乘、枢纽功能;铁路线割裂城市,线路南北地块在业态、功能和空间等诸多层面无有效联系,“南” 堵“北”荒;枢纽片区缺少城市积极空间;绿化零散,缺乏有效组织。
成都轨道交通TOD详细站点规划,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
成都轨道交通TOD详细站点规划,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所谓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彼得·卡尔索尔普提出。
TOD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员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方便选用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公共出行方式,从而实现低碳节能城市。
TOD理念城市级站点圈层布局模式图TOD理念最早由美国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Peter Calthorpe在1993年提出,他建立的TOD模型在空间上分为站点直接影响区和次级区域两个圈层,站点等级上分为城市TOD和邻里TOD两种类型,并对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公园、广场与公建、街道、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公交系统和停车场地配置提出引导,Calthorpe的理论以土地混合使用和适宜步行为规划原则,强调城市设计从小汽车导向转为人本导向,由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
按照成都市规划,到2035年,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将达1696公里、线路将达35条,拥有714个站点和80个车辆基地。
为落实TOD (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发展理念,成都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
根据《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和《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的相关规定,成都以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功能为主要分级影响因素,结合发展实际,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四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城市级站点规划为16个,位于总规中确定的城市主中心、综合型副中心及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片区级站点规划为45个,位于各区(市)县的城市主中心或次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高铁站前广场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高铁站前广场设计研究城市设计视角下的高铁站前广场设计研究引言高铁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
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高铁站前广场的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和人们的出行体验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城市设计视角下的高铁站前广场设计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式,以期提供城市设计者和规划者有关高铁站前广场设计的参考和启发。
1. 高铁站前广场的特点高铁站前广场作为城市门户,其设计需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
首先,高铁站前广场需要满足人流量大、运行高效的基本需求。
其次,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高铁站前广场应具备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再次,高铁站前广场需要融入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周边建筑和城市规划相互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
2. 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高铁站前广场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改进。
首先,很多高铁站前广场设计过于注重外观,而忽视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因此,站前广场在设计时应考虑到人流的分布与引导,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确保人们的出行便利。
其次,一些高铁站前广场缺乏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导致其与周边环境脱节,缺乏城市的生气与活力。
因此,在高铁站前广场的设计中应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最后,一些高铁站前广场存在环境问题,缺乏绿化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不便和不适。
因此,高铁站前广场的设计应注重人文环境,引入绿化植被和公共休闲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憩和交流场所。
3. 改进与优化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首先,提升站前广场的出行体验,可通过增加出入口、设置人行天桥等方式缓解人流压力,优化交通组织和引导。
其次,注重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的塑造,可以通过选用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和景观元素,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最后,关注环境和人文因素,加强绿化与景观设计,设置休闲设施和公共艺术品等,提供市民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4. 案例分析以杭州火车东站广场为例,该站前广场的设计注重了人流分布和交通组织,合理划分了步行和机动车区域,并设置了多条景观步行街与座椅、雨棚等公共设施,提供了良好的出行体验和休憩环境。
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
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快速升级。
其中,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成都市轨道交通已经覆盖了众多城市核心区,场站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成都市提出了“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
一、建筑外观设计轨道交通场站建筑的外观设计需要符合成都市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色,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建筑的形式和造型应当贴合本地风情,同时也需要体现现代感和科技感,塑造场站的品牌形象。
二、内部空间设计场站内部空间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乘客对便利、快捷、舒适的需求,同时也需考虑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在内部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例如舒适性、通行流线、空间透明度、业务分布等等。
三、场站利用设计轨道交通场站的周边环境设计需要与城市的规划和用地结构相协调,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改善城市环境。
场站的周边利用设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也需符合政策和市场的需求,达到最佳利用效果。
四、绿色生态设计轨道交通场站绿色生态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绿化带的设置、植物的选择等等。
在环保、节能、绿色的理念下,场站的建筑物和周边环境应当贯穿绿色元素,创造出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城市绿洲。
五、人机交互设计场站内的人机交互设计是为了让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乘客都能尽可能愉悦地使用场站的服务。
人机交互设计的内容包括自动售票系统、车站导向标识、维护管理等多个方面。
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准确,人机交互设计将更直接借助于这些信息化手段。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设计,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旨在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水平的轨道交通服务体系,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加便利、舒适的乘坐体验。
成都火车南站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
成都火车南站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里各类高大空间建筑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办公楼大堂空调改造实例,介绍高大空间空调使用经验,以供同行参阅。
关键词:办公楼;高大空间;空调;旋流喷口1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酒店、办公楼、会展中心等建筑的大堂层高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对空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分析了一栋新近投用的办公楼大堂空调制冷、供暖效果欠佳的原因并介绍了改造方案及改造效果。
愿通过本案例,能为同类型的项目做出有益参考。
2 项目情况介绍成都火车南站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成都市天府立交桥西侧。
本项目为集商业、住宅及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本项目有三层整体地下室,地上设有一栋综合楼,由六层商业裙房上分别设有四栋二十三层住宅楼组成,另设有一栋二十二层办公楼。
此两栋在地上分别设置的建筑,通过开敞式连接平台相连为一个整体建筑群。
本项目办公楼于2014年3月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本文主要介绍办公楼一层大堂空调改造情况。
本项目办公楼大堂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大堂面积约500m2,建筑层高为11.1 m,装修吊顶净高约9.2m;西区大堂面积约235m2,建筑层高为6 m,装修吊顶净高约4.5m;东区通过楼梯通往二楼咖啡厅,东区和二楼咖啡厅为共享空间,分别设置风柜和风机盘管。
办公楼一楼大堂投入使用后,发现空调效果欠佳,特别是冬季供暖季节。
3 原空调设计3.1一层东区大堂一层东区大堂原设计采用7台3000m3/h的吊式空调机组,旋流风口下送,单层百叶上回风的方式。
吊式空调器参数为:送风量:3000 m3/h,静压:215Pa,制冷量:22kW/台,制热量:35kW/台。
经计算,一层东区大堂配置的设备容量冷指标为308W/m2,热指标为490W/m2,换气次数4.7次/h。
3.2一层西区大厅一层西区大厅原设计采用2台3000m3/h的吊式空调机组,方形散流器下送,单层百叶顶回风的形式。
吊式空调器参数为:送风量:3000 m3/h,静压:215Pa,制冷量:22kW/台,制热量:35kW/台。
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析——以成都市火车南站改造为例
│104 城市设计2019·11│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析——以成都市火车南站改造为例■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当前,随着城市规划进入精细化调控的阶段,城市设计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尺度渗透到城市规划过程中,且成为城市规划管控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引导方向。
以存量用地更新为主的建成区,要落实城市设计的理念、方案、管控要求,就显得捉襟见肘、障碍重重。
因此,如何落实城市设计、实现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有效的城市管控方法,是当下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城市规划需要借助精细化、地域化、特色化的空间形态与城市设计手法,实现多样化控制方法的相融合、当地元素与经典做法的相融合、前沿理念与实际问题的相融合。
然而,在实现节点城市设计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仍然主要存在以下难点:难点一:刚性管控与弹性管控,如何把控“度”,使其既能达到城市设计的效果又能便于实施与管控。
难点二:垂直空间上功能复合,且各层的功能边界不一致,如何保障垂直交通、建筑结构以及土地出让管理。
难点三:公共空间与物业空间衔接,如何做到既能与城市功能完美融合,又能保障公共空间需求。
项目背景及区位火车南站位于成都市城市南北中轴线上,是连接成都市两大城市主中心(老城中心与天府新中心)的重要节点,更成都火车南站│2019·11 城市设计105│是成都南向的城市门户。
同时,火车南站片区地处两个区的交界,铁路以北是成都市五大老城区之一的武侯区,铁路以南是成都市近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以下简称“高新区”)。
从1960年建成至今,火车南站经历了站房的迁移、客运与货运的转变,目前,站房位于铁路南侧,以城际铁路客运为主,承担着成都市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职能。
车站设计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的融合
车站设计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的融合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日益繁忙给城市的交通枢纽——车站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能够与周边建筑和景观融合的车站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也能够为居民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本文将探讨车站设计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的融合,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车站的建筑外观和周边建筑的协调是实现融合的重要方面。
车站作为城市的门户,其建筑外观应与周边建筑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车站所在的城市风格和文化背景,选取合适的建筑风格和色彩搭配。
无论是现代风格还是传统风格,都应该与周边建筑保持一致,形成一个连贯的城市形象。
此外,车站的建筑外观还应注意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和尺度的协调,以确保整个地区的建筑整体性。
其次,车站的内部设计也应与周边建筑的功能和风格相匹配。
车站内部的布局、装饰和材料选择都应考虑周边建筑的特点。
例如,如果车站周围是商业区或办公区,车站内部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商业元素和现代化装饰,营造出一个繁忙而高效的氛围;如果车站周围是居民区或公园,车站内部设计可以充分融入自然风格和温馨感,使乘客感受到宁静和舒适的氛围。
此外,车站内的导视系统和标识牌也应与周边建筑的风格一致,以提供便利的导引和信息传达。
除了建筑外观和内部设计,车站的景观设计也应与周边自然和人工景观相融合。
景观设计旨在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为乘客提供愉悦的停留体验。
在车站周围的开放空地和广场等地方,可以设计绿化带、花坛和座椅等,以提供乘客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可以考虑在车站周围布置艺术装置、雕塑和音乐喷泉等,以增加景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这些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提升车站的形象,还可以使周边地区更加宜居和吸引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车站的交通与周边道路、步行街和自行车道的整合也是融合的重要方面。
车站周边道路的设计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车辆通行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保证乘客的出行便利。
步行街和自行车道的布局应该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相呼应,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便捷和安全的通行环境。
开放性、体验性、多元复合的站城融合一体化策略——以成都天府站站城融合设计为例
开放性、体验性、多元复合的站城融合一体化策略——以成
都天府站站城融合设计为例
金旭炜;殷峻
【期刊名称】《当代建筑》
【年(卷),期】2023()1
【摘要】随着国家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以铁路客站为核心的站城融合成为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以成都市天府站综合体的站城融合规划设计为例,探索枢纽型铁路客站的站城融合一体化策略,以及天府站如何在功能、交通融合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和环境融合,在站城核心创造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站城融合新枢纽。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金旭炜;殷峻
【作者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站城融合\"策略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以杭州西站方案设计的技术要点分析为例
2.赛事体育设施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以成都天府奥体城规划设计为例
3.铁路客站站场拉开设计策略对站城融合的影响分析——以杭州西站为
例4.“站城融合”策略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金义高铁站概念性方案设计为例5.站城融合如何选择“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以慈溪高铁站设计方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铁站建筑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
高铁站建筑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一、引子高铁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城市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在高铁建设的过程中,高铁站作为一个城市门户和交通枢纽,其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更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展示。
本文将讨论高铁站建筑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高铁站的建筑设计来提升城市形象。
二、高铁站的特点和功能高铁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高铁站需要能够容纳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其次,高铁站需要提供便捷的换乘设施和相关服务,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最后,高铁站需要具备良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以保证高铁列车的正常运营。
三、高铁站建筑设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1. 城市门户的象征高铁站作为城市的门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形象。
高铁站的建筑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城市的风格和特点,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设计精良、独具特色的高铁站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声誉。
2. 展示城市文化高铁站的建筑设计可以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建筑元素、装饰艺术和展示设施等方式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高铁站的建筑设计中引入当地传统建筑的元素,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增加游客的兴趣和好感度。
3. 提升城市形象高铁站所在的地方往往是城市的中心区域,对外界的形象直接产生影响。
优雅、现代和高品质的高铁站建筑设计可以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将这种印象延伸到城市的全貌。
例如,高铁站的外观设计和景观规划可以与周边建筑相协调,营造出整体的城市风格和氛围,增加城市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四、如何通过高铁站建筑设计塑造城市形象1. 注重创新和独特性在高铁站的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创新和独特性,不断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法,以打造与众不同的建筑形象。
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高铁站建筑案例,将其特点和经验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造出个性化的高铁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城一体视角下高铁站点周边更新城市设计——以成都火车南站为例钟婷摘要:本文针对高铁站点周边的城市更新,从站城一体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站城一体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与难点,阐述了站城一体的内涵,并就实现站城一体从编制方法、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章以成都火车南站为例,在分析现存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布局、交通规划、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站城一体,高铁站点,城市更新1规划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火车站已经有原来单纯的交通建筑,向大型化、综合化建筑发展;从原来城市边缘的交通性建筑逐渐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触媒。
高铁站点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旧城改造中,如何在现有的建设情况基础上,协调站—城关系,激发城市枢纽地区活力,营造良好城市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本文在站城一体开发理念下,通过案例总结了站城一体开发在火车站点周边改造中的特征,并且以成都市火车南站周边改造为例,对其重新定位,提出在工作方法、思路,并就功能业态、交通组织、以及形象打造方面提出了策略。
2站城一体的城市设计2.1概念与理解站城一体开发就是将作为交通站点的车站空间和城市开发建设融为一体的模式。
通过将车站开发与城市空间开发的整合,创建全新的城市空间效果。
在站城一体开发的过程中,城市与轨道站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共同机构体,两者之间通过相互依存而取得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上升。
关于火车站点周边的再开发,各国均有自己的实践。
日本的车站建设是走在世界前沿,在日本在涩谷站的改造中,将铁轨改良、土地区划调整、以及站点周边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全盘考虑,通过建设跨地面、天桥、地下多层的城市交通极核,以减少地形高差影响,街区整合为目的的立体步行安全网络,不仅提高周边的可达性,还将原来被截断的人流导入车站,促进区域持久的高人气;导入多项文化功能,创造文化传播交流空间。
车站包括底层商业,高层办公、中层2000席的音乐剧场以及街区信息转播平台的站厅,还设置了文化设施。
在美国中央火车站的改造中,将原有火车线路进行下地,消除铁路线路对于城市的影响;此外将机动车交通进行高架,从建筑二层直接接入站点内部,实现立体化转化交通;在火车大厅内部,设置了为通勤者服务、市民休闲、旅游服务的不同服务功能,并且本身也因为历史悠久成为纽约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通过在铁路上方建设多功能的酒店、办公楼等功能对站点周边进行混合型开发;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该地区从城市贫民窟向高端集聚区的转变。
欧洲里尔火车站的改造则是通过将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如居住、办公、商业、休闲、交通等混合在一个巨大的城市建筑群中,市民,游人,购物者均能在此找到自己所爱。
此外,通过南北向大轴线串联城市中的火车站,商业中心、城市公园、演艺厅等,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空间组合效果。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对于火车站地区的在开发有不同的策略和倾向,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1)结合车站人流这一特点构建强大的功能核心。
将城市功能与交通功能一体化,高度综合一体化开发,达到土地开发价值最大化。
一方面是丰富的城市功能,一方面是强大的交通枢纽功能,二者进行良好的混合利用,达到空间最大效益。
在城市功能中,愈来愈强调公共服务功能,如文化展示功能。
2)舒适的步行环境与网络化步行系统。
作为人流汇集的公共交通转换中心,步行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创造便捷舒适的步行系统,增强步行舒适体验,一方面构建站点与周边地块的步行网络,增加站点与周边的地块的联系,实现可游可乐的关系。
3)创造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
作为城市的脸面,火车站往往是旅客进入一个城市的首要印象,是当之无愧的城市门户。
在旧城改造中,往往会结合新的建设项目,形成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成为区域形象焦点。
4)多方参与以及相关法律以及制度的保障。
由于旧城改造面临建设面临的建设现状的复杂性、产权多样性,往往需要多方参与与强有力的法律以及制度的保障才能的进行。
如在日本就是通过项目制度的法制化,使得建筑开发不仅仅局限在站点单体,还包括车站周边土地整理,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如以1969《城市再开发法》,2002年,《城市再生特别措施法》,2005年设立交通节点建设支援制度等,使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周边建筑、交通广场、道路、建筑物等由一省统一管理,各项审批手续实现一体化。
3站城一体在成都火车南站更新中的应用3.1基本情况成都火车南站位于成都市高新区成都南站以南,是西南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成绵乐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配套工程。
该车站共有到发线9条、正线2条,五个站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久性满足使用年限100年的要求,日旅客发送量47931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7403人。
2015年初,成绵乐城际铁路已经开始运行。
本次更新规划区域位于成都火车南站铁路以北的武侯区:南至火车南站(武侯区与高新区交界处),北至火车南站东路,西至规划20米道路,东至规划12米道路,面积约16.4公顷。
为了更科学的进行研究,我们需要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铁路两侧,对南至三环路,北至桐梓林南路,东至科华南路,西至诚通路,这一区域城市公共设施以及铁路相关设施相对积聚,涵盖成都市武侯区与高新区。
通过区域以及站点周边的研究,对火车南站北侧区域进行城市更新。
图1区位图图2现状功能构成与设施分布3.2主要问题火车南站的发展几经变迁,经历了“站独立于城——城领先于站点——站城发展壮大”的过程。
20世纪,成都市中心城建成区没有突破三环,原火车南站处于城市边缘地段,以货运运输功能为主,周边有市场、居住区、服务配套等功能。
2007年,政府主导成都城市向南拓展,原火车南站南侧逐步兴建形成站南商圈。
2013火车南站扩能重建,增加城际铁路客运功能,并有多条地铁交汇,火车南站成为重要交通枢纽。
随着现状站南商圈的发展和火车南站的重建,站南区基本成形,但是站北区发展滞后。
由于之前建设过程中部门和行政界线分割,相关部门没有将站点开发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站—城分离成为主要问题。
图3 站—城发展演变图具体表现在:1)火车站功能配套不足,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
新建成的火车南站未能与已经建成的站南商圈形成有效对接,站北区发展滞后明显。
南站站点本身也仅提供单一的铁路进出站服务功能,缺乏相关配套服务功能,远不能满足片区复合发展的需求。
2)交通方面,规划区域南北两侧被铁路分隔,南北路网连通性差,片区到达性差,存在多处瓶颈。
现有各项交通设施之间的换乘主要集中在南侧,和铁路北侧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
3)门户标志性较弱。
现状铁路北侧建筑主要是20世纪建成的铁路多层居住区以及居民私搭乱建的房屋,以及为铁路配套的市政设施以及物流仓库,缺乏和高铁站点这一门户区域匹配的门户形象,和站南商圈的现代形象落差巨大。
图4现状照片(左:铁路南侧;右:铁路北侧)3.3定位分析1)从城市发展趋势上来看,随着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成都市发展的主方向是向南,各项配套的完善,天府新区将和主城区新城成都的双核心,共同支撑城市的发展。
而火车南站位于主城和新城的交接处,不仅拥有主城传统浓厚的商业氛围,同时也有天府新城庞大的市场机遇。
2)从铁路的发展职能上来看:成都南站是办理2014年底通车的成绵乐客运专线旅客乘降重要车站之一,该还将协同成都西站与成都火车站、成都东客站在成都地区组成“两主两辅”新的铁路枢纽格局。
和东站以及北站类比,火车南站以城市居民、机场到达游客和城际客车乘客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产业应对标中高端商业、商务业态以及旅游业态。
图5 客群分析3)片区所在区域与新机场、双流机场快速、点对点联系。
作为交通枢纽,火车南站可通过现状机场高速快速到达双流机场,可通过规划18号线实现与未来成都新机场的半小时通勤,是中心城现在唯一一个可以与双机场实现点对点联系的区域。
在轨道交通资源上,已经建成的地铁1号线是南北向贯穿市区的重要轨道线路,目前站厅位于南站南片区,但预留了连通本片区的地下通道。
中心城的重要交通环线地铁7号线,与地铁1号线站厅上下连通,共用到达本片区的通道地铁18号线:站厅位置暂未确定,可通过设置通道联系本片区。
这是成都市中心城可以实现四轨换乘的重要节点。
4)城市结构上来看,并且城市中轴线承载产业、文化、形象等多重功能,并形成鲜明的节点。
火车南站处于中轴线上新旧交接的关键点,是重要的交通结点、功能节点和显著的形象焦点。
综上规划将南站定位为城市综合枢纽、轴线门户、都市会客厅。
3.4站城一体理念的应用:3.2.1融城入站:整合城市用地与铁路用地,进行站点及周边综合开发根据规划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用地有限的现实以及铁路用地低效使用的现状,进行城市用地与枢纽用地的混合开发。
在交通枢纽的主导、城市商业中心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的背景下,规划区应在对发展空间的充分利用、与周边功能的错位互生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潜能,建设以枢纽功能为主导的城市超复合都心。
根据潜在客流分析,规划主要发展四类功能集中在交通服务功能、商务商业功能、文化展示功能以及旅游服务功能。
表1 主要功能构成图6 主要功能构成体块分析图7 上盖站房功能拓展分析(铁轨上设置站房,配套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及高层办公)3.2.2以站带城:打造24小时多元活力都心,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转换器在枢纽地区倡导公交出行。
针对铁路的分隔,构建双侧换乘枢纽。
针对原有交通设施位于铁路南侧的现状,将构建地下环路和地上环路,形成双侧换乘枢纽。
图8 立体枢纽示意在和城市交通的衔接上,打造南北互补的公交枢纽构建功能汇集的交通集散区,北站房与综合体垂直联通,在垂直下方叠建交通疏散区,配置公交车站、出租车临停泊位、私家车临停泊位、机场大巴泊位,到达或离开流线均采用顺时针循环,并分开设置车行出口与入口,车辆进出优先考虑右进右出,减少对道路交通干扰。
图9 快行慢享分析图针对原有铁路对于步行环境的分割,通过地下通道和铁路上跨平台的方式进行。
在流线分布上,提出了快行慢享的概念,一方面将不同人群的动线进行了定向区分,一方面将同一人群的功能极可能积聚在同一或者相邻空间,共形成了三条主要流线。
规划结合全天候的交通服务特点,通过不同时段业态的选取和夜市、夜晚观演等活动,铸造24小时活力港。
具体落实在空间上体现在1)24h小时开放的换乘大厅,配置商业、餐饮、娱乐区;2)全天候开放的平台空间,分时段特色演出,节假日节庆表演;3)城市候机厅与城际候车厅设置24小时城市候机厅与候车厅,提供全时交通服务;4)无时差的旅游咨询服务,集合交通流,设置24h旅游咨询站、电子展示屏等。
图10 24小时活力分析图3.2.3塑站营城:打造成都新形象地标,塑造空中花园精神样板火车南站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节点,在中轴线上,天府广场是体现城市权威的城市形象广场,会展中心是体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大型公共建筑地标,中轴线缺少一个体现市民自由意志,反应成都休闲文化的标志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