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第7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第7版)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8bafab07e21af45b207a8d3.png)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开课学期:第3、4、5、6 学期学分:3~4 学分主讲教师:⋯⋯等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7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教学目的:《统计学》是为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 学时。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使学生能使用SPSS或Excel 等软件分析数据。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 1 章导论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的概念。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统计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
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
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样本总体。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
样本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参数。
统计量。
三、变量变量。
变量的类型。
第 2 章数据的收集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来源一、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调查数据。
实验数据。
第二节调查方法一、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方法。
非概率抽样方法。
二、搜集数据的基本方法自填式。
面访式。
电话式。
数据搜集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实验方法一、实验组和对照组二、实验中的若干问题三、实验中的统计第三节数据的误差一、抽样误差二、非抽样误差三、误差的控制第 3 章数据的图表展示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一、数据审核原始数据的审核。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e91959e69eae009591bec73.png)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编写依据:根据XXXXX学院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7月修订)修订培养目标而制定的。
(三)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统计学对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36学时,实践/实验18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五)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2018-2021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号:KY1811B06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统计的起源、统计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知识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点: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统计工作的过程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流量与存量第五节统计指标的形成及表现形式知识点:统计指标的形式、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第二章数据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知识点:统计调查的意义、要求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二节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知识点:搜集资料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知识点:数据审核、筛选、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频数及其分布表、条形图、饼图、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累积频数及其分布表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组数据、组中值、组距、直方图、雷达图、线图第四节合理使用图表知识点:SPSS基本操作实践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知识点: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度量知识点:异众比、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度量知识点:偏态及其测度、峰态及其测度第四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描述性统计上机实践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第一节概率与概率分布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统计定义、离散型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第二节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知识点: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的统计量、抽样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第三节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知识点:样本均值的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参数估计第一节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估计量与估计值、点估计与区间估计、评价估计量的标准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一个总体均值、比例、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比例之差、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量的确定知识点: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利时样本量的确定第五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知识点:假设问题的提出、假设的表达式、两类错误、假设检验的流程、利用P值进行决策、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例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检验、检验中的匹配样本第四节检验问题的进一步说明知识点:关于检验结果的解释、单侧检验中假设的建立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八章分类数据分析第一节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知识点:分类数据、卡方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三节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四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知识点: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及应用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九章方差分析第一节方差分析引论知识点:方差分析及其有关术语、基本思想和原理、基本假定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数据结构、分析步骤、关系强度的测量、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双因素方差分析机器类型、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第四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十章指数第一节基本问题知识点:指数的概念、分类、编制问题第二节简单指数与加权指数的应用知识点:简单指数案例分析、拉氏与帕氏指数的案例分析第三节典型指数介绍知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计算及其作用四、实践/实验教学(一)项目名称:学生团队统计报告(二)目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规定由学生团队(原则上要求3-6人)自行选择统计对象,合力完成统计报告并于学期第十八周上交电子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7777755a26925c52cc5bff4.png)
统计学教学大纲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二○○六年六月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
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院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该课程以现代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基本结构,为提供统计信息、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决策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
二、教学目的《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
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在详细讲解统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阐述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力求体现统计学的数量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识记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理解统计这种认识工具的特点、内容和方法;要弄懂各种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并联系实际应用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当前社会经济实际和其他学科知识,具体落实各种概念、范畴和统计计算的方法。
该课程计算方法很多,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也是该门课程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教学内容与时数五、教学方法按照统计设计、资料搜集、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分析应用的基本过程,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实验法以及统计调查实践与上机实验等配合使用等多种教学方法,适当辅之小组讨论、问卷设计、调查报告、小型学术论文等形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和检验见解。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861da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1.png)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4003课程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二、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一般认为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起初,统计学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
从广义上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信息的学科,而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生物统计等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更侧重于经济统计的学习。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统计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思维能力。
学生将能够基于真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课程还将提升学生在科学决策和量化决策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统计分析的步骤2.认识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什么是统计学(2)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3)如何学习统计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第二章数据来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调查方法及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数据的采集方式(2)数据采集机构(3)抽样调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总体和样本(2)随机抽样(3)整群抽样(4)放回抽样(5)不放回抽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来源及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方法(三)思考与实践能够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三章统计分析软件R操作(一)目的与要求1.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数学计算2.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3.能够正确将各种文件格式数据导入R软件,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并保存为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教学内容R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思考与实践能够熟练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d9137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0.png)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bf1b6b58fafab069dc02a3.png)
《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98006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时:4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一)学分:2.5 英文译名:Statistics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一)统计学课程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熟悉统计学的分科;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具体内容为: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分科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熟悉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搜集方法,能够编制频数分布表;了解频数分布的图示方法和类型。
具体内容为: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三)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掌握均值的计算方法,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离散系数的适用场合;熟悉众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的特点及计算;了解极差的含义及特点,偏态、峰度的测度方法,统计表的编制等。
具体内容为:1、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2、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3、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4、统计表与统计图(四)抽样与抽样估计掌握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熟悉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样本统计量的分布与总体分布之间的关系;了解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的含义,特点和运用场合。
内容包括:1、抽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2、抽样分布3、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4、其他抽样组织方式及其抽样估计。
(五)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了解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5ff590c1c708a1284a4484.png)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31050课程名称:《统计学》总学时数:54实验或上机学时:1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
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
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共计8章: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第三章统计整理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31050课程名称:《统计学》总学时数:54实验或上机学时:1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
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
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容共计8章: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第三章统计整理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1、【ISBN 978-7-300-11266-4】统计学/ 贾俊平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20092、【ISBN 7-5638-0764-0】统计学/ 高嘉英,马立平主编.-2版(修订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8主要参考书:1、《统计学教程》卢小广编著清华大学.交通大学.20062、《统计学》贾俊平等编著.3版.中国人民大学.20063、《统计学》允午主编财金大学.20064、《现代经济管理统计方法》[美]W·门登霍尔,J·E·雷恩缪斯著王寿安译人民出版.20025、《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编写组编统计版.20006、《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段敏慧编万国学术版.2000二、正文部分:第一章总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和统计与统计科学发展的概况,明确认识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其方法体系的核心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了解统计学科的体系,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对客观事物进行统计测定,即量化的程度有层次之分。
二、教学容: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要点:1、统计实践的简史;2、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简史;3、统计学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4、统计的三种涵义;第二节、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知识要点: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2、标志与标志表现;3、指标与指标体系;4、变异与变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统计指标。
三、本章学时数:4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教学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要领,能够独立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能实际地组织调查工作。
二、教学容:第一节、统计调查的种类知识要点:1、全面性调查和非全面性调查2、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3、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的容知识要点:1、调查目的与任务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调查时间和地点5、调查的组织形式第三节、专门调查与方案设计知识要点:1、统计专门调查2、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调查方案的主要容;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本章学时数:4第三章统计整理一、教学要求:了解统计整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分组与变量数列编制的原则,能实际地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教学容:第一节、统计整理的基本概念知识要点:1、统计整理的基本概念2、统计整理的作用3、统计整理的种类第二节、统计分组知识要点:1、什么是统计分组2、统计分组的作用3、统计分组的关键4、统计分组体系第三节、次数分布知识要点:1、次数分布的概念2、次数分布的种类3、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第四节、统计表与统计图知识要点:1、统计表的构成2、统计表的种类4、Excel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统计分组的重要作用;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形式;统计图的设计与制作。
三、本章学时数:6第四章综合指标一、教学要求:掌握各类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能结合实际调查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和进行初步的分析。
深化对标准差应用的认识和抽样误差定义公式的了解。
二、教学容:第一节、总量指标知识要点:1、总量指标的概念2、总量指标的作用3、总量指标的分类第二节、相对指标知识要点:1、相对指标的概念2、相对指标的表现3、相对指标的种类第三节、平均指标知识要点:1、算术平均数2、调和平均数3、几何平均数4、中位数与众数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知识要点:σ数学性质1、标准差σ及其22、标准差σ的应用3、偏度与峰度4、Excel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及其应用。
三、本章学时数:6第五章统计抽样一、教学要求:深刻理解抽样分布的概念,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
牢固掌握均值的分布和成数的分布。
掌握不同条件下的均值和成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掌握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区间估计的方法。
深刻理解假设检验的逻辑思想,能区分不同条件选择检验方法。
二、教学容:第一节、统计抽样的意义和作用知识要点:1、统计抽样的产生3、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统计抽样误差知识要点:1、全及指标与样本指标2、统计抽样的优良标准3、统计抽样平均误差μ4、统计抽样的极限误差∆第三节、统计抽样的区间估计知识要点:1、单一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2、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第四节、假设检验知识要点:1、单一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2、两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第五节、方差分析知识要点1、单因素方差分析2、双因素方差分析3、Excel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统计抽样平均误差μ;统计抽样的极限误差∆;假设检验;方差分析。
三、本章学时数:10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一、教学要求了解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因果关系,能根据实际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能用实际资料构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并能用有关统计软件,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
能用实际资料构造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并能用有关统计软件借助计算机操作。
能对非线性模型进行转换。
二、教学容:第一节、统计相关的概念知识要点:1、相关关系及种类2、相关关系的描述3、直线相关关系的测定4、相关系数的检验第二节、简单线性相关知识要点:1、一元回归的特点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估计标准误差第三节、多元回归分析知识要点:1、抛物线回归分析2、指数曲线回归分析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4、Excel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抛物线回归分析;指数曲线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本章学时数:10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一、教学要求:能够正确地识别时间数列变量和形态,对实际资料整理和编制适用的时间数列。
掌握各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能用实际资料建立适当的趋势模型。
掌握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剩余变动的测定方法。
能初步应用时间数列模型进行外推预测。
二、教学容: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与种类知识要点:1、时间数列的概念2、时间数列的作用3、时间数列的种类4、时间数列的特征与编制原则第二节、动态分析指标知识要点:1、动态水平指标2、动态速度指标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分析知识要点:1、长期趋势分析方法2、季节变动分析3、循环变动分析4、Excel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长期趋势分析;季节指数测定与分析。
三、本章学时数:6第八章统计指数一、教学要求:了解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掌握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特点和编制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因素分析。
扩大经济指数的知识面,并能运用统计指数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问题。
二、教学容: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知识要点:1、狭义指数与广义指数2、个体指数与总指数3、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4、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第二节、综合指数知识要点:1、综合指数的特点2、综合指数的编制3、指数体系分析第三节、平均数指数和总平均数指数知识要点:1、平均数指数的概念2、平均数指数的编制3、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4、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5、平均指标指数体系教学重点与难点:综合指数的编制与分析;平均数指数的应用;平均指标指数的分析;指数体系。
三、本章学时数:8附表:各章课时安排:总课时54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4课时)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4课时)第三章统计整理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6课时)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6课时)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10课时)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10课时)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 (6课时)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8课时)教研室: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执笔人:凌斌系主任审核签名: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1331050学时/学分:54/3要求具备知识和能力:该课程的开出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之后。
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进一步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经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