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犯罪心理学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犯罪行为是指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犯罪心理学旨在探究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并提供一定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关注犯罪者的心理驱动力、心理过程以及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犯罪心理学又能够与其他学科交叉,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二、犯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社会学学派:主张犯罪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贫困、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等。

其中,社会学家恩斯特·波恩米勒提出的"机会结构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2. 心理学学派: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机能够导致犯罪的产生。

3. 神经心理学学派: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犯罪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关联。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犯罪者的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为预防和干预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四、犯罪心理学的应用1. 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犯罪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是导致特定类型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2. 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学探索了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通过提供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

例如,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犯罪辅导和康复:犯罪心理学可以为被判刑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和行为规范,减少再犯率。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

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机制和结构,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不同主体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群体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预测与预防等。

该课程是偏重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学科,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

第二十一章罪犯心理矫治教学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了解犯罪心理诊断和治疗。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1]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1]林秉贤.犯罪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⑵ 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Crim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that research the criminal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that influence and dominate them putting crime action in practice, and that how it 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subject also focus on the issue that how to refrain the humans' criminal action in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The subject is a required course.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 that the reasons of how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formatted and why the criminal action token place, th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and action of crime, huma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different type crime, crime forecast and prevent, and so on. This subject has strong theoretic and practic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chance of learning this knowledge with abundant real cases.《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1.2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1.3本书的体系构思教学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法医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心理学作为法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犯罪行为分析密切相关。

它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状态、特征和行为模式,帮助揭示犯罪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为犯罪行为的分析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旨在深入研究犯罪者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

它的主要作用有:1.揭示罪犯的心理动机。

通过研究罪犯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从而帮助警察和司法机关了解罪犯的心思,更好地破案和制止犯罪行为。

2.评估罪犯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点等信息,为司法判决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3.协助犯罪行为分析与侦破。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辅助警方对罪案进行分析,破解犯罪者的作案手法、行为特征等,从而提供线索和侦破案件所需的证据。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心理动机的研究。

犯罪心理学关注犯罪者的心理动机,这包括心理压力、情感问题、成长经历、道德观念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为何选择犯罪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动机。

2.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人格分析。

犯罪心理学也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类型。

通过对罪犯的人格特点、行为模式等进行分析,可以寻找到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特征的关联,有助于为预防犯罪提供精准的干预措施。

3.犯罪行为的模式与趋势研究。

犯罪心理学分析犯罪者的作案手法、行为模式、选择目标等,旨在找出犯罪行为的共性特征与模式。

这样的研究成果将能够为警方提供有效的犯罪预防和侦破的方法。

三、犯罪心理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1.刑事鉴定与心理评估。

犯罪心理学在法医学中应用广泛,为法医鉴定提供重要支持。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可以辅助法医鉴定人员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智力水平和心理影响因素,有助于确保司法判决的客观公正性。

2.犯罪行为分析与侦破。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破案和侦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1.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 3.掌握犯罪人意志特征 。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积极情感 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
消极情感
第五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犯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
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犯罪人事先策划制定犯罪计划,选择犯罪目 标和犯罪手段、方法,都是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得以实现的;而犯罪行为的 实施,更需要进一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教学建议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想象、思维
第二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状况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 认识能力相对低下
犯罪人的 认识特征
认识方法的偏激性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1.掌握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了解犯罪人需要和动机的特征 。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与动机
个体需求
行为活动
需要
社会需求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犯罪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并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疾病的治疗以及法律实践等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分析。

一、罪犯的心理特征1. 自利心强:罪犯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利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利益,他们会冒险并不择手段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种自利心的强烈驱使下,他们常常不顾他人的利益,从而犯下各种犯罪行为。

2. 缺乏同理心:罪犯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理解和同情,无视他人的权益。

他们常常具有冷酷无情的心态,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无动于衷,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将别人当成犯罪的对象。

3. 冲动和欲望无法抑制:罪犯通常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欲望和冲动往往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常常不能有效地分辨是非与后果,难以抵制外界的负面诱惑。

4. 自卑感和挫折感:一些罪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自卑和挫折,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无法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感,他们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虚幻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二、罪犯的行为模式1. 犯罪动机:罪犯的行为往往存在明确的动机,比如金钱、报复、满足某种欲望或谋取权力等。

根据犯罪动机的不同,罪犯会选择不同的犯罪方式和对象。

2. 犯罪计划和准备:罪犯在犯罪之前通常会有一定的计划和准备,他们会选择最佳的犯罪时机和地点,并寻找可行的犯罪手段和工具。

这种计划和准备的过程显示了罪犯的谨慎和理性。

3. 犯罪手段和技巧:罪犯在犯罪过程中会运用一系列手段和技巧,以避免被发现和逃避法律制裁。

他们可能利用科技手段、心理欺骗或暴力威胁等方式来实施犯罪行为。

4. 潜逃和保护自己:在犯罪得手后,罪犯通常会采取相应的躲避和保护措施,以免被抓捕。

他们可能会改变住址、伪造身份或使用假名,以此来迷惑警方和摆脱追捕。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对罪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探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互动、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源,分析罪犯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个体的危险程度,提供矫正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结构的角度探索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形成,和罪犯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犯罪动机和行为。

1.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影响着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结构。

极端的生活经历,如亲人的失去、严重的心理创伤,等等,往往会催化个体的极端行为,通过犯罪来寻求某种慰藉,满足某种需求。

来自社会的打压、经济压力等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绝望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其犯罪倾向。

2.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其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人性格偏向独立、坚毅、自尊心强,需要执着、不屈不挠的达成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性格偏向血腥、残忍、虚荣等等,促使其犯罪。

例如,自恋性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要通过犯罪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阅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个体心态平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实质性和负责。

然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容易使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方面出现缺陷,甚至在生活中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如强烈的道德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传承、对于雅黑:父母的伤害经历、重男轻女观念,都可能让人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结构和行为的外部因素。

例如,贫困、失业和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人有犯罪意图,而行动群体的暴力仪式和暴徒活动等行为,也会激发人的暴力倾向。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机制罪犯行为的发展机制,指的是罪犯行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具有独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于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的研究更是引人入胜。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正是试图理解罪犯背后的心理过程以及犯罪行为产生的动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及其对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的解释。

一、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心理学是探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而犯罪心理学则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罪犯心理评估:犯罪心理学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帮助法医心理学家和法庭判断罪犯是否具有犯罪倾向、预测其再犯风险等。

心理评估可以为制定刑事政策、保护社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 犯罪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罪犯认识和改变其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罪犯重建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再犯风险。

3. 犯罪预防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可以应用于犯罪预防教育中,通过普及犯罪心理学知识,提高人们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警惕,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例如,通过教育普及防范措施,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从而预防盗窃、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犯罪行为与心理动机的解释心理学在解释犯罪行为和心理动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及其心理动机的解释:1. 盗窃行为:盗窃是一种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背后常存在着经济动机或物质欲望。

通过心理学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罪犯通常有一定的物质缺失,他们可能因为贫困、欲望无法满足等原因而采取盗窃行为。

2. 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手段来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类罪犯常常存在心理扭曲、压抑和攻击性等问题,他们可能通过暴力来发泄不满、获得权力感或者解决心理困扰,从而实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3. 性犯罪:性犯罪是一种侵犯他人身体自主权的行为,常常涉及性侵、强奸等行为。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就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结构来研究,主要研究犯罪心理的整体面貌。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 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
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验 的一种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 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 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 具有可证性。
主张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 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 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 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1872年,德国的埃宾(Ebin)的《犯罪心理学纲要》 1897年,奥地利的审判官格罗斯(Gross)的《犯罪 心理学》(诞生标志)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发表的《被暗示性》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 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 锁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
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刑法上不以犯罪论处的人。

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犯罪人头脑之中呢?);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用于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的问题);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以及适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三个紧密联系的层次组成。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六 与 犯 罪 形 态 接 触
五 犯 罪 动 机 学 习
四 学 习 内 容
三 学 习 地 点
二 一 沟 习 通 得 学 习
主 要 内 容
亲密 团体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无道德型——乳儿期 权宜道德型——幼儿期 遵从道德型——儿童时期 不合理的良心型—— 合理的利他主义者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权威失范
社会主导价值混乱
角色失范

│年代 │与榜样有关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 ├─────┼───────────┼──────────────────────┤ │六十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雷峰、保尔 柯察金、“铁人”土进喜、邱少云等 │ ├─────┼───────────┼──────────────────────┤ │七十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陈景润、邓丽君等 │ ├─────┼───────────┼──────────────────────┤ │八十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张海迪、赖宁、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 ├─────┼───────────┼──────────────────────┤ │九十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罗人佑、崔健、土朔、周星弛、王、周杰伦等 │ └─────┴───────────┴──────────────────────┘
(一)反社会意识
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 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 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 误观念的总称。 如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对社会秩 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等。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意识、反社会行为的原 因——社会化缺陷 日本学者森武夫——社会化病理 不完全的社会化 不适当的社会化 矛盾情绪的社会化 英国学者詹金斯——少年犯社会化三种类 型 反社会的攻击性、过度压抑型、不当社会化 或假社会化
财物动机——57%—60%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友情”动机、报复动机、嫉妒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虚荣心动机、好奇心动机、戏谑动机、恐 惧动机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 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 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 被宠坏的儿童3. 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 否认责任2. 否认损害3. 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 否定责难者5. 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最后决定 包括 (1)犯罪行动手段的选择 (2)犯罪行动时机的捕捉
11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20
专题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21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少 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 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
分类 (1)攻击反应 (2)退却反应 (3)妥协反应
15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 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 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 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 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7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 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 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23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外因
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 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
社会不良文化和习气的影响: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文化娱乐等、赌博、吸毒等——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家庭状况及教育不良的影响:畸形家庭、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粗暴教育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12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
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 理的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
13
内外化机制
14
防御机制
定义: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 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 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
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 定的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究刑事责任
22
案例回放
“娃娃”犯罪团伙10人中9名未成年 头目年仅12岁 疯狂少年一夜之间抢劫20名中学生被判刑 模仿电视“黑吃黑” 四少年以身试法 14岁少年沉迷黄碟强奸8岁幼女致其窒息死亡 39名少年为筹钱上网 偷窃122起 为上网竟然抢亲奶奶钱财 两青少年被逮捕 “太子堂”团伙7少年成员受审 成员多为“90后” 模仿网络小说 6少年绑架同学 主犯被判7年刑
强化的结果
17
“犯罪有理论”
犯罪是 “社会分工”,是社会平衡必不可少 的“平衡器”、 “制动阀”
犯罪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犯罪跟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小巫
见大巫,司法机关追查是“少见多怪、小题 大做””杀鸡给猴看” 自己犯罪是被人刺激的结果,是不断被诱 惑的结果
[学习]犯罪心理学第二章犯 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2
第二讲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3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 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5
常态的强烈欲求(名 誉、声望、金钱)
•采取 合法途 径满足
•自我 意识调 控抑制
•采取 非法手 段满足
•守法心 理
变态的强烈 欲求(吸毒、 性淫乱、邪 教痴迷的萌发
犯罪意向的概念(犯意)
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和意图,是尚未分化 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模糊的、朦胧的、无特定指向性的犯罪意图
8
犯罪动机的循环周期
某种强烈需要
心理紧张
犯罪动机形成
强烈需要再现
犯罪行为实施
犯罪动机消失
犯罪需要满足、 放弃或替代
心理紧张解除
9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的关系
犯罪行为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
报复
诽谤
破坏
义愤 杀人
伤害
损害名誉 毁坏设备
杀人
图财
杀人
嫉妒 杀人
杀人 伤人致残 剥夺生命
10
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犯罪决意 定义: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
反向作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16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 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 ,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 (2)社会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 (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特性:驱动性和普遍性、整体性和 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隐秘性和客观性、稳 定性和可变性
4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渐进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演化过程 过程: (1)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3)萌发犯罪意向(犯意)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
18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非法欲望更强烈 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形成犯罪人格
19
正常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作案行为有明确的现实动机 作案行为有准备有预谋 作案对象及后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作案后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 判断正常与否的核心标准:作案时对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