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昆明的雨》教案
精选《昆明的雨》教案3篇
![精选《昆明的雨》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df57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d.png)
精选《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提问1:、__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__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__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__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三】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板书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7b6e1e835022aaea988f0f38.png)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ﻫ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ﻫ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ﻫ【课时安排】一课时ﻫ【教学过程】ﻫ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ﻫ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说“翠湖”。
有李霆锐的湖中亭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
翠湖之美,楼阁屋舍,绿波拥簇,古今多有名士称赞。
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书写昆明时涉及人文、景物、饮食等几十篇作品。
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
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年。
”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概括的书写称赞。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ﻫ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ﻫ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ﻫ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ﻫ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思考:汪老先生对昆明的雨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ﻫ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先生只是想念雨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一下,还有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明确:文章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文章写到了雨中的果子,缅桂花……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ﻫ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256b5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2.png)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2f9b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c.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这篇文章展示了雨季对昆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将昆明雨季的景象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3)认识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自然与人文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风情相结合,如昆明雨季对当地人的生活、情感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描绘的自然景观进行深入理解;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昆明雨季的景象,如“雨中的翠湖、西山、民族村”等,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雨后的景象,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2)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表达;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抒情句子、对比手法等,引导学生感悟。
(3)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表达;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式应用到实际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需要教师提供实例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昆明的雨》这篇课文。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雨季的日常生活体验有着丰富的感受,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仍显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举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fbb3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c.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一. 教材分析《16、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通过作者对昆明雨季的观察和体验,展示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昆明地区的雨季特点和气候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讲解。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课文语言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难点:欣赏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老师要提前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原文、生僻词汇解释、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描绘和赞美的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昆明的雨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朗读结束后,老师解释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db311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a.png)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2a2d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4.png)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72cb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6.png)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f579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8.png)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
尝试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你对昆明的雨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标注生字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昆明雨的特点。
3.合作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昆明雨的特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比较阅读出示其他作家关于昆明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探讨各自的特点。
5.课堂小结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6.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家乡雨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7.课堂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雨,展示家乡的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昆明雨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了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建议1.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昆明雨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7de4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3.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的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展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这篇散文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散文写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c.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教学难点
a.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理解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需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例如,对比喻的识别,可以列举课文中“雨,像银色的针”等例子,解释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昆明的雨》一文,作者汪曾祺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展现了昆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df67f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1.png)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1一、诗词激情导入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师:作者是?生:汪曾祺二、寻找感情线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三、明确写作载体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生:(默读勾画)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师:好,还有没有?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692e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c.png)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技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提高讨论的效率。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写作练习中有些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同学们敢于表达,勇于创作。
-文化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到的昆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如“我想念昆明的雨”,并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在学生心中引发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欣赏散文的美,还体会到了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发现部分同学在把握作者情感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具体描绘表现事物的特点。
4.文化背景:了解昆明雨季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1d8b6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5.png)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入课文《昆明的雨》。
(2)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背景。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含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昆明的雨的描绘,表达自己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的?四、板书设计《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理解课文内容3.品味文章的语言4.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5.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背景,理解了课文内容,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同时,通过感受昆明的雨季特点和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c04f4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5.png)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bfe6a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b.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昆明雨季的特点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昆明雨季的特点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昆明的雨》的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昆明雨季的景象和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感受。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理解课文描述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3. 讲解分析:对课文第二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e7528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3.png)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词语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昆明”、“恰当”、“悠闲”等。这些词语在课文中具有代表性,是学生需要熟练运用的基础词汇。
(2)课文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雨的基本概念。雨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从云层降落到地面的自然现象。它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雨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4.课文重点与难点: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适时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f9a65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e.png)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课文内容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3cd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e.png)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昆明的雨》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6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声调。
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不仅是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3.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5.探究:可见,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有关的记忆。
那么,作者仅仅只是记叙这些而已吗?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不只是单纯的记叙描写,在文中,作者在开头与结尾都很明确地表达了“我
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的一系列描述中,寄托着对昆明的雨的至深想念。
6.请你结合上述探究分析再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
第三部分 (6-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与诗情。
第五部分(11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探究一: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你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
探究二: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分析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
本文的情感把握宜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富有情味的句子,引导朗读。
(1)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肥大,“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昆明雨水之多。
(2)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有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共同特点:多。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
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3)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个头大,颜色黑红。
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怎样的苗族女孩子为什么要写苗族女孩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娇美的苗族女孩子。
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喜爱之情。
(5)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共同的特点: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目标导学三: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探究:根据本文结构分析可知,作者所叙的景、事、物十分多,这样描写是否有点杂呢?倘若文中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话,这篇文章是否会失去其整体性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种怀旧与珍视的情愫贯穿全文,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因此,文章中所叙景、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而是围绕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作者的情感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寓于字里行间,因此,即使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来点明主旨,这主旨仍然能从全文见出,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
2.散文写作中常有“形乱神不乱”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
我们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雨的特点
雨中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 可取之处:教案设计力图使学生不局限于对昆明的雨的特征关注,而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借景抒情文的本质特征。
同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聚散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整体结构及文
章线索进行较深的研究,体味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并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特征的理解。
不足之处:受教学课时所限,对本文语言特征及深层意蕴探讨不足,宜课后补充作者早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散文语言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