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的金融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费用资源配置是其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费用资源配置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审视费用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对策,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1.费用资源配置不合理商业银行在费用资源配置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银行可能会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某些营销活动中,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费用资源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导致银行的整体效益不佳。
2.费用控制不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费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些商业银行在费用控制方面并不够严格,导致费用支出偏高,从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状况。
3.信息化投入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化投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银行对信息化的投入不足,导致银行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从而影响到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运营效率。
4.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一些银行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银行可能会出现人力过剩或者人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的对策1.优化费用资源配置商业银行需要优化费用资源配置,合理分配费用资源,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平衡发展。
银行可以依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市场情况,制定优化的费用资源配置方案,从而提高费用资源的使用效率。
2.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在费用控制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费用支出。
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确保费用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为银行创造更多的盈利空间。
3.加大信息化投入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
银行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信息化设备更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
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与效应
阻碍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资源错配可能导致部 分群体无法获得必要的金 融服务,从而阻碍普惠金 融的发展。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由于金融资源错配,企业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 或费用来获取融资,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降低企业投资效率
当前对金融资源错配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对金融资源错配的度量方法、形成机理的深入研究不足, 对金融资源错配的效应评估不够全面等。
展望
未来可以对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度量方法,并进一步评估金融资源错 配的效应,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可以结合新兴经济体的特点,研究新 兴经济体中金融资源错配的形成机理与效应。
优化金融机构组织结构
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 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降低信用 风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01
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
金融风险。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作者:张三 出版年份:2020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政府干预不当
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影响,但政府的干预可能 存在盲目性、短视等问题,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市场失灵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机制 可能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合理、不充分的现象,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及城市经济。
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金过于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贫乏。
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更愿意将资金投放在城市地区,因为城市地区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的回报率。
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资金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服务覆盖面窄。
许多农村地区还存在金融机构缺乏、金融服务不完善的情况,导致农民难以获得贷款、理财等金融服务。
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也会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金融服务不完善,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难以获得低息贷款、金融理财产品等,无法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收入水平。
而且由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也难以得到充分支持,这都会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解决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投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同时还可以鼓励发展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
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也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建设更多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渠道。
同时还可以推广农村电商、金融科技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民融资融贷和金融理财的便利性。
3. 支持农村金融创新为了推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创新。
通过发展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金融需求。
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分析
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分析概要:金融资源的错配以及金融资源的期限错配,是当前我国经济必须面对的结构问题,这需要解决包括放开金融尤其是银行领域的竞争、利率市场化等问题。
而一旦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像最近这样的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的钱荒现象,自然就不存在。
“钱荒”已然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
一、“钱荒”现象原因分析导致银行“钱荒”这些经济现象的原因究竟何在,以下是笔者对于钱荒现象原因的一些分析:1.市场因为资金面的收紧而出现了流动性紧张其表现从外部环境来讲是美国释放“退出”量化宽松信号的连锁反应,一是外汇占款减少,表明热钱有流出的迹象;二是从外贸数据来看,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三是央行重启央票发行,对资金紧张的局面雪上加霜。
2.整个金融体系都在玩“钱生钱”的游戏通过同业拆借往往可以以很低的成本从其他金融机构快速获得大量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在其它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只要合理安排好到期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可以实现无风险地套取可观的利差。
因此,市场上的流动性其实非常充裕,只是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套利。
而货币政策的一再收紧,随着管理层对风险的一再重视,央行对银行间市场的态度与此前明显不同,导致不少金融机构误判,没有及时、足额准备好本月到期资金安排,进而出现了短暂的流动性枯竭甚至出现了违约,加上市场恐慌情绪蔓延,终于使得资金市场利率飙升。
3.“钱荒”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资源的错配“资源错配”在这里指的是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中有效率和需要发展的产业。
这次商业银行钱荒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必然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
利润考核导向指标必然逼迫商业银行管理者竞相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向那些短期获利大的项目。
毫无疑问,当前短期获利较大的项目是房地产,商业银行管理者为了实现利润考核指标,将大量资金间接或直接投向房地产,信贷结构极为畸形。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影响及纠错机制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影响及纠错机制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影响及纠错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资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往金融资源的配置存在错配,造成资源无效利用,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因此,如何纠正金融资源的错配,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常态下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课题。
一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存在错配。
我国金融资源供求结构不合理,大量资金流向了实体经济之外的高风险项目,导致金融资源配置被消耗在不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上,这样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使得实体经济没有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另外,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分配存在巨大的不公平,使得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缺少发展的动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是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带来的影响。
金融资源错配导致资源无效利用,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
首先,金融资源的错配导致资金流向了低效率的投资项目,浪费了金融资源,减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
其次,金融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资金在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不公平分配,使得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受了极大的影响。
最后,金融资源的错配也会对金融市场的秩序造成破坏,使得金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是纠正金融资源错配的机制。
针对金融资源错配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机制来纠正金融资源错配。
首先,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切实把握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施宏观定价政策,控制资金流向的投资项目。
其次,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明确金融市场投资者的权利义务,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国金融资源错配、影响及纠错机制的详细说明,我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机制来加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以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我国金融资源结构性错配分析及应对策略
83 我国金融资源结构性错配分析及应对策略周于靖 罗韵轩(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306)摘 要: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本质上是货币供给总量充足情况下的金融资源结构错配,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因为风险过大而融资无门,只能依靠民间资金借贷甚至非法集资来挽救资金链,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连年亏损却能融到资金且盲目扩张与投资。
由于金融资源错配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减损效应,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我国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性错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政府控制、社会信用缺失和商业信贷的间接作用,提出了金融市场化改革、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等改变金融错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源;结构错配;融资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3-0083-02 [作者简介]周于靖(1993-),浙江舟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理财学;罗韵轩(1971-),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会计学、金融学及企业战略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难,本质上是货币供给总量充足情况下的金融资源结构错配。
金融资源作为经济上的一种稀缺性资源,理应流向投入产出比高的企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的金融资源却与企业效率呈配置扭曲的态势。
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因为风险过大而融资无门,只能依靠民间资金借贷生存,甚至有些走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违法道路,如江苏省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非法集资案中,涉案的都是资金周转困难的民营企业。
而一些大型央企、国企连年亏损,却能大额融资、盲目扩张。
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不匹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融资配置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很弱,是我国所有制歧视下普遍存在的金融资源结构错配问题,由于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而直接导致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进而造成全要素生产率的减损效应,正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费用资源配置直接影响着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在实际运营中,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
第一,费用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复杂、业务线多样,导致费用资源配置不够精准和有效。
有的部门过度投入,有的部门资源不足,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运转。
第二,费用资源浪费较多。
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费用资源被浪费的现象,例如重复投入、低效工作等,从而影响到了费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支持业务的发展。
费用资源配置缺乏灵活性。
部分商业银行费用资源配置机制僵化,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导致资源配置滞后、效率低下。
第四,费用资源配置缺乏科学依据。
商业银行在费用资源配置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决策依据,导致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多种对策措施。
优化费用资源配置策略,明确资源配置的优先级和目标,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加强费用资源使用监控与评估,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灵活的费用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确保资源配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和控制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在费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才能更好地支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2. 正文2.1 问题一:费用资源配置不合理费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部分资源的闲置。
在某些银行机构中,往往出现某些部门或者岗位人员闲置的情况,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成本,也降低了资源的效益。
费用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银行业务的运行效率低下。
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一些环节或者部门之间的配合不畅,工作效率较低。
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分析与思考
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分析与思考第一篇: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分析与思考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是要使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初期以行政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之后,宏观调控方式向市场化的调节方式转变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如果不及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没有市场化的价格信号调整配合,宏观调控的难度会加大,其效果也难以巩固和持久。
因此,金融宏观调控应更多地放在市场机制的完善上,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市场的理性,通过市场交易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是金融最核心的问题。
一、制约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问题分析(一)资源的行政性配置。
我国庞大的国有经济,众多的政府部门,使中央和地方都承担了大量的经济管理职能,经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政府为主而不是以市场为主进行配置的。
由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具体行业和投资、贷款项目,使本该由众多消费者、企业等社会各种组成部分分别考虑的问题,集中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有很大的主观性,扭曲了市场的竞争机制。
实践证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低效的。
(二)利率管制。
一般来说,利率是有效配置资源最有力的调节工具。
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发展,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外,大部分要素资源已经或者正在实现市场化的配置,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但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未能实现市场化的配置,金融市场没有形成合理的资金定价机制,不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不能成为准确真实的资金价格信号,正确调节货币需求,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资金供求不能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分配。
反映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资金供求能否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分配,而是通过金融市场配置的资金能否促进资金使用者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目前还没能形成一个能够高效率配置金融资源、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缺少一种能使金融资源自动流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改善和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资源配置机制。
对金融资源不均衡配置的辩证分析
对金融资源不均衡配置的辩证分析作者:冷天明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04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既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成因。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和深层原因,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建议,试图达到“帕累托改进”式的效果。
一、金融资源配置不均的成因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我国金融资源总量持续大幅增长,但金融资源配置不均,发达地区与欠发展地区、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差距巨大,呈现明显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金融资源趋利避险的公共特性与需求主体禀赋差异,客观上易形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有趋利避险的内在要求,会自动流向资金回报率高、风险低的区域和行业。
而由于天生禀赋不同,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是风险与收益对称性差异。
典型的表现是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差异。
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产出效益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缺乏抵押品,生产靠天吃饭,不确定性大,单笔规模小、地处偏远、信用难以考察等提升了单位资金成本。
因此,在与其他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融资能力较弱。
二是规范管理与个体差异。
商业银行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信贷资金配置要坚持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发放贷款要求客户提供抵押、担保,在现实中往往嫌贫爱富。
而在规范管理方面,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大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有具备抵押条件的固定资产。
而民营中小微企业规模小、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合格抵押品,资金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较高。
因此,尽管小微企业经济效益并不低,资金回报率较高,也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2.行政级别和区域综合实力的差异,伴生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均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区位优势也越大,产业聚集能力越强、人口越多,承载力越强,经济规模越大,金融资源也相应越多,这种与人口和经济总量相对应的级差是合理的。
全球经济金融失衡成因分析与调整思路
全球经济金融失衡成因分析与调整思路全球经济和金融失衡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资源配置失调以及贸易不平衡等问题。
这种失衡问题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加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制度以及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弱。
这种差异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失衡。
第二,全球贸易不平衡。
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的出口数量远远超过进口数量,形成了贸易顺差,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反,形成了贸易逆差。
这种贸易不平衡导致了跨国资金流动和资本市场的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失衡。
第三,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性也是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原因之一、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传导会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
此外,一些国家的金融政策和监管不完善,也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针对全球经济、金融失衡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整思路:首先,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体系,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推动全球贸易平衡。
同时,各国应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遏制金融风险的传播,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自主可持续。
同时,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实现共同繁荣。
第三,金融体系。
各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监督,完善金融制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此外,应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遏制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扩大。
总之,全球经济、金融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合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金融资源的不足和不合理配置,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农村金融资源的缺乏是当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农村金融资源总量依然不足。
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面临着核心资源的匮乏,如资金、人才等。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较为萎靡,社会资本不愿意投入,资本运作不充分等都导致金融资源相对匮乏。
其次,农村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也是问题之一。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富裕的农村,而对于偏远、贫困的山区、农村地区却缺乏有效的支持。
这种不平衡配置,导致了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民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和服务,进一步加剧了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提供适当的扶持,帮助农村金融机构解决经营中的问题,提升机构自身的运作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增加金融机构的投入。
二、加大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
政府可以借助各种财政手段增加对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的金融资源总量。
同时,可以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集中在少数地区的现象。
三、鼓励发展金融科技。
发展金融科技不仅可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还可以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专项资金、营造优良环境等措施,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资源的适度增加,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平衡配置,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机理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运行产生了日益严重的不良影响。
尽快缩小各区域的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资源是经济持续成长的强大推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因此,研究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的决定因素,分析各决定因素间的影响权重及相互关系,并对各因素加以合理引导,对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状况白钦先教授最早提出了金融资源的概念,认为金融具有资源属性,即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
并将金融资源分为三个紧密相关的资源层次。
我们以白钦先金融资源概念为依托,对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进行了适当调整,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与实体性金融资源基本保持不变,将第三层次修正为制度性金融资源,包括微观的金融企业制度和宏观的国家金融制度供给。
本文主要对能够量化的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与实体性金融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
(一)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的分布1.存款资源的区域分布。
我们根据各省人均存款的分布情况,计算出1978-2005年全国省际间的人均存款基尼系数。
计算结果表明,全国省际间的人均存款基尼系数呈现出较高的不均衡状态,在1978年的初值接近0.45,基本上处于绝对的不均衡,在之后的十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人均存款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至1990年降至最低。
在随后的1990-1993年,人均存款基尼系数又快速上升,1994-2002年间保持在差异较高的水平,2002年以来,区域差距开展出现下降态势。
总体而言,存款类金融资源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
图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存款基尼系数变化图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计算,由于数据不完整,图中数据[收稿日期]2007-08[作者简介]课题主持人:杜迎伟;课题组成员:张树忠,骆波,李天忠,丁涛,王法俊,孙芳我国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机理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郑州450002)摘要:本文通过建立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模型,认为金融分布的差异主要是初始条件、市场机制、政府作用、生态环境等因素直接或间接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各个因素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
资源错配:问题、成因和对策
资源错配:问题、成因和对策一、本文概述《资源错配:问题、成因和对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资源错配现象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资源错配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资源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非最优配置状态,即资源没有按照其相对价格进行有效配置。
这种现象在各类经济体中都普遍存在,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首先对资源错配的定义和类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资源错配问题的范围和边界。
随后,文章分析了资源错配问题的成因,包括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资源错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这些对策旨在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优化政府干预、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式,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文章还强调了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在解决资源错配问题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资源错配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为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资源错配的问题资源错配是一个在经济体系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它指的是资源未能按照最优化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导致了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资源错配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经济利益,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源错配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
当资源被错误地配置到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或企业时,这些资源就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降低。
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还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资源错配还会引发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当资源更多地流向某些特定群体或地区时,就会导致其他人或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发展自己。
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会使得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不满、社会冲突等。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一、引言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有效地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现状1.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和行业内的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更为充分,金融机构更多,金融产品更丰富,金融服务更便捷,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滞后。
农村中小微企业及农业生产等领域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需求也很大,但受限于运营成本和投入回报比,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有限,导致资源配置不足。
3.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滞后。
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滞后。
农村金融产品类型单一,而且更倾向于传统的担保贷款和小额信贷,对于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相对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也存在着不便捷、不普惠的问题,限制了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
1.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县城,而且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或信用合作社只是名存实亡。
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民在金融服务上的困难。
2. 农村金融经营成本较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相对更高。
这也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不足,在提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时不能满足需求。
3. 农村金融监管不到位。
农村金融监管的问题也是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之一。
由于监管不到位,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滥发贷款、变相违规等现象,使得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不合理。
应当着重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布局,增加更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使得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更为均衡。
金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改进方案
金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改进方案一、引言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撑部门,在促进资源配置、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金融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金融风险、市场乱象、信息不对称等,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金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二、问题分析1. 金融监管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是维护金融秩序、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
然而,由于监管政策的滞后性和执行力度不足,金融市场存在监管漏洞。
部分金融机构乘机从事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市场风险不断上升。
2.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金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借款人信用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等敏感信息,而借款人则缺乏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全面了解。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等,增加了市场风险和金融机构的违约可能性。
3. 利益冲突金融行业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银行、投资者、借款人等。
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如银行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风险防范;投资者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风险控制。
这些利益冲突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平衡各方利益,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
4. 科技创新不足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创新对金融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金融行业的科技创新相对滞后,很多金融机构没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业务流程和提高效率,导致了服务滞后、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改进方案1.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提高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推动监管与创新的平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2.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披露。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客户能够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提示,提高客户的风险意识,并且加强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调查核实,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及其影响
影响2023-11-04CATALOGUE 目录•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概述•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的影响•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的识别与评估•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的优化措施•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的未来展望01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概述金融资源错配指金融资源的配置或投入未达到最优状态,造成资源浪费或使用效率低下。
具体表现银行体系将大量资金投入低效或无效的企业或项目,同时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或项目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金融资源错配的定义银行体系资金过多地投入某一行业或领域,而忽视了其他行业或领域的发展机会。
行业错配地区错配企业错配银行体系过多地将资金投入某一地区,而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需求。
银行体系将大量资金投入低效或无效的企业,而忽视了高效率、高成长性的企业。
03金融资源错配的分类02011金融资源错配的原因23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银行无法准确评估企业或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而无法做出科学的信贷决策。
银行体系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下行或其他外部冲击导致银行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信贷决策。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处置机制不健全,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处置不良贷款,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不良贷款处置机制不完善02银行体系金融资源错配的影响资产泡沫金融资源如果过度配置到某些领域或资产,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过高,形成泡沫。
例如,房地产市场如果吸收了过多的信贷,可能催生房地产泡沫。
通货膨胀金融资源错配可能导致货币供应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当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商品和服务时,价格水平可能上升。
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资源的错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部门或行业过度发展,而其他部门或行业则缺乏资金支持,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信贷风险01金融资源错配可能增加信贷风险。
如果银行过多地发放某些类型的贷款,而这些贷款在未来可能面临违约风险,那么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信贷损失。
市场风险02金融资源错配可能导致市场风险的积累。
金融资源在企业之间配置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金 融 资 源 是 现 代 经 济 的稀 缺 资 源 , 具有 引导 和配 置 其 他 资 源 的 “ 一 推 动 力 ”作 用 ,其 均 衡 配 置 ・ 以促 进 经 济 社会 第 叮 的健 康 发 展 ;反 之 ,扣 、 均 衡 的配 方 式 会 制 约 经 济礼 会 的健 康 发 展 金 融 资 源 配 置 对 企 业 发 展 自‘ 负 效 的影 正
按照 中小企 、的划分 标准 ,宁夏 吴忠 市 9 % 以L的企 『 0 业 、旧 原 市 l( 的企 业 均 为 r 小 企 业 , 此 第 二 产 业 增 加 (】 )% 1 1
值的主要部 分以及第二产 、 曾 加值 都是 南中小 、 创造 的。 『
{估 计 ,两 地 中小 企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占 G 居 DP的 8 % 以 上 ,其 0 中 原 地 区 达 剑 10 }小 业 对 促 进 当 地 经 济 增 长 、 O % .L 】 劳 动 就业 、财税 增 收 、稳 定 社 会起 着 f 重 要 的 作 用 。 企 业 分 的 发 展离 不 J资金 的 支持 ,但 近 几年 , 宁 复吴 忠地 区 巾 小 企 f
、
金 融 资 源 配 置 与 中 小 企 业 创 造 的 价 值 不 协 调
产 6结构 不合 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一些行业 中小企业 比例过 大, 、之 问宵 目无序竞 争 , 企 『 导致行 、 产品销传 不畅 ,
效 益 下 降 。受 这 些 素影 响 ,巾小 企 业 的 市 场 风 险 增 大 ,一 旦 市 场 、经 营环 境 发 生 变 化 ,京 很 难适 应 。 因 此 ,银 行 埘 中 虻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容摘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问题,有些问题这几年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比重偏低,金融体系结构性失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金融体系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限的金融资源趋利外溢严重;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等方面。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整合我国金融资源: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现有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条件。
此外,本文以农商银行为例,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金融资源配置目录一、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一)直接融资比重偏低,金融体系结构性失衡1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2(三) 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2(四) 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3 二、优化整合我国金融资源的思路与对策4(一)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4(二)提高现有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4(三) 加快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5(四)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五) 优化社会信用环境7三、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7—以农商银行为例7 (一) 深耕区域市场7 (二)优化信贷结构8 (三)加快产品创新9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近期中国银行业的“钱荒”等问题可以看出,这背后就必然隐藏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这一原因就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着金融错配现象。
资源配置不合理【国际信用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成因之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国际信用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国际经济失衡的主要成因之一】信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一个同市场经济运行以及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均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
信用创造货币,信用推动贸易,信用形成资本。
下文关于国际信用资源和国际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基本理论原理的层面探讨信用活动与经济生产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探讨基于跨境融资活动所形成的国际信用资源配置格局对国际经济的影响;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基于国际货币发行的国际信用资源配置状况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效应;第四部分则主要是对上述现象进行总结性的反思。
具体展开如下。
信用活动与现代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在 __生产的过程中,主要的生产要素除了包括土地资源、人力与知识技能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资本。
资源、人力和资本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
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不断生产出新的价值和社会财富,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三者之中,资本由于扮演了“润滑剂”和“催化剂”的角色,所以其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而资本的形成,天然地是和信用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经济早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各种经济活动均形成各种各样的货币收支,而这些货币收支最终都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体现了银行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其次,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因为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并且,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就越紧密,就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最后,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企业客观上也需要借助于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需要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去筹措资金,改进工艺、推销产品。
所以,现代 __中,信用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一方面,经济生产的繁荣会刺激信用活动,使之更趋活跃;另一方面,信用活动的展开也构成了现代经济生产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成因分析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的吴耀宏本文认为,造成我国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政企不分而导致的政府主导型的区域投资体制和融资机制是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和潜在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当前应深化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使银行、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政策型投资和市场化投资分开,充分发挥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以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
作者:吴耀宏,1964年生,讲师,现为四川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地区差距扩大、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地方保护主义、区域投资融资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共同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中,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和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不仅阻碍了区域专业分工的深化,影响区域优势的发挥,也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空间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定的投资和融资体制和机制来进行的,因此,对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和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的投资融资的金融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深化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资源的空间配置是指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在地区和产业之间的配置和转移。
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的状况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目标、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机制密切相关。
我国现在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国政府以前的政策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资源配置的目标取向和区域投资融资机制任何决策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资源配置也一样,这种目标为资源配置指明了方向,也是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从1949~1979年的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的一切权利和责任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担负着生产力布局和配置经济资源的责任。
任何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都是以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
在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在国内外又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两大阵营严重对峙,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全世界。
因此,为了迅速稳定国内的形势和对付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央政府在生产力布局的目标取向上,除了经济利益目标(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之外,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国防力量、缩小地区差距等社会目标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这些目标综合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追求。
因此,这一时期国家利益在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国家利益目标的要求,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均衡布局和均衡发展的战略。
所谓均衡布局是指将各个产业均衡地布局到各个地区,而不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有选择的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
这种战略的理论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和分布∀的观点。
毛泽东在1958年就指出:!地方应该想办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这种布局实施的结果,一方面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各地区迅速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也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
虽然导致我国生产力均衡布局和资源平均分配的因素有很多,如当时的历史背景、小农经济的意识等,但本质上看,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这种体制所特有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在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中的一种具体体现,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又为这种均衡布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中央政府控制着全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几乎一切决策权,而这些决策权又集中体现在对投资(包括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数量)的控制上。
在1953~1978年的26年中,在全国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中,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70%以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只有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按照社会生产专业分工的原则来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才能获得最优经济效益。
均衡布局弱化了地区专业分工的要求,虽然它符合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和独立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忽视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地区专业分工,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地区封闭式的生产力布局,导致了在各地区之间严重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扭曲了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要求,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效益代价。
除了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之外,投资和融资的体制和机制也是影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之相适应的区域融资和投资体制表现为行政主导型的特征,这种投资融资体制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央政府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和分配制度,对资金进行统一的核定和拨付,形成由上而下的对资金流向和流量的控制,而按计划分配到各地区的资金就成了在各地区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同时,信贷资金的统存统贷的管理体制和按行政区域设立分支银行的组织结构,使从总行到分行、支行、办事处、分理处一杆子插到底,由总行将信贷资金按计划层层往下分解。
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共同产生作用。
这种纵向性的资金融通体制,一方面造成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严重依赖;另一方面,由于按行政区域划分的银行组织结构,为地方政府对资金的运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
同时,也由于对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的性质和功能的扭曲,使信贷资金财政化,进一步扭曲了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使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的要求被降低。
第经济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58年3月7日。
二,由于资金纵向分配的行政融资体制,使资金按其自身规律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渠道被阻断,从而造成资金区域流动事实上的封闭性。
各地区所需要的资金几乎都是向上级政府筹集,而区域间的资金融通被封闭。
由于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中央政府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规划来分配各区域所需要的信贷资金,就像财政资金一样,对接受资金的地区来说,这些财政和信贷拨款就如同是中央政府的一种的福利,而且,各区域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的效果不负任何代价和责任。
因此,对各地区而言,资金是多多益善,一方面向中央政府要钱;另一方面又阻碍本地资金向区域外流动。
这不仅阻碍了资金在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造成地方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三,由于压制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原材料的价格被扭曲,造成资源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品和东部地区的加工产品之间的不平等交换。
这种不平等交换进一步使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提高。
第四,除了国家银行以外,非银行机构很少,更不用说非国有金融机构,也没有可作为融资的其他金融工具。
金融结构的单一性,使银行的业务只限于吸收存款和根据国家计划发放贷款,这一方面限制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区域投资融资体制和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的方式的共同特征,都是从上到下高度集中的以行政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投资融资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造成生产力均衡布局、资源平均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转轨时期资源配置的目标取向和区域投资融资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和生产力布局的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以效率为主要取向,区域经济发展从均衡发展转变为注重发挥地区优势的非均衡发展。
在这一时期,梯度理论、经济空间秩序等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开始被引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研究中。
这些理论以及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战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我国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经济正处于恢复时期,可以说一切都白废待兴,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怎样才能使国民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
因此,经济发展中的效率(速度)问题就成了中央政府在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时的主要目标。
这种考虑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体现为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促使具有地区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以这种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专门列出!地区经济发展∀一章,提出按沿海、内陆和少数民族地区顺序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一方面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一方面推进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梯度推移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中央政府这一指导思想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全国的经济资源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空间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解体,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这一时期(通常称为转轨时期)的区域融资投资体制和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随着中央政府将部分投资权力下放,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从而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力量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时代的结束。
而地方政府在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时,不可避免地是以地方利益为主要取二 年第一期向。
企业虽然也获得了某些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还没有直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足以左右地方政府的行为。
其结果,导致地方政府运用自己在投资方面的决策权,大上工业项目,特别是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加工工业项目,进一步导致区域内工业体系的自成体系和盲目布局与重复建设;同时,由于国内统一市场还没有建立,资源产品和加工产品的价格关系没有理顺,以地方利益为主要取向的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强。
一方面,具有加工工业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采掘业和加工业,而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为了本地区的利益不受损害和利益外流,又大力发展自己的加工业。
由此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的资源大战。
结果,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也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和地区专业分工的弱化。
第二,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壮大和要素市场的逐步建立,区域投资融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出现,使区域筹集资金的方式、手段、渠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除了银行信贷和财政拨款以外,区域通过企业税后留利、发行企业股票、引进外资等渠道所筹集的资金成为区域资金的主要来源。
区域之间的资金融通和资金拆借也开始出现,从而打破了区域之间资金流动的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