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Young
![.记念刘和珍君Young](https://img.taocdn.com/s3/m/39c76ca769dc5022aaea0051.png)
鲁迅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
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 基人。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徒手请愿
游行群众与段祺瑞政府卫队对峙
逮捕 血衣
屠 杀
殴打
遗骸
写作背景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 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 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 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 钊等人) 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 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 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 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 的开头。墨写的谎话,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 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 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 有机地融成一体。
思考: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 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 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4e6f9c7e7e21af45b307a83a.png)
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 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 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其中“文明人”“伟绩”“武功”都是明显的反 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 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敌人杀人罪行的极大讽刺。 综观全句,其主要意思是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 “三· 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鲁迅消息闭塞
20 多 个 虚 词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确凿无疑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 意 丰 富
3、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 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惨象 + 流言
问
题
探 究
3、鲁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
是纪念刘和珍君吗?请探究作 者写作本文的真实目的。
明确:
述 以 对反动势力 评纪 “念 三刘 一 和 对进步青年 八珍 ”为 惨切 案 入 对庸人 点 ,
愤怒控诉 严词痛斥
沉痛悼念 热情歌颂 真诚告诫
善意批评
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 真正的 直接面对, 革命者 不回避 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回顾八十年前的悲惨一幕 感受巨人鲁迅的悲愤情怀 继承先烈未竟的强国遗志 学习先烈英勇的斗争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祖籍安徽合肥,1904年生,14岁丧 父,同孀母及两弟一妹生活于南昌.1923 年秋投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始读预科,后 念英文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 主席。“三一八”惨案中,动员、组织 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 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 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4680e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e.png)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记念刘和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1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2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3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https://img.taocdn.com/s3/m/13ca340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b.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①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②作者这样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然而又写“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对此,你怎么理解?必须结合课文回答。
③“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是文章写刘和珍的第一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说明什么?④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⑤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①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
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它的书。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de7df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79.png)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①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②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选自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①①两处的“此”,分别指的什么?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结尾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1)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2)文章《记念刘和珍君》2.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句话是战斗的号召。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2f54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4.png)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a924360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b.png)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5ac4791fa8114431b90dd8cb.png)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孔懿曰:
怀念高一时那个只知道奋力拼搏的我;怀念高二时与君相识的那些日子;怀念高三上学期最幸福快乐的我
君可知用你的欢笑曾温暖了一颗孤独的心-----。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9769a186d4d8d15abe234e74.png)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学生能否感受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能否从中感受就义青年从容勇毅的身影和作者那出离愤怒的原因。
也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朗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品充沛的感情和精美语言。
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提问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内容和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学生讨论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四、说学法在学法上,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包括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4c7e74e6998fcc22bcd10d6d.png)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两周过去了,“忘却的救世主即将来临”, 为了不让国民就此淡忘,“痛定之后”决定 奋笔为文,去揭露真相,唤醒国民,要像猛 士直面人生,不做庸人苟且偷生。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又 见 鲁 迅
文先 坛生 从已 此经 感作 彷古 徨, !痛 忆 旧 雨 ,
中译 国书 何尚 人未 领成 呐功 喊, ?惊 闻 陨 星 ,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 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 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目睹中 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 ,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 病。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 南腔北调集》等。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直面:直接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真的猛士:即为国家为民族敢于牺牲的人,他们敢于面 对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不回避,不畏惧,英勇斗争。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以国家民族的悲惨 命运为最大的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献 身为最大的幸福。
概述刘和珍遇难经过时,对于“惨象”和“ 流言”感到无比愤懑和无奈。 欲
扬 先 抑
6、“我还有要说的话”
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揭露真相, 把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叙述出来,以此控 诉执政府杀害爱国学生的罪行。
7、“呜呼,我说不出话”
作者已经哀痛到极点,言已尽而意为穷,表 达了无限的悲哀之情和愤慨之意。
难句理解:
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 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 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 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c093446f8e9951e79b8927fc.png)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1、“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2、“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 文人诬蔑的流言,
我的哀感普通是 从这三点出来, 熟识与否还在其 外,即一是死者 之惨苦与恐怖, 二是未完成的生 活之破坏,三是 遗族之哀痛与损 失。
------周作人《关于三月十 八日的死者》
但这回却很有几 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 这样地凶残,一 是流言家竟至如 此之下劣,一是 中国的女性临难 竟能如是之从容。
事件真相,你来找
1、教材注释 2、教材插图 3、文本段落
(刘和珍等人遇害段落)
真相----- 惨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 惨象+ 流言, 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表现强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烈的愤 在沉默中灭亡! 屠刀+ 怒 钳口术, 实行高 反复手法,沉默到极点就将是爆发的 压统治。 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 “后来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思考:把“惨象”与“流言”对比,是 什么意思?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 狗文人的无耻诬蔑。“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 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 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 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 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393d4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b.png)
补充拓展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
以停止了……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 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死
地》)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 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 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 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 停止就好。(《空谈》)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看惨象
惨象
刘和珍及两救助女伴喋血, 两死一伤。
目不忍视
下劣,凶残,虐杀。
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 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 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
第一部分问题讨论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 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 的必要了。
第一部分问题讨论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 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寻出路
不主张徒手请愿 以有限的代价换取更大的 胜利 扩大血痕 主张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扩大阵营
语言赏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 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文中几个概念“真的猛士” (略)、“庸人”、“中国人”、 “有恶意的闲人”(略)、“无 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 分别指什么人?
反抗校长
概括 毅然 不屈
虑及母校
记念刘和珍君文学短评
![记念刘和珍君文学短评](https://img.taocdn.com/s3/m/15325e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c.png)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旨在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女学生刘和珍。
文章以悲愤的笔触,深情地追忆了刘和珍短暂而英勇的一生,歌颂了她在革命风暴中的坚强意志和正义行动,同时也控诉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的残暴罪行。
在文学风格上,《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散文的自由形式,不受拘束,信笔写来,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有力。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强调了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记念刘和珍君》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强烈愤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呼吁人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珍视和平,为争取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总之,《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具有强烈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6068e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e.png)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艺术特色鲁迅的杂文是在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伴随斗争而生,伴随斗争而长,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倾向,鲁迅说过他的杂文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用语犀利,爱憎分明,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
1926年4月1日撰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杂文的这个特色。
鲁迅在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很好地把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动的记叙、精辟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风格。
一、生动感人的记叙。
文章在记叙烈士斗争事迹和殉难经过时,生动感人,波澜起伏。
如文章介绍刘和珍的生平时,没有面面俱到地写,而只是撷取了几个片断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收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说明她追求真理,刻苦自励。
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她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思想基础。
当女师大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于泣下”,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为了使记叙起伏迭宕,文章还娴熟自如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将一个血肉横飞的场面惊心动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一边是“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另一边是“欣然前往”的徒手请愿;一边是禽兽中所未曾见的凶残虐杀,另一边是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
从而通过客观的记叙鲜明地划分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与祸国的政治界限。
二、精辟独到的议论。
首先,本文的议论是以确凿不移的事实为依据的。
如文章先详写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牺牲经过。
在这基础上,再得出北洋军阀政府此次暴行远远超过历来中外杀人者的“伟绩”和“武功”的结论。
这样就用铁铸般的事实毋庸置辩地说明了原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
其次,运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议论化为具体的形象。
第三,文章的议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如文中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警策精粹的箴言告诫人们: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具有不避锋芒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91f12773af1ffc4ffe47ace4.png)
yǔn
身不恤
立仆
pū
惩创
思路分析
⒈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 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 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⒉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⒊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2 (三·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 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举行 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 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 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 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 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 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 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 暗的一天”。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自主阅读全文,找出 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 部分,划出原文的句子, 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 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
文章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笔下 的刘和珍君有哪些特点?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生前爱看先生文章 ——“毅然” 预定《莽原》全年 斗争精神 “学生自治会委员”; 温和善良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虑及母校 爱国热忱
写作背景1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 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 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 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 府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 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2)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2)](https://img.taocdn.com/s3/m/3e554e1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9.png)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2)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二、课文知识总结1、字词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浸渍(zì)殒(yǔn)身不恤(xù)2、课文内容感知(1)思路分析主题:作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2)重点句子理解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7076b883ad51f01dc281f16e.png)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记念刘和珍君》全文阅读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b782133810661ed9ad51f3be.png)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
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名师指津]抓住“真的猛士”“直面”“正视”“惨淡的人
生”“淋漓的鲜血”“哀痛者”“幸福者”等关键词语分析。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我的理解:“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直面” “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惨淡的人生”,指黑暗社会; “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作为真正勇敢的人就 要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面对残酷的流血斗争,视死如
编 jí (辑) 通jī(缉) 开门 yī(揖)盗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3.词语辨析 (1)寥落· 寂寥 寥落:①稀少;②冷落,冷清。 寂寥:寂静;空旷。 寂寥 。更何况田园_______ 寥落 干戈后? 例:自古逢秋悲______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2)爆发· 暴发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②突 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使用范围较广。 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多含 贬义);②突然发作,常用于洪水、流行病、雪崩等。使用范 围较窄。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
只是由程君的请求而引起的。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句话中以“浓黑” 修饰“悲凉”有何表达效果?
[名师指津]从通感这一修辞的效果考虑。
我的理解:此处运用通感的修辞,用形象可感的“浓黑”修 饰感觉上的“悲凉”,仿佛“悲凉”可视可感,更好地表现 出“悲凉”程度之深。
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使用正确。(2)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
受很深,震动很大。侧重震惊程度深。而此处强调安全隐患
记念刘和珍君批注笔记
![记念刘和珍君批注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9d401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9.png)
记念刘和珍君批注笔记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散文,他在文章中纪念了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
以下是一些批注笔记:
1.文章开头提到“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这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明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
2.鲁迅在文中描述了刘和珍的微笑和和蔼,表达了他对这位年轻领袖的深深敬意和怀念。
3.鲁迅通过“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刘和珍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她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
4.文章中提到了“三·一八惨案”,这是对事件本身的明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5.鲁迅在文中使用了许多强烈的形容词和表达方式,如“浓黑的悲凉”、“非人间的”、“哀痛”、“苦痛”等,表达了他对事件和刘和珍的深深感慨和悼念。
6.文章最后,“后死者”的表述,既是对刘和珍等先烈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呼唤,希望人们能够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为中国的进步而奋斗。
总的来说,《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文章,鲁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刘和珍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以及对中国的未来的期望和呼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想《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拿来主义》一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还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针对的事情距今已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文本有一定难度。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学生对课文的前半部分把握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是对课文前半部分即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把握不难,但对第8、9自然段的领悟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首先涉及到课文后半部分即“主张拿来主义”大量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理解不容易,同时升华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更为不易了。
学生极易将“拿来主义”仅仅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接受,而缺乏用现代的眼光去关照“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整体教学流程中对课文两个层次的定位大致为“读好”前半部分,“读懂”后半部分。
加之,意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因而,第一课时主要重在对文本的解读,回到作者那个背景中去理解文章。
第二课时重在对文章论证方法的讲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升华。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落在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上,以领悟寓意,获得启示。
根据学情、课文特点、课时安排等,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2.能力目标:理清课文思路,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情感目标: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领悟“拿来主义”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感“拿来主义”(一)课堂导入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位作家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鲁迅)(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以及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现实。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
杂文的基本特征:感应敏锐,战斗性强;内容博杂,手法灵活;亦庄亦谐,议论形象;以小见大,文短味长。
(五)带着问题听朗读问题:1、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拿来主义”,请大家找出这句话?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请同学对以下字词进行注音和改错。
(六)初步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层次感和结构特点。
举出例子,“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挑选。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这几个句子之间就有层次性。
提出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思考。
二、细悟“拿来主义”(六)阅读课文,解决问题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学艺上的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5〕。
1、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若“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送来”的是别人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2、“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
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孱头昏蛋废物不敢接受全盘否定全盘肯定辩证吸收⑨他占有,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